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时期的情绪反应有哪些特点?

疫情时期的情绪反应有哪些特点?,第1张

你好,在面对突发事件时,情绪问题异常突出。总结起来,在面对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时,我们的非理性和异常情绪表现主要有以下特点:

1、疑病心理

在突发事件时,我们内心充斥怀疑和不安,会对自身健康状况或身体某一部分功能过分关注。如在疫情期间过分关注体温,总是担心自己会患上、染上某种疾病,但实际上并没有。

医生对疾病的解释和客观检查也不足以消除内心的担忧。固执地怀疑自己得病了,被焦虑和恐惧充斥,甚至会表现出一些躯体化的“病症”,如咽喉疼痛、气短咳嗽、身体乏力等。

2、恐慌心理

恐慌可以理解为害怕,是企图摆脱逃避某种情境而又无能为力时的情感体验,是对特定刺激时间采取的自御反应。在病毒流行期间,人们会觉得异常不安,对疾病感到恐慌。

比如:害怕因与人交流感染病毒,害怕病毒蔓延到自己家中,害怕染病死亡等。

3、焦虑心理

疫情时刻,焦虑与恐惧情绪相伴相随。恐惧是面对危险时产生的害怕担忧,焦虑则更多地指向未来。预感到似乎将要发生某种不利又难以应对的情况,为还未发生的事情担忧,呈现出高度警觉。

比如:害怕疫情难以控制、迟迟不能复工复学或者在复工复学期间被感染等。

4、抑郁心理

抑郁心理常在突发事件后出现,突发事件通过应激机制增加抑郁产生的危险。疫情发生时常见的抑郁表现为悲观、失望、灰心丧气,无意与外界沟通,情绪长时间地低落,在工作生活中无法集中注意力。

比如:对人类的生物性防御系统感到失落,为人生之多艰而悲伤。

5、强迫心理

在病毒流行期间,官方媒体提示要勤于洗手。有些人频繁洗手、测量体温每日达三四十次,总担心从外界或与别人接触后会感染上病毒,这种强迫动作是在难以抑制的意向影响下发生的,明知不合理、不必要、但自己无法控制。

表现为反复计数,反复回忆,反复某些动作,反复消毒,不停地擦拭物品。

6、伴随症状

在面对突发事件时,上述情绪问题常伴一些其他症状和体征,类似神经衰弱的相关表现,如紧张性头痛或肌肉痛,睡眠障碍,入睡困难,易惊醒,醒后仍不解困乏甚至更难受。

这些表现在心理承受能力差的人当中更为明显,当现实压力过大时,他们就会表现为逃避、抗拒、攻击等反常反应,以致适应能力较差,人际关系紧张。

本文所提及的异常情绪状态,之所以说是“异常”,是因为我们在抗击病毒期间的情绪状态与平常的心理状态相比是不一样的;并不是说这些心理状态是病不正常的。

因为在突发重大事件面前,我们或多或少都会产生焦虑、担忧、恐惧的心理,这是疫情期间常见的异常情绪表现。

我相信,在面对重大疫情面前,我们不仅有相同的信念,都坚定地相信祖国会顺利渡过难关;也会有相似的情绪体验和心理状态,都为患病疑病人员、一线工作者、疫情地图、自我健康而担心。

希望以上回答可以帮到你。

昨天,后台收到这条消息:

“KY,我今天感觉嗓子不舒服。现在无法呼吸,全身麻木,很难受,快要窒息了。我是心脏病发作了还是被病毒感染了?我想我要死了。真的,要不要打120送我去医院”

看到这样的新闻后,我们怀疑这位朋友患有极度焦虑,导致恐慌发作。

惊恐发作是一种突然而强烈的恐惧,通常持续十几分钟到几十分钟。常见的表现包括心悸、出汗、颤抖、气短、麻木或感觉不好的事情即将发生(NIMH,2016)。

于是我们马上联系她,告诉她不要去医院,然后一直和她聊天安抚她的情绪,同时指导她在网上做一段时间的正念冥想。果然,大约20分钟后,她说大部分症状都消失了,感觉好多了。

在目前的疫情下,虽然类似惊恐发作的极端心理反应比较少见(一般只发生在有高度焦虑问题的人身上),但还是有很多不良心理反应比较常见。

今天的文章,就来为大家普及一下,面对疫情,人们会有哪些不良心理反应,以及如何应对。

心理压力和情绪反应

在抗击疫情第一线的医务人员需要面对一系列特殊的心理压力,包括:

害怕自己被感染。

过年不能回家,和家人失散了。

艰难的救援工作

临时调动工作地点,临时换班

面对危重病人的痛苦和死亡。

王萍,2004年

这些心理压力会带来一系列的情绪应激反应,使人容易发脾气,容易激动、烦躁、紧张、焦虑,注意力难以集中。

在情绪反应的同时,TAs还可能出现一些躯体症状,如头晕、呼吸困难、心动过速、身体颤抖、厌食、入睡困难或突然觉醒等。

因为人手不足,ICU医生去发热门诊排班。昨天确诊一个病人后,我不敢回家,因为感染风险太大,不能让家人牵扯进来。其实我特别担心,但是病人太多了,我们没有精力照顾自己。我们只是在工作中不需要集中注意力的时候,感觉手在抖。

3354匿名,女,35岁,ICU医生。

过度劳累和精神崩溃

疫情期间,医护人员长期参与高强度、高压力的医疗工作,休息严重不足。倦怠也可能发生,他们在情绪上、精神上和身体上都极度疲惫。由于这种疲惫在短期内无法缓解,ta们可能会对目前的救援任务感到愤怒和无力,进而对医疗感到疲惫和无意义(怀疑自己的职业和生活选择)。

这些负面情绪反过来很可能会加重目前医务人员的心理压力,甚至导致ta们精神崩溃,表现为哭闹、砸东西、对自己或他人施暴等。

同时,医务人员也需要面对公众会遇到的心理挑战。这部分将在后面详细描述。

KY提示时间:医务人员如何规范自己?

考虑到医疗战线压力大,时间短,这里推荐几种随时随地都可以用的心理调节方法。

1《蝴蝶拥抱》

也被称为“自爱的拥抱”,由创伤工作者露西阿蒂加斯(LucyArtigas)创立,用于创伤中的自我安抚。

2012阿蒂加斯贾雷罗。

2着陆技术(接地技术)

着陆技术经常被用来处理强烈的负面情绪。通过检查我们的触觉、环境和转移注意力,我们可以从情绪漩涡中回到此时此地。

KY成立了专业的心理服务团队,为大家提供免费的心理援助。详见文末海报。团队所有专业人员都接受过定期培训和专业督导,2015年至今已服务超过30w人次。

疾病、焦虑和惊恐发作

信息传播迅速,使人们能更好地了解疫情和肺炎症状。同时,人们更容易感到焦虑和恐慌,害怕自己成为下一个感染者。

在焦虑中,有些人可能会出现“疑病症”的症状,过分关注自己是否生病。比如经常量体温,如果稍微升高,就怀疑自己被感染了,要反复去医院检查。目前因为疑似患病而去医院检查是绝对不理智的。——不仅会抢占医疗资源,影响他人,还容易让自己有交叉感染的风险。

此外,焦虑往往会引起气短、胸闷、肠胃不适,而这些身体反应又类似于肺炎某些症状的描述,使人加倍焦虑。

所以在“疑病-焦虑-身体反应-更焦虑”的负面循环中,人可能会产生更强烈的应激反应,比如我们前面提到的惊恐发作。

人在惊恐发作时,会感到完全失控,感到“好像要死了”,害怕自己得了严重的心肺疾病。但事实上,恐慌症发作不会带来生命威胁或导致心脏问题(PorterKaplan,2011)。

如果您可能有惊恐发作或其他焦虑症状,我们建议您不要去医院。在疫情蔓延的时候,盲目去医院,对别人和自己都没有好处。

我有焦虑症状,如何缓解?

1轻柔呼吸法

随时随地都可以做轻柔的呼吸。一开始,你可能会觉得深呼吸很难,但你可以通过几次尝试来掌握它。

2挑战导致焦虑的想法

同情疲劳和二次创伤

说实话,我觉得有点看腻了。比如我和家人一起看新闻发布会,我能感觉到自己心不在焉。看到捐款信息,不要像以前那样主动转发;看到朋友圈里都是疫情的信息,觉得很烦。

——CZ,男,32岁,现住江苏南京。

从年前到现在,我们无时无刻不在关注着疫情,我们的情绪不自觉地被卷入其中。但是渐渐的,我们在忍不住刷新闻的同时,开始莫名其妙的觉得无聊,不想参与转发或者讨论。

这时候我们可能会自责:那么多人都在努力抗击疫情,我却不想再关心了。是我太冷漠了吗?

