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狮:“点线面”齐发力 勾勒乡村振兴新图景

石狮:“点线面”齐发力 勾勒乡村振兴新图景,第1张

  编者按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坚持城乡融合发展,畅通城乡要素流动。扎实推动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这为我市继续做好乡村振兴指明了方向、提供了遵循。立足新起点、开启新征程、展现新作为,即日起, 石狮市 委乡村振兴办、市农业农村局联合市融媒体中心推出“乡村振兴”宣传专刊,共同探寻石狮乡村振兴的发展路径,及时总结提炼乡村振兴实践中的经验、成果,汇聚更广泛的智慧、更强大的力量,加快石狮农业农村现代化步伐。

 在乡村振兴试点村、示范村的创建中,石狮乡村实现了从美丽生态到美丽经济的跃升转变;在乡村振兴示范线的打造上,富民兴村的特色产业激活了沿线乡村的一池春水;在乡村振兴整镇推进的征途中,富民产业发展好、乡村建设提升好、乡村文化传承好、治理能力建设好、党建统领发挥好的“五好”乡镇正逐步成为现实……

 近年来,石狮市紧紧围绕守住保障粮食安全和不发生返贫两条底线以及乡村发展、乡村建设、乡村治理三大重点,全力打造标杆村、精品示范线、“五好”示范镇,着力构建“全域一体、强镇引领、融合发展、村兴民富”的乡村振兴新格局,走出一条具有石狮特色的乡村振兴之路。

西偏村建设林下儿童乐园发展乡村旅游

 抓牢“试点村”关键点

 打造多个“石狮样板”

 房前屋后边角地变成农家菜园,原来的卫生死角变成村民休闲的口袋公园,一堵普通白墙变成家风家训微景观……自2020年以来,省级乡村振兴实绩突出村西偏村大力开展人居环境整治,村容村貌焕然一新。如今,西偏村深挖乡村闲置资源,先后建设林下研学区、儿童乐园、户外主题营地,发展乡村旅游,加快城乡融合发展步伐,使之成为乡村振兴的“助推器”。“接下来,我们还将做好文旅+文章,加快体育文创园建设,为西偏村乡村旅游增添新玩法。”西偏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龚英雄表示。

 作为2021年度福建省乡村振兴实绩突出村,祥芝镇祥渔村正以问海文旅项目为依托,开启乡村振兴新篇章。祥芝镇祥渔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蔡明显告诉记者,今年来,祥渔村响应“新班子 新气象 办实事 促振兴”擂台大比拼活动,通过问海文旅项目带领祥芝渔民“洗脚上岸”,带动产业转型。今年10月,问海文旅项目获评第三季度“新班子 新气象 办实事 促振兴”擂台大比拼活动一等奖。

 “问海项目现已投入运营,再加上邻近的斗美湾改造提升工程、烟墩山景观提升整治以及石狮市渔民文化节的辅助加成,未来将祥渔村将成为祥芝文旅圈亮点业态,让祥渔村渔民既能当‘船老大’,也能当‘店老板’。”对于祥渔村未来发展,蔡明显信心满满。

 西偏村和祥渔村的“蝶变”升级也正是石狮不断持续打造乡村振兴“石狮样板”的生动实践。近年来,立足地方发展实际,聚焦补短板和显特色,石狮市重点在深化试点示范、加大投入保障、加快创新探索上持续发力,镇、村在乡村振兴典型培育上均取得显著成效。自2019年以来,我市永宁镇被确定为省级乡村振兴重点特色乡镇,3个镇被确定为 泉州市 乡村振兴整镇推进“五好”示范乡镇创建镇;6个村被确定为省级乡村振兴试点村,10个村被确定为泉州市级乡村振兴试点村;3个村获评省级乡村振兴实绩突出村,2个村获评泉州级乡村振兴实绩突出村,2个村获评泉州市乡村振兴典型示范村。

问海文旅项目带动祥渔村产业转型

 串联乡村振兴“示范线”

 激活乡村“美丽经济”

 自乡村振兴号角吹响后,近年来,石狮市因地制宜、随形就势,宜建则建,宜改则改,一批批美丽乡村如同一颗颗璀璨的明珠闪耀在石狮大地。既有产业引领城乡融合的“高大上”,也有生态优美休闲宜居的“高颜值”,还有文化铸魂步步换景的“小而美”。

