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涂的孤雁与杜甫的孤雁都抒发了什么情感

崔涂的孤雁与杜甫的孤雁都抒发了什么情感,第1张

孤雁飞鸣,盘旋寒塘

——杜甫《孤雁》与崔涂《孤雁》比较赏析

兰州二十七中 岳晓梅

内容摘要:杜甫崔涂得同题诗《孤雁》各有千秋,其构思角度自是不同,两首诗都是咏物诗中的物我合一的典型作品。

关键词:孤雁 执著 孤单 物我合一

孤雁

唐 杜甫

孤雁不饮啄,飞鸣声念群。谁怜一片影,相失万重云。

望尽似犹见,哀多如更闻

孤雁

唐 崔涂

几行归塞尽,念尔独何之。暮雨相呼失,寒塘独下迟。

渚云低暗度,关月冷遥随。未必逢矰缴,孤飞自可疑。

咏物诗是古典诗歌的重要组成部分,古代诗人喜欢咏物,无论是山川河流,还是花鸟鱼虫,只要是自然界的万物,都可以成为诗人们描摹的对象,并且在细致的描摹事物的过程中,诗人们总是借此寄托着自己独特的感情。大雁南飞北往,飞行途中难免有失群的孤雁,这也为诗人提供了书写自己情感的依凭。诗人杜甫、崔涂都曾以孤雁为题抒写了自己独特的感受。

首先,两位作者作此诗的处境虽有些相似,但境况却不大一样,杜甫的《孤雁》写于大历初年作者居夔州时,此时诗人在经历了安史之乱,在那动荡不安的年月里,诗人流落他乡,亲朋离散,天各一方,可他无时不渴望骨肉团聚,无日不梦想挚友重逢,因此诗中通过孤雁念群的执著,表达自己渴望团聚的强烈思想感情。崔涂的《孤雁》也作于自己客居他乡之时,诗人本是江南人,一生常在他乡作客,所以此诗借孤雁失群的孤单寂寞、惊恐盘旋,表达自己客居他乡的孤单、凄凉、无助的强烈情感。

其次,两诗开篇不同。杜诗开篇点题,即唤出“孤雁”,让这只孤雁不同一般,他不饮、不啄,只是一个劲的飞着叫着,声音里透出他是那么的想念同伴,不只是想念,而且拼命追寻,这是一只情感强烈而执著的“孤雁”。崔诗则是以曲为佳,“几行归塞尽,念尔独何之?”的疑问,暗扣诗眼“孤”字,写出孤雁离群的背景。而此刻想毕诗人正站在驿楼上,极目远望,只见天穹之下,一只孤雁在低空中盘旋,一“行”一“独”的对比,孤雁之孤自不待言。而“念尔”则把作者的同情之心隐含其中,“独何之”可见诗人这时正羁留客地,借孤雁写离愁。

两诗开篇的不同正体现了诗歌创作中的直露和曲隐的不同功效。

第三,两诗中间两联侧重点也有所不同。杜诗竭力突出孤雁追伴呼唤的孤单、急切之情;崔诗则更多寄予的是对孤雁的失群的神情状态的刻画,写得细腻入微。

杜诗颔联境界倏然开阔,浩茫的天空中,小小的孤雁仅是“一片影”,它与群雁相失在“万重云”间,此时此雁心情惶急、焦虑、迷茫,天高路远,云海弥漫,将往何处去找失去的伴侣?此联中的“谁怜”二字设问,打开诗人胸中之情:“孤雁儿啊,我不正和你一样凄惶么,天涯茫茫,又由谁来怜惜我呢?”这里物我交融,浑然一体,孤零零的雁儿,寄寓着的正是诗人的影子。颈联紧承上联,从心理方面刻画孤雁的鲜明个性,他被思念缠绕着,被痛煎熬着,这迫使它不停的飞鸣。它望尽天涯,仿佛那失去的群雁老在它眼前;它哀唤声声,似乎那伴侣的鸣声老在它耳畔响,所以,它更要不停的追飞,不停的呼唤。这两句把作者无时不渴望骨肉团聚,无日不梦想挚友重逢的急迫心情及煎熬之情淋漓尽致地表达出来,这正是情深意切,哀痛欲绝。

