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们在与异性接触时,往往会出现种种负面情绪,如紧张、焦虑、压力等等。这是由于社会因素、心理因素、情感因素等多种原因所导致的。本文将从这些角度来探讨为什么接触异性会让人产生精神内耗。
社会因素
社会因素是导致人们与异性接触时出现精神内耗的一个重要原因。社会文化大环境中经常会给人们灌输一些对异性不够积极、不够正面的看法和观念。例如,对男性强调“大丈夫不怕姑娘穿”,对女性进行早婚早育的倡导等等。这些社会文化因素容易使人对异性产生一种错觉:如果与异性接触,就意味着在性意义上的持续接触或发生关系。这种观念的强化,让人们在与异性接触时产生越来越多的紧张和压力。
心理因素
心理因素是导致人们与异性接触时出现精神内耗的重要原因之一。在与异性接触时,人们会感到自我意识的强烈,害怕自己的言行行为会带来负面后果,往往会想把所有事情做得漂亮、完美。同时,自尊心及对外界评价的潜在影响也会影响到人们与异性的接触。特别是在异性的评价与自己的期望不一致时,就会使得人们心境失落,进而无法轻松地与对方交流、沟通。
情感因素
情感因素也是影响人们与异性接触时出现精神内耗的重要原因之一。不同人们对异性的感受、看法有所不同,而情感因素则更多地与个人的情感体验相关。夫妻间的情感关系、家庭背景、取得的性别关系经验等等,都会对一个人的情感偏见产生一定的影响。情感偏见的产生,会使得人们对异性接触时预设各种负面情境,对人造成一定的压力。
以上就是导致人们与异性接触时出现精神内耗的三种主要因素,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对性别认知的错误或过度强调;二、人际交往上的紧张和困惑;三、个人心理上的压力与焦虑;四、情感体验中的情感偏见等等。对于这些因素,我们应尽量重新审视,给予一种健康、积极的展望。
首先,我们应该正视性别问题,理性看待性别问题,杜绝误解和偏见的存在。接着,我们需要为增加自己的交际能力,多充实自己的生活。学会有效的人际交往技巧,也要明确自己和异性之间的情感,不要太过紧张,努力放松自己的情绪。此外,在遇到情感偏见困扰时,我们需要引导自己深入思考,认真梳理自己的情感体验,做好更加客观理性的诠释。总而言之,我们应该为自己的情感情绪注入健康、积极的力量,为建立更加稳定、健康的人际关系提供支持。
当我们谈到“情绪”的时候,我们会习惯性地将它和“本能”联系在一起。因为我们一般会认为,情绪感知能力,往往是一种本能的反应,是天生的,与生俱来的。我们开心会笑、伤心会哭、遇到困难会皱眉头等等,这些情绪似乎并不需要后天学习。婴儿一生下来,饿了就知道哭,用哭来表达他们情绪;当我们遇到恐怖的事情,我们会心跳加速,血压上升,手心出汗,并且表现出“惊恐”的表情等等,这是我们一直以来的传统认知,作者称之为“传统情绪观”。传统的情绪观有几个特点:
第一:一个人的情绪会以某些固定的形式表现在外,作者称之为“情绪指纹”,也就是说表现和情绪是一一对应的。我们常说“你的情绪都写在脸上了”,比如你开心时会微笑、放松时身体更舒展、愤怒是拳头会握紧等等。
第二:一个人的情绪在大脑中存在某些固定的“神经回路”。也就是说,传统神经学家认为,大脑的某个部分控制着我们的情绪,比如通常认为大脑杏仁核控制恐惧的情绪,如果杏仁核受损,则没有恐惧的情绪,**《头脑特工队》情节是以此为基础来设计的。
第三:每种情绪有独特的心理特征,也就是说,情绪表现和心理特征是一一对应的。有一部美剧《别对我说谎》就是通过情绪变化来识别犯罪分子的心理特征的,前几年,也有很多类似的电视节目,心理学家通过阅读嘉宾的表情来识别他们的心理状态等等。
你可能问会,这还有什么错吗?但这本书的作者告诉我们,我们的确错了。为什么呢?
