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涂的孤雁与杜甫的孤雁都抒发了什么情感

崔涂的孤雁与杜甫的孤雁都抒发了什么情感,第1张

孤雁飞鸣,盘旋寒塘

——杜甫《孤雁》与崔涂《孤雁》比较赏析

兰州二十七中 岳晓梅

内容摘要:杜甫崔涂得同题诗《孤雁》各有千秋,其构思角度自是不同,两首诗都是咏物诗中的物我合一的典型作品。

关键词:孤雁 执著 孤单 物我合一

孤雁

唐 杜甫

孤雁不饮啄,飞鸣声念群。谁怜一片影,相失万重云。

望尽似犹见,哀多如更闻

孤雁

唐 崔涂

几行归塞尽,念尔独何之。暮雨相呼失,寒塘独下迟。

渚云低暗度,关月冷遥随。未必逢矰缴,孤飞自可疑。

咏物诗是古典诗歌的重要组成部分,古代诗人喜欢咏物,无论是山川河流,还是花鸟鱼虫,只要是自然界的万物,都可以成为诗人们描摹的对象,并且在细致的描摹事物的过程中,诗人们总是借此寄托着自己独特的感情。大雁南飞北往,飞行途中难免有失群的孤雁,这也为诗人提供了书写自己情感的依凭。诗人杜甫、崔涂都曾以孤雁为题抒写了自己独特的感受。

首先,两位作者作此诗的处境虽有些相似,但境况却不大一样,杜甫的《孤雁》写于大历初年作者居夔州时,此时诗人在经历了安史之乱,在那动荡不安的年月里,诗人流落他乡,亲朋离散,天各一方,可他无时不渴望骨肉团聚,无日不梦想挚友重逢,因此诗中通过孤雁念群的执著,表达自己渴望团聚的强烈思想感情。崔涂的《孤雁》也作于自己客居他乡之时,诗人本是江南人,一生常在他乡作客,所以此诗借孤雁失群的孤单寂寞、惊恐盘旋,表达自己客居他乡的孤单、凄凉、无助的强烈情感。

其次,两诗开篇不同。杜诗开篇点题,即唤出“孤雁”,让这只孤雁不同一般,他不饮、不啄,只是一个劲的飞着叫着,声音里透出他是那么的想念同伴,不只是想念,而且拼命追寻,这是一只情感强烈而执著的“孤雁”。崔诗则是以曲为佳,“几行归塞尽,念尔独何之?”的疑问,暗扣诗眼“孤”字,写出孤雁离群的背景。而此刻想毕诗人正站在驿楼上,极目远望,只见天穹之下,一只孤雁在低空中盘旋,一“行”一“独”的对比,孤雁之孤自不待言。而“念尔”则把作者的同情之心隐含其中,“独何之”可见诗人这时正羁留客地,借孤雁写离愁。

两诗开篇的不同正体现了诗歌创作中的直露和曲隐的不同功效。

第三,两诗中间两联侧重点也有所不同。杜诗竭力突出孤雁追伴呼唤的孤单、急切之情;崔诗则更多寄予的是对孤雁的失群的神情状态的刻画,写得细腻入微。

杜诗颔联境界倏然开阔,浩茫的天空中,小小的孤雁仅是“一片影”,它与群雁相失在“万重云”间,此时此雁心情惶急、焦虑、迷茫,天高路远,云海弥漫,将往何处去找失去的伴侣?此联中的“谁怜”二字设问,打开诗人胸中之情:“孤雁儿啊,我不正和你一样凄惶么,天涯茫茫,又由谁来怜惜我呢?”这里物我交融,浑然一体,孤零零的雁儿,寄寓着的正是诗人的影子。颈联紧承上联,从心理方面刻画孤雁的鲜明个性,他被思念缠绕着,被痛煎熬着,这迫使它不停的飞鸣。它望尽天涯,仿佛那失去的群雁老在它眼前;它哀唤声声,似乎那伴侣的鸣声老在它耳畔响,所以,它更要不停的追飞,不停的呼唤。这两句把作者无时不渴望骨肉团聚,无日不梦想挚友重逢的急迫心情及煎熬之情淋漓尽致地表达出来,这正是情深意切,哀痛欲绝。

