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月50年:人类登上月球的故事和一首情歌

登月50年:人类登上月球的故事和一首情歌,第1张

如今,全人类都在纪念这个五十年前的登月故事:

1969年7月21日11时56分 , 阿姆斯特朗 打开阿波罗11号的登月舱舱门,挤出去,小心翼翼地把梯子竖下月面,他带着电视摄像机慢慢走下梯子,踏上了人们为之梦想了数千年的月球

他说:

这是我个人的一小步,

却代表着全人类的一大步。

19分钟后, 奥尔德林 紧步阿姆斯特朗的后尘,走出登月舱。当他走到月面上时,第一句话就赞叹说:

“啊,太美了!”

他也像阿姆斯特朗一样,很快学会了地球人不习惯的移动方法:跳跃。他俩时而用单脚蹦,时而又用双脚跳,有些像袋鼠。

两人首先在月球上放置了一块金属纪念牌,上面镶刻着:

“1969年7月。这是地球人在月球首次着陆的地方。我们代表全人类平安地到达这里” 。

不过有人却质疑登月的故事是假的,故事总是美好,但或许我们从未登上月球。

一个叫 戈尔多夫 的人在阿波罗登月计划30年后,公开了自己的质疑,他认为,所谓美国宇航员在月球上拍摄的所有照片和摄像记录,可能都是在 好莱坞摄影棚 中制造的。他质疑的 “证据” 有很多:

质疑1: 月球没有大气层,没有空气介质对光的散射, 漆黑的天空中却没有明亮的星星。

质疑2: 图像上物品留下 影子的朝向是多方向的 ,而太阳光照射物品所形成的阴影应是一个方向的。

质疑3: 摄影记录中那面插在月球上的星条旗在迎风飘扬,而 月球上根本不可能有风把旗子吹得飘起来。

质疑4: 从摄影记录片中看到宇航员在月球表面行走犹如在地面行走一样,实际上月球上的重力要比地球上的重力小得多, 因而 人在月球上每迈一步就相当于人在地面上跨跃了5至6米长。

质疑5: 登月仪器在“月球表面移动”时,从轮子底下弹出的小石块的落地速度也同地球发生同一现象的速度一样,而在月球上这种速度应该比在地球上 慢6倍。

戈尔多夫表示自己虽然质疑30多年前美国宇航员“拍摄”的登月照片和摄像记录,但并不是否定当年美国宇航员登月的壮举。他认为,美国宇航员当时是接近了月球表面,但因技术原因未能踏上月球。由于当时美国急于向全世界表功,因而伪造了多幅登月照片和一部摄影记录片,蒙蔽和欺骗了世人几十年。

另一位自称参与了阿波罗计划工作的比尔·凯恩教授曾写了一本名为 《我们从未登上月球》 的书,他在书中认为:载有宇航员的火箭确实发射了,但目标不是月球,而是人迹罕至的 南极 ,在那里指令舱弹出火箭,并被军用飞机回收。随后宇航员在地球上的实验室内表演登月过程,最后进入指令舱,并被投入太平洋,完成整个所谓的登月过程。

2007年发射的日本月球探测卫星“月亮女神”探测器在经过阿波罗15号和17号着陆区的上空时,没有发现阿波罗15号和17号遗留在月面上的月球车和着陆器,也没有发现任何人为活动的痕迹,似乎也“证明”了阿波罗15号和17号飞船根本没有登陆过月球。

就连棱镜门事件的 斯诺登 也曾发博客表示:“我相信是俄罗斯首先探索月球”。

NASA 很少正面回答这些质疑,所以人们也会疑惑“阿波罗是不是真的登上过月球?”,不过阿伟更愿意相信它是真的。

据说,以前地球上有个地方的人们告白时也不太说“我喜欢你”这样的话,如果喜欢一个人时就会说:

“今夜月色真美,风也温柔。"

如果正好那个人也喜欢你,便会回答:

“就算在这里死去也没关系。 ”

