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讨厌酒的味道
却爱上醉的感觉
喝酒是一种情感的宣泄
偶尔喝醉是一种心灵上的解压
有人说
不会喝酒的人是不解风情之人
其实
人爱上的不是酒
而是端起酒杯的瞬间
将心事一点一点的融入酒中
喝下的不仅仅是酒
是一点开心 一点伤感 一点回忆 一点哀愁
一些想念
和一些无法对别人述说的故事
转: 古代把酒与诗连在一起,如李白的“对酒当歌,人生几何”…… 李清照的“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 可见酒可以令诗人诗性大发,借酒抒情,借酒感慨,借酒诉苦…… 酒起了很大的作用!现代的人要是谈到酒,就联想到:酒气冲天,醉熏熏的如烂泥一堆,耍酒疯…… 因此对酒的解意,古代与现代有太多的不同! 从诗歌的产生到明清时期的诗歌发展、变化和繁荣,在这一过程中,不少的诗人与酒结下了不解之缘。酒与诗歌的发展,酒与诗人的关系等等一系列关于“酒与诗人”的问题,很值得探讨。 假使没有酒,性嗜酒的陶渊明《饮酒》诗二十首如何能写出?真不知道“短褐穿结”、“箪瓢屡空”的他,外加抚养五个不争气的儿子,还有多少酒喝,也许《饮酒》诗里的“酒”只能是掺了水的酒了。老杜的酒量估计也不错,好友卫八来访,冒着夜雨去剪春韭,端上喷香的黄粱米饭,而且开怀畅饮,“一举累十觞”,“十觞亦不醉”。没钱的时候“樽酒家贫只旧醅”。如若没有酒,“买花载酒”的柳三变也许就写不出“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也就发不出“拟把疏狂图一醉”的慨叹了。“谁说女子不如男”,李清照的酒量自是不让须眉,“东篱把酒黄昏后”,“三杯两盏淡酒”,“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她只能是借酒消愁愁更愁啊!诗人中喝酒名气最大的当属李白了,在他的身上最能体现酒神的精神。“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那是何等的潇洒与飘逸,为了酒连代表至高无上的王权也得靠边站。尤其他的《将进酒》字字都包含酒香。如果把他所有写酒的诗拿去压榨,也许可以压榨出大半壶的高粱酒来。酒对每一位诗人个体来说,究竟为何会有如此大的缘分,因为诗人已经千古,我们不得具体而知,只能依据常理推断一二 。可不可以这么说,没有酒,也就没有了中国古代的诗歌与诗人,也许五千年的文化,要逊色许多。 酒对诗人而言可以宣泄情感,浇去心中的块垒,起到“移情”之效;酒趋阳刚,让人沉醉超脱出世。乡野鄙夫酒喝多了可以发泄到妻儿的身上,可诗人呢?诗人在清醒的时候往往难于摆脱世俗的得失厉害,因而创造力必然受到束缚压抑。酒酣耳热时则容易实现心灵的解脱、精神的超越。他敢说敢写,敢哭敢笑,任情放纵,无所顾忌,创造力由此获得解放。从“听天由命”到“形而上的慰藉”,作为本体的生命意志的性质变了,由盲目挣扎的消极力量变成了生生不息的创造力量。 倘若没有酒,屈原也不会说:“众人皆醉我独醒”。从相对的角度来说,其实这话也可以说成是“众人皆醒我独醉”,否则他也不会颜色憔悴、形容枯槁,为国而“醉”!李白“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酒与诗人情感的抒发,情绪的释放关系可见非一般可言。 在阶级社会,尤其是漫长的封建社会中,权和利的纠葛往往会导致当权者人性的扭曲和心理的不健全,诗人耿直和率真的个性,使得政治抱负,往往无法施展,更有甚者生活贫困潦倒,在这样的境地,诗人身心极度疲惫,抑或寄情于山水,抑或寄情于酒。倘若没有酒,那诗人的身心何以康复。 当然,诗人与酒的渊源并非如此简单,但是将酒作为诗人们的另类真爱来看待并不为过。
一方面,诗人即为艺术家,艺术是需要灵感的,酒是能使人中枢神经兴奋的饮料,故而受宠。
另外一方面,古代社会贫富不均,作为诗人,很多都是忧国忧民,道德高尚的阶层,借酒消愁也是可谓了。
在浩如烟海的中华历史文化长河中,文学艺术作为各个时代的一种精神食粮,从产生、发展、到繁荣,经历了一个漫长的演变过程。在演变和发展中,诗歌作为艺术的一朵奇葩,在文学发展史上占有不可忽视的重要地位。
早在人类产生之初,语言的形成过程中,诗歌从劳动中产生的简单有力的节奏开始渐渐变为一种抒情达意的文学样式,如《诗经》中“乐则歌之,兴而舞之。”节奏和原始的歌词则是诗歌的雏形,而真正将这种文学样式进行加工整理、并编纂成册,还得首推《诗经》。它收集了300多首民间和贵族阶层的诗歌,开创了诗歌的源头,诗歌作为一种文学样式真正产生了。
