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应该如何推动乡村振兴?

大学生应该如何推动乡村振兴?,第1张

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收官之战,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只有乡村达到了小康水平,才能证明全民都达到了小康水平,所以现在国家制定了乡村振兴战略,减小贫富差距,提高农民的幸福指数。要想推进乡村振兴战略,人才是其中关键,现在每年都有几百万的大学生走出校门,他们来到农村带来了新的知识,带来的新的思想,这种现代与传统的冲击给农村发展带来了新的希望,而且现在越来越多的年轻大学生开始走向田间地头,在这里可以实现他们的人生价值,在这里可以找到真实的自我。

作为一名大学生,推动乡村振兴是肩上的责任。首先要融入到乡村当中,农村生活是一个有人情味的生活在,在这里要投入真情实感,在感情上和村民达成一片,把他们当做自己无话不谈的好朋友,深入的了解他们的生活习惯,深入了了解他们的日常生活,把每一个村民都当做自己的家人,当做自己服务的上帝,在情感上融入农村生活有利于以后工作的开展。

然后要爱农民,懂农业。来到农村之后就不要以自我为中心,不要看不起没有多少文化的农民,他们也许有一些无理取闹,但是作为新时代的大学生要学会包容他人,站在对方的角度考虑问题,放低自己的姿态,在内心上尊重农民。农业是老百姓最看重的,也是他们主要的经济来源,所以一个懂农业的大学生是乡村真正需要的人才,要去田间地头体会面朝黄土背朝天的生活。

利用自身的优势带动经济发展。转变农民的陈旧落后发展观念,更新他们的知识,让他们搭上这一班快速发展的列车。

第一,让产业找得到效益。乡村要振兴,产业是支撑。当前,我区传统种养模式没有得到根本转变,适度规模经营尚未形成,农业产业链条不长,农产品商品化率不高,农业企业存活率低。我们要实现靠山吃山,让有限的资源产出更大的效益,就要精耕细作,全面开启“四精”模式。在精准发展上,要紧紧围绕“4+3+X”特色效益农业体系,精准发展人均 1 亩高效农业。对产业基础薄弱的地方,要着眼“培育”,大力调整产业结构;对产业基础好的地方,要着眼“培优”,做大做强优势产业。着力解决“种什么、怎么种”的问题,把“种什么、吃什么”转变为“吃什么、种什么”,让单向的“种得好”转变为双向“卖得出、卖得好”。在精心管护上,要让那些不会种地、不想种地的人摆脱土地的束缚,让想种地、能种地、会种地的人留在土地上,培养出一批新型职业农民;重点要强化技术服务,让所有农技人员到田间地头去“办公”,用良种、良法、良策,让好品种实现好品质。在精细加工上,要新培育一批农产品加工企业,探索种养与加工两条线分线运行,以组织化加工对接组织化生产,延伸产业链,延长产品链。在精品营销上,要强化品牌建设,提高农产品组织化程度,建立优质农产品展示展销中心,加快发展直营直销,推动农产品进展会、进超市,推广“会员制”销售、农产品网络营销,推进产品变商品、商品变精品、精品变极品,让好产品卖出好价钱。

第二,让资本找得到平台。当前,大量的人口和资金仍然从农村向城镇单向流动,农村土地大量撂荒,而城市资本因农村土地资源难以流动,导致宝贵的资本大量沉淀,难以进入农村。十九大明确提出,农村土地承包期将再延长 30 年,这为盘活农村资产和城市资本双向互动提供了政策支撑,要用好用活这些政策。同时,针对农村闲置资产,要以“两出两进”为抓手,让农民从农村走出来,让农产品从农村走出来,吸引城市资本进农村,鼓励城市居民进农村。资本是支撑产业发展的核心动力,要管住规划、放开市场,守住底线、多元供给,以资源为新郎、资本为新娘,让“资本下乡”参与农业产业化、规模化和现代化发展,参与农产品策划、包装、运营,参与乡村旅游发展,参与美丽村庄建设;要让“市民下乡”盘活农村闲置资源,刺激农村消费,倒逼农村文明程度提升,通过人员流动、资源互换,释放出农村发展巨大空间,让市民下乡有盼头、能人回乡有劲头、企业兴乡有干头、农民挣钱有奔头。