无论历史是怎样,在登月的故事里,有一个小小的插曲,却是阿伟心里十分钟意的。人类第一次登上月球的时候, 阿波罗 飞船还带去了一首抒情歌曲: Fly me to the moon:

fly me to the moon

带我飞上月亮

let me play among the stars

带我在星际间翱翔

let me see what spring is like

让我亲眼看看

on Jupiter and Mars

在木星与火星上,春天是什么样

in other words

言下之意

hold my hand

请紧紧握住我的手

in other words

言下之意

darling kiss me

亲爱的,予我以吻

fill my heart with song

让我的内心充满歌声

and let me sing forevermore

让我永远放声歌唱

you're all i long for

你是我唯一的向往

all i worship and adore

我倾慕仰望的一切

in other words

言下之意

please be true

可要真心待我

in other words

言下之意

I love you

我爱你

这是第一首在月球播放的人类歌曲,由 Bart Howard 创作于1954年,他从华尔兹曲式中得到灵感写下了这首民谣,歌唱“和我一起飞向月球”的浪漫憧憬,言下之意却是发自内心的爱,所以最初的歌名也叫 "In other word"(言下之意) 不过由于那句Fly me to the moon太过深入人心,便成为了它最广为流传的歌名。

轻快的旋律,简单的和弦,几句抒情歌词,相似于 “今晚月色真美” 的顾左右而言他,却道出了心中的无限爱意。后来Frank Sinatra翻唱的爵士版本大受欢迎,这首歌的知名度提升到无法形容的地步。 第一次登月时尼尔阿姆斯特朗带去的也是Frank Sinatra爵士版本的唱片。

阿伟第一次听到首歌,则是在看 EVA (新世纪福音战士)时的片尾曲,初听时就被它浪漫的音律所捕获,慢慢有了一种情绪沉浸其中的感受,像是内心被歌中唱着的真挚爱慕所打动,随之产生了同样渴望被人所爱的共鸣。

如果宇宙中真的存在其他生物,或许他们也不一定听得懂人类所唱的“月亮代表我的心”,即使词不达意,人类一旦浪漫起来,就是那么一厢情愿,这首歌就像是人类写给月球的情书,人类一直都在宇宙中孤独地存在着,却也爱慕着未知,也渴望被拥抱。

我们是否真正的登上过月亮,或许也没那么重要。

end

                                            轻听情感/轻知世界

神舟十五号发射在即,航天员乘组成员早已确定,这是航天员的骄傲。

费曾担任航天员系统副总指挥,邓清明多次成为载人航天备份人员并参加强化训练,张路曾担任空战机体攻击导演,是一级飞行员。中国航天事业发展迅速,载人航天技术已经非常成熟。对于航天员来说,飞上太空是莫大的荣誉,要经过层层的考试和筛选,选出最优秀的航天员。神舟十五号的宇航员已经确认,将由费、邓庆明和张璐完成这次任务。

这一次,他们将在太空遨游半年,实现航天员首次在轨轮换。邓清明可以入选神舟十五号飞行乘组。很多人可能会觉得,这个56岁的“航天老兵”改变不了主意,多次成为备份,一次都不让他飞。他不能忍受自己的坚持,否则无法用情感和理智来辩解。邓清明多次错过航班。他经历了几次封闭训练和几次剥夺睡眠训练,终于迎来了属于自己的飞行机会。

中国的航天科技在不断进步,神舟载人飞船也实现了飞天梦想。飞上太空是宇航员的梦想,但由于种种原因,并不是每个宇航员都能如愿以偿地飞行。邓庆明是航天大队首批航天员之一,也是唯一一个从未执行过飞行任务的人。他是张鹭航天大队二级航天员。曾担任空战机体攻击导演,国家一级飞行员,非常优秀的航天员。

入选飞行任务并不容易,心理和身体素质必须过硬才能完成任务。神舟十五号飞行乘组还将计划进行各种出舱活动,组装、测试和调试船上货物设备,控制机械臂安装舱外货物;操作和维护三舱三船的最大组合配置。两名机组人员还将开展科学普及教育等公益活动,按计划在轨开展数十项科研实验。

