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我们会对某一类人做的某一些事而非常讨厌呢。今天晚上在和女儿的聊天中找到了答案。
女儿说她特别讨厌有的人明明很厉害,却总是跟人说他做的不好。而有些人明明做的很不好,反而却说他自己的很好!他很喜欢画画,有一次在跟一个画画很好的人聊天时,那个人却说自己画的不好。我问他,为什么你会讨厌这样的人,你喜欢什么样的人呐?他告诉我喜欢好就说好,而不好也不强说自己的很好。说着说着,他发现自己经常画的,自己觉得自己画的还挺好。但是在别人夸她的时候,她就要说她这个不好。
听完他的描述,让我一下子明白了,以前总说投射。却没有真正明白投射的原因和心理。通过和女儿的对话,让我知道你对别人某方面的不满,事实上是对自己的不满。当你不在否定自己的时候,你看周围的人也都是没有问题。
一.什么是投射认同
投射认同:一种透过幻想转译的(心理)机制。主体在幻想中将自体全部或部分地导入客体对象内部,以便予以危害、拥有或控制。(Laplanche and Pontalis,1967)
克莱因将投射认同的概念从临床实践的心理过程中抽象出来,之后成为客体关系理论的核心心理机制,并影响相关的反移情、容器等治疗技术。从投射认同的概念发展来看,克莱因首创了这一概念,(Klein,1946)但她的投射投同概念基本是一人,而之后奥格登将之完善成二人的投射认同概念,三人投射认同的概念是相关俄底浦斯情结相关的投射认同,这在克莱因在由偏执——分裂阶段发展到抑郁阶段的概念里中已经包括。
二.二人投射认同的临床描述
我们先使用二人投射认同来简述投射认同这一概念下实际情况是什么。
来访者内心是依赖性的投射认同模型(Sheldon Cashton,1986),他在社会交往或心理治疗过程中,就会呈现得依赖心理治疗师。治疗师开始感受还好,有一种被依赖的感受,之后随着这一依赖的渐渐增加,治疗师感受的压力也就越来越大。这时候如果治疗师无法理解来访者的这一依赖的表现,最后的结果就会是无法承受这一依赖,而放弃或者拒绝来访者,来访者感到受了伤害,并得到答案——即这个世界会抛弃她,好象那是一种宿命。
在这一过程中,按照客体关系理论,来访者将自己自我中无法承受的焦虑分裂出自体,投射进客体对象,例如她觉得自己没有能力控制和安排自己的生活——因为要负责需要承受足够的焦虑压力,她目前没有这样的能力,于是她将这一无法控制和安排的责任要求另一个人去负担。那位给投射的治疗师,于是凭借一种人类良善之心,本能且不加深思的开始承担这一责任,最后他慢慢感受到压力和焦虑,接着自己的情感似乎被什么卡住了而无法自拔,他下意识的意识到对方居然对自己有许多不合理的要求,自我的边界被来访者突破了,尽管他想帮助来访者,但他实在没有能力控制自己内心的焦虑状况。最后,他可能作出毅然决然的决定,中断咨询。这时候来访者突然觉得世界变灰暗了,那个一直可以负担自己,且那么热心关注帮助自己的人居然会拒绝自己,于是她象童年某个时刻一样被深深伤害,她开始认同她自己的宿命。
我们把这一临床心理互动现象称为投射认同。在客体关系理论进一步对此的治疗中,我们可以这么假设以上案例故事的发展,之后来访者当然可能再找另一个治疗师,重复类似的被伤害经历。但如果来访者某一天足够幸运,她就可能终于遇见某一位客体关系理论的治疗师,能够理解她的依赖性投射认同的特点,了解依赖这一模型就是她生命的基调,因此并不为此潜意识的模型操纵,而能够以良好的情绪和认知的调整能力认识和包容这些投射过来的观念和情绪,因此在之后适当的时机,治疗师给来访者以恰当的同理和诠释,这提升来访者对于自身依赖模型的意识水平——即依赖模型因此诠释而从潜意识被提升到意识水平,于是这一宿命的关系渐渐开始松动,随着对此模型的巩固性修通,这一宿命终于得以永远结束,心理健康和人际和谐终于到来。