第三,让村庄找得到韵味。这些年,我们在农村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和环境治理上得到了极大改善,但对照生态宜居的要求,还有较长的路要走。要推动一村一品、一村一景、一村一韵,打造“我们的村庄”品牌。首要是呵护乡村环境。要从改厕、改厨、改水、改圈做起,深入开展“清洁家园”行动,完善农村“五有”生活垃圾收运处理系统,控制农村面源污染,大力实施山地森林化、庭院花果化、道路林荫化、农田林网化、村镇园林化等绿化工程,保护好绿水青山和清新清净的田园风光。重点是完善基础设施。要以脱贫攻坚为契机,大力推进农村“水电路气讯房”等建设,“水要户户连通,电要稳定贯通,路要条条畅通,讯要高速互通”,对农房加强修缮改造,真正达到 “山上苍松翠滴、村内别墅林立、亭台楼阁点缀、古风神韵成趣”。 关键是健全公共服务。深入推进教育、医疗、养老等公共服务沉下农村,推动乡村生活品质和质量的提升,让农村更像“农村”,实现乡村高质量发展。

第四,让活动找得到场所。如今,广大农民物质生活富裕后,对美好生活的渴求特别是对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愈来愈强烈,需要“有办事、有交流、有娱乐、有学习”的场所。要让办事有场所,加快推动村级公共服务中心标准化建设,进一步拓展功能,发挥功效,让群众享受更加方便快捷的服务。 要让交流有场所,针对农村老弱病残群体,探索建设流动幸福院,按行走里程不超过 15 公里标准,建立群众交流服务站,配套活动室、休息室、亲情联动室、爱心饭堂“三室一堂”,对留守儿童“亲情关怀、爱心助长”,让农村老人“老有所养、老有所乐”。要让娱乐有场所,建设一批村级群众文化娱乐场所,广泛举办群众性文化活动,丰富群众文娱生活。 要让学习有场所,现在我们每一个村都有图书室,要给予足够的开放时间,倡导读书、学习,开办农民讲习所,引导农民更新知识和观念,真正达到“不同的场所,。 同样的认真,一样的心声;不同的身份,同样的关切,一样的感动”。

第五,让群众找得到组织。要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契机,着力抓好基层党建“政治引领”、基层组织“典型引领”、基层党员“先锋引领”和基层治理“创新引领”, 让支部找到道路,让集体找到思路,让党员找到门路,让群众找到出路,让产品找到销路,带领群众脱贫致富。同时,在党组织的领导下,成立三大组织,确保群众在生产生活上遇到困难能第一时间找得到组织。成立村民自治组织,重点解决社会事务有人管的问题。成立集体经济组织。重点解决集体有收入、群众有效益、组织说话有人听的问题。成立新型经营主体。充分发挥有资财、有知识、有道德、有情怀、有威望的能人作用,让农户在产业发展上入企入社,重点解决产业发展有人帮的问题。通过 1+3 的组织体系建设, 让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专职的人专心做事,让群众更有依靠、基层党组织更有凝聚力。

第六,让基层找得到认同。要抓好“四公”,以公开、公正、公平、公信取信于民。公开,要重点抓好公开的广度和精度;公平,要重点抓好两委商议、群众评议、监督委员会审议,做到以公平正己、以公理服人;公正,要重点抓好基层干部教育管理,坚决杜绝优亲厚友,让干部的公道正派成为群众眼中一道靓丽的风景;公信,要重点抓好公权公用,推行干部下访、教师家访、医生巡访,把公权力用到群众心坎上。要抓好“四治”,建设自治、法治、德治、善治的乡村治理体系。要构建“自治”新格局,探索“功能型党组织+自治组织、专业机构、社会组织”的治理机制,实现“市场能做的交给市场去做,社会能做的交给社会去做,群众能做的交给群众去做”;要培育“法治”新观念,发挥民警、律师和其他法律服务工作者的作用,引导群众学法用法,做到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要营造“德治”新风尚,深化“六项专项治理”,提振群众精神,改变群众习惯,培育淳朴民风;要围绕“善治”新目标,力促自治、法治、德治“三治合一”,共同构成乡村善治格局,让群众找得到认同感。

