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然被邀请的写这个问题,谢谢。
高中做政治题时有着这样一句话,我至今印象深刻。
“以我观物,则物皆着我之色彩。”
当时这句话只是用作教育人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的。
但是,我觉着用到现在这个问题下特别的合适。
如题主所言,春天的确是万物复苏、万象更新的时节,理应是心情舒畅,开阔通达的时候。
但是,无论你看什么样的景色,心中始终是带有着你当时的心情的。
特别是不同的人在不同的境遇下,所看到的世界,其实是带着浓厚主观色彩的。
至于为什么对春天的离去充满了无限的挂念,正是因为春天是美好的。
对于人来说,美好的东西大多是两种情况:
一种是,来之不易的;
另一种是,失去后才知道珍惜的;
而春天好像却两种情况都有的。
那个时候,普通人能够熬过严寒着实不易,以至于到秋日是就开始担心气温的下降。“夫秋,刑官也,于时为阴;又兵象也,于行用金。是谓天地之义气,常以肃杀而为心。”
在这个时节,面临着考验的不只是环境与其他生物,许多的人也面临着生存的考验。
所以,当春天来临时,人们的心中是欣喜又忐忑的,欣喜的是春天终于来临,一切都过去了。
如“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另外在那个时候,夏季日出早,正是农忙的季节。当时的大多数的人们没有冷饮也没有空调,甚至西瓜这种水果,在公认中都是五代才传入中国的。能够得以安逸休息的,基本上只有日落后的小憩时光。至于夜里,想必大家也都被没有空调的炎热折磨过,更别提蚊虫的烦扰了。
“永日不可暮,炎蒸毒我肠。仲夏苦夜短,开轩纳微凉”
伤夏的情况,基本上是很少的,人们在熬过酷热夏天后,往往第一时间是相对喜悦的。因为作物马上要丰收,气候也正是怡人的时候,但生产力不足引起的生存问题还是可以看出的。此外,秋日气候虽和春季有些类似,万物的生长轨迹却给人的心情造成了不同的影响。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
具体翻译如下:
主人公喝了闷酒,醉得有些近乎病态(“病酒”即醉酒,俗谓“醉酒如病”);黄莺鸟的叫声,本来是悦耳动听的,所以博得了“流莺”的雅号,杜甫也有“自在娇莺恰恰啼”的句。主人公来说只能“唤愁无限”,听得心烦,却又无法封住那流莺的嘴巴,真是无可奈何!主人公的愁从何而来?细细想来,既不是源于病酒,也不是因为流莺。伤春?倒有些相似。看,“又是一年,花惊寒食,柳认清明”,光阴荏苒,逝者如斯,转眼“又是一年”!春光如许,年复一年,时不我待,触景生情,感到时序惊心,慨叹流年暗换,从而“愁”上心头,“春愁过却病”,美其名曰“伤春”,有何不可?“伤春”一词,不知被古人用过多少次,其实,春本无可伤,可伤者往往是与春一样美好的事物。
此词交叉地写听觉与视觉的感受,从音响与色彩两个方面勾勒出一幅残败的暮春图画,表达了词人伤春、惜春、慨叹美好年华逝去的情怀,寄寓了作者深沉的身世感慨。全词融情于景,写景中融进了自己的生活,写出了自己的性情与风骨,堪称一首出类拔萃的伤春词。
词题为《春晚》,顾名思义是写残春景象。“留春不住,费尽莺儿语。满地残红宫锦污,昨夜南园风雨。”作者一起笔就写由于“昨夜雨疏风骤”,南园今朝满地残红了。词人面对这万花凋谢的景象,自然不胜伤感。此时耳边传来了黄莺儿不停的啼唱,于是,他仿佛感觉到多情的莺儿也正为落花发愁,苦劝春天不要归去呢。“留春不住,费尽莺儿语”,好象词人叹息。写莺语的“费尽”,实是衬托出词人的失落感,因为花开花谢,春去秋来,是自然规律与莺儿无关。妙词人赋予禽鸟以人的感情,不直说自己无计留春之苦,而是借莺儿之口吐露此情,手法新巧而又饶有韵味。
开头从听莺声写起,转而便诉诸视觉。一夜风雨过后,园花凋谢,残红败蕊,满地飘零,狼藉不堪。百花盛开时,灿烂本如宫锦,可惜如今给糟塌得不成样子了!“满地残红”自是残春时节的典型景色,比之美好宫锦之被污损,词人痛惜之情可见。
下面又从视觉转到听觉上来:正当词人目睹这如花似锦的春天匆匆消逝,心中无限惆怅之时,仿佛从远处传来歌女小怜之辈弹奏琵琶的声音,“弦弦掩抑声声思”,那弦弦声声正是惜春惜花之情。小怜,即北齐后主高纬宠幸的冯淑妃,因她“慧黠能弹琵琶,后代诗人常用以借指歌女。本词中”小怜初上琵琶“,是从李驾《冯小怜》诗”湾头见小怜,请上琵琶弦“句化出。这琶琶之声哀婉动人,当此即将逝去的春宵,有多少闺中佳人长夜不眠,那剪不断理还乱的情思飞越千里关山,追寻天涯游子。这里,作者抒写的是由春天的匆匆归去而引起的年华虚度之感,隐隐寄托着一种美人迟暮、英雄末路的悲慨。
最后,词人写到眼前触目皆是的杨花——这一暮春特有的风光:只见那如雪的飞花飘扬,是那样的自由自,可始终不肯飞入那权贵人家的画堂朱户。
古来伤春愁秋的诗词多得不可胜数。这类被人嚼烂了的题材,却是历代不乏佳篇,非但不使人感到老一套,相反,永远有新鲜之感。王安国这首《清平乐》就是这样的好词。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