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用网络媒介的交互性、开放性、虚拟性加强交互设计的参与性和归属感。网络媒介的信息传递是双向的、可逆的、互动的,传播者与信息接受者的地位是重叠的。网络用户既是信息的接收者,也是信息的参与者、制造者。每个人都有话语权。网络用户由于性格、趣味的不同,对接受的信息有不同的反应,也会有不同的信息反馈。网络提供了多人在线共同阅读的机会,让创作者与参与者及时沟通甚至参与创作。
情感研究方法涵盖了多种定性和定量的方法和技术,以便对情感进行测量和理解。以下是一些常见的情感研究方法:
问卷调查:通过编制和分发问卷来收集关于情感体验的信息。问卷可以包括关于情感状态、情感感受、情感反应和情感体验的问题。
实验室观察:在实验室环境中,通过观察参与者的行为、面部表情、生理指标等来评估情感。这可以通过使用实验范式、观察记录和视频录制来实现。
自我报告:参与者通过书面或口头形式描述自己的情感体验。这可以通过采访、情感日记或情感日志的形式进行。
生理测量:使用生理指标来评估情感,如心率、皮肤电反应、脑电图等。这些生理指标可以提供客观的数据来评估情感的激活和变化。
面部表情分析:通过分析面部表情来研究情感。这可以通过使用面部表情识别软件、面部动作编码系统(Facial Action Coding System)或者眼动仪等技术来实现。
情感的表现可以包括以下方面:
面部表情:面部表情是情感的主要表现之一,如微笑、愤怒、悲伤、惊讶等。
语言和声音:情感可以通过语言的调调、语速、音量以及使用的词语和表达方式来表现。
体态和姿势:情感可以通过身体的姿势、姿态和动作来表现,如挺直身体、低头、颤抖等。
言语和行为:情感可以通过言语和行为来表现,如亲密的接触、抚摸、搂抱等。
生理反应:情感可以导致生理上的反应,如心率加快、呼吸加深、出汗等。
需要注意的是,情感的表现是多样且个体差异很大的。因此,使用多种方法和技术来综合评估情感是理解和研究情感的重要方面。
一、青少年情商素质与主观幸福感的研究 情商(Emotional Quotient,EQ),代表了一个人的情绪智力(Emotional Intelligence)。情商主要反映个体认知、理解、运用、表达、控制和调节自己情绪情感的能力,以及处理自己与他人之间情感关系的能力。情商形成于婴幼儿时期,成型于青少年阶段,它主要是在后天的人际互动中培养起来的。青少年时期是一个人的黄金时代,在这个时期,其学习和发展任务非常重要。但是,青少年由于面临着生理、心理上的急剧变化,学业上的巨大压力,使得现代青少年容易造成心理失衡和复杂的心理矛盾。为此,要实现目前素质教育的目标,急需提高青少年的情商素质,弘扬其个性,发展其能力。
主观幸福感(Subjective Well-being,SWB),是指个体根据自定的标准对其生活质量进行的整体性评估,它是衡量个体生活质量的综合性心理指标。[1] 它包括认知评价和情感体验两个基本成分。认知评价是指在总体上对个人生活做出满意判断的程度,也称为生活满意度;情感体验指个体在生活中的情感感受,包括积极情感(愉快、高兴、轻松等)和消极情感(意见、压力、焦虑等)。这两个方面构成了主观幸福感,对总体的生活满意度越高,体验到的积极情感比消极情感越多,则个体的幸福感就越强。[2] 从整体上来看,目前青少年的主观幸福感水平处于中等以上。青少年的积极情感高于消极情感,但仍有一部分青少年的主观幸福感水平较低,这就需要家庭、学校、社会根据青少年情绪情感的发展规律,针对性地疏导其情商素质,提升其主观幸福感,促进其身心健康发展。
二、青少年情商素质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
主观幸福感是作为一种高级的认知评价或情绪情感体验,它和个体的高级需求紧密相关;情商素质则表现为个体认知、理解、调节、操作情绪信息的能力。个体情商素质的高低可能会影响或部分决定个体的情绪体验,即影响个体的主观幸福感。拥有高情绪智力者,对于人生成功和幸福价值的拥有,更优于高智商者。[3]
