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雁儿》(李清照)全文翻译注释赏析

《孤雁儿》(李清照)全文翻译注释赏析,第1张

孤雁儿 李清照 系列:宋词精选-经典宋词三百首 孤雁儿  籐床纸帐朝眠起,说不尽、无佳思。沉香断续玉炉寒,伴我情怀如水。笛声三弄,梅心惊破,多少春情意。  小风疏雨箫箫地,又催下、千行泪。吹箫人去玉楼空,肠断与谁同倚?一枝折得,人间天上,没个人堪寄。  其序为:世人作梅词,下笔便俗。予试作一篇,乃知前言不妄也。  此序何其狂哉,世上惟有易安足言此! 译文  初春的早晨在籐床纸帐这样清雅的环境中醒来,却有一种说不尽的伤感与思念。此时室内唯有时断时续的香烟以及香烟灭了的玉炉相伴,我的情绪如水一样凄凉孤寂。《梅花三弄》的笛曲吹开了枝头的梅花,春天虽然来临了,却引起了我无限的幽恨。  门外细雨潇潇下个不停,门内伊人枯坐,泪下千行。明诚既逝,人去楼空,纵有梅花好景,又有谁与自己倚阑同赏呢?今天折下梅花,找遍人间天上,四处茫茫,没有一人可供寄赠。 解释  籐床纸帐朝眠起,说不尽无佳思  「籐床」,一种用籐条绷在木框上制成的床,轻便舒适。「纸帐」,用籐皮茧纸制成的帐子,稀布为顶,取其透气。主人公躺在籐床纸帐里,早上睡醒起来,情绪即不大好,心中说不尽的郁闷忧愁。床、帐、香炉,是一般闺情词的常见意象,词人也从这些物事写起,并直入人物的内心世界。沈义父在《乐府指迷》中说:「大抵起句便见所咏之意,不可泛入闲事,方入主意。」此词正是这样,一开篇即奠定了忧愁的基调。  沉香断续玉炉寒,伴我情怀如水  屋内是这样的沉寂,时间也好像静止了一样,主人公倍感孤寂,四顾室内,只见玉炉中的沉香早已熄灭,无心再续。不光是那残灰、寒炉,就连空气似乎都是冷冰冰的,惟有它们,陪伴着主人公如水一样冰凉的情怀。  笛声三弄,梅心惊破,多少春情意  「弄」,小曲。这里指汉乐府横吹曲词中的《梅花落》。此乐曲的主调反复出现三次,故称「梅花三弄」。「梅心」,指梅花的蓓蕾。此时情怀正自凄凉,突然间传来悠扬凄怨的笛声。这《梅花落》的曲子,断断续续,如怨如诉,听来惹人无限伤心。于是情不自禁地走到室外,突然间惊讶地发现,一个人在屋子里闷了这么久,原来室外竟有如许春色,那枝头的梅花早在不知不觉间开放了。  「梅心」句,是拟人法。词人灵心善感,赋无情之物以知春的灵性,在她的笔下,笛声催开梅花,梅花也因为听到了笛声而醒悟到春天已经到来,惊讶地绽放了自己的花朵。词人著一「惊」字,就将梅花开放的形状和神情都活现出来了。  笛声悠扬,梅花竞放,给人间带来了多么浓郁的春天气息啊!这与室内沉香断续,玉炉生寒的景象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可主人公的心情是否就此变得和这盎然的春意一样富有生机了呢?  小风疏雨萧萧地,又催下千行泪  虽然春意盎然,然而天气有变,送来了微风细雨。稀疏的春雨潇潇地下著,渐渐地打湿了一切,梅花因而更加滋润美丽,但主人公忧郁的心情并没有因之改变,反而被催下了千行清泪。「又」字是接续「无佳思」说的。原本意绪寥落,了无佳思,情怀如水,如今又是小风疏雨,更加令人感伤。这种内心的悲苦之情,就这样一步一步加深。  吹箫人去玉楼空,肠断与谁同倚  主人公如水情怀,究竟为何,至此方才道明。「吹箫人」,喻知音者。这一典故出自《列仙传》。秦穆公时,有个人名叫萧史,善吹箫,箫声能将孔雀、白鹤吸引到院子里来。穆公有个女儿,叫弄玉,喜欢萧史,穆公就把弄玉嫁给了他。萧史天天教弄玉吹箫,模仿凤的叫声。几年后,弄玉果然能吹出凤的鸣声,因此引来许多凤凰。