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情即热烈的情感,是指强有力的,稳固而深厚的情感状态。热情具有稳定性,它不会因时过境迁而变化。它总与人的目标、意志相联系。因此,热情一旦产生,它将成为鼓舞人们行动的巨大精神力量。如何有效地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热情,并使之历久不衰呢 一、巧言趣语,启发学习热情 语言对人的心理具有暗示作用,它会使人激起无意识的心理活动,使大脑快速地接受暗示而产生作用并转化为人的内在需要。小学生的心理活动具有极强的受暗示性。它能够无意识地接受教师那生动传神的语言的启发引导,能在此的支配下,不知不觉间进入某种状态。所以,教学新课的伊始,甚至是每一堂课,老师设计优美、精彩的描述性导语,作为启发性的谈话,就像小提琴家弓上弦,第一个音就非常悦耳、富有吸引力。它会像蜜炼一样粘住学生的心弦,激发起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学生在无意识中产生“我要学习”的强烈愿望,从而使课堂始终如一地保持高涨的学习气氛,达到了教师预期的教学目的。 二、把握教材、激发学习热情 光是感情充沛、热情洋溢、生动形象的语言就能使学生的热情贯串于四十分 钟甚至久远不,教师除运用语言艺术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之外,还需把握好教材、发掘教材的情感因素,以情传情,以情动情,以情诱情。因为“诗言志,文表情” 但凡文学作品、诗词歌赋,都蕴含着作品独具匠心的人生哲理和审美情趣。而作 者渗透在字里行间的情感及语言技巧,并不是粗读一、两遍就可领会的。只有深入探讨课文的精粹,引导学生走进课文中,与文中的主人公想到一块,做到一块,设身处地地感悟,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因此,教师在备课时也应反复朗读,反复琢磨,才能很好地把握教材,体会情感因素,并以自身的情感投入感染学生,促使学生在老师的倾情讲读的引导中不知不觉间渐渐进入角色,在朗读中感悟,在感悟中领会。 三、平等互动,唤发学习热情 把握好教材、紧扣文章的重点,难点变换多种教学方法固然重要,但教师将真诚的微笑带进课堂,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是新课标的迫切要求,而把学习主动权交给学生,也能使教师的角色转换为学习者的其中一员,让课堂变成师生互动,知识交流,情感传递的场地,能消除教学中传统观念的偏见与学习机会的不平等,建立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营造平等、尊重、信任的气氛,从而唤醒学生的学习的欲望与潜能,使之唤发出学习上的热情。 四、鼓励成功,提高学习热情 每个人都渴望成功,即使是中下生,也希望得到被赏识的机会。特别是少年儿童,他们有着自尊心,强烈的争强好胜心。随着事情的变化,这种心理可发展为勇于创新,敢攀高峰的坚强意志。心理学表明:成功的动机能激发人们的奋斗精神。而成功是兴趣的支柱。因此,教学中,老师正确利用这种心理为学生创造成功的机会,让学生在学习上获得成功,这必能让学生得到满足,并伴随着愉快的情绪体验,进而产生强烈的学习动机,从而激发他们表现自我的潜意识,调动起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例如:在日常教学中,学生回答问题时,正确的加以肯定、表扬;不正确的我也给予鼓励,称赞他们的参与精神和开动脑筋、大胆发言的行为;当学生提出疑问或不同见解时,我则用多样化的语言以示嘉许、支持和理解:“你真棒!”“你真聪明!”“行!老师支持你!”“你的意见很有见地,给了我们很大的启示。”“你真会读书!”