1.青少年情商素质中的人际关系因素可影响主观幸福感
对情商素质中的人际关系因素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进行研究,对青少年的健康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人际关系具有重要的社会支持作用,可以为人们提供物质或情感上的帮助,满足人们爱和归属感的需要,提高自尊心和自信心。当人们面临应激事件时,可通过阻止或缓解应激反应,产生积极健康的行为反应,从而减少消极情感,增强主观幸福感。而且较高人际关系的满意度,有利于个体保持愉快和满足,青少年在学校的人际关系适应越好,就越能提升其主观幸福感。
2.情商素质影响青少年学业成绩,进而影响主观幸福感
情商素质的高低会影响青少年的自知力、自控力,其强弱程度与正确的学习观念的建立、良好思维习惯等的养成有着密切关系。个体可以通过对自身情绪的理解和控制来影响学业成绩,能够很好地掌控自己情绪的学生,其学业成绩也比较好,即情商素质会直接影响学业成绩。此外,良好的学习动机将促进学业成绩的提高,情商素质通过调节学习动机来间接影响学业成绩,以提高其主观幸福感。目前诸多的研究表明,青少年的学习能力、学业成绩都能对青少年的幸福感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端正的学习动机、良好的学习态度和习惯、卓越的学习能力和优异的学习成绩可以直接影响青少年的幸福感,同时还可以通过影响青少年的自尊和自我实现等间接影响其幸福感。[4] 可见,情商素质影响青少年的学业成绩,对其主观幸福感也产生重大影响。
3.青少年的应对方式不同影响主观幸福感
一般认为,情商素质较高的青少年能够通过一些认知、行为策略有效调节情绪,产生积极的应对方式。在面对挫折、焦虑、抑郁、烦躁等不良情绪时,能采取积极有效的应对方式和乐观自信的心境去战胜它。积极的应对方式有助于青少年主动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有利于青少年建立强有力的社会支持系统,并获得更多的幸福感;有助于人们形成和发展主观幸福感。而消极的应对方式起着阻碍作用。大学生的幸福感和应对方式的解决问题与求助维度呈正相关,较多使用解决问题及求助类应对方式的大学生幸福感水平高,较多使用自责、退避、幻想、合理化应对方式的大学生幸福感水平低。个体的应对方式对其主观幸福感有一定的预测力(为294%)。[5] 同时也说明了情绪智力高的青少年能以乐观、积极的心态应对各种生活事件,可体验更多的幸福感。
4.青少年情商素质与身心健康的关系影响主观幸福感
已有的很多研究表明,情商素质与心理健康有着密切的关系。情商素质高的人较少有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具有较强的面对生活事件压力的能力,因而也具有较高的心理健康水平。主观幸福感、生活满意度都是心理健康重要的测量指标,身心健康是影响主观幸福感的一个重要因素。抑郁的心境、自觉身体症状评价、睡眠不良、人际敏感等都会降低个体的主观幸福感。
三、引导青少年增强情商素质,提升主观幸福感
青少年的情商素质越高,那他对自己和他人的情绪认知、体验、控制和调节能力会越高,就更容易与别人建立良好的关系,从而体验到较多的生活满意和愉快的体验,其主观幸福感就越高。引导青少年增强情商素质,有利于提升青少年的主观幸福感,促进其身心健康发展。
1.引导青少年客观认识问题,进行正确归因训练
