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些行为是情感操控?

哪些行为是情感操控?,第1张

情感操控这个名词一度引发了广大网友的热议,也就是我们经常听到的PUA。这个词汇最初广泛地进入到大众的视野,就是在北大女孩被男友情感操控事件的报道之中,让我们开始逐渐开始认识到情感操控的可怕之处。那接下来就结合我所知道的一个善于运用PUA的人,来盘点一下,哪些行为就是情感操控呢?也让大家可以赶紧避雷!

1、搭讪高手 | 搭讪艺术家

   你的身边有没有这样的人,你作为旁观者并没有感觉到他或者她有何魅力,但是就是男女朋友众多,他们对另一半并不算很好,但是就是对方还都无论如何都离不开这个人。这种人就要提高警惕了,很有可能对方就是传说中的搭讪高手,也就是PUA高手。我大学时期有一个同学,其貌不扬,但是他女朋友就是一心一意的崇拜他,离不开他,后来被伤得很深,据女孩子讲述,她就是很有可能被PUA了!但是当局者迷,她被男生的口若悬河迷惑住了,甚至在潜意识里就认为是自己没配不上他。为他人为的加了一层”滤镜“。

2、手法以诱骗洗脑为主

   这样的人往往营造出一个人设,在这个过程中口才一定要非比寻常,比如我那位大学同学就是一个辩论高手。在旁观者看来普信的样子真的无聊恶很,但是对于他锁定的”猎物“来说,他就是优秀又迷人,真的是很神奇了。他就是营造了一个成功学大师的人设,每天口若悬河,讲真,一般来说上套的都是脾气好有耐心的小姑娘,这要是我这个暴脾气,真的很难忍受一个人在我耳边不断故弄玄虚的念念有词。

3、对你提出非分要求

    这种人往往为了验证自己PUA有没有成功,会对另一半提出非分要求,比如为他打胎,或者是把钱都给他。遇到这种情况,家人们要果断拒绝啊!千万不要为了一个渣男做出伤害自己的事情来!我那个大学同学后来是自己劈腿了,然后甩了这个女孩,还好没造成太大损失,不然后果真是不敢想象!

    我们每一个人在感情生活中都要给自己设立一个底线,突破底线的事情对方再怎么胡说八道都不能去做,尤其是不要妄自菲薄,自信的人,尤其是自信的女孩子,才是无坚不摧的!

没错,就是这本《态度改变与社会影响》!!

这是一本关于洗脑与反洗脑的专业书籍,是社会心理学领域的一部经典著作。

著名心理学家津巴多教授继畅销书《心理学与生活》之后的又一力作。

它将彻底打破你的认知

你以为你的态度,属于你自己?

no no no!!!

你的态度,并不是你自己的,你的态度来自于你当时所处的情境。

第一章的思维导图

不要被这个拗口的书名迷惑,对于人类心理,书中写得非常通透。

在中国,我们对洗脑这个概念应该更加深刻地认识,因为我们一直在与之打交道。

在我小时候,我一直期待着2000年的到来,因为那个时刻被视为是实现「四个现代化」的标志。

但自从进入90年代以来,这个目标就再也没有被提及过,这让我对自己的智商产生了很大的怀疑。

而当我二十多岁的时候,我曾一度认为手拿一罐可乐是一件很时尚的事情,所以经常会这样做。

这当然是广告创意对我产生的影响,但现在的我明白,那只是一些会让人迅速发胖的糖水而已。

在当今社会,我们无法避免每天都被大量的信息所包围。

有些信息对我们有害,比如,传销培训或邪教的宣传。

而有些信息则对我们有益,比如,禁烟标志和广告。

还有一些信息试图引诱我们掏钱包,比如,信用卡广告,让人误以为拥有它可以让我们变得高尚。

洗脑,无处不在,对我们的影响是如此深刻和普遍。

这些洗脑效应在社会心理学中备受关注,研究着社会对人类的影响以及如何应对这些影响,可以说是研究"洗脑与反洗脑"。

在这个研究领域中,我们探讨着人们在面对各种信息时如何辨别其真实性和可靠性,如何保持理性思维,不被误导或欺骗。

社会心理学告诉我们,人类在面对信息时往往受到情感、认知和社会因素的影响。

例如,一些具有情感诱导性的信息可能会引发人们的情绪反应,从而影响他们的判断和决策。

而一些符合人们认知偏差或社会期望的信息则更容易被接受和相信。

社会心理学也强调了个体的自主性和批判性思维的重要性。

我们应该学会独立思考,不盲目相信信息,而是要采取批判性的态度,对信息进行客观评估和验证。

这样,我们才能更好地抵御有害信息的洗脑效应,做出明智的决策,并保护自己的权益。

洗脑的行为有哪些呢?