“你的意见很好,老师没想到的,你也想出来了!”“你的想法够深入,够具体,”……只要老师坚持使用这些极具鼓动性的语言,一定能调动起学生的学习情绪,此时的口头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能呈现最佳的势头。 总之,让学生在鼓励与赞美声中尝试成功,学生渴求知识,热爱学习的激情就会提高并持之以恒。 五、加强体验,调动学习热情 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辞的情味,可以从好几方面辩认,有的应从文字面推敲,有的要从声音上去吟味。”也就是说,情感应通过推敲和吟味来体验,语言蕴含的情味有时从字面就可感知,有的则投入情感反复吟诵,才能细细品味。 引导学生富有感情地朗读和角色表演,是体验文字韵味的基本形式。它不仅可以帮助学生加深理解课文内容,领会文章的思想感情,而且能再现文中的形象,把学生吸引到作品的情境中,使他们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唤起与作者间情感共鸣,学生就会全身投入学习。 例如学习《一夜的工作》时,我首先让学生初读全文,找出最能体现作者情感的语句。学生抓住了文章最后两个自然段的独白:“这就是我们新中国的总理,我看到了他一夜工作,他是多么劳苦!多么简朴,”“看啊,这就是我们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总理,我看见了他一夜工作。他每个夜晚都是这样工作的,你们看见过这样的总理”。我让学生反复朗读,细细体会,从体会中产生疑问,进而引导学生抓住文中具体事实感知。 六、指导实践,延续学习热情 注重体验和实践,是新课标中一个比较大的亮点。这就是综合性的学习。而综合性的学习实质是学生自主学习的活动过程和实践探究的过程。它强调了语文学习与生活的结合,重在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培养学生对事物的好奇心和强烈的探究兴趣,使学生学会观察周围事物,让他们亲身体验,有所感受,有所发现,使学生在强烈的参与意识的支配下,自觉地把语文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去,以饱满的学习热情投身到学习探究中。 “要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认识到所学到的知识的价值,老师应有计划、目的地组织学生参加课外实践活动,让他们把课堂上学到的知识应用到实践中去,以此激发小学生的学习兴趣。”这句话强调了指导学生参加实践活动是激发和延续学生学习热情的一个可行的途径。只要老师引导得当,学生乐于探索并能出色地完成实践任务。例如,在指导学生自学《蜜蜂》一文时,通过阅读讨论,让学生知道了作者为了验证蜜蜂有没有辨认方向的能力,亲自试验,并从实验中认真观察,做好记录,掌握了大量的科学材料,证明了蜜蜂的辨认反方的能力很强。我因势利导:“同学们,法国昆虫学家法布尔能够通过实验来证明蜜蜂的辨认方向的能力是很强的,你们有这个能力吗?”真是一石激起千层浪!同学们议论纷纷,摩拳擦掌“有!”“我们能做得到!”“我们可能比他做得还好呢。”“好,同学们,你们的热情我感受到了,你们的决心我也看得到了”我亲切地鼓励他们。可是,我话锋一转:“同学们,光凭一股劲还不够,还得讲方法了。现在请你们打开课本,翻到积累运用7,看看‘实践活动’的要求。”“根据要求,你们准备怎样做?”同学们马上分组讨论,他们七嘴八舌,提出了不少的建议。最后,我尊重同学们的意见,以小组的形式分头活动。整个活动,每个同学都积极参与,学习积极性非常高涨。 教学是一门艺术,如何创造良好的课堂气氛,激活学生的学习热情,这的确需要广大教师的苦心探讨与摸索。总的说来,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方法不是单一的,枯燥的,而是多向性的,趣味性的,只要教师注重师生之间的情感沟通,注意变换多样性的方法,课堂气氛一定会鲜活起来,学生的学习热情一定会得到充分的调动与舒张。