 那么,如何将这些散落的“点”串成“线”,让“盆景”变成“风景”?石狮市从创建乡村振兴示范线的探索实践中找到了答案:以“串线有主题、存量要挖掘、增量要整合、内涵要提升”为主线,打破镇域界限,挖掘特色资源,围绕海丝、渔港、滨海、湿地等元素,加强六胜塔、石湖码头等世遗点保护提升,深挖渔港特色风情,在节点打造、村庄环境、产业发展、文旅融合等方面加大力度,形成以海丝文化、渔港风情、滨海观光、海洋研学等为主要特色的多镇联动创建发展的乡村振兴示范线。截至目前,我市共有永宁线(后杆柄村-郭坑村-沙美村-西偏村-前埔村)、蚶江—祥芝线(蚶江镇厝仔村-石渔村-祥芝镇古浮村-前山村)、祥芝—鸿山线(祥芝镇祥农村-祥渔村-鸿山镇东埔三村-伍堡村-西墩村)三条乡村振兴示范线,其中蚶江—祥芝线于今年10月份入选泉州市第二批乡村振兴精品示范线,并获奖补100万元。

 随着乡村振兴示范线的持续创建,每条乡村振兴示范线沿线乡村都策划生成了一批批招商项目,一个个高品质的景观景点和产业项目落地乡村,激活乡村“美丽经济”。

 “依托乡村振兴示范线,我们村以参观研学为引点,打造田野生态园,培育发展文旅休闲康养系列项目,今年来已先后接待各类参观学习团体超百场,人数近千人。”厝仔村第一书记许自辉表示,乡村振兴示范线也是厝仔村的“生活富裕线”,厝仔村后续要进一步提升周边环境,整合挖掘各类资源,发展集观光、采摘、休闲、教育于一体的乡村旅游,实现村财收入、村民收入的“双增收”!

 “今后,我市还将升级打造‘滨海走廊示范带(线)’‘网商经济示范带(线)’,为乡村高质量发展赋能。”市委乡村振兴办相关负责人表示。

环境整治后的厝仔村实现美丽生态到美丽经济的跃升转变

 坚持整镇推进“同力面”

 推进石狮全域振兴

 组建由市领导挂帅的工作专班,协调解决疑难问题;创新发展模式,激活村集体“造血”功能;延伸基层治理触角,建设宜居新区……作为泉州市乡村振兴整镇推进“五好”乡镇创建试点,今年来,宝盖镇紧紧围绕“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要求,结合辖区实际,在工作机制、发展模式、治理方式等方面积极探索与实践,全力推进乡村振兴工作,争创“五好”示范乡镇。

 “加快发展村集体经济,增强村级‘造血’功能是‘五好’乡镇创建的重大课题,也是加快乡村振兴的核心内容。”宝盖镇乡村振兴服务中心主任蔡佳默告诉记者,以创建工作为契机,宝盖镇村两级积极探索“强村带弱村”“村集体项目村民参股”等抱团发展模式,取得了良好的成效,在泉州市乡村振兴整镇推进实绩考评中连续两次获评优秀。去年,全镇18个行政村全部实现村集体经营性收入20万元以上,收入超100万元的行政村有8个。其中,塘后村通过盘活资源与市场化配置,农贸市场、停车场、文化活动中心等多个项目相继建成投用,产生可观的经济、社会效益,村集体经济发展也因此驶上“快车道”。值得一提的是,该村文化活动中心2号楼2至6层及地下一层停车场租赁权拍出后,有力助推村集体经济再上新台阶,经营性收入将突破400万元,居宝盖镇全镇之首。

 “今年以来,我们还以‘两违’整治、‘裸房’整治、农贸市场改造提升、‘五个美丽’建设、农村回批地集体用地盘活等乡村建设‘五个专项’活动为抓手,推动美丽乡村‘面’的提升,实现乡村振兴‘质’的飞跃。”市委乡村振兴办相关负责人表示,各专项行动实行以奖代补方式,激励镇(街道)村(社区)拓宽新思路,探索新举措,培育精品。仅“五个美丽”创建专项行动中,今年来,我市已创建美丽乡村庭院312个,美丽乡村微景观87个,美丽乡村小公园(小广场)18个,美丽田园5片,美丽乡村休闲旅游点2个,实现美丽乡村从“一处美”到“成片美”。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仍然在农村。下一步,市委乡村振兴办将按照二十大报告指引的方向,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的决策部署,加快补齐农业农村发展短板弱项,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发展乡村特色产业,拓展农民增收致富渠道,奋力谱写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石狮新篇章。

1、北方

在北京,有句谚语叫“冬至馄饨夏至面”。对于有着“好吃不如饺子”习俗的北方人来说,也普遍有冬至吃饺子和馄饨的风俗。吃“捏冻耳朵”是河南人冬至吃饺子的俗称,据说是吃后可让人们在寒冷的冬天里,不会被冻掉耳朵。