第七,让致富找得到门路。要坚持因地制宜、因户施策的原则,帮助广大农村群众提升致富本领、找到致富门路。 门路一:着力增加农民工资性收入。要加强就业培训,开发公益性岗位,力争每户有一个技能人、就业人;就近转移农民,引导在外创业成功人士回乡创业,吸纳农民就近就地转移就业;大力发展二、三产业,拉动社会需求,有效增加就业岗位,促进农民工资性收入增长。门路二:着力增加农民家庭经营性收入。要引进和改良品种,推动规模化发展,提高质量,增加农业直接效益;加大实用技术培训,提高农民种养技能,提高农业比较效益;培养拳头品牌,畅通市场,增加农业附加值,形成多次收益。门路三:着力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要以创业促生财,主要抓好提供创业补贴和服务,实现创业增收;要以土地改革促生财,流转农村土地经营权,实现土地出让增收;要以农房改造促生财,鼓励有条件的农民改造农房发展“房东经济”,实现房租增收;要以股息促生财,发展股份合作社,实现分红增收;要以余钱促生财,增强农民投资理财观念,增加资金财产性收入。门路四:着力增加农民转移性收入。要用足农业补贴政策,扩大防灾减灾稳产增产技术良法补助、种粮大户补贴试点等农业补贴的受益面;要落实好社会保障制度,推动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和城乡居民合作医疗保险全覆盖。

第八,让乡愁找得到归属。乡愁植根于广阔无垠的田野间,绵延于依山傍水的村庄里,浓缩于祖辈相传的老屋中。随着城镇化建设的加快推进,乡村的记忆不再清晰,乡愁的丝线逐渐淡去。既然现在的乡村是城镇化建设之后的乡村,已不同于过去的乡村,也无法回到过去的乡村,那么我们要严格按照大保护、大传承、大发展的要求,在振兴后的乡村找到原有乡村的印迹和味道,而不仅仅是复制和还原。乡村的回忆就是利用好乡村特有的优势,让美景成为一种追求,让美德成为一种传承,让美味成为一种生活,让美好成为一种感觉。 要塑造生态美景,把农村环境整治作为核心,保护好传统村落,修复好生态环境,尊重农民主体地位,把农村建设成为家园、花园、果园、乐园,有意识的留有空间,保留传统农耕文化,让更多的人能够融入农村记忆之中。要传承乡土美德,把本土的勤劳善良、热情好客、孝敬老人等传统美德传承下来、弘扬开来,实现“德”润万家;要深入挖掘本土风土人情、习俗与风情、风尚与道德、民间艺术、观念信仰等文化资源,进一步传承乡村文明,弘扬“忠孝勤俭廉,仁义礼智信”的中华优秀传统美德,让每个人感受到家乡的荣誉感和自豪感。要推介乡间美味,乡间本味是城市缺少的那份亲切,要有意识地收集整理乡间土菜、农家小吃等食物遗产,恢复传统工艺做法,给予乡间小技艺、小加工、小厨房定向扶持,让乡间美味回味一生。要留恋乡村美好,乡村的记忆是美好的,是每个人的情感寄托,是一个人的感觉。我们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建设的美丽乡村,要唤得起儿时美好的记忆,或是“小桥、流水、人家”,或是村口老树、村中古泉、村里老屋,或是那些锈迹斑斑的农耕用具,等等,都能触及到刻骨乡愁、铭心乡谣;要唤得起友好和谐的记忆,听到的仍然是远亲不如近邻,看到的仍然是家庭其乐融融,感受到的仍然是美不美故乡水、亲不亲故乡人。

近日,毛纳村因央视的一个新闻火遍全网。

究竟这个偏远的山村到底有怎样的魅力?突如其来的关注会给这方净土带来什么影响呢?