希望对你能有所帮助。
老教师为学校的发展、教育教学的进步作出了巨大�献,老教师职业情感的持续发展、完善,对于学校及教育教学的持续发展有重大的意义。对于老教师职业情感的激发我们可以从两个方面进行:一方面,学校要给老教师以归属感,培养老教师教育教学的责任感和成就感,推动老教师职业情感的发展、稳定;另一方面,创造相关条件,增加老教师的危机感,给老教师施以压力,促使老教师更进一步努力工作,发展、完善职业情感。
一、 归属感:促进老教师职业情感进一步发展
每个人都害怕孤独和寂寞,希望加入某个团体,从中得到温暖,获得帮助和爱,获得安全感。在生活节奏越来越快、教育教学改革快步发展的今天,有着丰富教育教学经验的老教师,面临着的教育思想、教育教学行为上的变化更加复杂,工作、学习、生活中种种压力袭来,独自面对这些困难和问题的时候,难免会感到困惑、孤独,乃至寂寞。增强老教师的职业归属感,有利于稳定教师队伍,有利于促进老教师的职业情感的发展,进而影响青年教师的成长,有利于教育的持续发展。
归属感是个人对团体的一种依赖、一份信任、一个心灵的居所。增强老教师的教育归属感,促进职业情感的完善,就是要加强老教师对教育的进一步依赖、信任,对学校的依赖、信任,进而全身心地投入教育教学,为教育事业做出应有的�献。要使老教师更加依赖、信任教育,依赖、信任学校,除了教育教学制度的变革不能片面图快,要切合实际,有延续性外,关键在于各级各类学校对老教师的尊重、关怀,在于学校对老教师教育教学的认可与引导。人性最深切的渴望就是获得他人的赞赏。比如学校可以依靠学校工会组织,每年定期组织师生学习老教师的教育教学事迹,宣传尊老助老理念;针对老教师身体状况欠佳的现状,给老教师在教育教学及学校日常工作中减压,同等条件下工作安排得少点; “老少结对”,依靠老教师来培养青年教师是学校对老教师的信任,可以有效地促进老教师职业情感的发展,还可以促进青年教师的迅速成长;学校工会可以借助老教师工作周年(比如20周年、30周年等)组织老教师聚会,畅谈学校教育教学工作;在节假日学校可以向老教师发放学校特制的祝福卡,以示尊重;各种制度在公平公正的基础上,对老教师予以适当的倾斜;针对当前教育教学改革、联系本校实际,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机会征求资深老教师的意见、建议……
二、 责任感:利于老教师职业情感的稳定完善
教师的教育教学关乎孩子的成长更关乎社会的发展,重要性可见一斑。教育本就是件良心事,用心和不用心差别很大。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冲击着人们的责任意识,在“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的喧嚣中,有责任感的人淡泊的是名利。胡锦涛总书记的殷切期望“希望广大教师淡泊名利、志存高远”时刻告诫我们,教师的责任心在经济持续发展的今天更加重要。
学校及教育行政部门在加大宣传教育教学模范的同时,要把责任感的树立内化为教师持续发展的一种动力。“责任并不是一种由外部强加在人身上的义务,而是我需要对我所关心的事件做出反应。”责任感落实到日常工作中是责任心,基于老师则是对自己负责、对学生负责更是对国家、社会负责。学校要引导老教师具体研究当前学生变化情况,具体分析当前学生心理、学习等各个方面的变化,以学生、社会、教育的变化而对教育教学方式方法进行改善,以真正的履行责任,稳定、完善老教师的职业情感。
三、 成就感:老教师职业情感持续发展的内在动力
