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两段文言文

阅读下面的两段文言文,第1张

1 阅读下面的两段文言文,回答后面问题

小题1:B

小题2:D

小题3:《与朱元思书》写猿声是以声衬静的写法,表现了山谷的幽静,为抒发“鸢飞戾天者”和“经纶世务者”的“望峰息心”和“窥谷忘反”的情怀做铺垫。《三峡》中写“高猿长啸”是为了突出三峡之秋凄清的特点,渲染悲凉的氛围。(意思对即可)

小题4:吴均借此表达热爱山川美景,向往自然,厌弃尘俗的情怀,渲染山水的魅力;而柳宗元则借此表达自己被贬官后寄情山水,排遣心中郁闷忧伤的心情。(意思对即可)

小题1:

试题分析:试题分析:注意题干中的提示,“意义”指字词的含义,“用法”词的变用,哪一点“相同”都可相同都可以。了解文言常用字词多个义项,根据语境判断,或直接判断正确的,或用反选排除法。A项中的“甚”一为“超过”一为“特别”,C项中的“奇”一为“奇特”一为“感受惊奇”,D项中的“从”一为“随着”一无义,B项中的“若”都是“同……一样”的意思,故B对。

小题2:

试题分析:注意题干中的提示,“意义”指字词的含义,“用法”词的变用。了解文言常用字词多个义项,根据语境判断,进行比较。例句中“者”为代词“的人”的意思,B句中的“者”表示判断,与例句不同。

小题3:

试题分析:读懂两文的内容,把握两文作者的写作意图,体会作者情感,从“衬托”这个角度分析两文写“猿声”各自的作用(写“猿声”衬托了什么)。

小题4:

试题分析:抓住两文中关键句子即“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和“凄神寒骨,悄怆幽邃”结合写作背景理解两位作者不同的心境,一是有“归隐之心”,一是“怀才不遇”。

2 阅读下面两段文言文,阅读下面两段文言文,甲从小丘西行

1⑴使……凄凉使……感到凄凉(凄清)⑵全,都⑶说出⑷失望,失意,惆怅 2C 3⑴那石岸的形状像狗牙那样相互交错,不能知道溪水的源头⑵这条溪水如果在荒山野外,那是很适合隐士游览和居住的地方⑶因为溪在州城之右(的右边),就命名它为“右溪”4①都地处荒郊,少有人来(从甲文中的“寂寥无人”和乙文中的“无人赏爱”等语可以看出) ②都是以石为底、为岸(从甲文中的“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和乙文中的“水抵两岸,悉皆怪石”等语可以看出) ③景色都很优美(从甲文中的“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和乙文中的“休木异竹,垂阴相荫”等语可以看出) ④都能使人产生凄凉、惆怅之感(从甲文中的“凄神寒骨,悄怆幽邃”和乙文中的“徘徊溪上,为之怅然”等语可以看出)(意思对即可)。

3 阅读下面的两段文言文,完成小题

小题1:(1)显示 (2)拜访 (3)对……说 (4)听说小题1:C小题1:(1)(我)因此感动奋发,于是答应先帝为他奔走效劳。

(2)诸葛亮做丞相,非常公平正直。小题1:B小题1:尽忠益时者,虽仇必赏;犯法怠慢者,虽亲必罚。

小题1:此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中重点词语的释义能力,掌握要具体、精确。可以采用“替代法”或者“组词法”。

小题1:此题考查同一个字的多种意思,做此题必须要联系具体语境。小题1:文言句子翻译要求字字落实,句意完整,语句通顺,特别是关键词的理解。

小题1:作者列举宫中府中的事例,突出郭攸之等人的忠诚,希望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小题1:此题考查学生在理解文章的基础上筛选信息的能力。

4 (一)阅读下面的两段文言文,然后回答问题

7、下列句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C)

A、至则披草而坐 披:分开 而未尝往也 往:流逝

B、外与天际 际:边际 而卒莫消长也 卒:终究

C、引觞满酌 引:拿起 而天地曾不能一瞬 曾:竟,简直

D、意有所极 极:至 吾与子之所共食 食:享用

曾:曾经。

下面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A)

A是岁,元和四年也/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

B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故为之文以志

C惜其用武而不终也/自其不变者而观之

D使天下之人,不敢言而敢怒/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

因为加点的字不明确,勉为解释如下:

A、是:都是指示代词,这。也:都是句末语气词,表示判断语气。

B、以:前者是介词,表原因,因为;后者是连词,表目的,来。

为:前者是动词,成为;后者是动词,写作;撰写。

C、其:前者是人称代词,它,指燕国;后者是人称代词,它,指天地万物。

而:前者是连词,表转折,却;后者是连词,表修饰。

D、之:前者是结构助词,的;后者是结构助词,辅助表示定语后置。

而:前者是连词,表并列;后者是连词,表转折,却。

下列与例句加点词的活用类型相同的一项是(B)

例句:卧而梦

A、六王毕,四海一

B、假舟楫者,非能水也

C、吾从而师之

D、辞楼下殿,辇来于秦

例句中加点的词应该是“梦”,活用类型是名词作动词。

A、一:数词用作动词,统一。

B、水:名词作动词,游水;游泳。

C、师: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师;向……学习。

D、辇:名词作状语,修饰“来”。乘坐辇。

下列句中,加点的词,属古今同义的是(B)

A、游于是乎始

B、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

C、下而从六中破亡之故事

D、各抱地势,钩心斗角

加点的词语也不明确。勉为解释如下:

A、于是:从此。不同。B、东方:相同。

C、故事:旧例。不同。D、钩心斗角:现在一般不用其本义了。不同。

11、下列句子所属的文言句式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A)

例句:以为凡是州之山水有异态者

A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

B 而今安在哉

C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D相与枕藉乎舟中

解析

例句的句式是定语后置句。

A、定语后置句;B、宾语前置句;C、宾语前置句;D、介词结构后置句(状语后置句)

第②段中,“惟江上之明月……而吾与子所共食”一句,有什么深刻含义?这些话对“客”起了什么作用?

