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爱莲说比较阅读

文言文爱莲说比较阅读,第1张

1 爱莲说的课外 比较阅读

现代:静静坐在窗边,看着窗外青葱的树木,一阵轻风将我的思绪飘向了那几株曾经让我震撼不已的翠竹。

小区前有一块小园,园里遍布着姹紫嫣红的花,惹人眼目,蜂飞蝶绕。然而角落里三五株竹子最令我喜爱。

它们簇拥在一起,既像婷婷玉立的姑娘。纤细文雅,也像潇洒自如的小伙子,意气风发。

每次路过,都忍不住看上几眼,顿时便觉精神倍爽,心情舒畅,脚步也变得轻快有力了。记得,去年冬季的一场凄厉的风雪无情地击打着这道美丽的风景。

在那大雪纷飞、寒风呼啸的日子,青翠欲滴的叶子渐渐披上了让人心痛的灰衣,笔直挺拔的竹杆慢慢低下了它们高昂的身姿,弯下了它们硬朗的腰板,它们竟如一位凄苦的老人在凛冽了寒风中垂头无语。开学后,正是初春,万物复苏,鸟语花香。

我迫不及待去看看那几株让我担忧的竹子。然而竹子却并没有新生的迹象。

难道它们真的被严寒打败了吗?一次次从它们身旁走过,我都默默地祈祷:快点恢复你的风光吧,你不是千磨万击还坚劲吗?你怎么可能就这样倒下去了。一天天过去了,正当我对它们失去信心时,枯黄的竹子竟然奇迹般地转绿了。

脱去了枯叶,几棵竹子换上了精神的绿装,老竹中新的笋竞相向上,蓬勃发展。它们好像是整装待发的勇士,意气昂扬。

天地万物,人间万事不都是这样吗?毛毛虫只有历尽百般磨练才能造就出美丽的翅膀;人们只有经过百般揣摩才能获得更多的发明:我们——一名小学生,应该不畏辛苦去获得更多的知识,更应像竹子那样——千磨万击还坚韧,任东西南北风!下课的 带回了思绪,虽然再没有机会见到那些翠竹了,但枯竹已在心中生根,发芽。这片青翠的叶子令我受益匪浅。

文言文:一)房兵曹胡马杜甫胡马大宛名,锋棱瘦骨成。竹批双耳峻,风入四蹄轻。

所向无空阔,真堪托死生。骁腾有如此,万里可横行。

1、作者写这样一匹俊彩超群的宝马,是想表达怎样的思想感情?2、补充资料:此诗写于杜甫的青年时代,正值诗人雄心勃勃,渴望建功立业之时。请大家结合诗中胡马的特点,以及作者及相关背景,能否谈谈看作者写胡马的用意何在?(讨论)明确:这首诗表面是写马,实际上是写人。

他希望房兵曹能像骏马一样驰骋沙场,建功立业,更希望自己也能像骏马一样展现才能,有所建树,表达的是作者蓬勃向上、锐意进取的精神。在这里,马不是单纯的动物,而是作者情感的寄托物。

作者正是借由这一寄托物来间接表达自己的心志。这种表达方式我们称之为“托物言志”。

(二)病马杜甫乘尔亦已久,天寒关塞远。尘中老尽力,岁晚病伤心。

毛骨岂殊众,驯良犹至今。物微意不浅,感动亦沉吟。

1、《房兵曹胡马》和《病马》两首诗都用托物言志的表达方式,都是托马而言志,但显然所言之志各不相同。为什么?作者写作此诗,是借病马而言何志?(补充:作者写作此时已年过半百。

他曾在华川府任职一年,为人忠厚,为官忠诚。但因对昏暗朝政失去信心,辞官归去。

从此生活愈加艰难,缺衣少食,病痛缠身。)明确:此诗也是以马自比,写病马就是写自己。

表达了对人生艰难苦恨的深沉的感慨。我们学过杜甫的《登高》,“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正可以呼应这首诗。

这两首诗表面写马,实际写人。一方面写马而赋予人的灵魂,另一方面写人而赋予马的品格,两相呼应,含蓄深沉,意蕴丰富。

这也正是托物言志这种表达方式的优势所在。2、朗读:注意读出两首诗感情基调的不同,前者是昂扬乐观的,后者是低沉抑郁的。

3、这两首咏马诗,因为所咏之马特点不同,作者的遭遇及背景不同,因而所言之志也各有不同。换句话说,要读懂托物言志诗,我们应该注意两点,是那两点?明确:把握意象,知人论世。

白莲陆龟蒙素花多蒙别艳欺,此花真合在瑶池。还应有恨无人觉,月晓风清欲堕时。

曲池荷卢照邻浮香绕曲岸,圆影覆华池。常恐秋风早,飘零君不知。

资料:陆龟蒙,晚唐诗人,出身官僚世家,精通四书五经,参加科举考试以落榜告终。后因不满黑暗时政,隐居山林。

期间著有《笠泽丛书》,表达了治国平天下的理想。卢照邻,初唐诗人。

志大位卑,一生坎坷多舛。体弱多病,“羸卧不起,行已十年”,痛苦不堪。

由于政治上的坎坷失意和长期病痛的折磨,最终自投颍水而死。明确:《白莲》这首诗中的白莲颜色素雅,常常被其他鲜艳的花朵欺负;但其实白莲美得超然脱俗,不似人间之物,只该在天上瑶池出现。

当它在月晓风清时分独自凋零的时候,它的心中也不是没有遗憾的,遗憾的是没有人欣赏爱护。结合作者的身世际遇,可以看出,作者借以表达的是这样两点:一是孤芳自赏的骄傲,二是怀才不遇的悲叹。

《曲池荷》中莲花香飘两岸,在月光笼罩下飘然若仙。然而秋风一到,曾经美艳一时的花朵必定是芳华不再,随水飘零,无人知晓。

结合作者的生平经历,空有才华无处施展,再加病痛缠身,作者借莲花抒发的是孤芳自赏的骄傲,怀才不遇的感慨和韶华易逝、生命短暂的悲叹。

2 《芙蕖》与《爱莲说》比较阅读

《爱莲说》(一)作者为什么独爱莲花? 1 作者眼中的莲花具有“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等特征,这正是作者心目中的君子形象。

2 感叹仰慕富贵的人多了,希望出现更多向往君子的人。详见练习一。

(二)文章采取了托物言志的写法,为什么读来没有牵强附会的感觉?对莲花的描写既表现了它的生物特性,又暗含了君子精神品格的特征。说牡丹是花之富贵者也,能与它的典雅艳丽形象联系起来。

总之就是抓住了两者的某种相似点。参见练习四。

《芙蕖》(一)《芙蕖》与《爱莲说》相比,不同之处和各自的独创之处在哪里? 一为说明文,一为散文。一重在写荷、爱荷本身,写得很细;一重在托物言志,爱莲花般的君子。

两文的独创性分别是:以可人等妙语概括芙蕖价值;以君子形象赋予莲花。详见练习二。

(二)分析文章是如何做到层次井然的?总分结构,条理清晰,前后呼应,以妙语提纲挈领,以下述线索逐层描述:“可读”——“可人”——“可目”——“可鼻”——“可口”——“可用”——“可赞”——“可叹”。详见练习三。