从诗歌的产生到明清时期的诗歌发展、变化和繁荣,在这一过程中,不少的诗人与酒结下了不解之缘。酒与诗歌的发展,酒与诗人的关系等等一系列关于“酒与诗人”的问题,很值得探讨。酒作为诗人的另类的真爱,他们之间究竟会有怎样的关系,下面就对这些相关的问题发表一些粗浅的阐述:
一、 诗人与酒的不解之缘
自从传说中的杜康、仪狄酿酒起始,酒作为一种日常饮品,走上了中国历史的舞台。起初,由于生产力落后,人们的生活水平十分低下,酒的生产数量也就十分有限。一直到了阶级社会的第一个阶段,奴隶社会的中后期,酒的大量使用也仅仅局限于贵族之间的宴饮以及祭祀。但是也就是在这一时期起,酒宴上逐渐新起的祝酒词,一部分成为了诗歌创作的一种源头,像后来李白的《将进酒》可以说是一首典型的祝酒词。
从《诗经》起,关于酒的文学,有《周书·酒诰》,就连艰涩难懂的《周易·爻辞》中也有“鸣鹤在阴,其子和之,我有好爵,吾与尔靡之。”后两句的意思是“我有好酒,我们共醉一场”。诗歌的源头《诗经》里更是流淌着酒的味道:《豳风·七月》“八月剥枣,十月获稻,为此春酒,以介眉寿”;《小雅·鹿鸣》“我有旨酒,以燕乐嘉宾之心”;最有名的当属《小雅·宾之初筵》,大概是详尽描绘筵饮歌舞场面的最早作品了。可不可以这么说,没有酒,也就没有了中国古代的诗歌与诗人,也许五千年的文化,要逊色许多。
假使没有酒,性嗜酒的陶渊明《饮酒》诗二十首如何能写出?真不知道“短褐穿结”、“箪瓢屡空”的他,外加抚养五个不争气的儿子,还有多少酒喝,也许《饮酒》诗里的“酒”只能是掺了水的酒了。老杜的酒量估计也不错,好友卫八来访,冒着夜雨去剪春韭,端上喷香的黄粱米饭,而且开怀畅饮,“一举累十觞”,“十觞亦不醉”。没钱的时候“樽酒家贫只旧醅”。如若没有酒,“买花载酒”的柳三变也许就写不出“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也就发不出“拟把疏狂图一醉”的慨叹了。“谁说女子不如男”,李清照的酒量自是不让须眉,“东篱把酒黄昏后”,“三杯两盏淡酒”,“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她只能是借酒消愁愁更愁啊!诗人中喝酒名气最大的当属李白了,在他的身上最能体现酒神的精神。“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那是何等的潇洒与飘逸,为了酒连代表至高无上的王权也得靠边站。尤其他的《将进酒》字字都包含酒香。如果把他所有写酒的诗拿去压榨,也许可以压榨出大半壶的高粱酒来。酒对每一位诗人个体来说,究竟为何会有如此大的缘分,因为诗人已经千古,我们不得具体而知,只能依据常理推断一二。
二、 酒发酵了诗人的思想,引发了诗人的灵感
诗人们为什么喜欢酒呢?难道是因为黄酒的风味醇厚、鲜甜甘美、香气浓郁;白酒的芳香浓郁、绵柔甘冽、回味悠长么?我看不尽然。总有些什么独特之内涵在酒之中、在酒之外的。酒香飘起来了,是形的消隐,还是韵的升华呢?
对诗歌来说,酒可以刺激神经,可以把诗人带入一种摈除世俗纷扰和功利烦扰的迷狂状态,获得精神上的自由。这正是灵感爆发的契机,所谓“醉后乐无极,弥胜未醉时。动容皆是舞,出语总成诗”。恐怕这是诗人喜欢饮酒的一大缘故。王勃写《滕王阁序》时,先磨墨数升,继而酣饮,然后拉起被子蒙头而睡,醒来后从庾信的“落花与芝盖齐飞,杨柳共春旗一色”借得灵机,写下了千古名句——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起笔一挥而就,不改一字。李白当年奉诏书为玄宗写清平调时,也是在烂醉之下用水泼醒后写的。
南朝的刘勰赞同司马迁的“发愤为诗”的观点,提出了一个巧妙的比喻,把身世不幸的写出的文章称为“蚌病成珠”。“病”泛指精神和肉体的不快。酒却能使诗人的“怨怒”转移,酒可以随物宛转,与心徘徊。“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愁肠已断无由醉,酒未到,先成泪”(范仲淹《御街行》)……杜甫的《醉时歌》通篇写一“醉”字,醉酒、醉语、醉态、醉诗。但又是醒时拟醉,醉而益醒,故而令人闻之惨怆。虽然是书赠郑虔,却字里行间渗透诗人的泪血。神情摇曳,读之使人至痛至悲,一股辛酸的酒味扑鼻而至,仿佛看见了子美似醒似醉,忧愤移情于酒。其实,不醒如何痛楚,如何醉饮;不醉又如何将那一腔不平尽发笔端呢?