崔诗颔联“暮雨相呼失,寒塘欲下迟”是全片的警策,第三句是说失群的原因,第四句是说失群之后色惶的表现。暮雨苍茫,一只孤雁嘹嘹呖呖,那声音凄厉哀怨,它已经经不住风雨的侵凌,再要向前已感无力,面前恰有一芦叶萧萧的池塘,想下来栖息,却又影单心怯,几度盘旋,那种欲下未下的举动迟疑畏惧的心理,可以看出作者把自己孤凄的情感熔铸在孤雁身上。颈联“渚云低暗飞,关月冷相随”也是承颔联而来,写孤雁穿云随月,振翅奋飞,然而仍是只影无依,凄凉寂寞,“渚云低”对孤雁来说构成了一个压抑恐怖的氛围,作者在注视并期望孤雁穿过乌云,脱离险境。“关月”是想象,虽目力所及,然而望尽似犹见,倾注了对孤雁的关心。这两句中的“低”“冷”两字更衬托出孤雁形单影只,突出它行程艰险,心境凄凉。作者羁旅之愁的体现,更是物我浑然一体的体现。

杜诗、崔诗虽然中间两联的构思不同,描写角度不同,但物我合一的情调却是一致的,杜诗的凄惶追伴、崔诗的孤单凄凉都是借失群的孤雁儿寄寓的。

最后再看两诗的尾联,也是各具其妙。杜诗结尾用了陪衬的笔法,表达诗人的爱憎情感,孤雁念群之情那么迫切,它那么痛苦、劳累,而野鸭们是全然不懂得,它们纷纷鸣噪不停,自得其乐,“无意绪”是孤雁对着野鸭的心情,也是杜甫既不能与知己亲朋的相见,却还要面对着一些俗客庸夫时的厌恶无聊的心绪,表露出作者境界与众不同的思想。

崔诗尾联两句写了诗人的良好祝愿,也正面点出“孤”字,诗眼至此才显豁通明。“未必逢矰缴,孤飞自可疑”是说孤雁未必会遭暗箭,但孤飞总会使人易生疑惧,从语气上看像是安慰之词,安慰孤雁,也安慰自己;然而实际上却是更加担心,因为前面所写的怕下寒塘,惊呼失侣,都是惊魂未定的表现,直到此处才点名惊魂未定的原因,而此时是诗人漂泊异乡,世路艰险,是诗人以孤雁自喻,表现了他孤凄忧虑的羁旅之情。

古人说“诗缘情”“诗言志”,然而由于杜甫、崔涂的经历遭际不同,他们观察孤雁的角度也不同,诗的落脚点也有了差异。杜诗在于孤雁的执著念群的境界,崔诗在于孤雁的孤单、惊恐、心有余悸,其实不管怎样,都是作者面对同一事物的不同感受。杜诗境界高而壮,崔诗字字珠玑,没有一处闲笔,且余音袅袅,令人回味无穷。另外两诗那种物我合一、浑然一体的诗歌特点却是一致的。<p p></p p>

