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7丨关系的三角化:当心成为痛苦的“夹心人”

27丨关系的三角化:当心成为痛苦的“夹心人”,第1张

上节课我们讲到了不安全依恋如何造成感觉的混淆,影响自我的发展。这一讲,我们再来讲另一种造成我们感觉混淆的不健康的关系模式。这种关系也会让我们觉得很沉重,可是,又很难看清它的根源在哪里,常常会陷在其中却又很难改变。

这种关系模式就是关系的三角化

不知道你有没有注意到,我们自己或者我们身边,比较稳定的关系,常常都是三个人的。我们学生时代的死党密友经常是三个人,连《哈利·波特》里都是三个人组成的好朋友。伍迪·艾伦的**《午夜巴塞罗那》里讲一对艺术家夫妻,两人经常吵架,在女主角加入组成了一个三人关系以后,两个人就不再吵架了。

这并不是偶然,而是一种常见的人际现象。

为什么呢?因为两个人发生矛盾和分歧的时候,很容易起冲突。这时候如果有第三人,两人之间的情感张力就会减弱一些,三个人的关系就会重新得到平衡。这就是我们今天要讲的三角关系。

作为一个家庭治疗师,我经常在咨询室里看到,夫妻之间在讲他们的问题,讲着讲着,要讲到他们的矛盾了,他们就会各自避开,去跟孩子说话。“儿子你说说该怎么办?”、“儿子你说说是不是这样?”他们这么做,既避免了彼此之间直接的冲突,同时还通过跟孩子说话,来向对方传递一些信息。

三角关系本身不是问题,它是一种正常的人际现象。但是请注意,如果三角关系中的某个人,一直成了两个人解决矛盾的工具,那我们就说,这个人被三角化了。 被三角化的人,会产生很多的矛盾和困惑,别人的矛盾和情绪,就会变成他的问题。而他也会被卡在这段关系中,很难出来。

其实,三角化是很普遍的。以家庭关系为例,有些夫妻产生矛盾了,他们就会通过贬低孩子,来贬低对方。比如,妻子跟丈夫说:“看看你家孩子,今天又惹什么祸了。”丈夫会跟妻子说:“看看你教的儿子,成绩这么差!”

当夫妻这么说的时候,看起来他们是在指责儿子,其实是在指责对方对孩子的教育不上心,对家庭不够投入。 但是孩子不会知道,他会以为自己犯了错,才会让父母这么生气。

在关系的互补中,我们讲过一个例子:在咨询室里,爸爸指责妈妈,儿子就去保护妈妈。这时候,孩子就会吸收妈妈的忧伤和对爸爸的愤怒。哪怕爸爸想靠近这个孩子都没有办法。这就是关系的三角化。

还有一种情况,父母都很爱孩子,这时候父母的一方经常会以孩子的名义向对方提要求:女儿说了要怎么怎么样,这样对女儿才是好的。对方还没法反驳。这时候,孩子就会被提到一个很高的位置,成了父母权力的来源。女儿也会非常小心,担心自己的话会变成父母冲突的来源。这也是一种三角化。

职场中也有这样的三角化。很多办公室政治,就是这种三角化的产物。我有一个来访者,本来在公司好好做自己的事,跟部门领导关系也不错,可是公司空降来一个大领导。这个大领导对他倒没什么意见,可是跟那个部门领导特别不对付。有一次他去做报告,出现了一个纰漏,部门领导也在,大领导就冷笑着说:“你们XX部门就是这种水平吗?”看起来大领导是在说他,其实是借着他在说那个部门领导。部门领导当时脸色铁青,就把他训了一顿。这个来访者说:“自从大领导和部门领导发生矛盾以后,我每天上班就跟上坟一样。明明是他们俩有矛盾,我却觉得自己比他们还累。”真是神仙打架,小鬼遭殃。这也是一种三角化。

有个被卷入三角化的孩子说:“我就像是父母的拳击手套,他们看起来是打对方,其实都打在了我身上。”这是被卷入三角化的人经常会有的感觉。

三角化会如何影响自我的发展呢?

