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本来高二的,休学了一年多,因为我有双向情感障碍症,原来的学校不愿意接受我,现在我想读回职校,

我本来高二的,休学了一年多,因为我有双向情感障碍症,原来的学校不愿意接受我,现在我想读回职校,,第1张

学校没权不接受你上学,你双向情感障碍症,并没有违反学校规章制度,学校那么做没道理,你可以上教育局申诉,要求回校就读。当然如果你不想让学校过去同学知道你情况,换学校就读,可以去教育局咨询一下,具体的怎么去操作。

最近看到一些关于“双向情感障碍”的文章,上面提到有这种病的人不一定就是天才,所以不要妖魔化这种病。

这种病有一部分与遗传有关,还有一部分是因为在童年过早接触了世界名著有关。

因为世界名著在文学上很有意义,但是并不适合孩子们过早阅读,因为世界名著的另一面是悲情。

在孩子们还没有形成自己的知识体系、心智海不成熟的时候去接触这些名著,很容易共情,并产生虚无感。过早地思考人生的意义,并不适合初中以下年龄的孩子们。我不知道这种理论对不对,但是它的确是研究问题的一个角度。

这种病也和环境和养育者有关系,比如过分溺爱,或者过度缺爱,或者养育者过度追求完美,苛刻。

另外,我个人觉得和中国现在的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有很大关系。孩子们的体育能力太低了,基本上没有什么体力劳动。也不做什么家务劳动。孩子们获得快乐的方式好像只有唯一的一种,就是学习书本知识,并取得成功。

好像学习成绩好不好,成了孩子和家长们唯一在乎的事情。读书应该是一种享受,可是现在正好相反,成了一件极为功利的事情。

再看家长们,大多数人的思想和两千年前没有什么区别,就是我是家长你必须听我的,你要孝顺,要感恩,要好好学习。

可是家长们却不去学习如何教育孩子,因为时代变了,一切的模式都应该发生变化。

如果我们还用两千年前就有的,简单粗暴的模式去教育孩子,可想而知会是一个什么样的结果。

家长们应该在工作之余学习一些心理学,国家也可以从这个层面做一些干预。

比如电视台、网络、居委会、社区尽可能去宣传一些家庭教育方面的标语和新闻、文章,在社区定期地、循环地举办一些公益性的讲座。

家长需要不间断地学习,不管是主动的还是被动的,都务必让家长们学习一些心理学,这样才能科学地对待我们的孩子们,科学地对待我们的下一代。

我觉得学习心理学并不是想象中的那么高大上,也不是想象中的那么难。我们完全可以通过宣传一点一点地渗透,像蚕吃桑叶一样,像蜗牛爬树一样,像精卫填海一样地做这个事情。

只要我们有这个意识,向这个方向努力。家长们的素质提高了,自然能更好地教育孩子,和孩子更好地互动,有更好的亲子关系。

说回我们对读书的重视。

读书就是为了拿高薪,住好房子,提高社会地位,这话本来没错,但是太片面了。

因为如果整个社会眼里只有读书这一件事,忽略其他比如体育、劳动、礼仪、民俗,那么这个社会只会培养出一批又一批读书机器,他们冷血、没有同情心,极为利己,成为精致的利己主义。得“双向情感障碍”的人只会越来越多。

读书不是目的,只是我们通往幸福的其中一种方式,通往幸福需要多种方式的组合。

关注人类的精神需求,精神卫生的需求,事关你我他。因为没有一个人会希望自己的家人得精神方面的疾病。

如果“抑郁症”、“双向情感障碍症”越来越多,那么一定是这个社会病了。

  随着社会各界对学生心理问题的日渐重视,如何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来研究心理教育的具体内容和途径,提高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在探索中,我们强化服务意识,对心理教育做新的功能定位,初步构建了科学的服务体系。