在海南省五指山市青山绿树间隐藏着一座古老黎族村落——毛纳村。

热带季风气候下,不仅孕育出种类繁多的生物和植被景观。群山环绕,也隔绝了寒潮、台风等自然灾害。

物质丰富,冬暖夏凉。得天独厚的毛纳村,像是被呵护在襁褓里的婴儿,繁衍千年。

随着时代变迁,昔日的庇佑,成了万水千山的阻隔。

儿时盼着走出大山,回望来时之路,不禁泪眼朦胧:毛纳村,这个祖祖辈辈生活的地方,终究会淡出视野,只是这一天没想到来得这么快,这么急。

好在乡村振兴为毛纳村带来了新的生机,昔日的村落变成了 旅游 地。

但在去往毛纳村的路上,阳光被树荫随意裁剪,好想在试图拼凑出毛纳村的蓝图,我不禁陷入沉思,毛纳村这个被“精雕细琢”的样板,会不会变成蜡像馆里的雕像,看似栩栩如生实则

我不敢深入去想,害怕答案让我丧失入村的兴致。

慢慢靠近村子,色彩也开始出现变化,富有民族特色的“咕嘎缘大门”格外夺目,棕褐色的竹亭、白色的居民墙渐渐多了起来,心中不禁升腾起一片暖意,犹见山水泼墨里的胭脂点缀。

徒步入村,明明第一次去,却有种近乡情怯之感。

大抵是因为慕名而来,心中早已已经勾勒出毛纳村的画像,而此时却要一见真容,霎地有些忐忑。

这种纠结很快就被打断,刚刚还艳阳高照,此刻却下起淅淅沥沥的雨来。

猝不及防的下马威,却让我欣喜起来,雨后的毛纳村,因为地势的原因,云雾四起,带着被浸湿的泥土的清香沁到人心尖上。

夺步进入依势而建的行亭,几位身着民族服装的妇女正在埋头做手工艺,光洁藤条在手中翻飞,不一会藤编已经有了初步形态。

其中一位妇人,见我好奇,放缓手中活,和我拉起了家常。

通过聊天,才知道这些这属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藤条是就地取材,粗选后削去枝蔓,传统浸泡后熏蒸增加韧性,后面还需要洗藤、晒藤等好几道工序,变成手中的可编织的藤条,然后手工编制成各种物品,小到一般纪念品、大道家用器具。而这也是一笔可观的收入。

当然,除了藤编,还有黎族的纺织。

他们的传统服饰仍是手工纺织而成,首先要将棉花纺成丝线,然后进行扎染,而染色又有讲究,先在经线上扎线,再染色,最后织上各种彩色纱线的纬,虽然有些繁琐,可在黎族人心中,这是闭着眼都不会出错的事情。

闲聊中,妇人聊起黎族诸多节日颇为自豪,时不时蹦出几句黎语,看我发愣又连忙解释一遍,原来是问我是否婚配,大家伙也哄笑起来。

雨过天晴,远山雾气未散,空气中还弥漫着山野的花草和泥土芬芳,深吸一口气,感觉自己已经融入这片大山。

这个时节年轻妇女甚至儿童,都已经去采茶了,偶尔也能听到悠扬的采茶歌声和笑声回荡。

当然还有不少和我一样的“游客”,以及返乡创业青年男女,他们从大山之外带回了新的种养殖技术,新奇的事物和见闻,并用他们的智慧和双手,通过手机传递出大山深处的声音和毛纳村的美丽。

我来此的最终目的,并非是探究毛纳村如何致富,而是担心的是致富之后村民们是否会厌弃这里。害怕乡村振兴外衣下,掏空榨干毛纳村,从而让这里变成一个游人如织的打卡“圣地”。

所幸,我所担心的事情并没发生,毛纳村并没有变成一个观赏的玩偶,她有自己的文化、 情感 和生机,产业的兴旺让村民生活更加富足,也让他们更加热爱这片养育的土地。

本文部分图文综合网络整编,侵删。

乡村振兴手抄报内容包括乡村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等。

1、乡村振兴。

乡村振兴是新时代做好“三农”工作的总抓手,是一项必须牢牢抓在手上、扎实做好的重要工作。

2、产业振兴,夯实乡村振兴基础。

产业兴旺关系着农民致富增收,是新时代“三农”工作的基础。产业振兴就不能走传统农业生产的老路,要牵住农业这个“牛鼻子”,探索农业加旅游,农业加文化等新的生产模式,大力发展现代农业,提高农产品的核心竞争力。