主观幸福感中的认知成分是指对客观事物的认识和评价,以生活满意度为表现形式。幸福感往往产生于现实条件与一般标准的比较,现实条件高于标准时,主观幸福感提高;反之,主观幸福感则降低。不同的归因方式会对青少年的情感体验产生影响。有研究表明,抑郁的个体往往把消极的事件归因为内在的、稳定的因素,把愉快的体验解释成外部的、可变的因素。如果把成功归因为能力、努力等内部因素,或把失败归因于不稳定因素,则可以提高其积极情感;如果把成功归因为任务难度、运气好等外部因素,或把失败归因于能力等稳定因素,则会降低其积极情感。因此,应积极教育和引导青少年全面、客观地评价和认识问题,改变不正确的认知,帮助其进行正确归因;同时对青少年进行正确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教育,帮助其树立远大的理想抱负,学会正确看待挫折,从容克服困难。通过进行正确归因的训练,可以有效地提高青少年的满意度水平,增强其主观幸福感。
2.完善自我意识,提高自我认知能力
自我意识包括自我认知、自我体验和自我控制三个方面,自我意识是影响青少年主观幸福感的首要因素。在影响幸福感的七项因素中,人格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自我意识”达到了2083%的贡献率。[6] 要达到积极协调的自我统一,需要引导青少年在自我认识的基础上形成正确的自我分析能力,能够客观、公正地进行自我评价,善于把握健康积极的情感体验,正确对待消极情感,努力提高自我认识水平和自我表达能力,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从而实现客观我与主观我、理想自我与现实自我的一致,增强青少年的主观幸福感。
3.提高青少年管理情绪的能力,学会自我调控
拥有较高情商素质的人,能够在适当的时候用适当的方式来表达或处理自己的情绪。他们具有良好的情绪控制能力,能够抑制情感的冲动,以乐观积极的态度面对人生,使自己保持良好的心境,能够体验到更多的幸福感。而情商素质较低的人,易受他人影响,缺乏坚定的自我意识,处理人际关系能力差,应对焦虑能力差,经常体验到抑郁、冷漠等消极情感,难以增强其幸福感。因此,学校可以给青少年创造一个民主、和谐的环境,开设有关自我控制能力培养的课程,让青少年通过这些方面的学习,正确认识和管理自己的情绪,并引导他们正确识别他人的情绪,培养青少年的学业延迟满足能力,提高青少年的情商素质。在情绪调节方面,引导青少年认识到在日常生活中可以让情绪自然发生,不要去刻意地抑制或回避,对负性情绪进行宣泄或者适当忽视,合理宣泄情绪有助于提高青少年的主观幸福感。
4.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体验幸福感
具有高情商素质的人善于人际交往,人际关系和谐、融洽,能够在复杂的人际环境中游刃有余。帮助青少年建立积极、和谐的人际关系对他们的成长和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其一,帮助青少年树立交往的自信。教会青少年用真诚去对待他人,只有坦诚相待才能相互理解、建立信任感,同时还要学会宽容,对交往中的非原则性问题要持宽容的态度。其二,学会尊重他人。任何以强欺弱的做法都将严重阻碍和谐的人际关系的建立。在尊重他人时,也要做到自尊与自重,抓住人际交往时机,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其三,提高交往艺术。在人际交往中,谈吐的美在于用词准确、言之有物,有种自然的吸引力;用恰当的行为、神态来沟通人际间的感情,做到友好大方、分寸得当;用洒脱的仪表和适当的礼节与人交往,产生使人愿意交往的魅力。因此,应鼓励青少年积极参与人际交往,帮助他们总结经验,引导青少年正确处理与人交往中出现的冲突与矛盾,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提高其幸福感。
5.学会正确应对挫折,享受幸福的喜悦