 “暮雨相呼失,寒塘欲下迟”的意思:暮雨中,你悲凄地呼唤丢失的伙伴,你想栖息,却又迟疑畏惧不下寒塘。

 出自唐代诗人崔涂《孤雁》

 几行归塞尽,念尔独何之。

 暮雨相呼失,寒塘欲下迟。

 渚云低暗度,关月冷相随。

 未必逢矰缴,孤飞自可疑。

  注释

 (1)几行(háng):几排(大雁)。

 (2)归塞尽:全部回到塞上。归,回。塞,边塞。尽,完。

 (3)“念尔”句:不知大雁独自飞向哪里。念,惦记,想。尔,你。独,独自。何之,倒装结构,到哪里。之,往,去。

 (4)暮:傍晚。

 (5)失:失群。

 (6)寒塘:寒冷的池塘。

 (7)渚(zhǔ):水中的小洲。

 (8)度:度过,飞越。

 (9)关月:指关塞上的月亮。

 (10)缯缴(zēng zhuó):指矰缴。猎取飞鸟的工具。缴,即在短箭上的丝绳。

 (11)孤:独自。

译文

 几阵齐飞的旅伴,全部回到了塞上,只有你这孤雁,不知独自飞向何方。

 暮雨中,你悲凄地呼唤丢失的伙伴,你想栖息,却又迟疑畏惧不下寒塘。

 渚上低暗,你孤独地穿越过了云层;只有关山的冷月,伴随你孤苦凄凉。

 虽然你未必会遭暗算,把生命葬丧,只是失群孤飞,毕竟叫人疑惧恐慌。

翻译

 一行行大雁飞回塞外不见了,你这失群的一只要飞到哪里?暮雨中呼唤伙伴,见到寒冷的塘水想下去休息却又迟疑。偷偷掠过低浮的渚云,与关塞的冷月相伴。未必会遇到弓箭的射击,但独自飞行毕竟害怕。

 几阵齐飞的旅伴,全部回到了塞上,只有你这孤雁,不知独自飞向何方。暮雨中,你悲凄地呼唤丢失的伙伴,你想栖息,却又迟疑畏惧不下寒塘。渚上低暗,你孤独地穿越过了云层;只有关山的冷月,伴随你孤苦凄凉。虽然你未必会遭暗算,把生命葬丧,只是失群孤飞,毕竟叫人疑惧恐慌。

 名句:

 暮雨相呼失,寒塘欲下迟

 这两句是说,春日的晚上,一场春雨之中,暮色苍茫,孤雁失群,在空中频频呼寻伙伴;它经不住暮雨的侵袭,再要前飞,已感乏力,面前恰有一片芦苇塘,想飞下栖息,却心惊胆战,几度盘旋,迟迟疑疑,欲下未下。前句是写失群的原因,后句是写失群后仓皇的表现,既写出了当时的自然环境,也刻画出孤雁的神情状态,意境与神韵凝聚一起,写得细腻入微。

赏析

 诗人咏雁自喻,以孤雁的孤独来衬托自已。一个“孤”字就是全篇“诗眼”,将全诗的神韵、意境凝聚在一起,浑然天成。全诗描写传神,刻画形象,意境凄婉,具有极高的艺术成就。

 这首诗题名《孤雁》,全篇皆实赋孤雁,“诗眼”就是一个“孤”字。一个“孤”字将全诗的神韵、意境凝聚在一起,浑然天成。

 为了突出孤雁,首先要写出“离群”这个背景。所以诗人一开头便说:“几行归塞尽,念尔独何之?”作者本是江南人,一生中常在巴、蜀、湘、鄂、秦、陇一带作客,多天涯羁旅之思。此刻想是站在驿楼上,极目远望:只见天穹之下,几行鸿雁,展翅飞行,向北而去。渐渐地,群雁不见了,只留下一只孤雁,在低空盘旋。我们从“归塞”二字,可以看出雁群是在向北,且又是在春天;因为只有在春分以后,鸿雁才飞回塞外。这两句中,尤应注意一个“行”字,一个“独”字。有了“行”与“独”作对比,孤雁就突现出来了。“念尔”二字,隐蕴诗人同情之心。古人作诗,往往托物寓志,讲究寄兴深微。“念尔”句写得很妙,笔未到而气已吞,隐隐地让一个“孤”字映照通体,统摄全局。“独何之”,则可见出诗人这时正羁留客地,借孤雁以写离愁。

 颔联“暮雨相呼失,寒塘欲下迟”,是全篇的警策。第三句是说失群的原因,第四句是说失群之后仓皇的表现,既写出当时的自然环境,也刻画出孤雁的神情状态。时间是在晚上,地点是在寒塘。暮雨苍茫,一只孤雁在空中嘹嘹呖呖,呼寻伙伴。那声音是够凄厉的了。它经不住风雨的侵凌,再要前进,已感无力,面前恰有一个芦叶萧萧的池塘,想下来栖息,却又影单心怯,几度盘旋。那种欲下未下的举动,迟疑畏惧的心理,写得细腻入微。可以看出,作者是把自己孤凄的情感熔铸在孤雁身上了,从而构成一个统一的艺术整体,读来如此逼真动人。

