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特殊教育管理方法?

什么是特殊教育管理方法?,第1张

特殊教育广义来讲就是独有特殊需要儿童的教育,包括超常儿童;狭义来讲,也就是我们常用的概念就是对残疾儿童的教育。比如聋童、盲童、智力落后儿童、情绪与行为障碍儿童、自闭症等儿童的教育。

我国的特殊教育一般是指狭义的,即对身心发展有残疾的儿童施行的教育。如果按照当前国际流行的对特殊教育的定义,则是对在学习上有“特殊需要的儿童”施行教育(包括阅读障碍、书写障碍、写作障碍、计算障碍等在内的学习障碍、情绪情感障碍、言语障碍、行为困扰、品行问题、交往障碍、心理健康问题、身体病弱等)。其实中国约2亿的学龄儿童中,特殊教育需要儿童绝不止750万。因为前苏联特殊儿童的比率占5—8%;美国学习方面有“特殊需要”的学生占总数的8%—12%;英国“特殊教育需要”儿童的检出率为20%;荷兰报告问题儿童的患病率为26%;波兰特殊儿童的比率为30%。中国如果按照10%的出现率计算,我国“特殊教育需要”的学龄儿童约有2000万,相当于两个北京市的人口。

  特教专业毕业生由于教育对象的特定性,所以如果严格按照专业分配讲,就业领域比较狭窄。本科毕业生由于相对掌握知识比较浅显,一般都只能选择到教学的基层工作。而就本专业讲,最合适的单位是各种特殊教育学校。但是就目前我国的实际情况看,各类特殊教育学校数量是很少的,而且大多集中在中等城市以上的地区。所以,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该专业毕业生就业的范围和选择的余地不大。但是,由于前几年,我国开设特殊教育专业的学校较少,而且招生的数量也不多,加上特殊教育所需人才的特定性,一般具有不可替代性,所以总体上来看,就业形式还是不错的。

  一般来讲,该专业的毕业生,由于在学校期间,受了较为系统的专业技能训练及知识教育训练,所以能很好地从事教学实践工作。需要特别指出的是:由于特殊教育教育对象的特殊性(生理上有残疾者),所以,对于从事这种工作的人的要求,不仅体现在知识技能的掌握,更重要的要求是要有好的性格,有耐心、有爱心从某种意义上说是更为重要的。

  由于特殊教育实际上是可以折射出一个政府的“人道”价值的一项指标,所以只要有开办特殊教育学校的地方,各级政府都是给予相当的重视的,从政策到财政都有一定的倾斜。在政策上对学校的建设和规划及人才的引进都有特别的规定。

  毕业后成为能独立从事特殊儿童的诊断、鉴定、咨询、教育、训练等工作的专业人员。

  随着社会文明程度的不断提高,对聋哑、盲童、智障儿童等“弱势群体”的关注,将会象对“天才开发”一样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这就预示着特殊教育专业人员将会面临越来越多的社会需求。他们可以特殊教育的中心、学校为特殊儿童服务,也可以直接深入到每一个特殊儿童的家庭,进行直接有效的干预和指导,还可以开发和建立特殊儿童、特殊人群的教育和发展用品的市场,使得特殊教育的服务形式更规模化、规范化,这里,将是一片非常有潜力的职业开发市场。

  职业偏好、职业忠诚、职业热情是特殊教育教师职业认同、择业决策、离职意向、职业投入、工作绩效和教育质量的重要影响因素,是特殊教育教师内在、深层、稳定而持久的积极心理倾向,是特殊教育教师克服职业倦怠最有效的武器,从根本上决定着特殊教育教师的职业认知、情感和行为。

  成就动机、反思能力、效能感、自我评估是高绩效特殊教育教师必须具备的胜任特质,是特殊儿童享有高质量特殊教育的保障,是特殊教育教师职业努力、自我提高、创造性工作和职业幸福的内在动力因素。

  团队合作、沟通能力、理解他人是保障特殊教育教师能够形成专业团体、有效运用资源和才智解决问题、理解并尊重特殊儿童及其家长的重要品质。

  专业知识、专业技能、组织管理能力是对合格特殊教育教师胜任特殊教育教师工作必须具备的基本知能要求。在专业知识方面,特殊教育教师不仅要从历史的角度理解特殊教育理论的流派、观点、发展和学术前沿,而且还要具有高屋建瓴的哲学概括和理论思维能力;不仅要了解特殊教育的专业术语和各类特殊儿童发病率,还要熟悉与特殊儿童相关的各种法律和政策;不仅要具有广博的普通学科知识和科学常识,更重要的是要具有深厚的特殊教育相关知识,因此特殊教育教师不仅要具备一般教师所应具备的能力,还要具备制定个别化教育计划的能力、行动研究的能力、开展家庭教育和运用社区资源的能力等。

  正直诚实、坚强的意志、稳定的情绪等良好的个人内在品质是特殊教育教师专业成长的基石,是发展其他胜任特征的基础,是特殊教育教师一切认知与行为的重要影响因素。

 变态心理学是心理学的一个分去学科。

  它研究人的心理与行为的异常,包括认知活动、情感活动、动机和意志行为活动、智力和人格特征等方面的异常表现。所以,也可以说,变态心理学是研究和揭示心理异常现象的发生、发展和变化规律的一门科学。

  研究病人的异常心理或病态行为的医学心理学分支。又称病理心理学,它用心理学原理和方法研究异常心理或病态行为的表现形式、发生原因和机制及其发展规律,探讨鉴别评定的方法及矫治与预防的措施。变态心理有多种表现形式。按心理过程或症状,可分为感觉障碍、知觉障碍、注意障碍、记忆障碍、思维障碍、情感障碍、意志障碍、行为障碍、意识障碍、智力障碍、人格障碍等。按临床精神疾病的表现或症状可分为神经症性障碍、精神病性障碍、人格障碍、药物和酒精依赖、性变态、心理生理障碍、适应障碍、儿童行为障碍、智力落后等。

  评定心理现象是否异常,一般需从3 方面考察:①从统计学方面考察。处于群体中常态曲线两个极端的个体属于异常。②从个人生活史考察。常把个体当前的心理活动与以往的加以对比,看是否有异于寻常的改变。③从社会适应状况考察。可根据个体社会适应能力缺陷的程度,分析其是否属于异常。此外,在评定心理现象是否异常时,不可忽略参考社会文化背景等方面的资料。

  对变态心理的矫治,可区分为心理治疗和躯体治疗两大类。心理治疗如言语和非言语的心理疗法、催眠疗法、暗示疗法、行为疗法等。躯体治疗包括精神药物治疗、物理治疗、心理生理治疗和外科治疗等。此外,采用一些综合性疗法也可取得显著效果。预防是变态心理学中的一个重要课题。由于变态心理发生的原因十分复杂,因而需要各个方面采取综合性的预防措施才能奏效。

  变态心理学是研究病人的异常心理或病态行为的医学心理学分支,又称病理心理学。它用心理学原理和方法研究异常心理或病态行为的表现形式、发生原因和机制及其发展规律,探讨鉴别评定的方法及矫治与预防的措施。

编辑本段变态心理学简史

  早在公元前4、5世纪,古希腊医生希波克拉底已经开始对人的变态心理进行过一些描述和研究,并试图用朴素的唯物主义观点解释心理异常现象。他反对以求神诅咒等方法对待患者,认为应从患者的身体和大脑中寻找致病原因。

  约在公元前一世纪,另一位古希腊医生阿斯克列皮阿德斯首先使用了“心理障碍”与“心理不健全”的术语。此后,经过长期的历史发展,变态心理学逐渐成为心理学的一个领域,使有关变态心理的研究从思辨转向实验,从患者的外部表现进入其内心活动。

  在中国,公元前11世纪的殷代末期,就已有“狂”这一病名载于文献。成书于秦汉时期的医学典籍《黄帝内经》,最早列出“癫狂篇”,对变态心理作了医学描述,并且存录了有关治疗的资料。以后历代医家和学者在探讨医药或哲理的过程中,对于变态心理的表现、成因和矫治等屡有论述,至明清时期,更在理论和实践上有许多重要的进展。

  二十世纪20年代后期,欧美各国有关变态心理学的著作陆续介绍到中国。中国学者朱光潜等较系统地评价变态心理学的各种学派,论述了这一学科的任务和研究方法,推动了当时中国变态心理学的科学研究与实际应用。其后,不少学者相继撰写有关变态心理学的著作,并开展了实验与临床的研究。

  70年代后期以来,随着整个心理学、特别是医学心理学在中国的迅速发展,变态心理学受到重视,取得了较大的进展。

在我们 毕业 论文的写作中,论文的结构框架很重要,基本结构的组成部分不能少,很多不常写论文的学生可能不清楚怎么写。下面是我带来的论文的结构框架及 范文 _大学论文结构框架以及论文范文,欢迎阅读参考!

