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完《诗经·国风·周南》,为其中充溢着的美好情感感动着。
“周南”是当时周公统治下的南方地区的民歌,范围包括洛阳以南,直到江汉一带地区,具体地方包括今河南西南部及湖北西北地区。
《国风·周南》是《诗经·国风》中的部分作品,包括关雎、葛覃、卷耳、樛木、螽斯、桃夭、兔罝、芣苢、汉广、汝坟、麟之趾11首诗。
第一篇《周南·关雎》: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写“君子”对“淑女”的追求,男子日思夜想,梦中与该女子鼓琴、弹瑟、起舞,不亦乐乎,醒来黄粱一梦。
第九篇《周南·汉广》: “汉有游女,不可求思。汉之广矣,不可泳思。汉之永矣,不可方思。 ”
描写主人公偶遇“游女”产生感情,由希望到失望、由幻想到幻灭这一曲折复杂的情感历程。
第六篇《周南·桃夭》: “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
在最美好的年华,遇见最好的你。两姓联姻,一堂缔约,良缘永结,匹配同称。女子嫁到丈夫家才算找到了自己的归宿,意味着夫妻要把共同构成的家当做自己的家,生儿育女,和睦相处。
第三篇《周南·卷耳》:丈夫外出服兵役,常年不在家,妻子日思夜盼丈夫能早日平安回家。丈夫凯旋而归,在归途中表现归心似箭的心情。
第十篇《周南·汝坟》: 丈夫外出为朝廷服劳役,常年不回家,妻子在家劳心劳苦,无依无靠,希望自己的丈夫能够回来。但回来后却不能久待,还要离家。
时光在流失,但人类的美好情感是永存的。
《蒹葭》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
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
所谓伊人,在水之涘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让
是一首描写追求意中人而不得的诗,把一位痴情人对恋人的相思之情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
《桃夭》
桃之夭夭,有蕡其实;之子于归,宜其室家
桃之夭夭,其叶蓁蓁;之子于归,宜其家人
祝贺女子出嫁,赞美新嫁娘的
《关雎》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
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
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
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参差荇菜,左右芼[1]之
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这首诗描写了抒情主人公对一位少女邂逅、追求、相思并同她完婚的全过程
《静女》
静女其姝,俟我於城隅 爱而不见,搔首踟蹰
静女其娈,贻我彤管 彤管有炜,说怿女美
自牧归荑,洵美且异 匪女之为美,美人之贻
此诗写的是男女青年的幽期密约,也就是说,它是一首爱情诗
《无衣》
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
岂日无衣与子同泽王于兴师,修我矛戟,与子偕作!
岂日无衣与子同裳王于兴师,修我甲兵,与子偕行!
爱国主义诗篇,它是产生于秦地人民抗击西戎入侵者的军中战歌
“桃之夭夭,灼灼其华。”的意思是:桃花怒放千万朵,色彩鲜艳红似火。
出处:先秦·佚名《桃夭》
原文:
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
桃之夭夭,有蕡其实。之子于归,宜其家室。
桃之夭夭,其叶蓁蓁。之子于归,宜其家人。
译文:
桃花怒放千万朵,色彩鲜艳红似火。这位姑娘嫁过门,夫妻美满又和顺。
桃花怒放千万朵,硕果累累大又多。这位姑娘嫁过门,早生贵子后嗣旺。
桃花怒放千万朵,桃叶纷呈真茂盛。这位姑娘嫁过门,齐心携手家和睦。
注释:
夭夭:花朵怒放,美丽而繁华的样子。
灼灼:花朵色彩鲜艳如火,明亮鲜艳的样子。华:同“花”。
之子:这位姑娘。于归:姑娘出嫁。古代把丈夫家看作女子的归宿,故称“归”。于:去,往。
宜:和顺、亲善。
蕡(fén):草木结实很多的样子。此处指桃实肥厚肥大的样子。有蕡即蕡蕡。
蓁(zhēn):草木繁密的样子,这里形容桃叶茂盛。
创作背景:
关于此诗的背景,《毛诗序》以为与后妃君王有关。方玉润在《诗经原始》中对这种观点进行了驳斥,认为“此皆迂论难通,不足以发诗意也”。现代学者一般不取《毛诗序》的观点,而认为这是一首祝贺年青姑娘出嫁的诗。也有人提出了新的说法,认为这首诗是先民进行驱鬼祭祀时的唱词,其内容是驱赶鬼神,使之回到归处,并祈求它赐福人间亲人。