2022年到中秋晚会与以往有些许的不同,这次的中秋晚会上我们可以看到神舟14和舞台歌手的互动,尤其是航天员在跟李宇春挥手是意的时候,能够感受到央视对航空事业以及家人团圆的致意和期许。而且两人在互动的时候,还隔空将一枚星星传递到了对方的手中。小编在看到这一场景的时候,也能够感受到与众不同的晚会所带来的浪漫情节,而且中国人一直以来就能通过不同的含蓄表达将浪漫展现出来。

这次的晚会是中国宇航员们在太空站度过的第一个中秋节,并且三位宇航员也通过独家录制的视频给全球华人带来了中秋祝福。这样的问候方式可以算得上是中秋晚会的独一份了,并且在舞台上也通过技术和艺术的融合,让观众可以融进节日的气氛之中感受不一样的中秋节日。此外中秋节也围绕着月文化展开节日的抒情,除了有戏曲、交响乐以及歌舞之外,更有以月为题的歌曲,表达了大家对月的喜爱以及对团圆的期盼。

为了能够更好的表达中秋的节日气氛,也利用了科技的魅力,通过实景、虚景以及外景拍摄的方式将这些山水场面融为一体,在舞台上演员们也通过这样的虚拟场景,能够感受到大好河山的美丽。而且在此次的舞台之上,还应用了“百城千屏”,让全国各地标大屏都能够看到中秋晚会的画面,所带来的视觉震撼效果是非常强烈的。

这些技术和文化的运用无不展现出了中国人对节日喜爱,以及通过文化的表达来将中国人的浪漫展现出来,虽然节日之上并没有过多的笑点,但是舞台的唯美也让大家感受到中秋节日的氛围。一家人能够坐在一起看一场晚会也足以证明了节日是非常浪漫和精彩的,而且这样的画面也非常温馨。

杨利伟

央视国际 (2004年02月03日 14:08)

性 别男

年 龄 38岁

民族 汉

身 份 航天员

主要事迹

北京时间10月15日凌晨5时30分,即距离神舟5号顺利升空三个半小时前,身着银灰色太空服的杨利伟向总指挥李继耐报告:“请示出征。”

杨利伟,辽宁绥中县人,身高168米,大学文化,1983年6月入伍,现为中国人民解放军航天员大队三级航天员,一级飞行员,中校军衔。

杨利伟1996年起参加航天员选拔,1998年1月正式成为我国首批航天员。经过5年多训练,他以优秀的成绩完成了基础理论、专业技术等8大类几十个科目的训练任务,并最终从众多候选者中脱颖而出,成为我国首位登上太空的宇航员。

面对如振动、冲击、噪声、失重、超重、宇宙辐射、高真空、昼夜节律变化、剧烈的温度变化等恶劣的太空环境,杨利伟要承受的超负荷心理、工作压力可想而知。这些环境因素会导致心血管系统功能紊乱、骨骼与肌肉结构和功能变化、睡眠周期紊乱、航天运动病、情感抑郁等一系列生物医学和心理方面的问题。

此外,杨利伟更需面对一旦发射失败可能会失去生命的危险。

但是,载负着中华民族千年的“飞天梦想”,这位中国人的首位“太空使者”,还是凭借自身超人的素质和勇气,最终出色地完成了自己的神圣使命。

推荐理由

那一夜当我们仰望星空,或许会感觉到他注视地球的眼睛。当他在太空中飞翔,当他仔细倾听太空的寂静,当他重返地球踏上祖国的土地,一个民族千年的梦想已经实现。作为中华飞天第一人,他的名字注定要被历史铭记。

月球 是距地球最近的天体,也是地球的保护星

1969年7月20日,带着地球人的希望, 阿姆斯特朗 成功踏上月球

但是令人惊讶的是,阿姆斯特朗在采访中谈到自己 登月后不敢回看地球, 这是为什么?