大凡在教育事业中做出点成就的教师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他们都热爱自己的职业,善于从平淡、平凡的工作中不断发现新奇、新鲜、新意的无限乐趣,拥有那种看到自己的教育智慧在学生身上得以验证的满足感和成就感。正如陶行知先生所说:“教育乃一种快乐之事业:……愚蒙者我得而智慧之;幼小者我得而长大之;目视后进��日上,皆我所造就者。其乐为何如耶!”成就感是老教师职业情感持续发展的内在动力,是老教师积极工作、乐观生活的一种内在动力。成就感具有一定的稳定性、持续性,对于学校教育教学工作以及学生的学习生活都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对于教师乐业感的形成起决定性的作用。
成就感在于发现,在于挖掘,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当你将一个一时糊涂而做错事的学生说服,师生彼此之意见沟通的喜悦是多么甜美啊!又当你将一个聪明的学生,培育其更聪明,往更高的理想迈进,又是多么欣悦啊!我们都为着培养我们的美好世界而快乐无比地努力,更在享受这神圣职业的芳馨。”(叶谰语)所以,学校及教育行政部门的培训要引导教师善于从职业生活中寻找乐趣,并在学校的工作中培养这种成就感,为老教师成就感的获得创造相关的条件,并很好地扩大这种成就感,以利于全体教师的健康成长、有效竞争。教师在教育教学中的探索及创造性工作、付出的真诚与爱不仅使学生得到了较好的发展,同时也扩展了自己的知识,提升了能力,实现了自身的价值。事实上也就是我们平时说的教学相长。学校要鼓励教师在教育教学各个方面的积极的探索、创造,并为这种探索、创造提供便利,及时肯定,同时在教研组展开讨论、学习。老教师在教育教学、学校生活各个方面有着青年教师所没有的丰富的经验,学校要鼓励老教师把其中好的经验进行概括总结,形成学校的特色,丰富和完善学校内涵,对学校精神进行解读和传承。一方面树立了老教师的威信,成就了老教师的成就感;另一方面有利于引领青年教师的成长成熟,利于学校的持续发展,提高学校师生的凝聚力,并通过学生把这种学校精神传向社会,促进精神文明的建设。
在老教师成就感的培养中,学校要在肯定、鼓励、指导总结的同时引导老教师转变教育教学观念,学会享受教育教学生活、学会享受学生成长的乐趣。创造条件引导教育教研的发展,指导教师和学生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如果你想让教师的劳动能够给教师带来乐趣,使天天上课不至于变成一种单调乏味的义务,那你就应该引导每一位教师走上从事研究这条幸福的道路上来。”使教育教学的研究成为老教师职业情感持续发展的阶梯,解除教育科研的神秘感,使教育教学科研贴近教育教学生活,有感而发,鼓励老教师经常进行教育 教学反思 、小结,并通过备课组、教研组的讨论、探索、肯定和巩固,形成教育教学持续发展的有效指导方案;鼓励老教师积极参与教育教学科研活动,使教育教学研究成为教育教学工作的常态,关注学生、关注学校、关注教研发展,实现自我发展需要。鼓励老教师关注学生的成长,分享学生成长的快乐,进而乐于其中,乐于教育。实现“从事教育要有乐在其中的情绪,真正为改造社会而做教师的人应树立‘乐业’精神,惟乐在其中,才能在艰难困苦中‘友穷’而不称苦,‘迎难’而不退缩”。
四、 危机感:老教师职业情感持续发展的外在压力
老教师已经进入事业的成熟阶段,他们的教学经验和教学技能已经非常丰富,能够较好地胜任教学工作,并且在多年的工作中积累的经验和能力也使他们更懂得如何去有效地应对工作中的问题,再加上工作相对稳定,职称已经评定,压力相对较少,周而复始,更容易产生职业倦怠。主要表现为部分老教师把教育教学程式化,缺乏激情,得过且过,不具体分析学生实际,千篇一律地解决学生学习中的问题等等,对教育教学的发展产生了负面影响,不利于学校的持续发展,不利于青年教师的培养,更加不利于教育教学工作的进一步展开,影响学生的健康成长。
