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阳节表达的情感是什么

重阳节表达的情感是什么,第1张

重阳节表达的情感是:佳节之际对不在身边的亲人的思念,或者是对往事峥嵘的一种怀念。

另外,重阳节,起源于战国时代,九月初九,日月逢九,二阳相重,故称“重阳”。而每到重阳节正是登高远眺,舒畅胸怀的好时光。重阳节和其他传统节日一样,是家人团聚的佳节;也是一个纪念祖先的节日。重阳节主要节俗活动是登高、赏菊、喝菊花酒、插茱萸、吃糕等。

1元宵节,吃元宵。元宵象征着团圆,一家人可以在一起吃元宵,这便是元宵节最好的祝福。

元宵

2春节吃饺子。一大家子人坐在一块儿,看春晚,包饺子。

3腊八节,喝八宝粥。

端午节的美好寓意是祈福辟邪、迎祥纳福、辟邪除灾、祛病防疫、爱国精神。

端午节是集祈福辟邪、欢庆娱乐和饮食为一体的民俗大节。端午习俗内容丰富多彩,这些节俗围绕着祭龙、祈福、攘灾等形式展开,寄托了人们迎祥纳福、辟邪除灾的愿望。

有说法说仲夏端午阳气旺盛,万物至此皆盛,是草药一年里药性最强的一天,端午这天采的草药祛病防疫最为灵验、有效。因此自古传承下来的很多端午习俗都与辟邪除灾、祛病防疫有关,如挂艾草与菖蒲、午时水、浸龙舟水、佩香囊、拴五色丝线辟邪、佩豆娘、贴五毒图、挂钟馗像、喝雄黄酒、洗草药水、薰苍术祛病防疫等等习俗。端午节还是纪念屈原的节日,主要是体现了屈原的爱国情怀,公元前278年,秦军攻破楚国京都,屈原看着自己的祖国被侵略,心如刀割,但是始终不忍舍弃自己的祖国,在五月五日抱石投汨罗江自尽,以自己的生命谱写了一曲壮丽的爱国主义乐章。

重阳登高忆兄弟之情。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作者:王维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注解:

1、登高:阴历九月九日重阳节,民间有登高避邪的习俗。

2、茱萸:一种植物,传说重阳节扎茱萸袋,登高饮菊花酒,可避灾。

译文:

一个人独自在他乡作客,每逢节日加倍思念远方的亲人。

遥想兄弟们今日登高望远时,人皆携带茱萸是否发觉少我一人。

赏析:写游子思乡怀亲。诗人一开头便紧急切题,写异乡异土生活的孤独凄然,因而时时怀乡思人,遇到佳节良辰,思念倍加。

接着诗一跃而写远在家乡的兄弟,按照重阳的风俗而登高时,也在怀念自己。诗意反复跳跃,含蓄深沉,既朴素自然,又曲折有致。“每逢佳节倍思亲”版千百年来,成为游子思念的名言,打动多少游子离人之心。

扩展资料:

创作背景:

这首诗是王维十七岁时因重阳节思念家乡的亲人而作。王维家居蒲州(今山西永济),在华山之权东,所以题称“忆山东兄弟”。写这首诗时他大概正在长安谋取功名。这首诗抒发身在异乡的游子适逢佳节对故乡亲人深切的思念之情,反映出人们的心声,引起人们的共鸣。全诗朴素无华,蕴藉深厚,用词精练,曲折有致,堪称千古绝唱。

参考资料: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王维的这首诗,既可以说佳节思亲,又可以说成对往事峥嵘的怀念。家乡的时代变迁,历经沧海桑田的变化,感叹岁月神偷,物非人也非,漫漫人生,归期遥遥无期,心情空寂之时,来一口栗满多的坚果,在品味美食的同时,收起万千思绪的心,生活还是要继续吧。