目录

论文的基本结构

论文组成部分

论文范文

(一) 论文的基本结构

论文属于 议论文 ,其基本结构一般包括三部分:论题,论证和结论

1论题:指论文真实性需要证明的命题

2论证:即论述并证明主要指引用论据来证明论题的真实性的论述过程,是由论据推出论题时所使用的推理形式

3结论:即结束语,对 文章 所下的最后判断其主要作用是:(1) 总结 全文,点明主题(2)展望未来,增强信心(3)抒发感情,增强感染力

<<<

(二)论文的结构:论文组成部分

一篇完整的论文应当包括以下内容:

1标题名称(题目)

论文标题应以最恰当,最简明的语词来反映论文中最重要的特定内容的逻辑组合,尽可能避免使用不常见的缩写省略词,字符,代号,符号和公式等论文标题一般不超过30个字

2作者姓名和单位

论文的署名包括:参与选定研究课题和制定研究方案的人员,直接参与全部或主要部分研究工作并做出贡献的人员,参加撰写论文的人员如果是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人员联合完成的论文,应根据每个人员的贡献大小或根据约定排列名次

3论文摘要

摘要即摘录要点,是对论文内容的简短陈述,提示论文的主要观点,见解,论据或概括地简单介绍论文的主要内容摘要文字要简明,确切论文的中文摘要一般以200~400字为宜,重要的学术论文不超过1500字数

4关键词(或主题词)

关键词是指用来表达论文全文主题内容信息的单词或术语,供资料查询之用每篇论文的关键词一般选取3~5个词语

5提纲

提纲是指论文内容的要点

6引言(或称引论,前言,导言,绪论,序论和导论)

引言是论文的起始部分内容复杂篇幅长的论文,称"绪论","序论",要求讲清写作此文的动机,它的内容,意义,欲达之目的主要是用来简要说明研究问题的内容,目的, 方法 和意义,阐明全文的主要观点(文章论点),借鉴会计领域中前辈及他人的研究情况,知识布局和理论基础,提出作者本人对会计理论和实践的继承与发展的研究设想以及研究方法,达到的预期成果和现实意义等如果是调查 报告 还可以交代背景,说明调查方法这部分内容具有"提纲挈领"的作用,意在概括与领起全文,但文字以"少而精"为宜在正文里,不用写"前言"二字,一般写1个段落,也有写2个,3个甚至4个段落的写完后,在转入本论时,中间最好空1行

7正文

正文是论文的核心部分,也是论文的主体部分,其功能就是:展开论题,分析论证正文的内容就是深入分析文章引言提出的问题,运用理论研究和实践操作相结合进行分析论证,揭示出各专业领域客观事物内部错综复杂的联系及其规律性正文撰写的内容反映出文章的 逻辑思维 性和语言表达能力,决定了论文的可理解性和论证的说服力正文撰写必须做到实事求是,客观真切,准备充分,思维逻辑清晰,层次分明,通俗易懂

正文撰写时采用的层次结构方式有以下三种形式:

1直线推论方式由文章中心论点出发层层深入地展开论述,由一点进行到另一点的逻辑推演,呈现出直线式的逻辑深入

2并列分论方式把从属于基本论题的若干个下位论点并列起来,分别进行论述

3直线推论与并列分论相结合的方式即直线分论中包含并列分论,而并列分论下又有直线推论,形成复杂的立体结构

论文的正文部分通常采用第三种方式(即直线推论与并列推论相结合的方式)的结构层次

8结束语

结尾部分,文止而言尽,要照应开头,要体现全文的整体性全文浑然一体,首尾呼应,既可以给人一种结构上完整的感觉,又可以收到概括全文,突出中心,加深读者印象的效果结尾分总结式结尾,说明式结尾,号召式结尾等三种

"结语","结束语"等字眼,在正文里不必写出,视论文体裁和内容而定,照应开头的,应是一个独立部分,应与上段之间空一行;若是上部分行文言尽而止的,则不用空一行,等于言尽即止,没有全文结束部分

9致谢语

致谢语可以作为"脚注"放在文章首页的最下面,也可以放在文章的最后致谢的词语要诚恳,简洁恰当

10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资料)附在论文的后面,较多的应加页列出,至少要离开文末四行书写论文引用的文献资料方式,分为直接引用和间接引用两种直接引用原文,需要加上引号;间接引用,只是转述大意,又称意引,不加引号对于引用的文章内容,要忠实原文,不可断章取义,为我所用;不能前后矛盾,牵强附会;论文写作中, 作者应表明对引文的观点,立场即称赞或反对的态度

1列举参考文献的作用

(1)是尊重原作者,避免掠人之美的嫌疑,同时也表明作者治学态度严谨

(2)文中引文若有差错时便于及时查对

(3)使指导教师能清楚地了解作者对问题的研究的深度和广度

(4)反映了作者为撰写论文而进行阅读的材料的范围和水平

(5)有利于研究相同或相近题目的读者从参考文献(资料)中了解情况或受到启发

(6)便于在毕业论文答辩时进行审阅和评定成绩

2列举参考文献(资料)的具体要求

(1)按毕业论文参考或引证文章和资料的先后顺序排列

(2)列举的参考文献一般应为正式出版物(包括书籍,报纸,杂志等)

(3)要标明序号,作者(编者,译者)姓名,书名或报纸杂志中的篇名,出版单位(或报纸,杂志名),出版时间(杂志期数,报纸版数)等

<<<

论文范文:浅谈大学生人际关系特点及对策

摘要:人际关系是社会关系的一种,良好的人际关系有利于个体与他人的良好沟通,利于个体的身心健康,文章从大学生人际关系特点,大学生交往中存在的问题,人际关系心理调试策略等方面入手,阐述大学生人际关系的实质及如何为自己的发展创造和谐健康的人际关系。

关键词:人际关系; 人际交往 原则;心理健康

人总是处于一定的社会关系之中的,人际关系指人与人之间心理上的关系,心理上的距离。人际关系反映了个人或团体寻求满足其社会需要的心理状态。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由于其特有的身心发展特点,他们在人际关系发展上有其独特的特征。良好的人际关系有利于个体与他人的良好沟通;利于人们的团结协作;利于个体适应社会生活;利于个体的身心健康。

一、大学生人际交往特点

大学生是一群充满朝气的群体,他们精力充沛、思维敏捷、情感丰富,对自我认识进一步深入,自我意识趋成熟与完善。大学生人际交往增多,社会适应能力增强。一些大学生还建立了较稳定的恋爱关系。大学生心理发展的特点,使他们在人际交往上体现出如下特征。

1交往以人格平等为基础。人与人交往的基础是建立在人人平等的基础上的,平等的观念早已深入人心。大学生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已基本成熟。因此,在大学生的人际交往过程中把平等的交往作为继续交往的基础。

2交往对象、范围、内容、方式的开放性。大学生思想活跃、情感丰富,他们为了更好地认识社会、适应社会,他们在人际交往中大都采取积极的心态,积极主动的与他人进行交往,能以主动开放的姿态面对现实社会。

大学生交往对象从过去的同学、教师扩大到社会的各个层面。交往的范围也从寝室、班级、学校扩大到社会各领域。交往的内容也是丰富多彩,理智上的良朋、情感上的挚友、甜蜜的爱情是大学生追求的目标。交往方式也放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体现出交往方式的多样性。随着大众传播媒介的迅猛发展,为大学生在传统的交往方式基础上,又增加了许多新兴的内容,无线通讯工具――手机、网络中的聊天室、电子信箱、“微博”、“QQ”等被当代大学生广泛应用。新交流方式的使用,打破了传统人际交流的时间、空间限制,使大学生的人际交往具有更大的开放性。

3较单纯的精神性。大学生的人际交往与中学阶段相比较,有了一定的实用性和功利性,但是主体上还是以情感性、精神性为主。人们常说同学友谊最珍贵就体现了这一点。在人际交往中他们多数以合得来作为交往的准则,对自己朋友的期望值较理想化,易用理想化的标准来衡量朋友。

二、大学生交往中存在的问题

大学生在人际交往过程中,出现一些不适应是可以理解的,但是,如果是个人的行为,而且时常表现异常,就有可能是交往障碍,常见的表现可以分为以下两种。

1认知障碍。其可能的表现是对人际关系的过分理想化,容易想当然,所有的交往都希望是出自于自己的立场和角度,并不是站在对方的角度出发。有的时候,可能对方或者当时的情况并不是他想象的那样,就对在现实和理想中产生极大的落差,从而会以失败告终。产生这种情况的原因,大多是因为,大学生年纪尚轻,待人处事还没有那么成熟,容易一厢情愿,喜欢把许多事物和人往自己理想的角度去想象,而并不去看到事物本质的情况和事实。