不过不同地方的人们对馄饨的称法不一样,广东人把馄饨称为“云吞”,湖北人则称之为“包面”,江西人称其“清汤”,四川人称“抄手”。

2、江南

民间有“吃了汤圆大一岁”的说法。冬至吃汤圆,是我国的传统习俗,在江南尤为盛行。汤圆也称“汤团”,冬至吃汤团又叫“冬至团 ”。“冬至团”可以用来祭祖,也可用于互赠亲朋。旧时上海人最讲究吃汤团。他们在家宴上尝新酿的甜白酒、花糕和糯米粉 圆,然后用肉块垒于盘中祭祖。

3、浙江

浙江等地每逢冬至这天,全家男女老少都要集齐,嫁出去的女儿也要赶回婆家。家家户户要做荞麦面吃。习俗认为,冬至吃了荞麦,可以清除肠胃中的猪毛、鸡毛。

4、贵州

冬至吃狗肉的习俗据说是从汉代开始的。相传,汉高祖刘邦在冬至这一天吃了樊哙煮的狗肉,觉得味道特别鲜美,赞不绝口。从此在民间形成了冬至吃狗肉的习俗。民间也有“冬至吃狗肉,明春打老虎”之说。现在北方,贵州等地区人们纷纷在冬至这一天,吃狗肉、羊肉以及各种滋补食品,因为冬至过后天气进入最冷的时期,中医认为羊肉狗肉都有壮阳补体有功效,民间至今有冬至有进补的习俗。

5、福建

“冬至霜,月娘光;柏叶红 ,丸子捧。”这是关于冬至的一首儿歌。《八闽通志》载:“前期糯米为丸,是日早熟,而荐之于祖考。”这就是冬至暝搓丸子和冬至早以熟的“甜丸子”祭祖的民俗。

“搓丸”手艺细巧,晋江深沪、石狮祥芝、惠安崇武的渔村妇女,搓丸速度快、质量好,粒粒小如鱼目珠子,令人赞叹不已。在搓冬节丸的同时,还用米丸料捏做一些小巧玲珑的瓜果动物和金锭银宝,以象征兴旺吉祥有财气,俗称“做鸡母狗仔”。

(1)染整:经过多年努力,已形成以华宝集团为龙头的染整基地,华宝、祥鸿、亿祥相继通过欧盟纺织品标准和国家质检生态纺织品认证。(2)王老吉饮料:加多宝集团是一家以香港为基地的大型专业饮料生产及销售企业,旗下产品包括红色罐装王老吉、茶饮料系列,红色罐装王老吉是凉茶行业的第一大品牌,2005年加多宝集团在福建省石狮市祥芝镇投资成立福建加多宝饮料有限公司,该项目的顺利投产,不仅为祥芝镇经济快速增长注入了活力,而且改善了结构,2008年实现税收173亿元。(3)渔业:祥芝镇是我省十大渔业重镇之一,蓝色产业是经济中最具有发展优势的特色产业,共有15万人直接从事渔业生产以及与渔业相关的加工服务业。今年至今有生产捕捞渔船520艘,6万吨、257万马力。预计2009年可新造下水渔船110艘、45万马力,总投资约385亿元。冷冻库仓储量不断增加,现已有25家冷冻企业、库存量4万吨。我镇现有水产品加工总量居泉州市第一位,祥芝海洋科技园区是我市唯一的一个水产品加工基地,区内有明祥、铁民、利成等10多家国内外知名水产品加工企业,并拥有占地110亩、投资超亿元的石狮水产品批发市场,该市场被国家农业部确定为“定点市场”,被省经贸委等5部门确认为第二批省级“标准化农产品批发市场”。此外,利成水产企业被授予“泉州市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称号。

林军

(福建省地质调查研究院,福州350003)

摘要:海岸侵蚀、淤积是改造沿海地质环境的主要因素,在当前世界海平面上升的总体情况下,海岸侵蚀将成为全球性海岸带最主要的自然灾害,海湾淤积影响着港口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利用遥感技术和时空对比分析等监测手段来揭示地质环境的这种深刻变化,以及对人类生存环境所产生的客观影响,是未来环境地质学研究的热点和难点问题。本文在系统总结现代海岸地质地貌特点,全新世以来海岸线变迁概况的基础上,对福建南部沿海地区海岸变迁的现状与发展趋势进行探讨,并提出有关环境地质问题及防治对策。

