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有诗书气自华

腹有诗书气自华,第1张

中国古典文学作品中的极品,其情感往往一清如水,超越悲喜,深情与豁达能够同时并存。以诗为例,西方抒情倾向于“激情”,东方抒情倾向于“温情”。前者,谓之“极端情感的自发流泻”,用英语来说就是spontaneous overflow of powerful feelings,后者,谓之“发而能止、之而能持、纵而能敛”,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乐而不*、哀而不伤、怨而不怒”。一言以蔽之,就是“分寸”。

“分寸”谓何?举个例子,分享一下:

花褪残红青杏小。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

墙里秋千墙外道。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笑渐不闻声渐悄,多情却被无情恼。(苏轼《蝶恋花》)

大概是说,苏轼在路上走着,忽然听墙的另一边传来一位少女仿若清川碎石般澈甜的笑声,于是他踮起脚尖,偷偷地往墙里窥视,想看看这位少女美丽的容颜。可是少女发现有人在偷看自己,于是跑掉了,笑声越来越远,直至听它不到。然后苏轼有些懊丧地摸摸鼻子,觉得自己蛮多情的,对方又蛮无情的,于是自我解嘲般写下这首调侃自己的词。

蒋勋在分析这首词的时候说:这是一种非常难得的格调。他不侮辱自己,也不侮辱对方。在情感的多情与无情当中,人们往往站在自己的立场,而不替对方设想。但是苏轼没有,他觉得,没办法啊,“墙里秋千墙外道”是一个现状,无可奈何,一如人生嘛。

人们常说,心动常常带来危险。当你听到“墙里佳人笑”的时候,你心动了,想要越过这堵墙。可当你越过这堵墙的时候,“笑渐不闻声渐悄”,深情的载体消失掉了,所以你只好调侃自己说,我不该逾越这个分寸。

稍微再向纵深处滑进:苏轼二十岁时和爸爸、弟弟一同参加考试,顿时惊动朝野。欧阳修非常欣赏他,觉得他是考生中最优秀的那个,可是不敢给他第一名,因为怕他得意忘形,于是给了他第二名。但是苏轼那时候不懂,对有些人来说,一个极为有才的人站在那里,仅仅站在那里,就已经构成一种威胁。

你写文章好容易,别人写文章好难,所以你其实一直在默默地伤害别人而不自觉。所以苏轼在“乌台诗案”之前一直都不能理解,为什么每次做官都被派到最不好的地方,为什么我这么有才却不被皇帝看重。

可是,有才为什么一定要被看重?当一个人有朝一日能够明白“墙里秋千墙外道”的分寸,能够理解有才与无才在这世间并存的意义,才能达到先贤所说的生命会上升到更高一级的境界,拥有更大的包容与豁达。

可是我连有才的程度都没达到,更没有必要去纠结甚至去思考这样的“分寸”,只能努力往这个方向前进。按着圣人先贤的路走上一遭。突然想起王朔在《致女儿书》中写道:“你必须只有内心丰富,才能摆脱这些生活表面的相似。”而阅读文学作品正是内心丰富的主要渠道。

文学作品给人的内心深处造成的震撼的力量往往能够让一个人的目光更加豁达开阔,我经历了那种喜极悲极的情感变化后,能够更审慎冷静地面对周遭及自身所遇之事,我的情感也会变得丰富,当然对于不同人来说,这种感受和影响的大小都是有所不同的。

对于一些记性好的人来说,那些文学作品深深地印在脑海,其中义理,字词,典故,甚至人名,地名都可信手拈来,语出不凡,自然会受到更多的尊重,甚至在进行个人创作的时候,很容易在此基础上更加深刻,就如同一个把各种物理数学公式熟稔于心的人,可以更快更好地解题。有时候更能提出比所谓标准答案更好的方法,而即使是对于记性不那么好的人,那些看过的让我感受最深的那一部分,也会内化在我脑海中,等遇到对应的情景事物,还是会闪现出现产生共情。

文学作品读多了,知识结构也会丰富起来,表达情感的方式都会不同,我可以很婉转和隐晦。其实我并不算读过很多文学作品的人,有点特殊的是,我读书相对快,记住的少,但想得多,所以会更愿意去输出,也能几乎真正做到把自己输入的东西转化出来,形著笔下。

