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唐四杰:在唐高宗至武后时期,出现了“以文章齐名天下”的“初唐四杰”: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四人创作个性不同,所长各异,大体而言,卢、骆喜作五七言长篇,其功尤在七言歌行一体;王、杨则以五言律绝取胜。他们在创作上,积极开拓诗歌的思想内容,把视野从宫廷、台阁移到了市井、江山与塞漠,从而拓宽了诗歌的视野,便于容纳更加丰富的感情内容。在艺术上,开始追求一种昂扬壮大的美。四杰诗中重视抒发个人情怀,作不平之鸣,因而对于社会时弊多有所揭露批判,诗中充溢着一种慷慨悲凉的感人力量,表现了一种壮大的气势。初唐四杰在诗歌创作上的革新,表现为内容的拓展和充实,以及在艺术上的创新与完善。他们以新的章法和节奏,来表现新的感受,在诗歌语言上也更接近生活
上官体:是贞观后期的重要诗人上官仪的诗歌的特点,他长于五言诗,存诗多是奉和应诏之作,内容可取者甚少,但其诗绮错婉媚,朝野一时效法成风,称为“上官体”。特点:诗歌创作上的对仗手法加以程式化,提出“六对”、“八对”之说,以音义的对称效果来区分偶句形式
寄情山水的山水田园诗作中,以王维、孟浩然成就最高,形成了以他们为代表的山水田园诗派,也称王孟诗派。他们的诗作多取材于山水风光与田园生活,反映闲适、归隐的思想情趣,直接反映现实的作品不多。在艺术上,他们力求清新自然,大力写作五言律诗和绝句,风格淡雅恬静,质朴自然,追求兴象玲珑的诗境。
边塞诗兴于初唐,盛唐时达到极盛。立功边塞是当时士人向往功业的重要途径。诗人们或佐戎幕,或镇边邑,边塞军旅的豪雄生活和奇异风光尽入吟咏,在盛唐诗坛大放异彩,形成了以高适、岑参为代表的边塞诗派,王昌龄、李颀、王之涣、王翰也是边塞诗派的重要诗人。诗歌描写边地山川景物、风土人情;反映塞上战争、个人的从军生活和征人思妇的不幸境遇;表达自己为国立功的愿望和不满现实的情绪。边塞诗人笔下洋溢着慷慨昂扬的浪漫主义精神,边塞诗诗体以五、七言乐府歌行为主,风格大都豪放雄壮,有逼人的气势。边塞诗反映了盛唐意气风发的时代精神,具有豪爽俊丽而风骨凛然的共同风貌,创造出了清刚劲健之美,是盛唐气象的典型代表。
以韩愈、孟郊为代表的苦吟诗人以新奇险怪的诗风在中唐诗坛别开生面,取得了辉煌的成就,被称作韩孟诗派或险硬诗派。贾岛、卢仝也是这一诗派的重要诗人。韩孟诗派有明确的理论主张:1、强调不平则鸣,重视诗歌的抒情功能。2、主张词必己出,遣词造句要力避流俗,大胆创新。3、提倡雄奇怪异之美,和盛唐对兴象玲珑、空明纯美意境的追求不同,他们在创作和审美上,着眼于力量的雄大、词语的险怪和造境的奇特。这种理论突破了过于重视诗歌的社会功能的传统诗教,抓住了文学的抒情特质,这是文学史上的一大进步。
“新乐府诗派”指的是以张籍、王建、白居易、元稹为主的用自命新题写时事的乐府诗。,“新乐府”一名是白居易提出的。作为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白居易提出了较为系统的现实主义诗歌理论。他首先强调诗歌的社会作用,主张诗歌必须为政治服务,起到“补察时政”、“泄导人情”的作用。他提出了“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的口号。他还提出诗歌要以情感人,语言要通俗平易,。新乐府运动就是在这种理论指导下开展起来的。
田园诗是忒俄克里托斯(公元前310-245)首创的。他传下的诗有二十九首,这些诗描写西西里美好的农村生活和自然风景,清新可爱。古希腊的田园诗对后世欧洲带有贵族倾向的诗歌有很大的影响。
其他解释:指歌咏田园生活的诗歌,多以农村景物和农民,牧人,渔父等的劳动为题材东晋大诗人陶渊明开创了田园诗体后,唐宋等诗歌中的田园诗,便主要变成了隐居不仕的文人,和从官场退居田园的仕宦者们所作的以田园生活为描写对象的诗歌
田园诗和边塞诗并称唐代开元、天宝年间两大词派,前者恬淡疏朴,后者雄浑豪迈。
山水田园诗派的代表人物是王维、孟浩然
摘要: 陶诗的内容大都表现隐逸的思想和生活。平淡与醇美的统一,情、景、理的统一是陶诗的艺术特色。田园诗所歌咏的是个人悠闲的生活,没有充分揭示农村的矛盾,这是其不足之处,但以田园的美好对比官场的丑恶,是有积极意义的。咏怀诗、咏史诗表现出理想不能实现的苦闷,以及不与统治者同流合污的高尚品格,也曲折地暴露了社会政治的黑暗。陶渊明对后代的影响主要是积极的。但也包含了不少明哲保身、安分守己、人生如梦、及时行乐的消极思想。
关键词:陶渊明 平淡醇美 艺术特色 人生境界
一、陶渊明的生活背景与诗歌的艺术特色