关键词:海岸变迁;海岸侵蚀;海湾淤积;环境地质;福建南部

1 现代海岸地质地貌特点

福建南部沿海地区海岸线总体呈NE—SW方向展布,岸线曲折蜿蜒,总长度约13275km(包括岛屿岸线3478km),其中,人工堤岸线长4500km,约占海岸总长度的339%。本区地质构造复杂,NNE与NE向的主干断裂控制着海岸的展布方位,NW向的张性断裂与前者复合部位,海湾、港澳发育。滨海陆地地貌以圆缓低丘、红土台地和河口平原为主。海岸呈现岬角与海湾相间,低丘与平原交错等特点。海岸带基岩有侏罗—白垩系火山岩类、燕山期花岗岩类、上三叠—侏罗系变质岩类和上第三系玄武岩类,岩石风化作用强烈;在河口和港湾地带第四系松散堆积物比较发育。根据构成海岸岩性的成因、形态和抗侵蚀能力,本区海岸可分为基岩海岸、砂质海岸和淤泥质海岸3大类型。

11 基岩海岸

基岩海岸主要分布在惠安崇武、晋江围头、龙海流会、漳浦六鳌和古雷、诏安宫口等半岛区域。在这些区段由于海岸直接遭受海水动力的强烈冲蚀和岸流的磨蚀作用,海蚀现象发育,几乎没有海滩堆积。基岩海岸按风化程度及抗蚀强度,还可进一步划分为岩质(新鲜基岩)海岸和风化壳海岸。

12 砂质海岸

砂质海岸多形成于滨海低丘或基岩岬角之间开阔的海湾内侧,如惠安大港、晋江深沪湾和围头湾、龙海港尾湾和隆教湾、漳浦浮头湾和将军湾,东山乌礁湾、诏安大埕湾等地,沿岸沙堤、沙坝、沙嘴,海成阶地和平原地貌发育,岸线较为平直。

13 淤泥质海岸

淤泥质海岸主要分布于宽阔海湾顶部,以及河流入海区域,按其物质来源和地理位置可分为港湾型和河口型。

(1)港湾型:主要分布于湄洲湾、厦门港、漳浦旧镇湾、东山湾和诏安湾等地。这些港湾的共同特点是:陆域由低丘或台地环绕,湾口常有岛屿屏障,往往湾中有湾,呈半封闭状态;因此,波浪作用微弱,岸坡低缓,滩涂开阔。其物质主要来源于周围基岩风化壳,经暂时性地表水流搬运或沿岸海流、潮流、波浪等搬运、沉积。根据野外调查,福建南部港湾型淤泥质海岸,目前仍处于充填、淤涨状态。

(2)河口型:主要分布于晋江口和九龙江口等较大河流湾口两岸,常形成宽阔的河口淤积平原。这些平原系断陷盆地在溺谷河口长期河、海等外动力交互作用下,逐渐回填发育而成,地形平坦,地貌类型单一,目前多数处于淤涨之中。

在港湾、河口的滩涂湿地,往往有零星、片状的红树林分布,目前保护较好的主要见于东山湾内、漳江口竹塔和九龙江口草埔头。红树林具有促进滩地淤积和防风固岸,以及净化海水的功能;建议加强对现有红树林海岸的管理和保护,在某些侵蚀岸段可进行人工种植,以改善海岸带的地质生态环境。

2 全新世以来海岸变迁概况

21 全新世早期(12000~8000a,BP)

气候开始转暖,随着全球性第四纪末次冰川的消融,海平面大幅度持续上升。距今12000~9500a,沿海再次遭受海侵,平均海面高程约-110m(黄海高程,下同),海岸线比现在略偏东,距今8000a左右,海平面又出现小幅波动。

22 全新世中期(8000~2500a,BP)

气候继续向暖,海平面高位震荡。距今约7500年是全新世最大的海侵,海面高程可达50~100m,海水沿江入侵内陆,岸线位于现海岸线以西数千米至数十千米;距今约6000年,由于新构造断块差异升降运动,使全部岸段海水退出,平均低海面高程约-50m。随后,大约5400~3100年,海平面又开始上升,高海面高程约40m,稳定时间较长,海陆交接地带发育泥炭层及贝壳堤,古海岸线比现在略偏西;此后又发生小范围海退。

23 全新世晚期(2500a,BP以来)