三.自体心理学的诠释
因为类似的临床现象是客观存在的,而且这一现象的出现和该治疗师属于什么心理治疗取向并无关系,也就说无论是客体关系治疗家、自体心理学家都可能在临床遭遇这一情形。而这一情形在客体关系理论家来说已经广泛开展过讨论,而从自体心理学对此则罕见讨论,因此从自体心理学角度怎么来理解这个现象,并怎么进一步在临床上同理和诠释这样的现象,就成了本文的兴趣所在。
我们围绕以上依赖投射认同案例尝试以自体心理学角度来理解和诠释。来访者的这一依赖构成对治疗师的理想化移情关系(也可能同时含有密友转移关系的内容,也就是一种分享),而相对治疗师的心理状态来说,来访者的理想化转移关系是将自身无法满足的自恋转移到理想化客体上予以满足。在此时,治疗师被理想化转移关系投射,如故简单认同这一转移关系——有时候完全是无意识的,治疗师的夸大自体的自恋部分(Kohut,1971、1978、1984)有可能被激起而转投入交互关系中。因为来访者的理想化转移关系的要求会随着治疗师夸大自体的表现而被增强——就是来访者会不停止的依赖,而治疗师会尽力满足——之后导致治疗师的夸大自体的部分开始觉得有疲惫不堪的感受,好的感受不容易被注意——因为它符合享乐原则和伴有成功感,而坏的感受很容易被注意——因为它不符合享乐原则并且终于会带来挫折和疲劳感。这样一来,治疗师的夸大自体的自恋部分由于无法承受住来访者的理想化转移关系的投射力度——也就是治疗师对于自体的预期幻想无法匹配来访者的理想化影像的全能感,所以渐渐就会逃离,以保护自己夸大自体极以免收挫折,如果这一回避继续无效,则为了维护夸大极自体的完整而会以愤怒暴怒来防卫和拒绝。
在自体心理学框架内,合适的治疗是开展在对于理想化转移关系的有意识接纳,治疗师同时认识自己夸大自体的自恋而能以成熟的自恋面对。在治疗进程中不过度满足来访者的欲望但接受来访者的投射,随着治疗进展中恰好的挫折适应,来访者的理想化就因为这一矫正体验而获得自体重建。
投射认同比较典型的还有迎合性、权威性、性欲性、负向攻击等类型。
在迎合性投射认同中,来访者对治疗也发生了理想化转移关系,而治疗可能在夸大自体极的正反两方面可能因此被激发。
权威性投射认同中,来访者夸大自体的镜映转移关系出现在医患关系中,治疗师可能会觉得被控制或者被贬低,这时候治疗师本身的反转移感受的本质是夸大自体的受损或者遭受压抑。当然成熟的治疗师有能力去理解这一转移过程,在镜映转移关系中协助来访者获得夸大自体的体验,同时在之后的理想适应中使来访者修正夸大自体的表现。
性欲化投射认同的发展,和俄底浦斯期的发展存在某种关系,在这里亲近之爱和性欲之爱被混淆而没有合理分化。理想化转移或者镜映转移关系以一种性欲的方式投射到治疗师身上,治疗师的夸大自体受到诱惑或者贬抑。
负向攻击的投射认同,如果从经典自体心理学的眼光来看,可能是来访者夸大自体或者其它自恋部分由于没有被同理而产生暴怒的后果,而这一后果被来访者带到当前治疗情景中来了,也有可能是治疗师不恰当的表达引起了来访者创伤点的反应。这通过澄清性和修复性的诠释可以获得解脱,这一投射认同被认为是一种次生的反转移关系。但就自体心理学当代领袖之一的伍尔夫(Wolf,1988),他认为有一种具有自恋特点的敌对(Adversarial)转移关系存在:即来访者认为治疗师是一个反对他的人,一点支持性都没有。这一提法似乎把攻击驱力——虽然和攻击驱力又有所不同——引入了自体心理学的某个核心位置,但之前自体心理学可能把这一点看成是次生的反应。
“感觉活着没意思,做事提不起劲,迷茫,做着日复一日的工作没有价值怎么办?”