一、功能定位,凸现学校心理教育服务科学化的理念

1.服务意识是心理教育的内在要求

心理教育较之于其他教育方式,更注意学生的认同、接受与内化,强调要让学生自己认识自己的问题,自己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自己做出选择与决断,自己对自己负责。

现代心理学视野中的学生观强调学生内在动机的激发与调动,突出人的主体性。我们强化服务意识,弱化干预观念,从“助人”入手,以“自助”为目的,真正在心理教育中体现被服务对象的主体地位。

重视学生主体地位,强化服务意识,也是基于承认和尊重每个学生都具有独立的价值和个人的尊严与权利,心理教育工作者不能替代学生解决自己的问题,而是帮助他们自觉、自知与自助。

“助人自助”,是心理咨询的一个重要原则,增强服务意识,把学生生命与活动的主动权还给他们,也是我们开展心理教育的一个基本理念。

2.服务科学化是提高心理教育实效性的保证

如何发挥心理教育的重要作用,使其不流于形式,又不增加学生的负担,是我们必须面对的问题。为了增强心理教育服务科学化程度,我们遵循“需要原则”与“适时原则”。

需要原则是指心理教育不是盲目开展,也并非全面出击,而是根据学生、家长及教师的需要提供相应的帮助。这里的需要,主要包括显性需要与隐性需要。显性需要是指学生、家长、教师等能自己意识到的,能主动向心理老师寻求帮助;隐性需要是指他们自己没有意识到,通过心理测试及心理咨询发现的,心理老师要主动提供服务。我们根据不同需要提供不同服务增强了心理教育的针对性。

适时原则要求心理教师根据学生不同年级、时段的心理特点,给予相应的辅导。从心理测试及咨询中发现学生心理的年级特点:高一学生主要是学习困惑,人际交往困惑多以同性交往为主;高二学生主要是人际交往困惑,且以异性交往困惑为多;高三学生主要是学习困惑,人际交往及其他困惑相对较少。此外,还有一些时段特点。适时安排心理辅导,减少心理教育的盲目性,可以增强心理教育的时效性。

二、确立科学服务思路,构建服务科学化操作体系

(一)理清思路(如下图)

以“心理档案”为切入点 许多学校开展心理教育,开设心理咨询室,但由于对学生的心理特点不了解,心理辅导工作进展缓慢。要帮助学生解决各种心理困惑,必须先了解学生,而要了解他们具体的心理特点,科学的心理测试及对心理档案建立的研究是必要的。为学生建立心理档案应本着主客观结合的原则,将心理测试与学生自评,教师和家长的他评相结合,从中了解学生的共同特点和特殊情况。通过心理档案能准确地把握个体的心理特征和心理的发展水平,为因材施教,发现人才提供科学依据,可以预防学生心理疾病的产生,服务于学校心理健康教育。

以“心理教师”为支撑点 心理教师是学校心理教育的专门人员。一方面心理测试及其统计解释的专业性很强,档案的要求很高,心理教师负责测试结果的统计、分析及解释,并将心理测试结果连同相关指导科学地反馈给相关人员;另一方面,心理教育的全面开展(心理咨询、心理活动及相关研究等)也需要心理教师的指导。心理教师在最大范围内给学生、家长及教师以最需要的、及时的服务,是老师、家长的帮手,是学生真诚的朋友。

突出服务对象,强化“以人为本”的思想 首先,学生为服务的重点和归宿。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学校心理教育工作以学生为服务的中心和落脚点。学生是发展中的人,有问题是正常的,要用一种宽容、发展的心态去帮助他们;同时他们又是学习的主体,需从其心理特点出发,引导他们挖掘自身潜力,让他们自己通过努力获得成功。其次,服务教师、家校合作。教师、家长作为影响学生发展的重要因素,能促进他们的健康发展,但是,如果家长、教师自身心理有问题或教育方法不当;也可能会阻碍学生的发展。协调教师、家长及其与学生的关系,也是为了更好地服务于学生。

(二)心理教育服务机构和机制建设的科学化(如下图)