翻译下列句子

(1)岈然洼然,若垤若穴,尺寸千里,攒蹙累积,莫得遁隐

译文:(它高高低低的态势,)又显得高低起伏,有的像是蚁穴外隆起的小土堆,有的像是蚂蚁洞,千里之遥如在尺寸之间,聚集收拢,重叠到一起,没有逃脱隐藏的。

(2)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

译文:水像这样不断流去,但它实际上不曾流去;月亮时圆缺,但它终于没有消损和增长。

5 阅读下面两段文言文,阅读下面两段文言文,完成1—4题甲从小

1像北斗七星;使……感到凄凉(凄清);说出失望;失意,惆怅 2D 3(1)那石岸的形状像狗的牙齿那样相互交错,不能知道溪水的源头 (2)这条溪水如果在荒山野外,那是很适合隐士游览和居住的地方4(1)①都地处荒郊,少有人来从甲文中的“寂寥无人”和乙文中的“无人赏爱”等语可以看出; ②都是以石为底、为岸从甲文中的“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和乙文中的“水抵两岸,悉皆怪石”等语可以看出; ③景色都很优美从甲文中的“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和乙文中的“休木异竹,垂阴相荫”等语可以看出; ④都能使人产生凄凉、惆怅之感从甲文中的“凄神寒骨,悄怆幽邃”和乙文中的“徘徊溪上,为之怅然”等语可以看出(意思对即可) (2)甲文:清澈透明 乙文:水流湍急。

如何准确把握古诗词中的思想感情

1、简述:

知人论世,以意逆志。

知人论世就是了解一个人并研究他所处的时代背景。

以意逆志用自己的想法去揣度别人的心思

2、拓展:

比如你想理解杜甫的《江南逢李龟年》就要先了解这样的背景:

此诗大概作于公元770年(大历五年)杜甫在长沙的时候。安史之乱后,杜甫漂泊到江南一带,和流落的宫廷歌唱家李龟年重逢,回忆起在岐王和崔九的府第频繁相见和听歌的情景而感慨万千写下这首诗。

然后你才能真的明白这首简单的诗里包含了多么深沉的沧桑之感。

如何准确把握古诗词的思想内容

准确把握古诗词思想内容的方法除要关注诗句本事外,还要关注与诗词有关的一些内容:一、古诗词产生的时代背景,二、作者的生平经历和创作风格,三、注释部分,四、思想感情的复杂性,五、作者创作风格的多样化

如何把握古典诗词中诗人的思想感情

理解诗中每词每句的意思,同时要了解诗人当时所处的社会背景,诗人写这首诗时的特定情境,你就很容易的把握诗人词人的思想感情。

如何把握古诗诗人的思想感情

古典诗词表达思想感情大多采用较为含蓄的手法。世人往往将感情融入景、物、人、事的描写中。

1结合作者的生活背景,窥测诗词的情感。

2分析诗眼,透视诗词的情感。

《天净沙秋思》中的断肠二字,可以表达出诗人的情感,那便是词人思念家乡寂寞悲苦的情感!

