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知名画家张大千于1968年创作什么

我国知名画家张大千于1968年创作什么,第1张

 张大千在1968年时创作了《长江万里图》,《长江万里图》是绢本设色画,以四川省起笔,开卷是都江堰的铁锁,长江奔流而下,经过三峡、江陵,容纳百川后投入大海,呈现了祖国山河的壮丽景象,更表达了作者对故乡山水倍加思念的情感。

 画家张大千在1968年时完成了什么作品

 我国知名画家张大千在1968年时创作了著名的《长江万里图》,长江万里图是绢本设色国画,现在收藏于中国台北历史博物馆,画中的长江以四川省起笔,开卷是都江堰的铁索桥,长江奔流而下,越过三峡,过江陵,纳百川后投入大海,体现了祖国山河的壮丽。

 《长江万里图》是张大千万年旅居海外,思念故乡而创作的。人越到晚年,对故乡的思念越深,因此我们经常能在张大千的画中看到祖国的山山水水,同时,正值同乡张群八十大寿,长江也是他们共同熟悉的景色,张大千就用长江万里图作为庆祝其寿辰的礼物。

  张大千简介

 张大千别号大千居士,四川内江人,中国泼墨家、书法家,和二哥一起创立的“大风堂派”是二十世纪中国画坛最具传奇色彩的泼墨画工。张大千在山水画方面成就卓越,旅居海外后,画风工写结合,重彩和水墨融为一体,开创了新的艺术风格,20世纪50年代后,张大千游历世界,获得了巨大的国家声誉,被誉为“东方之笔”。

题识:

1偶听流莺偶结邻,偶从禅榻许相亲。偶然一忘维摩疾,散尽天花不着身。此去年六月避暑昆明湖上戏效定庵体绝句也,漫书画上。大千居士。

2乙亥二月拟唐人壁画笔法作於大风堂下。蜀人张爰。

印文:大风堂、张爰私印、蜀客、蜀中张爰、大千豪发、摩登戒体

题跋:每叹飞花委暗尘,天风飘堕去无因,为谁怨损作残春。浪蕊浮香终易尽,倡条冶叶霎时新,画中非幻亦非真。浣溪沙。甲申花朝偶展此画漫题。大千居士张爰。成都桂玉桥借居。印文:张大千、蜀客

这幅《天女散花》,张大千作于1935年,画中的天女系以和他相识相恋的朝鲜少女池春红的容貌为蓝本所绘制,他在画上的题诗中有“画中非幻亦非真”之句,以示画中人物并非虚幻,亦非真的天女。

张大千和池春红这一段情史,是他一生无数风流韵事中,最为凄美的一桩,让张大千终身引以为憾。

早在1927年,当时仅廿九岁而已在中国画坛享有盛名的张大千,由日籍老友江藤涛雄引导,到日本统治下的朝鲜游览,受到日本某大商社的隆重接待,在旅社住了好几个月。在旅社布置了画案,每天游罢归来,即伏案作画。

江藤为大千雇来一位原为“伎生”(艺妓) 的朝鲜少女伺候笔砚,大千为她取名春红。两人语言不通,但春红善解人意,相处不久,双方竟都动了真情。

在异国少女的爱情滋润下,大千创作欲旺盛,这段期间,为春红作了不少诗与画。

回国前,张大千实在舍不得离开春红,竟然有了“纳宠”的念头。(此时,大千在国内已有两位夫人,大夫人曾庆蓉,二夫人黄凝素。)他就将与春红的合影照片与陈情的快一起寄回国内给他的二夫人黄凝素,试探夫人能否同意他异域纳妾。

谁知,黄夫人不但不同意张大千将春红纳为妾室,还转来曾太夫人严命大千即时返家的讯息。大千事母至孝,不敢违母命,遂匆匆整装回国了。

张大千十分不忍,留下很大一笔钱给春红她,让她在京城开了一家汉药店,以维生计。

一年后,张大千到日本,去朝鲜看望了春红。

以后,张大千和春红一直保持联络,大千并曾去探望过好几次,就在他们这一场热恋的岁月当中,1934年六月大千到北平昆明湖避暑,思念远在北国的春红,写下“ 偶听流莺偶结邻,偶从禅榻许相亲。 ”之诗句。