 诚如近人俞陛云所说:“如庄周之以身化蝶,故入情入理,犹咏鸳鸯之‘暂分烟岛犹回首,只渡寒塘亦并飞’,替鸳鸯着想,皆妙入毫颠也。”(《诗境浅说》)颈联“渚云低暗度,关月冷相随”,是承颔联而来,写孤雁穿云随月,振翅奋飞,然而仍是只影无依,凄凉寂寞。“渚云低”是说乌云逼近洲渚,对孤雁来说,便构成了一个压抑的、恐怖的氛围,孤雁就在那样惨澹的昏暗中飞行。这是多么令人担忧呵!这时作者是在注视并期望着孤雁穿过乌云,脱离险境。“关月”,指关塞上的月亮,这一句写想象中孤雁的行程,虽非目力所及,然而“望尽似犹见”,倾注了对孤雁自始至终的关心。这两句中特别要注意一个 “低”字,一个“冷”字。月冷云低,衬托着形单影只,就突出了行程的艰险,心境的凄凉;而这都是紧紧地扣着一个“孤”字。唯其孤,才感到云低的可怕;唯其只有冷月相随,才显得孤单凄凉。

 诗篇的最后两句,写了诗人的良好愿望和矛盾心情。“未必逢矰缴,孤飞自可疑”,是说孤雁未必会遭暗箭,但孤飞总使人易生疑惧。从语气上看,象是安慰之词──安慰孤雁,也安慰自己;然而实际上却是更加耽心了。因为前面所写的怕下寒塘、惊呼失侣,都是惊魂未定的表现,直到此处才点明惊魂未定的原因。一句话,是写孤雁心有余悸,怕逢矰缴。诗直到最后一句“孤飞自可疑”,才正面拈出“孤”字,“诗眼”至此显豁通明。诗人飘泊异乡,世路峻险,此诗以孤雁自喻,表现了他孤凄忧虑的羁旅之情。

孤雁

杜甫

孤雁不饮啄,飞鸣声念群。谁怜一片影,相失万重云。

望尽似犹见,哀多如更闻。野鸦无意绪,鸣噪自纷纷。

鉴赏

这首咏物诗写于大历初杜甫居夔州时。它是一首孤雁念群之歌,体物曲尽其妙,同时又融注了作者的思想感情,堪称佳绝。

依常法,咏物诗以曲为佳,以隐为妙,所咏之物是不宜道破的。杜甫则不然,他开篇即唤出“孤雁”,而此孤雁不同一般,它不饮,不啄,只是一个劲地飞着,叫着,声音里透出:它是多么想念它的同伴!不独想念,而且还拼命追寻,这真是一只情感热烈而执着的“孤雁”。清人浦起龙评曰:“‘飞鸣声念群’,一诗之骨”(《读杜心解》),是抓住了要领的。古人有"一诗之眼"与"一诗之骨"的说法:"诗眼",指诗中最能表现情感意味、精神内涵的"词(字眼)";"诗骨",指诗中处于核心地位、起统率作用的"句"。上面这首杜诗,其"诗眼"是 "孤",;其"诗骨"是"飞鸣声念群"。

颔联"谁怜一片影,相失万重云",意思是"一片孤单的雁影 ,遗失在万里云天中,真令人心生怜意":"一片"、"万重"对比,构成极大的反差,极言其"孤";"谁怜"二字直抒胸臆,凝聚了诗人对孤雁的怜悯之情。颔联两句形象地写出了路远雁孤、同伴难寻的凄苦之情。

颈联"望尽似犹见,哀多如更闻",意思是"望眼欲穿好像就要看到雁群了,声声哀鸣好像听到雁群的叫声了":"似"、"如"二字表现了未见而似见,未闻而犹闻的幻觉。颈联通过对孤雁飞着叫着寻找同伴的描写,将孤雁的渴望、煎熬表现得淋漓尽致。

尾联"野鸦无意绪,鸣噪自纷纷",意思是"野鸦毫无愁绪,杂乱的吵嚷个不停":用野鸦的无忧无虑、热闹非常来反衬孤雁的寂寞、愁苦,尾联进一步表现了孤雁渴望团聚的哀愁与奋力寻找的忠贞。

你好!