杜诗《饮中八仙歌》道:“李白斗酒诗百篇",极写酒对催发李白诗兴、诗才的神异力量。古今不少诗人、文豪、画家、书法家,都与酒结缘,因酒而兴致勃发,才思陡涌,下笔有神,酒酣墨畅,不仅李白为然。酒对于文学艺术的妙用是当事人和旁观者都有共同的体会,得到一致承认的。
西方有些美学家,如尼采,也提到“酒神性格";西方、印度、波斯、阿拉伯的文学家也常常咏酒,写与酒有关的故事,但从数量或质量上比较,都远远不及中国文人与酒的关系之广、之深、之密。中国文学艺术史是和中国 酒文化 史难分难解的,文学艺术中处处充溢着酒气。
酒和诗
歌的因缘,还因酒是人们日常应酬的常用品而加密。文人独酌固然能助诗兴,催诗情,集宴欢饮尤能激动彼此间的诗兴和诗情的交流。历代诗人因此有大量的即兴酬酵之作,诗人的酒会又常顺理成章地成了诗会。这些文人诗酒之会常是文学史上的佳话,早如西汉梁孝王刘武宴集文士于兔园,命枚乘赋柳,路侨如赋鹤,公孙诡赋鹿,邹阳赋酒,公孙乘赋月,羊胜赋屏风;其中韩安国赋几不成,被罚酒,大概是文人诗酒会之始。汉武帝于元封三年在柏梁台宴集群臣,君臣联句赋诗,每人一句,每句用韵,世称“柏梁体"。不但开创了一种诗体,也是后来联句诗的最早记载。
另外,从酒与诗之间的关系来说,酒本身也就是诗歌大量描写的对象。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就有三十篇,即占十分之一的篇章提到酒。 而大量关于酒的诗篇都在大、小《雅》,尤以《小雅》为多。这因为《风》诗大都是民歌,《雅》诗则是士大夫中上层人士的诗。当时酒还是奢侈品,为平民所难得, 自然不能形之于民间歌咏。大小《雅》共为一百一十一篇,而咏酒者最频,如依此计算,出现酒的诗的比数就很可观了。
《楚辞》中也几处出现酒,如《九歌》中,“奠桂酒兮椒浆”,(《东皇太一》),“援北斗兮酌桂浆”, (《东君》),但诗人没有描写过自己喝酒,《渔父》篇中还说了“众人皆醉我独醒"的话,虽系比喻,也不妨理解为屈原并非酒人,然而正因为非酒人也不能不咏酒浆,更显得文学是何等离不开酒。
《 诗》、《骚》以下,中国文学作品不涉及酒的只有极罕见的例外;中国历史上著名的酒人中,诗人也占极大的比数。草草数来,三曹都有咏酒的诗歌,曹植还是耽酒误事的瘾客;孔融的最大志愿是“座上客常满,搏中酒不空";南北朝以后,如陶谢、鲍庚、李杜、 韩柳、刘白、欧苏、陆辛、人人饮酒,咏酒,写酒,多数还是酒量超群的大酒徒。以上所举的还只是历史上第一流作家中的一部分,如要逐一罗列,光举举姓名就可盈编累牍。面对着这样一部酒与诗歌联姻的历史,敢说任何人穷毕生之力也无法将诗人与酒的轶事掌故收罗齐全。
因此,中国文学中咏酒的诗的数量之多,要统计完全而不遗漏也绝难办到。试从公元一世纪至十一世纪这千年中专门以酒为主题的作品略加瞥视,仅限于大家名作,略加存录,已是洋洋大观:诗词:汉乐府以酒为题(不以酒为题者,即使全篇 咏酒的也不列)的有《鼓吹曲辞·将进酒》,《四厢乐歌 上寿酒歌》,《横吹曲辞·高阳酒人歌》,《杂曲歌辞· 饮酒乐队《杂曲歌辞·前有一搏酒行》,《清商曲辞· 宴酒篇》;魏代曹植、王柴、刘祯各有《公宴诗》,稽康 有《酒会诗》七章晋·陆机有《宴玄圃诗》,陆云有 《宴会诗》,陶渊明有《·饮酒二十首》、《连雨夜饮》、《止酒》、《述酒》;梁·范云有《当对酒》、《对酒》,庚信有《对酒歌》等十四题,唐诗传至今者较多,酒诗就无法计算,题中出“酒”字的咏酒作品多少不等的名诗人有王绩、李麟、储光馨、高适、韦应物、杜甫、贾岛、戴叔伦、韩愈、柳宗元、孟郊、元旗、白居易、李贺、陆龟蒙、皮日休等二十余人。单以诗仙兼酒仙李白一人而言,其作品除集外诗六十余首以外,确凿可靠的各体诗今存八百五十余首,据明代诗人周履靖编的《青莲筋咏》共计有咏酒的五七言各体诗歌七十五首,其实这数字远不完全,周氏是据题中出“酒"、“宴"、“酌"、“醉"等字样的诗来计数的,诗中涉及酒乃至通篇咏酒的,当近二百篇之数。北宋人(十一世纪以前)以酒为主题,题中又明书“酒"字的诗人和作品不少于唐人, 不赘举。就词作言,咏酒者有欧阳修《采桑子》(画船载酒西湖好)等十三首中的八首,另有《定风波》(把酒花前欲问他)、《浣溪纱》(十载相逢酒一危)等十余首;苏轼《蝶恋花》(别酒劝君君一醉)等十余首,黄庭坚《西江月》、《醉落魄》等四首。仅就这些名家的上选之作,略加演绎,就足够写一本酒诗歌史的材料了。