五 《爱莲说》《芙蕖》课文讲解《爱莲说》(一)文章主旨《爱莲说》通过对莲的形象和品格的描写,赞美了坚贞的品质,委婉地批判了当时趋炎附势,追求富贵的世风,表现作者洁身自好的人生态度。(二)文章思路第一段:描写莲的形象,从生长环境、体态香气、清高风度等各个方面赋予莲以美好的品格。

第二段:从映衬中表白自己不慕富贵、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表白自己对趋炎附势、追求富贵的庸俗之风的鄙弃。(三)重点语句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分析:从淤泥里生长出来,却不被沾染,在清水中洗涤过,却不显得妖艳。这句从生长环境方面描写了莲的洁身自好,不与恶浊的环境同流合污,但又不孤高自许,而是质朴无华。

看似写花,其实是以花喻人。此句成为比喻人洁身自好,不与恶浊世风同流合污,质朴无华的千古名句。

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分析:文章结尾的这两句话一问一叹,表达了作者不跟恶浊的世风同流合污,洁身自好的高尚品质。作者有感于社会上真正有德者少,追名逐利的人太多,对他们表示了强烈的鄙视之情。

(四)写作特点1 本文采用托物言志的写法,立意高远。文中分别寓菊、牡丹和莲以特定的象征意义,而对当时社会上的人们不同的处世态度作了精辟的概括,突出地表明作者“出淤泥而不染”这一为人立本的道德信念。

“陶渊明独爱菊”,因为“菊,花之隐逸者也”,可见,陶渊明隐逸的生活态度;“世人甚爱牡丹”因为牡丹,“花之富贵者也”,可见世人贪慕富贵的生活态度;而“予独爱莲”,因为“莲,花之君子者也”,可见作者既不愿意隐逸,也不贪慕富贵,志在坚贞不渝地保持君子的操守。2 衬托手法的运用,有力地突出了中心。

本文从始至终以“菊之爱”“牡丹之爱”衬托“莲之爱”,层层深入地写来,其中涵盖了大量社会现象,文虽短而意无穷,这种写法也很值得品味。3 语言精练,骈散相间。

全篇仅10句话,119个字,对莲的形象的描写,尤为凝练而传神。文中的一些句子,如“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都是骈句。

散句与骈句交错运用,读起来铿锵悦耳,顿挫有力。(五)课后练习解答第一题 作者认为君子应该心胸坦荡,不与世俗同流合污,应行为正直,刚正不阿。

文末作者的感叹,既表明了真正的隐逸之士,志行廉洁之士实在太少,又嘲讽了贪图富贵,追名逐利的世态。第二题1 多 2 洗涤 妖,美丽而不庄重 3 更加 4 助词,不译《芙蕖》(一)文章主旨本文以作者酷爱芙蕖的情感为线索,以荷生长败落的时间为序表达了作者浓浓的爱荷之情。

(二)文章思路本文全篇紧扣“可人”二字展开说明,从“可目”“可鼻”“可口”“可用”四个方面依次介绍,旨在说明芙蕖的价值与功能,抒发了对荷的酷爱之情。(三)重点语句1 以芙蕖之可人,其事不一而足,请备述之。

分析:因为荷花适合人的心意,它的优点不止一个,请让我一一把它说出。这句话点明了文章主旨,总领全文。

其中“可人”一词,囊括了“可目”“可鼻”“可口”“可用”,紧接着用“不一而足”吸引读者,引起读者的兴趣,最后用“请备述之”提起下文。2 有风既作飘飖之态,无风亦呈袅娜之姿。

分析:有风时(它)呈现出随风摇摆的美态,没有风的时候(它)也显示出袅娜的丰姿。“飘飖”“袅娜”不但用词准确,且在动静的组合对比中传达出摇曳、妩媚的意态。

(四)写作特点1 全文条理清晰,层次分明,结构严谨。文章分说芙蕖“可人之事”,从“可目”“可鼻”“可口”“可用”四个方面依次介绍,这种安排与人们接触、认识芙蕖时先远观其花、近闻其香,然后再尝其果、用其叶的一般顺序相一致,符合人们的认识规律。

“可口”“可用”说的是使用价值。这两个方面,作者推重的显然是观赏价值。

而观赏价值又主要体现在“可目”上。作者有独到的体验,一般人所见不深,就详写;“可鼻”“可口”“可用”人所熟知,作者也无特别体验,便稍作介绍。

这样处理,。

3 爱莲说的课外 比较阅读

现代:静静坐在窗边,看着窗外青葱的树木,一阵轻风将我的思绪飘向了那几株曾经让我震撼不已的翠竹。

小区前有一块小园,园里遍布着姹紫嫣红的花,惹人眼目,蜂飞蝶绕。然而角落里三五株竹子最令我喜爱。

它们簇拥在一起,既像婷婷玉立的姑娘。纤细文雅,也像潇洒自如的小伙子,意气风发。

每次路过,都忍不住看上几眼,顿时便觉精神倍爽,心情舒畅,脚步也变得轻快有力了。记得,去年冬季的一场凄厉的风雪无情地击打着这道美丽的风景。

在那大雪纷飞、寒风呼啸的日子,青翠欲滴的叶子渐渐披上了让人心痛的灰衣,笔直挺拔的竹杆慢慢低下了它们高昂的身姿,弯下了它们硬朗的腰板,它们竟如一位凄苦的老人在凛冽了寒风中垂头无语。开学后,正是初春,万物复苏,鸟语花香。

我迫不及待去看看那几株让我担忧的竹子。然而竹子却并没有新生的迹象。

难道它们真的被严寒打败了吗?一次次从它们身旁走过,我都默默地祈祷:快点恢复你的风光吧,你不是千磨万击还坚劲吗?你怎么可能就这样倒下去了。一天天过去了,正当我对它们失去信心时,枯黄的竹子竟然奇迹般地转绿了。

脱去了枯叶,几棵竹子换上了精神的绿装,老竹中新的笋竞相向上,蓬勃发展。它们好像是整装待发的勇士,意气昂扬。

天地万物,人间万事不都是这样吗?毛毛虫只有历尽百般磨练才能造就出美丽的翅膀;人们只有经过百般揣摩才能获得更多的发明:我们——一名小学生,应该不畏辛苦去获得更多的知识,更应像竹子那样——千磨万击还坚韧,任东西南北风!下课的 带回了思绪,虽然再没有机会见到那些翠竹了,但枯竹已在心中生根,发芽。这片青翠的叶子令我受益匪浅。

文言文:一) 房兵曹胡马 杜甫 胡马大宛名,锋棱瘦骨成。竹批双耳峻,风入四蹄轻。

所向无空阔,真堪托死生。骁腾有如此,万里可横行。

1、作者写这样一匹俊彩超群的宝马,是想表达怎样的思想感情?2、补充资料:此诗写于杜甫的青年时代,正值诗人雄心勃勃,渴望建功立业之时。请大家结合诗中胡马的特点,以及作者及相关背景,能否谈谈看作者写胡马的用意何在?(讨论) 明确:这首诗表面是写马,实际上是写人。