这是近代河床演变及滩涂发育时期,区域海平面基本稳定,但局部也存在升降问题,最后一次海退大约发生在距今1400~700年间。可见,全新世虽是一次海进,但不是直线式上升,而是存在多次海平面波动和岸线变迁的过程(表1,图1)。史志记载及测试资料表明,本区沿海大部分平原是近千年形成的。泉州平原是明朝(1368年)以后逐渐堆积而成的;龙海平原,根据沙头农场表层14C测年分析,距今约600年。晋江深沪湾(1987年)、漳浦前湖湾(1999年)、东山马銮湾(2001年)、石狮沙湖湾(2005年)等地,相继在潮间带发现原始古森林遗迹,说明近期海面有上升趋势,由于各岸段所处地质环境不同,内、外动力作用差异及人为因素影响等,现海岸线仍在不断发展演变过程之中。

表1 福建南部沿海全新世古海面标志物及14C测年一览表

续表

图1 福建南部沿海地区全新世古海岸变迁状况示意图[6]

3 海岸变迁的现状与趋势分析

31 海平面变化

海岸变迁是海平面和陆地升降的综合反映。近年来,各国科学家不断发出警告,由于二氧化碳所造成的温室效应和工业上大量使用氯氟烃等,导致大气臭氧层破坏,引起全球气候暖化,海水温度和海平面呈上升趋势。根掘国家海洋局发布的资料,以及我国数十个海洋观测站和验潮站长期监测数据表明,我国大部分沿岸海域的海水温度和海平面呈上升趋势。特别是20世纪60年代以来,全球海水温度逐渐升高,海平面在过去的百年中平均上升了144cm,我国东南沿海平均上升了115cm,相当于年平均上升速率115mm/a,预测福建沿海上升速率可达20~464mm/a。其中,厦门30年间上升了1054cm,平均上升速率340mm/a。

32 陆域地壳变化

本区陆域地壳形变的背景,主要受菲律宾板块与欧亚大陆板块碰撞的影响,在NWW向地应力场的作用下,NE向政和~大埔深大断裂南段的NW盘呈下降态势,SE盘则呈上升态势;故地壳形变总体特征呈现由内陆向沿海,并且由北向南掀斜。由于断裂的活动性,在NW向断陷洼地区,在掀斜状态之中仍然存在局部相对下降的地段,如漳浦、东山湾附近。根据地震部门观测,地壳形变幅值(间隔855年),北部惠安、晋江为+30~+20mm,上升速率351~171mm/a;向南漳州、厦门为+25~+20mm,上升速率292~171mm/a;而到漳浦、东山为-10~-30mm,下降速率117~351mm/a。关于东山湾一带呈明显下降趋势的佐证还有:东山岛南部陈城镇有一明万历年间刻在基岩上的石碑,现已被海积砂掩埋;城关西埔20世纪60年代筑起的防潮海堤,早已报废;据澳角村渔民反映,原高潮线以上的民房,现在大潮可以淹到10m左右的高度;东山县渔民在兄弟屿海域不断打捞到砖块、瓦片,以及鹿、熊等大型脊椎动物骨骼;东山县“沉东京”的传说,在县志上有记载,从另一个侧面反映,居住在该地区的古人,也感受到了海岸变迁与沧海桑田的变化。

33 海岸线变迁

本区海平面上升势态在不同地段有不同的表现。宏观上,对于地壳形变呈上升趋势的地段,因地壳上升速度与海平面上升速度基本相等,故呈相对静止状态,海平面上升对该区影响相对较弱;对于地壳形变呈下降趋势的地段,因地壳下降速度与海平面上升速度基本相等,二者叠加造成海平面上升速度增加一倍,即可达40~100mm/a,使海岸线发生显著变化,构成对沿岸地区的严重威胁。微观上,由于海岸陆域升降、海平面变化,以及海洋和河口动力作用往往是交织进行的,工作区从北到南沿海各段的海岸线进退变迁也是各有差异的。现通过实测地形图(1959~1981年)和遥感手段(1986~2000年),以黄海高程零米线的变化为依据,将福建南部沿海地区海岸线变迁类型划分为蚀退海岸、淤涨海岸和稳定(平衡)海岸三种类型。

(1)蚀退海岸:开阔海域的岛屿、半岛或岬角,与波浪垂直的岸段,海湾内迎风浪一侧等,均可直接遭受风浪、潮汐的强烈侵蚀作用。关于海岸蚀退率的大小,除与外动力地质作用强度有关外,还受到组成海岸岩性的控制。岩质海岸抗蚀力较强,蚀退速度缓慢,短期内不易觉察其变化,其形态多为陡崖峭壁或水下岩滩,主要分布岛屿、半岛的东北部和南部,如崇武半岛大砟、镇海—流会角、东山岛澳角等地;强风化—剧风化的风化壳海岸抗蚀力相对较差,其形态常呈陡或直立状的海蚀土崖,由于受海浪营力的强烈侵蚀不断被夷平,常形成堆积沙滩或沙岸,如南安石井桥头、深沪圭庵寮等处。