3解读意象,挖掘诗词的情感。

不畏浮云遮望眼

为什么不用白云、孤云,而用浮云呢?因为浮云可以暗指困难、挫折、障碍等。可以通过理解这个意象,知晓诗人艰难险阻的精神。

4借助典故,探寻诗词的情感。

有出处的诗句。

如何准确把握一首诗的思想情感

怎样把握诗歌的思想内容、主旨以及作者表达的思想情感呢希望以下几个方面能对读者有所裨益。 紧盯诗歌的“眼睛”。题目是诗歌的“眼睛”。透过这只眼睛我们常常能窥探出诗歌的型别、题材、描写或咏叹的物件乃至诗作的主旨和作家表达的思想情感。因此,紧盯诗题就等同掌握了理解诗歌的钥匙提了纲挈了领。如2005年高考全国卷2鉴赏的是白居易的一首诗,诗题是《邯郸冬至夜思家》,从题目我们就知道了时间地点、大致环境以及诗歌类别,可以肯定诗作的主题和作者的思想感情一定是思乡念亲。杜甫《春夜喜雨》这个题目就不仅标示了时间、吟咏物件,而且鲜明透露了作者的思想感情和态度,可以说题目的一个“喜”字,把作者的心迹展露无遗。又如陆游《书愤》,文题就意味著作者要抒发的是心中的激愤,而事实全诗正是以“激愤”贯穿的。其他如《永遇乐61京口北固亭怀古》《赤壁怀古》;《征人怨》《闺怨》春宫怨》;《谢亭送别》《送沈子福之江东》等等,从它们的诗题我们就可以推断其大致的思想内容和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直捣诗歌的“心脏”。诗贵含蓄,但无论如何含蓄委婉到头来总要表情言志,总要把自己的感情态度借助文句表露出来,所以自古以来诗人特别注重诗中最能显现感情、诗旨的那些字眼或诗句,总是推敲过来提炼过去,不达到最能体现自己意旨决不罢休,所谓“两句三年得,一吟泪双流”即是言此。那么这个炼来炼去的字眼或诗句,就是诗眼或包含诗眼的主旨句。显然,包含诗眼的主旨句最能体现诗人的写作意图、思想内容、态度情感乃至表达技巧,是全诗的关键所在,可以毫不过分地说它就是诗歌的“心脏”。抓住了它,就抓住了诗歌的灵魂和命脉,通过它就可直接探查到该诗的内蕴和底细。如唐代张继《枫桥夜泊》:“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初读只觉诗歌都在写景叙事。看不出诗人情感和诗歌主题,但仔细分析就可发现,一个“愁”字“出卖”了诗人,定下了全诗的感情基调,成了我们窥视作者内心世界的视窗。缘何而愁细品上下诗句便可知晓。如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梦醒后感慨“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点明写作意图,把美好的梦境与丑恶的社会现实进行对照,抒发了自己向往自由天地和反抗权贵的思想感情。又如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回乐峰前沙似雪,受降城下月如霜。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可以明显看出主旨句是“一夜征人尽望乡”,凭此可直接推断出这首诗抒发了戍边将士思念家乡、怀念亲人的思想感情。

解剖诗歌的“细胞”。诗歌离不开意象。意象是诗歌的“建筑材料”,作者塑造形象、表情达意都要靠意象来建构。可以说意象就是诗歌的一个个细小具体的组织“细胞”,诗歌就是这一个个意象“细胞”搭建起来的艺术“大厦”或有机生命体。因此,读懂诗歌把握诗歌主旨理解作者思想感情必须首当其冲从分析意象做起。读懂了意象,也就明白了作者的意图,能够较为准确地推断出作品主旨和作者思想感情。这个特点需从两个层面来说。经过先辈们几千年的耕耘,古诗词中许多景或物被赋予了特定的意蕴。如“柳”与送别留恋有关,“月”与思家想人、盼望团圆相关,“鸿雁”则大多和书信传情有联络,这就是人们传统所说的意象(古诗词中这类有特殊意义的意象较多,这里无需详谈)。当然我们在阅读诗歌时,只要抓住了这些意象,也就相应地得出了含有该意象的诗歌的思想内容和感情。如菊花是隐逸、高洁、脱俗的象征,唐人元稹《菊花》:“秋丛绕舍似陶家,遍绕篱边日渐斜。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就表达了诗人对坚贞、高洁品格的追求。唐人王建《十五夜望寄杜郎中》:“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诗人就以“月”的意象以委婉的疑问点出了这月圆之夜人间普遍的怀人心绪,含蓄地表现了诗人对故乡朋友的深切思念之情。另一类意象是不具有相对固定意义的形象,直白地说就是打上了作者情感烙印、被写进诗中的一组具有相同特征的景物,作者用它们共同来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思想情感。对此我们应仔细分析这一组景物具有的共同特征,然后根据这些景物特征来推断出作者相应的思想情感。如杜牧《山行》:“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诗人选取了“寒山”“石径”“白云”“人家”“枫林”“霜叶”几个清新自然、热烈、充满生机,具有山野典型特征的意象,描绘了一幅深秋山野全景图。静对自然生命的壮观,作者心里充满感动,不由得发出赞叹:“霜叶红于二月花”!这不只是美的联想,色彩的比较,更是生命的礼赞。全诗饱含着诗人对自然和生命的热爱。对于大量的借景抒情的诗词,都具有类似的特点,考生们可举一反三,参照赏析。

分析诗歌的“血型”。如人可以划分为几个型别的肤色、血型一样,古典诗词在长期的发展中也形成了一些相对固定的类别。型别相同的诗作,其表现出的思想感情和观点态度也有大致相同的一面。例如咏史怀古诗,大都歌颂古人功绩,抒发诗人自己壮志未酬的情怀(如杜甫的《蜀相》);闺怨诗大都借怨妇之口表达被朝廷(官场)抛弃的苦恼(如温庭筠的《梦江南》);赠友送别诗,一般是叮咛对方,赞颂对方,表达一种依依不舍的情感或别后的思念;边塞征战诗,表现对战争的厌恶,表现对家乡对亲人的思念;山水田园诗,大多以山水田园为审美物件,把细腻的笔触投向静谧的山林、悠闲的田野,创造出一种田园牧歌式的生活,藉以表达诗人对现实的不满,对闲适宁静平和生活的向往。(类别较多,不一而足)根据这一特点,我们就可据此进行思想内容和情感的推断。

如何迅速准确把握古诗词蕴含的情感

对于文字,是没有快速这一说法的。

你只有多读,多看,

反复读,反复看

读书百遍其义自现,这句话不假

古诗词的思想感情分几类

简单介绍一下,大概可以分为以下几类:

贬谪之情、思乡之情、爱情愁苦、怀才不遇、忠君报国、对景抒怀、巨集志之情等等。

其实,尽管时代在变化,但是人的感情却是变化不大,仔细去体味古人的言语,也许你就会找到和他相同的一些地方,正如《兰亭集序》中说的“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

