解释:屋外杨柳呈现一派青翠欲滴的色彩,柳枝迎风飘舞。两只黄莺在柳枝间相互追逐,唱出了悦耳的歌声。诗人给逗乐了,于是写出了“两个黄鹂鸣翠柳”这一有声有色的诗句。再把视线投向天空,看到成行的白鹭在高空中自由自在地飞翔,好像要与青天相接的样子。这很自然地会使诗人产生“一行白鹭上青天”的感受。这两句由近及远,视野辽阔。诗人的眼睛好像摄影机的镜头一般,又转向对面的西岭(即岷山)。这巍峨的西岭,尽是皑皑白雪,千年不化。它像一道雪砌的屏障,横亘西部。西岭虽大,但这个小小的窗口却能把西岭的雪景尽收眼底。诗人用“窗含”句来概括所看到的这幅积雪图,气势非凡。接着诗人的目光又由山落到门前的岷江上,看见沿河停泊着许多商船。这些商船是经常往来于蜀地和长江下游吴地的。草堂附近有个合江亭,由蜀到吴去的人都由此登船。据历史记载,三国时费伟出使东吴,孔明曾在此为费伟送行。他对费伟说:“万里之行始于足下。”后人把附近的一座桥称为“万里桥”。杜甫当然熟悉这些掌故,于是把眼前景物与历史事实熔铸入诗,就得出了“门泊东吴万里船”之句。
通话有四种声调,简称四声,分别是阴平、阳平、上声、去声。普通话的这四类声调,就是“阴平声、阳平声、上(读如‘赏’)声、去声”,简称为阴、阳、上、去。
不过,一般民众或小学生都只用“第一声”、“第二声”、“第三声”、“第四声”来代替“阴”、“阳”、“上”、“去”。用五度制调值标记法可以记为:阴平:55,阳平:35,上声:214,去声:51。
普通话中声调标注的位置规则韵母中有多个元音时,先标注在a上,其次是o、e;若有两个韵母(元音),且第一个韵母(元音)为i、u、或是ü时,则将声调标示在第二个韵母(元音)上。其余状况下声调皆应标示于第一个韵母(元音)之上。
中古汉语的相关知识中古汉语没有阴阳之分,普通话没有入声。现代汉语普通话与中古汉语的声调变化主要概况而言是“平分阴阳,浊上变去,入派三(四)声”,这是一个很简单的概况,不能反映全貌。
大致而言:“平分阴阳、浊上变去”的意思是:由于全浊声母的演化,使得原来全浊声母的字从平声分化为阳平(第二声),从上声归并到去声(第四声)。“入派三(四)声”的意思是入声消失,原来属于入声的字,归并入其余三(四)声。
易安体的创作实践
在创作实践中,李清照对诗词作了明确分工,她把有关时事政治、咏史怀古之类的题材吟之于诗,而把生活中个人的悲欢离合、惜春悲秋之类的感受赋之于词。在音律、内容和表现艺术方面,李清照的创作实践也体现了“词别是一家“的理论主张。 第一、易安体的协音律强调词必须协音律,亦即强调词是音乐文学。在《词论》中,李清照开始先讲了一个李八郎曲江歌唱的故事,以此来说明音乐的力量,进而说明歌词所具歌唱性、音乐美的特点和魅力。然后谈到柳永“变旧声作新声”时能“协音律”,而苏轼等人和王安石、曾巩的不“知”词,正是因为不协音律,取消了词体独立性,把词写成了“句读不葺之诗”。她在《词论》中说:“歌词分五音,又分五声,又分六律,又分清浊轻重。”五音,指发声部位唇、舌、齿、牙、喉;五声,指声调,阴平、阳平、上声、去声、入声;六律,音乐的十二律,相当于键盘乐器的十二音键,分阴阳,阴六为吕,阳六为律。以六律代十二律,即黄钟、太蔟、姑洗、蕤宾、夷则、无射。清浊轻重,即发声部位和所发音量大小。词谱多失传,未知是否尽合,但单就今天留下来的四五十首词作来看,的确声调和谐,富于音乐美,这是毋庸置疑的。一般说来,平声字声音和畅宏大,仄声字里的上声和去声字音较为悠扬、宛转,入声字(如一、七、八、不)的声音则显得急促迫切。《[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里,暮、路、处、渡、鹭等仄声字一贯到底,读起来节奏轻快跳动、缓急有致,很好地配合了乐而忘返的情趣的抒发。