挫折是指人们为实现预定的目标而采取的行动受到阻碍或干扰,导致需要不能满足或目标不能达到时,所产生的一种紧张心理或情绪反应。它是一种消极的心理状态,影响着青少年的幸福体验。学会应对挫折,首先,应引导青少年正确认识挫折,树立正确的挫折观。挫折是一种挑战也是一种机会,以乐观的态度看待挫折的两重性。其次,应引导青少年对挫折和成功进行正确的归因,使失败对自尊带来的伤害降到最低,教会青少年在社会支持体系中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从而使他们获得较高的主观幸福感。再次,帮助青少年解决心理困惑,提高心理素质,增强应对挫折的能力,使情感趋于宁静,从而享受到幸福的喜悦。
(作者单位:长江大学,湖北 荆州,434023)
注:本文系湖北省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2008年度定项课题《学校心理健康普及教育研究》阶段性成果(鄂教办 [2008] 22号,项目编号2008B103。)。
参考文献:
[1] Diener E,Eunkook M S, Richard E et al, Subjective Well-Being: Three Decades of ProgressPsychology Bulletin, 1999: 276-294
[2]张陆,佐斌.自我实现的幸福――心理幸福感研究述评[J].心理科学进展,2007(1)
[3] Shapiro, L E How to raise a child with a high EQ[M]. New York: Harper CollinsPublishers,1997
[4]贾晓波,李慧生.高中生心理适应能力训练教程[M].天津:天津教育出版社,2001
[5]朱翠英.大学生应对方式和幸福感的相关研究[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07
[6]李焰,赵君.大学生幸福感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5(S1)
人际之间吸引的最强烈形式。爱情与喜欢有3点不同:①爱情有较多的幻想;喜欢则不是由对他人的幻想唤起,而是由对他人的现实评价唤起;喜欢不像爱情那样狂热、激烈、迫切,始终比较平稳、宁静、客观。②喜欢是一种单纯的情感体验;爱情却与许多相互冲突的情绪有联系。③爱情往往与性欲有关;而喜欢则不涉及这方面的需要。 有的社会心理学家曾设计了爱情量表和喜欢量表,用以测量个体间爱恋的程度和喜欢的程度。爱情量表的部分项目是:①如果我不能同他(她)永远在一起,我会感到苦恼;②对于任何事情我都会原谅他(她);③我觉得对于任何事情我都会信赖他(她)。喜欢量表的部分项目是:①我觉得他(她)非常好相处;②结识以后多数人对他(她)的反应是好的;③他(她)是我想成为的那种人。运用这两类量表,不仅可以大体反映个体间吸引是属于爱情还是喜欢,也可以反映爱恋和喜欢的程度。 20世纪70年代有的西方社会心理学者把爱情分为6种类型:①冲动爱情,又称浪漫爱情。受到对方直接而强烈的身体吸引,总是想到对方,总想尽可能多地与对方在一起,对对方的判断往往是不客观的。产生的条件是:有一定的文化背景为个体提供真实的或虚构的爱恋对方的模式;有一个爱恋的对象;有自己情感的激发,而且理解这种情感是由爱恋对象所引起。对于这种爱情是否能长期保持,研究者的看法不甚一致。②自我中心爱情。爱情的个体并不希望被爱恋对象束缚,也不希望爱恋对象被自己束缚,把爱情看成是一系列挑战和解决难题,避免因承诺而造成负担。③依赖爱情。具有这种爱情的人常表现得焦虑不安、寝食不佳、妒忌心强烈,结局多为悲剧性。④实用性爱情。爱恋者寻找在个性、宗教信仰、兴趣、背景等条件方面相配的爱恋对象,希望一旦找到合适的爱恋对象,双方的感情能进一步发展。在由父母安排的婚姻中,这种爱情形式较为多见。⑤结伴爱情。不像冲动爱情或依赖爱情那样激动人心,双方开始时是朋友,具有相同的兴趣爱好,在一起工作,逐渐发展产生爱情。具有这种爱情关系的双方,即使后来分手了,可能仍然保持朋友关系。⑥利他爱情。一种典型的基督教爱情观念,带有忍耐性和仁爱色彩,不要求得到回报。这种爱情在现实生活中常常难以做到。 爱情具有强烈的社会性。一些文化人类学者的研究表明,处于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对于爱情有不同的理解。爱恋双方是否幸福,并不取决于他们之间具有哪种爱情,而是取决于他们对爱情的理解是否一致。