为此,在加强老教师归属感、责任感、成就感培养的同时,要适当地给老教师加压,防止职业倦怠的出现或者减轻职业倦怠,使老教师积极投身教育教学工作。“绩效工资”、“高职低聘、低职高聘”等制度的实施有利于加大老教师的职业压力,增加年轻教师的教育教学热情,推动教师职业情感的发展。危机感是老教师职业情感持续发展的外在压力,同时有利于培养教师的创新教育精神,促进教育教学全面发展。学校在重视老教师对学校教育教学发展�献、宣传学习资深老教师的同时,鼓励年轻教师和老教师展开教育教学比赛,发挥“鲇鱼效应”,促进全校教师职业情感的发展、完善。
事物的发展是内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对于老教师职业情感的发展、完善,老教师的自身的努力完善是内因,学校的支持引导、教育行政的评价促进等是外因,只有二者有效的结合才能更好地促进老教师的职业情感的充分发展、完善和稳定。
(责任编辑刘永庆)
论特殊教育老师的人文关怀方面的缺失的论文
一、特殊教育教师在语言素养方面人文关怀缺失的现状
1.教师授课语言暴力频出,尊重不足
所谓语言暴力,就是使用侮辱歧视性的语言,致使他人的精神上和心理上受到侵犯和损害。在当下,由于教师与学生之间的社会关系并不是平等的,所以必然地为语言暴力的生长提供了合适的土壤。而在特殊教育领域,教师所处在的情况更为特殊,以自我为中心,依靠强制手段,在最短的时间内控制学生的行为特征更为明显,为了使特殊学生向教师预想的方向发展,面对违反纪律、犯了错误、领悟能力较差的学生,教师采取简单粗暴或讽刺挖苦或恐吓威胁的暴力语言也是很常见的。例如,“你怎么长大的,这么笨!”“我教了这么多年书,没见过像你这样的!”“你呀,什么也学不好。”等等。特殊教育课堂上的语言暴力折射出教师缺少人文关怀的同时,更能表现出教师在授课过程中语言素养程度偏低。特殊教育教师长期使用暴力语言,会严重伤害特殊学生的自尊心,严重影响到和谐的师生关系。所以如何化解特教教师的“语言暴力”是当下特殊教育环境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2.教师授课语言冷漠敷衍,温情不足
在特教课堂上,我们总能发现一些学生那种对于教师权威的“藐视”,尤其是面对一些非班主任教师时更加明显。究其原因是一些特殊教育教师在授课中表达出来的“我上的课你要是不喜欢就睡觉,但是不能扰乱课堂秩序”的意思。长期的这种“安民告示”似的授课,让学生感觉到的并不是宽松的环境和舒适的课堂,而是感觉老师的潜台词是“随便吧,反正怎么学也学不好”,从中得到的答案是教师对学生过于冷漠。冷漠都是双方面的,教师的冷漠影响着学生,学生渐渐由冷漠发展成“藐视”和“不屑”,这种态度的展现,更能激发起教师在语言中的冷漠敷衍,缺乏温情。赢得学生的尊敬,不是靠大力压制,也不是靠低眉顺眼,更不能靠冷漠敷衍,特殊教育教师需要有较高的语言素养来面对特殊学生各项教学需求,不能为了表面的和谐气氛,放弃运用自身的情感语言来解决各种问题。通过情感的联络沟通,才能化解冷漠,展现特殊教育教师人文关怀的风采。
3.教师授课语言重复沉闷,激励不足
语言表达是教师的基本功,而特殊教育教师的授课语言也同样展示着教学的基本功。就目前的情况而言,特殊教育教师在授课过程中,教学语言重复的情况随处可见,容易分散误导学生的注意力,有些调皮学生可能上课就开始统计教师重复语言的次数,无法安心听课。有的教师一句话能表达清楚的意思,又怕学生没有听清楚,不断重复,这种重复沉闷的讲话,不但浪费时间,而且使学生听起来厌烦。重复并且沉闷的语言是没有新意的,无法激励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引发兴趣爱好,启发式的教学更是谈不上。现在,特殊教育教师与学生在课堂上的互动,往往一问一答式的多,真正融入到学生内心,将教学中精彩的知识点播撒给学生,激励学生心灵深处存在的真善美的情况很少。语言是教学的最主要媒介,其所能传递的信息可以给予那些特殊学生温暖和力量,让他们尽快感知学校与社会的关怀。