而《声声慢》这个词牌,《词论》说:既押平声,又押入声。李清照选用入声,是因为急促的入声韵更能表现她的抑郁情怀。在同一声中的不同韵部,所表达的情感又各有不同。如一般认为“东董”韵宽宏,“江讲”韵爽朗,“支纸”韵缜密,“鱼语”韵幽咽等等。《[永遇乐]落日熔金》之所以要选用“鱼语”韵,正是为了用“处、许、雨、侣、五、楚、去、语”一连串如泣如诉的唇音,表现凄仓幽咽的心境。所以宋张端义《贵耳集》中评为“以寻常语度入音律。炼句精巧则易,平淡入调者难。”韵部的选择,平仄的搭配,使词在被吟诵时有高下、疾徐、抑扬、顿挫的声调,这样就能有力地表达出作者的感情。李清照最负盛名的长调《声声慢》就集中反映了“易安体”的这一特点。原词如下:(○平声●仄声⊙可平可仄△平韵▲仄韵)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乍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而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声声慢》曲调虽已失传,但我们可以从现存的词作中看出,历来作者多用平韵格。而李清照的这一首却有意选用仄韵格,构成一种激越凄厉的情调。需要说明的是,现代汉语中入声字已派入“平上去”三声,本词中戚、息、急、识、积、摘、黑、滴、得等字在现代念平声,其实在古代都是念仄声的。这首词诵读起来,基本为两字一顿的二节拍,先重后轻的抑扬格,词中的四字句,六字句,以及加衬字的三字,七字句,莫不以二节拍为基础。这样急促的节拍,加上入声韵,更加切合表达凄苦激切的感情。而被称为“真似大珠小珠落玉盘”(清、徐釚《词苑丛谈》)的叠字运用,“俱无斧凿痕”(宋、张端义《贵耳集》)更为引人注目。先看起头十四叠字: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重轻重轻,重轻>>
逢雪宿芙蓉山主人,这首诗有押韵吗
原诗:
日暮苍山远,天寒白屋贫。
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
这首诗是二四句平声押韵。
苏教版六年级语文散文萌物篇有哪些
1.诗歌(1)诗歌的特点诗歌是与小说、散文、戏剧并列著的一种文体,它以高度凝练的语言、形象地表达作者丰富的思想感情,集中地反映社会生活,具有一定的节奏和韵律。其主要特点是:①诗歌的内容是社会生活最集中的反映。②诗歌有丰富的感情和想象,善于从感情上打动读者。③诗歌的语言凝练形象,音调和谐,节奏鲜明。④诗歌在形式上不是以句子为单位,而是以行为单位(中国的旧体诗、词、曲的一句就是一行)。(2)诗歌的分类按照不同的分类标准,诗歌可分为若干类别。按国别分,可分为中国诗歌和外国诗歌;中国诗歌按时代分,可分为古代诗歌和新诗;中国古代.诗歌按体例分,分为诗、词、曲;中国古代的诗歌分为古体诗和近体诗;词可分为小令(58字以内)、中调(59—90字)和长调(9l字以上);(1997年全国已考)元曲可分为小令和套数(又叫套曲);新诗又可分为自由诗和用旧形式写成的新诗。(3)古代诗歌与新诗古代诗歌是泛指古代文学长河中用文言写成的韵文,即这一历史时期的诗、词、曲。新诗指五四新文化新文学运动以后出现的诗歌。(4)古体诗与近体诗古体诗和近体诗是从诗的音律角度来划分的,二者的主要区别是:(1996年全国、2001年春季已考)古体诗主要是指唐代以前的古代诗歌,其主要特点是每首诗行数不固定、每行诗字数不固定、每首诗的用韵不固定;近体诗又称今体诗,它是与古体诗相对而言的,主要指初唐形成的律诗和绝句,其主要特点是每首诗行数固定、每行诗字数固定、每首诗的用韵固定。