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舟不惧沧海,燕雀敢冲云霄要回复哪一句

浮舟不惧沧海,燕雀敢冲云霄要回复哪一句,第1张

对这句话的回复句子参考如下:

1、认识到时间的局限性:夏虫不可语冰。

2、认识到空间的局限性:井蛙不可语海。

3、认识到自身认知的局限性:盲人不可语光。

4、认识到自身圈层的局限性:凡夫不可语道。

浮舟不惧沧海,燕雀敢冲云霄。这句话表达的人生可能会遭遇沉浮和坎坷,但如果有勇气和决心,越过自我设定的极限和阻碍,就有望实现自己的梦想和价值。这种情况往往忽略了周身因素的局限,可以适当提醒局限因素。

你好,此诗写于《辋川集》同时,是王维晚年诗作中十分值得玩味的一篇。

首句“酌酒与君君自宽”,“君”字重复强调,这是障眼法;骨子里其实是胸中郁积愤懑,需与挚友一起借酒浇化。所谓“宽”者,宽人也即宽己,正是因为无法排遣。故次句“人情翻覆似波澜”,一曰翻覆,二曰波澜,足见心中愤激之情。三四句紧承“人情翻覆”,照应止水波澜的外部刺激,强调矛盾两端,铺叙反目成仇,世态炎凉。白首相知尚且如此,其他的人就不用说了。四句关键在“笑”字。弹冠:弹去帽子上的灰尘,准备做官。出典:《汉书·王吉传》“王阳在位,贡公弹冠”。汉代王子阳作了高官,贡禹掸去帽上尘土,等着好友提拔,是“弹冠相庆”的意思。王子阳清正廉洁,为人颇有些迂腐。他举荐朋友作了御史。御史专挑皇帝或同僚的毛病,因而好御史往往干不长,常有送命的。这两位最后都被免了职,因为过于正直老实,不懂得昧着良心,巴结朋友。“弹冠”本为援手荐引乃同契之义,此处则反用其意,一旦“先达”即笑侮后来弹冠(出仕)者,轻薄排挤,乃至下井落石,此为淋漓之戟骂。圣叹先生以为“自是千古至今绝妙地狱变相”,诚为得言。

从内容上说,五六两句是即景即情,从户内至室外,为酌酒时举目所见,由世态炎凉,人情翻覆展示天地无私,万物亲仁,豁然呈现一新境界。被王静安先生誉为“摄春草之魂”的“细雨湿流光”,诗人用以描写映窗草色;禅宗关于“心动”“物动”的著名偈语,诗人借以描绘照眼花枝,即使单纯作“景语”看,也属上乘。而其蕴涵则在“全经”,“欲动”,由彰显至深密,从象外到象内,大千世界,无所不容;仅观人间之蝇营狗苟,于义愤之外,恍然顿悟。从章法上说,律诗中间两联要求虚实相生,三四句实写,五六句则应当化实为虚,措辞表意不可复犯,方能体现“神韵”“气象”之妙。从禅学上说,佛家主“虚静”,尚“自然”,和光同尘;深一层探求,五六句似还参合“有无”“生灭”“变常”之理;即处“静观”“达观”态度,与三四句世俗的“势利”“凉薄”恰成对照。末两句“世事浮云”与“高卧加餐”由禅意而来。“何足问”有不屑一顾的鄙薄之意,所指实有其人其事,承三四句,“高卧”承五六句,超凡脱俗。前后既错综成文,又一气贯注,构思布局缜密精妙。

王维一生沉浮宦海,安史乱后,“在辋口,其水舟于舍下,别置竹洲花坞,与道友裴迪浮舟往来,弹琴赋诗,啸咏终日”;“在京师;退朝之后,焚香独坐,以禅诵为事。”(《旧唐书本传》)这种亦显亦隐,半儒半释的人生经历与处世态度,势必造成巨大的心理矛盾,犹如碧潭止水,宜清心静观;但仰望高谷急湍,依旧凛然飞动,怵目惊心。王维全部诗作均可作如是观,通过《酌酒与裴迪》一诗即可透视此种矛盾心态。

不如高卧且加餐。解析:题目的意思就是斟酒给裴迪。与是给之意。裴迪是王唯的朋友。“酌酒与君君自宽”的意思是:我斟酒给你,你的心也应该放宽了。“人情翻覆似波澜”的意思是:人情的翻覆好似变无常的波澜,让人捉摸不定。一二两句道出了作者对人情世故的漠然态度,人情世故也就是那么回事,不必太在意、执着。“白首相知犹按剑”中的“白首”就是指认识多年的朋友。古语云:白首如新,倾盖如故。(就是指有些人即便是很早相识的朋友,也只是如同刚刚相知一样,彼此并没有很深的了解,但是有些朋友初相识便一见如故。)这句的意思是:即便是很早就认识的朋友也会有拨剑相对、势不两立的时候。“朱门先达笑弹冠”,此处的用典很巧妙。“朱门先达笑弹冠”,中的“朱门”就是豪门的意思。杜甫诗云: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先抵达朱门尚且还要笑笑弹去帽子上的尘土。这两句道出了在官场上宦游的世态炎凉。