三、酒是诗人抒发情怀的一种道具
酒对诗人而言可以宣泄情感,浇去心中的块垒,起到“移情”之效;酒趋阳刚,让人沉醉超脱出世。乡野鄙夫酒喝多了可以发泄到妻儿的身上,可诗人呢?诗人在清醒的时候往往难于摆脱世俗的得失厉害,因而创造力必然受到束缚压抑。酒酣耳热时则容易实现心灵的解脱、精神的超越。他敢说敢写,敢哭敢笑,任情放纵,无所顾忌,创造力由此获得解放。从“听天由命”到“形而上的慰藉”,作为本体的生命意志的性质变了,由盲目挣扎的消极力量变成了生生不息的创造力量。
倘若没有酒,屈原也不会说:“众人皆醉我独醒”。从相对的角度来说,其实这话也可以说成是“众人皆醒我独醉”,否则他也不会颜色憔悴、形容枯槁,为国而“醉”!李白“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酒与诗人情感的抒发,情绪的释放关系可见非一般可言。
在阶级社会,尤其是漫长的封建社会中,权和利的纠葛往往会导致当权者人性的扭曲和心理的不健全,诗人耿直和率真的个性,使得政治抱负,往往无法施展,更有甚者生活贫困潦倒,在这样的境地,诗人身心极度疲惫,抑或寄情于山水,抑或寄情于酒。倘若没有酒,那诗人的身心何以康复。
当然,诗人与酒的渊源并非如此简单,但是将酒作为诗人们的另类真爱来看待并不为过。
人生如酒
一、 人生如酒,微风过处有陈香。酒之于男人,则是水的外形,火的性格,彰显阳刚之气魄;酒之于女人,多了些温柔,添了些快活,尽显娇艳妩媚。很佩服清人郑板桥先生说“难得糊涂”,留一半清醒一半醉,是中庸人生的一种极高的精神境界
。
二、 人生如酒,微风过处有陈香。一个人从呱呱坠地的那一刻起,注定要在这个世界上划下一道人生的轨迹。就人的际遇而言,或许有的人一生会春风得意,一帆风顺;或许有的人一生中会大起大落,跌宕起伏;或许有的人少年得志,趾高气扬;或许有的人诚实敬业,大器晚成;或许有的人忙碌一生,一事无成。但无论如何,人应该用自己的奋斗成果来证明自己的人生价值。无论结局怎么样,只要自己全身心地努力过,奋斗过,那样的人生就值得尊重。
三、 世上没有长生不老的灵丹妙药,每个人都是这个地球上的匆匆过客。无论生命的日子是长是短,只要他珍惜生命的恩赐,用心去面对人生,善待自己,即使是默默无闻地生活,没有干出惊天动地的事业,同样会得到人们的理解和尊重。只要自己付出真诚,就如一坛陈酒,默默地在幽深的巷子里散发出淡雅的芬芳。这样的人生就如一幅用淡淡的笔调勾勒出的水墨画,虽然没有丰富的色彩,仔细去品味,同样别有一番韵味:朴实无华,如一坛老酒,醇香绵长。
四、 人生如酒,情到深处有苦涩。酒是人类生活的密友,古往今来,临风抒怀离不开酒,饯行送别离不开酒,壮士出征离不开酒,红白喜事离不开酒,寄托情思同样离不开酒。人是感情丰富的高级动物,都会有七情六欲,有喜怒哀乐。许多人总要借助酒来渲泻情感。把酒高歌,胸中就会豪情万丈,举杯畅饮,心情就会舒畅爽朗。
五、 一代枭雄、三国时期政治家曹操在《短歌行》中,有这样的诗句:“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慨当以慷,幽思难忘。何以解忧?唯有杜康。”像曹操这样具有雄才大略的豪杰,面对人生短暂,人生无奈,仍借酒解愁,感叹“人生几何”,何况我们呢?其实人生是杯苦酒,酿满了酸辣苦甜,即使多么刺鼻烧喉也总得喝下去。人生如酒,或风或雨,或淡或浓,或醉或醒,但再苦再涩也得把它饮下去,正如世人所言,人生难得几回醉。