崔诗颔联“暮雨相呼失,寒塘欲下迟”是全片的警策,第三句是说失群的原因,第四句是说失群之后色惶的表现。暮雨苍茫,一只孤雁嘹嘹呖呖,那声音凄厉哀怨,它已经经不住风雨的侵凌,再要向前已感无力,面前恰有一芦叶萧萧的池塘,想下来栖息,却又影单心怯,几度盘旋,那种欲下未下的举动迟疑畏惧的心理,可以看出作者把自己孤凄的情感熔铸在孤雁身上。颈联“渚云低暗飞,关月冷相随”也是承颔联而来,写孤雁穿云随月,振翅奋飞,然而仍是只影无依,凄凉寂寞,“渚云低”对孤雁来说构成了一个压抑恐怖的氛围,作者在注视并期望孤雁穿过乌云,脱离险境。“关月”是想象,虽目力所及,然而望尽似犹见,倾注了对孤雁的关心。这两句中的“低”“冷”两字更衬托出孤雁形单影只,突出它行程艰险,心境凄凉。作者羁旅之愁的体现,更是物我浑然一体的体现。

杜诗、崔诗虽然中间两联的构思不同,描写角度不同,但物我合一的情调却是一致的,杜诗的凄惶追伴、崔诗的孤单凄凉都是借失群的孤雁儿寄寓的。

最后再看两诗的尾联,也是各具其妙。杜诗结尾用了陪衬的笔法,表达诗人的爱憎情感,孤雁念群之情那么迫切,它那么痛苦、劳累,而野鸭们是全然不懂得,它们纷纷鸣噪不停,自得其乐,“无意绪”是孤雁对着野鸭的心情,也是杜甫既不能与知己亲朋的相见,却还要面对着一些俗客庸夫时的厌恶无聊的心绪,表露出作者境界与众不同的思想。

崔诗尾联两句写了诗人的良好祝愿,也正面点出“孤”字,诗眼至此才显豁通明。“未必逢矰缴,孤飞自可疑”是说孤雁未必会遭暗箭,但孤飞总会使人易生疑惧,从语气上看像是安慰之词,安慰孤雁,也安慰自己;然而实际上却是更加担心,因为前面所写的怕下寒塘,惊呼失侣,都是惊魂未定的表现,直到此处才点名惊魂未定的原因,而此时是诗人漂泊异乡,世路艰险,是诗人以孤雁自喻,表现了他孤凄忧虑的羁旅之情。

古人说“诗缘情”“诗言志”,然而由于杜甫、崔涂的经历遭际不同,他们观察孤雁的角度也不同,诗的落脚点也有了差异。杜诗在于孤雁的执著念群的境界,崔诗在于孤雁的孤单、惊恐、心有余悸,其实不管怎样,都是作者面对同一事物的不同感受。杜诗境界高而壮,崔诗字字珠玑,没有一处闲笔,且余音袅袅,令人回味无穷。另外两诗那种物我合一、浑然一体的诗歌特点却是一致的。<p p></p p>

孤雁

杜甫

孤雁不饮啄,飞鸣声念群。谁怜一片影,相失万重云。

望尽似犹见,哀多如更闻。野鸦无意绪,鸣噪自纷纷。

鉴赏

这首咏物诗写于大历初杜甫居夔州时。它是一首孤雁念群之歌,体物曲尽其妙,同时又融注了作者的思想感情,堪称佳绝。

依常法,咏物诗以曲为佳,以隐为妙,所咏之物是不宜道破的。杜甫则不然,他开篇即唤出“孤雁”,而此孤雁不同一般,它不饮,不啄,只是一个劲地飞着,叫着,声音里透出:它是多么想念它的同伴!不独想念,而且还拼命追寻,这真是一只情感热烈而执着的“孤雁”。清人浦起龙评曰:“‘飞鸣声念群’,一诗之骨”(《读杜心解》),是抓住了要领的。古人有"一诗之眼"与"一诗之骨"的说法:"诗眼",指诗中最能表现情感意味、精神内涵的"词(字眼)";"诗骨",指诗中处于核心地位、起统率作用的"句"。上面这首杜诗,其"诗眼"是

"孤",;其"诗骨"是"飞鸣声念群"。

颔联"谁怜一片影,相失万重云",意思是"一片孤单的雁影

,遗失在万里云天中,真令人心生怜意":"一片"、"万重"对比,构成极大的反差,极言其"孤";"谁怜"二字直抒胸臆,凝聚了诗人对孤雁的怜悯之情。颔联两句形象地写出了路远雁孤、同伴难寻的凄苦之情。