来年,大千在大风堂绘制本幅,即将年前所作诗句题于画上。

1937年,中日战争爆发,张大千和春红断了音讯,战争期间大千回家乡成都避难,想到阔别七年的春红,思念不已,取出这一幅以春红容貌为蓝本的《天女散花》,引起了他的无限相思,无限感怀,又在画的裱绫上添上一首诗,表达眷恋之情。

及至二战结束,张大千和日本老友江藤联络上了,江藤告诉他,春红在战争期间已因故过世。张大千得悉春红噩耗,悲痛万分,立刻亲笔写了“池凤君之墓”的一纸碑文,给江藤带去韩国,为春红修坟立碑。

三十多年后(1978年), 张大千应邀到汉城(今首尔)画展,在春红兄长的陪同下,去春红坟前上香致祭,了却了多年的心愿。本幅《天女散花》见证了张大千与春红的这段凄美的异国情缘。(文/黄天才)

张大千结婚反映了一个时代对婚姻的态度,张大千的情史非常丰富,张大千结婚也并不让人觉得多么惊讶,反而让人觉得理所当然,这件事情发生在张大千的身上就没有那么让人难以接受,因为张大千对婚姻的态度就是如此,让人无法接受的是张大千居然会和自己女儿的闺蜜结婚,这才是让人真正无法理解的行为,但是张大千的前妻似乎他再婚并不反对,因为他们都已经习惯了张大千的多情。

想必大家对于张大千一定不会陌生,张大千虽说不是娱乐圈的明星,但是在画坛也是赫赫有名,当年张大千凭借仿画而获得了很多人的关注,他在画坛的地位也很高,说到张大千就不得不说一说他的情史,张大千生活在一个比较动荡的年代,那还是还存在比较严重的男尊女卑的思想,张大千也自认为可以坐拥三妻四妾,所以对于婚姻并没有所谓的从一而终,张大千有过四任妻子,而且他的妻子们相处得还格外好,最让人惊讶的是张大千迎娶了自己女儿的闺蜜。

张大千结婚这件事情反映了一个时代对婚姻的态度

张大千结婚这件事情对于很多人来说都觉得无法接受,毕竟我们是用现在的结婚观念去看待这个问题,只能说张大千的结婚反映了一个时代对婚姻的态度,那个时候的人觉得男人有实力拥有三妻四妾很正常,但是我们现在就无法接受这样的婚姻观。

张大千结婚也让人觉得有些不可思议

现在我们现在的角度来评价张大千的婚姻,只能说让人觉得不可思议,张大千的才华确实让人敬佩,但是他的婚姻观不敢苟同,只能说张大千的婚姻就是一个愿打一个愿挨,并没有人逼迫她们嫁给张大千。

  1941年春,享誉海内外的国画大师张大千,怀着对敦煌莫高窟的无限向往之情,不顾家人与亲友的反对,携三夫人杨婉君、次子张心智及大风堂的部分弟子,踏上了去往敦煌的艰难旅程……

  他们穿越千里黄沙,万倾戈壁,一路上餐风宿露,历尽艰辛。在武威,老画家范振绪竭力相劝;在途中,老朋友李子民以死里逃生的亲身经历,竭力阻止;刚出嘉峪关,又传来长子心亮在西安病逝的噩耗;但是所有这些,都没能阻止张大千去敦煌取经的决心……

  当张大千第一次走进洞窟时,被眼前的情景震撼了:这就是我梦寐以求的敦煌!你比我想象的更宏大,更辉煌!什么五百年才出一个张大千……当你站在莫高窟的千壁丹青面前,会觉得自己多么渺小,多么幼稚,敦煌壁画的水平之高,数量之巨,远远超出了我的想象……

  原来打算待三两个月的计划,不得不改变了。张大千决定留下来,一方面清理流沙,维修栈道,给石窟登记编号,以保护这个艺术殿堂免遭破坏;一方面临摹壁画潜心研究,如饥似渴地吸取艺术营养……