情绪构建理论让我们再简单梳理一下传统情绪观的过程,情绪的产生我们通常认为是这样的:我们的感官接受到外在的感知信息 –> 触发某个神经回路 –> 表现出某种内在心理状态 –> 表现出某种外在情绪特征。比如看到一条蛇,会激活大脑的杏仁体,然后心跳加速、手心出汗,然后我们心理会特别紧张,同时我们也会表现出恐惧和害怕的表情。
这个过程看起来是顺理成章,但真的是这样吗?但实际并不完全是这样。
首先,同一种表情,很可能代表不同的情绪。一个人笑可能是极度悲伤,一个人哭也有可能是喜极而泣,所以,情绪和表情并没有一一对应。比如下面这张照片,这个人处于什么情绪中?
绝大部分都认为这个表情是一种惊恐,但其实这是2008年美国网球公开赛决赛中,小威廉姆斯击败了她的姐姐大威廉姆斯后,所表现出的欣喜若狂。
其次,情绪和心理特征也并不是一一对应的。比如心跳加快并不代表一定是恐惧、激动的情绪,是大脑将身体变化解读为某种情绪。
最后,情绪反应也没有固定的神经回路,通常认为杏仁核控制恐惧的情绪,如果杏仁核受损,则没有恐惧的情绪,但实验证明并非如此。
那情绪是如何产生的呢?作者提出了“情绪构建理论”。我们情绪产生的过程大概是这样的。
首先,我们感官系统接收到来自外界的各种感官信息,但是这些信息对于大脑来说,都是噪音,并不能直接让我们产生情绪反应。你的大脑会结合你过去的经验来构建一个假设,然后你的大脑根据你的假设,对当前的输入信息进行过滤,然后将过滤后的信息,赋予某种概念和意义,最后产生出某种情绪。
总结起来,作者认为“情绪构建理论”和“传统的情绪观”有几点关键的差异。
第一:我们的情绪并不是一种本能的反应,而是结合了输入的感官信息+过去的体验+你的认知(尤其是概念)的一种综合反应。换句话说,情绪和你当前所在的场景,你过去的体验,你的概念认知都是相关的。
第二:我们是情绪的主动构建者,我们的情绪不是外在信息输入后的一种被动反应。是我们主动在大脑中根据当前的情况和过去的经验模拟了一种情绪,然后指导我们行动。换句话说,情绪反应是大脑的一种模拟和假设。
这样说可能有点抽象,让我们来举个例子。想象一下,一只蜜蜂正在一朵芬芳的白色花朵的花瓣上轻舞,一边授粉,一边嗡嗡叫。如果你喜欢蜜蜂,那么你会张开想象的翅膀,其他神经元也会立刻调整好你的身体准备走近观察,你的心跳加速,汗腺准备分泌汗液,血压开始下降。
但如果你过去曾被蜜蜂蜇过,有过痛苦的经历,那么你的大脑会让你的身体做好逃跑的准备,或者做出一个准备搏斗的动作,你的身体会出现一些与先前不同的变化。每次你的大脑模拟感官输入时,你的身体就会自动出现一些变化,这些变化可能会改变你的情绪。
你的蜜蜂模拟想象源于你的心理概念中对蜜蜂的印象,这个概念不仅包括对蜜蜂的认知,比如它的样子、声音,你对它的反应,你的自主神经系统发生了哪些变化导致了你的行动等等。同时也包括其他与蜜蜂相关的概念信息,比如“草坪”“花朵”“蜂蜜”“蜇人”“疼痛”等等。
所有这些信息和你所拥有的“蜜蜂”概念融合到一起,指导着你在特定环境中模拟“蜜蜂”。因此,像“蜜蜂”这样的概念实际上就是你大脑中神经模式的集合,它代表了你过去的经历体验。你的大脑以不同的方法把这些模式结合在一起,感知并灵活指导你在新情境中的行为活动。
根据你的概念,你的大脑会把一些事情集合在一起,而把另一些事情分开。你的概念是大脑的一个主要工具,用来猜测即将到来的感觉输入的意义。比如,概念可以赋予变化的声音以意义,这样,你在听到声音的时候,就不会把它视作嘈杂的噪音,而是将之认定为话语或者音乐。
所以,情绪一种综合的反应,而这种反应是跟场景、过去的体验、你的概念认知密不可分的。情绪并不是一种纯粹的本能,也不存在某种固定的神经回路,当然情绪和表情,或者身体反应也并不存在某种对应的关系。
所以,情绪是我们大脑对外界环境的一种假设或者说预测当我看到这一个观点的时候,也被震惊到了。一直以来,我都认为情绪很难控制,是一种本能反应,但是这本书让我们看到了另外一种可能。
其实不仅仅是情绪是一种假设,我们过去很多固有的认知都仅仅是一种假设。在《你为什么而工作》这本书中,作者告诉我们,其实我们生活在一个“被假设”的世界里。比如通常我们认为,工作都是辛苦的,我们为了钱而工作。其实这是一种假设,在“现代经济学之父”亚当·斯密的《国富论》中就提出了很多假设:比如“理性经济人”的假设,每个人都是自私自利的假设;比如人性懒惰,人都为钱而工作的假设等等。