整个心理教育工作,在校长室的领导下由教科室、政教处牵头,组成学校心理教育小组(包括心理教师、班主任、校医等)具体负责心理教育服务工作。

心理教育应重视教科研的作用,把课题研究放在重要位置,作为心理教育的推动力。我们重视“心理档案”课题的研究,组成课题组,组织教师进行专业培训、共同研究,提高了教师的素质,更新了教师的观念,增强了教师的参与意识,在整个学校营造重视“心理教育”的氛围。

为了给学生提供更全面系统的服务,学校建成了比较完整、功能较全的心理辅导中心。中心包括心理咨询室、心理测量室、心理档案室、心理松弛室、团体辅导室及心理资料室(阅览室)。

心理教育活动把学生、家长及教师作为服务对象,根据不同情况进行不同目标、形式及内容的服务。

对于心理教育效果,要有一个科学完善的监控评价机制,进行反馈、评估,以保证心理服务向着科学、实用的目标迈进。我们重视心理教育服务体系的评价,主要对心理档案、心理教育工作、组织管理等从心理教育的有效性,心理教育方法的选择与研究、反馈与矫正,心理教育队伍的保障等方面进行评价,并接受学生、家长及教师的监控和反馈。

三、依据对象实施科学化的心理教育服务

(一)面向学生

心理教师依据心理档案及心理咨询提供的信息,针对学生发展性问题及障碍性问题提供心理训练、心理讲座、选修课以及心理咨询等服务,兼顾个别与整体,以实现发展性、预防性及补救性目标。

其一,发现共性问题,开设讲座、心理选修课并开展集体辅导

素质教育要求面向全体学生,科学服务要求提高效率。学生由于在年龄、生活经历及学习环境等方面的相似性,其许多心理问题是有共性的。针对共性的心理问题,适时开展大范围的心理辅导,采用讲座、心理活动课及团体心理咨询等,给学生提供科学有效的心理服务。

其二,发现特殊问题学生,主动进行咨询或转介

有特殊问题的学生是极少数的,却是最需要帮助的,也是服务的重点对象。我们一方面通过心理档案及时发现心理问题严重的学生,主动提供咨询或转介服务,另一方面加大宣传力度,使心理健康观念深入人心,让学生主动求询。

其三,对于预约咨询的学生,通过查阅档案了解其情况

心理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心理咨询,而咨询的有效性是科学化服务的关键。通过心理档案,了解学生全面的情况是提高咨询有效性的一个重要 手段。

有一学生平时学习较好,但一次期中考试物理竟然没有及格,从此一蹶不振,产生自卑、焦虑、烦躁等消极情绪,痛苦之中前来咨询。心理老师通过查其档案,发现他在应试策略上有问题,仔细询问后,原来他喜欢由最后一道题做起,而这次考试最后一道题相当难,他一下子卡壳了,前面的选择题根本没有来得及看。心理老师帮他找到了失败的原因,在一定程度上也帮助他解决了问题。

其四,运用心理技巧,引导学生认知自我

学生在心理老师的指导下,通过电脑查阅自己的心理档案,了解自我,开发自我。心理老师特别注意运用各种心理效应给学生积极的暗示,让他们发现自己成长的优势和自身的潜能。对于那些有发展潜力而目前还未挖掘出来的学生,通过建立心理档案,可以使他们更好地认识自己,从而给自己提出高要求,促进自己的成长。

(二)面向家长

其一,家校合作促进沟通

家长是影响学生发展的重要因素,对孩子个性、人格、行为习惯等的形成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心理教育中,我们依据心理测试,从心理档案人手,采用家长会等方式,家校合作,促进亲子沟通。

如我校有一班级的家长管教孩子的态度的测试结果不容乐观,面对这种状况,我校召开了一次家长会。学校将每位家长的家教态度反馈给他们,并分析利弊,提出改进措施。根据心理测试结果反映的情况,学校还为家长准备了一套学习材料。会上,让每位学生给自己的家长写出自己的心声和祝愿,这次家长会对改善家长不良的教育态度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其二,学生主体,优化环境