楼主问的是抓住了哪些意象,表达了什么情感,你们怎么全回答咋么长啊!正确答案是,抓住了孤独的意境,表达了作者凄凉感伤的情感。谢谢~~~~~

希望对你有所帮助,望采纳。

你们可知道羁旅之思什么意思羁旅之思其实就是思乡之情,是一种滞留在他乡很久很久而不能回家所产生的思乡之情,以及思亲之苦。羁旅一直都是古代诗人关注的一个主题。本诗以浮云的随风而至、无力自持比喻游子飘零异乡的命运。在哀叹人生如浮云、漂泊无依时,又寄寓了一种思乡之叹。寄居他乡,孤独无依时,常有一种淡淡的自卑感和小心翼翼的心情,这就是“客子常畏人”。经典的六首羁旅诗,写尽客游他乡的羁旅心酸。

羁旅思乡诗合集

一、《含山店梦觉作》

韦庄

曾为流离惯别家,等闲挥袂客天涯。

灯前一觉江南梦,惆怅起来山月斜。

前两句描写可能是时局动荡,可能是奔波家事,更可能是经营仕进,诗人经常别家流离,以致成为一种习惯。就算是远走天涯,也是一挥衣袂,等闲视之。朝廷没落,风骨犹存。这里有唐代士子传承的气度、胸襟与抱负。

后两句写思乡怀家之情虽可克制,却又是无法抛却的。在这远离家乡的江南,仕进与怀家的纠结转化为梦境。可怜的是,梦中亲人团聚,醒来一盏孤灯。无限孤独,难解抑郁,尽在孤灯之下。惆怅中起身,入目又是一弯西斜山月。山峦横亘,斜月凄清,更平添满怀苍凉。床头窗外,孤灯山月,景语呈递,感伤无助,情语尽在其中。

二、《双调望江南》

听宛转,愁到渡江多。杏子雨余梅子雨,柳枝歌罢竹枝歌。一抹远山螺。

曾几日,轻扇掩纤罗。白发黄金双计拙,绿荫青子一春过。归去意如何。

不知何处传来婉转的歌声,渡江时听到歌声愁苦更多。杏花雨刚刚下完又接上霏霏梅雨,才听完杨柳枝又听到了竹枝歌。遥望一抹远山就像一个海螺。杏雨时节刚过几日,就到摇扇穿罗的夏日季节。白发苍苍光阴似箭让人无计可施,绿树成荫梅子青青一春已过。赶快归家吧,把这羁旅生活了结。

三、《清明》

杜牧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这是一首广为传诵的七绝,大约作于唐武宗会昌五年或六年的春天,抒写了诗人春游遇雨、思饮消愁的羁旅情怀。首句交代时间和情境,用“纷纷”来形容春雨,衬托出作者的伤春情绪。第二句写路上行人的心情不好,用“欲断魂”来描写他们的精神状态。三、四两句一问一答,第三句转到想饮酒消愁;第四句由“牧童”指出“杏花村”那儿有一座小酒铺正等着接待雨中的客人呢!

