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以来,上海累计出院1万余人,上海这波疫情何时能结束?

3月以来,上海累计出院1万余人,上海这波疫情何时能结束?,第1张

传播值降到1以下的时候,就意味着要结束了。

根据国际公认的数据,如果没有干预,一个奥密克戎感染者会感染95人。目前各种综合防控措施,包括核酸检测等,就是千方百计把传输值降到1以下。一旦压低于1,就意味着一个人无法感染另一个人。疫情的‘拐点’就会出现,不会出现持续蔓延的情况。至于上海的社情何时“清零”,专家也表示,除了每天报告的新增感染者数据外,还要看疫情传播的持续性是否被切断,这是一个重要的指标。如果有一天我们所有的新增患者都是在密切接触者中发现的,或者在我们视野中的这些重点人群中,通过主动筛查,我想,这个时候,我们就达到了在社会上‘动态清零’的目的。

必须坚持动态清零’,而“动态清零”也是目前上海抗击疫情的最佳选择。上海老年人比例大,基础疾病患者等重点人群绝对数量非常多。一旦发生感染,感染人数将是一个巨大的数字。在大范围流行的背景下,如果病毒发生变异,对人们的生命安全和健康危害更大“平躺”不是中国的选择。在“以人为本,生命至上”的抗疫理念下,中国仍有时间窗口和机遇,有能力、有基础,坚持“动态清零”。

从上海目前的医疗资源来看,上海的疫情增长仍然没有出现拐点,确诊阳性患者的数据增长过快。上海已经封控好多天了,但是目前效果还没看到,封控可能还需要很长时间才能解决。因为确诊的病人太多了,附着的环境其实是有病毒的。基于上海目前疫情的规模和奥密克戎的传染性,预计社会感染人数会缓慢下降,不排除在下降过程中会出现小幅反弹。

上海疫情的情况牵动着全国人民的心,大家都希望上海能够尽快的渡过难关,恢复到正常的生活当中。其实上海疫情已经稍微有所好转了,在一些风险人群中也发生了感染者比例下降的现象,这对大家来说是一件非常值得高兴的事情,但是想要实现全面清零仍然不能掉以轻心,这需要政府的继续努力、相关社会成员的守望帮助以及上海居民的积极配合。

一、政府继续推进动态清零方针

上海最新发布了相关信息,依据风险人群的核酸筛查数据,可以看出数据已经有所下降,这表明上海的防疫举措得到了一些成效,这让上海实践全面清零更进一步。接下来上海当地政府仍然要持续推进“动态清零"的方针,不间断的实施核酸筛查的工作,对重点划分的区域进行着重管理,同时使用抗原筛查作为辅助方式,根据每次的筛查数据来重新调整区域划分,在各方的努力下,以最快的时间来实现动态清零。

二、上海各方人士共同努力

除了贯彻落实当地的防疫举措之外,实现清零也离不开社区工作者和志愿者们的帮忙,因为有了他们,防疫工作才能够有效、有秩序地进行下去,相信在此次上海发布完好消息之后,各领域的工作人员也更有动力去做好相关支援工作。上海的人民群众因为一直隔离在家中,还在不断的做核酸,也付出了很多,想要实现清零的话,接下来的一段时间里也需要他们的持续配合,坚决履行各项要求,避免去人多的地方,做好自身防护工作。

综上所述,小编也希望上海能够带来更多的好消息,在春暖花开还没过去时候,上海就可以度过这次难关。上海居民们也可以呼吸呼吸外界的新鲜空气,提升自己的生活水准,不再会被困到家中而感到烦躁,等疫情过去,大家都可以去见想见的人,去玩想玩的东西。

1中国新冠疫情何时彻底结束,目前没有一个准确的时间,因为新型冠状病毒还在全球范围内传播,同时也在不断变异。

  2新冠疫情五年内肯定彻底结束,俗话说:"大疫不过三年",历史上的一些大规模传染病,一般不超过3年就结束了,如西班牙大流感,于1918年1月开始1920年12月结束。针对新冠疫情,我国也于2022年12月7日全面放开,同时于2022年12月26日,将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更名为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自2023年1月8日起,解除对新冠感染的甲类传染病防控措施。这说明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致死率越来越低,用不了五年疫情就彻底结束了(甚至更早),新型冠状病毒感染或许也会彻底消失。