亚当·斯密说:“想过尽可能舒适的生活是每个人的天性,如果一个人从事某项繁重工作和他不做所获得的报酬没有任何差别的话,那么他就会粗心马虎地应付差事,而政府也默认这种行事原则。”
但是,因为这种思维根深蒂固了,所以一般情况下,我们很少去质疑它们,而且我们还会不断强化这种假设,比如在工作中遇到不开心或者困难时,我们常常在心理告诉自己,我们是为了钱而工作的,所以不开心是正常的。我们把获得回报和忍受痛苦作为了一种交换,但其实这正是基于,我们对工作的一种假设。但其实,我们有其他的假设,比如那些公益组织的志愿者,他们并没有被假设为钱而工作,但是也可以从中获得满足感和快乐。
其实我们生活中,我们绝大部分认知都只是一种假设,甚至从某种程度上说,就像现代经济学之父亚当·斯密对于经济体系的假设一样,道德其实也是人类社会共同的一种假设,人类社会就是基于一套套这样的假设而建立起来的。就像著名的历史学家和畅销书作家尤瓦尔·赫拉利在《未来简史》中说:公司是什么?国家是什么?民族是什么?尤瓦尔·赫拉利给出的答案是:想象共同体。
研究情感因素的重要意义
The Significance of Studying the Affect Factors
关于情感的重要性,王初明博士说过:“情感之所以重要,只因为它是发动机,再好的机器,若不发动起来,便是一堆废物。情感的作用若发挥得好,可以启动学能,调动学习积极性,释放学习潜力,解决学习过程中的心理和思想问题。”事实上,情感除启动和启智功能外,还有信号、感染、迁移和健身等功能,这些功能对我们教师搞好教学都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英语学习的特点和中学生的情感特征决定了情感在英语教学中更为重要。学生,尤其是偏远山区中学的学生,缺少英语学习的大环境,英语学习中有大量的词汇、句型、语法要记,需要大胆开口运用英语;而中学生,尤其是高中生,随着年级的提高他们的自尊心越来越强,自我保护意识日趋增强,有相当一部分学生怕出错、怕开口、怕老师提问,对自己缺乏信心。教师若能认真研究英语学习中的情感因素,设法消除学生的消极情感,培养学生的积极情感,教学工作就会卓有成效。具体来说,研究情感因素至少有以下几点重要意义。
11 情感在教学中具有多种功能
情感的特性与英语教学自身的特点决定了情感在英语教学中的独特的功能。所谓功能,就是一个系统所具有的对其它系统施加影响的一种属性。弄清情感在教学中的功能,有利于提高英语课堂效率,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情感在英语教学中主要有以下几大功能:
111动力功能列宁说过:“没有‘人的感情’,就从来没有人对于真理的追求。”(列宁,1958:255) 这说明情感具有动力的功能。动力功能是指情感对于人们的行动具有增力或减力的作用。积极的情感能发挥增力作用,激励人们的行动;反之,消极情感会产生减力作用,阻碍人们的行动。因此,在教学中要设法激发和发展积极情感,帮助学生抑制和克服消极情感。
112启智功能
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的感知、记忆、注意、想象、思维等心理技能的发挥受主体情绪状态的影响。人在认识活动中的积极性直接影响着智力发展的活动效率。经过调查93%的学生认为学习积极性高时领悟快,记得牢(温正胞,1999:23)。在教学中,情与知的出现常常一前一后,互相促进,相辅相成。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在发展学生智力的同时,必须注意培养和优化学生的情感因素,使之相互促进,共同提高。
113 信号功能
是指一个人的情感能通过表情外显而具有信息传递的效能。表情分为言语表情和非言语表情(即body language)。表情在社交中起着重要作用。心理学家艾伯特"梅拉别恩(Mehrabian Albert)研究了使用英语的人们的交往现象后发现,日常生活中55%的信息是靠非语言传递的,38%的信息是靠言语表情传递的,只有7%的信息是靠纯粹的语言传递的(转引自江佳慧, 2001:16)。在教学中,教师通过表情传递教学信息,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学生通过教师的表情了解信息,又把自己的了解程度通过表情传给老师。教师若善于运用表情,可以增强教学效果。马卡连柯也曾指出:“不能运用必要的面部表情,或者不能控制自己情绪的老师,都不能成为良好的老师。”(马卡连柯,1979:305)