“草色全经细雨湿”“花枝欲动春风寒”两句是景物的描写,对作者的情感表现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景物的描写是为了衬托作者的心情。意思是这些自然现象的出现都能预示出另外一些事物的变化。“世事浮云何足问,不如高卧且加餐。”道出了作者的心声:我在官场打拼这么些年,觉得世间的事物都如浮云一样,不足挂齿,还不如及时行乐,过属于自己的逍遥自在的生活。全诗可以结合作者的生平来辅助理解,王维一生仕途并不通达,所以后来就不再执着于功名,晚年一心向佛,清心寡欲,半官半隐。就橡网上流行的一句话:年轻是要信仰儒教,争仕途;中年时要信道教,安天命;老年时要信佛教,净无为。

当一个人对一件事倾注了大量热情,但最后却收效甚微时,人的热情自然会渐渐消失,注意力将不再总是凝聚在那件事情上了,就是这个道理。

作者王维

(701-761)唐代著名诗人。字摩诘。原籍祁(今山西祁县),迁至蒲州(今山西永济),晚年居于蓝田辋川别墅。开元进士科第一(即状元)。历任太乐丞、右拾遗、吏部郎中等职。安禄山叛乱时,被迫作过给事中。后因曾受伪职降为太子中允。再迁中书舍人,转尚书右丞,卒于官。其诗、画成就都很高。苏轼曾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画,工人物、丛竹、山水;诗,是唐代山水田园派的代表,尤以山水诗成就为最,与孟浩然合称“王孟”。在唐开元、天宝时代,王维是当时最有名望的诗人。晚年无心仕途,专诚奉佛,故后世人称之为“诗佛”。存诗约400首,有《王右丞集》。

