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师与幼儿的互动是学前教育中非常重要的一环,能够对幼儿的认知、情感和意志等心理过程产生积极的影响。
在认知方面,幼师可以通过丰富多彩的活动来促进幼儿的认知能力的发展,如通过游戏、故事等方式来扩大幼儿的经验、知识和想象力,激发他们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从而促进幼儿的智力发展和思维能力的提高。
在情感方面,幼师的陪伴和关爱能够为幼儿的情感发展提供有益的支持,例如通过安全、亲切的环境和温暖的陪伴来培养幼儿的安全感和信任感,为幼儿的情感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在意志方面,幼师可以通过让幼儿参与决策、自主选择等方式来培养他们的自主性和主动性,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信仰,从而为幼儿的意志发展提供有力的支持。
总之,幼师与幼儿的互动是学前教育中非常重要的一环,能够在多个方面促进幼儿的心理发展,帮助幼儿全面发展,成为健康、快乐、自信的人。
情绪的社会化
(1)情绪中社会性交往的成分不断增加
(2)引起情绪反应的社会性动因不断增加,3~4岁,以主要满足生理需要向主要满足社会需要过渡
(3)情绪表达的社会性表情是情绪的外部表现
2情绪的丰富和深刻化
从情绪所指向的事物来看,其发展趋势是越来越丰富和深刻化。
情绪的日益丰富情绪过程的分化;
指向物增加情绪的深刻化 从指向物的表面到内在特点
根据与认知过程的关系,情绪的发展可以分为:

3情绪的自我调节化
(1)情绪的冲动性逐渐减少
(2)情绪的稳定性逐渐提高
(3)情绪从外露到内隐
3-6岁孩子的情绪特点
3~6岁宝宝的情绪怎么样此时的孩子社会情感迅速发展,道德感、理智感和审美感都逐渐发展起来了。并且,孩子调节情绪的认知策略开始出现,并随着年龄的增长逐渐加强。他们开始掩饰自己的情绪,掌握了一些简单的情绪表达规则,知道表现出适当的情绪可以得到成人相应的反应。他们还会使用富于表达性的身体动作来辨别情绪,对情绪的外部原因和结果的理解进一步提高,知道发生的某个事件让大人或同伴高兴了或是不高兴了。
3~6岁宝宝社会情感的发展还没有完善,因此他们对情绪的控制能力不强,生活中常常会出现一会儿哭一会儿笑的场面。随着年龄的增长,宝宝对情绪的控制能力才会有所增强。
易冲动
3~6岁宝宝的内抑制发展差,控制力弱,言语的调节功能不完善,因此当外界事物和情境刺激儿童时,情绪就会出现爆发性,常从一端迅速发展到情绪的另一端。因此这个阶段的儿童的情绪易波动,极不稳定。所以,这个时期孩子的脸就象春天的天气那样多变,说哭就哭,说笑就笑。
易外露
这个时期的宝宝控制力发展差,他们的情绪变化毫不隐藏地表现出来,而且擅长用自己的身体语言来表达。如,不高兴就哭,高兴、舒服就大笑或者是手舞足蹈,愤怒就瞪眼跺脚,有高兴的事就要向亲近的人诉说。
易感染
宝宝的情绪具有情境性,得到新玩具、妈妈离去、新朋友出现……都会使他们的情绪大起大落,孩子的情绪随着情境的改变而改变。很多时候情绪不是由宝宝自身发出来的,而是因周围人的情绪波动而引起的。在幼儿园中往往会出现这样的情况:一个小朋友哭起来了,其他小朋友也莫名其妙地跟着哭起来,整个场面会变得混乱极了。以后随着年龄增长,控制能力加强,这些情绪特征就会逐渐减少,情绪的控制力、稳定性也随之提高。