随着 科技 水平的提高,越来越多的科学家都实现了登月的梦想, 但是他们都说过自己在月球回望地球时产生过不安。

问题来了, 月球环境 到底是怎样的?

“月球人” 眼中的地球是怎样的?

宇航员们在探寻过程中又意识到了什么?

到底是什么原因使 宇航员 到了月球上就对地球感到不安?

今天本文就从陌生的 月球环境、恐怖的母星、渺小的众生 三个方面带领大家一探究竟。

自古以来, 人们常喜欢夜晚仰望星空 ,入目的首先是身披银色光辉的皎洁明月,人们便用无数美好的词语称赞它。

可是宇航员登月后看到的却是 千疮百孔的月球表面和一片灰白色的土壤 ,周边则是一片黑暗。

这可与 神话中月宫的琼楼玉宇 相差甚远,不怪宇航员们心生落差。

宇航员们还要适应月球的重力, 因为月球的重力只有 地球的六分之一 。

也就是说,假设我们在地球上能举起60斤的物体, 到 月球 上就能举起360斤的物体。

因此我们能从视频中看到,身穿厚重宇航服,手拿沉重设备的 宇航员 仍然能在月球轻飘飘地行走。

可是适应 月球引力 是需要时间的,一不小心就会“一跳千里”,这不禁让人忧心自己会不会直接跳出月球, 那还有什么心思看看地球呢?

此外,月球不存在大气, 月面物质的热容量和导热率极低 ,因此 月球表面昼夜温差极大

如果宇航员刚好也将着陆,他们将面临 零下183摄氏度 的漫漫黑夜。

在这里,他们要忍受极端的寒冷,漫长的黑夜。

有句流行语“到点了,网抑云啦!”这可不就是说 人们的思绪在夜晚更容易发散出来吗?

更何况, 人们常说“天上一天,地上一年” ,月球的时间虽说没有神话中描述的那么夸张, 但也与地球有着巨大的差异。

受地球自转的影响, 地球的一昼夜是24小时 ,人们也已经适应了昼夜更替的生物钟。

可是月球的一天却约等于地球的一个月, 如果身处漫长的黑夜,难免会使 宇航员 们心感不安

在自然环境和 情感 的双重作用下,对地球感到害怕倒谈不上, 但是宇航员们难免会对周边的情况感到压抑

那么,现在请跟随本文一起来看看“月球人”眼中的地球吧。

地球孕育了万千生物,是人类的母亲。

从太空上看,地球是一颗蔚蓝色的星球,空间站俯拍下的地球更是 惊艳无比。

巨大的云层、湛蓝的海洋、鬼斧神工的地貌、巍峨耸立的人造景观、华丽的灯光夜景, 让人沉迷于地球的美奂绝伦。

如此美丽的地球为什么会使 登月的 宇航员 们感到害怕呢?

这就得说一说可在人类基因上的 巨物恐惧症 了。

巨物恐惧症是指人们总是会对比自己体系大很多的物体产生恐惧, 比如老虎、大象甚至是大的云团。

他们有一种错觉:如果盯着巨物看太久,就会在它们身上看出脸来。

只是看到地球上的某一巨大的物体就会害怕, 更何况是偌大的地球呢?

地球的平均半径为6371004千米,体积达到了10832亿立方千米, 对于浩瀚星河, 地球 的体积只能算个弟弟。

但对于月球和月球上的宇航员来说,地球可谓是庞然大物了。

月球 的平均半径为173710千米,体积约为 地球 的四十九分之一 ,而宇航员们的普遍身高为175厘米。

在地球上看月亮, 那是散发着银白光辉的白玉盘 ;在月球表面看地球,半边天空都会被占据。

此外,在地球我们能观测到 日月的东升西落 ,在月球我们却只能看到一动不动的地球。

这是因为,受 潮汐锁定 ,我们看不到月球的背面。

同理,在引力的作用下,我们在月球上也只能看到悬在天空同一位置不动却又不断自转的地球。

更何况,在漆黑的宇宙中,地球的光芒格外耀眼,就像一只一直不动的大眼睛观察着月球, 宇航员自然不能长久的直视这永垂不落的地球。

当时还有一个引人热议的说法—— 地球的人类是高等文明饲养的产物 ,而月球就是高等文明观测地球的 监控器

这么一样, 宇航员 们从月球观看地球的角度会不会就是 高等文明监控地球的角度?