学校在服务家长方面,拓宽了原来的思路,除了给家长提出建议以外,还特别注重孩子在亲子关系中的主体作用。心理教育中,要求学生主动适应家庭环境,并主动改善家庭气氛,而不是与父母处于对立面,怀着怨恨和厌恶的心情仅仅期待父母的转变。

(三)面向教师

心理教师通过心理测试,向教师(特别是班主任)反馈本班每位学生的部分心理档案资料及班级学生的总体心理健康状况,指导班主任进行心理辅导,开展心理主题班会及活动课,增强教育的针对性。

其一,把握学生心理

把握学生心理是教师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关键。心理教育掌握了大量的学生心理资料,为教师提供准确可靠的情况,是心理教育服务科学化的一个重要方面。分析学生的心理档案,可以在学生成功时,从心理档案中找到规律;在失败时,从心理档案的智力因素、非智力因素中找到原因(如学习方法、认知记忆类型、心理发展水平、主要困惑、家庭环境等),并有针对性地加以指导,从而提高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此外,教师与学生谈心也有了现实依据,能做到有的放矢。

其二,改善教师心理环境

随着咨询者的增多,我们发现,教师心理失调及不当教法是影响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心理不健康的教师对学生的影响是巨大的,如有着强迫倾向的教师必然采取一些粗暴、偏执的方法对待学生。如批评不当,学生一道题做错了,老师一句“你真没有用!”学生一下子就可能掉入自卑的深渊,失去前进的动力和信心,产生抑郁、焦虑等情感障碍;也可能激起学生的对抗情绪,产生“破罐子破摔”心理。学生的很多心理问题是教师教育的失误造成的。所以,改善教师的心理环境也是心理教育服务科学化的重要内容。

其三,唤醒教师的服务意识

长期的应试教育、经验教育,忽视了教师的另一角色――预防学生的心理问题,改善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要发挥教师作为“心理卫生工作者”的角色。但许多教师并不把这个看作是他们的主要任务。如果一名教师对他工作中的诊断方面一无所知,那么,他所做的比他所应当做的成效要小得多。如果教育是为健康社会培养健康的公民,则教师应当清楚他们心理卫生工作者角色的重大职责。

以心理档案为切入点,为学生、教师及家长提供有针对性的服务,这一尝试必然为正在完善中的心理素质教育提供一条崭新的思路。

好纸箱相情感障碍好了很多,说要读书,现在读了两天,又说有点听不见课,这种情况下的话,最好是不要去压制它比较好一点,听不进去,可能是可能是功课已经落下了才会这样的,应该鼓励 孩子鼓励儿子比较好一点呐,然后让她由着她不去就不要给她压力

双相情感障碍有轻度和重度之分。目前是没有办法完全好的,我的一个同学曾经也患过双相,在精神障碍中算是比较严重的精神疾病,她当时住院和治疗以及痊愈了,但是过了两年后她就复发了。所以:1)如果有过双相的话,最好对自己的生活有一个控制。不要给自己太大的压力。如果你忽视了自己的情况,它可能来势汹汹。2)目前的治疗主要分为两部分,有一个是药物治疗,药物治疗的作用是让患者的情绪处在稳定的状态,但是同时也会开出抗抑郁的药物来一起治疗。因为双相的患者,不但有躁狂,也会有抑郁。患者需要被很好得照看,她们有时候会因为躁狂整夜整夜得不用睡。在药物治疗的基础上,在患者的情况比较稳定的情况下,可以辅助心理治疗。这个可以在获得精神科医生的建议上。3)如果曾经有过双相的话,最好在生活作息和生活节奏上保持比较好的状况。因为对于双相的患者,如果经常熬夜和饮食不规律或者在压力很大的状态上,都有可能引发她们过去的双相。4)春季是一个情感障碍的高发期。(记得老师说的。)在一些比较特殊的时期可以多多注意下。另外一些比较大的生活变故可能也会对她的状态有一个影响。所以也多多注意。祝好。