六、 人生如酒,一半清醒一半醉。世事如棋,人生如酒。人情冷暖,世态炎凉,人生有时很无奈,有些事情本来是自己不想干的,但是偏偏要违心去做。有些事情明明是自己看不惯的,但是偏偏要睁只眼,闭只眼。正如一句古话所说:人在江湖,身不由己啊!但有一点必须坚持,那就是做人必须清醒,做事必须明白,做人要讲道义,做事要有良心。终日沉醉的人,是不可能成就大事的。
七、 许多的时候,人们是酒不醉人人自醉,明人陈继儒在《小窗幽记》中写道“趋名者醉于朝,趋利者醉于野,豪者醉于声色车马。而天下竟为昏迷不醒之天下矣,安得一服清凉散,人人解酲。”认真思考起来,大千世界,纷纷趋酒、醉酒者何尝不是如此呢?
八、 人生如酒,饮尽欢乐是孤独。很多人喜欢借酒浇愁,遇到烦心的事情,喜欢醉酒。李白在《宣州谢楼饯别校书叔云》中曾有这样的诗句:“抽刀断水水更流,借酒浇愁愁更愁。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其实不然,酒是不能解忧的,只是使人在由兴奋到麻醉中暂时忘掉一切,即如刘伶所言“无息无虑,其乐陶陶”而已。毋庸置疑,自古以来,酒是宣泄情感的工具。中国几千年的传统文化积淀,酒与人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迎来送往离不开酒,喜庆丧事都要摆酒席,久别重逢,好友相聚,更是酒逢知己千杯少。
九、 喝酒本是人生一件快意的事情,几杯酒下肚,忧郁的人,会露出笑脸;沉默寡言的人,会谈笑风生。酒酣耳热时,所有的人都会神采飞扬,壮志在胸。然而,在现实生活中,许多人对饮酒的度把握得不好,逢喝必酩酊大醉,让酒精把平常理智的人变成了冲动的魔鬼。其实人生与饮酒一样,无论做什么事情都要遵循规矩,张弛有度,毫无节制放纵自己的行为与花钱买醉一样,最终,只能会落得饮尽欢乐是孤独的感慨。
十、 人生如酒,微风过处有陈香,呈现给世人的当是馥郁的芳香。记起有一句俗话叫“酒香不怕巷深”,人,无论是贫居闹市,还是隐退山野;无论是身在职场,还是浪迹江湖。只要为人正直,品行端庄、学识渊博,其美好的品德就会如陈年老酒一样,德馨远播,香远逸清,令人敬仰。昔周朝姜子牙渭水垂钓以待周王,三国时诸葛亮陇中隐逸,刘备三顾茅庐求贤,许多事例,不胜枚举。人生如酒,当留给人们恒久回味的绵香,人生如酒,当留给世间无尽的怀想。
酒的历史也非常长了,关于酒的起源起源说法也有好多。酒,早就融入到我们的生活当中了,小到三五好友聚会,大到婚庆宴席。很多场合都需要酒来做陪衬。酒的种类很多,每个地方都有不同的饮酒习惯,也有不同的饮酒文化。我们来看看古人留下来的关于酒的诗句啊“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这是葡萄美酒。表现得是塞外风光,喝着酒,弹着琵琶,唱着豪壮的歌,我们可以通过这样的诗句了解到当时塞外边疆的现实情况。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牧童遥指杏花村。这首诗是写清明时节前往先人久居之处祭祀的诗,酒同样可以反映哀思的情感。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这些诗都是带着人们复杂的情感的,所以,酒是宣泄人情感的一种代物,而文学的东西,因为酒舒张了人的情绪,思路自然酒打开了。
诗人与酒
诗人中喝酒名气最大的当属李白了,在他的身上最能体现酒神的精神。他的《将进酒》字字都包含酒香。如果把他所有写酒的诗拿去压榨,也许可以压榨出大半壶的高粱酒来。诗人们为什么喜欢酒呢?难道是因为黄酒的风味醇厚、鲜甜甘美、香气浓郁;白酒的芳香浓郁、绵柔甘冽、回味悠长么?我看不尽然。总有些什么独特之内涵在酒之中、在酒之外的。酒香飘起来了,是形的消隐,还是韵的升华呢?