我下面提到的7种洗脑行为,几乎每个人都遇到过。读完这篇文章,你就会明白这些被包装成「常识」的东西,让你被卖了还帮人数钱,有多么让人不寒而栗,尤其是最后一点,一定要看完!

1把「受虐」当成「上进」

如果有一个,好不容易考进大城市的大学生公开说,毕业不打算留在北上广深闯荡,想回老家找一份稳定、朝九晚五的工作,马上会有非常多人跳出来指责:“年纪轻轻一点上进心都没有!”“你这样对得起爸妈吗?”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大家的思维变成了:

不愿加班,到点走人=上班偷懒不努力; 没把目标定成在大城市买房子=这个人没追求; 既不996又不去创业,没实现财务自由=啃老、扶不起的阿斗。

非得待在一线城市996、上下班3小时挤地铁+20分钟步行、合租小卧室租金快抵半个月工资,才配得上叫上进,才是年轻拼搏有梦想的年轻人吗?

难道那些安逸地待在小城市的人,尽管工资低一些,但工作认真负责,按时完成任务下班。下班健个身、见朋友、陪陪爸妈,就很颓废、堕落吗?

拼苦、拼累、拼谁能把自己榨干,这种生活到底是找虐还是上进?这是资本主义的谬论,通过模糊定义、偷换概念去达到洗脑的目的,逼着每个年轻人当让公司绽放的燃料。

2把「高配」当成「标配」

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十多年的读书生涯,我们都是在标准答案下度过的。所以在往后的人生中,我们都在下意识寻找,一个能达到及格的人生标准,来衡量自己过得好与不好。

于是很多资本家,抓住人的这种渴望拥有“100分人生指南手册”的心理,推出许多「标配」:

解决烦恼的标配:没有一杯奶茶解决不了的事,如果有,那就是两杯。 表达爱意的标配:女朋友说的永远是对的,爱她就要口红、包包、清空购物车。 年轻人的标配: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抖音微信小红书种不完的草。

上面是人生大事上的标配,细微的吃喝玩自然少不了:

美食标配:泡面+午餐肉、鸡蛋、芝士片+微波炉。 饮品标配:一点点喝成星巴克。 玩乐标配:游戏本、机械键盘、任天堂Switch。

通过微博抖音等社交平台,将这种人造文化宣传成「标配」:大家都这么做。跳过了经济条件、是否必要,把概念偷偷换成「你配不配」。

大部分人会立刻接受这个设定,生活的成本也骤然抬升。在人生「标配」的裹挟下,为追求体面而丧失快乐,钱包也变成资本家的第n桶金。

可事实是,习题之外的人生,其实没有标准答案。

所以才会有那句感慨:

“如果爱情和数学的最后一道大题一样,有正确答案就好了”。

3用「极端包装」夸大「客观事实」

赫莲娜女士说过的一句话,:“世界上没有丑女人,只有懒女人。”靠着这句话,她研制的面霜成为HR赫莲娜百万销量畅销品。

但其实,这是一句非常可怕、洗脑于无形的句子。

她知道大家的痛点:没人愿意被说是懒人,于是直接推向极端,把女生分为了两类:好看女生和懒女生。这种极端化的包装,能给人以非常强的观念冲击和煽动力,让大脑判断力直接宕机,信以为真。

为什么健身房的一对一指导永远有市场,为什么全套护肤的步骤越来越繁琐,为什么美容院的会员卡永远不愁卖。

就因为他们通过这种极端化的洗脑手段,把危害无限夸大,让你的认知颠覆,轻而易举进入设定好的观念中。

同样,把好处无限夸大,也能让心中的小念头变成大欲望。下面这段话,你几乎可以在每一个电商大促看到:

iPhone11,满300-40,不限量叠加,24期免息,每月才240,平均每天不到十块钱,每小时才3毛3,四舍五入等于不要钱啊! Airpods pro 24期免息,平均每周二十块,就是一杯奶茶钱!