我国的特殊教育一般是指狭义的,即对身心发展有残疾的儿童施行的教育。如果按照当前国际流行的对特殊教育的定义,则是对在学习上有“特殊需要的儿童”施行教育(包括阅读障碍、书写障碍、写作障碍、计算障碍等在内的学习障碍、情绪情感障碍、言语障碍、行为困扰、品行问题、交往障碍、心理健康问题、身体病弱等)。其实中国约2亿的学龄儿童中,特殊教育需要儿童绝不止750万。因为前苏联特殊儿童的比率占5—8%;美国学习方面有“特殊需要”的学生占总数的8%—12%;英国“特殊教育需要”儿童的检出率为20%;荷兰报告问题儿童的患病率为26%;波兰特殊儿童的比率为30%。中国如果按照10%的出现率计算,我国“特殊教育需要”的学龄儿童约有2000万,相当于两个北京市的人口。

  特教专业毕业生由于教育对象的特定性,所以如果严格按照专业分配讲,就业领域比较狭窄。本科毕业生由于相对掌握知识比较浅显,一般都只能选择到教学的基层工作。而就本专业讲,最合适的单位是各种特殊教育学校。但是就目前我国的实际情况看,各类特殊教育学校数量是很少的,而且大多集中在中等城市以上的地区。所以,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该专业毕业生就业的范围和选择的余地不大。但是,由于前几年,我国开设特殊教育专业的学校较少,而且招生的数量也不多,加上特殊教育所需人才的特定性,一般具有不可替代性,所以总体上来看,就业形式还是不错的。

  一般来讲,该专业的毕业生,由于在学校期间,受了较为系统的专业技能训练及知识教育训练,所以能很好地从事教学实践工作。需要特别指出的是:由于特殊教育教育对象的特殊性(生理上有残疾者),所以,对于从事这种工作的人的要求,不仅体现在知识技能的掌握,更重要的要求是要有好的性格,有耐心、有爱心从某种意义上说是更为重要的。

  由于特殊教育实际上是可以折射出一个政府的“人道”价值的一项指标,所以只要有开办特殊教育学校的地方,各级政府都是给予相当的重视的,从政策到财政都有一定的倾斜。在政策上对学校的建设和规划及人才的引进都有特别的规定。

  毕业后成为能独立从事特殊儿童的诊断、鉴定、咨询、教育、训练等工作的专业人员。

  随着社会文明程度的不断提高,对聋哑、盲童、智障儿童等“弱势群体”的关注,将会象对“天才开发”一样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这就预示着特殊教育专业人员将会面临越来越多的社会需求。他们可以特殊教育的中心、学校为特殊儿童服务,也可以直接深入到每一个特殊儿童的家庭,进行直接有效的干预和指导,还可以开发和建立特殊儿童、特殊人群的教育和发展用品的市场,使得特殊教育的服务形式更规模化、规范化,这里,将是一片非常有潜力的职业开发市场。

  职业偏好、职业忠诚、职业热情是特殊教育教师职业认同、择业决策、离职意向、职业投入、工作绩效和教育质量的重要影响因素,是特殊教育教师内在、深层、稳定而持久的积极心理倾向,是特殊教育教师克服职业倦怠最有效的武器,从根本上决定着特殊教育教师的职业认知、情感和行为。

  成就动机、反思能力、效能感、自我评估是高绩效特殊教育教师必须具备的胜任特质,是特殊儿童享有高质量特殊教育的保障,是特殊教育教师职业努力、自我提高、创造性工作和职业幸福的内在动力因素。