(一)生活背景: 陶渊明(公元356--427)又名陶潜、字元亭,是东晋末年的田园大诗人。据史书记载,东至县东流镇东晋时期属浔阳柴桑(今属九江彭泽县),陶渊明在彭泽做县令,经常到东流种菊。留下千古佳话,后人敬羡先生,建祠以祀。出身于世代官宦的家庭,又是元勋之后的陶渊明,本来也曾期望在仕途中有所进取,在政治,有所作为。但同时,东晋士族文人普遍企羡隐逸,追求精神自由的风气,在他身上也留下了深刻的影响。他是抱着两种彼此矛盾的愿望走上人生道路的。开始时前一种愿望占据了主导地位。但那时一个动乱的年代:宗室内部的斗争,军阀对政权的野心,不断引起血腥的杀戮乃至激烈的火拼。这种社会动乱不仅给人民带来灾难,同时在社会上层也造成严重的不安感。这使陶渊明的政治雄心不得不有所消减。另外,在这种权力争夺之中,一切卑污血腥的阴谋,无不打着崇高道义的幌子,这让秉性真淳的陶渊明也难以忍受。最终“爱丘山”的夙愿就压倒了“逸四海”的猛志。他开始身在仕途,心在田园了。所以说,他的归隐,实际是自己的思想与当时现实无法调和的结果。
(二)诗歌的艺术特色:陶渊明在诗歌、散文、辞赋诸多方面都有很高的成就,但对后代影响最大的是诗歌。在诗歌中,最有代表性的是田园诗。这种田园诗的艺术魅力,与其说在于它是田园生活的真实写照,不如说在于其中寄托了陶渊明的人生理想。田园被其用诗的构造手段高度纯化、美化了,变成了痛苦世界中的一座精神避难所。
1.平淡与醇美的统一:前人常用平淡概括陶诗的风格,这是不错的。我们在陶诗里很难找到奇特的形象,夸张的手法和华丽的辞藻,甚至连形容词都很少用。一切如实说来,平平淡淡。然而,如果仅仅是平淡,不会产生强烈的艺术魅力。陶诗的好处是在平淡的外表下,含蓄着炽热的思想感情和浓郁的生活气息。这正和陶渊明的为人一样。因此读来韵味隽永,越读越觉的它美。试看《劝农》诗中的一节: 熙熙令音,猗猗原陆。卉木繁荣,和风清穆。纷纷士女,趋时竞逐。桑妇宵兴,农夫野宿。 这里呈现出一幅和平的农作图,实际是把中国农村封闭式的、自给自足的特点加以美化的结果。《归园田居》组诗的第一首久享盛名,也有类似的特点: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这诗大约作于从彭泽令解职归田的次年,抒发回到田园生活的愉悦心情。中间写景的一节,“方宅”以下四句,以简淡的笔墨,勾画出自己居所的朴素美好;“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视线转向远处,使整个画面显出悠邈、虚淡、静穆、平和的韵味。作者正是以此作为污浊喧嚣的官场——所谓“樊笼”——的对立面,表现自己的社会理 想和人生观念。结末“复得返自然”的“自然”,既是指自然的环境,也指自然的生活。 作为自然的生活的一部分,陶渊明的田园诗还写到了农业劳动;在他归隐时期,自己也曾参加耕作。他的体力劳动在其经济生活中究竟有多大的意义?大约是很有限,甚至,也许是可有可无。这种农业劳作的实际意义,在于它体现了陶渊明的一种信念。《庚戌岁九月中于西田获早稻》开头就是:“人生归有道,衣食固具端。孰是都不营, 而以求自安!”自耕自食,是理想的社会生活方式和个人生活方式。尽管诗人实际做不 到这一点,但他尝试了,这就是很了不起的。同时又说:“田家岂不苦?弗获辞此难。四体诚乃疲,庶无异患干。盥濯息檐下,斗酒散襟颜。”这里写到了体力劳动的艰苦和 由此带来的心理上的宁静乃至安乐。同类诗中意境最美的,当数《归园田居》之三: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结尾两句再一次说明,陶渊明之写田园生活,写体力劳动,实际都是在咏歌自己的理想,显示出理想获得实现的愉快。
以上主要分析了陶渊明的田园诗所反映的社会理想,以及他对个人在社会中的生活 方式的思考。此外,陶渊明的田园诗,还牵涉东汉末以来文学所集中关注的问题:人生的意义和价值何在?生命怎样才能获得解脱?在这方面,我们首先看到,陶渊明对生命短促的事实,表现得比同时代任何人都焦灼不安。他的诗现存不过一百多首,竟有几十 处提及“老”和“死”。但在哲学上,他却有一种豁达的解释,这在组诗《形、影、神》 中表达得最明白。诗人借用辞赋的对话体,让“形”提出饮酒自乐、忘怀一切的人生态度(这近于《古诗十九首》),又让“影”强调应追求事功,建立身后之名(这近于建 安文学)。这两者其实都是陶渊明所难以舍弃的,但作为最终的哲学归结,他在第三首 《神释》中把前二者都否定了,认为每日醉酒伤害生命,立善求名也只是外在的追求,毫无意义,应该是:“纵浪大化中,不喜也不惧。应尽便须尽,无复独多虑。”即归化于自然,不必有意识追求生命以外的东西,这就是不求解脱的解脱。 “自然”哲学的这一种内涵,在田园诗中以美好的形象表现出来,如陶诗中最著名的《饮酒》之五就是: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 开头四句,说只要心境旷远,就不会受到世俗的干扰。下面说采菊东篱,不经意中 目遇南山(即庐山),在暮岚紫霭、归鸟返飞之中,感受到造物的奥秘,参透了人生的真谛。尽管诗中明说“欲辩已忘言”,但如果联系陶渊明的其他作品来考察,他在本诗 中通过一系列意象所隐约暗示的人生真理还是可以探索的。南山的永恒、山气的美好、飞鸟的自由,不正是体现了自然的伟大、圆满与充实,尤其是自在自足无外求的本质吗? 那么,人的短促的一生,除了归依自然、顺应自然,在自然的永恒、美好、自由中感受 到自己生命的意义外,还有什么可追求的呢?所以说,这首诗仍然是陶渊明的人生理想的寄托,只是偏重有所不同。