如何引导学生准确把握文章的思想感情

我自己用找关键句,研究关键情节的方法,并且最好能结合文章写作背景。

如何才能迅速准确把握古诗词蕴含的情感

首先要联络一下诗人的风格,还有当时诗人所处的环境,例如杜甫,现实派,跟他所处的环境相关,李白,浪漫主义诗人,和他的社会地位,家庭条件都有关系,等等,掌握了这些看到类似的诗词就好把握诗歌所要表达的内容和情感

如何指导学生准确地把握文章的思想感情

老师 这还是看点天分和勤劳 我高中三年最努力的是语文 一直没考及格的也是语文 不然现在该在北大上课了。。。

概括主要内容的答题格式是:人物(事件)+干什么(怎么样)。

概括内容要注意:

1找关键词,抓中心句。中心句一般会明确地概括本文或本段的主要内容。

2用六个要素概括内容。叙事类的文章一般具备了六个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经过和结果。答题格式就是:什么时间,什么地点,什么人,做了什么事,经过结果如何。

体会作者情感:

“言为心声”。作者无论是写人、状物,还是叙事,都具有一定的写作目的,或褒扬、或批评、或肯定、或揭露,总之,作者的思想感情一定会在文中体现出来。

体会作者情感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依据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作者的思想感情,主要是通过文章内容表现出来的,因而抓住了文章的主要内容,就能体会出作者的思想感情来。

2依据带有感情色彩的语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文章是通过具体的语言文字表情达意的,作者总会在字里行间表露出自己的观点和态度,有时甚至直接用抒情、议论的方法来宣泄自己的感情。

3依据含义深刻的语句、段落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作者在表明自己的态度时,力求明朗、显豁,以便于读者和自己产生感情上的共鸣。有时为了取得意味深长的效果,作者不直接表情达意,而是采用比较含蓄的方法说出言外之情。

对于蕴含在语句中的作者的态度,我们或者要联系作者写作时特定的历中背景,或者联系文章的写作手法,或者联系文音的主要内容,中心意思和结构层次进行理解,尤其要联系句子或语段所在的上下文的具体语境理解。

《陶庵梦忆序》诗词鉴赏1

 《陶庵梦忆序》是明末清初的散文家、史学家张岱为其传世之作《陶庵梦忆》所作的序。张岱是仕宦世家子弟,前半生过着封建士大夫的风流浪漫生活,可惜偏逢末世,随着明清政权的更替,当时的前明官僚钱谦益、吴梅村、龚鼎孳等苟事新朝,而张岱却“披发入山”,隐居不仕,生活窘迫,“常至炊断”,坚决不与满清统治者合作,体现了刚直不阿的气节。作为“故国不堪回首”的明朝遗民,今昔对比,现实与梦幻交织,作者满腔的亡国之恨、满腹的思念之情,便化作了《陶庵梦忆序》等写梦写幻的追忆之作。

 因此,我们在欣赏其雅洁优美的散文形象的同时,常常感到有一层梦幻般的轻纱笼罩其上,使意境显得深杳而朦胧,这就缘自张岱小品散文的虚实相依的表达特点。结合《陶庵梦忆序》看,主要体现在以下三点:

一、 现实生活与放逸优游的前尘往事

 作者在文中前半部分将自己晚年国破家亡、捉襟见肘的潦倒境况与当年繁华靡丽的生活对举,昔日“甘旨”“ 温柔”“ 爽垲”“ 香艳”“ 舆从”的优游生活,如今只剩下“以藿报肉,以粝报粻”、“以荐报床,以石报枕”、“以绳报枢,以甕报牖”、“ 以烟报目,以粪报鼻”、“以途报足,以囊报肩”,让人不得不感慨“过眼皆空,五十年来,总成一梦”。作者把今日之困苦饥饿归于往日奢华的果报,把五十年来的盛衰荣辱看成人生大梦一场。正如他在自作《墓志铭》中说:“少为纨绔子弟,极爱繁华,……劳碌半生,皆成梦幻。”这一切,他在晚年回忆往事的时候,悔恨有加。所以“遥思往事,忆即书之,持向佛前,一一忏悔。”于此可见其著书旨趣及以“梦”名书的缘由,更让人感叹游走在现实与梦幻中的作者的神笔。

 二、 现实状态与信手拈来的恰切比喻

 在简括了本书“不次岁月”、“不分门类”的特点之后,作者对自己的痴迷本书的现实状态自嘲为“痴人前不得说梦”。为了将自己的“痴”状形象化,他写了两个“痴人”的旧事。与其说是听似言之凿凿的旧事,不如说成作者兴之所至、信手拈来的两个贴切的比喻,大可不必信以为真,只须领会其意趣便可。西陵脚夫“惟恐其非梦”,而中试寒士则“惟恐其是梦”,虽然愿望不同,但作为痴人的本质和作者是一样的。这样,看似虚化的比喻,在作者的信手点染下,化虚为实,与作者的实际状态相连,让人心领神会。