对诗歌来说,酒可以刺激神经,可以把诗人带入一种摈除世俗纷扰和功利烦扰的迷狂状态,获得精神上的自由。这正是灵感爆发的契机,所谓“醉后乐无极,弥胜未醉时。动容皆是舞,出语总成诗”。恐怕这是诗人喜欢饮酒的一大缘故。王勃写《滕王阁序》时,先磨墨数升,继而酣饮,然后拉起被子蒙头而睡,醒来后从庾信的“落花与芝盖齐飞,杨柳共春旗一色”借得灵机,写下了千古名句——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起笔一挥而就,不改一字。李白当年奉诏书为玄宗写清平调时,也是在烂醉之下用水泼醒后写的。
酒对诗人而言可以宣泄情感,浇去心中的块垒, 起到“移情”之效;酒趋阳刚,让人沉醉超脱出世。乡野鄙夫酒喝多了可以发泄到妻儿的身上,可诗人呢?诗人在清醒的时候往往难于摆脱世俗的得失厉害,因而创造力必然受到束缚压抑。酒酣耳热时则容易实现心灵的解脱、精神的超越。他敢说敢写,敢哭敢笑,任情放纵,无所顾忌,创造力由此获得解放。从“听天由命”到“形而上的慰藉”,作为本体的生命意志的性质变了,由盲目挣扎的消极力量变成了生生不息的创造力量。
南朝的刘勰赞同司马迁的“发愤为诗”的观点,提出了一个巧妙的比喻,把身世不幸的写出的文章称为“蚌病成珠”。“病”泛指精神和肉体的不快。酒却能使诗人的“怨怒”转移,酒可以随物宛转,与心徘徊。“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愁肠已断无由醉,酒未到,先成泪”(范仲淹《御街行》)……杜甫的〈〈醉时歌〉〉通篇写一“醉”字,醉酒、醉语、醉态、醉诗。但又是醒时拟醉,醉而益醒,故而令人闻之惨怆。虽然是书赠郑虔,却字里行间渗透诗人的泪血。神情摇曳,读之使人至痛至悲,一股辛酸的酒味扑鼻而至,仿佛看见了子美似醒似醉,忧愤移情于酒。其实,不醒如何痛楚,如何醉饮;不醉又如何将那一腔不平尽发笔端呢?
酒可以给人以情感的慰藉,激发亲朋故友间的温馨与欢乐。刘伶的《酒德颂》、杜甫的《客至》、白居易的《与梦得沽酒闲饮且约后期》、李白的《客中作》都是用酒酿出来的。白居易的《问刘十九》:“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新酿的米酒,温暖的火炉,在冬日的傍晚,更显出对朋友的热忱。想来刘十九的酒量有限,“能饮一杯无”的邀请表达出对友人的亲切随和;杜甫初到成都无亲无故,忽然有崔县令来访,自然十分高兴,“盘飨市远无兼味,樽酒家贫只旧醅。”(《客至》),为家中清贫只好用陈酒招待客人表示歉意。唐朝的诗人招待亲朋故友,喜饮新酒,不像现在的人以老酒为贵。但无论新酒陈酒,难得的是人与人之间应有的热情、平等、友爱的精神。酒在这里起到交流的作用。
酒还能激发人的豪情壮志,淋漓酣畅地表现一个人的率直天性,豪放人格。曹操是古代诗人中最成功的一个。他身处乱世,以过人的文韬武略终结了汉末的军阀混战。如果没有酒,曹操也不会发出“对酒当歌,人生几何”、“何以解忧,惟有杜康”的感慨了。这样的感叹不是无病呻吟,而是展示了一代枭雄的阔大胸襟,非一般文弱书生可比。他的诗歌感情慷慨激昂,风格沉郁雄浑。难道不是 “杜康”酒的陶养 么?辛弃疾的〈〈破阵子。为陈同父赋壮词以寄〉〉“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醉酒后梦语,以潇洒、豪迈、壮烈的语言,表达出强烈的杀敌报国,平定中原,收复失地的雄心壮志。
酒甚至可以避祸全身。庄子认为,醉者由于处于精神与肉体浑然为一的境界,无忧无喜,无惊无畏。据说有一次他喝醉了,从疾驰的车子上摔下而不死,就是“得全于酒”;阮籍喜好喝酒,有一次司马懿想和他做亲家,阮籍喝酒一醉就是两个多月,司马懿一直没有机会提出来,这件事情就不了了之。
人生是幕悲剧,但就算人生是出悲剧,诗人们也要有声有色地演出这幕悲剧,不要失掉悲剧的崇高与悲悯、壮丽和快慰。酒是喜剧的酵母,更是悲剧的产婆;酒是诗人的朋友、爱人,是诗人的生命。没有了酒,中国文化的味道不知要逊色多少。
自古以来,还没有任何一种饮料像酒这般富有旺盛的生命力,历经千百年而魅力不减,也没有任何一种饮料,似它这般深受不同人种、不同肤色、不同国籍、不同习俗的人们的普遍喜爱,饮之,歌之,友之,恋之,拥有无数信徒而代代相继。自古以来,也没有任何一种饮料,如它这样有无数神奇的传说故事、赞美它的诗词歌赋,赋予这般广泛的文化意义。
酒,它那「水的形,火的性」的特质,在它浸润整个社会的过程中,形成了其特有的酒文化:寻常百姓之家,浊酒一碗,舒筋活血,有去忧解乏的功效,自不必说。在那些具有审美眼光和生活情趣的文人笔下,更是给酒添上了一圈圈光环,使酒不单是口舌之享受,而且成了精神寄托之寓所,才智灵感发生之「灵丹」,「李白斗酒诗百篇」就是千古流传的佳话!还有那叱咤风云,或心机诡秘的政治家,则视酒为「政治饮料」,无论是外交,还是内政,无论是劳军,还是治吏,常常以酒搭「桥」,以酒润滑。