心理健康症状自评量表操作手册
心理健康症状自评量表是为了评定个体在感觉、情绪、思维、行为直至生活习惯、人际关系、饮食睡眠等方面的心理健康症状而设计的。
该量表包括90个条目,共9个分量表,即躯体化、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敌对、恐怖、偏执和精神病性。
一、 特点和用途
1、心理健康症状自评量表具有容量大、反映症状丰富、更能准确刻画被试的自觉症状等特点。它包含有较广泛的精神病症状学内容,从感觉、情绪、思维、行为直至生活习惯、人际关系、饮食睡眠等均有所涉及。
2、它的每一个项目均采取5级评分制,具体说明如下:
没有:自觉并无该项问题(症状);
很轻:自觉有该问题,但发生得并不频繁、严重;
中等:自觉有该项症状,其严重程度为轻到中度;
偏重:自觉常有该项症状,其程度为中到严重;
严重:自觉该症状的频度和强度都十分严重。
作为自评量表,这里的“轻、中、重”的具体涵义应该由自评者自己去体会,不必做硬性规定。
3、该量表可以用来进行心理健康状况的诊断,也可以做精神病学的研究。可以用于他评,也可以用于自评。
二、 适合对象
初中生至成人
三、得分解释
1、总症状指数:
是指总的来看,被试的自我症状评价介于“没有”到“严重”的哪一个水平。总症状指数的分数在0~05之间,表明被试自我感觉没有量表中所列的症状;在05~15之间,表明被试感觉有点症状,但发生得并不频繁;在15~25之间,表明被试感觉有症状,其严重程度为轻到中度;在25~35之间,表明被试感觉有症状,其程度为中到严重;在35~4之间表明被试感觉有,且症状的频度和强度都十分严重。
2、阳性项目数
是指被评为1-4分的项目数分别是多少,它表示被试在多少项目中感到“有症状”。
3、阴性项目数
是指被评为0分的项目数,它表示被试“无症状”的项目有多少。
4、阳性症状均分
是指个体自我感觉不佳的项目的程度究竟处于哪个水平。其意义与总症状指数的相同。
5、因子分
SCL-90包括9个因子,每一个因子反映出个体某方面的症状情况,通过因子分可了解症状分布特点。当个体在某一因子的得分大于2时,即超出正常均分,则个体在该方面就很有可能有心理健康方面的问题。
⑴.躯体化
主要反映身体不适感,包括心血管、胃肠道、呼吸和其他系统的不适,和头痛、背痛、肌肉酸痛,以及焦虑等躯体不适表现。
该分量表的得分在0-48分之间。得分在24分以上,表明个体在身体上有较明显的不适感,并常伴有头痛、肌肉酸痛等症状。得分在12分以下,躯体症状表现不明显。总的说来,得分越高,躯体的不适感越强;得分越低,症状体验越不明显。
⑵.强迫症状
主要指那些明知没有必要,但又无法摆脱的无意义的思想、冲动和行为,还有一些比较一般的认知障碍的行为征象也在这一因子中反映。
该分量表的得分在0-40分之间。得分在20分以上,强迫症状较明显。得分在10分以下,强迫症状不明显。总的说来,得分越高,表明个体越无法摆脱一些无意义的行为、思想和冲动,并可能表现出一些认知障碍的行为征兆。得分越低,表明个体在此种症状上表现越不明显,没有出现强迫行为。
⑶.人际关系敏感
主要是指某些人际的不自在与自卑感,特别是与其他人相比较时更加突出。在人际交往中的自卑感,心神不安,明显的不自在,以及人际交流中的不良自我暗示,消极的期待等是这方面症状的典型原因。