希望对你有帮助,

望采纳

杜甫、孟浩然同是盛唐时期的两位著名的诗人,由于相似的不幸的人生经历,具有极其相似的诗歌风格,是满怀豪情的盛唐颂歌,是政治理想与心胸抱负的抒怀,是对仕途失意的失落与对社会的批判的表达,是游赏遣兴与闲适的生活的再现,是真挚的乡情、友情、亲情等真性情的流露,是隐居生活的闲适与闲适当中透露出来的壮志难酬的情怀的抒发,是浓郁的羁旅愁情的表白,是入仕与归隐的矛盾交织的悲哀,是儒家思想与道家思想主导下的不同抉择的倾情陈述。但是,同中有异,表现为:杜甫的名门,孟浩然的清贫;杜甫的真情,孟浩然的狭义;杜甫的现实的深刻揭露,孟浩然的超脱现实的清静无为;杜甫的忧国忧民的真情流露,孟浩然的感慨身世的壮志未酬;杜甫的心中有国民的集体主义情怀而产生入仕与归隐的矛盾,孟浩然的出生贫贱,担忧物质基础的个人主义情怀而产生入仕与归隐的矛盾;杜甫以儒家思想为主导,孟浩然以道家思想为主导。 一、不幸的人生经历 1 首先杜甫、孟浩然出生就不同,杜甫出生官宦而孟浩然出生贫寒,杜甫远祖是名将,祖父又是初唐诗人,可谓是书香门第,杜甫从小就有延续“家族兴旺”的责任感,孟浩然终身布衣,经历以隐逸和漫游为主,他的目标不是延续“家族兴旺”,而是振兴家庭改变贫困落后的局面。 2杜甫的时代是712年—770年,是横跨“安史之乱”的,他一生的奔波相当艰辛,不仅屡次落第而归,而且还要东奔西走,到处逃难奔波,在他的一生中,对社会的现实的认识极其深刻,充满批判,但批判之中又由“恨”转“爱”,其“忧国忧民”的情思贯穿整个时代,绵绵不绝。孟浩然没有经历过“安史之乱”的浩劫,他的一生没有杜甫那样的大起大落和惊心动魄,却和杜甫一样有着不幸的仕途经历,都为着心中的理想而不停奋斗,但始终落得怀才不遇的境地。这不是他们自身的原因,而是盛世背后的黑暗的社会现实造成的。在黑暗的官场面前,他们选择了逃避,选择了归隐,但由于主客观的不同处境,入仕与归隐的内心矛盾又冲击着他们,使他们意欲超然却无法忘怀,壮志未酬之志跃然诗中,充满了阵阵愁情。阵阵愁情加速了他们的衰老和病情,孟浩然之死:“时新病起,相见甚欢,浪情宴谑,食鲜动疾而终”①杜甫之死:病死于舟中,他的绝命诗是《风疾舟中伏枕书怀三十六韵奉呈湖南亲友》。 二、 满怀豪情的盛唐颂歌 1 杜甫与孟浩然在初期兼有满怀豪情的盛唐诗歌。杜甫有《饮中八仙歌》,其对才俊之士充满了景仰,特别是“李白一斗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饮者的豪放不羁,才俊的显赫才气,显示出盛唐气象。孟浩然的《登安阳城楼》写江城春日才子群公的闲情逸致、城郭绿洲的开阔景致、美丽动人的神话色彩,三者融为一体,尽显盛唐之音。 2 不过,孟浩然的诗歌当中除了描写盛唐气象的豪迈情怀之外,还有杜甫诗歌中所没有的侠义精神,孟浩然的《同储十二洛阳道中作》有“珠弹繁华子,金羁游侠人。酒酣白日暮,走马入红尘。”展示了少年任侠的作风,创造了生动鲜明的洛阳游侠形象。 三、政治理想与心胸抱负 1杜甫、孟浩然在出生盛唐的时代背景之下,都充满了心胸抱负和入仕的欲望,富有远大的政治理想。虽然他们一再的落地而归,但心中的信念让他们始终不肯放弃自己的人生目标,他们的理想跃然诗中,充满豪情。杜甫的《望岳》是最能体现他远大理想和心胸抱负的诗歌,“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将全诗推向高潮,大有“登泰山而小天下”之势,充满了傲视群雄,自命不凡的高度自信精神。 2与杜甫的《望岳》有异曲同工之妙的是孟浩然的《临洞庭湖赠张丞相》,前四句写洞庭湖浩渺宏阔、涵容天地、巨浪排空,景象雄壮,气势磅礴。“蒸”字、“撼”字富有强烈的夸张色彩,景中注入远大抱负和胸襟,后四句表达希求汲引之意,自然含蓄态度中肯。 四、仕途失意的失落与对社会的批判 1杜甫、孟浩然都是空有一身抱负却落得两手空空,始终无法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艰难的入仕之路和百般无奈的落第而归,使他们开始对当权者产生了不满的情绪,开始对仕途产生怀疑,进而进行了大胆地揭露和批判。 2杜甫从《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到《乐游园歌》,再到《丽人行》,其批判的力量也在加强,反抗的情绪也在升温。《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是最含蓄的批判,它的主旨也只是入仕的迫切心情,但从“焉能心怏怏,只是走踆踆。”可以看出杜甫的愤愤不平之情,《乐游园歌》写出了歌舞升平中感受到的深刻的社会危机,而《丽人行》则直面得讽刺了杨国忠兄妹的荒*和奢侈,“炙手可热势绝伦,慎莫近前丞相嗔!”通过劝人回避来反衬出杨家的不可一世。 3孟浩然从《田园作》到《京还留别新丰诸友》,再到《秦中苦雨思归赠袁左丞贺侍郎》,其批判的力度也在加强,反抗的情绪也在升温。《田园作》也只是入仕的迫切心情,但诗中也开始感叹朝端无亲故,揭露当时朝廷用人唯亲的腐败现实,到《京还留别新丰诸友》开始怀疑入仕济世的人生道路,再到《秦中苦雨思归赠袁左丞贺侍郎》的与黑暗腐败官场决绝的态度。 4孟浩然的态度很明确,要与官场决绝,所以他选择归隐,而杜甫不会也不愿意决绝,他要继续争取为国效力。但我们知道,不管是杜甫还是孟浩然,他们实际上都不会愿意决绝的。他们的入仕与归隐的矛盾至始至终没有调和。杜甫的批判直指唐王朝,揭露封建制度本身的黑暗,揭露王公贵族的荒*的奢侈并暗示它所潜伏的危机。孟浩然虽然也直接批判当时朝廷的腐败,但更多是针对它用人唯亲政策上面的腐败,并不像杜甫那样全面揭露,可以说,杜甫的批判和揭露是深层次的,并且随着他深入社会现实的了解而更加深刻地揭露出来,孟浩然的批判和揭露是浅层次的,他却没有像杜甫那样去了解社会现实,他主张的是超脱现实、清静无为这一点是不同的。 五、游赏遣兴与闲适的生活 杜甫、孟浩然,在早年都有着对美好生活得向往和享受,不论是野外郊游还是与友人同饮,都充满了欢快的情调。孟浩然的《游凤林寺西岭》和杜甫的《题张氏隐居二首》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壶酒朋情洽,琴歌野兴闲。莫愁归路暝,招月伴人还。”和“杜酒偏劳劝,张梨不外求。前村山路险,归醉每无愁。”都写出了同友人畅饮至深夜而归的欢快心情。 六、真挚的乡情、友情、亲情,富有真性情 1 杜甫和孟浩然都是性情中人,都极富真性情,他们的诗歌当中充满了乡情、友情和亲情。杜甫的诗歌以友情为主,抒发对友人的思念和同情,《春日忆李白》写出了对李白的怀念之情,表达了杜甫与李白之间的深厚友谊,《天末怀李白》则写李白被流放而抒发的不平,表达了对奸佞小人、社会现实的愤慨以及患难见真情的友谊和思念之情。杜甫的乡情、亲情诗以《月夜》为代表,诗人借月抒情,深刻表现对亲人的思念,揭示了安史之乱给人民带来的灾难。 2 孟浩然的乡情、友情、亲情诗就更多了,有对妻子思念的乡情、亲情、同时也是爱情诗的《他乡七夕》,而爱情诗恰恰是杜甫所没有的。也有怀念友人的友情诗,以《秋登万山寄张五》为例,和杜甫的《天末怀李白》相似的是孟浩然的《送袁十岭南寻弟》,表达了对友人不幸遭遇的同情和怀念,读来感人肺腑。 3 孟浩然的真性情诗是很多,但是,却没有杜甫的同情士卒的百姓的诗歌,杜甫的忧国忧民的情怀在其诗歌中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这是孟浩然所缺少的情感。 七、隐居生活得闲适与闲适当中透露出来的壮志难酬的情怀 1 仕途的失意和黑暗腐败的唐王朝使杜甫、孟浩然对仕途产生了怀疑,从而选择了逃避现实,超脱现实,选择隐逸的生活方式。孟浩然的隐逸诗很多,大多反映出隐居生活的闲适,有《北涧浮舟》,全篇洋溢着诗人赞美襄阳山水、乐在故乡隐居的思想感情,还有《过故人庄》中的浓郁的乡村风味和淳真的人情美,杜甫的隐逸诗开始于760年成都草堂落成后,杜甫弃官华州,寓居成都草堂,开始了短暂的隐居生活,这一时期生活相对安定,诗人心情相对愉悦。以《江畔独步寻花七绝句》为代表,“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通过写自由自在的戏蝶舞和娇莺啼,勾勒出一幅美丽的生活图景,传达出轻松愉快的隐逸之情。 2 但是,不论杜甫还是孟浩然,他们在隐居生活的闲适中却仍然没有忘掉自己的政治抱负,始终有着壮志未酬的情怀。杜甫的《野望》写诗人寄野望而抒其家国之恨,感叹自己不能为国效劳。“唯将迟暮供多病,未有涓埃答圣朝。”这两句言诗人感时而思报国,读来感人肺腑。孟浩然的《夏日南亭怀辛大》写夏夜水亭纳凉和对友人的怀念。前四句写诗人隐居生活得闲适之趣,后四句在怀友中流露出他的孤独与寂寞,特别是“恨无知音赏”暗示壮志难酬的悲哀。 w