当然,诗中的这种人生观说到底只是一种诗意的、哲理的 向往。因为人从根本上不可能摆脱在一定的对象中实现自我的追求,也不可能摆脱现实利害的矛盾。但作为对人生的一种哲学思考,它是有价值的;作为诗歌的理蕴,它更带 来独特的效果。 归结起来,陶渊明的社会观和人生观都以“自然”为核心。他向往的社会是和平安宁、自耕自食、无竞逐无虚伪、没有相互压迫和残害的社会;他追求的人生是淳朴真诚、 淡泊高远、任运委化、无身外之求的人生;他所喜爱的生活环境,也是恬静而充满自然 意趣的乡村。由于这些追求,使他的大多数田园诗呈现出平淡醇美、旷洁悠远的外貌,此即前人所言“静穆”。但在这背后,却充满了对现实社会的憎恶与不安,对人生短促 深感无所寄托的焦虑。换言之,“静穆”是在“自然”哲学支配下构造出的美学境界, 而激起这种追求的内驱力恰恰是高度的焦灼不安。陶诗中最集中的就是写田园生活的作品。其代表作除了前面提及的以外,还有《移 居》、《和郭主簿》、《咏贫士》、《杂诗》、《怨诗楚调示庞主簿邓治中》等。
2情、景、理的统一: 陶渊明并不是只有这种以平淡醇美为主要特征的作品,他也写过一些直接涉及现实政治, 或直接表现出内心的强烈情绪的诗篇。如《述酒》诗,虽然辞义隐晦,不易读懂,但其内容关系到晋、宋更代的一些政治大事,当无疑问。又如《赠羊长史》,对刘裕于义熙 十三年北伐破长安之役,显得十分高兴。“圣贤留余迹,事事在中都。岂忘游心目,关 河不可逾。九域甫已一,逝将理舟舆。”体现了鲜明的民族感情。此外,《咏荆轲》和《读山海经》中的几篇,对历史上和神话传说中一些虽然失败而始终不屈的英雄形象, 表示同情、仰慕和赞美,具有慷慨悲壮的风格。《咏荆轲》结末说:“惜哉剑术疏,奇功遂不成。其人虽已殁,千载有余情!”分明流露出诗人心中的激昂之情。 又如《读山海经》中的一篇: 精卫衔微木,将以填沧海。刑天舞干戚,猛志故常在。 同物既无虑,化去不复悔。徒设在昔心,良晨讵可待! 精卫微禽,而有填海之志,刑天断首,犹反抗不止,都表现出不为命运屈服的伟大精神。最后二句,既是说精卫、刑天,也是说自己:虽有昔日的壮志雄心,却没有偿愿的时机!这些诗的事实背景已无法加以确凿的证明,但至少可以说明,陶渊明在隐居中仍然渴望强烈的、有所作为的人生。鲁迅先生指出,陶诗不但有“静穆”、“悠然”的 一面,也有“金刚怒目”的一面,主要是指这些作品而言。不过,应当看到两者也并不 是截然对立的。 从诗歌渊源关系来说,陶渊明有继承阮籍的一面。这主要表现在其诗多抒发内心深处的情感,表现对人生的探索,使用哲学观照的方式,并多用组诗的形式。另一方面, 陶诗也显然受到玄言诗的重大影响。这不仅表现在他的诗中有许多玄学的语汇,其平淡的语言风格也同玄言诗一致,而且,更重要的是表现在对人与自然之关系的理解上。在阮籍诗中,大量地以自然的永恒与人生的短暂相对照,人在自然面前感受到强大的压迫;而在东晋的玄言诗中,则转变为人对自然的体悟和追求;到陶渊明,又更明确地提出归 化自然的观念,人与自然统一和谐的意识成为构成陶诗独特意境的决定性因素。当然, 陶诗重视通过艺术形象而不是抽象语言来表现哲理,这同玄言诗的枯燥无味是根本不同的。
陶渊明在诗歌发展史上的重大贡献,是他开创了新的审美领域和新的艺术境界。虽然一般的玄言诗人都注意到从审察自然来体会哲理,并由此产生了山水诗的萌芽,但没有人把目光投向平凡无奇的乡村。只是在陶渊明笔下,农村生活、田园风光才第一次被当作重要的审美对象,由此为后人开辟了一片情味独特的天地。他把农业劳动视为自然的生活方式,歌颂在劳动生活中包含着美的意趣,这同样是深刻的发现。对陶诗的艺术 特点,前人早有定评,谓之朴素、自然、真淳。但这并不是民歌或受民歌影响的风格, 而是诗人有意识的美学追求。从根本上说,这也是由陶渊明的“自然”哲学决定的。在他看来,人为的繁复的礼仪破坏了社会的自然性,矫饰的行为破坏了人性的自然性,那么,诗歌在外现形式上的过度追求,也必然破坏感情的自然性。所以,他绝少使用浓艳的色彩,夸张的语调,深奥的语汇、生僻的典故。他的诗中也常用对仗句式,但多数是比较古朴而不那么精巧的,以至在感觉上并不明显。他的诗歌充满感情,但真正表现得很强烈、显得激荡起伏的时候很少,而是和冷静的哲理思维结合在一起,呈现为清明淡远的意境。这一种美学境界是前所未有而且很不容易达到的。进一步说,陶诗语言的朴素,又并不是随口而道,毫无加工,而是高度精炼,洗净了一切芜杂粘滞的成分,才呈现出明净的单纯。他对自然的美,无疑有十分敏锐的感受, 因而能够用准确而朴素的语言将其再造为诗的形象。像“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写乡村的恬静,“倾耳无希声,在目皓已洁”写雪的轻虚,“有风自南,翼彼新苗”写风的踪迹,都是有名的例子。 西晋诗歌追求华美、注重修辞的倾向,一方面提高了诗歌语言的表现技巧,但有时过于用力于此,而忽视了诗意的完整,造成繁冗、割裂的毛病。陶诗以深沉的思想感情和哲理为底蕴,绝不炫耀外在的美饰,所以大多通篇简洁,少作铺排,钟嵘《诗品》称为“殆无长语”。诗的意境,也总是比较完整,从总体上感染读者,而不以一字一句,某个片断吸引人。做到了情、景、理的统一。