其实不是冷漠,而是我们陷入了“同情疲劳”。

疲劳又称“二次创伤应激”,是指短时间内高强度接触不幸信息而产生的紧张、冷漠、愤怒的心理状态。

它就像是大脑的一种保护机制,在我们情绪疲惫的时候提醒我们:你累了,该休息一下,照顾好自己的情绪了。

所以,如果意识到无法加载更多的信息,就需要放下手机,主动隔离疫情信息。如果你放不下手机,那就只能专注于某个可信的来源,直到情绪稳定。

同时可以尝试以下方法进行自我保健,照顾好自己的情绪。记住,只有照顾好自己,才会有余力去照顾别人。

面对疫情,很多人渴望做更多。然而,事实上,应对疫情是一个团队协作的过程。一线医护人员用自己的专业技能应对困难,我们照顾好自己,和身边的人互相关心支持,尽好自己的本分。

疫情过后,我们仍然需要面对一种常见的负面心理状态,——“幸存者负罪感”。

幸存者负罪感是指一个人认为他或她在创伤事件中幸存下来是错的。我们因为自己的生存而感到迷茫和愧疚,甚至宁愿自己遭受不幸。

英国心理学家斯蒂芬约瑟夫认为,幸存者产生负罪感的原因主要有三个:

A别人生命垂危,自己却安然无恙;

B觉得自己做不了什么,比如看到那么多人的生命受到威胁,却无能为力;

C做过某些事情,比如离开疫区,担心传染他人,或者觉得自己“抛弃”了家乡的人。

参考资料:

Artigas,LJarero,I(2012年年)。蝴蝶拥抱。在m。卢伯(编辑。),对人为和自然灾难实施眼动脱敏再加工早期精神健康干预:模型、脚本协议和概要表

费格雷(1995年)。同情疲劳是继发性创伤应激障碍:概述。同情疲劳。

马根,s利兹,B(2016年)。退伍军人管理局定义的战争背景下的道德伤害

镍氢电池(2016)焦虑症。

波特,RS卡普兰,JL(2011年)。默克诊断和治疗手册。默克夏普多姆公司

萨默塞特和雅芳强奸和性虐待支持组织。(2017)自助指南SARSASorg

史密斯,硕士,西格尔,硕士,西格尔,J(2016)如何停止担忧?帮助指南,与哈佛健康杂志合作。

艾德蒙伯恩(2009)心理医生为什么没有告诉我。(邹枝玲等译)重庆大学出版社。

汪萍。(2004)传染性非典型肺炎临床护理与心理干预。第四军医大学出版社。

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看看,针对不同人群该怎样调整心理,最大程度地发挥免疫力效能。

老年人

老年人面对疫情,心理会受到冲击,产生紧张、焦虑、恐慌等情绪,这些都属于正常现象。适当的紧张有利于调节机体的免疫,但是恐慌过度则会对自己的身心造成不良的影响,会出现诸如头痛、眩晕、失眠、耳鸣,手脚麻木等不适,可以通过向家人诉说,还可以在家适当运动,比如打太极,种花养鱼,练书法,下棋、聊天等转移自己的注意力,缓解自己的情绪和压力。调整作息,生活规律,给自己制定一个新的健康生活时间表,保持规律的作息,保证睡眠。学习膳食知识,精心设计一日三餐,选择营养搭配、适合自己味觉的食物。

中年人

中青年是家庭的中流砥柱,承担了大部分的家庭和工作压力,面对这样的高压力,不仅会对心态产生影响,免疫力也可能会下降,建议他们从以下几方面进行积极调整。

01

保持良好的生活方式

保持良好生活方式是应对疫情最好的“良药”。要做到作息规律、合理规划生活、保持健康饮食,适当运动,增强身体抵抗力,减少恐惧情绪。稳定情绪是自我心理调节的第一要务,也是抵御疾病的重要武器,为此要尽量保持生活和作息的稳定,有助于情绪的稳定。