该分量表的得分在0-36分之间。得分在18分以上,表明个体人际关系较为敏感,人际交往中自卑感较强,并伴有行为症状(如坐立不安,退缩等)。得分在9分以下,表明个体在人际关系上较为正常。总的说来,得分越高,个体在人际交往中表现的问题就越多,自卑,自我中心越突出,并且已表现出消极的期待。得分越低,个体在人际关系上越能应付自如,人际交流自信、胸有成竹,并抱有积极的期待。
⑷.抑郁
苦闷的情感与心境为代表性症状,还以生活兴趣的减退,动力缺乏,活力丧失等为特征。还表现出失望、悲观以及与抑郁相联系的认知和躯体方面的感受,另外,还包括有关死亡的思想和自杀观念。
该分量表的得分在0-52分之间。得分在26分以上,表明个体的抑郁程度较强,生活缺乏足够的兴趣,缺乏运动活力,极端情况下,可能会有想死亡的思想和自杀的观念。得分在13分以下,表明个体抑郁程度较弱,生活态度乐观积极,充满活力,心境愉快。总的说来,得分越高,抑郁程度越明显,得分越低,抑郁程度越不明显。
⑸.焦虑
一般指那些烦躁,坐立不安,神经过敏,紧张以及由此产生的躯体征象,如震颤等。
该分量表的得分在0-40分之间。得分在20分以上,表明个体较易焦虑,易表现出烦躁、不安静和神经过敏,极端时可能导致惊恐发作。得分在10分以下,表明个体不易焦虑,易表现出安定的状态。总的说来,得分越高,焦虑表现越明显。得分越低,越不会导致焦虑。
⑹.敌对
主要从三方面来反映敌对的表现:思想、感情及行为。其项目包括厌烦的感觉,摔物,争论直到不可控制的脾气暴发等各方面。
该分量表的得分在0-24分之间。得分在12分以上,表明个体易表现出敌对的思想、情感和行为。得分在6分以下表明个体容易表现出友好的思想、情感和行为。总的说来,得分越高,个体越容易敌对,好争论,脾气难以控制。得分越低,个体的脾气越温和,待人友好,不喜欢争论、无破坏行为。
⑺.恐怖
恐惧的对象包括出门旅行,空旷场地,人群或公共场所和交通工具。此外,还有社交恐怖。
该分量表的得分在0-28分之间。得分在14分以上,表明个体恐怖症状较为明显,常表现出社交、广场和人群恐惧,得分在7分以下,表明个体的恐怖症状不明显。总的说来,得分越高,个体越容易对一些场所和物体发生恐惧,并伴有明显的躯体症状。得分越低,个体越不易产生恐怖心理,越能正常的交往和活动。
⑻.偏执
主要指投射性思维,敌对,猜疑,妄想,被动体验和夸大等。
该分量表的得分在0-24分之间。得分在12分以上,表明个体的偏执症状明显,较易猜疑和敌对,得分在6分以下,表明个体的偏执症状不明显。总的说来,得分越高,个体越易偏执,表现出投射性的思维和妄想,得分越低,个体思维越不易走极端。
⑼.精神病性
反映各式各样的急性症状和行为,即限定不严的精神病性过程的症状表现。
该分量表的得分在0-40分之间。得分在20分以上,表明个体的精神病性症状较为明显,得分在10分以下,表明个体的精神病性症状不明显。总的说来,得分越高,越多的表现出精神病性症状和行为。得分越低,就越少表现出这些症状和行为。
(10)其它项目
作为附加项目或其他,作为第10个因子来处理,以便使各因子分之和等于总分。
四、参考常模
1.参考常模的应用
在前面提供了一个对测验结果的简单解释,应该说这个解释相当粗糙的,主要是给对心理测量知识不太熟悉的被试或学生看的。要进一步了解测验结果的意义就必须将测验分数与常模相对照,以发现被试在各分量表的得分与一般水平的差异有多大。这样才能准确的确定被试成绩的意义。对于本量表来说,被试各分量表的分数的分级原则为:①平均值上或下各一个标准差以内的为“中等水平的症状表现”;②平均值上或下两个标准差以内的为“较高或较低水平的症状表现”;③平均值上或下超过两个标准差的为“高或低的症状表现”。因此,从表面上看被试的得分高低是不够的,还要看其在同一群体中所处的水平,才能确定其症状表现的真实程度。比如在某些分量表上被试的得分虽然比较高,但如果常模中该分量表的平均分也比较高,计算后发现被试的得分没有超过一个标准差,那么就表明该被试在该方面的症状表现也只是个中等水平而已,不必过于担心!