114感染功能
是指一个人的情感具有对他人施予影响的效能。调查数据显示,教师上课时感情投入,82%的学生的注意力不易分散(江佳慧,2001:16)。心理学研究还表明,一个人的情感会影响他人的情感,而他人的情感也能反过来影响这个原先的情感,诺尔曼"丹森(Norman K"Denzin)教授称之为情感互动。他说“情感互动是两个人之间通过相互作用而进行的情感转让,使一个人情不自禁地进入对方的感受和意向性感染状态的过程中,它把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人结合在一个共同的情感领域之中。”(诺尔曼"丹森,1989:203) 由此可见,感染功能有两种体现:甲被乙感染;甲乙相互感染。在语言教学中,一是通过教学内容感染学生,二是通过师生之间的情感互动使学生受到感染。
115迁移功能是指一个人对他人的情感会迁移到与他人有关的事物上去的效能。情感迁移是情感的一种扩散、泛化现象。燕国材在揭示情感自行扩散规律时指出:“在一定条件下,人的情感可以弥漫到主体与客体上去。”(燕国材,1992) 我国有句俗语叫“爱屋及乌”正是对这一现象的典型概括。有调查显示,初中100%,高中9894%的学生对老师感到满意时,也喜欢该老师所教的学科(吴昌顺, 1987)。由此可见,学生对老师的情感会迁移到相应的学科上。根据这一规律,我们教师必须要真诚地热爱学生,在人格上要充分尊重,在思想上要亲切关怀,生活上要细心照顾,学习上要耐心指引,让学生时时处处感受到师爱,学生就会以相同的情感来回报教师。
116健身功能。情感不仅会影响学生的学习,同时也会影响学生的身心健康。处于愉快情绪状态下的人大脑功能完善,能保证内分泌系统、免疫能力、消化系统功能的正常发挥,减少疾病的发生;如果消极情感长期存在,就可能产生心理疾病。有研究表明,精神舒畅与精神忧郁者患重病死亡的比率是2:18(熊川武,1999:133)。因此,发展积极情感不但可以提高教学效果而且还可以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
12 语言与情感态度有密切的关系
人类语言的重要功能之一是促进人际交往。人际交往就不可避免地要涉及人的情感态度。情感态度在很大程度上需要通过语言来表达和传递。沟通情感、解决情感也需要使用语言。恰当、合理地使用语言有助于沟通情感,增进友谊和互相尊重,改善人际关系。总之,语言与情感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青少年学习英语的过程在很大程度上是学习如何使用英语。既然是使用英语,那么就不可避免地要涉及人际交往和情感态度。
13研究情感因素有助于提高教学效果
教学过程不仅是认知信息交流的过程,也是情感信息交流的过程。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学校里的学习,不是毫无热情地把知识从一个头脑装进另一个头脑,而是师生之间每时每刻都在进行的心灵的接触。”(转引自赵涌波,2001:108)这种心灵的接触就是情感交流的过程。如果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处理好情感因素,就有利于优化教学过程,提高教学效果。其理论依据有:
131辩证唯物主义(dialectic materialism):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认为,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学生个体是知识获得的内因,情感因素是学习者个体因素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如果教师善于处理好各种情感因素,创造积极情感,就有利于提高教学效果。