二、陶渊明的人生境界与对后世的影响
陶渊明从小就是博学能文的材料,对知识的追求,一向是认真的。少年时期,是“猛志逸四海”,对国家社会胸怀大志。生于华夷混战的时代,深受离乱的刺激和痛苦,他从小就立下“澄清中原”的大志。但身处乱世,有志不得伸,陶渊明只做过几个小官,且时间皆不长。最为人所知的是担任彭泽令。在这期间,有一督邮到当地视察,属下请陶渊明戴冠束带前往城外迎接,陶渊明很不乐意,尤其那督邮是把自己的妹妹嫁给郡守做小妾而得了这官职,行为令人不齿,陶渊明视之为小人。督邮至,县吏应束带见之,陶渊明慨叹:“无不能为五斗米折腰,拳拳事乡里小人。”后来,灵魂不卖的陶渊明挂冠解印而归回田园,写了《归去来辞》一文以见其志。“质性自然,非矫厉所得,饥冻虽切,违己交病,尝从人事,皆口腹自役,于是怅然慷慨,深□平生之志,犹望一稔,当敛裳宵逝。”陶渊明为官的结果,获得的是苦痛与烦恼,因他“质性自然”,人事的束缚当然不适合他。在当时的政治环境下,对率性真淳的陶渊明真是痛苦无比。在“饥冻”和“违己”的矛盾下,他做了不容易的抉择。辞去官职,意味著妻儿将和他一起挨饿受冻,意味著没钱买他最爱的酒;但是继续留任,便是违背自己的真性情,出卖自己的灵魂。为了“钱”而如此,在陶渊明看来,真是大大不值得。与其在浑浊的溪流中随之浮沈,心中时时呜咽悲鸣,不如跳出这浑水,给自己的灵魂自由。他因为透彻了解自己,才能毅然决然舍弃安适的生活及世俗的虚名。对陶渊明而言,“违己”甚于“饥冻”。于是,陶渊明选择隐居务农,回到山林的怀抱,唯有归回田园,才能活得像自己。
然而,辞官归隐后,生活并不顺利。不谙农事的陶渊明种田常是“草盛豆苗稀”,这使得他不得不“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但辛苦的生活并没有改变陶渊明的初衷,他说:“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当时挂冠拂袖而去,固然是快人快事,但现实的生活才足以考验一个人的勇气与心志。陶渊明深深了解精神的自由远胜于物质环境的安适,因此,无论生活多么艰苦,他都会坚持下去,只求“愿无违”。
虽然陶渊明最后仍死在他所厌恶的时代中,以他小小的力量,是不足以扭转时代的巨流,但至少,他对得起自己的生命自己的灵魂,死在山林的怀抱中,拥抱所爱的自然,这样,也是死而无憾了。
我很佩服陶渊明的勇气。若非真正了解自己,若非热切地想寻求生命的价值与自由,我们很难在“饥冻”和“违己”间做一抉择。
陶渊明对后代的影响主要是积极的。他蔑视富贵,不与统治者同流合污的高尚品德,给后代有进步理想的作家作出了榜样。他们在反抗权贵和腐朽政治的斗争中从陶诗中汲取了力量。另一方面,陶渊明乐天知命、安分守己的思想和逃避现实斗争的态度,也给后代诗人以消极的思想。
开元年间,社会安定,经济富庶,以隐求仕的“终南捷径”成为时尚而道教的归朴返真,佛教的净心明性的崇尚,为文人的漫游、隐居,及观照、把握大自然美提供了必要的环境氛围、物质条件和思想基础另一方面,一些诗人在政治上曾有过建功立业的抱负,但最终因仕途受挫或不满现实,而半官半隐,漫游山水,甚至辞官归里,躬耕田园由于他们大都拥有田庄,具备漫游隐居的经济基础所有这些都为进行山水田园诗的创作创造了条件主要代表作家是孟浩然、王维、储光曦、祖咏、裴迪等
这一诗派并无明确的文学主张,但相互之间常以所作山水田园诗酬唱切磋,形成了远绍陶渊明、谢灵运,近学张九龄的清淡自然的流派特色作品通过大量细致入微描绘自然山水,体现了情景交融、物我契合的意境,发掘和开拓绚丽多姿的自然美
诗歌以山水田园为描写对象,起于机北朝时代晋宋之交的陶渊明与谢灵运,陶诗多咏田园,谢诗模范山水,各有突出成就,对后世诗歌创作都有很大影响唐朝开国之后,由于政治统一,政府奖励生产,生产力发展很快,几十年间,社会经济繁荣,出现了“贞观之治”的局面,给一些知识分子,造成了饱览山川田园风光的悠闲的物质生活条件随着社会物质财富的积累,人们思想活跃,许多知识分子为国建功立业之心很强,他们四海游学,广泛交际,遍览祖国名胜山水于是,以山水田园为描写对象的诗作也随之兴盛起来,诗人们以歌赞祖国山川壮丽抒发壮志豪情,以描写田园闲适静美表现社会和平安定由于唐代取士较为重视声名,一部分直接求仕困难的知识分子往往由隐而仕,走所谓的“终南捷径”他们在隐居生活中,常常临水登山抒怀寄傲,游园写景乐隐怡闲又加之唐初佛道盛行,文人们或隐遁山水虔诚向佛,或游历山川求仙访道,有更多机会接触自然,因而在盛唐时代产生了大量的山水田园诗篇,并形成一个影响很大的山水田园诗派代表诗人是王维、孟浩然,还有储光羲、常建、祖咏、裴迪等人
一、山水田园诗派的产生及其特点