山水田园诗派

盛唐诗派。以描写山水田园、闲适生活而得名;王维、孟浩然为其主要作家,故又称“王孟诗派”。“盛唐”经济繁荣,社会安定,一些文人士大夫等寄情山水,便产生了山水田园诗派。该诗派以五言为主,注重反映山水田园的自然美,体物精细,状写传神,讲究技巧,风格淡远清新。风格淡雅恬静、质朴自然。有的诗篇渗透了作者的主观情趣,把形似与神似统一起来,比谢灵运山水诗派有较大发展。他们的诗歌以恬淡清幽的意境和平和近人的风格吸引着一代一代的文人。

王孟诗派的其他成员,通常认为是綦毋潜、祖咏、储光曦、裴迪、常建等等,他们在诗风上表现出相似的格调,有着共同的理想追求。其中裴迪和王维关系最近,相互之间经常作诗唱和,裴迪有《辋川集》二十首,王维也有很多 裴迪的诗歌。大概由于二人过往甚密之故,个人认为裴迪诗大有王维诗的味道,有时还隐隐透出一种超脱红尘的隐士之风。祖咏的诗看得不多,印象最深的是《终南望余雪》:

终南阴岭秀,积雪浮云端。林表明霁色,城中增暮寒。

从唐代社会文化背景入手,分析盛唐山水田园诗派独特风格的成因。

一、从文学自身发展来看,盛唐时代崇尚“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的美学思想,是形成山水田园诗质朴淡雅、恬静风格的内在审美需求。

二、从社会思想来看,唐代道、儒、佛三教并存,中国固有的传统文化思想是盛唐山水田园诗产生的情感社会基础。

三、唐代的隐逸之风,是形成其冲淡空灵、玄远飘逸特征的内在趋动力

四、唐代经济的繁荣为文人们歌咏山川田畴提供了充足的物质保证

王维出身封建官僚地主家庭,对封建统治阶级有一种天然的包容性;且在他的一生中,虽有仕途不得志的时候,但总的说来,其一生都是比较悠闲安乐的。特别是在他大约四十岁以后,开始过着那种半官半隐生活的时期里,他“与道友裴迪,浮舟往来,弹琴赋诗”,并吃斋奉佛,“退朝之后,焚香独坐,以禅诵为事”(并见《〈旧唐书〉本传》)。正如他自己所言,“晚年惟好静,万事不关心”。所以他对现实生活基本是抱着一种“无可无不可”的漠不关心的态度,到了晚年,他甚至说“一生几许伤心事,不向空门何处消”(《叹白发》),完全变成了一个“以禅诵为事”的佛教徒了。正是由于这个原因,王维的诗作中充满了空灵、虚无之感。如:

斜光照墟落,穷巷牛羊归。野老念牧童,倚仗候荆扉。雉缑麦苗秀,蚕眠桑叶稀。田父荷锄至,相见语依依。即此羡闲逸,怅然吟式微。——《渭川田家》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鹿柴》

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竹里馆》

木末芙蓉花,山中发红萼。涧户寂无人,纷纷开且落。——《辛夷坞》

苏轼在《书摩诘蓝田烟雨图》中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这个评语主要是针对王维的山水田园诗。王维山水田园诗最大的价值,在于他对山水艺术美的创造。为了取得“诗中有画”的艺术效果,王维调动了他作为画家、音乐家、诗人的一切艺术手段,善于在诗中构图布局、设辞着色、讲究动静结合。

王维曾有过塞上之行,并作有《使至塞上》一诗: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诗首二句叙事,说自己奉使出塞,轻车简行,经过了古属国居延。三、四两句说自己像风中的蓬草,来到了塞上,大雁还懂得飞回北方,自己反而离开故土,含蓄地抒发了他的思乡之情。五六两句写塞上风景,很能表现他构图创意的长处:茫茫荒漠上劲挺直上的烽烟,绵长而广阔的黄河上浑圆的落日,组成了塞外奇特壮丽的风光画,画面开阔,意境雄浑,无怪王国维称之为“千古壮观”。在景物的描写中,表现了诗人走马西来,豪迈壮伟的情怀。而且这里的“直”字,把人的视线引向云汉高处;“圆”字,让人想象太阳如何落入黄河。用字上,也见出作者的匠心。最后两句交代前线指挥官的所在,作为全诗的结束。《汉江临泛》也是这方面的代表作:

楚塞三湘接,荆门九派通。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

郡邑浮前浦,波澜动远空。襄阳好风日,留醉于山翁。

“楚塞”指古代楚国的地界。泛舟江上,远远望去,只见湖南方面汹涌而来的“三湘”之水和古楚之地相接,这是实写,而汉水入荆江与长江九派汇聚,则是想象之辞,这两句把远望和遥想之景有机地结合起来,写出了浩淼的水势。三、四句说茫茫江水,似乎要流到天地外去了;青山迷蒙,只觉得若有若无。这两句着墨极淡,为人的视野创造了极为广阔的空间,将实景化为空白。五、六句写乘舟江上,感觉到郡邑城郭,若浮于前浦;江上波澜,似晃动了天空。借此衬托出江水的浩大无边。王世贞评“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一联说:“是诗家俊语,却入画三昧”,此诗的确是王维融画入诗的力作。

王维的山水田园诗体现了浓郁的诗情和画意的互相渗透和生发。他的山水田园诗,主要是描写自然山水和农村风光的幽美以及隐居生活中的情怀。郑振铎《插图本中国文学史》说王维是直接陶渊明的,在表现对隐逸生活的热爱这方面,的确是这样的。如王维的笔下,农村的景物人情都是那么美好: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这首题为《山居秋暝》的诗,把山村秋天的黄昏,描写得这样空明澄净、清新纯美:一阵秋雨过后,空气格外清爽,月光透过松枝,斑斑点点洒落地上,山泉叮咚作响,水底沙石历历可见。翠绿的竹林里忽然传来清脆的笑声,原来是浣纱的姑娘要回家了;莲叶晃动,原来是打鱼的人们晚归了。这样一幅清新而宁静、生机盎然又祥和优美的山居秋暝图,深深地吸引了作者,最后他由衷地表示:春光要过去就过去吧,我这个“王孙”是决意要留下来的。

除了构图,王维十分注意设色的技巧。他的一些诗如《送邢桂州》中:“日落江湖白,潮来天地青”。上句写日落时江湖上反射出一片白光,下句写潮水涌来时,碧波滚滚,天地似乎要被它染青。《积雨辋川庄作》中:“漠漠水田飞白鹭,阴阴夏木啭黄鹂”,漠漠水田和阴阴夏木,前者色调光亮,后者色调沉着;白鹭和黄鹂,色彩对比鲜明。《辋川别业》:“雨中草色绿堪染,水上桃花红欲燃”。《白石滩》:“清浅白石滩,绿蒲向堪把。家住水东西,浣纱明月下”。敷彩设色更是鲜丽。

王维是一位优秀的音乐家,对音响的感受特别敏锐。所以他的山水诗善于将声音溶入画面。如《秋夜独坐》中:“雨中山果落,灯下草虫鸣”。《青溪》中“声喧乱石中,色静深松里”。《山居秋暝》中“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等。

王维深受禅宗的影响,所以他的一些山水诗,“不用禅语,时得禅理”。(沈德潜《说诗晬语》卷下)。他的“禅理”是什么呢?就是在凝神观物的过程中,制服心中的烦恼,达到任运无心的自由境界。所以他的山水诗,喜欢追求寂静空灵的境界,这在他著名的《辋川集二十首》中表现得更突出,如《竹里馆》:

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这二十个字,给人以“清幽绝俗”的感受。月夜竹林之景,一片空明澄净,而弹琴长啸之人,多么安闲自在,他的神态、心态和外界的物态融为一体,相合无间。诗中的这个“人”,无疑是万虑皆空、俯仰自由的诗人的自我写照。

再如《辛夷坞》: 木末芙蓉花,山中发红萼。涧户寂无人,纷纷开且落。

诗首两句写辛夷花之美,它长在枝条的末端上,春天到来的时候,它争先开放出红色的花朵。但是它生长在没有人迹的山涧中,所以它的开放既没有引起人们的注意,它的凋零也没有引起人们的悲悯。这是一种闲静空寂而绝不激动的境界。难怪明人胡应麟读此两诗后说:“读之身世两忘,万念俱寂”。

王维的这一类诗,虽然常常流露出寂空之感,却并非参禅之作,而是将禅理寓于山水的描写之中,令人咀嚼玩味。我们在欣赏这一类诗时,固然要识别其中消极的成份,也不能因噎废食,忽视了诗人创造的艺术美和提供的艺术经验。

总之,因为王维有效地将色彩、线条、构图等绘画艺术的表现形式以及音乐家对声音的表现技巧、诗人的情思和禅意全面地运用于诗中,所以他的山水田园诗具有卓然独立的成就。

孟浩然前半生在家闭门苦学,曾一度隐居鹿门山。四十岁长安求仕失望,漫游吴越,最终归隐故土。他一生虽然基本上过着隐居的生活,但他内心却相当矛盾:既希望朋友引见,进入仕途;又对世事极为不满,心情激愤难平。如在《归故园作》中,他写道:“不才明主弃,多病故人疏。”其激愤欲狂的心境由此可见一斑。而且直到晚年,他这种“仕”与“隐”的矛盾才有所淡化。

李白对孟浩然是十分推崇的,他曾亲往襄阳看望孟浩然,写有《赠孟浩然》一诗:“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红颜弃轩冕,白首卧松云。醉月频中圣,迷花不事君。高山安可仰,徒此揖清芬。”对孟浩然淡泊名利,自放于山水之中的生活态度,给予由衷的赞美。但实质上,孟浩然最后的隐居,是不得已而为之的。

《临洞庭湖赠张丞相》,从此诗中可以看出孟浩然即使在后期,内心还潜藏着强烈的入世的愿望:

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坐看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诗中“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两句,气势宏大,境界阔远,哪里是心如止水的隐者的心态?难怪清人潘德舆称他的部分作品“精力雄健,俯视一切,正不可徒以清言目之”。(《养一斋诗话》)这两句写洞庭湖的诗,只有杜甫《登岳阳楼》中“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可与之媲美。而诗的后四句,则明显流露了希望张九龄援引的意思。孟浩然最为人称道的,还是描写山水行旅和隐逸生活的作品,这一类诗,也最能代表孟浩然诗歌的风格。他的手法,最突出的在于白描。他往往用素淡的语言,简洁地写出自己直观的感受,看似不经意,但又具有超妙自得之趣,如《宿建德江》:

移舟泊野渚,日暮客愁新。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以白描手法写出直觉感受到的日暮、旷野、清江、烟渚,以及“天低树”、“月近人”,展现出了秋江夜泊,乡情缭绕不去的情景。又如《宿桐庐江寄广陵旧游》:

山暝听猿愁,沧江急夜流。风鸣两岸叶,月照一孤舟。

如实地写出日暮猿啼,江湍水急,风吹叶响,月照孤舟的景物,其中渗透了诗人浓郁的旅愁乡思。在这些诗里,笔墨轻淡、清丽,景意象却很鲜活。他不像王维那样讲究色彩的鲜丽、构图的虚实,只是淡淡写来,似乎毫不着力,却自有一种令人回味的韵味。

孟浩然的田园诗有意学陶渊明,写自己和农人的交往、写乡村的景色和生活气息,写自己在自然中、在和纯朴的农民交往中怡然自乐的心情。其中最广为流传的是《过故人庄》: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这一首诗写的是眼前景,诸如绿树、青山、场圃,说的是凡人情,诸如具鸡黍,话桑麻,用的都是口头语,给人宁静、祥和、优美的感受,一种醇厚的情味,沁人心脾。

闻一多先生在《唐诗杂论》中说:“真孟浩然不是将诗紧紧地筑在一联或一句里,而是将它冲淡了,平均分散在全篇中。淡到看不见诗了,才是真正孟浩然的诗。”追求自然淡远,的确是孟浩然山水田园诗鲜明的特色。

他如“荷风送香气,竹露滴清响”(《夏日南亭怀辛大》),“微云淡河汉,疏雨滴梧桐”(残句)都是为人传颂的名句。五绝中的《春晓》更是脍炙人口,把春天清晨大自然的无限生机作了精妙的体现,寄寓了作者对生活、对美好事物的热爱。语言平易,却朗朗上口,韵味无穷,可谓不求工而自工。