穆公于是建了一座凤凰台,萧史夫妇就住在这台上。又过了几年,有一天,萧史弄玉随着凤凰飞升而去,双双成仙。清照在这里以萧史喻指赵明诚。「吹萧人去」,即是说赵明诚已去世。  当年二人伉俪情深,诗文唱和,互为知音,如今丈夫已经离世,有谁能和她一同凭栏观赏盛开的梅花呢?沉思前事,不禁泪下如雨,肝肠寸断。「玉楼」,是对小楼的美称。萧史弄玉双双仙去的美丽传说,既暗示了她曾有过的夫唱妇随的幸福生活,又以「人去楼空」,倾诉了昔日欢乐已成梦幻的刻骨哀思。  一枝折得,人间天上,没个人堪寄  院内梅花开得正好,此时顺手摘来一枝,可是转念一想,又寄与何人?人间已经无法找到可寄之人,天上更是渺茫难寻。南朝陆凯《赠范晔》诗云:「折梅逢驿使,寄与陇头人。江南无所有,聊赠一枝春。」词人也想折梅寄远,但却已无人可寄!结句情思无限,正面落笔于梅花,深切地表达了对亡夫赵明诚的深厚感情和极其沉痛的悼念。刘熙载在《词概》中说:「收句非绕回即宕开,其妙在言虽止而意无尽。」 赏析  这首词明为咏梅,暗为悼亡,寄托了词人对于朝廷南迁后不久不幸病故的爱侣赵明诚的深挚感情和凄楚哀思。全词以景衬情,将环境描写与心理刻画融为一体,营造出一种孤寂凄婉的意境,取得了感人至深的艺术效果。词调原名《御街行》,后变格为《孤雁亡》,专写离别悼亡等悲伤之情。词人取后者,盖以自况。  「籐床纸帐朝眠起,说不尽,无佳思。」开门见山,倾诉寡居之苦。籐床,乃今之籐躺椅。据明高濂《遵生八笺》记载,籐制,上有倚圈靠背,后有活动撑脚,便于调节高低。纸帐,亦名梅花纸帐。据宋林洪《山家清供》云,其上作大方形帐顶,四周用细白布制成帐罩,中置布单、楮衾、菊枕、蒲褥。在宋人词作中,这种陈设大都表现凄凉慵怠情景。朱敦儒《念奴娇》云:「照我籐床凉似水。」意境相似,写一榻横陈,日高方起,心情孤寂无聊「沉香断续玉炉寒」,使人想起词「销金兽」。然而著一「寒」字,更突出了环境的凄冷与心境之痛苦。  此时室内唯有时断时续的香烟以及香烟灭了的玉炉相伴。「伴我情怀如水」一句,把悲苦之情变成具体可感的形象。  「笛声三弄,梅心惊破,多少游春意。」以汉代横吹曲中的《梅花落》照应咏梅的命题,让人联想到园中的梅花,好像一声笛曲,催绽万树梅花,带来春天的消息。然「梅心惊破」一语更奇,不仅说明词人在语言的运用上有所发展,而且显示出她在感情上曾被激起一刹那的波澜,然而意思很含蓄。闻笛怀人,因梅思春,在她词中是不止一次用过。这是一歇拍,词从这一句开始自然地过渡到下片,上片主要写自己的凄冷孤苦,下片则着重写对爱侣赵明成的思念。  下阕正面抒写悼亡之情,词境由晴而雨,跌宕之中意脉相续。「小风」句,将外境与内境融为一体。  门外细雨潇潇,下个不停;门内伊人枯坐,泪下千行。以雨催泪,以雨衬泪,写感情的变化,层次鲜明,步步开掘,愈写愈深刻;但为什么「无佳思」,为什么「情怀如水」和泪下千行,却没有言明。直至「吹箫人去玉楼空,肠断与谁同倚」,才点明怀念丈夫的主旨。「吹箫人去」用的是秦穆公女弄玉与其夫箫史的典故,见《列仙传》。这里的「吹箫人」是说箫史,比拟赵明诚。明诚既逝,人去楼空,纵有梅花好景,又有谁与她倚阑同赏呢?词人回想当年循城远览,踏雪寻梅的情景,心中不由怆然感伤。  结尾三句化用陆凯赠梅与范晔的故事,表达了深重的哀思。陆凯当年思念远在长安的友人范晔,曾折下梅花赋诗以赠。可是词人今天折下梅花,找遍人间天上,四处茫茫,没有一人可供寄赠。其中「人间天上」一语,写尽了寻觅苦;「没个人堪寄」,写尽了怅然若失之伤。全词至此,戛然而止,而一曲哀音,却缭绕不绝。  这首词妙在化用典故,婉若已出;咏梅悼亡,浑然一体;口语入词,以俗写雅。