四、《杂诗》

〔魏〕曹丕

西北有浮云,亭亭如车盖。

惜哉时不遇,适与飘风会。

吹我东南行,行行至吴会。

吴会非我乡,安得久留滞。

弃置勿复陈,客子常畏人。

西北方的天空飘着白云,耸立的样子犹如车盖。可惜浮云没遇到好时机,遇上了大风被吹走了!大风吹着白云飘到东南方,最后到了吴郡和会稽郡。吴郡和会稽郡不是我的故乡,我怎么能久留此地呢还是不要再说了吧,在外的游子常怕被人欺负。

五、《孤雁》

〔唐〕崔涂

湘浦离应晚,边城去已孤。

如何万里计,只在一枝芦。

迥起波摇楚,寒栖月映蒲。

不知天畔侣,何处下平芜。

几行归去尽,片影独何之。

暮雨相呼失,寒塘独下迟。

渚云低暗度,关月冷遥随。

未必逢_缴,孤飞自可疑。

诗前四句主要写景,湘水边夜色凄寒,孤雁于此栖息。后四句抒情,写孤雁无处依归,时时担心被猎人射杀。诗人借大雁离群索居,独自徘徊于天空的情状,隐喻了自己孤独凄冷的羁旅之感。

六、《蓦山溪·草薰风暖》

曹组

草薰风暖,楼阁笼轻雾。墙短出花梢,映谁家、绿杨朱户。寻芳拾翠,绮陌自青春,江南远,踏青时,谁念方羁旅。

昔游如梦,空忆横塘路。罗袖舞台风,想桃花、依然旧树。一怀离恨,满眼欲归心,山连水,水连云,怅望人何处。

和风习习花草散发着芳香,楼阁上笼罩着淡淡的迷雾。矮墙上一枝花梢探了出来,掩映着谁家的绿杨红楼寻芳拾翠踏青赏春的人们啊,小径上宝马香车披红着绿争先恐后。江南故乡相隔干山万水,踏青时节谁念我他乡羁旅回想昔日游乐往事犹如梦中,空自记忆着情人送别时的凄梦。如今她独自一人舒展罗袖起舞,只有桃花鲜艳明丽依然满树。满怀离恨满眼风景处处触动归心。青山连着绿水绿水连接着云雾,怅望着情人啊究竟在何处

孤雁的意思是指离群的孤单的雁。

大雁一直是成队列飞行迁徙的,在空中排成人字形或一字型。如果只有一只雁在空中飞,那一定是被雁群丢失了。所以孤雁这个词一般都是形容没有同伴的人,说一个人形单影只,孤独没有同伴。也可以指死去丈夫或妻子,而没有成立新家庭的人。

出处:

(汉)蔡琰《悲愤诗》之二:“胡笳动兮边马鸣,孤鴈归兮声嘤嘤。”

(三国魏)曹植《杂诗》之一:“孤鴈飞南游,过庭长哀吟。”

(唐)杜甫《孤雁》诗:“孤雁不饮啄,飞鸣声念羣。”

(明)梁辰鱼《浣纱记·别施》:“遥看孤雁下汀洲,他啾啾。想亦为死别生离,正值三秋。”

陈白尘《大风歌》第八章:“天空忽有孤雁哀鸣,周勃抬头观看,忽然伸手叫:‘取弓箭来!’”

杜甫的《孤雁》赏析:

原文:孤雁不饮啄,飞鸣声念群。谁怜一片影,相失万重云?望尽似犹见,哀多如更闻。野鸦无意绪,鸣噪自纷纷。

《孤雁》是唐代诗人杜甫所作的一首五律。这是一篇念群之雁的赞歌,它表现的情感是浓挚的,悲中有壮的。孤雁那样孤单、困苦,同时却还要不断地呼号、追求,它那念友之情在胸中炽烈地燃烧,它甚至连吃喝都可抛弃,更不顾处境的安危。

虽然命薄但是心高,宁愿飞翔在万重云里,未曾留意暮雨寒塘,诗情激切高昂,思想境界很高。就艺术技巧而论,全篇咏物传神,是大匠运斤,自然浑成,全无斧凿之痕。中间两联有情有景,一气呵成,而且景中有声有色,甚至还有光和影,能给读者以“立体感”。

全诗以孤雁象征自己。诗写的是孤雁,无一字涉及诗人自己。但通过这只不饮不啄、穿飞哀鸣、思寻伙伴的失群的孤雁间接暗示了诗人在战乱中只身颠沛流离、怀念亲朋的情怀。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3878464.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8-19
下一篇2023-08-19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