2情感障碍。在人际交往过程中,情感色彩过浓也是大学生人际交往过程中普遍存在的问题。这种情感色彩过浓表现在两个极端的方面:(1)过于自卑、害羞和嫉妒心理,在很多时候,由于无法认识到自身的优点和被许多表象把蒙弊,使大学生在人际交往中,往往显的过于小心,不敢表现自己。因为怕自己说错或做错,而缺乏自信,使得在人际交往中反而不自然,害羞的表现往往是说话声音太小,在人际交往中腼腆,动作不自然,严重一些的会怯于与人交往;(2)过度自负与孤僻,另外一种情况却是恰恰相反。因为年轻,以为自己知道的很多,不把别人放在眼里,在人际交往过程中,处处表现出心高气傲,看不起别人的情感,而忽视了别人的感受,让与之交往的人感觉很不舒服,从而导致交往障碍。过度自负有的大学生就会比较孤僻,自命清高,别人觉得跟他交往不舒服,而他自己会慢慢觉得,别人都不在他眼里,不愿意跟人沟通,行为和心理就会越来越孤僻。

三、如何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

(一)把握成功的交往原则

1平等交往。作为一个个体的人,我们从人格到做人上都是相互平等的,人与人的关系也应该是平等的,所以,在与人交往的过程中,应该遵循平等的交往原则,才是正确和可行的。不要过高的估计自己,也不要太自卑,一颗平常心对待自己,对待他人。

2尊重他人。尊重他人就是尊重自己。尊重他人的最基本表现就是对他人有礼貌,尊重他人的劳动,尊重他人的人格,尊重他人生活方式和习惯。只有相互尊重才能相互信任,坦诚相待,缩短交往的心理距离。

3真诚待人。就是真心实意,坦诚相待,从心底感动他人而最终获得他人的信任,它是人们之间沟通的桥梁,是建立相互信任的基础。只有以诚相待才能建立深厚友谊。真诚待人,在热心帮助他人的同时,还能指出朋友的不足和缺陷。

4互助互利。人际关系以能否满足交往双方的需要为基础。交往双方的心理需要都能获得满足,其关系才会继续发展。坚持互助互利原则,就要与人为善,乐于帮助别人。还要善于求助别人,别人帮助你克服了困难,他也会感到愉快,这也可以促进双方的情感交流。

5讲究信用。信用是能够履行诺言而取得的信任,它是长时间积累的信任和诚信度。讲信用就要做到言必行,行必果。要营造良好的社会信用氛围,从我们大学生自身做起。

6宽容大度。古语讲“有容乃大,无欲则刚”“待人宽、克己薄、为善最乐”。让一步宽宏大度,容忍谦让,是为人之美德,之雅量。以退让的精神待人处事,是高明之举。宽容能化解人际交往中产生的误解和矛盾,这样既维护了团结和睦,又避免了相互伤害。

(二)掌握人际交往的艺术

1语言艺术。语言艺术是运用语言的手段创造审美的形象的一种艺术形式。“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这句话告诉我们交往时要注意运用语言的艺术。语言艺术运用恰当可以起到鼓励和赞美的作用,它可以调剂人际交往中出现的矛盾。(1)称呼得体。恰当得体的称呼,使人能获得一种心理满足,使对方感到亲切,交往便有了良好的心理气氛。(2)说话注意礼貌。语言艺术运用得好,就能吸引和抓住对方,从内容到形式适应对方的心理需要、知识 经验 、双方关系及交往场合,使交往关系密切起来。

2非语言艺术。非语言艺术一般包括眼神、手势、面部表情、姿态、位置、距离等。掌握和运用好这种交往艺术,对大学生搞好人际交往是不可少的。大学生在人际交往中要根据谈话的内容和场合,正确运用非语言艺术,巧妙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有时能起到“此时无声胜有声”的作用。大学生还要学会有效地聆听。

(三)提高自身的整体素质

大学生要不断提高自身的整体素质,增强自身的人际吸引力。大学生如何增强人际吸引力,做一个受欢迎的人呢

1建立良好的第一印象。心理学家卡耐基总结出给人留下良好的第一印象的六种途径:(1)真诚地对别人感兴趣。(2)微笑。(3)多提别人的名字。(4)做一个耐心的听者,鼓励别人谈他们自己。(5)谈别人感兴趣的话题。(6)以真诚的方式让别人感到他很重要。

2提高个人的外在、内在素质。追求美、欣赏美、塑造美是人的天性。美的外貌、风度能使人感到轻松愉快,并且在心理上构成一种精神的酬赏。所以,大学生应恰当地修饰自己的容貌,扬长避短,注意在不同场合下选择样式和色彩符合自己的服装,形成自己独特的气质和风度。同时,大学生应注意追求外在美和内在美的协调一致,即外秀内慧,不断提高自己的思想道德素质、才能和人格素养。通过个人内在、外在素质的提高提高自己对他人的吸引力

3培养良好的个性特征。良好的个性特征是增强人际关系的重要因素。大学生要不断学习,努力增强自身的 文化 素质、能力水平,形成良好的个性心理特征,个人的整体素质是个人在人际交往中的本钱。

(四)正确把握自己与别人的关系

学会转换角色,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能从不同的角度考虑问题。在与别人的关系中努力做到:(1)“把自己当别人”:用平常心看待自己的得失荣辱,把它看成发生在别人身上,不因自己的情绪变化而影响人际关系。(2)“把别人当自己”:设身处地通过角色转换,才能善解人意,去急人之所急,痛人之所痛。(3)“把别人当别人”:既尊重别人,不干涉对方隐私,做到内外有别,男女有别,不冒犯对方的个人空间。(4)“把自己当自己”:在自知的基础上建立自尊自信,扬长避短,更成熟地与别人相处。这四点融会贯通不容易,但每个人只要用心去做,尽力去做,就会越做越好。

知易行难,良好的人际关系不是凭空产生的,也不是仅仅掌握了人际关系的基本理论、技巧就能形成的。它需要我们每一个人都以开放的心态积极主动的与他人进行交往。如果你努力朝这个方向前进,你就会发现一切正在悄然改变:朋友之间的不快荡然无存,能够畅言的越来越多,亲友间有了深挚的友爱。你会过得充实愉快,觉得人际交往是一件自然与轻松的事,从而对学习生活持以乐观的态度,对大学生活以及以后的人生充满信心。这样你的学习生活将会丰富充实、充满快乐,你的人生将会更加幸福美满。

参考文献:

[1]时蓉华社会心理学[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6

[2]潘永亮与高职生谈心理健康[M]赤峰:内蒙古科学技术出版社,2003

[3]《青年心理测试与辅导》编写组完美人格测试手册[M]北京: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2002

[4]黄希庭高职生心理学[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8

<<<

论文的结构框架及范文相关文章:

★ 论文的结构

★ 论文目录提纲范文模板

★ 论文提纲范文模板

★ 高级老师职称论文结构框架(2)

★ 论文标准格式范文

★ 高级老师职称论文结构框架

★ 本科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范文3篇

★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范文5篇

★ 计算机系统结构论文范文(2)

var _hmt = _hmt || []; (function() { var hm = documentcreateElement("script"); hmsrc = "https://hmbaiducom/hmjs1fc3c5445c1ba79cfc8b2d8178c3c5dd"; var s = documentgetElementsByTagName("script")[0]; sparentNodeinsertBefore(hm, s); })();

心理学的分支:普通心理学、生理心理学、社会心理学、变态心理学、发展心理学、教育心理学、劳动心理学、文艺心理学、体育运动心理学、航空航天心理学、组织管理心理学、临床或医学心理学、司法与犯罪心理学\x0d\心理学总体上分为两个大类\x0d\一是理论心理学:是以研究为指向的普通心理学,发展心理学,学习心理学,认知心理学,人格心理学,社会心理学,变态心理学,生理心理学,实验心理学,动物心理学。\x0d\二是应用心理学:是以实用为指向的教育心理学,咨询心理学,临床心理学,工业心理学,消费心理学,法律心理学,广告心理学,心理测量学,管理心理学,健康心理学。

  摘 要:在新课改背景下,人们越来越关注情感因素,作为情感因素之一,焦虑对语言学习具有重要影响。文章从心理学和外语学习的视角,探讨焦虑产生的原因及其对教学的影响,提出了减轻英语学习焦虑的对策,促进第二语言的学习。

关键词:情感因素;焦虑;英语教学;新课改

1引言

认知和情感这两个部分在高中英语教学中起着很重要的作用。但长期以来,受应试教育的影响以及社会对学生情感生活的忽略,高中英语教学中仍然存在着重视认知而忽视情感的不合理现象。导致学生对英语学习不感兴趣,成绩两极分化明显。这样极大的影响了我国的英语教学质量,同时又制约着广大学生情感的健康发展。但近几年随着对学习者个体学习差异的研究,情感因素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2001年,我国颁布了《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实验)》,把情感态度视为影响学生学习和发展的重要因素,要求教师在教学中重视情感因素,提高教学效果。语言学习中的情感因素大致可以分为两类:第一类是学习者的个别因素,包括焦虑、态度、动机、个性、自尊与自信等;第二类是学习者与学习者之间以及学习者与教师之间的情感因素,包括移情、课堂交流、跨文化意识等等(Arnold,1999)。而焦虑在外语课堂中显得尤为突出。本文通过探讨分析焦虑产生的原因,提出在中学英语课堂上如何有效的控制学生的焦虑情绪从而促进英语教学。