清明节到了,这是一个蕴含着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节日。

千百年来,我们的祖先从生活的愿望出发,为每一个节日都创造了许许多多丰富而又动人的习俗,这些诗意般的节日习俗,使我们民族一代代的心灵获得了安慰与幸福。同样的,清明节寄托了百姓大众的特殊感情,承载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愿望和祝福。

值得关注的是,从2008年开始,清明、端午、中秋与春节获得同样的国家法定假日待遇,如何借重传统节日进一步弘扬中华文化成了社会普遍议论的热点。

清明是我国农历二十四节气之一,在农耕发达的古代中国,人们在这一天举行扫墓、踏青、荡秋千、放风筝等多种风俗活动。只是随着社会的变迁,而今清明节已被局限为扫墓祭祖日,给祖坟添土、烧纸、或立碑、做场,煞是热闹。更有甚者,随着生活的改善与收入的增加,国人扫墓祭祖之风也在不断升级——从最初的添土、烧纸,到现在的为阴曹地府发行“阴币”;从纸人、纸马、纸轿到眼下琳琅满目的纸造轿车、别墅、二奶;从以家族为主的族群祭祀到眼下一些地方政府热衷、动辄成千上万人参与、灯火辉煌、鼓乐喧天的大典公祭……

当然,许多地方的官员争相主办 “公祭”活动,旨在借名人或胜地之效应扩大招商引资,为地方经济与社会发展造势。但那种比拼祭奠之排场、墓地之豪华,令人深思!

我们国家的改革开放已经走过三十年。三十而立,在经济实力迅速提升的同时,对传统文化的观念也正在进入到一个新阶段,传统节日成为国家的法定假日即是标志之一,多少人为此额手称庆。透过这小小一步的背后,人们看到的是政府支持的那种文化传承的自觉张扬,许多地方乐于通过各种适应时代和民生需求的配套主题文化活动,提升传统民俗的文化内涵与节日价值,这是一种可贵的有意义的探索。

社会在进步,清明节理应伴着社会的和谐与进步赋予更为丰富的内容,并且首先体现的是自然与人文的和谐。所谓的人文精神,一是思念故人,二是维护新生。清明时节,天气转暖,万物萌动,花红柳绿,百鸟齐鸣,人们怀着欣喜之情,迎接一个新生长季节的到来,在包含了扫墓祭祖、踏青春游等节庆活动在内,品味自然,欣赏春天,呈现出人与自然的亲近与和谐,这是其一。

其二,在传统大家庭生活模式已经逐步解体的当代社会,家庭成员团聚的机会越来越少,清明祭扫活动既能体现对家庭的尊崇,又能表达对祖先的感恩,还显现了对老人的怀念、对血脉亲情的认同,无疑地,这必然会促进个人与家庭的和谐,进而带动社会的和谐。

还有,对生的渴望,对死的恐惧,乃人之常情。借助清明节,人们在追思先人、感恩父母、增进亲情、享受生活的同时,启迪大家冷静地对待死亡,将其视之为人生必不可免的归宿,具有一个面对生死达观的良好心态。

而更为重要的,是清明节的教育功能。孔子有言:“慎终追远,明德归厚。”清明扫墓祭祖,回忆祖辈的辛苦,缅怀先人的功德,开展诸如“中华经典诵读”“中华赞诗词歌赋征集”一类的活动旨在让今人懂得道德敦厚与感恩先辈的道理,认识其所寓意的生生不息的民族精神,从而多一份社会的责任,留一点可贵的精神品德,使个人、家庭乃至民族的优秀文化得以传承。

清明是春天的节日。在明媚的春光里,我们尽可以踏青野游,去感受大自然的静谧与清新,演习“仲春之月男女相会”的烂漫与欢乐;可以去戴柳、插柳、歌唱、跳舞、打秋千,体会各种贴近大地的胸襟与亲情,领略春的气息与温馨;或者植树种草,打造绿的世界,为大自然的幽雅环境添油加力,让春天的节日变得绚丽而多彩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3978657.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8-19
下一篇2023-08-19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