一只离群的孤雁,它不喝水不啄食, 只是一个劲地飞着叫着,思念和追寻着它的伙伴。 又有谁来怜惜这浩渺天空中的孤雁呢? 然而它和雁群相失在云海弥漫间, 它望尽天涯,仿佛伙伴们就在眼前; 它哀鸣声声,好像听到了同类的呼唤, 然而野鸦们全然不懂孤雁的心情, 只顾在那里纷纷鼓噪不休。 依常规方法,咏物诗以曲为佳,以隐为妙,所咏的事物是不宜直接说破的。杜甫则不是这样,他开篇即唤出“孤雁”,而这只孤雁不同一般,它不饮,不啄,只是一个劲地飞着,叫着,声音里透出,它非常想念它的同伴。不单是想念,而且还拼命追寻,是一只情感热烈而执着的“孤雁”。清人浦起龙评价说:“‘飞鸣声念群’,一诗之骨”(《读杜心解》),是抓住了要领的。 第二联境界忽然开阔。高远浩茫的天空中,这小小的孤雁仅是“一片影”,它与雁群相失在“万重云”间,此时此际显得惶急、焦虑和迷茫。天高路遥,云海迷漫,它不知道往何处去找失去的伴侣。这一联以“谁怜”二字设问,这一问,将诗人胸中的情感滚滚流出:“孤雁儿啊,我不正和你一样凄惶么?天壤茫茫,又有谁来怜惜我呢?”诗人与雁,“物我交融”,浑然一体了。清人朱鹤龄评注这首诗说:“此托孤雁以念兄弟也”,而且诗人所思念的不单是兄弟,还包括他的亲密的朋友。经历了安史之乱,在那动荡不安的年月里,诗人流落他乡,亲朋离散,天各一方,可他无时不渴望骨肉团聚,无日不梦想知友重逢,这孤零零的雁儿,寄寓了诗人自己的影子。 第三联紧承上联,从心理方面刻画孤雁的鲜明个性:它被思念缠绕着,被痛苦煎熬着,迫使它不停地飞鸣。它望尽天际,不停地望,仿佛那失去的雁群老在它眼前晃;它哀唤声声,不停地唤,似乎那侣伴的鸣声老在它耳畔响;所以,它更要不停地追飞,不停地呼唤了。这两句血泪文字,情深意切,哀痛欲绝。浦起龙评析说:“惟念故飞,望断矣而飞不止,似犹见其群而逐之者;惟念故鸣,哀多矣而鸣不绝,如更闻其群而呼之者。写生至此,天雨泣矣!”(《读杜心解》) 结尾用了陪衬的笔法,表达了诗人的爱憎感情。孤雁念群之情那么迫切,它那么痛苦、劳累;而野鸦们是全然不懂的,它们纷纷然鸣噪不停,自得其乐。“无意绪”是孤雁对着野鸦时的心情,也是杜甫既不能与知己亲朋相见,却面对着一些俗客庸夫时厌恶无聊的心绪。“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诗·王风·黍离》),诗人与这些“不知我者”自然无话可谈。 这是一篇念群之雁的赞歌,它表现的情感是浓挚的,悲中有壮的。孤雁那样孤单、困苦,同时却还要不断地呼号、追求,它那念友之情在胸中炽烈地燃烧,它甚至连吃喝都可抛弃,更不顾处境的安危;虽然命薄但是心高,宁愿飞翔在万重云里,未曾留意暮雨寒塘,诗情激切高昂,思想境界很高。就艺术技巧而论,全篇咏物传神,是大匠运斤,自然浑成,全无斧凿之痕。中间两联有情有景,一气呵成,而且景中有声有色,甚至还有光和影,能给读者以“立体感”,仿佛**镜头一样表现那云间雁影,是诗中的神来之笔