2文献综述

21 理论基础

早在20世纪20年代,西方的人本主义心理学家和教育家就提出了情感(affective domain)与认知(cognitive domain)一样是教育的重要内容和目标。他们在教育实践中倡导以学习者经验为中心,让学习者进行有意义的自由学习。人本主义的观点突出了情感在教学活动中的地位和重要作用,形成了一种新的教学模式,这种模式是以知情协调活动为主线、以情感作为教学活动的基本动力。从70年代起,语言教学理论家们开始认识到情感因素在语言学习方面的作用。美国的克拉申(Krashen)提出情感过滤假说(The Affective Filter Hypothesis)。克拉申认为,影响外语学习的情感因素包括动机、态度、兴趣和焦虑,情感作为学习者内部的心理因素,对语言输入有着过滤的作用,该过滤作用直接作用于学习者接受输入的多少。如果学习者学习的动力大,自信心强,那情感对于语言输入刺激的过滤作用就小,学习者所获得的输入就多,而当语言习得没有动机,学习者缺少自信心或心情焦虑时,情感障碍就会增强,情感障碍量会增加,允许进入语言习得过程的输入量就减少。

22 国内外相关研究

Maclntyre 和Gardner(1991),Young(1991),Oxford(1995)及Horwitz(1986)等语言教育学家们对焦虑与学生成绩、考试、口头和书面表达、自信心、课堂环境等因素之间的关系做了一系列的研究。

国内的相关研究有:王初明教授指出影响外语学习的两大因素:一是情感,一是母语。情感是学习的发动机,出现障碍会导致学习的停顿,王银泉就外语成绩和外语焦虑的关系进行了研究。(2001),陈瑶、李长江分析了外语学习的焦虑感对大学生英语口语能力的影响(2007)。但焦虑感对于中学阶段英语学习的影响的相关研究却很少。

3焦虑产生的原因

在国内外的语言学习的研究中,焦虑长期以来被认为是语言学习中最大的情感障碍。心理学家认为:焦虑是一种带有不愉快色调的情绪反应,它通常指人们对危险、威胁、需要等亟待努力改变或满足而又无能为力时的一种苦恼的强烈预期,其中含有着急、挂念、忧愁、紧张、恐慌等成分。Horwitz等指出:外语学习焦虑是语言学习所特有的一种复杂的心理现象,指与课堂语言学习有关的,在语言学习过程中产生的独特而复杂的自我认识、信念、情感以及行为。外语课堂学习焦虑由三部分组成,一是交际恐惧(communication apprehension);二是对否定评价的恐怕(fear of negative evaluation);三是考试焦虑(test anxiety)(Horwitz,1986)。

31学习者的性格因素

学习者个体差异的一个方面就是学生的性格差异。外向性格者往往表现为活泼开朗,热情大方,不拘小节,善于交际,情感外露,反应迅速,易适应环境变化,不介意别人的评价;内向性格者则往往表现为以自我为出发点,深沉稳重,办事谨慎,思考周到,但反应缓慢,不善交际,适应环境困难,很注重别人对自己的评价。而外语是一门实践性极强的课程,有很多语言交流。所以相对而言,内向的学生更容易产生焦虑,特别是在口语表达时。

32英语学科特点

英语是一种复杂的语言。不同于我们每天接触到母语。英语单词量大,记忆单词感到困难。英语语言形式多样,语法繁杂。同时在英语课堂上,一般用目标语授课,学生精神高度紧张,担心听不懂老师所说的内容,焦虑感相比其他课程更加明显。

33人际交往引起的焦虑

自尊心不强和竞争是引起个人和人际交往焦虑的两大原因。自尊不高的人在乎别人的看法,总想取悦别人,他们老觉得别人学得比自己好。当他们没学好时,其他的同学会瞧不起自己。此外在英语课堂上学生不能用英语有效交流,或害怕发音错误,也是引起焦虑的原因。

34 教师因素

有些教师认为自己在教室必须威严,学生感到课堂气氛沉重。还有的教师对待学生错误的态度是有错必纠,因此学生害怕回答问题时犯错误,害怕当着同学的面被纠正错误,从而产生焦虑感。同时教室的身势语,如批评性的眼神、表情也可导致学生的焦虑。

35考试

学习者因为担心考试成绩不理想而产生焦虑,这种焦虑反过来又影响学习者在考试中的正常发挥,导致成绩不理想,从而形成一种恶性循环,容易导致英语学习,考试恐惧症的发生。

4对外语教学的启示

41 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创设轻松的课堂氛围

古语云:“亲其师才能信其道”。教师只有用满腔的爱去换取学生的亲近和信任。教师应以学习者为中心,建立一个友好和谐的课堂环境。众所周知,健康愉快的氛围能化消极情感因素为积极情感因素,从而提高外语学习效率。因此, 教师应该在课上注意观察学生,适时地组织一些互动式,合作性的课堂活动。

教师在课上应该多鼓励,表扬,少用批评的语气。过多的批评会导致学生的语言焦虑增高,而相应的鼓励、表扬则会降低学生的语言焦虑水平。

42激励学生学习动机,增强学生学习自信心

动机是学习的源泉和动力。胡壮麟曾说过:“学好英语,在一般情况下可用如下原则描述:动因+兴趣→决心→持之以恒→见效。”帮助学生确定学习的短期和中期目标,激发英语学习的兴趣。

在课堂上开展合作学习,以小组学习和以任务学习为主的模式,鼓励学生通过小组活动互相帮助,共同完成任务。教师在个小组间巡视,特别留意那些内向不爱交流的学生,帮助学生获得与他人合作与交际的能力,也让学生在轻松,活泼的气氛下消除焦虑,取得成功,增强信心。

43 端正学生对考试的态度

考试只是检验学生学到何种程度的一种手段,而不是学习的最终目的。学生还应该正确对待考试,不要把考试看得过重。考试分数高的学生不一定能力就强,考试分数低的学生也不一定能力就低。同时,教师也要正确对待学生的分数,不要过于强调分数,不要把分数作为衡量学生学习水平的唯一标准。

44保持适度的焦虑水平

研究表明,焦虑程度与学习效率之间的关系呈倒U型。也就是说,适度的焦虑有助于激发学习者的动机,取得良好的学习效率,这是促进性焦虑。而焦虑水平过高或过度,则对学习不利。过高,就会使人过度紧张,从而极大地约束人的认知能力;过低,又易使人缺乏紧张,对学习持无所谓的态度,激不起学习的热情和学习者的责任心,从而体现出一种退缩性焦虑。因此,教师要根据不同阶段,不同学习内容和目的,学生自身的知识和技能,制定适合学生的学习内容和活动,合理使用各种策略,使学生焦虑水平保持在一定的限度内。

5结语

通过本文对语言焦虑产生原因及其对语言学习影响的论述,我们认识到学习者个人的性格学习环境、师生关系、考试等都可能引起语言学习中的焦虑心理。外语学习焦虑是个非常复杂的现象,涉及到诸多因素。教师要对焦虑这一情感因素给予足够的重视,正确认识焦虑对外语学习的影响,有针对性的采取一些措施,从而产生良好的教学和学习效果。

参考文献:

[1]Horwitz, EK Foreign Language classroom anxiety [J]The Modern Language Journal,1986(21):125-132

[2]Ganschow,L, Sparks,R Anxiety about foreign language learning among high school women[J]The Modern Language Journal,1996(80)

[3]Young,DJ Language anxiety from the foreign language specialist’s perspective: Interviews with Krashen, Omega Hadley, Terrell, Radian[J]Foreign Language Annals,1992,(25):157-172

[4]王初明影响外语学习的两大因素与外语教学[J]外语界,2001(6):8-11

[5]王银泉外语学习焦虑及其对外语学习的影响[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1(2):122-126

[6]陈瑶,李长江 浅析外语学习的焦虑感对大学生英语口语能力的影响[J]东北大学学报,2007(9):185-188

作者简介:周璐(1986--),女,汉,湖南衡阳,西华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2011级硕士研究生,专业:学科教学(英语),研究方向:英语教学。

美国心理学家及精神病学教授Kay Redfield Jamison是世界顶尖的双向情感障碍权威之一。

她的整个职业生涯都围绕着这一种疾病进行研究、讲座、撰写著作。这种恰好也贯穿她整个成年生活的疾病。

在她的回忆录《一颗不安的心》里,Jamison详细描述了患上双向情感障碍的体会和意义,她写到自己曾数日不眠不休,或感到长时间的狂喜。并且在笔记本上涂满飞驰的想法和不切实际的主意。