还记得在高中时有同学读到我的作文会说:“其实你写的那些典故和道理包括引用的名句我都知道,为什么你可以写得出来?”原因之一我认为是就如同我们在学英语当中获得的词汇,一部分是主动的,一部分是被动的,那些主动的词你会使用,而被动的词你只是在阅读英语文章时能够认识而已,然而今天再想起来我会意识到,可能还有一个原因就是自己想得多,对目光所及之处,那些东西在头脑中无意识地进行了有序加工。看得多固然重要,但想得多还能更好地惠及他人,有时候能表达出来也很重要。

但是任何事情,我知道的是,要付出同等代价的,塞翁失马焉知非福,大概几年前在一本翻译文学中读到,“文字工作者大多都是以掏空自己甚至毁灭自己来创造精神财富”。

这就不难理解为何大部分爱读书的人,对人性的理解抑或尊重宽容度可谓“海纳百川”,总能将心比心到难以估量的程度。但同时对个性的认同度异常执着。在经历了短暂的生活,我明白了那所谓能升起月亮的灵魂,并不高贵。我想是因为只拥有诗意的灵魂并不完整。

我有一段时间很惧怕书里的诗人。当一群人游玩名山大川的时候,诗人却背上了一份隐形的任务,便是要写出一首惊艳的诗。除去矫揉造作的,大体上诗人都有一颗懂的审美的内心。他们能感受出每一寸的阳光的不同,能在嘈杂的环境下,听出不同植物摆动的声音。我害怕那样的人,我也害怕自己成为那样的人。

这需要何等的纤细与敏感。但越靠近文学,我越感觉自己缺少生命力。在人生的道路上,前方是功名利禄,后面是柴米油盐。而文学这种精致的意境,难以让我靠近两端。我很纠结。我没身披绮罗,坐过半旧的家具。又怎么会懂得红楼梦繁华后的虚无,那所谓白茫茫一片真干净。不过是阴柔的学会泣血葬花的做作。遇到小事,便在内心恸哭。我经历最大的冲突,不过是勤学与懒惰,柴米油盐与自身欲望。又怎么可能年纪轻轻的读懂悲惨世界。不过遇到事情,自以为的壮烈。小小的成就与善良,便感动自己,以为自己响彻宇宙。

说到底,读过许多的诗情画意,我不过读了一个刺激和情绪,学到一些皮毛而已。内心养成的敏感与纤细,和无用二字又差的了多少。之后,浸泡在社会中,精神上我变的功利,行为变的有些野蛮。遇事更关注怎样完成,不是如何感叹。

以前的我,宁可多写点东西,练字画画,做饭,也惧怕捧读那些诗情画意,仗剑天涯的文学。不是那些作品不好,是我不好,就如刚开始我所表达的“分寸”,我没有能力把握那个分寸,我没有这样的能力,一边拥有诗情画意,寄情山水心,一边拥有铁石心肠,铜墙铁壁身。

后来我才知道,那些都是表象,你所看到的人,并不是需要你成为的人,你所读到的欢愉与悲惨,并不需要你亲身经历,真正需要做的是通过上帝视角,在书里经历了一次他人的生命,替他活一次,死一次,又替他活一次,再死一次,如此反复,方得真意。你看到了什么,学到了什么,除了从书里拥有为诗欢愉的眼睛,还得到了在红尘中历练的阅历。而后又会发现,我们来到这个世界上,注定会被发现、理解、忽略、误会或轻蔑,越了解人性的多样性,就越看重有趣的个性,并珍惜瞬间的共性。

阅读所传递的各类价值观与经历,让我从低介入状态开始便自动容纳多种情状,在形成价值观时变得广博、不偏颇,而对于“体系”一词,我亲身经历并思考,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练就火眼金睛。我所遇到不同的人,不同的事,我更加懂得“和而不同”,但更懂得何为“非我族类”。就如同逍遥游中所著“蜩与学鸠笑之曰:“我决起而飞,抢榆枋而止,时则不至,而控于地而已矣,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适莽苍者,三餐而反,腹犹果然;适百里者宿舂粮,适千里者,三月聚粮。之二虫又何知?”