02

适量运动,充足睡眠

充足的睡眠是放松身心的基础,要尽可能维持正常的生活作息,坚持早睡早起。在午饭后,还可以适当休息,以30到60分钟为宜。适量锻炼,可保证身心稳定。在自己可以活动的范围进行一些积极的运动,比如广播操、太极拳、瑜伽等,还可以进行短呼长吸式的呼吸练习,用呼气把不良情绪“吐出去”。也可慢走或原地踏步30分钟,或跟随网上的一些运动博主进行“云运动”,强身健体。

03

增进对负面情绪的理解

一个人在面对强大应激源带来的高压力,处于高紧张工作状态时,会出现一些焦虑、恐慌等负面情绪。我们一定要知道,在应激下出现的这些负面情绪,是一种相对正常的反应,是人类的一种保护机制。

04

积极鼓励自己

一个人在压力面前,多一些自我悦纳,往往会让自己的能力更强、状态更好。所以我们要肯定自己的辛苦付出,肯定自己流过的汗水。只有这样我们才会有更好的工作状态、更高的自我效能。

儿童

对儿童来说,家长引导孩子去看待外界的方式,决定了孩子怎样去感知外界发生的事情,家长的情绪对孩子来说非常重要。孩子想象出的可怕的东西,往往比真实发生的事情对他的影响更大。

家长首先要觉察和接纳自己针对疫情所引发的不同情绪,了解疫情对自身行为上的影响。同时,家长在接纳自身情绪的基础上,对孩子的情绪感受做出回应。可以告诉孩子,正常的担心和紧张是有保护作用的,全家人会一起认真做好防护,彼此照顾。通过这样的回应,让孩子感觉自己的情绪是正常的,也是能表达的;引导孩子认识这是自我保护的反应。

通过多种活动转移孩子的注意力,舒缓情绪。可以让孩子通过看书、看**、听音乐等方式转移注意力,也可以自由书写或自由涂鸦。

长期处于疫情之下,会让我们总是处于焦虑紧张的状态,难免会对我们的生活和心理造成影响。

一、容易产生哪些心理影响呢?

1、会让我们变得多疑,总是担心自己会被感染。就比如说我同事,她一感冒就会把自己的症状和感染者症状对比,发现有相似情况,就会怀疑自己被感染。

2、容易让人产生紧张焦虑的情绪。我们可能会不自觉地去关注各种相关信息,会担心疫情是不是蔓延到自己身边,是不是又有感染者流入自己所在的地区,时刻在想疫情什么时候能够结束。

3、长时间处于疫情管控之下,可能会让人产生抑郁情绪。疫情开始后,我们就不能像之前那样到处游玩,疫情严重的地区,都只能待在家里,时间长了会精神不振,对生活也会变得没有激情,从而产生抑郁情绪。

4、可能会出现强迫行为。比如有些人就会反复地洗手,勤洗手肯定是对的,但是一直不停洗手,总觉得不洗就没有安全感,那这就是出现了强迫思维了,严重地可能从强迫行为变成强迫症。

二、怎么疏解这些心理问题呢?

1、我们要改善自己的认知。多了解重大疫情出现时正常的心理反应和躯体反应,情绪与躯体症状的关系。同时多关注怎么更好地做好自我防护,提升自己的免疫力。

2、用积极的心态来面对问题。虽然疫情给我们造成了很多苦恼,也让很多人只能长时间待在家里,但这不也是一个和家人好好相处的机会吗,平时忙于工作,可能陪家人陪孩子的时间屈指可数,不妨把这当成一个机会,好好陪伴家人,增进感情。

3、学会过滤出正确信息,避免被错误信息误导。那些不实的夸大的消息,只会让我们更加焦虑,会让我们产生更多的负面影响,所以,我们得好好辨别信息的真伪,不要徒增自己的不安全感。

4、学会调整自己的情绪。我们得学会接纳现状,不能与朋友去外面聚会,那就网上多交流,不能出去上课,那就在线学习,面对不同的处境采取不同的应对措施,保持良好的心态也是提升自己免疫力的一种方式。

5、保持健康的生活习惯。心理健康是离不开身体健康的,所以,我们可以规律我们的生活习惯,多锻炼自己的身体,虽然不能外出锻炼,但是在家锻炼身体的方法也有很多,身体健康了,我们抵御疫情的力量也会更强。