1.盛唐时期社会安定,国力强大,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全面繁荣文人士大夫的物质生活优裕,为漫游行旅、赏玩山水提供了条件社会上佛道思想流行,道家崇尚自然及返朴归真的追求和佛家禅宗的净心明性的境界,为诗歌提供了文化及审美心理的基垫文人的隐逸情怀也与山水田园诗的形成有紧密的关系,但此际并非为隐而隐,而是酿成了一种向往自然、追求超然独立的文化心态和崇尚自然的审美趣味此外,晋宋以来的田园诗、山水诗的创作,也无疑提供了艺术上的借鉴
2.山水田园诗派以孟浩然、王维为代表,此外还有储光羲、常建、祖咏、裴迪、綦毋潜等人他们继承晋、宋以来陶渊明、谢灵运、谢朓等人的田园诗、山水诗的创作传统,形成了具有共同题材内容和相近艺术风格的诗歌流派他们的诗歌以描绘自然山水和田园风光,表现返朴归真、怡情养性的情趣,抒写隐逸生活的闲情逸致他们的诗歌风格清新自然,意境淡远闲适,写景状物工致传神,提高了诗歌表现自然景物的艺术技巧,是唐诗艺苑中的一枝奇葩
具体风格:清新、韵致高远、格局阔大,气象万千
山水田园派以山水等自然景观为主要描写对象,歌咏田园生活,大多以农村的景物和农民、牧人、渔父等的劳动为题材诗人们以自然山水或农村自然景物、田园生活为吟咏对象,把细腻的笔触投向静谧的山林,悠闲的田野,创造出一种田园牧歌式的生活,借以表达对现实的不满,对宁静平和生活的向往山水田园诗属于写景诗的范畴,这类诗歌的主要特点就是“一切景语皆情语”,亦即作者笔下的山水自然景物都融入了作者的主观情愫,或者借景抒情,或者情景交融
二、王维
1.王维是盛唐山水田园诗派的代表作家,具有多方面的文学、艺术才能,精通绘画、书法、音乐王维早年立志于功名进取,写了许多风格雄浑、境界开阔,充满豪情逸气的诗作,其中以边塞和游侠题材的诗歌居多,如《少年行》、《从军行》、《老将行》、《陇头吟》、《使至塞上》等但在唐代诗歌史上奠定其地位和最能标志其诗歌艺术成就的,还是山水田园诗其诗歌的主要内容是反映田园隐逸生活,描写自然山水如《渭川田家》、《山居秋暝》、《终南山》、《鸟鸣涧》、《鹿柴》、《竹里馆》、《辛夷坞》等,或写田园生活的恬静闲逸,或写自然景物的清幽秀美
2.王维山水田园诗的艺术特点:
(1)王维的山水田园诗是诗情与画意的高度统一苏轼曾评论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东坡志林》)他善于发现和捕捉自然景物的形象特征和状态,以画家的绘画技巧去构图和选择色彩,并将诗人对自然的独特的情感体验和审美感受及精神境界/融入到景物之中,创造出优雅秀美的艺术境界
(2)王维的山水田园诗,其中有些诗在幽邃、寂静、空灵的艺术境界中,直接透入了禅宗佛理的观照,是禅意、禅趣在诗境中的艺术体现
(3)王维的山水田园诗,既有陶渊明诗歌的浑然天成的艺术境界,也有谢灵运诗歌的细致精工的刻写语言清新明快,洁净洗凝练、,是朴素平淡与典雅秀美的完美结合而且语言具有极强的艺术表现力
二、孟浩然
1.孟浩然是与王维齐名的盛唐山水田园诗派的代表作家,是唐代第一个大量写作山水田园诗的诗人他的诗歌以山水诗居多,或写游历所见各地山水景色,或写家乡自然风光其中往往在抒写孤高的情怀中夹杂着失意的情绪,在以景自娱中融入了旅愁乡思的情怀如《宿建德江》、《临洞庭湖赠张丞相》、《江上思归》等他的田园诗主要是写隐居生活的高雅情怀和闲情逸志如《过故人庄》、《游精思观回王白云在后》等
2.孟浩然山水田园诗的艺术特点:
(1)孟浩然的山水田园诗的风格大多是平和冲淡,清新自然,不尚雕饰,而又能超凡拔俗沈德潜评论说:“孟诗胜人处,每无意求工,而清超越俗,正复出人意表”(《唐诗别裁》)闻一多说:“淡得看不见诗了,才是真正孟浩然的诗”(《唐诗杂论》)他的田园诗写得平淡自然、质朴真淳,富有生活气息,如《过故人庄》农家的淳朴生活和乡村的自然景色,在淡淡的笔墨中都表现得十分自然而亲切,深受陶渊明的诗风影响但孟浩然的山水诗也有写得气象雄浑、境界阔大的,如《临洞庭湖赠张丞相》
(2)孟浩然的诗歌语淡而味浓,正如沈德潜所论:“襄阳诗从静悟得之,故语淡而味终不薄”(《唐诗别裁》)他的诗歌善于运用平淡的语言,融入个人的主观感受和情感意蕴,创造出清远拔俗的艺术境界,蕴含了浓厚的诗歌情致韵味
代表作:
饮酒(其五)
陶渊明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归园田居(其一)
陶渊明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
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
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
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
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过故人庄
孟浩然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山居秋暝