随着年龄的增长,孩子的道德感、审美感和调控情绪策略逐渐发展,孩子控制情绪的能力慢慢加强,易冲动、易外露、易感染这些特征就会逐渐减少,情绪的控制力、稳定性也会随之提高。
道德感
三岁以后,儿童产生了简单的道德感。在儿童与成人的交往中,初步接触到社会人群对人和事物的好坏、美丑的体验和评价。孩子的道德感就是在各种实践活动中,在成人的评价和语言强化下发展起来的。儿童了解了游戏规则,遵守游戏规则,成人夸奖了他,他得到了肯定,体验到满意愉快的体验,又在成人的语言的指导下得到强化。他们逐渐知道哪个行为会引起满意的体验,哪些行为会引起不满意的和不愉快的体验。他们开始按照社会行为标准认识好坏、美丑,使道德感发展起来。
这个时候爸爸妈妈不妨多教给孩子一些基本的社会准则,同时要用夸奖来巩固孩子的利他行为。如,孩子会主动地擦桌子,给奶奶洗苹果,爸爸妈妈要给他多多的鼓励和夸奖,让孩子体会到自豪感,为自己而骄傲。
审美感
孩子在成人对周围事物的态度、体验和言语的直接影响下,能直接感知到与自己生活紧密相连的事物。如:美好的大自然、周围和谐的事物、优秀的美术、音乐、文学作品等。让孩子在欣赏这些事物中,产生一种愉悦的体验。审美感,就是从这些事物的鲜艳的颜色、新颖的形状、匀称的位置和图案开始的。到5~6岁,由于儿童语言和思维的发展和成人的指导,儿童对事物的分析和辨别能力增强。儿童就能从生活中分辨美丑,知道什么图画美,什么音乐好听,什么语言美,什么行为美。这样就产生了对美的事物的舒服而愉悦的情绪体验。
这时候,爸爸妈妈要多让孩子注意使用自己聪明的眼睛、耳朵、鼻子……,充分地运用它们来观察我们美丽的世界。有时间的时候带他们走出家门,到博物馆、公园、湖边、草地……去畅游,去欣赏美丽的事物,孩子对事物的感觉会更加敏锐,艺术修养也会有较大的提高。
儿童在5~6岁时学会了调节自己的情绪,开始使用一定的策略来掩饰自己的情绪,掌握了简单的表现规则。在做了大人禁止做的事情后,为了逃避惩罚,掩饰自己的负罪感,掩饰自己的真实情绪,孩子会学会撒谎,但是他们的策略是简单的,很容易被成人发现。成人这时也不必发怒,要先检查自己的禁令是否合理,和孩子讲清楚道理,同时要记住,原先如果申明要惩罚的,就一定要执行。
此时的爸爸妈妈,更要细微观察孩子的情绪变化,鼓励孩子说出心里真正的想法,然后告诉孩子正确的情绪应对方法,这样孩子的应对策略才会更加有效。
社会感情发育与孩子的经历表现,情绪控制及与他人的积极友好关系有关。感情发育包括孩子的心和与他人的心的旅程。感情发展的核心是识别和理解自己的感情。解释和理解别人的感情。控制自己的感情和表达方式。控制自己的行为对他人的同情,与他人保持良好关系。孩子情感和认知发展的阶段,婴幼儿情绪发展的重要时期
孩子在完全理解感情之前就已经经历,表达和接受了感情。婴幼儿在与他人互动的过程中,通过与亲属、同伴等的交往学到了这些技能。这些技术是孩子们应对更复杂社会的基础。积极稳定的家庭关系能使孩子的感情充满同情心,更有助于孩子的感情发育。最近的研究表明,感情和孩子的认知能力共同发展,它们共同影响着孩子的行为。同时,学习能力也受到感情和认知的影响。情感和认知发展的阶段,感觉运动阶段0-2岁,这个阶段的孩子通过他们的感官和对物体的接触来理解世界。行动前2-7岁
孩子们在这个阶段开始形成想象力和记忆力,象征性地开始理解事物,开始理解过去和未来。正确的行动阶段7-11岁,孩子们在这个阶段越来越关心外部事件和他人的感受。他们开始明白,不是以自我为中心,不是每个人都能同意自己的想法、价值观和感情。正式行动阶段11岁以上,孩子们开始逻辑地解决问题,看着周围的世界,规划未来。很多研究表明,一个人调节自己感情的能力取决于感情、认知和行为的相互作用。孩子的理解力和语言能力的逐渐增加是孩子感情发育的关键。