 三、 现实心理与如出一辙的精当典故

 作者在文前描摹自己“披发入山”,布衣素食,甚至到了“断炊”地步的心理时,联想到了伯夷、叔齐二老饿死在首阳山的的典故;在文中描摹自己繁华过后,最终归于沧桑幻灭的心理时,联想到《枕中记》中卢生在邯郸旅店中昼寝入梦,历尽富贵荣华,一觉醒来,主人黄粱尚未熟的典故;在文末描摹自己写作时“名心难化”、“ 名根不失”的心理时,再联想到邯郸梦中卢生在遗表中还想把其摹拓二王的书法流传后世的典故。这样,作者现实的心理状态就在这看似不经意的典故引用中,从无形无声走向了具体可感。

 总之,在《陶庵梦忆序》里,作者的国破之恨、故园之思和亲历沧桑易代巨变后的心灵之痛,在亦真亦幻、虚实相生的表达形式中,体现得淋漓尽致。

《陶庵梦忆序》诗词鉴赏2

 作品原文

 陶庵梦忆序

 陶庵国破家亡,无所归止。披发入山,駴駴1为野人。故旧见之,如毒药猛兽,愕窒不敢与接2。作《自挽诗》,每欲引决3,因《石匮书》未成,尚视息4人世。然瓶粟屡罄5,不能举火6。始知首阳二老7,直头8饿死,不食周粟,还是后人粧点语也。

 饥饿之余,好弄笔墨。因思昔人生长王谢9,颇事豪华,今日罹此果报10:以笠报颅,以蒉报踵,仇簪履也11;以衲报裘,以苎报絺,仇轻暖也12;以藿报肉,以粝报粻,仇甘旨也13;以荐14报床,以石报枕,仇温柔也;以绳报枢,以瓮报牖,仇爽垲也15;以烟报目,以粪报鼻,仇香艳也;以途报足,以囊报肩,仇舆从16也。种种罪案,从种种果报中见之。

 鸡鸣枕上17,夜气方回18。因想余生平,繁华靡丽,过眼皆空,五十年来,总成一梦。今当黍熟黄粱19,车旋蚁穴20,当作如何消受?遥思往事,忆即书之,持问佛前,一一忏悔。不次岁月21,异年谱也;不分门类,别志林22也。偶拈一则,如游旧径,如见故人,城郭人民,翻用自喜23。真所谓痴人前不得说梦矣。

 昔有西陵脚夫,为人担酒,失足破其瓮。念无以偿,痴坐伫想曰:“得是梦便好!”一寒士乡试中式,方赴鹿鸣宴24,恍然犹意未真25,自啮26其臂曰:“莫是梦否?”一梦耳,惟恐其非梦,又惟恐其是梦,其为痴人则一也。

 余今大梦将寤27,犹事雕虫28,又是一番梦呓。因叹慧业文人29,名心难化,政如邯郸梦断30,漏尽钟鸣31,卢生遗表,犹思摹榻二王32,以流传后世。则其名根33一点,坚固如佛家舍利34,劫火35猛烈,犹烧之不失也。

 词语注释

 1.駴駴(hài):通“骇骇”,令人惊异的样子。

 2.愕窒(êzhì)不敢与接:不敢喘气,害怕接近。愕,陡然一惊的样子。窒,指窒息。接,接近、接触。

 3.引决:自裁,自杀。

 4.视息:观看和呼吸,即指活着。

 5.罄:(qìng),空,净尽。

 6.举火:指生火做饭。

 7.首阳二老:伯夷、叔齐是商末孤君的两个儿子。相传其父遗命要立次子叔齐为继承人。孤竹君死后,叔齐让位给伯夷,伯夷不接受,叔齐也不愿意登位,先后都逃到周国。周武王伐纣,二人叩马谏阻。武王灭商后,他们耻食周粟,采薇而食,饿死于首阳山。

 8.直头:竟自,一直。

 9.生长王谢:这句是说,生长在王、谢这样的家庭里。王谢,指东晋时王导、谢安两大望族,他们的生活都很豪华。《南史·侯景传》:“景请婚于王、谢,帝曰:‘王、谢门高,非偶;可于朱、张以下求之。’”后世因以代指门高世族。

 10.罹(lì)此果报:遭到这样的因果报应。罹,到。果报,佛教说法,认为人作了什么样的事,就会得到什么样的后果,称为“果报”,也称“因果报应”。

 11.以笠报颅,以篑(kuì)报踵,仇簪履也:这三句话是说,今天头戴草帽,脚穿草鞋,这是报应过去的插簪穿履。下面几句句意相同。笠,草帽。篑,草编的筐子,这里指草鞋。踵,脚跟。仇,报答、报应。

 12.以衲(nà)报裘,以苎(zhù)报絺(xì),仇轻暖也:衲,补裰的衣服。裘,皮袍。苎,通“苎”,麻织品。絺,粗葛布。轻暖,轻而温暖,比喻衣服鲜厚。

 13.以藿(huì)报肉,以粝(lì)报粻(zhāng),仇甘旨也:藿,一种野菜。粝,粗米。粻,好粮米。甘旨,美叶的食品。

 14.荐:草褥子。

 15.以绳报枢,以瓮报牖(yǒu),仇爽垲(ki)也:枢,门轴。牖,窗口。这里说用绳拴门板,用瓦瓮的口作窗户,极言其贫穷之状。爽垲,指明亮干燥的房子。

 16.舆从:舆,车、轿。从,随从的人。

 17.鸡鸣枕上:在枕上听见鸡叫。

 18.夜气方回:夜乞,黎明前的清新之气。《孟子·告子上》:“夜气不足以存,则其违禽兽不远矣”。孟子认为,人在清明的夜气中一觉醒来,思想未受外界感染,良心易于发现。因此用经比喻人未受物欲影响时的纯洁心境。方回,指思想刚一转动。