他希望房兵曹能像骏马一样驰骋沙场,建功立业,更希望自己也能像骏马一样展现才能,有所建树,表达的是作者蓬勃向上、锐意进取的精神。在这里,马不是单纯的动物,而是作者情感的寄托物。

作者正是借由这一寄托物来间接表达自己的心志。这种表达方式我们称之为“托物言志”。

(二) 病马 杜甫 乘尔亦已久,天寒关塞远。尘中老尽力,岁晚病伤心。

毛骨岂殊众,驯良犹至今。物微意不浅,感动亦沉吟。

1、《房兵曹胡马》和《病马》两首诗都用托物言志的表达方式,都是托马而言志,但显然所言之志各不相同。为什么?作者写作此诗,是借病马而言何志?(补充:作者写作此时已年过半百。

他曾在华川府任职一年,为人忠厚,为官忠诚。但因对昏暗朝政失去信心,辞官归去。

从此生活愈加艰难,缺衣少食,病痛缠身。) 明确:此诗也是以马自比,写病马就是写自己。

表达了对人生艰难苦恨的深沉的感慨。我们学过杜甫的《登高》,“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正可以呼应这首诗。

这两首诗表面写马,实际写人。一方面写马而赋予人的灵魂,另一方面写人而赋予马的品格,两相呼应,含蓄深沉,意蕴丰富。

这也正是托物言志这种表达方式的优势所在。2、朗读:注意读出两首诗感情基调的不同,前者是昂扬乐观的,后者是低沉抑郁的。

3、这两首咏马诗,因为所咏之马特点不同,作者的遭遇及背景不同,因而所言之志也各有不同。换句话说,要读懂托物言志诗,我们应该注意两点,是那两点?明确:把握意象,知人论世。

白莲 陆龟蒙 素花多蒙别艳欺,此花真合在瑶池。还应有恨无人觉,月晓风清欲堕时。

曲池荷 卢照邻 浮香绕曲岸,圆影覆华池。常恐秋风早,飘零君不知。

资料:陆龟蒙,晚唐诗人,出身官僚世家,精通四书五经,参加科举考试以落榜告终。后因不满黑暗时政,隐居山林。

期间著有《笠泽丛书》,表达了治国平天下的理想。卢照邻,初唐诗人。

志大位卑,一生坎坷多舛。体弱多病,“羸卧不起,行已十年”,痛苦不堪。

由于政治上的坎坷失意和长期病痛的折磨,最终自投颍水而死。明确:《白莲》这首诗中的白莲颜色素雅,常常被其他鲜艳的花朵欺负;但其实白莲美得超然脱俗,不似人间之物,只该在天上瑶池出现。

当它在月晓风清时分独自凋零的时候,它的心中也不是没有遗憾的,遗憾的是没有人欣赏爱护。结合作者的身世际遇,可以看出,作者借以表达的是这样两点:一是孤芳自赏的骄傲,二是怀才不遇的悲叹。

《曲池荷》中莲花香飘两岸,在月光笼罩下飘然若仙。然而秋风一到,曾经美艳一时的花朵必定是芳华不再,随水飘零,无人知晓。

结合作者的生平经历,空有才华无处施展,再加病痛缠身,作者借莲花抒发的是孤芳自赏的骄傲,怀才不遇的感慨和韶华易逝、生命短暂的悲叹。

4 阅读《爱莲说》相关问题及答案文言文阅读

《爱莲说》练习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甚蕃( ) 淤泥( ) 濯清涟而不妖( ) 亵玩焉( ) 2解释下列加点的字 (1)可爱者甚蕃 (2)出淤泥而不染 (3)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4)陶后鲜有闻 3下列词语中加点的“益”字与“香远益清”的“益”字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获益匪浅 B延年益寿 C日益发达 D良师益友 4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爱莲说》的作者是宋代文学家周敦颐 B“说”是一种文体,既可以说明议论,也可用来抒发感情 C《爱莲说》是一篇借物咏志的讽世散文 D《爱莲说》这篇短文表明了作者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 5下列朗读节奏划分正确的一项是( ) A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B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C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D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6翻译下列句子 (1)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2)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7阅读短文《爱莲说》,完成题目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直,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1)本文从生长环境的角度描写莲品质高洁质朴的句子是: , (2)作者把莲的形象概括为“ ”(用文中词句回答)文中写“牡丹之爱,宜乎众矣”,目的是 (3)本文以莲为写作对象,写菊、牡丹的目的是什么? (4)描写莲的形象,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赋予莲以美好的品格的? (5)请品味文中“噫”这一叹词的妙处 (6)本文赞扬莲花“出淤泥而不染”的高贵品质,实则是作者思想情怀的抒发;可现实生活中,有人却认为“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对这两种观点,你是怎样看待的?请简述理由 参考答案:1fán yū zhuó xiè 2(1)多 (2)沾染(3)亲近而不庄重(4)少 3C4A5B6(1)我惟独喜爱莲花从淤泥里长出来却不受沾染(2)对于牡丹的喜爱,人该是很多了7(1)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2)花之君子 讽刺追名逐利的世风(3)衬托莲花的高洁可爱(4)作者是从生长环境、体态、香气清高风度等方面赋予莲以美好的品格(5)用叹词,表示深沉的感慨一叹爱菊者少、难得,二叹爱莲者少,用疑问句,发人深省,三叹爱牡丹者众,厌恶争名夺利的世态,不明说而暗讽,意味深长(6)赞成任何一种观点都可以,但必须扣住“人与环境的关系”来谈。

5 爱莲说与寒松赋比较阅读答案

9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①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之②穹石盘簿而埋根 而③可远观不可亵玩焉 亵④甘冒霜而停雪 停10展开联想与想象,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下面语句所表现的情景其贞枝肃矗,直干芊眠①,倚层峦则捎云蔽景②,据幽涧则蓄雾藏烟11两文作者喜爱“莲”、“寒松”的原因分别是什么?12简要分析两文在写作手法上的相同之处及其作用参考答案:9答案:①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②连词,表示修饰关系③亲近而不庄重④使(雪)停止10答案:寒松笔直的树干撑起茂密旺盛的树冠,昂首挺立,生机盎然;坚韧恭肃的树枝,苍翠茂密,遒劲有力依靠层层山峦生长的寒松与高天白云携手挽臂,掩映成趣;隐居幽静山涧的寒松积聚着雾霭,收藏着烟霞,氤氲迷离,如诗如画11答案:因为莲具有纯洁、正直、雅致的个性特征寄寓了作者对君子品德的追求因为寒松具有坚韧耐寒、忠贞不移的品格隐寓了作者坚守节操、执着追求的精神气度。

6 要爱莲说的比较阅读

原文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宝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译文