父母在子女面前演示如何控制自己的感情是很重要的,父母对幼儿需要的及时反应,保护孩子不暴露在幼儿和幼儿的致命环境中,不要过度刺激或忽视孩子,这对孩子的感情发育至关重要。孩子的每一天都是感情发育的重要时期,给孩子一个充满爱的环境很重要,但也要坚守底线。在决定谁来抚养婴幼儿时,父母认为应该想清楚一件事。也就是说,不管孩子想和谁建立最深的感情纽带,是自己,还是其他什么人。
促进幼儿认知发展
促进幼儿认知发展,认知是指人对客观世界的认识,它包括感知觉、记忆、注意、想象、思维等发展过程。同时认知发展过程与动作、语言、社会性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以下分享促进幼儿认知发展。
促进幼儿认知发展1
家里两岁的孩子长大了!他现在可以说出自己的名字,可以分清“你”与“我”;他能够对两个步骤的指示做出反应比如说“去把袜子和鞋子拿来”;他可以告诉你他正在做什么,每天他都在学习新单词;他开始认识书里的词并且还自己选书看。他可以根据大小,形状,颜色或者用途把物体分类。他理解很多物体的功能。他可能还已经开始做象征性表演(就是说他用一些东西代替别的东西);他可能用两个木块代替不同的动物;他还很努力的想掌握刀叉的用法。他通过观察和模仿大人来学习;他喜欢你告诉他他睡觉之前发生的事情;你还经常听到他在床上自言自语。
两岁儿童的活动:
给物体进行分类;
在日常对话中使用概念词, 近远,上下,里外,空满,前后等;
每天重复读一首简单的童谣,让他自己练习说;
每天早晨说一说当天星期几和你当天打算做什么;
每天读书给他听,可以选择一些很容易猜出下文的书,在你还没知道下文之前,他可能在“读”给你听了;
有时候问一问孩子的意见;
让他发挥自己的想象用蜡笔尽情涂抹,然后让他告诉你画的意思;
可以教他数数;
让他做布置桌子之类简单的家务,他肯定很高兴帮忙,布置东西的时候可以和他一起数餐具和餐巾的数量;
让他把一些圆环套在柱子上,可以在柱子上弄一些突起稍微增加一点困难。
促进幼儿认知发展2一、家庭中提高手部运动能力的措施
这个年龄阶段的孩子小手指骨都已经发育良bai好,可以自如的伸缩收放。
1家长平时可以带着孩子一起翻书,并不要求孩子要看懂书籍,只是通过翻一页页的书籍来达到训练手指的摄取能力和眼手协调能力。
2早上宝宝起床时让他自己尝试穿衣服扣扣子,即使扣错扣子家长也不要心急,只要宝宝在动手,就是一种值得鼓励的进步。
3带领宝宝做一些有趣的小制作,比如捏捏橡皮泥等益智的小游戏。
24―36个月宝宝
训练手的精细动作可以融入到宝宝的日常生活中去,例如筷子架弹珠就是一个不错的主意,孩子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既能学会使用日常就餐工具,还能同步训练孩子眼睛与手部的协调能力和运动能力。另外,家长们千万别怕孩子累着,让孩子参与些简单的家务劳动,收拾自己的玩具,帮忙在餐前拿筷子等等都可以。
36个月-48个月宝宝
妈妈们可以事先为孩子准备一些小玩具,让他挑自己喜欢的去捡,通过这个游戏可以锻炼宝宝的手眼协调能力,有利于大脑功能的发展。
为了让宝宝提高对精细动作的掌握能力,家长们势必要多次为孩子进行反复的训练,这可能是一个单调而又枯燥的过程,但是一定要坚持下来,每次时间不必过长,这对孩子也是一种不小的负担。当孩子取得进步时,不要吝啬你的表扬,因为你的赞赏正是他们前进的动力,而每一个小小的进步累计起来就会变成让你惊喜的变化。随着宝宝的长大,宝宝的各方面的能力都会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可以掌握更多更复杂的手部运动。