更何况,对于高等文明而言, 登月的宇航员们 就像放大镜下的再次放大的 蚂蚁 ,这不禁让人汗毛耸立。

面对悬在空中散发光芒一动不动,但又不断切换场景的庞然大物, 再想一想各种引人热议的设想,又有谁能保持淡定呢?

此外,宇航员们面对 神秘的宇宙 ,再次意识到了众生的渺小。

现在本文将从第三方面和大家进一步探讨宇航员们不敢回看地球的原因。

宇航员 们是在严格训练中,优中选优挑选出来的。

但是他们突然登陆陌生的月球,直面之前只在图像中出现的神秘、未知的宇宙,难免也会失神。

更何况 宇宙环境 神秘莫测、充满危机,宇航员们对于整个宇宙而言过于渺小, 一旦在执行任务中产生风险,随时可能丢掉性命。

常言道“月球是地球的守护星”,这是因为 月球曾帮助地球抵挡了无数次 陨石的撞击

其实观察月球,我们会轻易发现它的表面可谓是千疮百孔。这些坑坑洼洼的地方, 一方面原因是月球的火山活动导致的,但更多的原因却在于 陨石撞击 。

宇宙中除了有各种恒星、行星、卫星, 还有许多宇宙垃圾和陨石。

这些 陨石 经常会不小心玩脱,不受控制地砸向其他星球。

要知道当初 地球霸主恐龙 的灭绝就是小行星砸向地球的结果。

恐龙相对人类而言过于巨大了吧,但相对 宇宙连蚂蚁都算不上

更何况, 太阳系中的陨石可不少, 木星的周围就有一圈小行星带,这些可都是潜在的危险。

我们很难保证这些陨石不会在宇航员执行任务时砸向月球。

在性命时刻受到威胁的时候,宇航员们无比清晰地认识到自己是多么 渺小 自然也就不能一直看着地球了

此外, 声音是机械波 ,机械波只能在介质中传播,不能在真空中传播, 而宇宙大都是真空的

这意味着宇宙在辽阔浩瀚的同时也是死寂的。

辽阔、死寂、陌生的环境,总会使人心生不安。

既然人类如此渺小, 宇宙环境 如此危险 ,在月球上有那么多不确定的因素,我们为什么还要 探索 月球、 探索 宇宙呢?

接下来我们来探讨一下 探索 宇宙的重要性以及中国的探月工程吧。

自人类知道宇宙的存在以来便开启了不断地 探索 。

古代的 钦天监 通过观察月亮、群星和太阳来推算历法天气。

但在 科技 发展的今天,人们能通过 高 科技 探索 更广阔的天空

可以说,宇宙 探索 的意义影响深远, 载人航天 势在必行。

航天科学能够揭示宇宙的形成和演化,能够帮助人类 探索 生命的起源、寻找未来的新家园。

此外,航天科学需要高技术的支持, 比如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遥控探测技术新能源技术等

同时航天技术也反作用于 高 科技 技术 ,促进了人类 社会 的发展。

月球 作为人类走向宇宙的第一步,不少国家开启了 探月计划 ,中国也不例外。

2004年中国正式开展月球探测工程, 命名为“嫦娥工程”。

随着嫦娥一号至嫦娥七号圆满完成各自任务 ,科学家们也发现了月球具有众多能促进人类 社会 可持续发展的特有矿产和资源,这些都是对 地球资源 的重要储备。

探月、 探索 宇宙 仍在继续,而这一切都需要足够的科学技术与经济的支持。

但是“人心齐,泰山移”,在多国的齐心协力下, 我们只会在 探索 的道路上越走越远。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3954245.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8-19
下一篇2023-08-19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