  团队合作、沟通能力、理解他人是保障特殊教育教师能够形成专业团体、有效运用资源和才智解决问题、理解并尊重特殊儿童及其家长的重要品质。

  专业知识、专业技能、组织管理能力是对合格特殊教育教师胜任特殊教育教师工作必须具备的基本知能要求。在专业知识方面,特殊教育教师不仅要从历史的角度理解特殊教育理论的流派、观点、发展和学术前沿,而且还要具有高屋建瓴的哲学概括和理论思维能力;不仅要了解特殊教育的专业术语和各类特殊儿童发病率,还要熟悉与特殊儿童相关的各种法律和政策;不仅要具有广博的普通学科知识和科学常识,更重要的是要具有深厚的特殊教育相关知识,因此特殊教育教师不仅要具备一般教师所应具备的能力,还要具备制定个别化教育计划的能力、行动研究的能力、开展家庭教育和运用社区资源的能力等。

  正直诚实、坚强的意志、稳定的情绪等良好的个人内在品质是特殊教育教师专业成长的基石,是发展其他胜任特征的基础,是特殊教育教师一切认知与行为的重要影响因素。

听起来你是一个富有责任心和爱心的母亲,因为孩子的“双向”要休学而焦虑,对吗?从你呈现的信息来看,孩子在两家医院做了诊断,明确得到是一个是抑郁症,一个是双向,这两个症状可以合并到一起称之为“情绪障碍”。这些充分说明了孩子的确不适合继续上学,而需要休学治疗,所以我们需要做从长计议。孩子目前的症状可能跟家庭的教育,成长经历以及自己的性格特点有关,简要分析入下:

其一,你跟孩子的爸爸,对孩子的期望值太高,通过复读的方式赢取了高考,但是对于孩子来说,可能是在剧烈的冲突中赢得高考的?一方面想着摆脱高中教育上一所大学摆脱家庭和学校的束缚,另一方面,还要顺从你们的意愿,而选择委曲求全的方式复读,从从而带着愤怒和无奈进行的复读,产生抑郁症也就无可厚非;

其二,孩子终于达到了你们期望的目标后,事实上丧失了一个学习和前进的动力,通过迷恋网游,补偿了学习生活丧失的兴趣和乐趣,但是挂科给他带来了创伤性的打击,激活了他内在的焦虑。

其三,不清楚你孩子是怎样的性格的人,如果孩子的父亲或者母亲。任何一方情绪不是很稳定,容易情绪化或者脾气比较暴躁,都可能带给孩子不利的影响,因为让孩子跟家人的互动中长期处于没有安全感的状态里,产生焦虑和抑郁情也就很自然了。

如何破局?

首先,涉及到孩子已经到了需要住院的地步,所以建议首先考虑医院的药物治疗,稳定住情绪,在考虑心理治疗。

其次,作为孩子的父亲或者母亲必须学会管理好自己的情绪,保持稳定的情绪才是治愈孩子躁郁症的关键,否则。外在的压力源不解决,药物治疗非常的受限。

再次,如果孩子通过诊断,确诊具有精神病性的人格特质,或者边缘性人格特质,。可以建议家长跟孩子做系统的家庭治疗,这样更有利于孩子的身心恢复以及人格重组。

最后,如果孩子情绪稳定一些,家长可以试着带着孩子做一些公益的社会活动,多参加社会沙龙,总之,一定要让孩子走出去,走出去,需要通过社会的影响来改善孩子的人际关系。

什么是双相情感障碍?

双相情感障碍也叫“躁郁症”,是一种严重的、有生理基础的精神疾病。

那些患有这种疾病的孩子会经历不同寻常的、过山车一般的情绪变化。有时他们会觉得十分快乐,比平时更加活跃,这被称为“躁狂”,而有时格外忧伤,比平时更加沉闷,这被称为“抑郁”。

这种情绪变化非常显著,身边的人都能够觉察到这个孩子状态有些“异常”,而不是一般的“孩子气”。有这种疾病的孩子,无论是在家中还是在学校里,都难以和其他人好好相处。这种疾病也非常危险,有些患病的儿童和青少年会自残甚至尝试自杀。