颈联"望尽似犹见,哀多如更闻",意思是"望眼欲穿好像就要看到雁群了,声声哀鸣好像听到雁群的叫声了":"似"、"如"二字表现了未见而似见,未闻而犹闻的幻觉。颈联通过对孤雁飞着叫着寻找同伴的描写,将孤雁的渴望、煎熬表现得淋漓尽致。

尾联"野鸦无意绪,鸣噪自纷纷",意思是"野鸦毫无愁绪,杂乱的吵嚷个不停":用野鸦的无忧无虑、热闹非常来反衬孤雁的寂寞、愁苦,尾联进一步表现了孤雁渴望团聚的哀愁与奋力寻找的忠贞。

李清照的《孤雁儿》结尾一句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请简要分析?

答:结尾三句化用陆凯赠梅与范晔的故事,表达了深重的哀思。陆凯当年思念远在长安的友人范晔,曾折下梅花赋诗以赠。可是词人今天折下梅花,找遍人间天上,四处茫茫,没有一人可供寄赠。其中“人间天上”一语,写尽了寻觅苦;“没个人堪寄”,写尽了怅然若失之伤。

从《孤雁》里,我们看到,诗人写一只离群的孤雁,同伴在思念着它。它望尽天涯,仿佛同伴就在眼前,好像听到了同伴的阵阵呼唤。但同伴全然不懂孤雁的心情,因为它要“在广阔中自由的盘旋”。

可以说这是一支孤雁的赞歌,它表现的情感是浓挚的、悲壮的。孤雁那样孤单、困苦,同时却还要不断地追求、拼搏。因为它对孤单早已习惯,善于勇敢搏击,所以宁愿飞翔在蔚蓝的天空,也“不可能再回到队伍中间”。

不难看出,诗人此时的意象,诗情激切高昂,意境丰富深远。并通过对孤雁这一“流动形象”的描绘,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意味无穷。 同时,这种“拟人”修辞手法的“隐身”运用,这种打破常规的词语搭配(“破碎”、“痊愈”、“搏击”、“盘旋”等组合),对全诗起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欣赏诗歌的读者,也会更多的揣摩品味作品的意境,陈韵妃的这首《孤雁》可以说在意境上更胜古人一筹。杜甫的《孤雁》篇是失意和哀伤的,而陈韵妃的《孤雁》塑造的是大胆坚强,勇敢搏击的一位胜利者的形象。读者在品味其意境后,倍感振奋鼓舞,所以这也是一篇不可多得的优秀励志篇章!

 《 解连环·孤雁

 张炎

 楚江空晚,

恨离群万里,

恍然惊散。

自顾影却下寒塘,

正沙净草枯,

水平天远。

写不成书,

只寄得相思一点。

料因循误了,

残毡拥雪,

故人心眼。

 谁怜旅愁荏苒,

漫长门夜悄,

锦筝弹怨。

想伴侣犹宿芦花,

也曾念春前,

去程应转。

暮雨相呼,

怕蓦地玉关重见。

未羞他双燕归来,

画帘半卷。

  赏析

 此篇为咏孤雁词。张炎精于咏物,这首咏孤雁词最为有名,寄意深微,体物细腻,构思奇巧,用典亦妥帖自然,浑化无迹,实为精品佳作。开篇写楚天空阔孤雁飞来,惊魂不定,怅然若失。在伶仃飞行中下视沙平草枯,水天寥落,以空阔凄寒的环境衬托雁之孤单。“写不成书”,言单飞不能成字,仅可挑逗相思,构思新巧。雁影不成字与苏武故事结合,柔情与壮怀融合无间。换头“旅愁”承“离群”,“万里”就空间说,“荏苒”就时间说。“长门”、“锦筝”融化掌故,渲染形单影只孤寂凄苦之情。“想伴侣”三句,写孤雁想象伴侣,进而推想伴侣正期望孤雁北来,若果如此,定能在北地相逢,那么比起雕梁画帘中双栖燕,当会不自感羞涩。“写不成书,只寄得相思一点”,出语新警,别具匠心,由此作者获“张孤雁”之称。本词咏雁也不滞于雁,清空一气,自然如话,曲折委婉地抒发了词人孤寄的心境,流浪身世和对故友的关念。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4278415.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8-22
下一篇2023-08-22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