由于本常模的建立还不够完善,所以该常模还不能称为标准的全国常模,因此,用户在使用时还主要是起参考作用,还不能据此就下非常确定的结论,所以本常模被称为“参考常模”。在今后的系统升级中我们将建立更标准的全国常模。
五、建议
心理健康症状自评量表包含了广泛的精神病症状学内容,如思维、情感、人际关系和生活习惯等。
该量表从9个方面,以身心症状表现的角度考查了个体的心理健康水平,如果在某些症状上的得分越高,感觉到某些症状的频度和强度都比较严重,就应该注意学生在这个方面的问题。
由于自评量表是测量个体在一段时间内感觉到的症状的严重与否,所以在量表分数的解释上应该慎重,并不是得分高就一定说明个体出现了很严重的心理问题,某些分量表上的得分较高有可能只是由于个体当时遇到了一些难题如失恋、面临考试、生病等,因此还应该对学生得分高的原因作进一步的了解。
如果个体在多个维度上自觉这些症状较为严重时,应该加强心理健康的教育,严重时应该到比较权威的心理咨询和治疗机构进行进一步的检查和诊断。
汽车内饰的情感设计是一门浪漫的大学问
情感设计的由来要聊到情感设计的由来,就不得不提60年代欧洲盛行的“波普文化”设计运动。随着现代主义设计于19世纪20年代在包豪斯设计学院诞生后,现代主义设计经历了长达近半个世纪的长足发展,并对整个工业设计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但随着二战后经济的复苏,深受波普文化影响、追求时尚潮流、叛逆的年轻一代逐渐厌倦了现代主义设计缺乏个性和人情味,强调“形式追随功能”的风格。他们更加希望在设计中寻求诸如美感、情感以及个性等方面的体验,重视精神与物质的双重需求,强调设计要表达更多层面的含义,设计不应该只是冰冷的功能体验,还应该带来感官上的享受。
| 衡量汽车内饰设计优劣的行业标准
在汽车诞生后的很长时间内,汽车厂商花费了大量的精力在汽车外观上,内饰则是作为一个附属品而存在。随着汽车工业逐渐成熟,消费者对内饰的需求也进一步提高,不同于外形设计以视觉设计为重的方式,内饰设计则更加注重汽车和用户之间的情感互动。
简单说来,一个成功的汽车内饰,不仅要考虑功能性、美观性、安全性,更要上升一步,确保基于这些需求下的内饰产品能够满足用户的心里诉求,或者能够引导用户的情感表达。随着汽车文化不断发展,兼顾生理和心理需求的内饰设计已然成为了衡量汽车内饰设计优劣的行业标准。
| 情感设计不仅仅是人机工程
有些朋友可能会将情感设计和人机工程混淆,其实情感设计所包含的范畴更广,注重人、机器、环境三者间协调共处的人机工程设计只是其中一部分而已。
汽车内饰情感化设计一方面包括了内饰的造型设计以及内饰布局、色彩以及材料质感的设计,另一方面则是内饰的使用以及人机交互设计,前者强调给人直观的本能感受,希望借此调动用户的情感体验,而后者则强调内饰与人之间的沟通,和谐、完备、人性化的体验是不断追求的目标。
至于说设计中的情感是什么,简单来说就是各个设计元素组合在一起后,能够诠释出特定的感受,比如舒适的、运动的、协调的、时尚的、亲切的,这些感受就是我们所说的设计中的情感。
| 将情感量化的分析方法
情感作为一种感官感受,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很难找到具体的量化方法,将情感尺度进行图表化则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思路。在建立图表之前我们需要选定好情感的维度,关于这个问题,美国心理学家奥斯古德已经给了我们一个很好的答案。
他提出了评价、力量、活性是情感量尺所必须涵盖的三个维度,这三个维度几乎涵盖了语义空间(形容词在表达不同语义间存在着细微的差异,在产品心理学中成为语义空间)中的大多数信息。
评价评价是指对产品的价值进行评定的维度,比如我们会评价内饰是昂贵的还是低廉的,这就属于评价维度;
力量力量是对产品的某种属性维度进行描述,比如说很硬的和很软的,就属于力量维度;
活性活性是指产品所表现出的参与程度,比如说积极地或消极的就属于这一类。确定了维度后,我们会分别在各维度选择一对意义相对的形容词,分别放在量表的两端,中间划分为5个甚至更多连续的等级。
受访者被要求根据他们对被测对象的看法评价每个属性,在合适的等级位置上做标记,由于功能的多样性,语义差异量表被广泛地用于市场研究。
非常贵 很贵 较贵 有点贵 正常 有点廉价 较廉价 很廉价 非常廉价
非常硬 很硬 较硬 有点硬 正常 有点软 较软 很软 非常软