  由于地处偏僻,工作量巨大,人手众多,生活开支日见拮据,张大千很快陷入了经济困境。雇来清理流沙的工人发不出工钱,一切工作又都不能停止,宛君只好拾野菜,勉强供大家充饥度日;张大千只好想方设法办画展,甚至卖掉了二十四箱收藏多年的古画……

  由于向张大千索画未得,钱书记长对张大千倾其所有全力保护莫高窟的行为,不但不支持,反而千方百计进行报复和诬陷。并操纵牟县长等人制造事端,嫁祸于人……

  敦煌富商刘鼎臣为张大千的善举所感动,在张大千青黄不接难以为继的时候,送来粮食和财物,给张大千以无私援助。为此刘鼎臣遭到钱书记长的嫉恨,一手炮制了刘鼎臣贩卖鸦片的冤案,把刘鼎臣投进大牢……

  钱书记长以保护莫高窟的名义将士兵驻扎在千佛洞,任其生火做饭,破坏壁画。又将张大千从青海请来的藏族画师昂吉强行赶出敦煌。钱书记长还串通甘肃省参议会十多个参议员,制造了张大千破坏莫高窟文物的冤案,并对张大千实施看管,限制其行动自由……

  土匪头子任毛头对抢来的香音情有独钟,但香音宁死不屈。任毛头将香音送到怡春院,叫老鸨帮他加以调教,以便来日明媒正娶,当他的压寨夫人……

  柯远出于对香音的同情,经常去怡春院看望香音。一次郏团叫香音陪酒遭到拒绝,郏团长一气之下,令人将柯远暴打一顿。张大千误以为柯远去怡春院嫖娼被打,便以败坏大风堂声誉的名义将其赶出敦煌。

  柯远与香音再次相见时,香音送给柯远一副《双飞天》,并告诉柯远:要临摩好敦煌的壁画,必须从经卷入手。柯远觉得事情重大,决定求见八老师。张大千看到眼前这副《双飞天》,顿时回想起李子民对他的交代。张大千立即去怡春院面见香音,没想到这位对绘画颇有天赋的才女,果然是李子民的女弟子……

  罗瞎子为了忏悔自己给斯坦因、蒋孝宛帮工的行为,不惜倾家荡产收藏敦煌写经。但所藏经书从不与外人观看。张大千急于解开临摩中的难题,欲向罗瞎子请教。但罗瞎子对张大千心存误会,拒绝了他的要求……

  当误会消除,罗瞎子邀请张大千看经书时,张大千和香音看到的是一字未著的白卷。张大千和香音万万没想到,罗孝义为了给父亲治病,竟然把家藏的珍贵经书全卖了……

  为了维持一行人在敦煌的巨大开支,为了将香音赎出怡春院,张大千变卖了珍藏多年的24箱古画。钱书记长获悉张大千要赎香音,指使牟县长把关在大牢里土匪头子任毛头放了出去。任毛头一出监牢就直奔怡春院……

  任毛头听说香音与张大千的弟子来往密切,立即派人将香音和柯远绑架。在一个风黑月高的夜晚,任毛头并当着柯远的面,残忍地强暴了香音……

  香音再次被任毛头送进了怡春院。任毛头告诉老鸨:这玩意我不要了,你拿去挣钱吧。任毛头还警告老鸨:绝不许她跟张大千的弟子来往,否则就要你的脑袋!身心受到严重摧残的香音,此时已是万念倶灰……

  罗瞎子发现自己收藏多年的宝贵经卷,已经全部被人偷换成白卷,而且这个人不是别人,就是自己的亲生儿子罗孝义。罗瞎子经受不住这样残酷的打击,含恨而死……

  当张大千去怡春院赎香音时,香音已经有了轻生的念头。罗瞎子和香音的相继去世,给罗孝义的精神上产生了重大的冲击。他怀着对父亲、对香音、对莫高窟的无限悔恨,跪倒在慧空僧伽脚下,恳求削发出家,留在莫高窟,日夜守望着千佛洞,以慰父亲的亡灵……