王维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终南山
王维
太乙近天都,连山接海隅
白云回望合,青霭入看无
分野中峰变,阴晴众壑殊
欲投人处宿,隔水问樵夫
山水田园诗派、边塞诗派、浪漫派、现实派、朦胧诗派
1、山水田园诗派
山水田园诗派赢得了古代文人的普遍共鸣,虽然王维、孟浩然等代表人物没有李杜那样的盛誉,但在精神上可能更接近于传统的文人。从严羽《沧浪诗话》看,虽然他标举 李、杜,但实际上倾向于王、孟。李白的豪放飘逸无人能及,因此虽然在诗坛地位颇高,但在后世却很寂寥,实在是座不可攀登不可模拟的高峰。
相对于李白,杜甫可以说是 另外一种情形,同为诗歌的巅峰,杜甫却成为后世师法的楷模,无数追随者争相模仿,成就了一批大诗人,也造就了一批只知道模拟甚至剽窃的庸人。无论怎么样,李杜在后人的眼里,地位都是那么高高在上的。而王孟不同,同作为山水田园诗派的代表人物,他们的诗歌以恬淡清幽的意境和平和近人的风格吸引着一代一代的文人。
山水田园诗人在唐代诗坛上以独特的清新风格和卓越的才情创造出许多名篇,也影响到了后来的很多诗人,尤其是他们诗中那种对于精神世界的平和清淡的向往与追求以及对人生的态度,让很多诗人在苦闷的理想和现实面前找到了一条中和的道路。对于今天的读者来说,除了欣赏诗歌本身的美之外,其在精神方面的启示也是有价值的。
2、边塞诗派
中国唐代诗歌流派。汉魏六朝时已有一些边塞诗,至隋代数量不断增多,初唐四杰和陈子昂又进一步予以发展,到盛唐则全面成熟。该派诗人以高适、岑参、李颀、王昌龄最为知名,而高、岑成就最高,所以也叫高岑诗派。他们的诗歌主要是描写边塞战争和边塞风土人情,以及战争带来的各种矛盾如离别、思乡、闺怨等,形式上多为七言歌行和五、七言绝句,诗风悲壮,格调雄浑,最足以表现盛唐气象。其诗人除高适、岑参外,还有王昌龄、李颀、崔颢、王之涣、王翰等。
盛唐诗歌的主要流派之一。以描绘边塞风光、反映戍边将士生活为主。汉魏六朝时已有一些边塞诗,至隋代数量不断增多,初唐四杰和陈子昂又进一步予以发展, 到盛唐则全面成熟。该派诗人以高适、岑参、李颀、王昌龄最为知名,而高、岑成就最高。其他如王之涣、王翰、崔颢、刘湾、张谓等也较著名。这些诗人大都有边塞生活体验,他们从各方面深入表现边塞生活,艺术上也有所创新。他们不仅描绘了壮阔苍凉、绚丽多彩的边塞风光,而且抒写了请缨投笔的豪情壮志以及征人离妇的思想感情。对战争的态度,有歌颂、有批评,也有诅咒和谴责,思想上往往达到一定深度。其诗作情辞慷慨、气氛浓郁、意境雄浑 ,多采用七言歌行和七言绝句的形式。杰出作品如高适《燕歌行》、岑参《走马川行奉送出师西征》等。另外,中唐卢纶、李益也有些格调苍凉的边塞绝句。
边塞诗人是一群具有北方豪侠气概的天才型诗人,他们动辄以公侯卿相自许,抒发出了大唐盛世所特有的气势,但是只有高适一人在"安史之乱"后因功封侯,其余诸人多担任一些微末官吏,但是他们那大唐最强音的呼声却是任何人都不可以忽视的。
3、浪漫派
浪漫诗派是我国诗词四大流派之一。这些诗色彩绚丽,既有奇幻的想象,又有奔放的笔调,融合继承了楚辞、乐府派浪漫传统,开创了奇险新创的艺术风格。他们崇尚自我,注重情感流泻,发挥想象灵感。
古典浪漫诗派以韩愈、孟郊、贾岛、李贺等为代表,代表作有韩愈的《山石》《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助教》,孟郊的《洛桥晚望》、贾岛的《剑客》,李贺的《雁门太守行》等。现代浪漫诗派代表诗人有:郭沫若、成信吾、邓均吾、闻伯奇、倪贻德、洪为法、穆木天、王独清等,代表作有郭沫若的《女神》。
4、现实派
现实主义杜甫,白居易。晚唐后期,出现了一批继承中唐新乐府精神的现实主义诗人,代表人物是皮日休、聂夷中、杜荀鹤。他们的诗锋芒毕露,直指时弊。
诗歌的内容上,作品大多是反映当时的社会面貌,题材广泛,寄意深远,尤其描述民间疾苦,多抒发他悲天悯人的仁民爱物、忧国忧民情怀,杜诗有诗史之称,这种说法最早见于晚唐,“杜逢禄山之难,流雍陇蜀,毕陈于诗,推见至隐,殆无遗事,故当号为诗史”。到宋时成定论,但诗史之义各有各说。人有以史事注杜诗,认为杜诗为纪实的诗,可以补史证史,所以称为诗史。这种说法只重史事之虚实真假,而轻视诗的情感特性。
5、朦胧诗派
以舒婷、顾城、北岛、江河等为先驱者的一群青年诗人,"朦胧诗派"并没有形成统一的组织形式,也未曾发表宣言,然而却以各自独立又呈现出共性的艺术主张和创作实绩,构成一个"崛起的诗群"。最初,他们的诗还仿佛是在继承现代派或后现代派的传统,但很快地他们开拓了新的疆域,走得更远,自成一个王国。
"朦胧诗"历史地位的被认可,得益于"三个崛起"的理论支持,这"三个崛起"分别是:谢冕的《在新的崛起面前》,孙绍振的《新的美学原则在崛起》,徐敬亚的《崛起的诗群》 。