水上,陆上各种草和木的花,可爱的非常多。晋朝陶渊明唯独喜爱菊花。从唐朝以来世人的人们非常喜爱牡丹。我唯独喜爱莲花,它从污泥中长出来,却不受到污染,在清水里洗涤过但是不显得妖媚,它的茎中间贯通,外形挺直,不牵牵连连,不枝枝节节的,香气远播,更加清香,笔直地洁净地立在那里,可以远远地观赏但是不能贴近去轻慢地玩弄啊。

我认为,菊花是花中的隐士;牡丹,是花中的宝贵者;莲花,是花中的君子。唉!对于菊花的爱好,陶渊明以后很少听到了。对于莲花的爱好,像我一样的人还有什么人呢?对于牡丹的爱好,人数当然就很多了。

7 要爱莲说的比较阅读

原文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宝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

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译文 水上,陆上各种草和木的花,可爱的非常多。晋朝陶渊明唯独喜爱菊花。

从唐朝以来世人的人们非常喜爱牡丹。我唯独喜爱莲花,它从污泥中长出来,却不受到污染,在清水里洗涤过但是不显得妖媚,它的茎中间贯通,外形挺直,不牵牵连连,不枝枝节节的,香气远播,更加清香,笔直地洁净地立在那里,可以远远地观赏但是不能贴近去轻慢地玩弄啊。

我认为,菊花是花中的隐士;牡丹,是花中的宝贵者;莲花,是花中的君子。唉!对于菊花的爱好,陶渊明以后很少听到了。

对于莲花的爱好,像我一样的人还有什么人呢?对于牡丹的爱好,人数当然就很多了。

8 文言文比较 爱莲说和闲情偶记山茶

11阅读下面两段文字,回答问题:(16分)

[甲]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於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节选自周敦颐《爱莲说》)

[乙]自荷钱①出水之日,便为点缀绿波;及其劲叶②既生,则又日高一日,日上日妍,有风既作飘飘之态,无风亦呈袅娜之态;迢至菡萏③成花,娇姿欲滴,后先相继;乃花中既谢,乃复蒂下生蓬,蓬中结实,亭亭玉立,犹似未开之花,与翠叶并擎,不至白露为霜,而能事不已。此皆言其可目者也。可鼻则有花荷叶之清香,荷花之异馥④,避暑而暑为之退,纳凉逐之生。至其可人之口者,则莲实与藕,皆并列盘餐,而互芬齿颊者也。只有霜中败叶,零落难堪,似成废物矣,及摘而藏之,又备经年襄物之用。是芙蕖⑤者也,无一时一刻,这适耳目之观;无一物一丝,不备家常之用者也。

(节选自李渔《闲情偶寄》)

[注释]①荷钱:指初生的小荷叶。②劲叶:指长大了的荷叶。③菡萏:未开的荷花。④异馥:异香。⑤芙渠:荷花。

7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的字。(4分)

⑴不蔓不枝( ) ⑵陶后鲜有闻( )

⑶不至白露为霜,而能事不已( ) ⑷此皆言其可目者也( )

8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或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2分)( )

A何陋之有 水陆草木之花

B有仙则名 名之者谁

C濯清涟而不妖 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D神情与苏黄不属 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9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4分)

⑴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

⑵无一时一刻,不适耳目之观。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

10甲文写牡丹、菊有什么作用?(3分)

答:

11甲、乙两个文段都写荷花,都表达了作者对荷花的喜爱和赞美之情,但赞美和喜爱的原因有所不同,请用简洁的语言分析。(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 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 _________

参考答案:中小学作文答案网整理

7(4分) ⑴蔓( 生枝蔓 ) 鲜( 少) ⑶已( 停止) ⑷目( 看、观赏 )

8(2分)( C )

9(4分)⑴对于莲的喜爱,和我一样的还有什么人呢?

⑵ 无时无刻不适合人观赏。

10(3分)答:用菊和牡丹来衬托突出莲的高洁品质。菊是正面衬托,牡丹是反面衬托。

11(3分)答: 甲文作者喜爱莲花的原因是基于莲花洁身自好又不孤高自诩的品格。乙文作者喜爱荷花是因为荷花“可看”“可闻”“可吃”“可用”,有实用价值。(3分)《爱莲说》《闲情偶寄》比较阅读答案

望采纳谢谢

1 项羽少有大志阅读答案奇的解释

奇的意思是 认为。

与众不同。

项籍少时,学书不成,去;学剑,又不成,项梁怒之。籍曰:“书足以记名姓而已。

剑一人敌,不足学,学万人敌。”于是项梁乃教籍兵法,籍大喜,略知其意,又不肯竟学。

项梁尝有栎阳逮,乃请蕲狱掾曹咎书抵栎阳狱掾司马欣,以故事得已。项梁杀人,与籍避仇于吴中,吴中贤士大夫皆出项梁下。

每吴中有大徭役及丧,项梁常为主办,阴以兵法部勒宾客及子弟,以是知其能。秦始皇帝游会稽,渡浙江,梁与籍俱观。

籍曰:“彼可取而代也。”梁掩其口,曰:“毋妄言,族矣!”梁以此奇籍。

籍长八尺余,力能扛鼎,才气过人,虽吴中子弟,皆已惮籍矣。

2 项羽少有大志阅读答案奇的解释

奇的意思是 认为。。与众不同。

项籍少时,学书不成,去;学剑,又不成,项梁怒之。籍曰:“书足以记名姓而已。剑一人敌,不足学,学万人敌。”

于是项梁乃教籍兵法,籍大喜,略知其意,又不肯竟学。项梁尝有栎阳逮,乃请蕲狱掾曹咎书抵栎阳狱掾司马欣,以故事得已。项梁杀人,与籍避仇于吴中,吴中贤士大夫皆出项梁下。每吴中有大徭役及丧,项梁常为主办,阴以兵法部勒宾客及子弟,以是知其能。

秦始皇帝游会稽,渡浙江,梁与籍俱观。籍曰:“彼可取而代也。”梁掩其口,曰:“毋妄言,族矣!”梁以此奇籍。籍长八尺余,力能扛鼎,才气过人,虽吴中子弟,皆已惮籍矣。

3 奇士陈俞的答案

1、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B)

A 过谒伯姊(拜访) B 讶门开而具撤(惊讶)

C 是直欲为盗尔(只,仅仅) D争前非诮(责怪,非难)

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意思相同的两项是(AD)

A 本以蒸郁熏染而得之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B 将致之官 辍耕之垄上

C 尽焚其器具而逐之 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D 为之不平 公输盘为我为云梯

3、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

(1)以余汤遍洒房壁上下,去巫具,端坐以俟之。

答案:(陈俞)把剩下的汤在房壁上下洒了一遍,撤掉了巫师的器具,端正地坐着来等待巫师。

(2)俞释其缚,使自状其过,乞私责。

答案:陈俞解开他绑着的绳子,让他自己陈述自己的罪过,(他)请求私下受罚。

4、奇士陈俞的“奇”具体表现在哪里?你怎样看待文中的巫师?

答案:不相信巫术勇救大姐一家,行侠仗义抱不平,终身未娶妻妾。巫师招摇撞骗,蛊惑人心,外强中干

5、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完成(1)(2)两小题。

(1)诗的一、二句写出了“木芙蓉”怎样的特点?