3、人才振兴,启动乡村振兴引擎。

人才是第一资源。打造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工作队伍,乡村振兴才能跑出“加速度”。人才队伍建设,既要“留得住”,又要“引进来”,通过政策倾斜、资金扶持、情感纽带,让更多人才汇聚到农村这个广阔舞台,展现新作为。

4、文化振兴,凝聚乡村振兴合力。

文化是乡村振兴的“魂”。弘扬传承优秀的农耕文化,能够为乡村振兴提供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力量。文化振兴,才能保证农民不仅“腰包鼓”,而且精神风貌好,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传递积极向上的正能量,确保乡村振兴始终有持续前进的动力。

5、生态振兴,铺展乡村振兴画卷。

新农村就要“美美哒”。乡村振兴,要守好生态这条红线,不能只顾发展不顾环境,也不能只重“面子”,不重“里子”,要坚持绿色发展,把生态宜居作为衡量乡村振兴的一条重要标准,把改善广大农民“体验感”作为工作的落脚点。

“看得见山,望得见水,守得住乡愁。”这是“城里人”和“村里人”共同的生活愿景,也是城镇化的目标所在鳞次栉比的摩天大楼,熙熙攘攘的路边街头,纵横交错的交通线路……城市的发展与建设已然相对完善,但关于乡村建设,确有难以言说的“现代化的阵痛”

人口“空心化”,土地撂荒,垃圾污水横流,宗族祠堂破败不堪,情感纽带荡然无存因此,化解三农问题是推动乡村振兴促进民生发展的重中之重。培育新型化农民是乡村振兴的根本立足点。

“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乡村振兴中,农村既是创造者也是受益者。

究其根本,农民是乡村发展的根本主体,农民的产业增收和效益直接关系着乡村振兴战略的落实生根,只有调动好农民发展创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充分落实乡村振兴的战略部署和新要求,才能让农民“新型化”、“非农化”,培养和造就出让农村焕新活力的新型农民队伍。

围绕大学生、返乡下乡青年等“新农人”,以新技术引领、新品种培育为突破口,为“新农人”打造‘创业+生活+社交’功能承载平台,通过创业孵化、园区示范、品牌共建,带动农民共同致富。可以说,培育新型农民是乡村治理的发展之要,也由此推动响应整个农业供给侧改革的发展之路。

“新农人”是我国农业农村发展,是乡村振兴建设新征程时期的一支新的生力军,是农民的新群体、农业的新业态、农村的新细胞。

广阔的农村天地,需要“新农人”源源不断注入新能量,成为领头雁。我国新农人主体,如投资新农人、回乡新农人、科技新农人、电商新农人等在农村干出了一番事业,闯出了一条路子,他们既是村子里“吃螃蟹”的第一人,也是脱贫致富的一股巨大牵引力。

“新农人”是农村经济发展的带头人和带领群众奔富的领路人,是创新创业的探索者和实践者,为地域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杰出贡献。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要充分发挥“新农人”领富致富作用,最大限度地挖掘、培养、释放出农村中“能人”的潜力和能力,推动农村经济社会发展,让带头人发动、带领、凝聚广大农民抱团发展,踏上乡村振兴的快车道。吸引“新农人”要创造优良的环境。

扩大乡村“基层特岗”“三支一扶”“选调生”规模,激励高校毕业生到乡村施展才华。加强政策引导作用,降低大学农业专业门槛,加大农学专业返乡创业补贴,加大教育住房政策倾斜;培养更多农村经纪人,提供农业渠道管理服务,活跃农村市场,从而降低农业创业门槛;

加快缩小城乡在教育、医疗、交通、环境、文化等方面的差距,吸引更多的人扎根农村,助力焕发乡村振兴的活力。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763521.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7-09
下一篇2023-07-09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