  张大千的敦煌之行,历时两年七个月,耗资五千余两黄金,临摹莫高窟壁画二百七十六幅,对他以后的艺术创作产生了不可估量的影响……

  大千离开敦煌后,陆续在兰州、重庆、成都、上海等地举办了临摹敦煌壁画展览,一时间人潮如涌,震惊中外,促进了艺术界、史学界及社会贤达对发掘敦煌宝藏的极大兴趣……敦煌壁画从此受到政府和各国学术界的高度重视……敦煌艺术从此走向了世界……

  敦煌之行是张大千艺术道路上的一个重要转折,经过敦煌艺术的洗礼,他的视野更开阔,气势更恢宏,技巧更娴熟,手法更多样,艺术水平上升到一个全新的境界……

数画家才华风流古有唐伯虎,今有张大千。

去了趟台北。街头巷尾,最不会缺的是“川味”红烧牛肉面的招牌,小小一条永康街,居然能有三四家。奇怪的是,四川并无此味。

台北的“川味”牛肉面,源头当然出自眷村,而以冈山的眷村可能性最大。冈山是空军官校所在,官校自成都迁来,眷属多半为四川人。

丈夫们每天驾驶飞机出门,也许要到晚上才回来。在家等候的眷属们一边提心吊胆地听着天上的点点滴滴,一边做着最熟悉的家乡味道。

以这样的心情吃那碗红烧牛肉面,会突然地感受到一种异乡的滋味,身体中有某种情绪被唤醒,然后转换着,突然便有一种酸楚的感情。

也许因为这种来自家乡的特殊情绪,回到台湾的张大千,才会特别爱用这道菜招待客人,画家的牛肉面,丰富而充满想象,是那种豪放的乐观。张大千之红烧牛肉面(正确名称应是“黄焖”,不可加酱油)做法如下:

1 先用素油煎剁碎的辣豆瓣酱

2 放入两小片姜,葱节子数段

3 牛肉四斤,切块入锅

4 花雕酒半斤至一斤

5 酒酿酌量

6 花椒十至二十颗

7 撒盐

8 烧至大滚,再以小火炖,约四小时

9 煮面

10 分盘上桌

11 可佐以芫荽、红辣椒丝炒绿豆芽、盐、糖、醋、胡椒、酱油、辣油

张大千很喜欢牛肉。张家的餐桌上出现最多的菜则是四川小吃粉蒸牛肉,这道菜香浓味鲜,里面要放大量豆瓣和花椒,有些人还要放干辣椒面,以增加香辣。

但是张大千不满意普通的干辣椒面,他用的辣椒面一定要自己做,吃的时候要专门到牛市口买著名的椒盐锅盔,用锅盔来夹着粉蒸牛肉吃。爱吃到这种地步,难怪画家曾经自负地说:“以艺术而论,我善烹饪更在画艺之上。”

张大千对于美食的热爱,似乎从很久之前就已经结成。他在上海时,常常住在浙江宁波富商李茂昌家。一次,他吃了15 只大闸蟹,然后又偷跑到街上吃了8 个冰激凌球,结果到了晚上肠胃炎发作上吐下泻。深夜前来照顾他的,是李茂昌的女儿李秋君。

当被请来出诊的医生看到李秋君着急的样子,急忙安慰她说:“太太,不要紧的小毛病,您请放心。”当然,李秋君并不是张大千的太太。

这让张大千很不好意思,又不好解释。第二天病一好,他急忙向李秋君道歉,李秋君却只是微微一笑:“医生误会了也难怪,不是太太,谁在床边侍候你?我要解释吧,也难以说得清,反正太太不太太,我们自己明白,也用不着对外人解释。”

李秋君和张大千的相遇,像极了古代传奇小说里才子与佳人的典型会面:据说李茂昌花了50 块大洋,买回来一幅古画,回来高兴地拿给女儿李秋君看,李秋君端详了一会儿说:“这是假画,不过作画者的天分很高,将来会有大出息。”