(5)诗、词、曲的区别诗、词、曲都是韵文,其主要区别在于诗要求节奏和讲求韵律。词是一种配乐歌唱的诗体,它比诗的要求更加严格。曲也是和乐演唱的一种韵文形式,但句法比词灵活,句中经常添加衬字等。(6)新诗中的自由诗和旧体诗新诗是指“五四运动”前后,新文化运动提倡并兴起的一种新诗体,其中用白话写的大致押韵、形式自由的诗叫做自由体诗,如《天上的街市》、《大堰河——我的保姆》、《王贵与李香香》等。与新诗相对的,用文言写成的格律诗以及词、曲统称为旧体诗,如毛主席的《七律·长征》、《沁园春·雪》、陈毅的《梅岭三章》等,这些形式是旧的,但其内容是现代的,人们习惯地把它比作“旧瓶装新酒”。(7)歌、行、吟“歌”、“行”、“吟”是古体诗的标志,都指古代诗歌体裁,它们无严格区别,其音节、格律等一般较自由,形式有五言、七言、杂言。如《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琵琶行》、《梦游天姥吟留别》等。(8)乐府诗乐府本是汉武帝时掌管音乐的官署名称,后来成为诗体的名称。指汉、魏、南北朝乐府官署采集和创作的乐歌。魏晋和唐代及其以后诗人以乐府写的诗歌虽不入乐,但也称为乐府或拟乐府。如《敕勒歌》、《木兰诗》、《孔雀东南飞》、《梦游天姥吟留别》等。(9)律诗与绝句律诗与绝句的区别主要在句数上。绝句又叫“截句”,每首诗只有四句,偶句押韵和押平声,它可以对仗,也可以不对仗;律诗每首诗共有八句,除了偶句押韵与押平声外,颔联和颈联都必须对仗。八句以上的律诗,称为排律。(10)抒情诗、叙事诗、说理诗抒情诗是通过直接或间接的方式抒发作者内心的思想情感来反映时代精神和社会生活的,常常是没有完整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即使有某些片断的景物描写,也是为了托物言志、借景抒情。叙事诗是用诗的形式来描述事件、塑造人物、反映社会生活的。与抒情诗相比,叙事诗有完整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说理诗从广义上讲包含在抒情诗中,它主要是借助景物描写来阐述深刻的道理。(11)词牌词的标题和词牌是有着严格区别的,词题是就内容而言的,它是词的内容的精炼,是一首词的眼睛。词牌是就形式而言的,是一首词曲调的名称。(12)豪放词>>
李清照《声声慢》里雁的意象,表达出诗人怎样的情感
声声慢·寻寻觅觅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注释
⑴乍暖还寒:谓天气忽冷忽暖。
⑵将息:调养休息,保养安宁之意。
⑶晓来:今本多作“晚来”。
⑷黄花:菊花。
⑸有谁堪摘:有谁能与我共摘。谁:何,什么。
⑹怎生:怎样,如何。
⑺这次第:这情形,这景色。
译文
我独处陋室若有所失地东寻西觅,但过去的一切都在动乱中失去了,永远都寻不见、觅不回了;眼前只有冷冷清清的环境(空房内别无长物,室外是万木萧条的秋景,这种环境又引起内心的感伤,于是凄凉、惨痛、悲戚之情一齐涌来,令人痛彻肺腑,难以忍受了。)秋季骤热或骤冷的时候,最难以保养将息。 饮进愁肠的几杯薄酒,根本不能抵御早上的冷风寒意。望天空,但见一行行大雁掠过,回想起过去在寄给丈夫赵诚明的词中,曾设想雁足传书,互通音信,但如今丈夫已死,书信无人可寄,故见北雁南来,联想起词中的话,雁已是老相识了,更感到伤心。
地上到处是零落的黄花,憔悴枯损,如今有谁能与我共摘啊!整天守着窗子边,孤孤单单的,怎么容易挨到天黑!到黄昏时,又下起了绵绵细雨,一点点,一滴滴洒落在梧桐叶上,发出令人心碎的声音。这种种况味,一个“愁”字怎么能够说尽!