  3兰州大学黄建平院士在由中国科学院青年创新促进会与细胞出版社(Cell Press)合作出版的英文期刊 《创新》(The Innovation) 发表了题为《奥密克戎大流行是否将终结》的评述文章,他认为,新冠大流行要到2023年底(2023年11月左右)才会结束。黄建平院士团队的预测并非无中生有,而是多次实验的结果,他们利用新冠肺炎自测系统反复预测当前疫情,准确率超过94%。

  黄建平院士团队做出的预测是根据目前新冠大流行的趋势来做出的判断,如果病毒毒株和传播力等方面没有异常变化的时候,新冠大流行可能会在2023年底结束,但未来出现了更具传染性的变异株,结果可能会发生改变。

对于“新冠病毒的病死率会不会下降?”,张文宏解释说,原则上来讲,病死率非常高的病毒,是不可能长久在人类中蔓延,比如说SARS病死率10%,很快就被干掉了,MERS病死率比新冠更高,埃博拉病死率更高,这些病毒要么不能走出非洲,要么不能走出中东,要么一走出来就被干掉了。但是新冠病毒却如此之特别。

张文宏说,根据8月23日美国疾控数据显示,新冠死亡人数超过15万人,但年轻人(24岁以下)的死亡人数只有309个,也就是说这个病毒对人类的攻击出现了两极分化,它疯狂地攻击老年人,但对年轻人却“心怀仁慈”,仿佛就是自然界专门针对人类设计的病毒,但人类始终要以科学的态度、文明的方式去面对生存。

张文宏认为,如果这个病毒发生在古代,可能意味着所有老年人都将面临死亡,但今天中国做了很大的科学实践和社会实践,秉承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原则,“当我们把所有医疗资源投入到老年人中,他们活下来了。”

与此同时,依赖于中国强大的物流快递系统以及社区互帮互助、志愿者队伍等,为抗疫宅家人群提供水、食物等生活物资,这些是中国可以实现100%传染病隔离、短时间内消除传染病的重要基础。

扩展资料:

世界各国要消除壁垒,共同抗疫

张文宏强调,常态化疫情防控并不代表正常化疫情防控,全球疫情发展至今,随时有可能出现一个“小火花”,“我不知道这个小火花会发生在哪个城市。中国目前采取的防控策略是一旦发现病毒,就迅速加强发热门诊筛查、扩大检测,在扩大检测的基础上迅速对所定位的区域加强管控,争取用一个月时间将‘火苗’扑灭。”

“翻阅历史教科书,很多传染病的大流行,都要等到自然的终止或疫苗的启用。”他举例说,2009年H1N1病毒大流行的终止,就是基于疫苗在全世界接种,使得当今全世界流感死亡率仅01%。但目前大多数国家的新冠病毒死亡率仍然维持在3%-4%之间,世界的大门很难再次正常开启,涉外医疗服务也很难进行。

张文宏说,全球第二波疫情或将来临,中国也已为输入性病例做好了准备,但这需要大家共同的努力,在人员聚集时不要忘戴口罩,务必勤洗手,这样国内的疫情是可控的,也是可以预期的。

环球网-张文宏:新冠病毒成“常驻病毒”

5月6日早上10:00,上海举办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中记者招待会,上海市委常委会、副市长吴清,市商务委负责人顾军,市卫生健康委办公室主任赵丹丹,市市场监管局二级巡视员陶爱莲详细介绍上海疫情最新情况。

新品发布会通告:5月5日,上海市新增加245例新冠肺炎本土诊断患者和4024例本土没有症状的感染者。245例本土诊断病案中,64例在闭环控制防护管理中发觉,181例为没有症状的感染者原发型诊断病案。4024例本土没有症状的感染者中,4001例在闭环控制防护管理中发觉,23例在有关风险性工作人员筛查中发觉。在23例呈阳性感染者中,6例在关键群体筛查中发觉、5例在监管区筛查中发觉、11例在预防区筛查中发觉、1例在积极病毒检测中发觉。

截止到5月5日24时,在医保定点医院接纳医治的超重型病人526例、危重症型95例。5月5日,新增加本土死亡病例12例,平均年龄为8408岁。12位病人均合拼有明显的漫性基础疾病及其肿瘤,包含肝癌伴迁移、心肌梗塞、心力衰竭、心率失常、重度高血压、脑梗塞及并发症、阿尔兹海默症、糖尿病患者、肾病综合症等。12例死亡病例中,有1例曾注射过新冠疫苗,其他均未注射新冠疫苗。身亡的根本原因为末期恶性肿瘤或基础疾病。