非常积极 很积极 较积极 有点积极 正常 有点消极 较消极 很消极 非常消极
当然了,作为用户我们可能很难找到具体的列表方法,而且三维图表复杂性较大,在某些时候也可以采用降维的方法,获得更为直观的二维图表。
总之,内饰设计中具体的、可感知的外在表现,而情感则是抽象化的理念,它依附于有形的产品而存在,但却并不止步于此。
汽车内饰的情感设计正逐渐受到各大厂家的关注,虽还在发展阶段,但在一些优秀的车型中我们还是可以看到一些苗头,它告诉我们,厂家正在不断努力地延伸产品本身的意义,希望能够给用户带来更多美好的驾驶体验。
到目前为止,社会支持一词仍没有一个统一的概念。在早期的一些研究主要以社会结构因素(如婚姻关系)来衡量社会关系,越来越多的学者趋向于分析不同来源和不同性质的支持与健康关系。
一般认为,社会支持从性质上可以分为两类,一类为客观的、可见的或实际的支持,包括物质上的直接援助和社会网络、团体关系的存在和参与,后者是指稳定的婚姻(如家庭、婚姻、朋友、同事等)或不稳定的社会联系如非正式团体、暂时性的社会交际等的大小和可获得程度,这类支持独立与个体的感受,是客观存在的现实。另一类是主观的、体验到的情感上的支持,指的是个体在社会中受尊重、被支持、理解的情感体验和满意程度,与个体的主观感受密切相关。对这两类支持的重要性,不同的学者有不同的看法,多数学者认为感受到的支持比客观支持更有意义,因为虽然感受到的支持并不是客观现实,但是“被感知到的现实却是心理的现实,而正是心理的现实作为实际的(中介)的变量影响人的行为和发展”。
然而,这并不等于说客观支持没有意义。实际上,虽然主观体验到的社会支持存在较大的个体差异,但是它总是有一定的客观基础的。因此,国外较有影响的社会支持问卷一般仍采用多轴评价的方法。例如:Sarason等(1981)的社会支持问卷(Social Support Questionnaire, SSQ )共有27个条目,分为两个维度:社会支持的数量,即在需要的时候能够依靠别人的程度,主要涉及客观支持;对所获得的支持的满意程度,评定的是对支持的主观体验。Andrews (1978)闭在一项城市社区研究中,应用的社会支持问卷共有16个项目,分为三个部分,即危机情况下的支持(crisis support),邻居关系和团体参与。Hendeson等(1981)的社会交往调查表(interview schedule for social interaction,ISSI )分为社会支持的可利用度和自我感觉到的社会关系的适合程度两个维度。
除实际的客观支持和对支持的主观体验外,本文作者(1987)还提出,社会支持的研究还应包括个体对支持的利用情况。因此,对社会支持的评定有必要把对支持和利用情况作为社会支持的第三个维度(前述ISSI评定的可利用度是指可以利用的客观资源,与我们所说的对支持的主动利用不同)。
自八十年代初以来,我国心理卫生工作者在研究中开始大量使用评定量表,有的直接移植国外的量表或稍加修订,有的则在参考国外文献的基础上设计新的问卷,但未见有评定社会支持的量表。由于SSQ和ISSI等国外流行的问卷条目繁多,且其中相当一部分条目不太符合中国国情。考虑到我国受试者的文化素质一般较西方国家低,且对问卷调查不习惯,且在我国的心理卫生研究中,问卷和条目的数量有越来越多的趋势,因此,我们本着有效和简洁的原则,在参考国外有关资料的基础上,自行设计了只有十个条目的《社会支持评定量表》,该量表包括客观支持(3条)、主观支持(4条)和对社会支持的利用度(3条)等三个维度。
消费者态度的测量方法
消费者的态度,指消费者依据自己的观念对一定的消费对象所产生的一种评价性、持续性的反应倾向。它的结构由三部分组成。
(1)认知成分,即对态度对象的认识。例如消费者通过各种渠道探究,知觉某消费对象的特点,对这些特点赋予不同的重视程度,而这些对于预测其评价与行为倾向具有基本意义,并制约着消费者对商品的评价与购买行为。
(2)情感成分,实质上是对态度对象的评价,表现了消费者对消费对象的好恶和对态度对象的情感体验。情感的强度反映了态度的强度。情感因素在态度的结构中起着重要作用,它是影响态度改变的主要因素。
(3)行为倾向,指购买意向,是对消费对象的反应倾向,是购买行为的准备状态。
上述三种成分在态度的结构中是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认知成分是基础。通常这三种成分是一致的,但在某些情况下它们也并不完全统一。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