在这种狂躁的状态下,她经历了急速膨胀的自尊感,也因为一时冲动做了很多当时很爽但后果令人痛苦的事情。

比如奢侈血拼/参与*乱的行为/刷爆信用卡和银行账户,但是这种行为都伴随着情感崩溃,反复无常的抑郁把她送进企图自杀的漩涡里。

在她28岁那年,Jamison试图通过服用大量锂来自杀,结果最后导致昏迷不醒。幸好她从昏迷中清醒过来,决心通过药物和心理治疗寻求帮助。

在她的研究与写作中,Jamison医生开拓了我们对于双向情感障碍/抑郁症和一系列心理疾病的认知。

它们现在都被视作情绪失调,而且在那些活得充实却仍然患有精神疾病的成功人士之中,她可能是我们能认识的最好的代言人。

就像平时常常提到的焦虑症一样,情绪失调被世人误解了,它们被稀释弱化成那种可以通过做一天水疗就能治愈的沮丧情绪,或者被描述成神经质的抑郁。

仅仅只是因为这些人明明昨天还那么难过,今天就有了积极情绪了。作为一个心理学研究人员,我们的任务是去真正理解情绪失调的本质。

它们是怎样表征的,以及什么会导致这种失调。这个领域的探索一旦开始并不容易,这些失调可以把人从骇人的快乐颠覆推向莫测的绝望深渊。

但在这二者之间,正如Jamison医生所说的:“因你的情感变化多端,丰富多彩,天马行空的生活成为可能。”

我们一直探讨一些与你预想的有些偏差的概念和术语,但这一次“情绪”这个术语不是其中之一,在心理学语境里,“情绪”的定义和你想象的差不多。

它们是比情感更主观、更难定义的情感状态,尽管心理学家们已经定义了十种基本情感(愉悦、惊讶、伤心、愤怒、失信、蔑视、羞耻、恐惧、愧疚、兴趣或兴奋)。

“情绪”却往往落入两个广泛且变化无常的分类,你是积极情绪还是消极情绪。

“情感”和“情绪”两者最重要的差别在于:“情绪”是长期的情感状态,而非零散的、昙花一现的感受。

而情绪失调倾向于是长期的困扰,具体表现为:感情极端、难以调解情绪,困扰包括抑郁症,表现为长期失望、精神懈怠、和最广为人知的双向情感障碍。

所以它的表现为在抑郁与狂躁之间波动。抑郁症被誉为心理疾病界的感冒,并不是说它并不严重,而是说它太过常见且普遍。

并且抑郁还是人们寻求心理健康帮助的首要原因,我们都曾因为失去某些东西而情绪低落,一次失恋或失业,挚爱的逝世……

事实上在这些情况下,你也确实应该感觉很糟,这种状态实际上对身心都是有好处的,

它起码可以让你缓一缓,慢慢消化你所经历的一些事情带给你的伤害,但总的来说,这些伤心应该都是暂时的,只有当伤心和悲痛超出了我们一般能够接受的社会常理时,

或者你陷入了太深的痛苦以至于严重失调时,你才进入了抑郁症的范畴。

DSM-5(即“精神疾病诊断与数据手册 第五版”是美国业界最权威的诊断依据),我们实用的心理疾病指南正式确认:

当病人已经经历了至少五个抑郁症状,且病情超过两周时,即被确诊为患有抑郁症。

这些症状不仅包括情绪抑郁,还包括明显的体重或食欲减少或增强,睡得太多或太少,对一切活动都缺乏兴趣,总是感到无用、疲劳或者精神懈怠、难以集中精力或做出决断、反复出现想要死亡或自杀的念头。

所以尽管每个人都经历过伤心,但抑郁症是一个心理学和生理疾病,它干扰着你的睡眠、食欲、能量和神经递质,这些都影响到你身体自身的运作。

再加上由于心理疾病也是一种真正的疾病,这些症状会导致患者或者其周围的人长期痛苦,他们最高级有什么地方出了差错。

正如普遍的焦虑症患者会不自愿离开家一样,一个确诊的抑郁症患者常常感觉灭顶的绝望,以至于无法正常生活。

和双向情感障碍不同的是,抑郁症患者一般只经历低谷,你可能听说过“躁郁症”,那是“双向情感障碍”一种过时的说法。

它包括了大量传统的阴暗抑郁、也包括不少相反的极端狂躁,在较为严重的病例中,患者的情绪会在两级间不停波动。

在一天、一周或一个月之内时而正常、时而抑郁、时而狂躁,真正的狂躁状态不等同于精力充沛或精神振奋,而是一段激烈的、无休无止的、而又往往乐观多动的时期。

此时你对自己和对自己的能力、想法的认知往往是歪曲的,甚至歪曲得非常非常厉害。

有些患者很少经历狂躁症状,但一旦发作,后果可能是严重的。Jamison自己的经历就证明了,有一次她的狂躁症发作时,她买光了整个药店库存的蛇伤急救包。因为她确信马上会有一场只有她知情的响尾蛇进攻在家里发生。

还有一次她一口气买下了企鹅出版社的20本书,因为她说:“如果企鹅们能建造起一个殖民地也挺好的的。”

也就是说,狂躁常常使人作出错误的判断,甚至可能更糟的是,完全发作的狂躁症患者通常会被送进精神病院,因为他们给自己和他人带来的危险是不可估量的。

当狂躁的高潮终于结束时,阴暗的抑郁期往往紧随其后,如果不及时治疗,还会伴随着自杀或者自杀倾向。

Jamison的经历也能证实这一点,正如心理学中很多事物一样,情绪失调的诱因往往是生理、基因、心理和环境因素的结合。

比如我们都知道,情绪失调可以在家族内遗传,基因很重要,如果你的父母或兄弟姐妹患有双向情感障碍,你也比一般人更有可能患上这种病。

研究显示:如果同卵双胞胎中的一个患上双向情感障碍,另一个就有十分之七的几率也患病,无论他们是分开抚养还是一起长大。

尽管一个压抑的事件不能使人患上双向情感障碍,但它可以导致一个有病史的人狂热或者抑郁症发作,或者让一个没有病史的人开始出现严重抑郁症状。

也就是说一个失去挚爱的人可能从伤心转为抑郁,或逐步表现为双向情感障碍抑郁的症状,但该事件不会让人在一开始就立即患上双向情感障碍。

在抑郁症的案例中,大部分患者有幸在几周、数月甚至多年之后从抑郁中恢复,回归到正常健康生活的基本底线。

全球范围内被确诊为严重抑郁的患者中,女性普遍多于男性,不过很多心理学家都认为这仅仅是因为女性比男性更倾向于寻求心理治疗。

也有可能是因为男性表达抑郁的方式更多是愤怒和激进 而不是悲伤和绝望。足以说明抑郁不仅仅是悲伤,目的和缺失的感觉可以表现为许多不同的形态。

由上图也可以看出,抑郁状态下的大脑运动缓慢,而狂躁状态下的大脑活动飙升,所以人才难以平静、专注和入睡。我们大脑中的化学神经递质随之改变,比如去甲肾上腺素,一种通常能提升兴致和专注度的物质,在抑郁的大脑里严重缺乏,而在狂躁的大脑中又多的离谱。

事实上,减少狂热的药物一部分也是通过降低去甲肾上腺素水平来生效的。还有另外一种物质与抑郁相关,那就是低血清胺,而慢跑或者霹雳舞随便什么运动都能提高血清胺含量,所以为什么体育锻炼常备建议用来治疗抑郁症。

大多数针对抑郁症的药物似乎都靠提供去甲肾上腺素和血清胺水平工作。还有另外一个看问题的角度,即社会认知角度,研究的是我们的思考和行为如何影响抑郁症。

抑郁症患者通常通过内置视角或思维模式去看待负面的事物,这影响了他们对事物的理解,你向自己解释事物时是消极还是积极的,真的能影响你是否能从抑郁症中恢复,还是一蹶不振。

在抑郁症状里的人会把一些倒霉的偶然事例归结为自己的错误,自己再无法把事情做对,这种负面的思考方式,有缘由的无助感,自我谴责和过度解读自我循环,甚至扼杀了大脑中所有快乐的可能,最终负面思考就会引发一个有头无尾的死循环。

好消息是这个循环可以通过寻求专业心理医生的治疗来破除,或转移注意力,做有趣的事情,甚至可能是换一个新环境,但是同样的,社会认知也只是整个治疗过程中的一块,正面的思考陈然重要,但要凭借一己之力和基因、神经学对抗,还是太单薄了。所以情绪失调是一个复杂的现象,很少有单一的轻易就可以根除的疗法,相反它往往可能伴随你的一生,正如Jamison医生向我们展示的那样,你也能活得很好。

最后总结一下:

1情绪失调是什么,以及不是什么。

2抑郁症和双向情感障碍的症状分别是什么样的。

3导致情绪失调的生理、基因、环境和社会认知方面的诱因。

1、来源不同:顾名思义,藻油软胶囊的主要成分是藻油,其来源是海藻,这些海藻或是人工养殖或是来源于深海。提炼来自海藻的DHA比较环保,不会破坏地球的海洋资源。而鱼油主要来源于深海鱼类,鱼类以DHA含量丰富的海藻为食物,体内就富集了DHA,一般鱼油的提取主要来源于金枪鱼。

2、成分不同:鱼油的成分比较复杂,不仅含有DHA,还含有EPA。有些鱼油为了增强效果还会加入其它营养,例如汤臣倍健鱼油牛磺酸软胶囊就加入了牛磺酸和锌。藻油的成分相对单一,主要是DHA。