这个世界上几乎99%的人,都有买买买最新电子产品、潮牌鞋子的小想法,但考虑到经济,就是偶尔想想。

而这些话抓住了这点心理,它不会直接跟你说“买它!”,而是通过各种渠道把受益点推向极端。事实上该付的钱一分没少出,却不知不觉煽动大家,觉得分期免息约等于免费。

这种洗脑手段,不仅是包装方法极端,而是将你内心的情感也极端化,可能是积累的自卑、痛点,也可能是内心蠢蠢欲动的小火苗。

当然,这不是说分期付款完全不能碰,而是要确定自己要买的东西是真的需要,不是一时兴起,最合理地规划手中的钱。

4把「角色扮演」变成「自我个性」

这种洗脑方式,能够从内到外地改变一个人的认知,让他彻底变了一个人还不自知。

平时西装革履文质彬彬,下班打开电脑就化身装置脏话的「键盘侠」; 以前聪明乖巧三好学生,微博里变成「资本在搞垮我哥哥」的审判官; 曾经用心工作热爱生活,现在成为朋友亲戚都不放过的「传销怪」。

你可能很好奇,怎么一个人好像接触了某个圈子之后,变得十分过激、判若两人?

这就是它的可怕之处。

在你刚接触时,觉得交到了几个聊得来的朋友。慢慢地,会接触到一些圈子里的人才会用的专业术语,比如饭圈缩写、日入过万案例。和他们一起你也会用起圈子内的话术,圈外的人无法听懂你在说什么,你反而产生了一种优越感。

这就达到了洗脑第一步,减少与外界的联系,进入信息闭塞的状态。

接着他们会成为你的好朋友,时常与你唠嗑、温柔地关心你,让你对他们产生依赖。给你营造了一种家一样的归属感,这是第二步固化交友圈。

等你信任他们后,就长期频繁地暗示你,不停地给你灌输圈子内的价值观。哪怕开始你有所怀疑,但长时间你信任的好朋友都这么说,你肯定会被扭转。打个比方,身边朋友全都信誓旦旦地指着**说红色时,你只会怀疑自己是不是认知能力有问题。

通过这三步,让你沉浸在圈子的价值观中。进入这个圈子后,你会成为某种“角色”,你的表现是这个“角色”所期许的行为,而不是自我个性。

这也就不难理解,为什么会有那么反差、狂热的行为:

有时间拍照,为什么不去施救?

哥哥只有我们了,专辑约满三十张;

和sk2一样的成分,杨幂去年就开始用了!

在圈子里这些不过是他们的“政治正确”。

很幸运的是,知乎圈子保持着非常高的质量。在这里可以和一群有独立意识的人对话,大家对社会热点、人生哲理、干货方法等自由表达自己的态度。我非常喜欢与人交朋友,开始玩知乎也是因为自己走过一些弯路,希望能提醒、帮助别人。

5把「营销广告」变成「生活习惯」

15年前,刚碰电脑的各位,是不是有事没事按按F5刷新。家里的电器有毛病了,赶紧上手拍一拍。

15年后——大家变成定期把手机后台全划掉,以此清理内存的人。

但事实上,在桌面刷新不会加快电脑的速度,拍电器更可能把松弛的线路拍断,关后台反而加快了电池损耗(仅代表iPhone)。可是我们还是会这么做。

习惯的力量是可怕的,人是讨厌变动的生物,年纪越大,就越倾向于一成不变的行动和思维。而这个特点,就变成洗脑方式的切入点,只要贴合大家的习惯,后面的事情是水到渠成。

怕上火,喝——

好空调,——

是不是脑海中自觉接上了某个牌子?

拼多多拼多多,拼得多省得多。

洗啊洗啊洗澡澡,宝宝金水少不了。

4008208820,DHC~

妈妈。诶~什么香香脆脆我们都爱,美好时光海苔。

是不是仿佛那熟悉的旋律再次在耳边响起?