赏析:
这是一首祝贺年青姑娘出嫁的诗。据《周礼》云:“仲春,令会男女。”周代一般在春光明媚桃花盛开的时候姑娘出嫁,故诗人以桃花起兴,为新娘唱了一首赞歌。旧说如《毛序》等以为与后妃君王有关,为今人所不取。
全诗分为三章。
第一章以鲜艳的桃花比喻新娘的年青娇媚。人们常说:第一个用花比美人的是天才,第二个用花比美人的是庸才,第三个用花比美人的是蠢才。《诗经》是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所以说这里是第一个用花来比美人,并不为过。自此以后用花、特别是用桃花来比美人的层出不穷,如魏·阮籍《咏怀·昔日繁华子》:“夭夭桃李花,灼灼有辉光。”唐·崔护《题都城南庄》:“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他们皆各有特色,自然不能贬之为庸才、蠢才,但他们无不受到《诗经》这首诗的影响,只不过影响有大小,运用有巧妙而已。这里所写的是鲜嫩的桃花,纷纷绽蕊,而经过打扮的新嫁娘此刻既兴奋又羞涩,两颊飞红,真有人面桃花,两相辉映的韵味。诗中既写景又写人,情景交融,烘托了一股欢乐热烈的气氛。这种场面,即使在今天还能在农村的婚礼上看到。
第二章则是表示对婚后的祝愿。桃花开后,自然结果。诗人说它的果子结得又肥又大,此乃象征着新娘早生贵子,养个白白胖胖的娃娃。
第三章以桃叶的茂盛祝愿新娘家庭的兴旺发达。以桃树枝头的累累硕果和桃树枝叶的茂密成荫,来象征新嫁娘婚后生活的美满幸福,真是最美的比喻,最好的颂辞。朱熹《诗集传》认为每一章都是用的“兴”,固然有理,然细玩诗意,确是兴中有比,比兴兼用。
全诗三章,每章都先以桃起兴,继以花、果、叶兼作比喻,极有层次:由花开到结果,再由果落到叶盛;所喻诗意也渐次变化,与桃花的生长相适应,自然浑成,融为一体。
诗人在歌咏桃花之后,更以当时的口语,道出贺辞。第一章云:“之子于归,宜其室家。”也就是说这位姑娘要出嫁,和和美美成个家。第二、三章因为押韵关系,改为“家室”和“家人”,其实含义很少区别。古礼男以女为室,女以男为家,男女结合才组成家庭。女子出嫁,是组成家庭的开始。朱熹《诗集传》释云:“宜者,和顺之意。室谓夫妇所居,家谓一门之内。”实际上是说新婚夫妇的小家为室,而与父母等共处为家。今以现代语释为家庭,更易为一般读者所了解。
此篇语言极为优美,又极为精炼。不仅巧妙地将“室家”变化为各种倒文和同义词,而且反覆用一“宜”字。一个“宜”字,揭示了新嫁娘与家人和睦相处的美好品德,也写出了她的美好品德给新建的家庭注入新鲜的血液,带来和谐欢乐的气氛。这个“宜”字,掷地有声,简直没有一个字可以代替。
对《国风·周南·桃夭》一诗的主旨,也有人提出了新的说法,认为这首诗是先民进行驱鬼祭祀时的唱词,其内容是驱赶鬼神,使之回到归处,并祈求它赐福人间亲人。
佚名 :
佚名亦称无名氏,是指身份不明或者尚未了解姓名的人。源于古代或民间、不知由谁创作的文学、音乐作品会以佚名为作者名称
这首诗非常有名,即便只读过很少几篇《诗经》的人,一般也都知道“桃之夭夭,灼灼其华”。这是为什么呢?我想,无非有这样几个原因:第一,诗中塑造的形象十分生动。拿鲜艳的桃花,比喻少女的美丽,实在是写得好。谁读过这样的名句之后,眼前会不浮现出一个象桃花一样鲜艳,象小桃树一样充满青春气息的少女形象呢?尤其是“灼灼”二字,真给人以照眼欲明的感觉。写过《诗经通论》的清代学者姚际恒说,此诗“开千古词赋咏美人之祖”,并非过当的称誉。第二,短短的四字句,传达出一种喜气洋洋的气氛。这很可贵。“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细细吟咏,一种喜气洋洋、让人快乐的气氛,充溢字里行间。“嫩嫩的桃枝,鲜艳的桃花。那姑娘今朝出嫁,把欢乐和美带给她的婆家。”你看,多么美好。这种情绪,这种祝愿,反映了人民群众对生活的热爱,对幸福、和美的家庭的追求。第三点,这首诗反映了这样一种思想,一个姑娘,不仅要有艳如桃花的外貌,还要有“宜室”、“宜家”的内在美。这首诗,祝贺人新婚,但不象一般贺人新婚的诗那样,或者夸耀男方家世如何显赫,或者显示女方陪嫁如何丰盛,而是再三再四地讲“宜其家人”,要使家庭和美,确实高人一等。这让我们想起孔子称赞《诗经》的话:“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论语·为政》)孔子的话内容当然十分丰富,但其中是否也包括了《桃夭》篇所反映出的上述这样一种思想呢?陈子展先生说:“辛亥革命以后,我还看见乡村人民举行婚礼的时候,要歌《桃夭》三章……。”(《国风选译》)联系到这首诗所表达的思想,农民娶亲“歌《桃夭》三章”,便是很可理解的了。
《桃夭》篇的写法也很讲究。看似只变换了几个字,反复咏唱,实际上作者是很为用心的。头一章写“花”,二章写“实”,三章写“叶”,利用桃树的三变,表达了三层不同的意思。写花,是形容新娘子的美丽;写实,写叶,不是让读者想得更多更远吗?密密麻麻的桃子,郁郁葱葱的桃叶,真是一派兴旺景象啊!