二、特殊教育教师在语言素养方面人文关怀缺失的原因分析
1.师生角色定位的历来传统
人因其社会性,所以遵守一定的伦理规范,而中国的传统师生关系是依靠伦理来维系的。在古代,由儒家思想构建的社会等级规范,从根本上确立了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从属关系,师道尊严严肃细致的讲究,赋予了教师极高的权威性,进而演变成师生之间的专制关系。到了近现代,人们把教师的教学活动看成了一种主客体关系,即教师育人就是一种“育物”,这样的结果就变成了教师高高在上地进行知识传送,而学生只有洗耳恭听,从而忽略了学生是“人”,并非“物”这样的事实,漠视了学生作为教学两主体中的一极。不论是古代还是近现代,在教学活动中均忽视了学生的平等存在,漠视了受教育者本身应有的独立和尊严。而在特殊教育教学活动中,特教教师所接受的教育背景,在课堂上当其面临与自身求学时遇到的相似情况,便驾轻就熟地运用当年所受的语言和思维开展教学,因此一些冷漠的语言、暴力的说教都会运用出来,所以这种一代又一代的惯性力量是不可小视的。接受特殊教育的学生,因为他们自身存在的某种缺陷,面对这种不平等的对立情况,反应往往会更加强烈,导致学生心理的抵触甚至逆反,觉得教师的批评就是挖苦讽刺,没有关怀和帮助,缺乏足够的温暖。
2.缺乏对人文关怀的认识
人文关怀基础是教育,是用人的方式去理解人、对待人、关怀人,特别是关怀人的精神生活、精神生命的发展[2]。特教学校的学生与普通学生不同,他们多数由于身体机能的缺陷,再加上心智发育尚待完善,学校生活和社会生活不能像家庭生活一样,时刻享受父母的呵护和家庭的温暖。在我国特殊教育领域,就目前情况来看,特殊教育课堂上要完成的任务有很多,特殊教育教师面对的学生也很多。在任务繁重的情况下,特殊教育教师很难再有更多的精力去研究每一堂课语言表达的细微内容,同样很难通过琢磨细微的表达方式来体现人文关怀的本意。虽然在表面上看来人文关怀的意义并不是很大,但随着表面的风平浪静,长久之后就完全忽略了人文关怀。如果特殊教育教师在课堂上没有体现出教师的关怀与温暖,那么特殊学生肯定会感觉心灵受到伤害,久而久之会疏远教师与学校,变得自律性相对较差,面对将来更迷茫和困惑。结果是学生虽然可能学到了一些安身立命的技术,但是在缺乏人文关怀的情况下,会形成一定的心理缺陷。
3.特殊教育教师工作压力增大
特殊教育教师工作压力增大,这与当前教育的大环境和特殊教育所处的小环境有很大关系。特殊教育教师要承受来自学校、家长、社会的重重压力。例如绩效考核情况,特殊教育教师工作时间长,工作量大,除课堂以内的工作,还要承担学生的考核测评、安全、卫生、饮食等各方面的工作,甚至考核测评结果与绩效工资挂钩,若不达标就降低工资等。这样特殊教育教师把工作中的不满情绪转嫁到学生身上,训斥、威胁甚至采取不正当惩罚方式,都容易造成师生间的对立冲突。而目前社会对特殊教育教师的期望和评价标准过高,更加重了教师的压力,本来学生的教育是家庭、学校、社会三方面的共同责任,但是现在几乎全落到学校身上,奉献时关注少,犯错时人人指责。特殊教育教师的工作需要得到家长、学生、社会各界的肯定,这也造成了对教师不利的舆论氛围,误导了学生和家长,无形中特殊教育教师的压力与日俱增。
三、提高特殊教育教师语言素养方面人文关怀的途径
1.提高特殊教育教师人文关怀的主观意识
我国是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理解、尊重、关心和帮助残疾人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人道主义情怀,人文关怀是对人价值的肯定、完整人格的尊重,对残疾人更重要。[3]因此,特殊教育教师必须加强人文关怀的主观意识。提高特殊教育教师的语言素养,以期展示对特殊学生的人文关怀,这不仅仅只是简单地通过语言本身素养的提高来完成,而是需要文化素养和思想素养来相互支撑。