“大脑总是喜欢胡思乱想,找不到存在的意义”
知乎上经常以上类似的问题,我的本能反应就是这些人生活太悠哉了,或是一天幻想太多,欲望太多,却难于行动起来。
建议他们可以看看稻盛和夫的《心》,兴许可以解决自己的问题。
比如若一些人几乎全都是为了自己:满足自己的欲望、自我保护,或者是希望获得别人的好评。就适得其反。若他帮扶家计、守护家人,从“关爱他人”出发的角度出发,兴许不会。
再比如若他懂得拥有的珍惜与感恩,也会释然很多。
稻盛和夫的《心》告诉你如何提高心性。
人应该如何活?人应该持有怎样的心态?在心中描绘什么,决定了将会度过怎样的人生?
因为人心的本质是真善美,所以大家都向往真善美,但要把真善美付诸实践、持之以恒,却非常困难。为什么?
因为从心的结构来看,人心中有本能的欲望,有感性的冲动,有理性的算计,还有灵魂的污垢。
1人生的一切都是自己内心的投射。
“所有的灾难都是由我们的内心吸引而来的,自己的内心不予呼唤的东西,绝不会来到我们身边。”
人生的目的,首先就是磨炼心性或磨炼灵魂。
我们往往容易执着于追求财富、地位和名誉等,每天都为了满足自己的欲望而四处奔走。但是,这些既不是人生的目的,也不是人生的目标。通过一生的历练,灵魂是否比出生时更美好一点,人格有没有略微提升了一点,这远比获取名利重要得多。
因此,认真投入每天的工作,坚持不懈地拼命努力。在这个过程中,心性自然得到磨炼,人格自然获得提升,灵魂自然会成长得更加美好。
2 脱口而出的“感谢的语言”,谦虚是幸福人生的护身符
我们活在世上所经历的事情,其实全都是“难得拥有的”事情。如果能深刻领会这个意思,感谢之心就会油然而生。只要能向自己周围的一切说出“谢谢”这句话,人生就能变得更加幸福美好。
让人生误入歧途的元凶,并不一定是失败和挫折,而往往是成功和赞美。
这个让我想起职场一个现象:
若项目做失败的时候,每个人都会觉得与自己无关,或自己的影响因素很小;若项目成功的时候,每个人都认为自己才是成功的关键…
我们平时坚信是属于自己的那些东西,比如肉体和心灵、思考和感情,或是金钱、地位和名誉,乃至能力和才能等,所有这一切都不过是借来之物,都是被赐予的附属品。
这么思考的话,“这是我的东西”“那个成功是我的功劳”这类想法,就变得毫无根据,毫无实体依托。意识到这一点后,骄傲自大就会自然消失,谦虚之心就会自然而生。
3埋头工作就能触及“宇宙真理”
我算不上工作狂,但会特别投入。
所以每次投入身心,完成一件件任务或事项的时候,也总感觉有一股力量,让我变得更平衡,纯粹。
埋头工作获得的收获不止于此。每天全身心地投入工作,心灵就能得到净化。我认为,当心灵处于纯粹状态时,人就能触及所谓的“宇宙真理”,也就是触及事物的本质。
当心灵处于清澈纯粹的状态时,就会突然冒出不知来自何处的“智慧的语言”,也就是好的想法、好的思维方式。
4只要瞬间认为“能行”,就可以实现
成功人士和非成功人士只有毫厘之差。
关键在于,当遭遇前所未见、如同绝壁一般的巨大障碍时,在那一瞬间,能不能对自己说“一定能跨越”,并走出第一步;敢不敢想“是我的话,一定能攀登”。“可能跨不过去吧”,这时候,只要有这么一点点踌躇和犹豫,腿脚就会瘫软,导致无法攀登。即使过后拼命给自己打气:“不,应该能跨过去!”也只能是马后炮了。就这一步之差,命运就迥然不同。
每当被问到“产品研发的成功率是多少”时,我都会毫不犹豫地回答:“一旦开始研发,就一定会让其成功。”事实上,当时所有我们经手的研发项目都获得了成功。如果要问我成功的秘诀,答案只有一个,就是“永不放弃”。
人心这个东西,确实易变,然而,一旦人心凝聚,就能发挥出强大的力量,这是其他任何东西都难以替代的。因此,首先重要的是,员工同志们相互信任、相互理解、团结一心、努力工作。
好真实,好有共鸣!人生不易啊,最难管理的就是人!