 19.黍熟黄粱:自己刚从梦中醒来。黄粱,事出唐沈既济作的《枕中记》。大意是说,卢生在邯郸路上遇见道士吕翁,吕翁给他一个磁枕,他枕着入睡,梦见自己一世富贵,梦醒以后,才明白是道士警告他富贵是一场虚空。在他初睡时,旁边正煮着一锅黄黍,醒来时,黄黍还没有熟。

 20.车旅蚁穴:自己的车马刚从蚂蚁穴中回来。蚁穴,事见唐李公佐作的《南柯太守传》。大意是说,淳于棼在家中酒醉,梦至“槐安国”,国王以女嫁之,任南柯太守,荣华富贵,显赫一时。后与敌战而败,公主亦死,被遣回,梦醒之后,寻找梦里踪迹,见槐树南枝下有蚁穴,即梦中所历。以上两句都是借比自己历经艰难之后的寂寥时刻。

 21.不次岁月:不排列年月。

 22.志林:书名,后人整理苏轼的笔记,分类编辑而成。这里借指一般分类编排的笔记本。

 23.城郭人民,翻用自喜:古代传说汉朝人丁令威学道于灵虚山,后来变成了一只鹤,飞回家乡辽东,见到人世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于是唱道:“有鸟有鸟丁令威,去家千年今始归。城郭如故人民非,何不学仙冢累累。”(见《搜神后记》)这两句是说,如同见到了昔日的城郭人民,自己反而能因此高兴。张岱所作《陶庵梦忆》一书,多记明代旧事,所以暗用了这个世典故。

 24.鹿鸣宴:唐代乡试后,州县长官宴请考中举子的宴会。因宴会时歌《诗经·小雅·鹿鸣》之章,故名。(见《新唐书·选举志上》)明清时,于乡试放榜次日,宴请主考以下各官及考中的举人,称鹿鸣宴。

 25.犹意非真:还以为不是真的。

 26.啮(niè):咬。

 27.大梦将寤:这里指人的一生将尽。佛家常称人生一世为大梦一场。寤,醒。

 28.犹事雕虫:这里指写作。雕虫,雕刻此虫,比喻小技巧。

 29.慧业文人:能运用智力、写作文章的人。慧业,佛家名词,运用智慧的事业,这里指文事。

 30.邯郸梦断:即指前所述的黄粱梦醒。

 31.漏尽钟鸣:古代用铜壶滴漏来计时刻,又在天明时打种报晓。漏尽,即指夜尽。钟鸣,即指天明。都是说夜梦该醒的时候。

 32.卢生遗表,犹思摹榻二王:《枕中记》载卢生将殁时上疏,没有“犹思摹榻二王”的事。汤显祖根据同一故事写的戏曲《邯郸记》,在卢生临死时,却说过这样的话:“俺的字是钟繇法贴,皇上最所爱重,俺写下一通,也留与大唐作镇世之宝。”二王,指王羲之、王献之,他们和钟繇都是著名书法家。

 33.名根:指产生好名这一思想的根性。根,佛家的说法,是能生之义。人的眼、耳、鼻、舌、身、意,都能生出意识,称为六根。

 34.舍利:梵语“身骨”的译音。佛教徒死后火葬,身体内一些烧不化的东西,结成颗粒,称为“舍利子”。

 35.劫火:佛家以为坏劫中有水、风、火三劫灾。这里指焚化身体(结束一生)的火。劫,梵语“劫蔌”的略称。动蔌是一在段时间的意思。这里指人的一生。

 原文

 陶庵国破家亡,无所归止,披发入山,駴駴为野人。故旧见之,如毒药猛兽,愕窒不敢与接。作自挽诗,每欲引决,因《石匮书》未成,尚视息人世。然瓶粟屡罄,不能举火,始知首阳二老,直头饿死,不食周粟,还是后人妆点语也。

 饥饿之余,好弄笔墨。因思昔日生长王谢,颇事豪华,今日罹此果报:以笠报颅,以篑报踵,仇簪履也。以衲报裘,以苎报絺,仇轻暧也。以藿报肉,以粝报粻,仇甘旨也。以荐报床,以石报枕,仇温柔也。以绳报枢,以瓮报牖,仇爽垲也。以烟报目,以粪报鼻,仇香艳也。以途报足,以囊报肩,仇舆从也。种种罪案,从种种果报中见之。

 鸡鸣枕上,夜气方回,因想余生平,繁华靡丽,过眼皆空,五十年来,总成一梦。今当黍熟黄粱,车旅蚁穴,当作如何消受。遥思往事,忆即书之,持向佛前,一一忏悔。不次岁月,异年谱也;不分门类,别志林也。偶拈一则,如游旧径,如见故人,城郭人民,翻用自喜,真所谓痴人前不得说梦矣。

 昔有西陵脚夫,为人担酒,失足破其瓮,念无以偿,痴坐伫想曰:“得是梦便好!”一寒士乡试中试,方赴鹿鸣宴,恍然犹意未真,自啮其臂曰:“莫是梦否?”一梦耳,惟恐其非梦,又惟恐其是梦,其为痴人则一也。