132人本主义(Humanism):以马斯洛(AHMaslow)和罗杰斯(CRRogers)为代表的人本主义心理学强调学习过程中人的因素。因此其学习论的基本原则是“必须尊重学习者,必须把学习者视为学习活动的主体;必须重视学习者的意愿、情感、需要和价值观;必须相信任何正常的学习者都能自己教育自己,发展自己的潜能,并终于达到“自我实现”;必须在师生之间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形成情感融洽、气氛适宜的学习情境。”(转引自张大均,2001:65) 也就是说看重知识的学习与情感、体验的结合,认为人的智力的发展和情感发展同等重要。我们也可从中得到启示:在英语教学过程中正确处理好情感因素有助于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133 建构主义(constructivism)
建构主义是学习理论中行为主义发展到认知主义以后的进一步发展。是西方教育心理学的最新教学理论,最早由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Jean Piaget)于20世纪60年代提出。建构主义十分关注以原有的经验、心理结构和信念为基础来构建知识,强调学习过程中学习者的主动性、社会性和情境性,认为知识是由个体建构的。学习者心灵的发展是已有知识和当前经验不断达到平衡的过程,伴随这一过程的是同化与顺应。智力发展包括认知发展和情感发展,两者密不可分。与认知发展同样的道理,情感发展的过程也是情感图式在不断的同化和顺应中达到平衡的过程(范琳,2003:28—29)。在英语学习这项智力发展中认知和情感同样是互相影响、互相制约、不可分割的;知识的构建伴有情感的构建,情感的构建同时又影响着知识的构建。因此,只要教师把构建积极情感作为教学目标的一部分,鼓励情感自主,使学生达到“好学”以至“乐学”的境界,最大限度地调动认知和情感的互动,就有利于提高教学效果。
134情感过滤假设(the affective filter hypothesis)
克拉申(Krashen)认为,虽然情感对语言习得机制并无影响,但情感因素起着促进或阻碍输入传到大脑语言习得器官的作用。成人情感过滤能力强于儿童,故输入效果低于儿童。因此,要创造一种情感过滤程度低的环境,排除心理障碍,降低情感过滤程度,作为输入的前提和输入效果的保证。他还把情感分成动力、自信和焦虑三类,并指出,动机大、自信心强、焦虑低的学习者输入和吸收的语言量就多(Rod Ellis, 1985:263)。因此,我们英语教师若在教学中注意激发和增强学生学习英语的动机,保护和帮助学生建立学习英语的自信心,消除和降低学生的焦虑感,更有利于提高语言输入效果,提高我们的教学质量。
另外,周榕和何广铿在对广州市省、市、区三级的9所学校共1572名初中毕业生的英语学习情感态度和学习策略与学习成绩之间的关系作了Pearson积矩相关分析后发现,“英语成绩与情感态度和学习策略都呈显著的正相关,其中情感态度与英语成绩的相关性最高(r=0322, P<001) ”并得出“情感态度是影响学习成绩的首要原因”的结论。他们指出:“以往的外语教师重知识轻情感的情况应得到纠正,取而代之的应是重视和努力尝试以情优教和以情促知。”(周榕,2004:1)
14 关注情感问题有利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积极的学习情感和主动学习的精神的养成,比学习方法、技巧的掌握具有更深刻的意义,对人一生的发展有更持久的影响。”(联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中文科译:《教育——财富蕴藏其中: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报告》)中学阶段的青少年正处于情感态度发展的重要时期。每一个阶段、每一门学科都应该关注学生的情感,帮助他们培养和发展积极的情感态度。但是,过去的教育过于强调大脑的理性和认知功能,而忽略了非理性的发展,造成了“情感空白”。事实上,教育的重要目的之一就是促进人的发展。《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2001)要求“积极开展教育教学改革和教育科学研究。继续重视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教学并关注情感态度的培养……”与其它学科一样,英语教育也应该以促进人的发展为目标。既关注认知也关注情感是语言教学中不可或缺的。关注情感可以提高语言教学效果,语言教学也能帮助学生培养积极、健康的情感。斯蒂维克(Earl W Stevick)认为,语言教学不只是为了达到某些语言目标(language goals),而且要有更加深层的目的——追求新的“生活目标”(pursuing new “life goal”) (程晓棠, 2000:3)。