孟浩然的诗歌成就,能够独树一帜,自成境界。他在山水田园诗方面的建树,使他对唐宋以后的诗歌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孟浩然的代表作是山水田园诗。这些诗,有一部分是漫游秦中、吴越等地时所作的。例如:

木落雁南渡,被风江上寒。我家襄水曲,隔离楚云端。

乡泪客中尽,孤帆天际看。迷津欲有问,平海夕漫漫。 ——《江上思归》

北山白云里,隐者自怡悦。相望试登高,新随雁飞灭。愁因薄暮起,兴是清秋发。时见归村人,沙平渡头歇。天边树若荠,江畔舟如月。何当载酒来,共醉重阳节 ——《秋登兰山寄张五》

在盛唐的山水田园诗人群体中,储光羲、祖咏、裴迪、常建等人也都留下了一些优秀的诗作。如储光羲的《钓鱼湾》,写景清丽,意境完美,可作为储光羲山水诗的代表:垂钓绿湾春,春深杏花乱。潭清疑水浅, 荷动知鱼散。日暮待情人,维舟绿杨岸。“潭清疑水浅,荷动知鱼散”两句,从“疑水浅”写出了景物的特色,“潭清”、“荷动”二句,从景物的动静状态中捕捉住它们之间微妙的关系,又写出了观赏者的怡悦的心情。

祖咏的《终南望余雪》,据说是应试之作,按试题要求,必须五言八句才算完篇,而祖咏仅赋四句,以为“意尽”,不作画蛇添足之事,即此四句,传为佳作: 终南阴岭秀,积雪浮云端。林表明霁色,城中增暮寒。

他如裴迪的《华子冈》: 落日松风起,还家草露晞。云光侵履迹,山翠拂人衣。

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中: 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都是脍炙人口的名篇。

李白是我国古代最具有争议性的一位诗人,他兴趣广泛,文采飞扬,是唐代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杜甫曾说他“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李白不是一个“万事不关心”的诗人,恰恰相反,他似乎什么都关心,很多生活他都体验过,表现过。尽管没有一种生活能永远使他满足,但他那炽热的感情、强烈的个性,在表现各种生活的诗篇中都打下了不可磨灭的烙印,处处留下了浓厚的自我表现的主观色彩。“神游九天之外,梦回八荒之间”。如:《梦游天姥吟留别》《望庐山瀑布》从这里面,我们可以看出,李白喜欢的往往不是宁静的丘壑,幽雅的林泉、而是奇峰绝壑的大山、天外飞来的瀑布、白波九道的江河,这些雄伟奇险的山川,特别契合他那叛逆不羁的性格,他好象要登涉这些山川,与天地星辰同呼吸,和神仙鬼灵相往来。

杜甫与以上三者不同,他出身于一个“奉儒守官”的封建官僚家庭,从二十岁开始,进行了一系列的“壮游”经历。而在“安史之乱”后,由于自己的人生历程的坎坷以及理想的破灭,他也曾想过退隐。但为国为民的强烈责任心和使命感使他走上了一条现实主义的创作道路。“侠之大者,为国为民。”杜甫就是这样一位诗人中的侠客,即使在自己最为穷困潦倒的时候,也不忘民间疾苦。他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说:“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山,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所以,杜甫的山水诗中总是自然地流露出一种对民生的哀怜。如: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野旷天低树,江船火独明。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春夜喜雨》

黄师塔前江水东,春光懒困倚微风。桃花一簇开无主,不爱深红爱浅红。——《江畔独步寻芳七绝句》其一

黄四娘家花满鼷,千朵万朵压枝低。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江畔独步寻芳七绝句》其二

在这些诗歌中,我们可以看出,杜甫的诗,即使是山水诗也忘不了对世事人情的关注,总是一幅悲天悯人的侠义心肠。并由此而使其诗歌创作沉浸在一种沉郁悲壮的气氛中。

孟浩然的山水诗特色:清淡。

孟浩然的《临洞庭》简析: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坐看垂钓者,徒有羡鱼情。:虚,指天;太清,指太空;函虚混太空,指水天一色;云梦泽,古代沼泽名,在今湖北南部、湖南北部一带;垂钓者,暗喻当时的执政者张九龄。此诗前四句写景,后四句转入抒情,借景言情,充满比兴意味,委婉含蓄,不落俗套。诗人写此诗呈现给当时的张丞相(张九龄),委婉地希望得到他的赏识与提拨。

杜甫的〈〈登岳阳楼〉〉简析: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坼,分割;字,指消息;孤舟,暗喻自己;轩,有栏杆的长廊;泗,指鼻涕。此诗首联写刚刚登上岳阳楼的感慨,颔联写洞庭湖的面积与水势,颈联过渡到自伤身世,尾联把自身的不幸与国家的战乱联系起来,感情博大深沉。

两首诗的比较:相同点是两首诗的结构都十分工整,诗的四联都由起、承、转、合组成;不同点是《登岳阳楼》第二联所写之景比《临洞庭》第二联所写之景的气魄更为宏大,在思想境界和人格胸襟上,整首诗所抒之情也比《临洞庭》一诗要高。