 余今大梦将寤,犹事雕虫,又是一番梦呓。因叹慧业文人,名心难化,政如邯郸梦断,漏尽钟鸣,卢生遗表,犹思摹榻二王,以流传后世,则其名根一点,坚固如佛家舍利,劫火猛烈,犹烧之不失也。

 白话译文

 陶庵国破家亡,无可归宿之处。披头散发进入山中,变成了可怕的野人。亲戚朋友一看到我,就像看到了毒药猛兽,愕然地望着,不敢与我接触。我写了哀悼自己的诗,每每想自杀,但因《石匮书》未写完,所以还在人间生活。然而存米的瓶子里常常是空的,不能生火做饭。我这才懂得伯夷、叔齐竟直饿死,(说他们)不愿吃周朝的粮食,还是后人夸张、粉饰的话。

 在饥饿之余,我还喜欢写些文章。因此想到以前生长在王、谢这样的家庭里,很享受过豪华的生活,现在遭到这样的因果报应:用竹笠作为头的报应,用草鞋作为足跟的报应,用来跟以前享用过的华美冠履相对;以衲衣作为穿皮裘的报应,以麻布作为服用细葛布的报应,用来跟以前又轻又暖的衣服相对;以豆叶作为食肉的报应,以粗粮作为精米的报应,用来跟以前的美好食品相对;以草荐作为温暖床褥的报应,以石块作为柔软枕头的报应,用来跟温暖柔软之物相对;以绳枢作为优良的户枢的报应,以瓮牖作为明亮的窗的报应,用来跟干燥高爽的居室相对;以烟熏作为眼睛的报应,以粪臭作为鼻子的报应,用来跟以前的享受香艳相对;以跋涉路途作为脚的报应,以背负行囊作为肩膀的报应,用来跟以前的轿马仆役相对。以前的各种罪案,都可以从今天的各种果报中看到。

 在枕上听到鸡的啼声,纯洁清静的心境刚刚恢复。因而回想我的一生,繁华靡丽于转眼之间,已化为乌有,五十年来,总只不过是一场梦幻。现在自己应当从黄粱梦、南柯梦中醒来,这种日子应该怎样来受用?只能追想遥远的往事,一想到就写下来,拿到佛前一桩桩地来忏悔。所写的事,不按年月先后为次序,不用写年份;也不分门别类,以与《志林》相差别。偶尔拿出一则来看看,好像是在游览以前到过的地方,遇见了以前的朋友,虽说城郭依旧,人民已非,但我却反而自己高兴。这真的可以说是痴人的面前不能提梦啊。

 以前有一个西陵的脚夫,为人挑酒,不慎跌了一跤,把酒坛子打破了。估计无从赔偿,就长时间呆坐着想道:“能是梦便好!”又有一个贫穷的书生考取了举人,正在参加鹿鸣宴,恍恍惚惚地还以为这不是真的,咬着自己的手臂说:“别是做梦吧!”同样是对于梦,一个害怕那不是梦,一个又害怕那是梦,同样是做梦的人。

 我现在一生将尽,但还在从事写作,这又是在说梦话了。因而叹息能运用智力、写作文章的人,其好名之心真是难化解,正如黄粱梦醒,时间用尽,在其遗表中还想把其摹榻二王的书法流传后世一样。因此,他们的一点名根,实在是像佛家舍利子那样坚固,虽然用猛烈的劫火来烧它,也是无法烧尽的。

 创作背景

 《陶庵梦忆序》是明末清初的散文家、史学家张岱为其传世之作《陶庵梦忆》所作的序。张岱是仕宦世家子弟,前半生过着封建士大夫的风流浪漫生活,可惜偏逢末世,随着明清政权的更替,当时的前明官僚钱谦益、吴梅村、龚鼎孳等苟事新朝,而张岱却“披发入山”,隐居不仕,生活窘迫,“常至炊断”,坚决不与满清统治者合作,体现了刚直不阿的气节。作为“故国不堪回首”的明朝遗民,今昔对比,现实与梦幻交织,作者满腔的亡国之恨、满腹的思念之情,便化作了《陶庵梦忆序》等写梦写幻的追忆之作。

 知识点

 1、陶庵国破家亡,无可归宿之处。披头散发进入山中,形状可怕地变成了野人。亲戚朋友一看到我,就象看到了毒药猛兽,愕然地望着,不敢与我接触。我写了《自挽诗》,屡次想自杀,但因《石匮书》未写完,所以还在人间生活。然而瓮中经常无米,不能煮饭疗饥。我这才懂得首阳山的伯夷、叔齐二老实在是饿死的,说他们不愿吃周粟,还是后人夸张、粉饰的话。

 2、由此而想到以前生长于王、谢之家,很享用过豪华的生活,今日遭到这样的果报:

 以竹笠作为头的报应,以草鞋作为足跟的报应,用来跟以前享用过的华美冠履相对;

 以衲衣作为穿皮裘的报应,以麻布作为服用细葛布的报应,用来跟以前又轻又暖的衣服相对;

 以豆叶作为食肉的报应,以粗粮作为精米的报应,用来跟以前的美好食品相对;

 以草荐作为温暖床褥的报应,以石块作为柔软枕头的报应,用来跟温柔之物相对;

 以绳枢作为优良的户枢的报应,以瓮牖作为明亮的窗的报应,用来跟干燥高爽的居室相对;