抒发词人孤高自许、蔑视流俗的情感。

《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作者苏轼 朝代宋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译文:

残月高挂在稀疏的梧桐,滴漏声断人群开始安静了。谁能见幽居人独自往来,仿佛那缥缈的孤雁身影。

它突然惦起又回首匆匆,心里有恨却无人能懂。它拣遍了寒冷的树枝不肯栖息,却躲到寂寞的沙洲甘愿受苦。

创作背景:

据史料记载,此词为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年)十二月或元丰六年(1083年)初作于黄州,定慧院在今天的湖北黄冈县东南,又作定惠院,苏轼另有《游定惠院记》一文。由上可知这首词是苏轼初贬黄州寓居定慧院时所作。

苏轼因所谓的“乌台诗案”,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苏轼自元丰三年(1080年)二月至黄州,至元丰七年(1084年)六月移汝州,在黄州贬所居住四年多。

孤雁飞鸣,盘旋寒塘

——杜甫《孤雁》与崔涂《孤雁》比较赏析

兰州二十七中 岳晓梅

内容摘要:杜甫崔涂得同题诗《孤雁》各有千秋,其构思角度自是不同,两首诗都是咏物诗中的物我合一的典型作品。

关键词:孤雁 执著 孤单 物我合一

孤雁

唐 杜甫

孤雁不饮啄,飞鸣声念群。谁怜一片影,相失万重云。

望尽似犹见,哀多如更闻

孤雁

唐 崔涂

几行归塞尽,念尔独何之。暮雨相呼失,寒塘独下迟。

渚云低暗度,关月冷遥随。未必逢矰缴,孤飞自可疑。

咏物诗是古典诗歌的重要组成部分,古代诗人喜欢咏物,无论是山川河流,还是花鸟鱼虫,只要是自然界的万物,都可以成为诗人们描摹的对象,并且在细致的描摹事物的过程中,诗人们总是借此寄托着自己独特的感情。大雁南飞北往,飞行途中难免有失群的孤雁,这也为诗人提供了书写自己情感的依凭。诗人杜甫、崔涂都曾以孤雁为题抒写了自己独特的感受。

首先,两位作者作此诗的处境虽有些相似,但境况却不大一样,杜甫的《孤雁》写于大历初年作者居夔州时,此时诗人在经历了安史之乱,在那动荡不安的年月里,诗人流落他乡,亲朋离散,天各一方,可他无时不渴望骨肉团聚,无日不梦想挚友重逢,因此诗中通过孤雁念群的执著,表达自己渴望团聚的强烈思想感情。崔涂的《孤雁》也作于自己客居他乡之时,诗人本是江南人,一生常在他乡作客,所以此诗借孤雁失群的孤单寂寞、惊恐盘旋,表达自己客居他乡的孤单、凄凉、无助的强烈情感。

其次,两诗开篇不同。杜诗开篇点题,即唤出“孤雁”,让这只孤雁不同一般,他不饮、不啄,只是一个劲的飞着叫着,声音里透出他是那么的想念同伴,不只是想念,而且拼命追寻,这是一只情感强烈而执著的“孤雁”。崔诗则是以曲为佳,“几行归塞尽,念尔独何之?”的疑问,暗扣诗眼“孤”字,写出孤雁离群的背景。而此刻想毕诗人正站在驿楼上,极目远望,只见天穹之下,一只孤雁在低空中盘旋,一“行”一“独”的对比,孤雁之孤自不待言。而“念尔”则把作者的同情之心隐含其中,“独何之”可见诗人这时正羁留客地,借孤雁写离愁。