赏析
唐宋古文家以散文为赋,而倚声家实以慢词为赋。慢词具有赋的铺叙特点,且蕴藉流利,匀整而富变化,堪称“赋之余”。李清照这首《声声慢》,脍炙人口数百年,就其内容而言,简直是一篇悲秋赋。亦惟有以赋体读之,乃得其旨。李清照的这首词在作法上是有创造性的。原来的《声声慢》的曲调,韵脚押平声字,调子相应地也比较徐缓。而这首词却改押入声韵,并屡用叠字和双声字,这就变舒缓为急促,变哀惋为凄厉。此词以豪放纵恣之笔写激动悲怆之怀,既不委婉,也不隐约,不能列入婉约体。
靖康之变后,李清照国破,家亡,夫死,伤于人事。这时期她的作品再没有当年那种清新可人,浅斟低唱,而转为沉郁凄婉,主要抒写她对亡夫赵明诚的怀念和自己孤单凄凉的景况。《声声慢·寻寻觅觅》便是这时期的典型代表作品之一。
这首词起句便不寻常,一连用七组叠词。不但在填词方面,即使在赋曲也绝无仅有。但好处不仅在此,这七组叠词还极富音乐美。宋词是用来演唱的,因此音调和谐是一个很重要的内容。李清照对音律有极深造诣,所以这七组叠词朗读起来,便有一种大珠小珠落玉盘的感觉。只觉齿舌音来回反复吟唱,徘徊低迷,婉转凄楚,有如听到一个伤心之极的人在低声倾诉,然而她还未开口已觉得已能使听众感觉到她的忧伤,而等她说完了,那种伤感的情绪还是没有散去。一种莫名其妙的愁绪在心头和空气中弥漫开来,久久不散,余味无穷。
心情不好,再加上这种乍暖还寒天气,词人连觉也睡不着了。如果能沉沉睡去,那么还能在短暂的时间内逃离痛苦,可是越想入眠就越难以入眠,于是词人就很自然想起亡夫来。披衣起床,喝一点酒暖暖身子再说吧。可是寒冷是由是孤独引起的,而饮酒与品茶一样,独自一人只会觉得分外凄凉。
端著一杯淡酒,而在这天暗云低,冷风正劲的时节,却突然听到孤雁的一声悲鸣,那种哀怨的声音直划破天际,也再次划破了词人未愈的伤口,头白鸳鸯夫伴飞,唉,雁儿,你叫得这样凄凉幽怨,难道你也像我一样,老年失偶了吗?也像我一样,余生要独自一人面对万里层山,千山暮雪吗?胡思乱想之下,泪光迷濛之中,蓦然觉得那只孤雁正是以前为自己传递情书的那一只。无可奈何花落去>>
写五言古体诗,和七言古体诗时,只在最后一字押韵,可不可以? 5分
下面就来谈谈如何学写古诗。
首先是诗词的格律,近体诗的格律是很容易讲清楚的。绝句或者是律诗,第一个原则必须是押平声韵,韵脚的字一定是平声的,转化成我们现代汉语来说,基本上相当于第一声和第二声。
第二,每一句当中的平仄声字是相间的,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其实,近体诗--绝句和律诗,翻来覆去,就这么四种格律。
写诗的时候,把合适的字嵌进去之后,整首诗能否呈现出一种诗的意境,能否把诗人的情感完美的表达出来,我觉得关键还在于练得是不是多,就是写的是不是多,并且是不是读了足够多的古人的经典作品,把这些经典作品消化成自己诗的感觉之后,然后才能在格律的基础上作出有诗的韵味的诗来。
其次要掌握我们现代汉语里面,哪些字是平声,哪些是上声,哪些是去声,尤其是我们现代的普通里面已经消失了的入声,入声已经分配到现在的第一声、第二声、第三声里面去了,所以我们学写近体诗的朋友,一定要把所有的入声字,尤其是常见的入声字,要有足够的熟悉和了解,建议大家从韵律的书,或者直接从网上找到入声字,看看哪些是常用的入声字。
我们知道了汉字的平上去入四声之后,才知道怎么把这些汉字嵌入到诗词既定的格律里面去。当然掌握格律这还只是敲响诗词之门的第一步,我们说第二步就是要找到诗词的感觉,营造什么样的意向,营造什么样的诗词的意境。