这个作画者当然就是张大千。后来李茂昌遇到张大千,便说起此事,又邀请张大千到府上做客。张大千如约而至,看到客厅里挂着一幅署名为鸥湘堂主的《荷花图》,一枝残荷,一根秃茎,一汪淤泥,飘逸脱俗,让张大千击节称赞。这画,当然是李秋君画的。

这样浪漫主义的会面却没有得到传奇小说般的结果,原因我们已经不得而知,最大的传闻是说张大千已有妻室,而李秋君不肯为妾,而那一方名为“秋迟”的印,似乎确实寄意“恨不相逢未嫁时”。

不过,两个人确实有着不同寻常的交情,这些情意在饭桌上尤其明显。张大千得了糖尿病后,吃的菜都要经过李秋君鉴定,她觉得能吃,才会自己把菜夹到张大千的碟里让他吃。可是张大千最馋甜菜,往往就会与李秋君玩起捉迷藏的游戏。

一次宴会,男女分坐,张大千没有与李秋君同席,李秋君在邻席关照他不许乱吃。一会儿,上来一碗撒着桂花末的芋泥甜菜。

张大千故意大声问李秋君,这道菜能不能吃。李秋君眼睛近视,错看桂花末是紫菜屑,以为是咸的菜,就回答可以吃。

张大千就赶紧挖了一大调羹吃。等到李秋君尝到是甜菜,大叫不能吃时,那一大口早就进了肚,张大千还故意说:“我问了你才吃的。”

随之而来的是飞短流长。张大千与李秋君的大哥李祖韩去澡堂泡澡,无意间看到一份小报,上面赫然写着“李秋君软困张大千”的标题,说张大千到了上海,就被李秋君软禁在家里,禁止他参加社会活动,她要独占张大千云云。

张大千看了十分不安,对李祖韩说:“小报如此乱写,我怎么好意思见三**。”谁知回到李家,李秋君主动把报纸给张大千看,说只要我们心底光明,行为正大,别人胡说也损不了我们毫发,不要放在心上。

张大千、李秋君与上海画坛同仁

张大千与李秋君曾一起过50 岁生日。有心的弟子们为他们合庆百岁大寿,张大千特意从四川坐飞机去上海,卡德路上的大风堂喜气洋洋,客厅里一对盘龙凤红烛,一幅红底洒金笺寿字,金石名家陈巨来为他们刻了一方“百岁千秋”的印章,把两人的名字和合庆百岁的纪念都包含在印章里。

当天,两人合绘了《高山流水图》,就盖上“百岁千秋”的图章,还相约要一起画50 幅画互相题款,每张画都用这块图章,凑足100 幅,举办一个两人画展。

这当然不曾实现。1949 年,张大千从东南亚到南美旅居,和李秋君天各一方。他每到一个国家,就要收集一点那里的泥土,然后装在信封里,写上“三妹亲展”。

张大千去世后,人们发现有十几个从来没有被打开的信封,都是写给李秋君的,其中一封信这样写着:

“三妹,听说你最近缠绵病榻,我心如刀割。人生最大憾事为生不能同衾死不能同穴。你我虽合写了墓志铭,但究竟死后能否同穴,实在令我心忧。一生曾蒙无数红颜厚爱,然与三妹相比,六宫粉黛无不黯然失色。今日犹记初逢时你一副可爱娇憨模样,铭心刻骨,似在昨日……恨海峡相隔,正是家在西南常作东南别,尘蜡苔痕梦里情啊!”

