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双向情感障碍”的一些思考

关于“双向情感障碍”的一些思考,第1张

最近看到一些关于“双向情感障碍”的文章,上面提到有这种病的人不一定就是天才,所以不要妖魔化这种病。

这种病有一部分与遗传有关,还有一部分是因为在童年过早接触了世界名著有关。

因为世界名著在文学上很有意义,但是并不适合孩子们过早阅读,因为世界名著的另一面是悲情。

在孩子们还没有形成自己的知识体系、心智海不成熟的时候去接触这些名著,很容易共情,并产生虚无感。过早地思考人生的意义,并不适合初中以下年龄的孩子们。我不知道这种理论对不对,但是它的确是研究问题的一个角度。

这种病也和环境和养育者有关系,比如过分溺爱,或者过度缺爱,或者养育者过度追求完美,苛刻。

另外,我个人觉得和中国现在的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有很大关系。孩子们的体育能力太低了,基本上没有什么体力劳动。也不做什么家务劳动。孩子们获得快乐的方式好像只有唯一的一种,就是学习书本知识,并取得成功。

好像学习成绩好不好,成了孩子和家长们唯一在乎的事情。读书应该是一种享受,可是现在正好相反,成了一件极为功利的事情。

再看家长们,大多数人的思想和两千年前没有什么区别,就是我是家长你必须听我的,你要孝顺,要感恩,要好好学习。

可是家长们却不去学习如何教育孩子,因为时代变了,一切的模式都应该发生变化。

如果我们还用两千年前就有的,简单粗暴的模式去教育孩子,可想而知会是一个什么样的结果。

家长们应该在工作之余学习一些心理学,国家也可以从这个层面做一些干预。

比如电视台、网络、居委会、社区尽可能去宣传一些家庭教育方面的标语和新闻、文章,在社区定期地、循环地举办一些公益性的讲座。

家长需要不间断地学习,不管是主动的还是被动的,都务必让家长们学习一些心理学,这样才能科学地对待我们的孩子们,科学地对待我们的下一代。

我觉得学习心理学并不是想象中的那么高大上,也不是想象中的那么难。我们完全可以通过宣传一点一点地渗透,像蚕吃桑叶一样,像蜗牛爬树一样,像精卫填海一样地做这个事情。

只要我们有这个意识,向这个方向努力。家长们的素质提高了,自然能更好地教育孩子,和孩子更好地互动,有更好的亲子关系。

说回我们对读书的重视。

读书就是为了拿高薪,住好房子,提高社会地位,这话本来没错,但是太片面了。

因为如果整个社会眼里只有读书这一件事,忽略其他比如体育、劳动、礼仪、民俗,那么这个社会只会培养出一批又一批读书机器,他们冷血、没有同情心,极为利己,成为精致的利己主义。得“双向情感障碍”的人只会越来越多。

读书不是目的,只是我们通往幸福的其中一种方式,通往幸福需要多种方式的组合。

关注人类的精神需求,精神卫生的需求,事关你我他。因为没有一个人会希望自己的家人得精神方面的疾病。

如果“抑郁症”、“双向情感障碍症”越来越多,那么一定是这个社会病了。

网上有能聊出真感情的,但网络真真假假,有的付出真情,有的被骗财骗色,提高警惕,头脑清醒,预防诈骗。

真爱不分是在现实中还是网络里。现实中的许多夫妻有的是发小、有的是同学、有的是同事、有的是朋友,他们没有共同语言和相同的兴趣爱好,该离婚还是离婚。而网恋里有缘分的人,他们经过几个月的网上交流,就会不知不觉的产生了感情。原因是他们有说不完的话,他们久处不厌,他们就像遇到了另一个自己,可以随心所欲的倾诉彼此的心事,不需要戴着面具。

男人对待感情,一般有几个特征,这也是男人的性格、宿命、爱情观的具体表现——

1、不喜欢拖泥带水。喜欢干脆利落,喜欢就是喜欢,不喜欢就是不喜欢。爱就是爱,不爱就是不爱。

2、男人缺乏韧劲。就是坚持对待一件事情持之以恒的精神,钻研精神和永不放弃的精神。假如女方提出离谱的要求,男人除非特别喜欢和深爱,否则也不会发挥太多的精神头追求。

3、长期的爱情长跑对于男生来说女人来说都是一种伤害。首先大家都会发现彼此的性格缺点,加上文化背景、教育水平不同,导致双方不和谐,爱情不甜蜜,无法共同发展下去。谈情说爱的时间,一般以一个月到两年为佳,时间太长就会增加变数,导致分手。

4、对待性生活的态度决定爱情分手的速度。对于男人来说,可能早得到是心理学里最大的欲望,毕竟爱情还是以性作为是否得到的一个重要标志。但是,过早的得到也可能给女方带来伤害,比如怀孕,比如生孩子,比如打胎也是需要资金的。

5、门当户对问题。虽然九零后和零零后已经改变了不去世俗跟随某些地方高额礼金的做法,比如裸婚,比如闪婚。但是在中国,大量人口还是出在农村,很多传统和世俗眼光不会短时间改变。必须按照当地“做法”才能找到心仪的女方。这个给和谐的婚姻增加了困难。有些地方的礼金高达几十万元,让男人望而却步!