因人工围垦或采砂等工程活动,造成物源中断或补给不足的砂质海岸,蚀退现象亦比较突出。如围头湾东石塔头一带,砂质岸滩原属于微涨或基本稳定;但自1956年以后,由于沿岸小湾河口建闸、围垦,加之人为大量挖沙,导致入海泥沙中断,物源补给不足,海岸强烈蚀退。近20年来,海岸蚀退200~800m,高潮滩面蚀低050~10m,沿岸沙堤冲蚀殆尽,已建石堤等护岸工程也屡遭破坏。区内代表性蚀退海岸零米线变化速率,参见表2。

表2 福建南部沿海地区蚀退海岸零米线变化速率统计表

全区蚀退海岸累计约4450km,占岸线总长度的3352%,主要分布于强风化-剧风化基岩海岸与砂质海岸。

(2)淤涨海岸:主要分布泉州湾、安海港、同安湾、厦门港、旧镇湾、东山湾、诏安湾和宫口港。港湾型淤涨岸,主要分布于半岛两侧及岛屿西南侧,这类海湾虽无河流携带大量泥砂入湾,但由于近期海面上升,来潮快,退潮慢等水动力条件控制,使岸流及波浪带来的泥沙因水动力减弱而产生堆积,尤其是腹大口小及岸坡平缓的海湾更有利于淤积,那些物质来源丰富的海湾将逐步成陆,零米线向湾口及浅海扩展。河口型淤涨岸,由于泥砂来源丰富,水动力较弱,滩面宽阔平缓,组成物质较细,具有十分有利的沉积环境,零米线淤涨速率可达100~1000m/a,积高率50~300cm/a。

此外,围海造田,堵湾截流,修堤建闸等海岸工程活动,客观上阻碍了海流的畅通,减少了纳潮量,促使港湾加速淤积。如泉州湾洛阳江口段,从1972年开始,相继在洛阳桥建闸,随着“五一”围垦、城东围垦和白沙围垦等工程相继实施,使该区的纳潮面积相应减少了1:3以上,致使水道流速减缓,泥沙大量淤积,潮滩不断淤高,航道严重淤塞。从1969~2000年,后渚港零米线两侧向航道推进总和达7800m,平均约2516m/a。区内淤涨海岸零米线向外推移变化情况,祥见表3。

全区淤涨海岸累计约5600km,占岸线总长度的4218%。其中,自然淤涨状态的岸线长3600km,因海岸工程促进淤涨的岸段长约2000km,占淤涨海岸总长度的3571%。

(3)稳定(平衡)海岸:系指长期以来,海岸冲淤动态变化基本平衡;或原为蚀退海岸,现采取工程或生物防护措施后,岸线基本趋于稳定。基岩稳定海岸,一般分布在地形比较隐蔽的港湾内;砂质稳定海岸,主要分布在与波浪作用方向平行或近于平行的开敞岸滩。如深沪湾南部,砂质海岸尽管季节变化明显,局部有冲淤现象;但岸外水深流急,物质来源比较有限,常年冲刷、淤积动态基本平衡,岸滩保持稳定。

本区稳定海岸累计约3225km,占岸线总长度的2429%。其中,自然冲淤平衡岸段长725km;采取工程加固措施后,冲淤平衡岸段长约2500km。

表3 福建南部沿海地区淤涨海岸零米线变化速率统计表

4 海岸变迁环境地质问题

41 海岸蚀退危及沿岸居民与基础设施的安全

在当前世界海平面上升的总体情况下,海岸侵蚀将成为全球性海岸带最主要的自然灾害。随着海水入侵、海岸冲刷、侵蚀后退,往往破坏沿岸公路、堤防、缆线等基础设施,威胁港口、码头等岸边工程的安全,加剧港口淤积,影响沿海地区经济发展。

(1)福建沿海每年都有强台风登陆,海啸、风浪、潮汐等外动力作用,强烈侵蚀着厦门大学一带海岸,有数百米海岸公路遭受毁坏;钟宅至同安海底缆线也曾被冲断;英厝至鳌冠红土台地,因长期遭受海岸侵蚀、土崖发育,不断引发海岸崩塌、滑坡,水土强度流失,大量泥沙入海,进一步加剧了厦门港的淤积问题。