答案:木芙蓉不畏艰难,用心开花的特点。

(2)托物言志,是这首诗的一大特色,请就此作简要赏析。

答案:从方法和作用两方面回答:借助不畏风雨寒霜、从容自在、自开自落的木芙蓉来寄托作者的志向、情感,表达自己不管环境有多恶劣、多艰难,也依然从容淡定,坚持走自己的路。

希望可以帮助到你!

4 臣有二马故常奇之阅读答案体现岳飞战马

3作者认为自己过去两匹马“奇”的原因是什么?

4文章以马喻人,说明什么?

3吃得多却不苟且随便接受食物,力气充沛却不追求逞能炫耀。

4要善待人才,要给人才充分施展才能提供必要的条件。(或:一个人只有积蓄内力,增长德性,才会有远大的发展前途/人在成长和发展的过程中,要踏实,要沉着,要严以律己,要有大忍之心,才能成为栋梁。)

译文

良马不是以它的力气而出名,而是以它的品质出名。我有两匹马,过去经常认为它们是奇特的。(每天窥视它)吃几升豆,喝十斗水,然而不是精良的饲料、干净的泉水宁可饿死都不接受,披甲戴盔奔驰,一开始好像不是很快。等到跑了一百多里后,才开始挥动鬣毛长声鸣叫,奋振四蹄迅速奔跑,显出俊逸,从午时到酉时,还能跑两百里;卸下鞍甲不喘息、不出汗,就好像没有事的样子。这马,吃的多却不苟且随便接受食物,力气充沛却不追求逞能炫耀,是到达远路的良材啊。到了返回襄阳,平定了杨么,(两匹马)不幸相继死去 。我所骑的就不一样了。每日所吃不超过数升,饲料不挑拣粟米,喝的也不选择泉水,缰绳没收紧就开始不安,跃跃欲试,迅速奔跑,刚到一百里,力气竭尽,汗水淋淋,气喘吁吁,几乎死去的样子这马,少吃容易饱,喜好逞能容易竭尽,是愚钝的马啊。

5 《士奇泥爱》这篇文言文的题目和答案求解

9、解释文中加点的字词(4分) A某人说汝如此( ) B反毁其人( ) C及被害者连奏其不善之状( )D左右之人非良( )

10、用"I"标出下列句子的朗读停顿节奏(1分) 土 奇 自 后 不 信 言 子 之 恶 者

11、本文叙述了杨士奇晚年最为"败德"的事是_______。

12、杨土奇对报告其子劣迹和称颂其子,态度有什么不同? (摘用原文语句作答)

13、说说"由是子之恶不复闻矣"这句话的意思(2分)

14、爱子之心,人皆有之",读了本文,你有何感受或想法?

答案

9、A、像这样 B、诋毁、毁谤、诬陷 C、等到 D、好人 10、士奇/自后不信/言子之恶者(划对第一处即可) 11、泥爱其子(溺爱儿子) 12、对告其子劣迹,反疑之(或"不信言子之恶者");对称颂其子,即以为实然而喜之。 13、由于这样,(他)儿子的坏事就不再听到了。 14、要点:杨士奇溺爱儿子的悲剧,是非常沉痛的教训,为人父母者,要严于律己,更要严于律子。(杨士奇的爱是一种狭隘的爱)。

6 古汉语,文言文,求解释,奇节

《资治通鉴》不书奇节,对往昔史料上所载奇节伟行而超乎常情者,如“商山四皓”羽翼储君,屈原自沉汨罗江,严光足加光武帝腹诸事,悉阙而不录。奇节的意思是:奇特的节操。是文言词语。古文中常用来形容文人君子,士大夫等。例如《史记·萧相国世家论》:“ 萧相国何 于秦时 为刀笔吏,録録未有奇节。” 宋 苏轼 《上韩太尉书》:“ 东汉之末,士大夫多奇节而不循正道。” 高旭 《侠士行》:“深沉好读书,少小励奇节。”高凤翰的《章草书》

不抱云山骨,那成金石心,

自然奇节士,落墨见高襟。李绅《寒松赋》:叶幽人之雅趣,明君子之奇节。

1 有关爱莲说的文言文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静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

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解释: 爱莲说》的作者周敦颐,他不是一个大文学家,甚至于他也不是个文学家,他在中国历史上留下名字主要是因为他是个思想家。

我们大家知道中国的思想史,如果从上游往下说,汉代是“经学”著称、魏晋是“玄学”、隋唐是“佛学”、宋代以后“宋明理学”,而“宋明理学”的开山祖就是周敦颐。所以他主要是个思想家。

但是《爱莲说》使得周敦颐尽管不是个文学家,这一篇却成为一个经典的、不朽的作品。 《爱莲说》这篇作品,它一个比较大的特点就是以莲花来比喻人格,以物拟人。

以物拟人在文学创作上是个常见的手法,是以物来比喻人的某一种品格。这种做法还是一个特有的手法,这个手法一般称作“比德”,就是拿某一个东西来比喻某一种德行。

特别是在儒学的传统里,这个“比德”还是经常用到的一种手法。比如孔子讲“岁寒而知松柏之后凋”,就是拿松柏来比喻人的这种“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的这样一种品格、一种坚强。

在周敦颐之前,这种“比德”的手法人们用得比较多,但是如果我们看一看在汉民族的历史上,在周敦颐之前,好像用得更多的是像松、竹、梅、兰、菊这些,通常说“岁寒四友”啊、“花中四君子”啊,都是这一类的。但是周敦颐的《爱莲说》一出,以莲花来比喻君子的人格,就成为一种后来通用的办法。

从这个意义上说,周敦颐在这一点也有一个开山的意义。 那么周敦颐他为什么要写这样一篇《爱莲说》,为什么要用莲花来做比喻,用莲花来做比喻和以往的这种“比德”的手法有哪些不同呢?这是我们读这篇文章特别要关注的。

一般来说,比如说竹子,它以“直而有节”来比喻君子的性格;松柏用它的“长青”,特别是冬天“不畏霜雪”这个特点来比喻,都是比较直接的;而《爱莲说》用莲花来比喻君子它就多了一层意思,就是“出淤泥而不染”,多了这一层就把人和环境之间的关系加进去了。尽管周边的环境很不好,你生存的环境或者你生长的环境都不是很好,但是你自己的人格可以完全是另外一种样子,你可以是很高尚的。

那么这一点是《爱莲说》的一个特点。当然,他的写作手法很好,把莲花的姿态用很优美的语言表达出来,也使得他的这种构想、这种说法、这种观点得以被大家很好地接受。

那么这里面就产生了一个问题,周敦颐何以会想到这样一个用莲花来比喻君子的人格,从而来说明人和环境的关系“出淤泥而不染”呢?这个可能又有一个特定的历史背景。刚才我讲了,周敦颐是理学的开山祖。

所谓“理学”就是糅合了儒家、道家和佛家的理论,三家合一,最后通过整合形成了一个新的思想流派。那么周敦颐的思想里,佛教的因素也不少,所以当时有个说法,叫“周茂叔、穷禅客”,“禅”呢,就是“禅宗”之“禅”,就是说他的思想里有佛家的因素。