看到我这么盛气凌人,有位前辈就劝告我:“虽然你说得对,但太过严厉。部下稍有马虎,你就严加痛斥,他们对你就会窝火,就会讨厌你。在工作中,还是要多体谅下属的心情才好。”他说的也很有道理,所以我感到非常苦恼。
然而,尽管思想有反复,但我的正义感却没有动摇。“或许我的话会招致部下的反感,但我绝没有说错。对的就是对的,必须坚持。”我的想法越发坚定。哪怕逆风吹袭,但只要是自己认定正确的事,就要付诸行动。我决不改变这种做人做事的态度。
这时我觉得,这就如同孤身一人垂直攀登悬崖绝壁一般。前面耸立的壁障不管多高、多坚固,我也决不迂回。在自己相信的道路上,使出浑身的力量,笔直攀登。就像攀岩一般,只管瞄准山顶,一步一步,攀爬那险峻的岩壁。看着我这种姿态,伙伴中有人反对,有人惊愕。一个人掉队了,又一个人中途下山了,等意识到时,只剩我一个人攀附在岩壁上。我曾经有过这样的感受。巨大的孤独感和恐惧感常常会向我袭来,但是,即使如此,我也认为,解决问题除了正面突破,别无他法。
这些话虽然我们觉得假大空,虽然稻盛和夫也说起来简单,但真正能做到的人太少了,毕竟阻力太大…
这么反复跟你讲,你还是不明白。我们这个部门不要你了,你辞职吧。”
这句话成了导火索,导致我被工会围攻。那位当事人跑到工会控诉说:“稻盛和夫那小子有什么权力解雇我。”工会成员群情激愤,在午休时把我拉到公司的广场,让我站到包装箱上,开始批斗我。
“这家伙是公司的走狗,压迫我们,讨好公司。就是因为这种人的存在,处于弱势地位的劳动者才会遭剥削,才会生活痛苦。这种家伙才应该被解雇。”
5哪怕四处碰壁,也要贯彻正道
当看到下面这段话的时候,我顿时产生的感想是:
原来大家都不容易,我们原来遇到的社会都一样,没有因为国家和年代有所不同!
当时是我进入公司的第四年,我当上了科长,率领的科室取得了很大的发展。然而,有些人看着却很不高兴,他们要接手我们科室长期以来做的研究项目。我强烈反对,递交了辞呈。现在重读这封信,我回忆起了当时紧迫的状态。
信中写道:“迄今为止,他们自己做的所有项目,全都搞砸了,这次还想来抢我的工作。他们只让我做试制品,我视若生命的研发环节,他们不许我做。简直岂有此理!(中略)这帮家伙要中途拦截我的研究工作,要抢夺我500万日元的研究经费。要是我的研究成果全都被这帮毫无道义的家伙夺走,那我一路以来的努力还有什么意义呢?”
“我坚决反对。然而,我的意见未获通过。这样的话,多年来的工作成果将会前功尽弃,部下将被逼入困境。我不忍心目睹这种情况。我以此为理由,提出辞职。”
稻盛和夫真的不是一般人。
如今的社会话,周围人,包括老板们都会觉得你不行,你太固执,太死板,反正缺点太明显…
哪怕不受欢迎,也要贯彻正道,这就是我年轻时的性格。而正因为认定自己是在贯彻正道,我才能够具备事业一定会成功的、不可动摇的信念。
6是否适合当领导者,由“心根”决定
不管才华多么出众,只要表现出“只为自己”的、野心家式的人物,我是敬而远之的。我所推举的是多少有点愚钝,但既谦虚又勤奋的好人。
另一方面,如前所述,有的人尽管原来具备高尚的人格,但在获得成功后,傲慢起来。难得磨炼好的人格,却不能维持,结果走向没落。这样的案例不胜枚举。
就是说,人格绝不是一成不变的东西,而是不断变化的。这一点,我们必须放在脑子里。
那么,什么样的人物,才适合当领导者呢?