2020 725

从底层逻辑上来讲,当一个人伤害了你、之后你离开了他,那么他的报应已经来了。

他失去的,是一个曾经深深爱着他的人。而你失去的,只不过是一个不值得你爱的人。离开一个伤害你的人,其实怎么想、你都是不亏的。

同样,对于前任最残酷的报应,永远不是你的咒骂、你的怨念,而是分手之后,你变得更加的优秀、成为了前任眼中那个“可望而不可即”的存在,这才是对他最大的惩罚。

去用时间和现实告诉他“你所失去的,就是你曾经拥有过最好的”,没有什么比这更让一个伤害过你的人,更能痛惜和遗憾的。

你知道么?爱的反面永远不是恨,而是无所谓。

倘若你在分手后,每天都心怀恨意、消极咒骂,这其实影响不了前任什么,反而会衬托出你的不甘和萎靡。

并且这种负能量真正影响的不是前任,而是你自己。

你总是期待着“报应快快降落在那个可恶的前任身上”,于是,你开始不由自主地视奸前任的生活。虽然已经分手了,但是你仍然没有跳脱出原有的失败感情,而在这种心态的作用下,会让你显得更加的焦虑和糟糕。

真的,有时人就会掉入到『墨菲定律』的怪圈之中——你越是前任遭到报应,前任的生活反而越发的滋润。

并且当你终日被负能量所笼罩时,你没有心力去接触新的事物、你没有魅力去吸引那些更好的异性。有很多时候,并不是那个“伤害过你”的前任过得太好了,而是你把自己的生活搞得太糟糕了。

伤害都来源于对比,你的不甘,其实更多情况下,来自于在分手后迟迟没有一个更好的替代品罢了。

因此从底层逻辑上,我们要明白一个道理:

“对于前任最好的报应,永远不是来自于你怨念,到最后自损八百、也未必能伤敌分毫。让自己变得无所谓一点,积极地经营好自己的生活,这才是对前任最好的惩罚,也是对过往感情最大的尊重。”

分手后,还让自己的怨念折磨自己,这何必呢?又何苦呢?

接着,从上层逻辑上来说,对于一个跨越了道德底线伤害你的人(例如出轨、欺骗、家暴等),这样的人其实很难找到一个稳定并幸福的爱情。

能做出极端情感伤害行为的人,要么是上一辈报应的结果,要么是这一辈报应的开始。

从心理学的角度上来说,所谓出轨、家暴这样的极端情感伤害,并非是一个人天性如此,多半是来自于原生家庭造成的心灵创伤。

前一段时间,我总结了一下近5年极端的情感案例,正好就印证了这个观点。

您好!这首歌表达了主人公回忆曾深爱的“你”毕竟是我一段人生路里曾经的主角,分手时我不是木头人木头人,心里难过然而没办法表达给谁听,因为和我有这样共鸣的你将远离我。

你走后,我开始学会怎么轻易地爱上随便一个人,怎么随便享受恋爱里或晴朗或阴雨的天气,怎么在无法继续时不那么痛得分离。

我想要是原来你也能对待我像我对待她们一样,不怀有相处一生的苛求,牵着手在街上走,把肢体接触单纯的生理欲望当作爱情,爱情像场假期旅游而不是必将纠缠于生活的终极情感,任由自己在千万人群中挑选出口,丢弃恋人并超越恋痛,那么过程就便得简单。

素吖,明知道你不将是陪伴我的人,只是彼此迷恋拥抱时那种体温,只是要体温~就像爱上春天里盛放美丽的一朵花,花凋谢时,也会悲伤流泪,却不会有切割心脏的疼。我们在流泪中,朦胧地看着花慢慢枯萎,竟觉也有另类的美,然后享受这样的残酷,过后,哈哈一笑,庆幸见识了所谓的残酷的美学。

和你10年,黄金3年。我在第5个年头已经在与身边人的觥筹交错里忘记了你的容颜。第7年某天,走过街头,人群里蓦然见你一笑,微微泛黄泛苦,岁月是怎样奇妙的东西,你早不是我当年认识的那个巧笑嫣然的你,此时,我想再重新识得你和我的身边人,我会选择她而不是你。岁月不仅仅改变了你也有我。才悄然感叹,先哲说过的那句,“人无法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会是如此精妙的命题,古人早已戳穿了一切生命的玄妙,所谓爱生爱死也不外是这样的爱。