由于疫情的影响,我身边许多人出现了心理健康问题。

1有些人会感到焦虑和恐慌,因为疫情带来的不确定性和担忧。

2由于疫情的影响,许多人会感到孤独和无助,因为他们不能像以前那样和家人、朋友或同事在一起交流和互动。

3有些人由于担心感染疾病而过度消毒和洗手,导致恐洗症。

对于那些确认感染疾病的人,他们可能会感到沮丧和悲伤,并出现焦虑和抑郁的情绪。总之,疫情带来的压力和担忧会对人们的心理健康产生负面影响,应该及时关注和解决。

武汉疫情致敬防疫人员

为了预防疫情,我们应该采取一些防护措施

应该保持个人卫生,经常洗手,并使用酒精消毒产品消毒手部。

应该避免与感染者接触,并避免前往疫情严重的地区。

另外,应该注意保持空气流通,并适当佩戴口罩。应该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避免恐慌和焦虑。

总之,通过采取一些防护措施,可以有效预防疫情的传播。

  每天我们都能在网上看到疫情的各种消息,好的不好的,很多时候我们都会被那些负面新闻所影响,从而产生一些负面心理反应,那面对疫情常见的负面心理反应有哪些

  1、明显的情绪反应

  感到紧张、担心、不安、害怕、恐惧、恐慌,情绪烦躁,容易激惹、发脾气,经常抱怨,甚至对疫情信息感到愤怒,对其他事情缺乏兴趣,闷闷不乐,无法开心起来,表情痛苦,哭泣。

  2、明显的躯体反应

  头晕头痛,心慌胸闷,心跳加快,呼吸不畅,憋气,恶心,腹部不适,腹泻,胃肠胀气,食欲差,尿频尿急,出汗,肌肉紧张及发抖,双腿乏力,肩背部疼痛,自我感觉发热等。

  3、睡眠差

  入睡困难,睡眠浅,早醒,多梦且多噩梦,睡眠不持久等。

  4、认知功能受影响

  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下降,思维不清晰,决策困难,脑子反应变慢。

  5、人际关系变得紧张

  容易敏感多疑,过度防范他人。个体会将所有的注意力都集中于关注疫情的发展动态,频繁刷新关于疫情的新闻,转发、分享各种小道消息,很多人将矛头指向于事件可能的责任者,产生愤怒情绪。有时甚至会抱怨指责有关部门不作为,甚至迁怒于未进行隔离的疑似病人等,导致舆情问题或人际冲突。

  6、行为反应

  逃避或回避一些信息、场景,反复查看疫情的进展,反复测量体温,反复洗手,社交减少,疯狂囤积口罩、药品,变得懒惰,极端的甚至可能出现攻击行为等。

在预防和控制疫病的常态化下,青少年面临着生活方式、学习方式、人际关系方式等巨大变化。对儿童青少年群体,由于心理耐性、应变能力弱,对应方式少,容易产生各种恐慌情绪,出现各种心理不适和不良情绪,甚至引起一些身体化症状。那么,疫情之下,青少年常见的心理问题有哪些?

1恐慌焦虑:面对疫病肆虐的新闻十分担心,紧张恐惧,过分担心自己和家人的身体状况,一旦身体不适就联系新冠肺炎;担心学校延期、网络教育可能影响正常学业,有可能导致毕业延期、就业延期。白天太紧张了,不想学习,晚上又浪费时间,产生罪恶的体验。

2抑郁症绝望:因为疫病感觉人生无常,对生活失去信心,对一切都失去兴趣。担心自己和家人生病,担心“万一感染了就麻烦了”,感觉自己和家人不能生活。自己和家人有明显的症状,担心治不好而绝望地崩溃了。

3身体症状:虽然出现了奇怪的突发性头痛、呼吸困难、肠胃不适等身体化症状,但经过各种物理检查也没有发现异常的变化。

4行为问题。家庭生活不规律,黑白颠倒,食欲不好。不能进行离线社交活动,青少年比较偏远,容易沉迷于在线社交。过度依赖电子媒体获取流行病信息,沉迷于网络视频,沉迷于网络游戏,影响学习,影响睡眠。

5家庭问题长期在家生活,由于观念、工作和行为的不同,青少年和父母容易矛盾,容易引起家庭关系的紧张。有些孩子由于家长的关注度增加,与家长敌对地增加,烦躁,与家长发生矛盾冲突。

以上就是青少年在疫情期间,容易出现的一些问题,需要家长引起重视!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3909057.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8-19
下一篇2023-08-19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