大部分的双相情感障碍会在青春期的晚期或成年早期发病,但也有一些时候,它会从儿童期就开始发病。这种儿童期起病的双相情感障碍会比更晚发病的个案更加严重:症状更激烈、发病更频繁、在躁狂和抑郁状态间的切换更频繁。

儿童双相情感障碍的风险

相对于成人躁郁症,儿童可能会经历更快速的情绪起伏。比起几个月的抑郁再到几个月的躁狂的交替变化,儿童很可能会几天内就经历一个循环,甚至一天内经历几轮循环。这会给孩子带来极大的精神压力。

此外,双相情感障碍患者终生自杀的风险至少是普通人的15倍。在所有的自杀中,躁郁症患者会占将近1/4。而儿童双相情感障碍患者的自杀率又高于成人。有研究显示,超过1/3的儿童双相情感障碍患者有过至少1次的自杀尝试。

双相情感障碍患者会在学业上、人际关系上都遇到很大的困境,也有更高的倾向尝试有风险的行为,如饮用危险物品,参与斗殴等。

双相情感障碍(2型)不容易被发现。很多时候父母只会注意到孩子的低落,因此更容易在抑郁发作期带孩子就医。而多数情况下父母并不把孩子积极、精力高涨的异常状态视为问题(尽管能够觉察到与平时有所不同)。

儿童期一些精神疾病例如多动症、对抗违立障碍等都可能和躁狂有类似的症状表现,因此,儿童双相情感障碍误诊的可能性很高,从而影响孩子的病情。

父母可以做什么?

虽然躁郁症目前还无法根治,但依然可以通过治疗减缓或控制。如果能在第一次发作后就尽早发现和治疗,相对来说更容易控制病情。如果孩子出现了文中提到的类似状况,尤其是有家族史的家庭,建议去当地精卫中心或专科医院求医。

多项研究证明,双相情感障碍有生理病变基础。

孩子情绪的波动和冲动行为并不能由患者自己控制。就像我们不会要求一个感冒的病人用思维来赶走病毒,也不会要求一个高血压病人去控制自己的生理反应。

药物治疗是双相情感障碍重要的治疗手段,目前也是公认的对躁郁症的最好选择。但考虑到孩子的年龄,对药物使用的谨慎也是有必要的。家长配合医生监督孩子定时定量用药,以及及时向医生报告出现的各种副作用。对于任何精神科的用药都是至关重要的。多寻求不同几位医生的药物意见,对于这种极易误诊的病来说也很重要。

患有躁郁症的孩子可能会因为无法自控而感到挫败、自责和低自尊,同时还很容易面临“你为什么管不住自己”的指责。其实,在大脑机能正常运转时,我们应当为自己的言行负责,但当疾病带来大脑的紊乱时,要求完全的“自制”是不现实的。

这种变化发生在大脑深处,无法被肉眼观察。很多人并不知道也不愿意相信它的存在,但出于不理解和不知情下的误解和指责,可能会雪上加霜,成为新的负面应激因素,这就要求父母多一些耐心、包容和理解来维持同情和关怀。如果父母可以和孩子一同学习情绪障碍和治疗药物的相关知识,并帮助孩子理解发生在自己身上的事,引导孩子配合治疗,那么会对治疗有更大帮助。

此外,心理咨询可作为辅助,比较典型的有CBT认知行为疗法、家庭治疗、辩证行为疗法等,帮助孩子学习情绪管理、沟通和问题解决方面的技巧。

最后需要提到的是,照料儿童躁郁症患者本身也可能会对父母造成不小的挑战,除了反复奔波就医之外,可能还需要花很多精力来应付孩子的情绪突变、留意孩子使其不因冒险行为而伤害到自己或其他人、处理孩子冒险行为带来的后果等,因此带来的压力很可能会影响到父母自己的工作、生活和人际关系。父母也需要处理好这些压力,并好好照顾自己。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7516179.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9-06
下一篇2023-09-06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