首先,从知识文化素养层面来看,优秀的课堂语言表达是由丰富的知识文化素养决定的,学生学习知识的主要途径是通过教师的讲授获得的。在学生看来,教师有能力给予学生指导和帮助,甚至依赖教师,因此教师要以严谨的治学态度,不断丰富自己的专业知识,才能不影响正常的语言表达。教师不仅要精通本学科专业知识,同时也要做个博学多才之人,扩大知识面。只有知识文化内涵深刻的教学内容,在教学过程中才能游刃有余,得心应手,这也是尊重学生的主要体现。其次,要注重语言素养本身的提高,特教教师在运用教学语言时,要词汇丰富、逻辑严谨,甚至可以充满艺术表现力的语言来进行授课。这也就要求特殊教育教师在授课前要认真备课,按照预先设计来进行发挥,而不是天马行空的、毫无逻辑、缺乏节奏的组织语言。只有严谨细致,才能尊重课堂、尊重学生。再次,从思想素养层面,特殊教育教师在平时语言交往中要给学生做表率,决定语言质量的人,只有慧于心,才能秀于言,在师生对话过程中,要将高尚的道德观念、情感价值观渗透到语言中,不能将工作生活中的不快和不满带到课堂,不能将不良情绪传染给学生。最后,教师自身的语言素养是引发师生对话语言问题的主观因素,教师应积极主动地正确看待自己的`不足,及时弥补,提高教师内在和外在的威信,为建立和谐平等的师生关系奠定基础,才能更好地展现特殊教育教师人文关怀风采。
2.建立以人为本的特殊教育教师培养体系
构建以人为本的特殊教育教师培养体系,就是要在教学氛围、教学资源配置、学术交流等方面给予特殊教育教师更多的支持。因此,以人为本,尽可能多地培养特殊教育教师,既要高标准严要求,又要关心、爱护、扶植、尊重他们,帮助解决其成长过程中所遇到的困难、问题和矛盾,促使积极性、创造性得以充分激励、开发和调动,这亦是人与社会可持续发展所要求的。第一,要构建幸福奋进的教学氛围。让特殊教育教师感觉到特殊教育这个职业是幸福快乐的,奉献和挑战并存,只有幸福快乐具有奉献精神和敬业精神的教师,才能教出幸福快乐具有创新能力的学生。所以,特殊教育教师的师德建设以人为本,就是要充分尊重、理解他们,使其最终具有奉献精神与敬业精神。第二,教学资源配置要合理。充分运用多种教学资源来调节课堂内容,积极创造条件尽可能地扶持他们参与科研,提供教学科研仪器设备、实验设备、图书音像资料等。第三,要多参加学术交流活动。提供教师参加重要学术活动的机会,同时提供各种进修、培训甚至出国等机会。注重加强校际间、国内与国外,老、中、青教师之间以及特殊教育教师之间的学术交流,允许就各自不同的学术观点畅所欲言、各抒己见,使之在学术探讨、交流、争鸣中开启智慧,活跃思想,承前启后,立足于发掘和发展本学校特有的学术风格、学术文化,注重精神理念的提升,给更多的特殊教育教师创造脱颖而出的机会和条件。这样特殊教育教师可以从其他同行、其他领域学到精湛的技艺和品德,使其在学术、学业、思想上更快地提高。
3.加强语言运用能力,展示人文关怀风采
其一,特殊教育教师语言要情感丰富。采用浓郁人情味的话语和语态,用满面春风的语气,富含激励的语调都是优秀和高明的老师引发学生的情感潜势,在情感共鸣的语境中对学生进行教育的良好办法。其二,特殊教育教师要有亲切的教态。古人说:“亲其师,信其道”,特殊教育教师让学生感到亲切、微笑和亲切的表情对学生很重要,这是教师的“职业表情”。其三,特殊教育教师的语言要有幽默的风格。教学幽默是教师聪明才智的表现,许多优秀的特殊教育教师都具有这种幽默的话语风格。幽默语的艺术包括:教师设计的情节幽默;讲笑话、趣事、机敏的妙语、警句;生动有趣地描述或评论、超想象夸张及教师的肢体和表情幽默等。这样才能拉近与学生的距离,充分体现人文关怀。总之,语言素养是特殊教育教师必备的素养,特殊教育教师语言素养一定要充分体现人文关怀。因此特殊教育教师只有以高质量的语言素养为依托,才能让课堂充满人文特征,让特殊学生每时每刻感受到人文关怀的,让他们在人文关怀中健康成长。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