我想主要有三点:

就是,虽然我跟你们没有矛盾,但你们利用我,把我卷入到了你们的矛盾当中,那我干脆都离你们远一点。可这也不是真的远离,而是你为了回避矛盾,不得不压抑对矛盾双方的情感。这时候,你对自己的情感就开始疏远了。

我有一个来访者曾跟我讲,很小的时候,她还有解决父母矛盾的冲动,她曾给爸爸写过一封信,请爸爸多关心家庭,早点回家。结果这封信让妈妈看到了,妈妈就经常拿着这封信说她爸爸:“你看看,你女儿都说要让你好好回家了。”

这封信原来是她写的,可是当妈妈拿着这封信说爸爸的时候,她特别无地自容。后来,她在家里就慢慢不太说话了,因为每次她还没来得及开口,妈妈就替她把话说了,而每次说的话,都是用来指责爸爸的:“你看你连女儿这点心思都看不到,女儿这点心思你也看不到。”

爸爸是很爱她的,妈妈这么说,爸爸通常就不说话了。可是,她跟爸爸之间,就越来越没话说了。因为,妈妈把她说话的权力抢走了,把她的话当做了指责爸爸的工具。

如果在三角化里,我们要站一边的话,那我们就要顺从我们站边的那个人,压抑对另一个人的感情,甚至表达对另一个人的愤怒,虽然我们自己对他也许没那么愤怒。 这时候,自我的情感,就不再是我们自己的了,而被关系里的某一方给借用了,成了其他人的工具。

我们家没什么太大的矛盾,可是也存在三角化的情况。有一天我正在沙发上跟爱人和女儿玩,我爱人开玩笑地踢了我一下。女儿在旁边,本来跟我玩得好好的,见妈妈踢我,以为我们吵架了,就上来在我的脸上狠狠地抓了一把。我真是抓在脸上疼在心里。

我爱人看到了,就赶紧说:“你为什么抓爸爸啊?妈妈是开玩笑的。”女儿一副很不好意思的神情。我们以为这件事过去了,谁知道晚上女儿睡觉的时候还问妈妈:“妈妈,你是跟爸爸开玩笑的啊?”我爱人说:“是啊。你怎么抓爸爸啊?”女儿说:“我是真的生气。”女儿今年三岁,不是很懂关系,可是她知道要对妈妈忠心。如果我跟爱人真的起冲突了,这种忠心会让她否定自己对我的感情。因为她要忠于妈妈,所以要拒绝爸爸,要对爸爸生气。这时候,她就没法自由地表达和发展她自己的感情了。

被三角化的人常常觉得,都是自己的错,是因为自己没做好,所以才导致了另两人的矛盾。有时候,这会变成自卑的来源。这一点,我们在接下来专门有一节课来讲。

我们没法逃离这种关系,只好通过疏离或者扭曲自己的情感,来达到一种新的平衡。如果我们长期处于这样的关系中,我们就会生病。这就是为什么鲍文说,大部分精神疾病的本质,就是三角化的问题。我们都知道,父母吵架经常会影响孩子的心理健康,怎么影响的呢?不是吵架本身,而是这种三角化的关系造成的。

今天我们讲了关系中的三角化。也许你要问,那怎么处理呢? 我们要回到源头想,关系为什么会被三角化?是因为我们回避彼此的矛盾,所以通过引入第三人来解决。 如果你是正在把别人三角化,那你就要注意,不要把别人当做缓解矛盾的工具,有些冲突和矛盾需要你去面对,你必须去面对。

而如果你是被三角化的一方,你也需要重新回到两人关系。你可以跟关系中的每一方讲:我很想跟你们保持好的关系,可是我不想卷入你们之间的战争。让我们回到单纯的,我和你之间的关系。记住,无论他们是怎么解决矛盾的,无论你多么关心战争的双方,这都不是你的战争。