 以烟熏作为眼睛的报应,以粪臭作为鼻子的报应,用来跟以前的享受香艳相对;

 以跋涉路途作为脚的报应,以背负行囊作为肩膀的报应,用来跟以前的轿马仆役相对。以前的各种罪案,都可以从今天的各种果报中看到。

 作品鉴赏

 在此序中作者以雅洁优美散文形象,叙述了作者繁华生活过后最终归于沧桑的经历,作者把今日的饥饿贫穷归于以前奢华生活的报应,并认为五十年来的生活不过是梦一场,全篇体现了作者因改朝换代巨变的心灵痛楚。

 作者在文中前半部分将自己晚年国破家亡、捉襟见肘的潦倒境况与当年繁华靡丽的生活对举,昔日“甘旨”“温柔”“爽垲”“香艳”“舆从”的优游生活,如今只剩下“以藿报肉,以粝报粻”、“以荐报床,以石报枕”、“以绳报枢,以甕报牖”、“以烟报目,以粪报鼻”、“以途报足,以囊报肩”,让人不得不感慨“过眼皆空,五十年来,总成一梦”。作者把今日之困苦饥饿归于往日奢华的果报,把五十年来的盛衰荣辱看成人生大梦一场。正如他在自作《墓志铭》中说:“少为纨绔子弟,极爱繁华,……劳碌半生,皆成梦幻。”这一切,他在晚年回忆往事的时候,悔恨有加。所以“遥思往事,忆即书之,持向佛前,一一忏悔。”此序的著书旨趣及以“梦”名书的缘由更是由此而来。在简括了本书“不次岁月”、“不分门类”的特点之后,作者对自己的痴迷本书的现实状态自嘲为“痴人前不得说梦”。为了将自己的“痴”状形象化,他写了两个“痴人”的旧事。与其说是听似言之凿凿的旧事,不如说成作者兴之所至、信手拈来的两个贴切的比喻,大可不必信以为真,只须领会其意趣便可。西陵脚夫“惟恐其非梦”,而中试寒士则“惟恐其是梦”,虽然愿望不同,但作为痴人的本质和作者是一样的。作者用看似虚化的比喻与其实际状态相连,突出了作者写此序时的”痴“状心态。作者在文前描摹自己“披发入山”,布衣素食,甚至到了“断炊”地步的心理时,联想到了伯夷、叔齐二老饿死在首阳山的的典故;在文中描摹自己繁华过后,最终归于沧桑幻灭的心理时,联想到《枕中记》中卢生在邯郸旅店中昼寝入梦,历尽富贵荣华,一觉醒来,主人黄粱尚未熟的典故;在文末描摹自己写作时“名心难化”、“名根不失”的心理时,再联想到邯郸梦中卢生在遗表中还想把其摹拓二王的书法流传后世的典故。这样,作者现实的心理状态就在这看似不经意的典故引用中,从无形无声走向了具体可感。在《陶庵梦忆序》里,作者的国破之恨、故园之思和亲历沧桑易代巨变后的心灵之痛,在亦真亦幻、虚实相生的表达形式中,体现得淋漓尽致。

 作者简介

 张岱(1597年~1679年)又名维城,字宗子,又字石公,号陶庵、天孙,别号蝶庵居士,晚号六休居士,汉族,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寓居杭州。出生仕宦世家,少为富贵公子,精于茶艺鉴赏,爱繁华,好山水,晓音乐,戏曲,明亡后不仕,入山著书以终。张岱为明末清初文学家、史学家,其最擅长散文,著有《琅嬛文集》、《陶庵梦忆》、《西湖梦寻》、《三不朽图赞》、《夜航船》等文学名著。

高中语文合集百度网盘下载

链接:https://panbaiducom/s/1znmI8mJTas01m1m03zCRfQ

pwd=1234

提取码:1234

简介:高中语文优质资料下载,包括:试题试卷、课件、教材、视频、各大名师网校合集。

假如林徽因遇到张爱玲和陆小曼,三人一起谈感情,她们会说些什么呢?林徽因:人一旦有了隔阂,就真的走不近了,这世上只有和好,没有如初。人总是,在细节中崩溃,在失望中放手。张爱玲:不爱是一生的遗憾,爱是一生的磨难。最好的爱是不打扰,也不放弃;给自己一份尊严,给对方一份尊重。理智的爱一个人,适可而止的纠缠,不远不近的距离,浓淡相宜的往来。陆小曼:随着日子往前走,这个世界没有不带伤的人,无论什么时候,你都要相信,真正治愈自己的,只有自己,不去抱怨,尽量担待,不怕孤单,努力沉淀。

缘份是上世结来的情,友情是上世结来的缘。

好的感情,甘醇如酒;

好的友谊,香甜如蜜。

缘份深浅不居,聚散离合是人间的常态,

没有谁可以永远陪伴着谁,每个人最终都会走出各自的生命里。

这世上,幸好人生有别离,但最好的是,后会亦有期!

我们这一生都要和无数的人相遇,

也会期待着永不分离,那就把人生的每次离散,当作是必经的修炼。

挥别那些爱我们的人时,

感谢带来的暖意,期待再聚,

挥别那些让我们不开心的人,从此相忘于江湖,活出欢喜。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3922913.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8-19
下一篇2023-08-19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