文|阿楠文史 在魏晋南北朝时期,人们的思想非常活跃,思维也非常跳跃不定,很多人都知道这个时期的士人,如果在仕途上没有什么成就的话,就会隐居田园或者寄情山水,比如当时或者现在都很有名的魏晋风流的一些名士们,他们在仕途上看不惯那些统治者的行为,就用自己超脱世俗的行为和态度来度过余生,而在这期间,有一位也非常像这些风流名士一样的人,他就是东晋的田园诗人陶渊明。他本来像自己的祖父和父亲一样,对仕途有非常大的抱负,但是后来陶渊明发现自己的真正的人生理想,虽然在官场上也做过一些事情,但是最终还是对仕途有所失望,在最后一次任职的时候,没多久就辞官了,这样几经辗转,陶渊明在诗歌上便开始了一段辉煌的旅程。 陶渊明画像 陶渊明的这个选择无疑让他功成名就,在历史上这位中国第一位田园诗人就这样横空出世了,陶渊明在诗歌上的作为不仅让后人们对他称赞不已,而且人们还都非常喜欢陶渊明的这些作品,向往他诗歌中的清新意境和美好的人生理想。陶渊明的一生是贫苦的,在年轻的时候家境就不是很好,但是他能够凭借自己的精神家园为自己打造出另一番天地,实在是令人敬佩。经过他的人生经历,可以看出陶渊明是不喜欢官场生活的,他在做官的时候仍然留恋田园生活,即使自己没有那么好的经济条件,他还是义无反顾的辞官归隐,过起了自给自足的田园小生活。 陶渊明田园生活画像 陶渊明悠然自得的田园生活 陶渊明的心灵境界是非常高的,在他的诗歌作品中有抒发对人生感慨,不屑于与别人同流合污的愤世嫉俗之情,对社会纷乱的忧心,还有对田园生活的热切向往,比如他的著名作品《桃花源记》、《归园田居》、《九日闲居》等作品,他的田园生活题材内容的诗歌非常之多,在咏怀诗、饮酒诗之外,陶渊明最多的诗歌作品就是山水田园诗了,而且他的作品内容清新雅致,充满乡村气息,没有对仕途上的过分感慨,也没有对人生失意的消极思想。陶渊明用自己的乐观思想在清苦的生活中不断探索人生的真谛,而且自己在这种田园生活中更是悠然自得,袁行霈先生说过: 「 ”不过是极平常的一条山涧,一只鸡,一束照明用的荆薪,出自陶渊明笔下,便有了盎然的生趣,农村生活的简朴,邻人的亲切,以及乡问风俗的醇厚,全都呈现在纸上,给人以美的享受。” 陶渊明的田园生活是平实而快乐的,耕地、采菊、作诗、饮酒,自食其力自得其乐,在恬静的生活中感谢大自然的给予,周围的众多物象都成了诗人情感的载体,生活因这些平凡的美好充满乐趣。 陶渊明恬静生活画像 陶渊明追求理想主义 陶渊明的思想和心灵境界他的心中是一个理想主义者,而且他对人生的思考正像伟大的思想家那样,用思想心灵上的超凡脱俗,不断在现实生活中寻找自我,当然,陶渊明也是一个心怀天下的诗人,他的诗歌中不但有描写民生疾苦,他自己的人生经历让陶渊明对百姓们深感同情,他既是一个慷慨大义的诗人,也是一个向往自由的人,在一些诗歌之中都毫不吝啬的表达出自己对人生、对自然的向往之情。陶渊明思想中有儒、道、佛三家的影响,在遭遇了官场沉浮之后,对人生有了深深的感慨,在经历了仕途上的遭遇之后,他知道自己的内心真正需要的是什么,最终陶渊明找到了自己的内心归属,他知道了自己应该要什么,从此辞官回乡,在山水田园中度过自己的一生。 陶渊明吟诗画像 陶渊明志趣高洁 陶渊明是一个高洁、清新脱俗的田园诗人,他对周围的现实环境有一个清醒的认识,但是他不能作出什么改变,不能为动荡的时局作出努力,于是陶渊明就远离官场,去过自己向往的生活,有人可能会说陶渊明的这种思想有些消极避世的因素,每个人都有不同的见解,但是事实上在当时的环境之下,陶渊明这样的选择无疑是拯救了自己,他喜欢喝酒,喜欢过着惬意的田园生活,这里没有官场的争斗,也没有预料之外的事情发生,陶渊明就是这样一个随性,自在的文人。他不但率真而且是一个努力追求人生自由和浪漫的人,他的这种生活方式是很多人想做但是非常难以做到的事情。陶渊明能够舍弃现实生活中的世俗名利,这就已经是非常难得的了,而且陶渊明用自己的行动向人们证明了,没有丰富物质也必须要有高尚的精神和心灵。 陶渊明清新脱俗田园生活画像 结语 毫无疑问,陶渊明的这种情感和对自由、闲适人生的勇敢追求,令我们为之神往,他的诗歌成就也影响了众多的田园诗人,陶渊明用自己的生活方式和豁然的人生态度将人生境界发挥到了极致,他的诗歌作品中的潇洒风格不但影响了后来很多文人,而且他的人生态度和方式也令人向往。 参考文献: 罗宗强 《魏晋文学思想史》 袁行霈 《陶渊明研究》
诗歌的思想内容
常见情感:忧愁、惆怅、孤独、寂寞、伤感、烦闷、闲适、欢乐、仰慕、激愤、坚持节操等。
(一)边塞诗(建功报国类)
唐诗多为:
1边塞的山川景物和风土人情;
2从军边塞、杀敌报国的意志;
3描绘将士英勇无畏、昂扬勃发的精神状态;
4讴歌边塞将士不畏辛劳、保卫边陲的战斗精神;
5建功立业的渴望和保家卫国的豪情;
6将士久戍的乡愁和闺中妻子的离恨;
7将士和亲人相互思念的深沉情感;
8塞外生活的艰辛和连年征战的惨烈;
9讽刺并劝谏拓土开边、穷兵黩武的统治者;
10对腐败无能的将领的愤怒和对士兵痛苦生活的同情;
11盼望爱兵如子、英勇善战的将领出现。
宋词常有:
1山河沦丧的痛苦和归家无望的哀痛;
2壮志难酬的怨愤和理想不为人知的愁苦心情;
3对统治者苟且偷安不思收复失地的痛苦;
4对投降派、主和派及小人当道的愤懑;5对异族统治下人民流离失所、痛苦生活的同情。
风格多为:悲凉慷慨、雄浑豪放、奔腾俊伟等。
(二)忧国伤时类(与上一类多有重复)
1揭露统治者的昏庸腐朽;
2反映离乱的痛苦;
3同情人民的疾苦;