莲花在佛教里是个常用的比喻物,大家都知道观音菩萨底下是莲花宝座。另外在很多的佛经里都有莲花的喻,比如《维摩诘经》里就讲,说茂盛的莲花一定是从淤泥里生长起来的,如果完全是净水,就不会有一个茂盛的莲花。

再比如,《华严经》《探玄记》里面特别就有两段,和《爱莲说》里的观点有相似之处。比如说,它提到这个莲花的特点,它说:第一就是香、第二就是净——就是有清香,然后呢本身是很洁净的。

另外它也有个明确的表述,说莲花是“出淤泥而不染”。当然不是说周敦颐的《爱莲说》是从这个里面直接过来的,而是说这个里面的某些思想因子也给他以启发。

再加上周敦颐自己很强调人的人格修养,理学的核心就是强调人要把自己的心性通过自己的修养提升到一个高的层次上,特别是对于真理、对于道德,要有一种坚定的信念。那么他把他的这种哲学的、思想的观点和历史的传统,和一种其他的思想因子相融合,就写了《爱莲说》,而且形成了一个很独特的比喻,用一种很优美的文字,得以广泛地传播。

《爱莲说》里面很有意思,他把几种花加以比较:说到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说到菊花,“花之隐逸者也”,那么最后他落到了莲花上,我想这是几种不同的人格、几种不同的价值取向的比较。比如说“富贵”,你追求一种世俗的名利;比如隐逸,我对社会有一种社会责任的淡化。

他强调莲花,我想可能是在两个层面上:一个层面上强调你和环境的关系。人周边的环境不可能是很理想的,环境上总有不如意的方,甚至于在某一个段落、某一个特定的时间里,甚至于可能是恶浊的,这都是有可能的。

那么在这种情况下你如何要保持自己的操守?你不能改变环境,但是你可以改变你自己。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我想它是有启发的。

另外就是价值取向。《爱莲说》通过几种花的比较,说明作为一个人,首先你要自己在精神层面上、在人格上,你要立得住,他把这个价值取向放在首位。

我想这一点,对于我们。

2 文言文比较 爱莲说和闲情偶记山茶

11阅读下面两段文字,回答问题:(16分)

[甲]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於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节选自周敦颐《爱莲说》)

[乙]自荷钱①出水之日,便为点缀绿波;及其劲叶②既生,则又日高一日,日上日妍,有风既作飘飘之态,无风亦呈袅娜之态;迢至菡萏③成花,娇姿欲滴,后先相继;乃花中既谢,乃复蒂下生蓬,蓬中结实,亭亭玉立,犹似未开之花,与翠叶并擎,不至白露为霜,而能事不已。此皆言其可目者也。可鼻则有花荷叶之清香,荷花之异馥④,避暑而暑为之退,纳凉逐之生。至其可人之口者,则莲实与藕,皆并列盘餐,而互芬齿颊者也。只有霜中败叶,零落难堪,似成废物矣,及摘而藏之,又备经年襄物之用。是芙蕖⑤者也,无一时一刻,这适耳目之观;无一物一丝,不备家常之用者也。

(节选自李渔《闲情偶寄》)

[注释]①荷钱:指初生的小荷叶。②劲叶:指长大了的荷叶。③菡萏:未开的荷花。④异馥:异香。⑤芙渠:荷花。

7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的字。(4分)

⑴不蔓不枝( ) ⑵陶后鲜有闻( )

⑶不至白露为霜,而能事不已( ) ⑷此皆言其可目者也( )

8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或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2分)( )

A何陋之有 水陆草木之花

B有仙则名 名之者谁

C濯清涟而不妖 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D神情与苏黄不属 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9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4分)

⑴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

⑵无一时一刻,不适耳目之观。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

10甲文写牡丹、菊有什么作用?(3分)

答:

11甲、乙两个文段都写荷花,都表达了作者对荷花的喜爱和赞美之情,但赞美和喜爱的原因有所不同,请用简洁的语言分析。(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 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 _________

参考答案:中小学作文答案网整理

7(4分) ⑴蔓( 生枝蔓 ) 鲜( 少) ⑶已( 停止) ⑷目( 看、观赏 )

8(2分)( C )

9(4分)⑴对于莲的喜爱,和我一样的还有什么人呢?

⑵ 无时无刻不适合人观赏。

10(3分)答:用菊和牡丹来衬托突出莲的高洁品质。菊是正面衬托,牡丹是反面衬托。

11(3分)答: 甲文作者喜爱莲花的原因是基于莲花洁身自好又不孤高自诩的品格。乙文作者喜爱荷花是因为荷花“可看”“可闻”“可吃”“可用”,有实用价值。(3分)《爱莲说》《闲情偶寄》比较阅读答案

望采纳谢谢

3 《芙蕖》与《爱莲说》比较阅读

《爱莲说》(一)作者为什么独爱莲花? 1 作者眼中的莲花具有“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等特征,这正是作者心目中的君子形象。

2 感叹仰慕富贵的人多了,希望出现更多向往君子的人。详见练习一。

(二)文章采取了托物言志的写法,为什么读来没有牵强附会的感觉?对莲花的描写既表现了它的生物特性,又暗含了君子精神品格的特征。说牡丹是花之富贵者也,能与它的典雅艳丽形象联系起来。

总之就是抓住了两者的某种相似点。参见练习四。

《芙蕖》(一)《芙蕖》与《爱莲说》相比,不同之处和各自的独创之处在哪里? 一为说明文,一为散文。一重在写荷、爱荷本身,写得很细;一重在托物言志,爱莲花般的君子。

两文的独创性分别是:以可人等妙语概括芙蕖价值;以君子形象赋予莲花。详见练习二。

(二)分析文章是如何做到层次井然的?总分结构,条理清晰,前后呼应,以妙语提纲挈领,以下述线索逐层描述:“可读”——“可人”——“可目”——“可鼻”——“可口”——“可用”——“可赞”——“可叹”。详见练习三。

五 《爱莲说》《芙蕖》课文讲解《爱莲说》(一)文章主旨《爱莲说》通过对莲的形象和品格的描写,赞美了坚贞的品质,委婉地批判了当时趋炎附势,追求富贵的世风,表现作者洁身自好的人生态度。(二)文章思路第一段:描写莲的形象,从生长环境、体态香气、清高风度等各个方面赋予莲以美好的品格。

第二段:从映衬中表白自己不慕富贵、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表白自己对趋炎附势、追求富贵的庸俗之风的鄙弃。(三)重点语句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分析:从淤泥里生长出来,却不被沾染,在清水中洗涤过,却不显得妖艳。这句从生长环境方面描写了莲的洁身自好,不与恶浊的环境同流合污,但又不孤高自许,而是质朴无华。

看似写花,其实是以花喻人。此句成为比喻人洁身自好,不与恶浊世风同流合污,质朴无华的千古名句。

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分析:文章结尾的这两句话一问一叹,表达了作者不跟恶浊的世风同流合污,洁身自好的高尚品质。作者有感于社会上真正有德者少,追名逐利的人太多,对他们表示了强烈的鄙视之情。