二、早教机构和幼儿园进行精细动作练习的系列措施。
在进行精细动作的过程中,托幼机构需要考虑如何通过一个活动同时达到能够锻炼幼儿视、听、触觉等多方面感觉信息的总和,幼儿园可以通过多种系列活动以达到此目的,使手和手指活动能够使大脑的广大区域得到锻炼。
1根据幼儿年龄特点制定出切实可行的实际操作内容
入园开始,重点从大动作方面进行培养。在生活自理能力方面,需要幼儿用手操作的方面很多。为此,培养幼儿正确使用餐巾擦嘴,脱、提裤子等等。这些方面,还主要是把大拇指与其它四指分化出来。随着年龄增大,有意培养拇食指从五指中分化出来,独立去完成和操作,满足幼儿好奇心理、需求的活动:如游戏《捡珠子》就是必须用拇、食指去完成的活动,再后来让幼儿进行穿珠,(游戏”开火车”)就要求双手协调地去进行活动了。可以结合主题教育活动进行:如在主题活动《可爱的小手》中,引导幼儿首先认识手指,用儿歌与音乐游戏相结合的形式,让幼儿知道五指的名称:使幼儿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下认识五指,并体会到:我们的双手很能干,能用它做很多的事情。
2遵循由易到难的原则,有重点、有目的的分步骤进行
从幼儿入园开始,就有计划地制定切实可行、生动有趣的活动,将精细动作的练习融入到生活活动、区角操作、各种游戏中去,从而在潜移默化中使幼儿的动手能力得到培养。
一开始,可以让幼儿在生活操作区进行练习,捡比较大的珠子入瓶,训练幼儿的手眼协调性。为了使幼儿感兴趣,我们首先让幼儿装上几个珠子,之后盖上瓶盖,使劲摇,里面就发出清脆的声音,幼儿发现小珠子还会”唱歌”呢!慢慢地,我们鼓励孩子把瓶子装满,看谁最能干。渐渐地,我们改用黄豆进行五指抓的活动,将黄豆从一个大碗移动到另一个大碗中,让幼儿抓黄豆入瓶。再到三指捏,使黄豆少量的进行移动,再到最后利用游戏的形式,一个一个捡豆入瓶,这样,从大珠子到分层次的抓黄豆,就能有步骤地、循序渐进进行操作练习,幼儿都很有兴致地去捡豆了。
3在建构游戏活动中进行操作练习
让新入园幼儿认识各种玩具。告诉幼儿玩具宝宝每天也来幼儿园,并且每天做游戏。在老师的操作下,引起幼儿的兴致,用积木搭成漂亮的”小房子”;用雪花片插成美丽的”花篮”;用管状积塑插成”生日蛋糕”,用小太阳积塑插成美丽的`”太阳”等等,在此过程中,让幼儿认识玩具并记住了玩具名称,孩子都兴致高涨,并且跃跃欲试。接着,可以让幼儿操作相对于他们年龄来说较容易的材料:积木、硬插塑、小太阳积塑,一开始,他们只能用两三种材料进行简单搭、插,只是自己埋头去做,既不能说出所搭、插物品的名称,也不与小伙伴交往。这时,需要老师用生动的语言与幼儿交谈,并引导幼儿说出所搭、插物品的名称。同时向同伴展示”作品”,让幼儿的成功感得到满足。
4在玩沙游戏活动中,提升练习兴趣
结合户外玩沙活动,开展了一些游戏活动:如我们让孩子利用彩纸折成”小旗子”、搭成”平板桥”、折成”小汽车”等等。孩子们在玩沙时,把沙挖一个坑,把”平板桥”放在沙坑的两沿上,就成了一个”桥”。幼儿又把”小旗”插在了沙坑两边,把小汽车放在小桥上,前面还有小朋友在指挥:”请注意,小车在桥上,请注意,小车要过桥了。”孩子们玩得不亦乐乎
5在角色游戏区,进行有目的动手操作练习
为了丰富活动内容,提高幼儿操作兴趣,还可以利用布块、纽扣自制了娃娃衣服,让幼儿通过给布娃娃穿衣服、扣扣子,以及把剪成小段的饮料吸管串成美丽的项链,给布娃娃戴上。