截止到5月6日9时:此次疫情我市已总计清查到在沪密切触碰者748239人,均已贯彻落实监管。吴清详细介绍,这轮疫情产生至今,本市坚持不懈“动态性清零”指导方针不摇摆不定,贯彻落实“四应四尽”规定,采用果断坚决对策,竭尽全力推动清零行动。现阶段,本市疫情防控局势稳中向好、疫情获得合理操纵。

3月1日至5月5日,我市共汇报本土诊断病案55131例、没有症状的感染者542293例,总计597424例,清查钩体748239人,均在监管中;同期共汇报海外键入病案632例,没有症状的感染者239例,总计871例。

自4月22日至今,我市疫情汇报呈阳性感染者总数持续两个星期展现下降趋势,即时再生数(Rt)持续十多天保持在1下列,呈阳性诊断率逐渐降低,核酸筛查验出感染者前不久已降到5000人之内,且绝大多数在封控区和防护群体中,现阶段疫情小区散播风险性获得合理抵制。又一个区嘉定区做到社会发展面基本上清零规范,我市总计7县市和上海浦东一部分街镇社会发展面基本上清零。

可是,单天新增加呈阳性感染者总数减幅较小,社会发展面仍有呈阳性感染者汇报,存有疫情反跳的风险性。重污染区域、关键群体、关键阶段防治每日任务仍然严峻,还必须推进推动清零行动“十大行为”:对焦老旧小区改造、城中村改造、建筑施工、敬老院等关键场地和派送收寄等关键群体,进行“拔点清面”行为。

切实加强离沪管理方法,正常情况下不必要离不了沪,对须经离沪的,严苛检查核酸和抗原体检验证实、身心健康码“绿码”等,与此同时切实加强地区核实,立即推送核实信息内容,进行防外流行为;夯实所在地和领域主管机构防治义务,严格从严从细从实贯彻落实各类防控措施,进行义务夯实行为。

大家将坚定信念,贯彻落实疫情防控的工作任务,全力以赴完成社会发展面清零。在这儿,大家由衷的感谢整体群众的了解、相互配合、适用。大家将牢牢地借助整体群众,同心合力一同抵御疫情,全力以赴打胜这一场硬战大仗。

4月28日早,上海市27日0-24时,上海新增当地新冠诊断病案1292例(含以往没有症状的感染者变为诊断病案858例)和没有症状的感染者9330例。

记者注意到,因新增诊断的1292例中有858例为以往没有症状的感染者转诊断,因而27日上海具体新增感染为9764例,这也是自4月4日至今,上海初次新增感染总数小于1万例。自4月22日至27日,上海新增呈阳性感染病案总数已持续6天呈衰减发展趋势。

记者根据整理数据信息发觉,27日,上海一共有7县市完成社会发展面清零,各自为黄浦、杨浦、嘉定、金山、青浦、奉贤、崇明。上海市新冠疫情总体出现显著下降趋势,社会发展面新冠疫情风险正逐渐减少,但防治局势依旧不容乐观,防反跳、防外流任务十分艰巨。

多名群众记者反映,自身的现住地已变动为管控区变为防范区。“我们家从昨日开始变成防范区,正常情况下可以在小区域内主题活动,可是由于安全起见,或是决策再过两天再下楼梯主题活动,与大伙儿分开时间,也没去人多的地方,尽量避免触碰,但解除限制的希望总算来啦。”来源于松江区的孔先生记者表明。

方舱医院的接诊目标是没有症状的感染者和轻疾患者。对于这些群体,依照国家第九版诊疗方案的规定,主要是根据积极主动的健康服务、随诊观查、合理治疗及其积极主动融合中医治疗,让患者尽早恢复和出舱。

受方舱医院的客观原因限定,如不能满足患者的服药要求,可能依据患者要求、立即调节药品文件目录,尽量多备一些类型,竭尽全力确保患者的基本上服药要求。

中国疫情过了吗

现在只是开放了,没有说明疫情过了。1月21日,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召开了新闻发布会,国家卫生健康委医疗应急司司长郭燕红表示:新冠病毒感染者的医疗救治平稳有序,日常的诊疗服务在逐步恢复。各省已经度过了三个高峰,就是发热门诊高峰、急诊高峰和重症患者高峰都已经度过。