(四)写作特点1 本文采用托物言志的写法,立意高远。文中分别寓菊、牡丹和莲以特定的象征意义,而对当时社会上的人们不同的处世态度作了精辟的概括,突出地表明作者“出淤泥而不染”这一为人立本的道德信念。

“陶渊明独爱菊”,因为“菊,花之隐逸者也”,可见,陶渊明隐逸的生活态度;“世人甚爱牡丹”因为牡丹,“花之富贵者也”,可见世人贪慕富贵的生活态度;而“予独爱莲”,因为“莲,花之君子者也”,可见作者既不愿意隐逸,也不贪慕富贵,志在坚贞不渝地保持君子的操守。2 衬托手法的运用,有力地突出了中心。

本文从始至终以“菊之爱”“牡丹之爱”衬托“莲之爱”,层层深入地写来,其中涵盖了大量社会现象,文虽短而意无穷,这种写法也很值得品味。3 语言精练,骈散相间。

全篇仅10句话,119个字,对莲的形象的描写,尤为凝练而传神。文中的一些句子,如“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都是骈句。

散句与骈句交错运用,读起来铿锵悦耳,顿挫有力。(五)课后练习解答第一题 作者认为君子应该心胸坦荡,不与世俗同流合污,应行为正直,刚正不阿。

文末作者的感叹,既表明了真正的隐逸之士,志行廉洁之士实在太少,又嘲讽了贪图富贵,追名逐利的世态。第二题1 多 2 洗涤 妖,美丽而不庄重 3 更加 4 助词,不译《芙蕖》(一)文章主旨本文以作者酷爱芙蕖的情感为线索,以荷生长败落的时间为序表达了作者浓浓的爱荷之情。

(二)文章思路本文全篇紧扣“可人”二字展开说明,从“可目”“可鼻”“可口”“可用”四个方面依次介绍,旨在说明芙蕖的价值与功能,抒发了对荷的酷爱之情。(三)重点语句1 以芙蕖之可人,其事不一而足,请备述之。

分析:因为荷花适合人的心意,它的优点不止一个,请让我一一把它说出。这句话点明了文章主旨,总领全文。

其中“可人”一词,囊括了“可目”“可鼻”“可口”“可用”,紧接着用“不一而足”吸引读者,引起读者的兴趣,最后用“请备述之”提起下文。2 有风既作飘飖之态,无风亦呈袅娜之姿。

分析:有风时(它)呈现出随风摇摆的美态,没有风的时候(它)也显示出袅娜的丰姿。“飘飖”“袅娜”不但用词准确,且在动静的组合对比中传达出摇曳、妩媚的意态。

(四)写作特点1 全文条理清晰,层次分明,结构严谨。文章分说芙蕖“可人之事”,从“可目”“可鼻”“可口”“可用”四个方面依次介绍,这种安排与人们接触、认识芙蕖时先远观其花、近闻其香,然后再尝其果、用其叶的一般顺序相一致,符合人们的认识规律。

“可口”“可用”说的是使用价值。这两个方面,作者推重的显然是观赏价值。

而观赏价值又主要体现在“可目”上。作者有独到的体验,一般人所见不深,就详写;“可鼻”“可口”“可用”人所熟知,作者也无特别体验,便稍作介绍。

这样处理,。

4 文言文 芙渠与爱莲说相比,不同之处和各自的独创之处在哪里

不同:爱莲说是,是一篇议论散文。

意在托物言志,文章通过对莲花生长环境的描写及莲的外形描绘突出莲的生性高洁——不与世俗同流合污;以“中通外直,不蔓不枝”的外在形象,突出了莲的行为方正,通达事理;以“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来突出了莲的风度气质——敬意而不敢晦,美名远扬,洁身自好,正直。表达了作者想要成为莲一样的谦谦君子的中心思想。

而芙渠更多的是观赏价值和实用价值两个方面阐述了它的种植之利甚大。而并没有从更深的精神层次来书写莲。

反应的是自身的消遣意识。相同:都做了对莲的形象的描绘。

都抒发了自己喜欢莲的情感。独到之处:芙渠以“可人”二字为“意脉,表达了对莲的喜爱,对莲的外形的喜爱,以及莲的种种实用价值。

爱莲说:托物言志,借莲来表现自己的高洁情操。希望能帮到你(⊙v⊙)。

5 爱莲说与寒松赋比较阅读答案

9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①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之②穹石盘簿而埋根 而③可远观不可亵玩焉 亵④甘冒霜而停雪 停10展开联想与想象,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下面语句所表现的情景其贞枝肃矗,直干芊眠①,倚层峦则捎云蔽景②,据幽涧则蓄雾藏烟11两文作者喜爱“莲”、“寒松”的原因分别是什么?12简要分析两文在写作手法上的相同之处及其作用参考答案:9答案:①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②连词,表示修饰关系③亲近而不庄重④使(雪)停止10答案:寒松笔直的树干撑起茂密旺盛的树冠,昂首挺立,生机盎然;坚韧恭肃的树枝,苍翠茂密,遒劲有力依靠层层山峦生长的寒松与高天白云携手挽臂,掩映成趣;隐居幽静山涧的寒松积聚着雾霭,收藏着烟霞,氤氲迷离,如诗如画11答案:因为莲具有纯洁、正直、雅致的个性特征寄寓了作者对君子品德的追求因为寒松具有坚韧耐寒、忠贞不移的品格隐寓了作者坚守节操、执着追求的精神气度。

6 阅读《爱莲说》相关问题及答案文言文阅读

《爱莲说》练习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甚蕃( ) 淤泥( ) 濯清涟而不妖( ) 亵玩焉( ) 2解释下列加点的字 (1)可爱者甚蕃 (2)出淤泥而不染 (3)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4)陶后鲜有闻 3下列词语中加点的“益”字与“香远益清”的“益”字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获益匪浅 B延年益寿 C日益发达 D良师益友 4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爱莲说》的作者是宋代文学家周敦颐 B“说”是一种文体,既可以说明议论,也可用来抒发感情 C《爱莲说》是一篇借物咏志的讽世散文 D《爱莲说》这篇短文表明了作者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 5下列朗读节奏划分正确的一项是( ) A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B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C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D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6翻译下列句子 (1)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2)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7阅读短文《爱莲说》,完成题目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直,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1)本文从生长环境的角度描写莲品质高洁质朴的句子是: , (2)作者把莲的形象概括为“ ”(用文中词句回答)文中写“牡丹之爱,宜乎众矣”,目的是 (3)本文以莲为写作对象,写菊、牡丹的目的是什么? (4)描写莲的形象,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赋予莲以美好的品格的? (5)请品味文中“噫”这一叹词的妙处 (6)本文赞扬莲花“出淤泥而不染”的高贵品质,实则是作者思想情怀的抒发;可现实生活中,有人却认为“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对这两种观点,你是怎样看待的?请简述理由 参考答案:1fán yū zhuó xiè 2(1)多 (2)沾染(3)亲近而不庄重(4)少 3C4A5B6(1)我惟独喜爱莲花从淤泥里长出来却不受沾染(2)对于牡丹的喜爱,人该是很多了7(1)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2)花之君子 讽刺追名逐利的世风(3)衬托莲花的高洁可爱(4)作者是从生长环境、体态、香气清高风度等方面赋予莲以美好的品格(5)用叹词,表示深沉的感慨一叹爱菊者少、难得,二叹爱莲者少,用疑问句,发人深省,三叹爱牡丹者众,厌恶争名夺利的世态,不明说而暗讽,意味深长(6)赞成任何一种观点都可以,但必须扣住“人与环境的关系”来谈。