6日常生活中,有意培养幼儿初步的生活自理能力,加强行为练习
在游戏和各种活动中,创设良好的与教育相适应的环境,允许幼儿充分利用这些条件与周围环境的人、事、物交互作用,着重培养幼儿动手能力。
三、做好幼儿园与家庭的配合工作
向家长介绍有关科学培养生活能力、动手能力的方法,请家长积极配合让幼儿在家参与力所能及的劳动。家长反映:孩子们越来越能干。幼儿经常主动对家长说:”我自己来,我的小手最能干。”同时,我们利用家长开放日活动,请家长来园观看幼儿的动手能力表演,宣传科学育儿的重要性,受到家长的充分肯定。
这样,我们通过各种各样的游戏活动、主题教育活动、家园共育活动,既让幼儿亲自动手操作,也培养了幼儿良好的情感和友好的合作精神。
情绪是一种心理活动,它对人的心理活动具有重大影响,情绪的变化能直接影响人的认知活动,情绪的变化也能影响人的智力发展,情绪的好坏直接影响人的学习效果,情绪的变化还会影响人的身体健康,情绪的变化还会影响人对事物的理解和记忆,情绪的变化还会影响人与人的交往,情绪的发生和变化是受人的生理和心理的因素影响的,因此,情绪的发生和变化是受人体生理和心理活动的影响的.学前儿童的认知发展是受情绪和情感的影响,情绪的发展对学前儿童的认知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情绪对学前儿童认知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情绪影响学前儿童的认知活动,情绪影响学前儿童的认知活动的方式是多样的,如情感可以直接作用于认识过程,情绪可以直接作用与认知活动的内容.另一个方面情绪影响学前儿童认知活动的效果,情绪影响学前儿童认知活动的效果的方式是多样的。
幼儿情绪的发展趋势主要有三个方面:社会化、丰富和深刻化、自我调节化。
(一) 情绪和情感的社会化
幼儿最初的情绪和情感是与生理需要相联系的,随着幼儿的成长,情绪情感逐渐与社会性需要相联系,因此,情绪的社会化过程就是情感的发展过程。社会化是情绪和情感发展的一种趋势。具体表现在以下方面:
⒈ 情绪中社会性交往成分不断增加
幼儿情绪中,涉及社会性交往的内容,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加。例如,美国心理学家爱姆斯利用两年的时间,对幼儿交往中的微笑进行了系统观察和研究,结果表明:从1岁半到3岁,非社会性微笑的比例下降,社交性微笑的比例则有所增长。法国心理学家列鲁阿·布斯旺类似的研究表明,在同一情况下,8岁儿童比4岁幼儿在看**时的情感交往次数有所增加;4岁幼儿看**时主要同教师交往,而8岁儿童则主要同邻近儿童交往。
以上两个研究结果一致说明,幼儿的社会性交往情感表现出随年龄的增长而增长的趋势,幼儿与老师的情感交往多于与同伴的情感交往。
⒉ 情绪反应的社会性动因不断增加
生理需要是否得到满足,是1岁以内幼儿情绪反应的主要动因。而1-3岁幼儿情绪反应的动因除了与满足生理需要有关的事物外,还有大量与社会需要有关的事物。3-4岁的幼儿,情绪动因处于主要为满足生理需要,向主要为满足社会性需要的过渡阶段。幼儿有要求别人注意、要求和别人交往的需要,如果成人对幼儿不理睬,或者其他幼儿不和他一起玩,这对他来说,就成为一种惩罚手段,使他感到烦恼不安,甚至痛苦。同时,随着幼儿年龄的增长,其社会性情感不断发展,逐渐出现了道德感、美感、理智感等高级情感。
⒊ 表情的社会化