在这个基础之上,第三步,是要融入自己的真情实感,当你的真情实感,情感足够浓厚,足够强烈之后,也许技巧反而退居其次了。
当然如果格律、情感、意境都够了,那我们追求的就是诗的最高境界--立意。你的立意是不是与众不同,是不是能够推陈出新,那这是评价一首好作品和一首平庸的作品的最高标准,或者最高的区别了。
形容古诗文中诗人的思想感情的词语表达了诗人什么样
早春 晓来庭户外,草树似依依。一夜东风起,万山春色归。 表达了作者对早春的喜爱与赞美之情。 考点名称:诗词鉴赏 古代诗歌: 分两类,一是古体诗,一是近体诗。近体诗包括绝句和律诗。 ①绝句: 近体诗的一类。这一名称大约起于南朝,又称截句、断句、绝诗。每首四句,通常有五言、七言两种。简称五绝、七绝。 如苏轼的《饮湖上初晴后雨》就是七言绝句。 ②律诗: 中国近体诗的一种,格律严密。发源于南朝齐永明时沈约等讲究声律、对偶的新体诗,至初唐沈佺期、宋之问时正式定型,成熟于盛唐时期。 律诗共8句,分首联、颔联、颈联、尾联。律诗要求全诗通押一韵,限平声韵; 第二、四、六、八句押韵,首句可押可不押。 通常有五言律诗、七言律诗。 ③词是诗的别体,是唐代兴起的一种新的文学样式,到了宋代,经过长期不断的发展,进入了全盛时期。 词又称曲子词、长短句、诗余,是配合宴乐乐曲而填写的歌诗,词牌是词的调子的名称,不同的词牌在总句数、句数,每句的字数、平仄上都有规定。 小学诗歌鉴赏要点: 鉴赏诗歌时要注意作者、题目、注解。要做到知人论世以察诗情; 题目富含着诸多信息(时间、地点、人物、事件以及诗人的心情、诗歌的意境、诗歌的类型等)。平时多读一些名作或自己感兴趣的诗词,多研读一些关于古诗词赏析的文章,增强感悟能力,提高分析评价能力。要了解古代诗歌的一些基础知识,记住一些术语。弄清与诗歌鉴赏有关的名词术语,以便鉴赏时恰当选用。 一、咀嚼诗歌语言 1反复诵读,养成逐字逐句品味语言,分析形象,把握作品的思想内容及表现技巧的阅读习惯是鉴赏诗歌的第一步。 欣赏时要重点关注诗中动词、形容词、特殊词(叠词、拟声词、表颜色的词)的作用。 动词:如:贾岛《题李凝幽居》“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中“敲”字音韵铿锵,且“敲”字有声音,以响衬静,突出了居处的僻静。 叠词:作用不外两种: 增强语言的韵律感或起强调作用。如:李清照《声声慢》“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连用七组十四个叠字,或写人物的动作行为,或写周围环境,或直抒胸臆,将诗人遭受一系列深创钜痛之后的茫然若失、凄凉、悲残、悲戚的情怀,全面准确地刻画出来。同时读起来又有韵律感。 拟声词:有些拟声词就属于叠词,因为其出现频率很高,所以单独列出。作用使诗文更生动形象,使人有身临其境之感。 如:杜甫《登高》“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中“萧萧”写出了秋叶在风中飘零而下的声音,让人联想到诗人绵延不尽的愁思。 表颜色的词:颜色一般表现心情,增强描写的色彩感和画面感,渲染气氛。欣赏时,要抓住能表现色彩组合的字眼,体会诗歌的浓郁的画意与鲜明的节奏。 