15 关注学生情感有助于改变当前英语教学中的弊端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中学英语教学已经取得了巨大成就,但是也不容盲目乐观。中学英语教学中依然普遍存在“收效较低”的问题。还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对英语缺乏兴趣,两极分化现象还比较严重。造成这些问题的主要原因之一是教育者忽视了教学中的情感问题,认为情感态度的培养是政治老师和班主任的工作。正如陈琳等教授所说“我国基础教育领域有一种观点,认为情感态度不是外语、数学、物理等专门学科的教学目标,应该是思想品德课的任务。有人更为直接,认为英语与情感态度没有关系。”(陈琳,2002:68) 笔者在调查后发现:从初二开始,随着所学内容增多,需要记忆的量大,对英语缺乏兴趣,成绩不好的这些学生学习感到越来越困难,考试成绩也越来越不理想,几乎没有成功的体验,教师又没有及时给予鼓励和帮助,甚至不时被教师所批评或渐渐为老师遗忘,久而久之,就导致了怀疑自己不是学习英语的材料;又由于各种考试,特别是中考、高考给师生造成的压力过大,教学方法仍多以单向灌输为主,以讲解语言知识为主,课堂里老师独霸课堂,把学生看成是用来装知识的“容器”,很少考虑学生的需要,课堂活动机械、沉闷、枯燥和程序化,缺少生气和乐趣,缺乏智慧的挑战和好奇心的刺激,进而使教学本身成为导致厌学的因素。如果教师充分考虑情感因素,教学中多一点情感投资入,或者说多一些人文关怀,如:课堂上设置一些能真正让学生乐于参与的活动,切实做到以学生为主体;当学生遇到困难或挫折的时候,教师给予热情的鼓励和真心的帮助;设法让学生享受成功的乐趣,在成功中获得自信;当学生取得进步的时候,教师给予真诚的祝贺;教师在课堂里尊重每一个学生,不忽视任何一个学生的存在;教学中投入真情实感,营造和谐的课堂气氛,把课上得生动有趣;课内课外注意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目前英语教学中所存在的弊端是可以得到某种程度的改变的。
16 关注和培养积极情感是中学英语教学的重要内容
中学英语新课程标准第一次在中学英语教学指导性文件中明确了外语课程的人文性,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章兼中教授认为,培养人文精神是时代的呼唤,人文精神是深化英语教育改革的基点,培养人文精神的核心是重视人的因素,积极学习的态度是人文精神的重要体现。(章兼中,2002:12—15) 英语新课程标准在课程性质中明文规定:“基础教育阶段英语课程的任务是: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使学生树立自信心……”其基本理念部分的第一条是:“课题特别强调要关注每个学生的情感,激发他们学习英语的兴趣,帮助他们建立学习的成就感和自信心……”情感态度被作为影响学生学习和发展的重要因素列入课程目标之一,并对各级目标作了具体的描述。因此,关注学生情感,培养学生的积极情感已成为中学英语教学的一个主要任务、基本理念和重要内容。
情感心理是人的大脑对客观事物的态度体验及相应的心理反应。情感心理不是自发产生的,而是在人们的认识过程中由客观刺激引起的。客观刺激不仅包括来自肌体外部的刺激,也包括肌体内部的刺激,当客观刺激符合人们的愿望和需要时,就会产生积极的情绪和情感,如快乐、热爱等;当客观刺激不符合人们的愿望和需要时,就会产生消极的情绪和情感,如厌恶、愤怒等。
中学生的情感是极其丰富的,其情感表现为;高亢而热烈,浪漫而激情,迭荡起伏,内容多彩。中学生富有朝气,容易产生感情,也容易产生激怒。在某种因素的刺激下,他们表现自己的感情大胆而热烈,可以象火一样把人烤焦。然而在强烈的刺激下,他们可以在极短的一瞬间激怒发火,甚至不计一切后果地把自己的愤怒用某种强烈的行为方式发泄出来。此时,他们有可能做出令人十分可怕的事情来。