3、适用人群不同:鱼油的特殊成分让它根据各产品的配方、工艺不同,呈现的出不同的效果,有些鱼油适合中老年人降低血脂和胆固醇食用,有些例如汤臣倍健鱼油牛磺酸软胶囊适合儿童,如果要挑选适合儿童的鱼油产品,要选择EPA含量相对较少的。藻油里面的DHA安全稳定,基本上没有EPA,更加适合孕妇、婴幼儿和学生。在藻油产品里面,汤臣倍健藻油软胶囊无论是口碑还是销量都非常不错。

扩展资料

DHA的主要作用

1、促进胎儿大脑发育

在孕期,DHA能优化胎儿大脑锥体细胞的磷脂的构成成分。尤其胎儿满5个月后,如人为地对胎儿的听觉、视觉、触觉进行刺激,会引起胎儿大脑皮层感觉中枢的神经元增长更多的树突,这就需要母体同时供给胎儿更多的DHA。

2、促进视网膜光感细胞的成熟

DHA不仅对胎儿大脑发育有重要影响,而且对视网膜光感细胞的成熟有重要作用。孕妇在孕期可通过摄入DHA,然后输送到胎儿大脑和视网膜,使神经细胞成熟度提高。

3、增进大脑细胞发育

在大脑皮质中,DHA不仅是神经传导细胞的主要成份,也是细胞膜形成的主要成份,大部分的DHA不会被胃液所消化,而直接进入血液,被肝或脑等器官吸收,而EPA及次亚麻油酸却不被吸收,主要原因是由于DHA可经由血脑屏障进入脑细胞,而同是属不饱和脂肪酸的EPA及次亚麻油酸却无法通过血脑屏障被脑吸收。

4、减少产后抑郁

研究显示,我国50-75%的女性都随着孩子的出生经历一段产后抑郁,10%-15%的新妈妈会变得很强烈,被专门术语称为“产后抑郁症”。产后抑郁不仅会严重威胁产妇的身体健康,而且会影响宝宝的发育,导致婴儿发生情感障碍、行为异常。足量DHA可减少产后抑郁症的发生。

-DHA

机翻 DOI: 101159/000475679

摘要

科塔德综合征通常被描述为一种错觉,认为一个人已经死亡或不存在。然而,朱尔斯·科塔德(Jules Cotard)对“否定的错觉”的最初描述(1880年)要丰富得多,还涉及到对不朽和巨大的错觉和声称,对诅咒的感觉,以及对身体溶解和转化的错觉。或者被认为是抑郁症、疑病症或精神病的极端病例,这种情况被认为是罕见的,人们对其了解甚少。科塔德自己对这种情况提供了一种分类法和几种解释,着重于它与经典的迫害妄想的区别,并指出它可能是一种颠倒的宏大。他提出了精神意象分解的精神感觉基础,然后扩展到更普遍的意志心理运动障碍。其他早期的作者强调了身体自我的紊乱,而最近的理论则假定右半球功能受损,导致知觉和躯体感觉上的不真实感,再加上推理障碍和内化的归因方式,进而导致不存在的信念。然而,尽管科塔德综合征的表现引人注目,并且与我们对自我意识的理解相关,但它仍然是一种难以捉摸的疾病,很少有报道,研究也很少。

介绍

科塔德综合征患者报告的信念和经验直接与笛卡尔的著名信条相矛盾,笛卡尔的著名信条是,有一件事是永远不能怀疑的,那就是我们自己的存在,这一点在“我思故我在”这句话中得到了体现。事实上,这些病人常常会声称他们已经死了,或者说他们不存在了,因此可能会表现出“所有医学中唯一自我证实的精神病妄想”[1],以及一种具体化的还原和荒谬(这种情况,看起来像“我思故我不在”[2])。

然而,这个以法国精神病学家朱尔斯·科塔德(1840-1889;传记细节见[1,3])命名的特殊综合征,涉及到一个更复杂的画面,而不是经常被引用的简短描述“一个人死亡的错觉”。尽管它提出了深刻的哲学问题,并提供了对潜在的神经认知机制的洞察我们的存在感,以及信仰的形成和个人知识和意识的局限,在很大程度上仍是一个医学谜。

至少两年以来,Mlle X…一直担心“背部传向头部的内部裂痕”,后来出现了一系列复杂的症状:一个虔诚的女人,她认为自己被上帝“诅咒”了一辈子,声称自己有“各种自责的错误”,并报告说她“没有大脑,没有神经,没有胸部,没有胃,没有内脏,“她只剩下一个杂乱无章的身体的皮肤和骨头。”科塔写道,这种“否定的幻觉”延伸到“形而上学的思想:”她没有灵魂,上帝不存在,魔鬼也不存在。因此,她“不需要吃东西来生活,她不会被允许自然死亡,除非她被烧死,否则她将永远存在,“事实上,她不仅乞求被烧死,甚至还试图这样做。极端的激动和暴力行为也蔓延到其他人身上,她会咬、抓、打这些人。临床上,科塔德报告了双侧对疼痛的不敏感(“一个人可以深深地(在她的身体里)按别针,而没有Mlle X……表现出任何疼痛的感觉”),而其他的躯体感觉功能完全保留。

科塔德随后很快提出了类似的旧文献案例,特别是五个来自《绅士病》(1838年)的“demonomania”案例:这些患者声称他们没有身体和血液,他们被诅咒,他们将永远活着,一个是“肉身雕像”,另一个感觉“空虚”,“有人认为他们的身体腐烂了。科塔德还将这种紊乱与迫害妄想区分开来,理由是纯粹偏执的病人倾向于重新提出被攻击的主张,很少提及形而上学的否定,虽然在这张新的临床中,自我毁灭的说法是重复的,似乎是最终的和包罗万象的(用塞格拉斯的话来说:“忧郁者的长篇大论和受迫害者的小说之间有一个深渊”[11,p 23];关于“该死的”和“受迫害的”之间的区别也见[8]。

尽管乍一看很矛盾,科塔德认为他的一些病人从他们的状态推断出他们一定是不朽的,这可能有一种“某种逻辑”。事实上,虽然不朽的说法似乎与死亡的信念相矛盾,但科塔德指出,这些病人认为他们的身体并不处于允许死亡的正常状态,“如果他们能死,他们早就死了”,他们“处于一种既不是生也不是死的状态”:简而言之,“他们是活着死的”,与“长期受迫害的自大狂”的宏伟幻想相反,他们希望从不朽中解脱出来。

科塔德建议将这一新的临床表现总结为一种类似于“焦虑忧郁”的状态,但增加了“疑病症妄想”的成分,使这种情况变得慢性。他最后提出了一组定义这种紊乱的六个特征,“如果它应该被孤立的话”。这些是:(1)忧郁的焦虑;(2)诅咒或占有的观念;(3)自杀和自残的倾向;(4)止痛;(5)疑病症——各种器官不存在或损毁,整个身体,灵魂,上帝等等;(6)永不能死亡的观念。

可以说,第一份报告包含了科塔德综合征的所有主要特征,这些特征将在未来几年讨论。然而,两年后,科塔德发表了一篇后续论文,其中包括11个新的案例和更为精练的理论方法[12]。这种疾病现在被正式命名为“délire des négations”(否定的错觉),指的是这些患者否认、拒绝和反对所说或提供给他们的一切的倾向。现在的其他特征包括:否认他人、物体和外部世界的存在;视觉和听觉幻觉;重复的自嘲性话语或喃喃自语;在第三人称中谈论自己;身体位移和变形的感觉(例如,作为某种动物);对其他人的误认;被占有的声称和外部影响的妄想;缄默和不动。将其分为3类:单纯否定妄想(8例);否定妄想为精神病患者全身瘫痪症状(1例);否定妄想与迫害妄想相关或交替出现(2例)。后一个“混合”范畴被认为是介于有罪妄想和迫害妄想之间的一种中间状态,并导致人们相信自己被魔鬼或动物附身。此外,科塔德将不朽的信仰与非常焦虑的情况联系起来,将死亡的信仰与更多的昏迷和抑郁的情况联系起来,允许混合或交替的状态。

在最后的临床补充中,科塔德在1888年强调了一个有趣的相似之处,即他的病情和对宏伟的妄想。他指出,患有焦虑忧郁和疑病症妄想症的患者,往往在抱怨中使用夸张的意象:他们不仅宣称不朽、极度自我解体和全球末日,他们还报告了“巨大”的感觉(délire dénormité):“他们中的一些人[不朽者]不仅在时间上是无限的,而且在空间上也是无限的。他们是巨大的,他们的大小是巨大的,他们的头将接触到星星(…)。有时身体没有极限,它无限伸展,与宇宙融为一体。这些什么都不是的病人,结果成了一切。“然而,”在他们的夸张和巨大中,他们的观念保留了他们可怕的一面。”他想,是一种“伪狂妄自大”或“宏伟幻觉的反面”。尽管科塔德在1889年突然去世,留给其他人继续讨论他的综合症,但在接下来的几年里,这一整体临床图景没有显著的增加(相反,这种综合征的范围越来越小,这有助于保持其独特、神秘和引人注目的光环。