例:“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黄、翠、白、青四种颜色,点缀得错落有致,而且由点到线,向着无限的空间延伸,画面静中有动,富有鲜明的立体节奏感。或抓住能表现鲜明对比色彩的字眼,体会诗歌感 彩的浓度:“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 红与绿道出了蒋捷感叹时光匆匆,春光易逝的这份儿“着色的思绪”。抓住单一色彩表现的词也能体会到诗人的浓情:“记得绿罗裙,处处怜芳草。”“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怜惜与伤别离的情愫尽在“绿”与“醉红”中。 诗词由于声律的要求或出于修辞上的特殊需要或这两者兼而有之,某些语序往往要颠倒,欣赏时要注意还原语序(主语后置、宾语前置、主宾换位、状语后置、定语后置等),才能准确深入地理解诗歌的内容,体悟意境。 2古诗词语言风格常用词语: 平淡又称质朴:其特点是选用确切的字眼直接叙述,全用白描,不加修饰,显得真切深刻,又平易近>>
古代四声与普通话声调的关系如下:
古代的四声,即平声、上声、去声、入声,演变到普通话语音声调时,虽然也是四声,但已不是一一对应的简单关系。其中最明显的变化是古代的入声在现代汉语中已经完全消失,其对应的字都被归入了现代汉语的平、上、去三种声调中。这个过程被称为“入派四声”。
此外,古汉语的声调演变还呈现出“浊上归去”的规律。古汉语中的全浊上声字在现代汉语中变为去声,即全浊上声变为去声。例如,“舅父”“动荡”等字在古汉语中是全浊上声,在现代汉语中就变成了去声。
同时,古汉语的阳入声在现代汉语各方言中的表现也不尽相同。在南方方言中,入声仍然完整保留,但在北方方言中基本消失,只在部分地区保留。在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的普通话中,古汉语的阳入声的演变有一定规律:古全浊入声一般归为阳平,如“杂、学、别”;古次浊入声归为去声,如“木、麦、逆”。
综上所述,古代四声与普通话声调的关系可以总结为:古代的入声在现代汉语中已消失,被归入现代汉语的平、上、去三种声调中;古代的全浊上声在现代汉语中变为去声;古代的阳入声在现代汉语各方言中的表现各不相同,在普通话中,古全浊入声一般归为阳平,古次浊入声归为去声。
现代汉语的四声和古代汉语的四声不一样,现在汉语中三四声是仄,至于第二声中有阳平和上声两种,阳平声是中升调,上声是低升调,因此二声中有一部分属于平而另一部分属于仄。 :一声中大多数属于阴平,也有少部分是入声属于仄。
古代汉语四声是:
⑴平声。这个声调到后代分化为阴平和阳平。
⑵上声。这个声调到后代有一部分变为去声。
⑶去声。这个声调到后代仍是去声。
⑷入声。这个声调是一个短促的调子。
明朝释真空的《玉钥匙歌诀》曰:
平声平道莫低昂,
上声高呼猛烈强,
去声分明哀远道,
入声短促急收藏。
区别平仄的要诀是“不平就是仄”。
《康熙字典》前面载有一首歌诀,名为《分四声法》:
平声平道莫低昂,
上声高呼猛烈强,
去声分明哀远道,
入声短促急疏藏。
《玉钥匙歌诀》和《分四声法》应该是一个。
四声和韵的关系是很密切的。在韵书中,不同声调的字不能算是同韵。在诗词中,不同声调的字一般不能押韵。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