4对国家民族前途命运的担忧;
5揭露统治者穷兵黩武
6揭露统治者的横征暴敛。
(三)送别诗
1直接抒写离别之情(依依不舍的留念,情深意长的勉励,坦陈心志的告白,前途艰辛的担忧;
2重在劝勉、鼓励、安慰
3借以一吐胸中积愤或表明心志。
送别诗中常用的意象:长亭、杨柳、夕阳、酒、秋等 。
(四)山水田园诗
谢灵运开山水诗先河,陶渊明开田园诗先河,唐代山水田园诗派代表人物是王维、孟浩然。
1描写自然风光;
2农村景物;
3闲适、恬淡的隐居生活。
诗境隽永优美,风格恬静淡雅,语言清丽洗练。田园诗风格为恬淡宁谧,山水诗风格为清新优美。
(五)咏物诗
内容上以某一物为描写对象,抓住其某些特征着意描摹。思想上往往是托物言志。
由物到人,由实到虚,写出精神品格。常用比喻、象征、拟人、对比等表现手法。
(六)思乡怀人类诗歌
1羁旅愁思;
2思念亲友;
3征人思乡;
4闺中怀人。
写作上:
1触景伤情;
田园诗特点:恬淡疏朴。
欧洲古代的田园诗是忒俄克里托斯(公元前310-245)首创的。他传下的诗有二十九首,这些诗描写西西里美好的农村生活和自然风景,清新可爱。古希腊的田园诗对后世欧洲带有贵族倾向的诗歌有很大的影响。中国古代的田园诗指歌咏田园生活的诗歌,多以农村景物和农民、牧人、渔夫等的劳动为题材。东晋大诗人陶渊明开创了田园诗体后,唐宋等诗歌中的田园诗便主要变成了隐居不仕的文人和从官场退居田园的仕宦者们所作的以田园生活为描写对象的诗歌。田园诗和边塞诗并称唐代开元、天宝年间两大词派,前者恬淡疏朴,后者雄浑豪迈。
陶渊明(365~427),东晋浔阳柴桑人,字元亮,
陶渊明
陶渊明
名潜,世称靖节先生,自称五柳先生,著名诗人。我国第一位田园诗人。后世称他为"百世田园之主,千古隐逸之宗"。陶诗今存125首,多为五言诗。从内容上可分为饮酒诗、咏怀诗和田园诗三大类。
陶渊明是东晋时期的一位非常重要的诗人,甚至是汉魏南北朝800年间最杰出的诗人。他被尊称为隐逸诗人之宗,而且开创了田园文学这一文学潮流。他的诗文充满了田园气息,他的名士风范和对生活陶渊明是简朴的热爱,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国文人,乃至整个中国文化都深受其影响。 陶渊明在中国几乎是个家喻户晓的名字。上过中学的人都学过他的《桃花源记》,很多人会随口念道: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老师还会给我们讲他"不为五斗米折腰"的故事。然而要进一步对他说些什么,恐怕就有点困难了。一个人之所以成为 那样的人,总得有很多因素的影响造成。若要更进一步了解这位隐逸诗人,知道他 的生平、多读他的诗文,是必不可少的。
王维是盛唐山水田园诗派的代表人物。他继承和发扬了谢灵运开创的山水诗而独
王维
王维
树一帜,使山水[1] 成就达到高峰,在中国诗歌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王维其他方面也有佳作。有的反映军旅和边塞生活,有的表现侠义,有的揭露时弊。一些赠别亲友和写日常生活的小诗,如《送元二使安西》、《相思》、《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送沈子福归江东》等,古今传诵。这些小诗都是五绝或七绝,情真语挚,不用雕饰,有淳朴深厚之美,与李白、王昌龄的绝句相媲美,代表盛唐绝句最高成就。他的应制诗、唱和诗及宣扬佛理的诗偶有名篇佳句,多不足取。王维五律和五、七绝造诣最高,亦擅其他各体,在唐代诗坛很突出。其七律或雄浑华丽,或澄净秀雅,为明七子师法。七古形式整饬,气势流荡。散文清幽隽永,极富诗情画意,如《山中与裴秀才迪书》。王维生前身后均享有盛名,有"天下文宗"、"诗佛"美称。对后人影响巨大。
折叠孟浩然
唐代诗人。襄州襄阳(今湖北襄樊)人,世称孟襄阳。前半生
孟浩然
孟浩然
主要居家侍亲读书,以诗自适。曾隐居鹿门山。40岁游京师,应进士不第,返襄阳。在长安时,与张九龄、王维交谊甚笃。有诗名。后漫游吴越,穷极山水,以排遣仕途的失意。因纵情宴饮,食鲜疾发而亡。孟浩然诗歌绝大部分为五言短篇,题材不宽,多写山水田园和隐逸、行旅等内容。虽不无愤世嫉俗之作,但更多属于诗人的自我表现。他和王维并称,其诗虽不如王诗境界广阔,但在艺术上有独特造诣,而且是继陶渊明、谢灵运、谢眺之后,开盛唐田园山水诗派之先声。孟诗不事雕饰,清淡简朴,感受亲切真实,生活气息浓厚,富有超妙自得之趣。如《秋登万山寄张五》、《过故人庄》、《春晓》等篇,淡而有味,浑然一体,韵致飘逸,意境清旷。孟诗以清旷冲澹为基调,但冲澹中有壮逸之气,如《望洞庭湖赠张丞相》"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一联,精力浑健,俯视一切。但这类诗在孟诗中不多见。总的来说,孟诗内容单薄,不免窘于篇幅。现通行的《孟浩然集》收诗263首。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