作为临床一线的医生,我感受深刻,去年12月份的时候,我们还特别忙碌,在去年一年的时间里,12月是最忙碌的一个月,说是累成狗也不夸张,但是到了1月份,疫情就逐渐缓解了,就拿我们医院来说,之前无论是急诊还是门诊,清一色就诊的都是新冠患者,到了1月份,普通门诊当中新冠患者比例就逐步降低了;其次是住院患者的手术量,在新冠高峰的时候,外科医生基本都变成了内科医生,大家收治的都是新冠感染患者,到了1月份,很多外科医生都回到了自己的科室,住院患者得分手术量也开始回升。

1月21日是除夕,国家在这一天还召开新闻发布会,其实已经正式宣布,本轮疫情彻底结束!大家可以在家开开心心过大年了!

这当然是一个好消息,冬天终将过去,春天终将到来!

只是,这轮疫情夺去了很多老人的生命,显得格外悲壮,有关死亡人数,国家一共发布了两次消息,1月14,国家卫生健康委宣布2022年12月8日至2023年1月12日,全国医疗机构累计发生在院新冠病毒感染相关死亡病例59938例,其中新冠病毒感染导致呼吸功能衰竭死亡病例5503例,基础疾病合并新冠病毒感染死亡病例54435例。1月21日,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官网公布全国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疫情情况,1月13日至19日,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医疗机构累计在院新冠病毒感染相关死亡病例12658例,其中新冠病毒感染导致呼吸功能衰竭死亡681例、基础疾病合并新冠病毒感染死亡11977例。

经过本轮疫情的冲击,老人们相对比较安全了。

逝者已矣,生者如斯。经过本轮疫情,我们每个人都积累了对抗病毒的经验。

很多人有这样的疑问,本轮疫情的结束,是不是宣告了新冠病毒的消失?

其实两码事,新冠病毒并没有消失,首轮感染后,我们身体里产生的抗体只能保护我们3-6个月,过了保护期,一旦有输入病例,我们有可能二次感染。

不过不要太慌忙,即便二次感染不可避免,但相对于第一次感染,症状会轻很多,再加上有了第一次抗疫的经验,相信第二次整个社会的准备会更加充分。

出现以下8个征兆,要警惕二次感染的可能

1、发热

新冠病毒的传播力很强,攻击人体后,我们的免疫系统会想方设法根除病毒,为了增强免疫力,免疫系统会分泌更多的免疫活性物质,包括白细胞介素、肿瘤坏死因子,这些细胞因子是致热源,能够刺激体温调节中枢释放热武器。

所以,感染后发热其实不是坏事,这是免疫系统在清除病毒的重要表现。

发热虽然是新冠感染最常见的症状,但体温的高低却与病情的严重程度不成正比,很多老人并不发热,但是出现白肺的风险可能更高。

2、咽痛鼻塞

新冠病毒会引起咽痛、鼻塞的症状,这些症状普通感冒也会出现,所以很多人认为新冠就是大号感冒,其实两者不能划等号,虽然都是病毒感染所致,但是新冠的破坏力和症状的严重程度远远大于普通感冒。

新冠感染引起的咽痛和鼻塞更为严重,经过第一次感染,很多人用刀片拉嗓子和水泥封鼻子来形容新冠的不适。

3、咳嗽咳痰

新冠病毒主要攻击呼吸道黏膜,开始是上呼吸道,随着时间的推移就是下呼吸道,所以很多人在出现发热、咽痛、鼻塞之后,又会出现咳嗽咳痰,不同体质的人咳嗽咳痰的程度不同,有的人只是干咳,有的人可能咳白色泡沫状痰,还有的人可能出现痰中带血的现象。

4、呼吸困难

无论你是第几次感染,出现呼吸困难都一定要警惕重症感染的可能,也就是大家平时所说的“白肺”所致。

我们的肺里有数量众多的肺泡,肺泡是气体交换的部位,我们依赖肺泡吸入氧气,排出二氧化碳,新冠病毒来到肺部的时候会破坏肺泡,被破坏的肺泡在CT或X线下的表现就是“白肺”,肺泡被破坏了,气体交换无法进行,当然会出现呼吸困难。