所以,并非男人说放下就放下,也不是不负责任,有时候是逃离这个时代,逃离这个世俗,甚至一辈子光棍,一辈子单身,也是逼不得已。

现在,让我们想象有那么一个人,他疯狂地打游戏,他关心游戏里的世界里胜过关心他的老妈,他几乎把所有的感情都投入了游戏——他仅为游戏而喜,他仅为游戏而悲,那么我们可以肯定大多数人都会这样评价他:“废物一个,只会沉溺于虚幻的游戏世界!”同理我们也会以同样的理由批评那些整天活在自己梦幻世界中的人。

然而,我们真的懂得如何去区分所谓的现实与虚幻的世界吗?答案其实并不是那么肯定,我们一直以来都对我们的理智太过自信了 。试想,你在做梦的时候,尤其是睡得比较死的时候,你真的能意识到你在做梦吗?你会以为那就是现实。以现在的科技发展来看,未来的游戏一定也可以做到给予玩家一种超现实的感受,无论是在视觉听觉还是触觉上——那时候的玩家真的还有能力去区分现实和虚幻的世界吗?现实和虚幻世界的界限会越来越模糊。

基于上述的论述,我们可以进一步推理: 我们现在这个所谓的现实世界,可不可能也只是个虚幻的世界呢?答案是可能的。 我们可能只是从另外一个拥有科技超发达的世界上线来到这里——我们去上学,我们去工作,我们买房生孩子,我们为种种的事情悲伤欢喜,然而这些都是虚幻的——一旦我们从这个虚幻的世界里醒过来(或者说下线,我们可以把死亡当做是下线),我们会猛然发现那些我们爱过恨过的人其实不过是个“数据”罢了。

经过上述的论述,我们得到了一个让人感到悲伤的推论: 我们永远也无法分辨何为现实和虚幻 。这样,我们就会不断地告诉自己:“我所有的努力有什么价值呢?我现在可能只是活在一个虚幻的世界里,一旦从这个世界醒来(下线),我所有的努力还不是化为虚无?”这样一个推论,顿时让我们所谓的人生价值都化为虚无——我们所珍视的人生,是没有任何意义的。于是人们便变得懒惰,变得只会及时享乐,变得懦弱,变得连面对生活的勇气都没有——甚至很多人走向了自杀的道路——他们急切地想要去寻找一个更为真实更为幸福的世界。

然而我想说,这些做法都是错误的。 尽管我们无法区分现实与虚幻,但还是有一样东西我们是可以把握的:情感。 我们发现,尽管那些疯狂打游戏和整天做白日梦的人被我们批评只是活在虚幻的世界里,但是他们的情感却真实的。也就是说,虚幻世界里的情感和现实世界里的情感是等同的,而且彼此可以相互影响。这是一个让人兴奋的发现,因为它可以让我们知道我们在这个世界活下去的意义,告诉我们人生的价值——那怕我们只是活在一个虚幻的世界里!

我们可以推论: 既然现在这个天天去上学工作的我是虚拟的,那么某处就必定有一个真正的我,从那个真正的我里,我可以找到存在的价值。我虽然无法分辨现实与虚幻,但这没有关系,因为我可以通过情感把虚幻中的我和现实的我连在一起。 也就是说,如果我在虚幻的世界里悲伤欢喜,我回到现实时也必会带着这份悲伤欢喜;我在虚幻的世界里坚守做人的原则,我回到现实时也必会如此坚守;我在虚幻的世界里只顾享乐放荡,我回到现实时也必会变得懦弱堕落。既然情感是相通的,那么在虚幻世界里的所作所为必定也会让现实中我的人格付出代价。

说到这里,我相信各位都懂得我们在这个世界里存在的意义了,也请各位再认真思考思考你自己的人生价值。有时候我会这样定义现实与虚幻的世界: 如果你在一个世界里经历了更加长久更加深刻的情感,那个世界就是现实世界;相反,则是虚幻世界。因为情感是我们可以把握的唯一东西,我们只能用它来衡量一切 ——所以有时候梦就是现实,有时候现实就是梦;有时候游戏就是现实,有时候现实就是游戏。如果我们活在这个所谓的现实世界,但却不去思考,不去认真地经历一些事,像一个僵尸一样活着,那么我可以说你只是活在一个虚幻的世界里。 退一步说,你在这个世界里做着什么有时候并不是那么重要,重要的是你知道你在做什么,重要的是你知道这是你选择要做的。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3983749.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8-19
下一篇2023-08-19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