总结一下。

这一讲我们说了另一种不健康的关系模式——关系的三角化。我们讲了什么是关系的三角化、三角化的各种形式,以及它对自我发展造成的影响。

到现在为止,我已经用了两节课的时间讲了感觉是怎么混淆的。下一讲,我们就来说关系中的另一种混淆——责任的混淆。

最后,我想给你留一道思考题:你不妨想一想,自己是否也曾经被三角化,或者正在被三角化?你又会如何跳出这个角色呢?把你的经验告诉我们。

我曾经被前婆婆三角化了。当前夫和前婆婆有矛盾时,前婆婆就会把气撒在我身上,把我当成矛盾源,而不是直接和她的儿子沟通,表达他的想法和要求。这种感受让我非常不舒服,也很委屈。其实婆媳关系大体都是这样的三角化关系:要么丈夫被三角化——老婆通过引进丈夫,来表达对婆婆的不满;要么婆婆引入儿子,来表达对自己儿媳妇的不满……

最终如何跳出自己被三角化?

第一,我直接告诉我前婆婆:你自己的儿子是什么个性你不知道?他婚前是这个性,婚后也是这个性,你不能因为他结婚了就把他个性的锅给我背,是吧?你们是母子俩,有什么事情就好好沟通;若沟通不了,或者达不能共识,也不要怪到我头上来哦……

第二,我直接告诉我前夫:和你妈有事好好沟通,你现在结婚了,说话做事还是要注意一下我的感受,因为你们一有矛盾了,你妈会胡乱归因认为是我挑唆你做的;如果沟通不了,无法达成共识,你也好好和你妈讲明白……

第三,和母子俩都谈过之后,遇矛盾婆婆又要三角化我的时候,我就会重复告诉婆婆上面的话,让自己置身事外。

连续几次之后,前婆婆就不会把我抓进他们的矛盾里了。

斯滕伯格认为构成爱情的是亲密、激情与承诺三种元素。根据这三种元素的不同组合情况,斯滕伯格将爱情分为八种。

无爱:如果亲密、激情和承诺都缺失,爱就不存在。则两个人也许仅仅是熟人而不是朋友,彼此的关系是随便的、肤浅的、没有承诺的。

喜欢:当亲密程度高但激情和承诺非常低的时候,会产生喜爱。喜爱发生在有着真正的亲近和温暖的友情中,但不会激发激情和你会与之共度余生的预期。如果一个朋友确实激起了激情、他/她离开的时候会被强烈的思念,关系就已经超越了喜爱,变成了别的。当两性之间的关系,在爱情的三因素中,只有亲密因素时,相处的双方在交往中会感觉亲切,轻松,有很强的信赖感,表现在生活中就是两性之间真诚的友谊。严格地说,此种关系还不能纳入到爱情之中。喜欢和爱的区别被现代男女严格区分,所以,他们常常固执地要求明确的答复:你究竟是喜欢我还是爱我?当然,这种关系的稳定会因为二者中任何一方情感因素微妙的变化而发生改变,这也是人们常常怀疑男女之间是否有真正友谊的原因。

迷恋:迷恋中有着强烈的激情,但缺乏亲密和承诺,当人们被不太熟悉的人激起欲望时会有这种体验。只有热情因素。当两性之间的关系,在爱情的三因素中,只有热情因素时,双方有强烈的性的吸引,但缺乏彼此的了解,缺乏彼此的信任,当然,更没有发展到承诺的阶段。处于迷恋中的个体相信:爱不需要理由。也常常无奈的地吟唱:为何偏偏爱上你?迷恋开始于生活中的一见钟情,这种刹那间绚烂如夏花的情绪是否有生命力,发展为稳定的情感,取决于是否会有亲密和承诺因素的形成。

空爱:即空洞的爱,没有亲密或激情的承诺就是空爱。只有承诺因素。当两性之间的关系,只有承诺,没有亲密和热情时,表明二者只有责任和义务,是高度道德化的或价值高度异化的两性伙伴关系。就爱情而言,是没有爱情成分的空洞的爱。在西方文化中,这种爱见于激情燃尽的关系中,既没有温暖也没有激情,仅仅存在着留下的决定。然而,在其他包办婚姻的问换中,空爱是配偶们共同生活的第一个阶段,而不是最末一个阶段。