你可能不能理解,商家花那么多钱打广告,就是为了给我洗脑,让我接梗?不是的。今天我只是提了几个关键词,你的大脑就能接上他们的品牌。等你真的需要用某个东西时,你会马上、条件反射、像训练有素的士兵一样,立刻反应出这些牌子,这就是习惯的力量。

再比如,我们有个习惯是买东西前问问用过的人评价、某个东西买的人越多说明东西越好。商家就抓住了这一点,淘宝刷好评、刷销量。某网红x茶店特意设置耗费时间的制茶过程,甚至雇人去排队,让一杯饮品要等3、4个小时,营造门庭若市的景象。

于是毫不犹豫在那家淘宝店下单,问起哪家奶茶店最好,脱口而出x茶。他们利用习惯,让人情不自禁听他们话。

6创造「稀缺感」获取「优越感」

想想小学的时候,吵闹的学生变得乖乖听话,就是为了得到一朵小红花。老师通过掌握一种稀缺资源和评价准则,来让小孩子听他话。

早期苹果和小米饥饿营销,蹲点官网拼手速,刚发售的苹果能炒到1万多一台。大家纷纷认为,苹果是最好的手机,小米性价比最高,才会如此稀缺。

“钻石恒久远,一颗永流传”,钻石大王戴比尔斯一句广告词,让碳元素变成爱情的象征。DR钻戒男士只能买一颗,“一生只爱你一人”,让DR成为真爱必备。

这也是《影响力》这本书中提到的,让人从负面抵抗到积极合作的原则之一:短缺。机会越少,价值就越高。害怕失去某种东西的想法、和希望得到同等价值东西的想法,前者对人们的激励作用更大。

创造稀缺、掌握稀缺,当某种东西供给由充足变为短缺时,就能轻轻松松让人对稀缺物品高看许多,得到它的意愿更强烈。而如果必须通过竞争才有可能得到时,人们会更为之甚至为拥有它而开始争夺。

另外《影响力》中的互惠原则告诉我们:

「熟练的运用互惠原理,营造对方对你的亏欠感,是获取他人顺从的有效策略。」

7用你的「行为」控制「精神」

心理学上有个鸟笼效应,两位学者进行赌博,詹姆斯说“我有一个办法,一定会让你不久后就养上一只鸟。”接着他送卡尔森一只鸟笼。

本来没有养鸟意愿的卡尔森,一次次对客人解释空鸟笼来由,反而让客人更疑惑。最后他不胜其烦,无奈只好买了一只鸟。

我们的态度没有想象中那么坚定,警惕非本愿的行为,它会无形中改变我们的意识。

为什么一些大酒店,经常要服务员早上要站在一起喊和工作毫无关系的口号?因为面对这些无意义的工作,服务员的心中想的是“我是服从命令才做的”,长时间下来,他们会越来越服从。

为什么很多公司,明明已经决定要聘用你了,却仍然要设置重重关卡考验你?这是为了增加你对组织的认同感,你初期的“艰难”会让你感到来之不易,增加对组织的喜爱。

很多人成年后,都会听到这么一句话“先适应这个世界再改变它”。很可惜的是,大部分人适应的结局都变成「得过且过」,因为行为已经无形中左右了你的想法。

大家常说「经济独立才能人格独立」,我认为恰恰相反:一个人格独立的人,才不容易被周围的洗脑方式左右自己的想法,做出最理性的判断,进而赚到自己认知范围内的财富。希望我们都能做一个「人格独立」的人。

洗脑本质的含义是:用一切手段反复地将符合自己利益的错误虚假的认识与思想去灌输给他人,使其信以为真,同时又极力阻止其接受各种其它不同的信息。方法:1、让人处于高亢的情绪状态,让生理左右心理,让情感战胜理智。2、只提供单一的信息源和信息通道,把其他的信息源和通道屏蔽。3、通过身体力行来强化信仰。洗脑者会让受洗者对思想进行实践,这些实践对于内心的认同也能起到很大的作用。4、制造群体压力,尤其是让周边人、同伴等施加影响。洗脑者善于制造一种舆论环境。5、仪式化。洗脑者会制造一些仪式,仪式可以把一些抽象的思想具象化、有形化,让人们形成图腾崇拜,并且仪式的庄严感也给受洗者造成必须遵从的压力。6、让人做出承诺。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3975760.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8-19
下一篇2023-08-19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