(2)海岸侵蚀还常常毁坏海堤、防风林带等护岸工程,造成海水倒灌、吞没大片良田,引起土壤盐渍化和风沙活动,恶化滨海地质生态环境,并严重威胁着沿岸居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厦门岛东岸曾厝安-港仔埔,有250m海堤全部毁坏,与白石炮台之间的护岸工程也遭到严重破坏,还有青礁1000m海堤也遭到同样破坏,堤内几十公顷良田,千余户居民及10多家工厂,面临着海水倒灌、浸没的危险。

(3)有的虽然没有明显的海岸蚀退现象,但由于海滩不断被侵蚀降低,从而引发岸坡变形、位移、失稳,影响港口、码头等工程的稳定与安全。随着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的深化,沿海岸边工程建设还将继续增加,海岸侵蚀将成为危害岸边工程建设的主要因素。按照发达国家经验,当前防护海岸侵蚀最有效的途径是海滩喂养,并辅以导堤促淤和外防波堤掩护等工程措施。当然,这些措施仍需视海岸地质环境特点而定,也可采用海滩人工砂补给法等。

42 海湾淤积影响港口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厦门、泉州、漳州均属滨海港口工贸城市,特别是泉州历史悠久,区域经济的兴衰发展与海岸变迁关系密切。

(1)泉州港在宋、元时期(公元960~1368年),曾经是世界性大港、“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有15000多艘大海舶,外港包括洛阳江口之后诸港、大盈溪口之安平港和泉州湾口的獭窟岛港等,通航日本、朝鲜、南亚、西亚及东非等几十个国家和地区。元二十九年(公元1292年),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奉元朝皇帝忽必烈之命,护送科克清公主远嫁波斯,就是从泉州港起航的;1974年在后诸港出土的宋代木构远洋船(现保存于泉州古船陈列馆),就是泉州港辉煌历史的见证。然而,明成化十年(公元1474年),从北宋到明朝建立了380余年的泉州市舶司因港口淤塞而迁往福州,泉州也从中国最大的港口城市变为“历史文化名城”。关于泉州港的衰退,不少论者都从社会因素着眼,但港口的严重淤积、海岸线的不断外推,仍是铁一般的事实。漳州月港(海澄)兴起在明朝中叶,主要是替代正在衰落中的泉州港。这里曾经商贾云集,洋船停泊,市镇繁华;永历十五年(公元1661年),民族英雄郑成功就在这里集结军队,整编东征,一举收复了台湾。但好景不长,随着海湾淤积、航道淤浅,“五口通商口岸”厦门港的开通,漳州月港也衰落了。

(2)港口选址应以岸线稳定,港内航道水深、淤少、避风、浪小等为原则。从海岸变迁角度看,崇武半岛岸段、石狮祥芝、晋江深沪、金门东北岸及大小金门海峡、漳浦六鳌、下寨、东山港等岸线比较稳定,具备建港条件。然而,有些岸段就目前状况看,似乎可以建港;但从海岸变迁发展趋势看,若不采取有效措施加以控制是不适宜的。例如,九龙江口厦门海沧-钱屿段,北心滩岸线淤涨速率达1210m/a,海门岛东侧淤涨速率也达1050m/a,积高率为210cm/a,若照此速度发展30~40年后,黄海高程零米线可能到达钱屿。随着零米线向前推进,海湾滩底逐渐淤高,水深变浅,对建港十分不利。

43 滩涂淤涨给水产养殖业带来新的问题

通常认为滩涂淤涨有利于发展水产养殖业,但本区滩涂积高率大于海平面上升率,故海岸滩涂面积仍在不断扩展,水动力条件也在不断减缓。发展水产养殖除需要考虑滩涂面积的发展趋势外,还必须考虑滩涂地质环境的污染问题。

(1)由于河口、海湾滩涂的不断淤涨,每年都有新的沉积物覆盖在老的沉积物之上,致使底栖生物和浮游微生物的地质生态环境发生变化,有的生物难以继续适应并繁衍生存,生物多样性受到严重威胁。如厦门同安湾,由于河口建闸,湾内丙州、东坑大面积围垦等因素,导致落潮流速大减,泥质沉积物快速回淤,滩地与水道积高率20~50cm/a,淤泥层积厚达10~100cm,使得原来栖生于此的珍稀鱼类-厦门文昌鱼(由无脊椎向有脊椎动物过度的典型标本),因生态环境破坏,数量锐减,面临绝迹的危险,被迫迁移到厦门黄厝沙质海域。

(2)随着工农业生产的发展,“三废”排放量与日俱增、环境污染负荷加重,河流或海流带来的污染物质,往往在河口、海湾顶部水动力条件较弱的地方富集,致使滩涂淤涨区域水中缺氧或有害物质元素含量剧增;这样,将会改变原生滩涂的地质生态环境,使水中生物难以继续生存或产生恶性循坏,继而不适宜于水产养殖。这是今后水产养殖业不得不面临,需要研究解决的新问题。