一、祭祀必酒才成礼
尽管有些人认酒之为物,有害而无益可是翻开历史上或是文学上的记载,在古代祭祀庆贺等场合中,饮酒成为礼节的一部分,在酒谱一书曾这样说:「智者作之,天下后世之而莫能废,故圣人不绝人之所同好。」这句话几乎道尽了酒于人类一生的密切关系。此外,如汉书货志说「酒者,天之美禄。」焦延寿易林上更说「酒为欢伯,除忧来乐。」
二、婚丧喜庆酬宾客
酒,既是娱乐欢宴的兴奋剂,又是融洽人际关系的润滑剂,尤其甚者,目前社会应酬,如果满桌尽珍馐,举杯却无酒,更有人兴难以下箸之叹。有时候,宴客无酒,便无以尽礼,便无以聚,便无以尽情吐露。而有时,在孤寂无聊时,举邀明月,也可一解心中积郁。乃至于「寒夜客来茶当酒」,亦有为千古美谈。面对烦恼,竟有人情愿一醉解千愁。由此以外,酒的功用,又不能算不大了。
三、喜相逢、藉酒助兴
中国人,远客来要「置酒洗尘」,久别相逢则「把酒话旧」。如「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一壸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这是迁谪半生,倍历坎坷的明代著名才士杨升庵晚年所写的这首『临江仙』词。
想象一下,几个知心好友一起饮酒,酒酣而吐真言,彼此得到情感宣泄,朋友间芥蒂消,增进了至诚的友谊,这种境界给人的欢愉和满足是难以形容的。
另外,酒会使人的理性束缚减弱,感情的流露无障碍,使人显得真率、单纯,因而也令人感到安全。
四.送别离、藉酒浇愁
关于饯行之俗,古文献上有很多记载。『诗经.大雅.韩奕』上说:「韩侯出祖,出宿于屠。显父饯之,清酒百壸」。这是远在周朝时代人们就用酒饯行的例证。
另设酒饯行之名句,如:「何当重见日,樽酒慰离情。」──(温庭筠『送人东游』),「金陵弟子来相送,欲行不行各尽觞。」──(李白『金陵酒肆留别』)这两句诗表达了友人之间依依不拾的心情。「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王维这首『送元二使安西』可谓最全面、最深刻地反映了古人送别挚友时的情感,诗中虽然没有直接表达离别之苦,相思之愁,但正如诗人说的「直道相思了无益,未妨惆怅是清狂。」只要心有灵犀,无须多言,此时一切内心感情的交流均融入酒中了,使离别之情更深、更悲、更加动人至深了。
这种以酒饯别,在唐代达到了高潮,许多诗人都曾吟诵,甚至亲身体验过这一令人感怀的主题:「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萩花秋瑟瑟。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白居易『琵琶行』),「晴漠漠柳毵毵,不那离愁酒半酣」。(韦庄『古离别』);「多情却似总无情,唯觉樽前笑不成」。(杜牧『赠别』)这些诗句中显露的绵绵的离愁,反映了友情的深厚。
其实,中国人是一分重感情、重友情,则倍加珍惜,不会轻易舍弃。这种真挚的情谊平日往往深藏心底,不易显露,而在离别饯行之时却因酒而到了充分的体现。美好的回忆、未来的憧憬、绵绵的离愁、真诚的祝愿...完全在饯行的饮酒中得到了加深,得到了寄托,得到了解脱,得到了慰藉。临别饯酒,实际上意不在酒,而在于这种浩渺无际、深沉无底的情意的交流与贮存。这便是把酒饯行的真谛。
五.藉酒寄情
北宋文坛宗师欧阳修也是爱酒之人,号称「醉翁」。其传世名作『醉翁亭记』,倒说出其爱酒之心实在酒外。「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在酒也。」这句名言脍炙人口,道出了文士雅饮的基本特征,也揭示出其迥别于凡夫俗子之饮的「风雅之举」。
江上之清风,山间之明月,此造物者之无尽藏也,供人恣游饱览,心旷神怡,乐趣无限。故自古即有「仁者乐山,智者乐水」之说。当人们的心灵思绪为自然山水之秀丽景色所陶醉之时,以酒达情,乘兴酣饮,觥筹交错,倍增其乐。酒在此不过作为一种传达情感的道具罢了。
欢乐时饮酒是如此,忧伤时饮酒亦是如此。同一个李白,既高歌「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又浩汉:「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消万古愁。」而在饱尝行路难之后,却又低吟:「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此时酒的效力完全受人的主观情感的控制,因人的喜怒哀乐而变化。
而酒为何有如此大的魅力?