7 要爱莲说的比较阅读

原文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宝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译文

水上,陆上各种草和木的花,可爱的非常多。晋朝陶渊明唯独喜爱菊花。从唐朝以来世人的人们非常喜爱牡丹。我唯独喜爱莲花,它从污泥中长出来,却不受到污染,在清水里洗涤过但是不显得妖媚,它的茎中间贯通,外形挺直,不牵牵连连,不枝枝节节的,香气远播,更加清香,笔直地洁净地立在那里,可以远远地观赏但是不能贴近去轻慢地玩弄啊。

我认为,菊花是花中的隐士;牡丹,是花中的宝贵者;莲花,是花中的君子。唉!对于菊花的爱好,陶渊明以后很少听到了。对于莲花的爱好,像我一样的人还有什么人呢?对于牡丹的爱好,人数当然就很多了。

8 文言文"爱莲说"解析

“说”,是一种议论性古代文体之一,它往往借描绘事物以抒情言志。

周敦颐的《爱莲说》正是这种托物言志的文体中一篇不可多得的传世佳作。 莲花,曾是古往今来文人笔下高歌咏叹的对象,但大多数文人都是惊叹于它的清姿素容,并将其形诸笔端;而这笔散文精品却独辟蹊径,通过对莲的形象和品质的描写,歌颂了莲花坚贞的品格,从而也表现了作者洁身自爱的高洁人格和洒落的胸襟。

从内容上看,这篇文章可明显分为二部分:前一部分对莲花高洁的形象极尽铺排描绘之能事;第二部分则揭示了莲花的比喻义,分评三花,并以莲自况,抒发了作者内心深沉的慨叹。 文章的前一部分,写出了莲花之美就在于其一个“洁”字。

首先,“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写出了莲花身处污泥之中,却纤尘不染,不随世俗、洁身自爱和天真自然不显媚态的可贵精神;其次,“中通外直,不蔓不枝”,写出了它里外贯通、外表挺直、表里如一、不牵扯攀附的高尚品质;再次“可远观而不可亵玩”,写出了莲如傲然不群的君子一样,决不被俗人们轻慢玩弄。 前文所说的一切,事实上是作者人格的写照,是作者心志的自明,关于这一点,我们可以从文章的第二部分得到明证。

正如作者所说:“莲之爱,同予者何人?”其间的潜台词就是感慨于象他一样具有莲花之洁的人实在太少了。 在写法上,《爱莲说》具有“说”这一文体的共同特点,即托物言志。

文章从“出淤泥而不染”起,以浓墨重彩描绘了莲的气度、莲的风节,寄予了作者对理想人格的肯定和追求,也反射出作者鄙弃贪图富贵、追名逐利的世态的心理和自己追求洁身自好的美好情操。同时,文章还运用了对比,反衬的手法,在文中几次以菊、牡丹反衬莲之美;还把菊花的隐逸,牡丹的富贵和莲花的高洁相对比,使“爱莲”之一主题得以加深,没有空洞的说教,而是通过三种形象的对比,起到了突出中心,加深立意的作用,手法可谓高明之极。

而且,文章以一个“爱”字贯通全文,使得文章结构谨严。 在文章结尾,作者一叹真正隐逸的高士极少,二叹品格高尚的君子罕见,三叹贪慕富贵的俗人很多,耐人寻味,发人深省。

这首诗在语言上也同样富有特色,那就是优美简练,的确是如莲之美——“不枝不蔓”,没有多余的无用之语 其重点是“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这是全文的中心题意。 古人写文一般都是借物抒怀,同样的一句话,都有二层意思,一层喻物,一层抒怀。

同样,“出淤泥而染,濯清莲而不妖”也有第二层抒怀意思。隐喻作者本身具有“出淤泥而不染,濯清莲而不妖”的高尚品格。

实际上,他说的意思就是:官场黑暗,要在官场上保持自己高洁的品格,就如同莲花出淤泥而不染那么难。这也是他为官的经验总结,因为他不想同流合污。

而“濯清莲而不妖”,不过是作者的一种良好愿望罢了。常在河边走,哪有不湿鞋的道理?所以百花之中独莲而能为,弥足可贵也。

这也是作者的感叹吧,因为在大环境中他是不可能做到独善其身的,除了逃避与远离。或者如他那样兢兢业业的守着自己的一份志节。

周敦颐的《爱莲说》从“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开篇深沉大气,既点明了《爱莲说》之莲也属水陆草木之花,也点明了莲的可爱,只是“甚蕃”者里的之一罢了。

这为他下文的“予独爱莲”埋下了顺理成章的伏笔。如此开篇,出笔皆成不凡,吸人眼球也。

接下去周敦颐并没在甚蕃里纠缠,只是直接缩景,一句“晋陶渊明独爱菊”,更加明确了题意,陶渊明可以爱菊抒怀,我怎不可独爱莲呢? 接下句“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像是重复,但实为加深语意也,而且此句入文,让对比感更为强烈,为其求莲之高洁铺下了引子。大意是周敦颐本人独爱莲与晋陶渊明的爱菊避世不同,为保持一份高洁,宁愿终老南山。

他要在尘世中当个出淤泥而不染的君子。这种在污世保持清白与独自避世求真的心态,与众人皆羡富贵(牡丹)的从众心态是有着思想境界上本质的区别的。

这为爱莲说所要表达的“出淤泥而不染”作了最好的铺垫。 下句周敦颐就直接进入了正题“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写莲之语,爱莲之心,喻莲之志,可谓一气呵成,看似是对莲的直观描写,其实字字句句皆是借莲之表像倾诉心衷也。

此运笔之老到,实让人叹为观止。可说通篇读者都无一丝喘息之机。

语言超凡脱俗,而回味却是隽永绵长,越品越有滋味。 收篇,周敦颐先用花进行比喻,让花的特性喻人,虽平淡,但比喻帖切,让人读来也别有一番滋味。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此平淡之句接上节“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予独爱莲……”可谓浑然一体,不着丝毫痕迹。

而更重要的是,借花喻人,将陶渊明的避世,世人皆追求荣华富贵的心态描写的淋漓尽致,而无一言直接指责。 周敦颐通过这样的对比,将自己比喻为君子。

君子难为,犹胜于避世也。从这一点来看,周敦颐有些孤芳自赏的意思。

不过周敦颐也有些自知之明,接下去他发出了深沉的感叹“菊之爱,陶之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3945982.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8-19
下一篇2023-08-19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