浪漫之爱:当程度高的亲密和激情一起发生时,人们体验的就是浪漫的爱。亲密和热情两因素的结合。当两性之间的关系具有亲密和热情两个因素,双方的关系不需要承诺来维系时,被认为是一种最轻松最享受最唯美的浪漫之爱,所谓“没有承诺,却被你抓得更紧”。浪漫之爱,若是缺乏承诺的意愿或能力,则与婚姻无缘,所谓“相爱容易相处难”。对浪漫爱的一种看法是它是喜爱和迷恋的结合。人们常常会对自己的浪漫关系做出承诺,但斯腾伯格认为承诺并不是浪漫的爱的典型特征。

伴侣之爱:亲密和承诺结合形成对亲密伴侣的爱,可以成为伴侣的爱。当两性之间的关系有亲密也有承诺,而缺乏性爱吸引时,彼此的关系已经升华为亲情式的信任和依赖,仿佛携手走过漫漫人生的银发夫妇,虽没有青春时的激情,却具有难以描述的情感深度,是不离不弃的黄金伴侣。亲近、交流和分享伴随着对关系的充足的投资,双方努力维持深度而长期的友谊。这种类型的爱会集中体现在长久而幸福的婚姻中,虽然年轻时的激情已渐渐消失。

虚幻之爱:缺失亲密的激情和承诺会产生一种愚蠢的体验,叫作虚幻的爱。热情和承诺两因素的结合。当爱情没有以信任为基础的亲密因素时,仿佛大厦没有坚实的地基,是虚幻的空中楼阁,随时有变异的可能。这种爱会发生在旋风般的求爱中,在势不可挡的激情中两个人闪电结婚,但对彼此并不很了解或喜爱。在某种意义上,这样的爱人为一场迷恋投资很大——有风险的。

圆满之爱:最后,当亲密、激情和承诺都以相当的程度同时存在时,人们的体验的是“完全的”,或称作圆满的爱。亲密、热情和承诺三因素的结合。真正的完美的爱情应该以信任为基石,以性的吸引和欣赏为催化剂,以承诺为约束。既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又充满热情和活力。但这种形式的爱很难坚持长久。

爱情三角理论是罗伯特· J ·斯多伯格提出的。

美国心理学家   斯腾伯格提出的爱情理论,认为爱情由三个基本成分组成:激情、亲密和承诺。激情是爱情中的性欲成分,是情绪上的着迷;亲密是指在爱情关系中能够引起的温暖体验;承诺指维持关系的决定期许或担保。

这三种成分构成了喜欢式爱情、迷恋式爱情、空洞式爱情、浪漫式爱情、伴侣式爱情、愚蠢式爱情、完美式爱情等七种类型。

爱情

爱情是正义生命对心仪对象的一种正向情感。这种情感来自正义生命内心的需求,因为创造者在创造正义生命时都设置了爱情这种情感的需求。其实爱情并不是人类生命独有的情感,只要是正义宇宙创造者所创造的流动性生命,都有爱情这种情感需求的设置。

因为爱情这种情感能为宇宙提供非常高频的正向信息,有助于宇审的快速发展。爱情这种情感非常重要,正义生命只有产生爱情才会有繁衍后代的机会。所以说爱情是正义生命繁衍后代的基础,其实也是正义宇宙发展的基础。

爱情是人与人之间的强烈的依恋、亲近、向往,以及无私专一并且无所不尽其心的情感。在汉文化里,爱就是网住对方的心,具有亲密、情欲和承诺的属性,并且对这种关系的长久性持有信心,也能够与对方分享私生活。

在我们短暂的一生中,我们总是在苦苦思索着,爱情到底是什么?又如何得到完美的爱情呢?