流行病学

尽管塞格拉斯认为否定的观点在忧郁症和其他病症中相当常见,但他认为科塔德综合症“相当罕见”,因为他在1893年埃米尔·雷吉斯的建议下,不仅以科塔德的名字命名,而且对普及这种病症做出了巨大贡献,“而且这种观念仍然盛行。虽然科塔德提出的新的临床实体的建议立即引起了人们的兴趣,并在接下来的几年里产生了理论讨论和新的病例报告[3,10,14,15];科塔德综合征报告的分散性使得很难进行系统的比较,也很难对其发病率或流行率作出可靠的估计。

然而,Berrios和Luque[16]分析了自1880年以来出版的文献中的100个案例。尽管他们的方法是为了作者的目的而特别提出的(审查临床概念自诞生以来的演变),当然,由于只审查了被认为值得发表的病例这一事实而产生了偏见,但它产生了一些有趣的观察结果。他们的样本年龄范围是16-81岁,平均52岁,男女患者之间的唯一区别是后者更频繁出现器质性疾病。年龄似乎预示着虚无主义妄想的发生,关于身体和自我的存在。身体妄想是最常见的虚无主义妄想,发生在86%的报告案件,其次是否认存在(69%),抑郁症发病率为89%。在最近的一次分析中,增加38个病例也得到了类似的结果,但这一次表明,病例报告中女性的出现率在历史上更高(68%;[17]),这给依诺和特雷托万的印象提供了一些证据,即性别因素与科塔德综合征有关(即女性多于男性[18];另见[19])。

墨西哥一家三级转诊中心的一项为期2年的研究发现,在1321名(03%)神经和精神病患者中,有4名患者患有科塔德综合征。在842例神经系统疾病患者中,1例(01%)出现科塔德综合征(继发于非疱疹性病毒性脑炎),479例(062%)纯精神病住院患者中有3例(20%)。在香港的中国老年精神病患者中,Chiu(21)发现,在057%年的研究中,有057%人(349个科特尔综合征患者中有349个)。这两名患者分别为67岁和70岁的女性,患有严重抑郁症(在所有严重抑郁症患者中,即占总样本的181%,Cotard综合征的患病率为32%)。这两项研究在强调该综合征的罕见性和诊断困难的同时,也指出了该疾病的跨文化相似性。Soultanian等人。[19] 估计每年青少年和年轻人中科塔德综合征的患病率在1/1000以下。他们在儿童和青少年精神科报告了4例(均为女性)长达10年的病例,并在2003年之前的法国和英国文献中发现了19例发表在25岁以下的科塔德综合征患者。科塔德综合征的患病率和特征是否在历史上是稳定的还是多年来发生了变化是一个悬而未决的问题,但妄想的内容肯定是随着文化的变化而变化的[22]。

发病机制

出现科塔德综合征的患者在急性妄想时很难进行正式测试:他们可能会激动、绝望、不集中或反对任何问题。Leafhead和Kopelman[23]的一个半文盲患者的病例报告证明了这一困难,该患者需要4次不稳定的测试。因此,关于该综合征的大多数信息都是纯观察性的。尽管缺乏实证研究,或者可能正因为如此,关于Cotard综合征的病因和发病机制的推测仍然很多。

科塔德本人对他的综合症有不同的理解。焦虑、忧郁症和抑郁(忧郁症),导致对自己的命运、现状和存在的具体幻想,有时延伸到外部世界,是他的出发点[7,12]。他试图将这些病人与更为典型的迫害性妄想区分开来,强调他们独特的身体经历、深深的绝望和内在化的解释风格,使他们根据他们的死亡和/或不朽、罪恶(诅咒)和身份丧失(占有、巨大)来区别地推断他们的死亡和/或不朽具体和持续的感觉。1884年,他报告了两个新的病例,并受到其导师让·马丁·夏科特(Jean-Martin Charcot)最近一篇论文的启发,提出了一种可能的机制来解释困扰这些病人的空虚感,即“精神视力丧失”(perte de la vision mentale[24])。这两起案件都报告说,他们无法“在精神上代表他们最熟悉的物品”,包括城市地形、家庭成员的面孔和个人证件。科塔德认为虚无主义妄想与想象障碍的同时出现可能“不仅仅是偶然的巧合”,如果真是这样,那么人们就会“把系统化的否定想象成一种嫁接在心理感觉障碍上的妄想,一种对这种现象的病态解释。”,他还指出,在否认事物存在的病人中,很难评估他们的心理表征。然而,在他49岁因照顾生病的女儿而患白喉早逝前的最后一篇文章[25-27]中,科塔德逐渐放弃了这种“心理-感觉”方法,发展出了一种纯粹的“心理-运动”错觉理论。关于否定的妄想,他设想了一种机制,即潜在的“精神运动能量的压抑”(现代术语,运动意识或代理意识的损害)导致与精神形象和外部世界失去联系,反过来会产生空虚和不真实的不安情绪,在最严重的情况下,患者最终会用虚无主义的术语来解释这些情绪[27]。

因此,科塔德对他自己的综合症的看法包含了多种解释:严重的情感障碍(焦虑忧郁)、身体的误解和疑病、表现为诅咒和/或占有的迫害性妄想、精神意象的丧失、运动意识和意志的损害,以及推理缺陷。尽管这些观点缺乏实证支持,但人们只能对它们的感性和现代性留下深刻印象。例如,Séglas[11]很快就提出了身体意识的中枢损伤的概念,他认为身体自我的中枢紊乱,解释了陌生感和消失感,否认和缺乏所有权的主张,以及身体部位和整个身体的感觉加工的改变,或身体功能(cenestopathie),这是Jean Lhermitte[28]进一步发展的一种方法,他创造了“完全无感觉”一词,作为身体模式单侧神经紊乱的类比(另见[29,pp 276-282]和[30])。精神意象的丧失现在以“失语症”的名义进行研究,似乎是一个真实的实体,尽管患有这种疾病的人不是妄想症,也没有在科塔德综合征患者中进行正式研究[31]。科塔德的著作也早于最近关于“具体化”和“运动认知”的讨论,运动认知的联系,以及它们在心理病理学中的作用(例如,[32])。同样,科塔德和塞格拉斯也清楚地预见到了现代妄想思维理论的出现,这种理论建立在对不寻常或不存在的感觉的认知阐述和曲解的基础上。根据Cotard综合征和Capgras综合征(或更普遍地说,错误识别综合征)可能在同一患者中同时(同时或顺序)发生的观察,以及Cotard综合征患者在面部记忆(和/或处理)任务中的表现受损的发现,Young和Leafhead[2]假设科塔德综合征是由面部记忆(和/或处理)缺陷、不真实感(去化和/或去个性化)和抑郁典型的内部归因方式(另见[23,33])相互作用引起的。因此,科塔德的病人已经失去了对他人和自己的熟悉感,内心感到陌生和虚幻,并自责事态的发展,这导致了这样的推论:他们一定是毫无价值的,内在腐烂,死亡或不存在(而卡普格拉斯和受迫害的病人倾向于责怪外部因素他们的情况)。然而,这种推论是如何发生的还不清楚:1905年,Deny和Camus[34]报告了一个焦虑和抑郁的病人,她声称她无法感知自己的身体,一切都是不真实的,她失去了形成精神意象的能力,她觉得自己死了,周围的人都像鬼一样,她不得不不断地抚摸自己来说服自己的存在,但她完全没有产生错觉来解释自己的状态,这种情况被作者称为“无神经症”。在这种情况下,强烈地让人联想到严重的去人格化,需要一种额外的紊乱来“向完全否定一个人的物质存在”(另见[28];关于这种两因素妄想理论的现代讨论,见[35])。

Cohen和Consoli[22]指出,Cotard综合征的妄想内容与个人传记和文化有关。例如,虽然老年科塔德综合征患者的特点是明显的恐惧或疑病症妄想,涉及梅毒感染,但最近的病例更援引艾滋病。诅咒和占有的说法现在可能已经过时了,跟踪虚无主义妄想内容的变化,以及将其与个人历史联系起来(在现代案例中)会很有意思。Cotard综合征的神经解剖学、神经功能学和神经心理学研究产生了相反的结果。在2007年之前对所有37个相关案例研究的回顾中,Kudlur等人。36(另见37)发现右半球和额叶经常受累,但并非唯一受累,有多灶性脑萎缩、半球间裂扩大和脑室扩大的报告,以及额颞骨或颞顶区的局灶性病变。最近的一个病例报告强调了一名患有科塔德综合征的抑郁症和精神错乱的妇女双侧岛叶皮质萎缩的参与,这表明其骨间感觉和身体意识受损[38]。神经病因多种多样,涉及三级梅毒感染、中风、肿瘤、颞叶癫痫、偏头痛、智力低下、创伤性脑损伤、帕金森病、动静脉畸形和多发性硬化。除了癫痫患者外,科塔德综合征患者的临床脑电图记录通常不明显。最近一项针对单个患者的FDG-PET研究揭示了一个广泛的皮质低代谢网络,涉及额顶骨区域以及中线结构,如前扣带回、前扣带回和后扣带回,潜在自我处理和核心意识功能的“默认网络”的关键结构[39]。