所以良好的情感对于学生的学习是非常重要的。情绪和情感又是一个人健康成长不可缺少的重要心理因素,一个缺乏良好情绪和情感的人是很难进行有效的生活的。
小叶是体育特招生,今年刚考上当地一所不错的高中,家人对这次考试结果都很满意。更好的是,他的女朋友也考上这所高中。殊料,开学后,女朋友却提出分手,原因是女孩觉得该好好学习了。男孩一时无法接受,无法听老师讲课,在课堂上也会哭泣。
青春期少年由于性心理的驱动,喜欢接近异性。当遇到自己钟情的异性时,爱慕之情便油然而生。也可能是赶时髦心里。中学生心理发展尚未成熟,社会阅历和生活经验有限,从众心理和模仿性极强。大众传媒和现实生活中的恋爱“榜样”,使他们产生了也要尝试一下的赶时髦心理。正如一位初中女生在日记中所写:“小梅和方刚好了,静雅和李军约会了好几次。看到班上那么多同学谈了朋友,我也就和他好了。我好想他,可我也不知道看中了他什么,只怕自己将来连朋友都找不到,被同伴们说无能。”还有一种可能就是寄托心里,由于长期体会不到家庭的温暖,就寻找异性寄托情感。
随着中学生身心各方面的迅速的发展,各种各样的需求日益增长,但他们对这些需求的合理性认识不足,于是与社会客观现实之间存在矛盾的情感心理。
在青春发育期受生理因素影响下,个体情感就迎来新的发展阶段,青少年开始关注异性、也在意异性对自己的关注,这是人生成长的普遍规律和自然现象。自然成长本该带来自然美好的感觉,但是在校园生活中常有因“爱”而痛苦、情感与学业冲突等不和谐现象的存在。
究其原因是中学生涉世不深、阅历不足、生活经验欠缺,青少年往往对社会缺乏足够的了解,感情胜过理智。因此,在辨别人和事、在处理人际关系时,草率行事,一时感情冲动,压过理智,与异性确立了爱情关系,以后伴随着心理上的变化、发展、成熟,可能会对对方产生不满,进而冷却或是中断彼此间的感情。这种情况,会引起青少年失望的情绪,使之消沉、甚至形成心理障碍;后果是遇事容易冲动,不能冷静、全面地考虑问题。
一名姓钱的初一学生前来咨询说,我在班上学习很刻苦,经常拿第一,如果有时当不了第一。就感觉会被别人说而感到很难受,我该怎么办呢?
少年对别人的关于自己的评价特别在意,如果有人评价不合事实或者不公正就会引起某种愤怒情绪。他们对自己的评价一般落后于对别人的评价,因而对自己的评价往往偏高,对别人的评价往往吹毛求疵。
其实,任何事情发生的原因都是有迹可寻的。中学生产生情绪和情感活动的学习动因包括:学习成绩的好坏,在班级所排名次的前后,是否受到老师的表扬或批评以及是否得到家长的肯定或否定等。
对于这种情况,中学生需要肯定自己的优点。好学,有上进心强永远都是对的,值得大家学习的。要看到每个人的优点和不足。可以在一张纸上分别写上自己和竞争对手的优点和不足。对照着找到自己的差距,要看到身体条件的差异,起点高低等种种原因。多给自己一些肯定,从而争取下一次赶上去。
人际关系的因素也是中学生产生情绪和情感活动的动因。中学生人际关系的内容一般都是围绕学习活动展开的,学习成绩好的学生受同学欢迎,他们就容易产生积极情绪和情感;学习成绩较差,不受同学欢迎的学生就容易产生消极的情绪和情感心理。
此外,中学生的兴趣爱好也是他们情绪和情感产生的重要原因。如有的学生玩电子游戏机着迷而影响了学习,受到老师的批评和家长的指责,感到很难过和内疚。
中学生在进行复杂的学习活动时,情绪和情感的激活水平过高,容易形成干扰,使学习活动的效率下降。反之,在进行简单学习活动时,情绪和情感的激活水平适度,不易形成干扰,则容易提高学习活动的效率。
中学生要认识到紧张情绪会影响学习活动的效率的道理,注意自我情绪的调节。
中学生要认识到学习成绩的好坏同自己利益的兴系,还要把自己的学习同祖国人才的需要和科学事业的发展联系起来,要增强学习欲望强。中学生要自觉地培养自己学习的责任感。
中学生经常会出现些消极的情绪和情感上的困扰,以致影响其学习和生活。因此,请教老师一些情绪和情感的调节方法是很必要的。
调节情绪和情感的方法很多,可以用日记的形式宣泄自己的情感,也可以用倾诉的方法,找一个好朋友聊天等。如果中学生能把错误的认知改变为正确的认知,那么消极情绪和情感就会被积极的情绪和情感心理所代替。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