5、呕吐腹泻

新冠病毒虽然会攻击呼吸道黏膜,但是我们在吞咽的时候,会把一部分病毒带到消化道,新冠病毒非常强大,能够耐受胃酸,并且胃肠道里生存下来,从而诱发胃肠道反应,最常见的就是胃肠炎的表现,导致呕吐腹泻。

严重的呕吐腹泻会导致水电解质的紊乱,对于老人来说,这非常危险,因为很多老人有基础疾病,水电解质紊乱容易加重基础疾病。

6、嗅觉味觉减退

新冠病毒会攻击我们的嗅觉和味觉细胞,经过第一次感染的人都知道,感染后嗅觉和味觉减退,甚至根本没有任何感觉。

但是这个过程是可逆的,一般持续3-4天后可以自行消失。二次感染后,这些症状可能会再次出现,不过应该比第一次减轻很多。

7、听力下降

新冠病毒会攻击我们的听神经,导致听力下降,还有很多人会出现耳鸣的现象。

8、结膜炎

我们在日常防护的时候,不仅要保护口和鼻,还要保护眼睛,2020年2月,南昌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主任医师魏益平等人在JAMA 子刊 《JAMA Ophthalmology》 上的发表了一项研究指出,每天戴眼镜的人感染新冠肺炎的可能性更小,说明眼睛可能是新冠重要感染途径。

事实上的确如此,新冠病毒会攻击我们的眼睛,感染后会出现类似于结膜炎的表现,出现视力下降、流泪、眼睛痛、畏光、红肿等表现。

二次感染什么时候会来

前面说了,第一次感染后,我们身体里的抗体会维持3-6个月,很多人可能第一次感染后很快测抗原又是阳性了,这个不能叫二次感染,是叫复阳。

复阳和二次感染是完全不同的概念,复阳是第一次根本没好彻底,二次感染是第一次好彻底了,经过3-6个月的时间,又一次感染了。

理论上,只要新冠病毒不消失,我们就有二次感染的可能,毕竟,要想防住新冠病毒,实在太难了,过去三年的时间里,国家层面一直在保护我们,但病毒防住了吗?没有,三年的时间里,不断的封控,其实还是没有彻底解决病毒。

毕竟病毒是无形的,它太强大,再完美的防范措施,也是百密一疏。

欧美其实早就放开了,像美国,很多美国人早就把再次感染当成一件司空见惯的事情,有些人已经感染了二次,三次,四次。

美国总统拜登,享受了全美最好的医疗措施,防范措施应该也是首屈一指的,但还是经历了二次感染。

所以,国家顺势而变,如今已经彻底放开了管控。

有关二次感染到底什么时候会来?国内专家的推测,我国的第二个感染高峰期可能会在今年五六月份。

经历了第一次感染,相信大家都知道,到目前为止,并没有一种疫苗或抗病毒药物能够100%预防新冠病毒感染,但是它们是可以降低重症感染的风险,所以该打疫苗的时候还是要打疫苗,对于家里有老人的,还可以备点抗病毒药物。

目前能够治疗新冠的抗病毒药包括Paxlovid(奈玛特韦片/利托那韦片组合包装)、阿兹夫定片和莫诺拉韦胶囊(利卓瑞/LAGEVRIO)。Paxlovid和莫诺拉韦胶囊均适用人群为发病5天以内的轻、中型且伴有进展为重症高风险因素的成年患者,而阿兹夫定用于治疗中型新冠病毒感染的成年患者,并未规定使用时间。

要问的是2023年疫情状况如何吗?2023年疫情状况不严重。

1、2023年3月份疫情不会很严重。感染新冠之后一般会有一定的保护期,新冠病毒目前还没有发生太大的变异,之前感染获得的抗体可使大多数人有效免疫3-6个月,第二波高峰可能在五六月份发生,三月份的疫情不会严重。

2、目前全国整体疫情已进入低流行水平,其中河南新冠病毒感染率近九成,各地疫情保持稳步下降态势。未来即使出现第二波疫情,疫情规模也将远小于第一轮,将为第一轮的25%-50%左右,因此不需要过分紧张。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简称“新冠肺炎”,世界卫生组织命名为“2019冠状病毒病”,是指2019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导致的肺炎。2019年12月以来,湖北省武汉市部分医院陆续发现了多例有华南海鲜市场暴露史的不明原因肺炎病例,证实为2019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3899091.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8-19
下一篇2023-08-19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