王维的山水诗特色:空灵的意境,醇雅的意趣,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终南山〉〉简析:太乙近天都,连山接海隅。白云回望合,青蔼入看无。分野中峰变,阴晴众壑殊。欲投人处宿,隔水问樵夫。太乙,山名;天都,指长安;分野,古人将天空星宿和地上的州分成若干区域,“分野中峰变”即一峰之隔便属于不同的分野。此诗首联写远景,颔联写近景,颈联转换角度,写俯视所见景色,尾联以人物作为陪衬和点缀,余味无穷。

《山居秋暝》简析:全诗通过描绘黄昏时候秋雨初晴后山居生活的恬静清幽,表达诗人怡然闲适的心境,以自然美表现诗人的人格美。最后一句反用《楚辞。招隐士》中的诗句“王孙兮归来,山中兮不可以久留”表达决然归隐的之意。全诗平仄、对偶、押韵、用词均十分出色。

3、 李白的山水诗

特色:雄奇、豪放。从描写对象上看,李白喜欢选取高大、壮美、流动的自然山水如黄河、泰山作为描写对象,给人以阳刚之美的享受,如《将进酒》〈〈游泰山六首〉〉等诗;从艺术手法上看,李白的山水诗充满着奔放的激情及积极浪漫主义精神,表现为奇特的想象、大胆的夸张、神话传说的大量运用等,如《蜀道难》等诗。

一中唐山水诗与盛唐山水诗的比较:

盛唐:风格清新、韵致高远、格局大气,骨气刚健,万象纷呈。如王维、孟浩然、李白、杜甫等人的诗。

中唐:清雅闲淡,骨力渐减。

中晚唐的山水诗代表诗人:刘长卿、韦应物、孟郊、柳宗元、刘禹锡、杜牧、李商隐等。

柳宗元的山水诗特色:善于将压抑愤懑的感情寄托在山水景色之中,使情与景契合无间,风格比较凄清幽冷。

〈〈江雪〉〉简析: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勾画了一幅廖廓、清幽、寒冷而又纯净的画面,表现诗人忧愤、寂寞、孤直的心情及深沉凝重、孤傲高洁的生命情调,全诗用词精当,意境深邃。

《渔翁》简析:渔翁夜傍西岩宿,晓汲清湘燃楚竹。烟销日出不见人, 乃一声山水绿。回看天际下中流,岩上无心云相逐。写于柳元被贬永州之时,诗中写渔翁独来独往,突现一种孤芳自赏的情绪,含有诗人自况的意味。全诗语言质朴,意境清远,艺术构思巧妙,颇具奇趣。

刘禹锡的山水诗特色:善于在诗中表现乐观向上的精神面貌,风格明朗,如(〈〈望洞庭〉〉)而雄放(如〈〈浪淘沙〉〉)。

一、王孟诗派

1、简介

山水田园诗人以王维、孟浩然为代表,因此也称王孟诗派。他们用开阔的胸怀,深细敏感的审美嗅觉,来描绘山水风景的优美壮丽,歌咏田园生活闲适静谧,从一个侧面折射出盛唐时期社会的安定,农民的安居乐业和时代精神的开朗乐观。

2、代表作品

①、《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唐代王维)

原文: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翻译:

独自离家在外地为他乡客人,每逢佳节来临格外思念亲人。

遥想兄弟们今日登高望远时,头上插茱萸可惜只少我一人。

②、《留别王侍御维》(唐代孟浩然)

原文:

寂寂竟何待,朝朝空自归。

欲寻芳草去,惜与故人违。

当路谁相假,知音世所稀。

只应守索寞,还掩故园扉。

翻译:

这样寂寞我还在等待什么?天天出门求仕却一无所获。

本打算归隐山林寻找佳境,又因与故友离别深感惋惜。

身居高位者谁能保荐我呢?可惜世上知音人稀若晨星。

我这寒士只应该甘守寂寞,还是回到故园闭门隐居吧!

二、高岑诗派

1、简介

高岑诗派,中国盛唐诗歌流派之一,即边塞诗派,主要代表人物为高适、岑参。其诗主要是描写边塞战争和边塞风土人情,以及战争带来的各种矛盾如离别、思乡、闺怨等。

形式上多为七言歌行和五、七言绝句,诗风悲壮,格调雄浑,最足以表现盛唐气象。其诗人除高、岑外,还有王昌龄、李颀、崔颢、王之涣、王翰等。

2、代表作品

①、《逢入京使》(唐代岑参)

原文:

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

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

翻译:

向东遥望长安家园路途遥远,思乡的泪沾湿双袖模糊面容。

在马上匆匆相逢没有纸和笔,只托你给我的家人报个平安。

②、《别董大》(唐代高适)

原文: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翻译:

千里黄云蔽天日色暗昏昏,北风吹着归雁大雪纷纷。

不要担心前路茫茫没有知己,普天之下哪个不识君?

——王孟诗派

——高岑诗派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615871.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7-05
下一篇2023-07-05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