这首诗不难懂,但其中蕴藏的道理,却值得我们探讨。
一个问题是,什么叫美,《桃夭》篇所表达的先秦人美的观念是什么样的?“桃之夭夭,灼灼其华”,很美,艳如桃花,还不美吗?但这还不行,“之子于归,宜其室家”,还要有使家庭和睦的品德,这才完满。这种美的观念,在当时社会很为流行。
夭夭: 含苞欲放的样子
灼灼: 指桃花盛开色彩鲜明的样子
之子于归: 这位出嫁的姑娘
宜其室家: 祝你有一个和顺美满的家
蕡 (fén):肥大
蓁蓁: 叶子繁茂的样子
这首诗经《桃夭》,给我们描绘了一幅先秦时期女子即将出嫁时,或是女子自己内心的美好期待,或是作为父母亲人,亦或是旁观见证者,给予的美好祝福。
婚姻嫁娶,就是意味着一个女子要和一个男子结为夫妻,从此,两个人携手同行,相濡以沫。
人生在世,绝大多数人所求之事不过成家立业,或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等,都逃不过一个“家”字。
无论是在古代还是现代,嫁夫娶妻都是人生的一件大事。
因为嫁娶,我们建立起了一个真正属于自己的家,这个家的好坏需要我们自己去经营,这个家是否兴旺需要我们一手去打拼。
虽然在嫁娶之前,双方都各自有一个家,但那个家是由父母建立起来的,那个家把我们养大,就该丢出去了。
而我们这个新家的责任,就是继续开花结果,把更多生命养大,然后再丢出去。
就像种子发芽,开枝散叶。
至少社会规律是这样的。
人到了一定的年龄就必定会谈婚论嫁,婚嫁,在理论上说应该是一件很美妙的事情。
之所以美妙,是因为爱情,美丽动人的女子即将嫁给心仪的男子,俊郎的小伙即将娶到梦寐以求的女子,然后建立起一个幸福美满的家庭。
所以就有了这首古诗里描绘的场景。
然而,不是每一场婚姻里的女子都可以嫁给心仪的男子,不是每一次嫁娶都是因为爱情,也不是每一个建立起的家庭都是幸福的。
所以,自古以来,婚姻也一直困扰着我们,因为,很多时候,结不结婚,和谁结婚,一直由不得我们自己。
一场好的婚姻可以成就一个人,一场糟糕的婚姻也可以毁了一个人。
不过,时代在发展,社会也在进步。
对于我,一个出生在20世纪末,生活在21世纪的“现代”人来说,对于婚姻嫁娶的理解,是建立在如今这样一个时代背景之下的。
如今,我们对生命有了更多的理解,对我们自己也有了更多的思考和认识。
比如,我们会越来越多的去思考,人为什么要嫁娶?要结婚成家?
究其根本,从动物属性来说,结婚成家是一方面是为了传宗接代,再一方面是为了满足欲望。从社会发展来说,则是为了人丁兴旺,提高社会生产力。
所以我们就会想,传宗接代并不一定需要结婚,满足欲望也不一定需要嫁娶。
另外,现在的社会生产力很大程度上也不需要太多人力来提供了,更何况现在早已经形成了劳动力过剩的局面。
那么,婚姻嫁娶的意义在如今的意义又在哪里呢?
我想,这个时候我们确实应该回归到这个美好的情感追求上了。
因为爱情。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