表情是情绪的外部表现。有的表情是生物学性质的本能表现,而幼儿在成长过程中,逐渐掌握了周围人们的表情手段。
面部表情是情绪生理过程的一部分,但它又与社会性认知有密切的联系。掌握社会性面部表情有赖于区别面部表情的能力。而区别面部表情的能力是社会性认知的重要标志。表情所提供的信息对幼儿和成人交往的发展与社会性发展起着特别重要的作用。
研究表明,随着年龄的增长,幼儿解释面部表情和运用表情手段的能力都有所增长。黄煜锋的研究表明,幼儿园小班孩子已能辨认到别人的表情,对愤怒表情的识别,则大约在幼儿园中班开始。前苏联的雅可布松认为,婴儿的特点是毫不保留地表露自己的情绪。以后则根据社会的要求调节真实情绪的表现方式。幼儿从2岁开始已经能够用表情手段去影响别人,并学会在不同场合下用不同的方式表达同样的情感。
(二) 情绪和情感的丰富和深刻化
从情绪指向的事物来看,其发展趋势是越来越丰富和深刻。
情绪日益丰富有两个含义:一是情绪过程越来越分化。情绪分化主要发生在两岁之前,但在学前期也继续出现一些高级情感,如尊敬、怜惜等。二是情绪指向的事物不断增加,先前不能引起幼儿体验的事物,随着年龄的增长,后来引起了幼儿的情感体验,如亲爱的情感。首先是对父母或其他照顾婴儿的成人,然后是对兄弟姐妹和家中其他成员有了这种情感。进入幼儿园以后,先是对老师,然后对小朋友有了亲爱的情感。而这种情感的范围也是逐渐扩大的。
情绪的深化,是指它指向的事物的性质的变化,从指向事物的表面到指向事物更内在的特点。例如,被成人抱起来,较小的孩子感到亲切,较大的孩子会感到不好意思;年小幼儿对父母的依恋,主要由于父母满足其基本生活需要,年长的幼儿则已经包括对父母劳动的尊重和爱戴等内容。
(三)情感的自我调节化
随着年龄的增长,婴幼儿对情绪过程的自我调节能力得到加强。主要表现在三方面。
⒈ 情绪的冲动性逐渐减少
年小的幼儿常常处于激动的情绪状态,这与其生理因素主要是大脑皮质的兴奋容易扩散、皮质对皮下中枢的控制能力发展不足相关。随着幼儿的发育以及语言的发展,情绪的冲动性逐渐减少。幼儿对自己情绪的控制,起初是被动的,由于服从成人的要求而控制自己的情感。直到幼儿晚期(5-6、7岁),幼儿对情绪的自我调节能力才逐渐发展。成人经常不断的教育和要求,以及幼儿的集体活动和集体生活的要求,都有利于他们逐渐养成控制自己情绪的能力,减少冲动性。
⒉ 情绪的稳定性逐渐提高
婴幼儿的情绪非常不稳定,具有情境性、易变性、易受感染的特点。婴幼儿的两种对立情绪,常常在很短的时间内相互转换,随着情境的变化而迅速变化。幼儿晚期情绪较少受一般人的感染,但仍然易受家长和教师的感染。随着年龄的增长,幼儿对情绪情感的自我调节能力逐步加强,情绪逐渐趋于稳定。
⒊ 情绪从外露到内隐
幼儿初期(3-4岁)的幼儿还不能意识到自己情绪的外部表现,情绪完全外露,丝毫不加掩饰。随着语言和幼儿心理活动随意性的发展,幼儿逐渐能够调节自己的情感及其外部表现,这一阶段的幼儿,从不会调节自己的情绪表现,到开始产生要控制自己的情绪表现的意识,但还不能完全控制自己的情绪表现,因此,情绪仍然是明显的外露。
幼儿晚期(5-6、7岁)幼儿调节自己情绪表现的能力已有一定的发展,能较多地调节自己情感的外部表现。学前到学龄期间,幼儿情绪的发展成就惊人,他们的许多情绪技能例如控制消极情绪的爆发、表现出不同于真实感受的“表面情绪”或“情绪外壳”,尤其在3-12岁之间飞速增长,这时儿童在交往中掌握了许多情绪技能,并逐渐形成较为成熟的情绪调节策略。儿童情绪逐渐内隐。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