信中所提及的墓志铭,是指李秋君50 岁的时候在静安公墓(现在的静安公园)给自己买了一块墓地,张大千写了墓碑“画家李秋君生圹”,经石刻朱红色字立碑。

在李秋君墓穴旁边,是张大千给自己买的墓穴,墓碑是李秋君为他写的“张大千之墓”。

李秋君没有收到这些信,1971 年8 月,她因病去世,此时,张大千正在香港举办画展。起初人们不敢把这个消息告诉张大千,张大千的夫人徐雯波觉得不好,就告诉了他。

在听到这个消息后,张大千面朝李秋君居住的方向长跪不起,几日几夜不能进食。他亲笔作了一篇悼秋词,最悲痛的是末句“古无与友朋服丧者,兄将心丧报吾秋君也!呜呼痛矣……”

这篇悼词据说在李祖莱手中,曾经在香港拍卖得二十万。从那以后,张大千一下子就苍老了许多,身边弟子常听他说的一句话是:“三妹一个人啊……”

张大千和夫人徐雯波

而他最常说的事情,则是1939 年的那个50 岁生日,和自己离开上海时,李秋君把自己亲自为张大千书写的菜谱交给徐雯波,对她说:“好妹妹,你能够每天在他的身边照顾他,有多好!”

(作者:李舒)

摘编自《民国太太的厨房》,中信出版社出版

看历史微信公众号:EYEONHISTORY

的确,张大千自己也曾谦虚地说过:他不敢说自己最能欣赏女人的美,他只是在观察、欣赏美丽的女人以搜求画稿时,比别人更仔细、更留心罢了。

他的仕女画之所以能雅俗共赏,成为他绘画题材中大受欢迎的一类,与他对美人的“美”刻画得淋漓尽致、神髓逸出,密不可分。

他眼中的美人标准可要比常人苛刻得太多,不仅要长得美,而且气质要“娴静娟好,有林下风度,遗世而独立之姿,一涉轻荡,便为下乘”。因此能入他画中的美女,当真是绝对美极了的。

著名的京剧大师梅兰芳上妆后的脸谱及身段被张大千认为“浑身都是画稿子”。因为这种脸谱和身段凝结了唐宋以来古人们审美的全部精华。如美人的脸要“三白脸”才好看,也就是额头、鼻子和下颚是白的,这样才能衬托出脸颊的红润和健康。这种认知很符合自然美的原则,颜色的深浅会突出脸形的轮廓,中国人的轮廓大都显得扁平,而“三白脸”正好表现出了线条轮廓的对比度,当然就显得美。因此戏妆便尤其突显出这个特点来。

对于外国人认为中国女人凤眼好看的审美认识,张大千自有一番见解:“其实大家都弄错了,凤眼并不是像我们四川人所说的‘丝毛绸子上拉了一道口子’那样的细长,所谓凤眼是指女人的眼神要温柔,不要瞪大眼睛,显得一副凶相。”

可能只有大师才能如此入木三分地透过狭义上的“凤眼”形状,以眼神的种种流盼说出真正的“凤眼”含义。

五官之外便是人的身材,一个美人的高矮胖瘦该如何定下标准呢?张大千认为以中国人的审美习惯来看,并没有特别的偏爱“胖子”或“瘦子”。所谓“环肥燕瘦”的典故强调的其实是“骨肉匀停”,匀称就是美。

国画中的美人穿的都是古装,飘逸轻盈,因为古代女人的衣服有彩带、有水袖、有流畅的线条美,因此入画。而时装本身总在变,所以时装的美都是暂时的,便有过时之说,因此不容易入画。

张大千说衣服穿得一臃肿,人就不美了。所以棉袄是入不得画的。

20世纪30年代在北平时,张大千和梅兰芳是相互欣赏的好友,梅兰芳曾请教大千教他如何画美人,大千当即回答:“你自己就是一个最标准的美人,你只要把你戏台上的各种样子画下来就行了,千万不用再参照别的样子了。”

梅兰芳也是个对美精益求精的人,在他的练功房里四壁都镶满了镜子,每一举手投足都力求达到最美的效果,甚至连唱时都要研究怎样才不影响嘴形的美。

除了脸和身材外,手是仅次于眼睛的传递情感最重要的工具。中国画中有“画人难画手,画树难画柳,画兽难画狗”的说法。道出画手的难度。

张大千在敦煌临摹壁画时,看到唐朝人画女人时,不论丫头、**还是太太,都把手画得细腻传神,绝不偷懒。

古人的治艺严谨让张大千钦佩之余更感身受鞭策,因此也练就了画手的绝活。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3900907.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8-19
下一篇2023-08-19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