5 结束语

(1)福建南部岸线长13275km,海岸划分为基岩海岸、砂质海岸和淤泥质海岸三大类型。其中,基岩海岸又分为岩质海岸和风化壳海岸;淤泥质海岸分为港湾型和河口型。滨海红树林具有促淤、防风、固岸和净化海水的功能;建议加强管理与保护,在某些侵蚀岸段可进行人工种植,以改善海岸带的生态地质环境。

(2)全新世虽是一次海进,但存在多次海平面波动和岸线变迁的过程。史志记载及测试资料表明,本区沿海大部分平原是近千年形成的。晋江深沪湾(1987年)、漳浦前湖湾(1999年)、东山马銮湾(2001年)、石狮沙湖湾(2005年)等地,相继在潮间带发现原始古森林遗迹,说明近期海面仍有上升趋势,由于各岸段所处地质环境不同,现海岸线仍处在发展演变过程之中。

(3)海岸变迁是海平面与陆地升降的综合反映。全区蚀退海岸累计4450km,占岸线总长3352%,主要分布强风化-剧风化基岩海岸与砂质海岸;淤涨海岸累计5600km,占岸线总长4218%,主要分布河口、港湾淤泥质海岸;稳定(平衡)海岸累计3225km,占岸线总长2429%。其中,自然淤涨海岸3600km,工程促淤海岸2000km,占淤涨海岸3571%;自然冲淤平衡岸段725km,采取工程加固措施后,冲淤基本平衡岸段2500km。

(4)海岸侵蚀往往破坏沿岸公路、堤防、缆线等基础设施,威胁港口、码头等岸边工程的稳定与安全,加剧港口淤积,影响沿海地区经济发展。当前防护海岸侵蚀最有效的途径是海滩喂养,并辅以导堤促淤和外防波堤掩护等工程措施,亦可采用海滩人工砂补给法等。

(5)厦门、泉州、漳州等港口城市,经济发展与海岸变迁关系密切。港口选址应以岸线稳定,港内航道水深、淤少、避风、浪小等为原则。从海岸变迁角度看,崇武半岛岸段、石狮祥芝、晋江深沪、金门东北岸及大小金门海峡、漳浦六鳌、下寨、东山港等岸线比较稳定,具备建港条件。

(6)本区滩涂积高率大于海平面上升率,故海岸滩涂面积仍在不断扩展,水动力条件也在不断减缓。发展水产养殖除需要考虑滩涂面积的发展趋势外,还必须考虑滩涂地质环境的污染问题。

参考文献

[1]谢再团等台湾海峡西岸晚更新世以来的海侵及海平面变化特征台湾海峡及其两岸地质地震研讨会论文集北京:海洋出版社,1991

[2]陈承惠等闽南沿海全新世地质年代学研究台湾海峡,1982(2)

[3]广州地理研究所闽南晚第四纪海平面变化初步研究1987

[4]郑晓云闽南沿海晚更新世以来的海平面变化国家海洋局厦门海洋三所,1995

[5]郭允谋,李庆年福建湄洲湾的演变热带海洋,1987,6(6)

[6]陈峰古雷半岛海滩岩的形成及闽南沿海海平面变化中国海平面变化北京:海洋出版社,1986

[7]陈伟光华南沿海14C同位素年代测定数据华南地震,1982,4(4)

[8]王绍鸿,杨建明,曾从盛等中国东南沿海五万年来的海平面变化福建省地学论文集福州:福建省地图出版社,1996

[9]蔡丽珠厦门员当港ZK3702钻孔第四纪微体古生物群及海侵初探福建地质,1988,7(3)

[10]潘国轩,林敦宇等福建省海岸带地质地貌(陆地)综合调查报告福建省第二水文地质工程地质队,1986

The Environment Geology Problem of Coast Line Changes in South Fujian

Lin Jun

( Fujian Institute of Geological Survey, Fuzhou 350003)

Abstract: Under the global sea-level rising condition, coast erosion is the main natural disaster and gulf accumination influence on sustainous development of the port city Therefore coast erosion and gulf accumination are considered as the major problem to be solved in improment of coast geological environment Based on the summary of characteristics of modem coast geography and coast line change since the Holocene , the present situation and development tendency of coast line changes in South Fujian have been studied

Key words: The coast changes; The coast erodes; The gulf accumulations; Environment geology; South Fujian coust areas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3927434.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8-19
下一篇2023-08-19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