诊断

对于科塔德及其追随者的详细描述和他新的临床照片之后的热烈讨论,特别是在他死后,似乎还没有获得公认的标准和官方诊断,以正式确定科塔德综合征在给定的病人中的存在,甚至决定它是否代表一个不同的实体所有症状,一个综合征,一个症状或一系列症状,一种极端的抑郁症,一种身体模式或躯体形式障碍,或偏执狂,疑病症和(逆转)妄想症的混合亚型。为了说明这些困难,我们来看看卡普拉斯和达姆松的《Zéro夫人》一书[40]的案例报告:这个女人有否定和狂躁相结合的想法,而她反复唱着“当一个人不存在时,地狱就在这里”这句话,似乎也在取笑医生。她被贴上了“非典型科塔德综合征”的标签。

朱尔斯·塞格拉斯[11]通过区分否定的妄想(即科塔德综合征本身,属于严重焦虑性忧郁症)和否定的想法(可以在许多情况下发现,疑病症,双相情感障碍、精神错乱、脑损伤、酗酒、智力低下等)。在塞格拉斯看来,科塔德综合症是由(1)否定观念(与一个人的个性和认知、身份、身体、身体部位和身体功能有关)的存在,外部世界包括物体、自然和人构成的,抽象的观念,如上帝或存在——“没有什么是这些病人不会否定的”—以及对过去自我的理想化或“回顾性错觉”;(2)不朽和巨大的观念(“伪狂妄自大”,“口头夸张”);(3) 带有诅咒或占有观念的忧郁妄想(自嘲、自责、“谦卑妄想”、固定而单调的抱怨、病态的期望);(4)情感和幻觉障碍(镇痛或痛觉过敏、扭曲的感觉、精神运动和本体感觉改变,身体变形和移位、口渴、饥饿和内脏知觉丧失、多模态幻觉的幻觉;(5)焦虑反应(激动、反对、缄默、言语坚持、拒绝进食、自残、自杀)。然而,正如科塔德自己的描述(见上文),尚不清楚是否所有或哪些特征是构成科塔德综合征所必需的。

Young和Leafhead[2]分析了Cotard在他1882年的论文中报告的8个“纯病例”(即“简单否定妄想”)中提供的临床特征。他们列出了31种症状,并从中提取出6个一般类别:一般虚无主义妄想(否定他人或环境);自我虚无主义妄想(否定自我和自己的身体,相信自己已经死了,不朽);自嘲妄想(自责、内疚、想象的恐惧、诅咒);身体错觉(疑病症、否认、腐败、恶臭、身体部位的变化和变形);知觉异常(多模态幻觉、视觉幻觉、麻醉和感觉过度);行为表现(自杀企图和思想、暴力、自我饥饿、缄默、不动等)。所有病例均无单一症状,仅1例出现1例死亡。事实上,最常见的方面是自嘲妄想,行为表现和身体妄想,这超过了虚无主义妄想(自我相关或一般)的存在。因此,作者提醒不要不加反省地使用“综合征”一词,特别是当涉及到科塔德的错觉应该主要是一个人死亡的说法时(然而,在本章中,我们使用的“综合征”一词相当宽松,因为它是在19世纪末采用的)。贝里奥斯和卢克[14,16]同样对将科塔德综合征视为一个人死亡的孤立妄想的倾向表示遗憾。用“为实际目的”建立的“科塔德指数”评估100个已发表的案例(它仅仅是报告的关于“身体、存在或概念”的“虚无主义妄想”的总数),他们进行了一项探索性因素分析,得出了三种类型:精神性抑郁症患者(伴有少量虚无主义妄想的抑郁症);科塔德I型患者(低抑郁和其他情况,但高虚无主义妄想,即“纯科塔德综合征”患者,在病理学上更接近妄想,而不是情感障碍);和科塔德II型病例(焦虑、抑郁和幻听的混合组)[16]。

这些观察结果提供了对病情的有用见解,并提出了量化或分类提示科塔德综合征的病例的方法,但目前还没有明确或官方的标准和工具。这是不幸的,就我们对这种情况的一般理解而言,部分解释了缺乏可靠的流行病学数据、病因途径的多样性、神经生物学发现的差异,以及对诊断和鉴别诊断问题的某种近似方法。科塔德最感兴趣的是与迫害性妄想(他在[12]中提供了完整的表格)的鉴别诊断,疑病症和忧郁症,以及宏伟的妄想,目前尚不清楚科塔德综合征是否应与精神分裂症、脑疾病、情感障碍、分离状态、身体模式障碍、错误识别综合征等潜在或伴随的病理学相区分。例如,最近,Soultanian等人。[19] 康索利等人。[17] 提示Cotard综合征的早期发作(青春期或年轻成人期)与随后的双相情感障碍的发展密切相关,并建议密切监测这些患者,如有必要,包括使用ECT和情绪稳定剂。这些发现提出了关于科塔德综合征的发病和病程及其与其他疾病的关系(以及与其他疾病的区别)的有趣但尚未解决的问题。

治疗

科塔德综合征的概念和诊断困难直接反映了患者应如何治疗的问题。从一开始,可以说,根据定义,这种情况被认为是严重的。这些病人不仅孤立无援,情绪低落,精神极度不安,而且有严重的自伤危险。自我饥饿、疾病或自杀导致的死亡有时被报告为结果(例如[41-43])。然而,对他人的攻击性更为罕见,只有2名患者报告过,包括princeps病例[7,44]。建议尽可能立即干预和密切监测。道德问题可能会出现,因为这些病人有时可能会反对和拒绝帮助或治疗。

尽管科塔德最初认为这种情况是“慢性”的,但是许多完全(有时是自发的和突然的)恢复的病例已经被报道,常常是由于清除了潜在的混乱或抑郁状态。因此,Enoch和Ball[18]建议,Cotard综合征的治疗应取决于潜在的诊断,至少在更多人了解病情的确切性质(或现实)之前,这种诊断似乎是合理的。因此,在考虑治疗之前,应仔细评估一个演讲的情感、精神和有机方面。文献[37]提供了报告病例中成功的药物干预措施的详细清单,包括氟西汀、帕罗西汀和锂,以及氟哌啶醇和氯丙咪嗪等联合治疗方法。忧郁症或精神病性抑郁症的患者可能最容易接受ECT,这似乎是最常报告的成功治疗,特别是结合ECT后药物维持治疗。Berrios和Luque[16]认为那些妄想程度高但情感障碍程度低的患者(“单纯Cotard综合征”或“CotardⅠ型”)对抗抑郁治疗的反应应较低。他们是否最容易接受使用抗精神病药物的治疗还有待检验。

Cotard综合征的神经认知理论提出了另一种更精确的方法。如果这种情况确实是由陌生感、去人格化和现实感丧失,以及涉及内部归因方式的抑郁情绪的不同组合引起的,那么认知和神经心理康复治疗也许可以尝试增强和重新校准与他人的熟悉感,外部世界和自己的身体,和/或恢复更现实和中立的因果解释。然而,这可能需要根据具体情况制定专门的培训方案。

结论和未来方向

作为一种特殊的、罕见的、尚未解决的疾病,科塔德综合征自然而然地引起了人们的理论和推测。虽然围绕这一状况的大多数问题仍然是完全开放的,但几乎没有人怀疑,朱尔斯·科塔德最初报告的观察和思考既迷人又有先见之明。他的症候群独特地包含了医学、心理学、哲学和存在主义问题,也许可以解释其本质上的长期困惑。具有讽刺意味的是,这一重大贡献现在可能面临危险。由于生物医学研究和神经科学的进步,在一个病理组织学精神病分类蕴含的危机中,在一个喜欢电台传言和耸人听闻的琐事的时代,科塔德综合症的频繁被简化理解为仅仅是“一个人相信自己死了”,尽管在流行文化中这极具吸引力且容易被戏剧化,但科塔德独特的深入人类良知和苦难的遗产可能会受到极大损害。铭记和发扬他过去的贡献更为恰当,因为他是马塞尔·普鲁斯特(Marcel Proust)这位富有意义的回忆大师[45]的灵感源泉。

在科塔德综合征的悼词发表和尸检之前,还有很多工作要做。当然,更多的神经影像学研究将促进其理解,但如果要取得进展,心理和临床研究和观察将是中心。值得注意的是,对感觉和疼痛处理的早期洞察,身体所有权和能动性的感觉,心理意象的作用,言语行为的表现,心理存在论的组成部分[46],人类对自身死亡意识的评价[47],以及情感、知觉和运动系统之间的联系,所有这些被科塔德及其追随者在一个多世纪前就提出的、科塔德综合征的关键方面,现在正处于用现代技术进行研究的绝佳位置。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3756077.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8-17
下一篇2023-08-17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