两诗开篇的不同正体现了诗歌创作中的直露和曲隐的不同功效。

第三,两诗中间两联侧重点也有所不同。杜诗竭力突出孤雁追伴呼唤的孤单、急切之情;崔诗则更多寄予的是对孤雁的失群的神情状态的刻画,写得细腻入微。

杜诗颔联境界倏然开阔,浩茫的天空中,小小的孤雁仅是“一片影”,它与群雁相失在“万重云”间,此时此雁心情惶急、焦虑、迷茫,天高路远,云海弥漫,将往何处去找失去的伴侣?此联中的“谁怜”二字设问,打开诗人胸中之情:“孤雁儿啊,我不正和你一样凄惶么,天涯茫茫,又由谁来怜惜我呢?”这里物我交融,浑然一体,孤零零的雁儿,寄寓着的正是诗人的影子。颈联紧承上联,从心理方面刻画孤雁的鲜明个性,他被思念缠绕着,被痛煎熬着,这迫使它不停的飞鸣。它望尽天涯,仿佛那失去的群雁老在它眼前;它哀唤声声,似乎那伴侣的鸣声老在它耳畔响,所以,它更要不停的追飞,不停的呼唤。这两句把作者无时不渴望骨肉团聚,无日不梦想挚友重逢的急迫心情及煎熬之情淋漓尽致地表达出来,这正是情深意切,哀痛欲绝。

崔诗颔联“暮雨相呼失,寒塘欲下迟”是全片的警策,第三句是说失群的原因,第四句是说失群之后色惶的表现。暮雨苍茫,一只孤雁嘹嘹呖呖,那声音凄厉哀怨,它已经经不住风雨的侵凌,再要向前已感无力,面前恰有一芦叶萧萧的池塘,想下来栖息,却又影单心怯,几度盘旋,那种欲下未下的举动迟疑畏惧的心理,可以看出作者把自己孤凄的情感熔铸在孤雁身上。颈联“渚云低暗飞,关月冷相随”也是承颔联而来,写孤雁穿云随月,振翅奋飞,然而仍是只影无依,凄凉寂寞,“渚云低”对孤雁来说构成了一个压抑恐怖的氛围,作者在注视并期望孤雁穿过乌云,脱离险境。“关月”是想象,虽目力所及,然而望尽似犹见,倾注了对孤雁的关心。这两句中的“低”“冷”两字更衬托出孤雁形单影只,突出它行程艰险,心境凄凉。作者羁旅之愁的体现,更是物我浑然一体的体现。

杜诗、崔诗虽然中间两联的构思不同,描写角度不同,但物我合一的情调却是一致的,杜诗的凄惶追伴、崔诗的孤单凄凉都是借失群的孤雁儿寄寓的。

最后再看两诗的尾联,也是各具其妙。杜诗结尾用了陪衬的笔法,表达诗人的爱憎情感,孤雁念群之情那么迫切,它那么痛苦、劳累,而野鸭们是全然不懂得,它们纷纷鸣噪不停,自得其乐,“无意绪”是孤雁对着野鸭的心情,也是杜甫既不能与知己亲朋的相见,却还要面对着一些俗客庸夫时的厌恶无聊的心绪,表露出作者境界与众不同的思想。

崔诗尾联两句写了诗人的良好祝愿,也正面点出“孤”字,诗眼至此才显豁通明。“未必逢矰缴,孤飞自可疑”是说孤雁未必会遭暗箭,但孤飞总会使人易生疑惧,从语气上看像是安慰之词,安慰孤雁,也安慰自己;然而实际上却是更加担心,因为前面所写的怕下寒塘,惊呼失侣,都是惊魂未定的表现,直到此处才点名惊魂未定的原因,而此时是诗人漂泊异乡,世路艰险,是诗人以孤雁自喻,表现了他孤凄忧虑的羁旅之情。

古人说“诗缘情”“诗言志”,然而由于杜甫、崔涂的经历遭际不同,他们观察孤雁的角度也不同,诗的落脚点也有了差异。杜诗在于孤雁的执著念群的境界,崔诗在于孤雁的孤单、惊恐、心有余悸,其实不管怎样,都是作者面对同一事物的不同感受。杜诗境界高而壮,崔诗字字珠玑,没有一处闲笔,且余音袅袅,令人回味无穷。另外两诗那种物我合一、浑然一体的诗歌特点却是一致的。<p p></p p>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769056.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7-09
下一篇2023-07-09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