这是因为文人之子,以自己的情趣附着于酒,使酒不仅成为口舌之享受,而且成为精神之寄托。正是在酒中注入了深情所以无论是饮玉液琼浆,还是喝浊酒村醪,其酒格就升高了。所以,陶渊明那无羁无绊的处世态度,无疑与酒趣对他的抚慰解颐亦有关。「欢言所得憩,美酒聊共挥。长歌吟松风,曲尽河星稀。我醉君复乐,陶然共忘机」(『下终南山过斛斯山人宿置酒』),显得是那么恬远而淡泊。
六.藉杯中物以言志
例如,白居易在『长恨歌』中所吟「金屋妆成娇侍夜,玉楼宴罢醉和春。」这些诗句表面上是写君王生活豪华,实际上酒代表了封建统治者的荒*生活。它又包含着诗人对社会的评价和讽刺。
另外,如李白的『将进酒』一诗,「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如雪,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天生我才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岑夫子,丹丘生,将进酒,君莫停,与君歌一曲,请君为我倾耳听。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愿醒。古来圣贤皆寂寞,唯有饮者留其名,陈王昔时宴平乐,斗酒十千恣欢谑,主人何为言少钱?终须沽酒对君酌。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消万古愁。」
此诗中,虽然写了人生几何,及时行乐,圣贤寂寞,饮者留名的消极内容,但其旷达不羁,视富贵为浮云的胸襟己跃然纸上,其积极上进的深刻含义也是不言而喻的。而这篇千古绝唱,没有酒,则是很难「生」出来的。
七.酒里生灵感.诗画更传神
有人曾这来形容酒的特点:「水的外形,火的性格」,可以说是深得其神韵。酒,那柔弱的外表下翻腾着火一样的热情。酒精的蒸发令人血脉畅通,精力旺盛,思维活跃,头脑反应灵敏,全身蓄积巨大的能量,随时可以爆发,不由自主,不吐不快。
对于艺术家来说,酒的这种特点正可以启人智能,激发灵感,调动全部的感性经验与理性认识,集于一点,如火山喷发,文思如潮,奔腾汹涌,不可遏止。从而产生出强烈的创作冲动和表现欲望,奇想不断,新意迭出,取得意想不到的神奇效果,许多不朽之作亦由此诞生。
酒使诗人与诗歌实现完美的结合,融为一体,因为酒能使大脑皮质兴奋,使人的情绪和思维进入高度活跃的状态,调动起经验的记忆和平时积在头脑中而不能意识到的大量信息,催化出灵感。
这是凡喝酒的人或多或少能体味到的共同经验,「温酒浇枯肠,戢戢生小诗」就是诗人与诗歌融为一体的生动写照。
另外,中国书法中的国宝-王羲之作的『兰亭序帖』,亦是在聚宴之时所作。
当时在酒酣耳热之际,醉态朦胧的王羲之取出鼠须笔,饱蘸浓墨,激情洋溢在蚕茧纸上奋笔疾书。真正是思如涌泉一挥而就。这便是流传千古的书法艺术瑰宝『兰亭集序』。刚一停笔,观者赞叹不绝。王羲之自己也十分满意,未料到醉中写出如此神品绝笔。据说他回家后又曾提笔写过几遍,但始终再无最所作之神韵。
八.送礼佳品
中国人是个重感情的民族,但又是一个感情内敛的人种。尽管有满腔热情,却可能被层层包里得冷若冰霜。
因此,中国人的热情特别是需要触媒。不管是佳节思亲或友人鱼雁往来,假如能托物寄情,更添情味。
酒,即「水的形,火的性」的特质,不啻是送礼的最好礼物。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