第10个年头,当我寞寞再次走过街头,街尾处你和一个男人一起推着婴儿车迎面走来。……终于,我们面对时可以彼此坦然一笑,不再乌黑着脸或仓皇而逃,从分手后,总是在每次遇见才能忆起你,想起刚刚分手的那个她,想起漂泊不定,竟然重新流下泪来。

两个家庭的事情,一定要用到对方家庭原因,才会有幸福的感觉,平时一定要沟通,要交流,有什么话都要说出来,只有这样子才能够融入到这个家庭里,你才会有幸福的感觉的。

1、真诚地告诉对方你曾经的过往,总好过对方事后发现,终极情感好得多。若在与对方交往的过程中,你隐瞒了情史,一旦对方从其他途径知晓了你的情史。就有种被欺瞒,上当受骗的感觉,立马就会产生信任危机。从而对你失望,懊恼,愤怒。被这些负面情绪带着很容易就偏离了你们经爱的轨道,最终成为陌路人。2、情感经历是真实存在的,有必要让对方知道,这样才能更好地彼此了解。任何人的过往,都是经过,相识,接触,交往,了解了,发现了彼此的不适应,才会分手进入下一段恋情。故此,告诉对方自己的情感经历,可以有助于对方更深入地认识,了解,懂得你,继而发现你身上的好处,找到你们的共同点,从而爱上你,愿意和你组建家庭。3、爱你就要爱你的全部,不仅包括你的优点,缺点,还要包容你曾经的情史。很多人不敢把自己的情史告诉对象是怕对方不能容忍,让这段你看好的情感还没开始就已经结束了。但你要知道、过去的历史你无法改变,也只有对方接受,才能走下去。若对方不能容忍,想来越是早知道对你越是有好处。否则,你沦陷在情感中不能自拔,而对方却因为这件事跟你一刀两断,那拖得越长,对你的伤害越大。4、因为有了过往的情感,才会让你更懂得选择什么样的异性更适合你。一个人的情史即使藏掖也是真实地存在,它是你情感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正是有了曾经的那些情感经历,才会让你思想成熟,从而在步入下一段情感中,选择伴侣的时候更能顺应自己的内心,更能知道什么样的人才是自己想要此生相伴的。

从生肖命理的角度来看,属鸡的人和属牛的人在婚姻上其实是比较般配的一对,只是性格差异较大,三观也有一定差距。那么,属鸡属牛的人可以一起白头偕老吗?接下来,边肖分析了属鸡的人和牛的人之间如何匹配婚姻。

鸡和牛的生肖能配吗?

男牛女鸡结婚好不好?

牛男属和鸡属是幸福的一对,他们可以被每个人称赞。你们的共同点是在各自的专业领域都有非凡的能力,对管理工作有浓厚的兴趣,有实事求是的精神,有为自己的行为负责的能力。同时,鸡和牛男的思维方式非常相似,但表达方式不同。所以,男牛女鸡是一对非常幸福的夫妻。

男鸡嫁女牛好不好?

鸡和牛是绝配。可以白头偕老,大家都羡慕你。两个人都很有责任心,能承担家庭责任,能全身心投入经营家庭,能成为身边情侣的榜样。毫无疑问,你们是幸福的一对。无论是事业的奋斗,还是家庭事务的处理,你们都能非常默契的配合,处理的非常完美。

鸡和牛之间的终极情感配对。

恋爱配对:在恋爱中犯傻。

两个人都是没心没肺的人。当他们坠入爱河时,他们会有很多烦恼。每天,他们都为对方做很多好吃的东西。虽然两个人在外人看来都是幸福的小傻瓜,但只要结果是幸福,谁在乎过程是什么呢?

友谊配对:长期关系。

如果你们成为朋友,两个人会相处得很好。毕竟他们没有计划,只是单纯的交流成为朋友,所以两个人的关系很长,周围的人都是极度羡慕嫉妒恨。

结对:事半功倍。

两个人的努力是值得肯定的,我们也不得不承认这两个生肖的人都是很努力的。但是两个人确实效率不高,经常很努力却成果不足,让人很恼火。怎样才能提高效率?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3906279.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8-19
下一篇2023-08-19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