之前我们了解了生活中我们是如何孕育喜欢和爱的,相较而言,爱情要更复杂的多。

20世纪90年代,美国耶鲁大学的心理学教授罗伯特·斯滕伯格提出了爱情三角理论,尽管这个理论并不成熟,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但是还是能够很好的帮助我们理解爱情。

爱情三角理论

他认为,爱情是一个三角形,三角形的三个顶点分别为激情、亲密和承诺。

激情是爱情关系中情欲主导的一种情绪,是那种见到对方怦然心动的感觉,是由外界刺激引起的生理反应,进而唤醒的心理反应。

亲密是因生活中的一些事情或行为感受到的温暖以及满足。

承诺是为了表达爱而做出的短期或者长期的担保。

这三个顶点组成了一个稳定的三角形,三个顶点、三条边以及整个三角形构成了七种爱情:喜欢之爱、迷恋之爱、空洞之爱、浪漫之爱、愚昧之爱、相伴之爱和完美之爱。

喜欢之爱

更像是友谊一样的存在,当我们表白被“我爱你,但是我们不能在一起”这句话拒绝的时候,就证明对方对你没有激情,更不会做出承诺;

迷恋之爱

更像是我们的初恋,初恋的时候我们考虑的不多,只是追求着那种心动的感觉,深陷其中难以自拔。

空洞之爱

更多的是一种责任,就像是纯粹为了结婚而组成的家庭一样,但是实际上要更复杂一些,有研究表明,“包办婚姻”具有一定的成功性,因为婚后二人也同样能够产生激情与喜爱这两种爱情要素。

浪漫之爱

是情欲与喜爱的混合体,生理上的反应带动心理上罗曼蒂克的感觉,加上生活中的点滴温暖,更像是处于热恋中的情侣。

愚昧之爱

就像它的名字一样,激情之后的承诺,又有几个能够长久呢?

相伴之爱

更像是大多数的婚后生活,激情退去,平淡温馨,相知相伴。

完美之爱

实际上可以看成是相伴之爱加上激情这一要素,而大多数爱情一般都是由迷恋之爱慢慢转化为相伴之爱的。

我们都知道,爱情有三年之痛、七年之痒一说,实际上不过是激情退去的一种表现而已,想要获得完美之爱,就必须知道如何重燃激情。

“有研究表明:那些经常在一起做一些可以提升彼此兴奋度活动的夫妇,所报告的婚姻满意度最高。”

前面我们说了,激情是可以由外界刺激得到的,比如一起观看恐怖**、乘坐海盗船或过山车、进行一些趣味活动或者一起进行体育锻炼等都可以提升激情,因为肾上腺素会让两颗相爱的心更加贴紧。

三要素为激情、亲密和承诺。

1、“亲密”是爱情的第一元素,是在情缘中能心心相印,灵犀相通的因素。是为对方着想,看重对方,了解对方,相互分享,相互支持的感受与心态,这种感受是令人舒畅的感受;感受到伴侣无条件接纳。亲密感出自一种不自私地愿为满足对方牺牲自我的精神。

2、“激情”是爱情另一要素。它是一种渴慕与对方结合的心态,是一种强烈的渴望与需求。激情与亲密感是相辅相成,但若没有真正的亲密感,这种激情是不能持久,其满足亦是短暂。

3、“承诺”是爱情第三元素,好像一个三脚架一样,三者不能缺一。承诺是维系爱情关系的基础,并且是爱情长期存在的决定。相爱的人愿意排除万难,培养亲密感和激情。反过来有亲密感和激情的关系亦使承诺更能持久。

扩展资料:

在斯滕伯格提出爱情三要素之后,又提出可以根据这三要素组合成不同的爱情三角形,在爱情模型中,三角形的三个角分别代表:亲密感、激情、承诺。

然而,东西方文化的差异以及中国特殊的传统文化的存在,使中国人具有自己独特的情感体验和爱情类型,使得我们在应用三元理论分析中国爱情的类型时出现偏差。

中国爱情的特点不同于外国,一来是因为中国人追求纯粹的精神之爱的文化根源。二来是因为封建传统礼教的约束和中国千年的悠久历史造就出内敛,含蓄的中国性格。

——爱情三角理论

三角化的三种类型:

1敌对竞争:冲突双方十分敌对,并都想通过竞争孩子与对方抗衡。

父母敌对,孩子左右为难。

2迂回转移:双方的冲突更加隐蔽,压力通过孩子来执行,透过增加孩子的偏差行为来掩盖矛盾,把关注点从关系冲突转移到处理孩子的消极面或亲子冲突。

表现:夸大孩子问题,从而转移夫妻关系的张丽。孩子会制造问题来转移父母之间的张力。

3跨代联盟:冲突当中的一方或双方尝试获得孩子的支持来反对另一方。

表现:父母的打手

美国心理学家斯腾伯格关于爱情提出爱情三角理论,他认为爱情是由激情、亲密和承诺三个基本成分组成的。其中激情是爱情中的性欲成分,是情绪上的着迷;亲密是指在爱情关系中能够引起的温暖体验;承诺指维持关系的决定期许或担保。而这三种元素通过不同的组合又可以构成七种爱情,即喜欢式爱情、迷恋式爱情、空洞式爱情、浪漫式爱情、伴侣式爱情、愚蠢式爱情、完美式爱情。

  喜欢式爱情

  当亲密程度高但激情和承诺非常低的时候,便会产生喜爱。喜爱发生在有着真正的亲近和温暖的友情中,但不会激发激情和你会与之共度余生的预期,简单来说喜欢这种关系出现在非常友好的朋友之间,严格地说,此种关系还不能纳入到爱情之中,但只要二者中的任何一方情感发生变化就会变化。

  迷恋式爱情

  即迷恋中有着强烈的激情,但缺乏亲密和承诺,只有热情因素。放在两性相处当中,即双方有强烈的性的吸引,但缺乏彼此的了解,缺乏彼此的信任。因此能否发展为稳定的情感,取决于是否会有亲密和承诺因素的形成。

  空洞式爱情

  顾名思义,即空洞的爱,没有亲密或激情。只有承诺。当两性之间的关系,只有承诺,没有亲密和热情时,表明二者只有责任和义务。常见于生活中的包办婚姻。

  浪漫式爱情

  当亲密和热情两因素的结合时,人们体验的就是浪漫的爱,双方的关系不需要承诺来维系时。

  伴侣式爱情

  亲密和承诺结合形成对亲密伴侣的爱,可以成为伴侣的爱。当两性之间的关系有亲密也有承诺,而缺乏性爱吸引时,彼此的关系已经升华为亲情式的信任和依赖,虽激情不再但亲情友情长存。

  愚蠢式爱情

  即缺失亲密的激情和承诺会产生一种愚蠢的体验,也叫虚幻的爱。当爱情没有以信任为基础的亲密因素时,随时都有变异的可能性。

  完美式爱情

  即亲密、激情和承诺三种因素都存在时,也叫圆满的爱。现实生活中,这种形式的按是很难长久坚持的。

三要素为激情、亲密和承诺。

1、“亲密”是爱情的第一元素,是在情缘中能心心相印,灵犀相通的因素。是为对方着想,看重对方,了解对方,相互分享,相互支持的感受与心态,这种感受是令人舒畅的感受;感受到伴侣无条件接纳。亲密感出自一种不自私地愿为满足对方牺牲自我的精神。

2、“激情”是爱情另一要素。它是一种渴慕与对方结合的心态,是一种强烈的渴望与需求。激情与亲密感是相辅相成,但若没有真正的亲密感,这种激情是不能持久,其满足亦是短暂。

3、“承诺”是爱情第三元素,好像一个三脚架一样,三者不能缺一。承诺是维系爱情关系的基础,并且是爱情长期存在的决定。相爱的人愿意排除万难,培养亲密感和激情。反过来有亲密感和激情的关系亦使承诺更能持久。

爱情三角形

在斯滕伯格提出爱情三要素之后,又提出可以根据这三要素组合成不同的爱情三角形,在爱情模型中,三角形的三个角分别代表:亲密感、激情、承诺。

然而,东西方文化的差异以及中国特殊的传统文化的存在,使中国人具有自己独特的情感体验和爱情类型,使得我们在应用三元理论分析中国爱情的类型时出现偏差。

中国爱情的特点不同于外国,一来是因为中国人追求纯粹的精神之爱的文化根源。二来是因为封建传统礼教的约束和中国千年的悠久历史造就出内敛,含蓄的中国性格。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3900661.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8-19
下一篇2023-08-19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