那就是那些一贯勤奋埋头工作,不断提高自己心性的人。这样的人,即使手握权力,也不太会心生傲慢,不会堕落。就是说,在人生中,他们掌握了优秀的哲学。
所谓人格,可以用“性格+哲学”这个算式来表达。
所谓哲学,简单来说,就是思维方式。
在一个人与生俱来的素质,即性格之上,再加上思维方式,就能明白这个人是以什么样的思维方式来度人生的。如果忽略这',一点,就无法把人看透。
看完稻盛和夫的《心》,你的心也可以沉得下来,甚至有一种错觉,自己的境界也提高了。
每次读稻盛和夫的书,觉得都很朴实,道理也很简单。可能就是大道至简吧。只要大家坚持下去,就一定会有收获。
但人与人的差异就在于是否能做得到,坚持得住。
愿你我都有所坚持的目标。
-End-
只为看见更多
当你遭遇挫折、磨难和打击的时候,你是不是发牢骚、鸣不平,怨天尤人?
但是你知道这样做的后果是什么吗?
人生中所发生的一切事情,其实都是由自己的内心吸引而来的。犹如**放映机将影像投映到屏幕上一样,内心描绘的景象,会在人生中如实再现。
稻盛先生在《心》中写到这样一段话:“现状越艰苦,人就越容易发牢骚、鸣不平,怨天尤人。
但是,这些牢骚、不满兜兜转转,又会回到自己身上,导致自己的境遇进一步恶化。
所有的灾难都是由我们的内心吸引而来的,自己的内心不予呼唤的东西,绝不会来到我们身边。”
比如:稻盛先生从少年时期到步入社会,饱尝了种种不幸与挫折,稻盛先生对自己的境遇充满牢骚、抱怨的时候,没有一件事情的进展是顺利的。小学考初中两次失败,高中毕业后也没能考上想考的大学,后来的就职考试也不顺利。
但是,从他开始坦然接受命运,下定决心全身心投入工作的那一瞬间,人生就从逆风变成了顺风。
稻盛先生人生出现巨大的转变,是在大学毕业之后,那时他就职于京都的一家绝缘瓷瓶公司。
当时,由于经济萧条,就职非常困难。经大学老师的介绍,他总算进入这家公司。但进去以后才知道,那是一家很糟糕的企业,经营困难,已经处在银行的托管之下。
同届入职的伙伴一个个接连离职,最后只剩下我一个人无处可去。他心想:“既然如此,那就彻底改变心态,努力投入工作吧”。
他拿定注意,不管环境如何恶劣,也要尽力把该做的工作做好。于是,他全身心地投入研发工作中,甚至住进了实验室。结果,他用独特的方法,成功地合成了一种新型的精密陶瓷材料。当时,即使放眼全世界,那也是先驱性的技术。
稻盛先生仅仅是改变了思维方式,改变了自己的心态,他周围的境况便焕然一新。
人生由心灵编织而成,发生在眼前的所有事情,都是由自己的内心吸引而来的。稻盛先生将其作为贯穿人生的“真理”,深深地铭刻于心。
对于在苦难和逆境中度过的这段人生,稻盛先生是这样认为的:如果人生一帆风顺,完全没有经历挫折和艰辛,就不会去努力磨炼自己的心灵,恐怕会成为一个不懂得体谅和同情他人的人。
所以,不管遭遇怎样的苦难,既不能怨恨,也不能屈服,而是要一以贯之地积极应对,坦然接受自己的命运和境遇,在忍耐的同时,以积极乐观的心态持续不断地拼命努力,这才是实现幸福人生的秘诀。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