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豚(阅读短文完成文后练习

海豚(阅读短文完成文后练习,第1张

语文教育家叶圣陶说,作文就是说话。其中有两层意思:其一,要有话说;其二,话要好好说。这儿只谈谈后者。如何说话才算好呢?能激活读者大脑的话便是好话。如何激活读者的大脑呢?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我们有必要想想读者的大脑究竟喜欢什么、需要什么。即是说,我们首先要研究读者语言解读背后的生命状态。笔者以为读者的生命状态主要体现在四方面,简述如下:其一,大脑机能自主化。心理学中信息加工理论告诉我们,人的大脑及感官的运行流程分三步:接受刺激、进行加工、传导兴奋。因此,大脑工作的状态是积极的、自主化的。如果输入大脑的信息简单或陈旧,大脑便很难获得自主加工的快感,甚至陷入疲惫。看一遍《天鹅湖》,大脑获得快感,但看三百遍,大脑便只能进入消极的抑制状态。因此,好的语言总是留给大脑自主加工的空间。《红楼梦》(48回)中香菱说“日落江湖白,潮来天地青”(王维诗),“白”“青”两字“念在嘴里倒像有几千斤重的一个橄榄”,可见这两字所留下的加工空间!“这个女孩长得一点不漂亮”自然就不如“这个女孩长得一点不沉鱼落雁、闭月羞花”。因为后者需要大脑对“沉鱼落雁、闭月羞花”进行加工才能获得“不漂亮”这一信息。而这一加工过程给了大脑快感,因为满足了大脑“机能自主化原则”。“峨嵋山月半轮秋”较“峨嵋山秋月半轮”有诗意,也正在于语序的倒错而使大脑有了自主加工的快感。其二,信息刺激陌生化。这是“大脑机能自主化”的延伸。陌生的信息输入大脑,大脑进行的“自主化”加工就更富有挑战性,自然也就更易获得快感。因此,我们的文字应给读者大脑输入新鲜信息,第一个以花喻女儿的,是天才,第二个则是庸才,第三个只是蠢才;诗词中同是说“山”,便有“青山”“碧峰”“翠峦”“黛岫”……诸语,说“夕阳”,便有“落日”“晚照”“夕照”“夕曛”“斜阳”“余晖”“残照”“残阳”……诸语,这并非骚人墨客游戏文字,而是自发地运用了“信息刺激陌生化”这一原则。其三,思维模式立体化。中国人的思维不同于西方人,西方人长于流线型的逻辑思维,而中国人更喜欢立体化的形象思维。《周易.系辞上》中有这样一句话:“书不尽言,言不尽意……圣人立象以尽意。”“立象以尽意”正是我国浩瀚诗文基本的“立体化”思维模式的最好概括。诗言志,而志不直言,巧借“象”言之。马致远想说羁旅之苦,便列举“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等象助其言之;读者借助“断肠人在天涯”一句的提示,去感受这些象,自然心有戚戚,感同身受了。文载道,而道不直说,常借比喻或寓言言之。诸子百家文,无不如此。一部《庄子》,寓言(含喻)就占十之八九。先秦而下,《诗经》,汉赋,唐宋华章……《围城》……亦无不如此。又如“鹰鼻”的表现力自然强于“勾鼻”,“鹅卵石”也强过“垒石”。“春风又绿江南岸”中,一个“绿”字,以形象的“色”激活大脑,使满脑里皆是光鲜春色,又恍若眼前,尽得风流;而将“到”“满”……易“绿”字,大脑便只能知道江南皆春而无余韵,正如囫囵吞枣,知枣而无枣味,因为思维没有获得“立体化”的满足。其四,认知选择情感化。个人在物质的及社会的环境里,选择对象形成认知。在认知过程中,个人重视的首先是符合其欲望、情绪的对象。因此,读者更愿意接受情感化的主观性语言。“绿色的邮筒孤独地站在街的对面”的表现力自然强于“绿色的邮筒立在街的对面”。“云破月来花弄影”中,“弄”较“摇”好,原因在着一“弄”字,花不复花,影不复影,花影皆性情中人也。当然,这四方面并不是割裂分立的,相反,它们是浑沌的、整体的、综合的,相互包容而化为一种生命状态。我们的文字正需要“迎合”读者的这一生命状态。如何“迎合”呢?作者应具有同读者一样的生命状态!写作与阅读不就是两种生命状态的交流、碰撞、沟通吗?而作品不就是这两种生命状态相遇的“场”吗?也就是说,作者只有激活自己的生命状态,并在这种状态下创作出作品,这作品才能去激活读者的生命状态。为此,笔者提出这样的语言传达总则:有话不直说,换个说法说。“话不直说”,读者的大脑便有了“自主化”加工的机会;“变个说法”,读者的大脑便获得了“陌生化”“立体化”“情感化”的信息。这样,读者的生命状态便被激活了,从而获得语言的阅读快感。从前文所举例,不难理解这一传达总则。这一总则下,笔者又演绎出六项技术:其一,联比。联比便是“立象尽意”的怪常之法。作者有话要说,但不单调直说,而是借助联想和想象以相似、相类或相关甚至相反的事物或情景作比,使道理和形象相得益彰,从而使自己的话变得有趣、易懂、形象。具体而言,包括比喻、对比、类比、映衬等手法。欲说女儿腰如何纤细如何婀娜,蠢才直言腰围几何,天才则联比为“杨柳腰”“水蛇腰”之类。再看下面两个句子:1 20世纪快要过去了,处于世纪之交的我们回首百年往事……2 20世纪的帷幕正在我们头顶徐徐落下,站在20世纪与21世纪之交的驿站,我们回首百年来并未如烟消散的往事……比较两组句子,我们会喜欢第二句。因为第二句形象可感,颇有文采。究其根本,正是有话不直说,以联比之法说出的精妙处。其二,泛灵。有一种哲学学说――物活论,它认为一切物质都具有生命的特性,首先是有感受性,有感觉和知觉的能力。物活论正确与否并非本文所要论证的,但一个作者作文时,却应该有“物活”的意念,即相信“万物有灵”。惟其如此,作者的灵魂才可能与笔下万物交流情感,心与物相知,达到不知庄周梦到了蝴蝶还是蝴蝶梦到了庄周的境界,文字自然就灵动可感。古代诗人观飞雁而起愁,睹落花而见伤,固然脆弱了些,但也正是这种“物我合一”的认知方式造就了一些优秀诗篇。请看下面两个句子:1夏季的豆荚长满门的四周。2夏季的豆荚挤在门的四周。第二句生动些。表面看,只是换了一个词,而实际,却是反映两种完全不同的认知方式。第一句的豆荚死掉了,因为它与作者没有情感交流;第二句的豆荚则有灵魂了,作者将其当作“人”来交流,所以,作者用一个“挤”字表现出豆荚的可爱,豆荚也不辜负“知遇之恩”,助作者传达了愉悦的心情,这“挤”字,做是做不出来的,但有了“泛灵”意识,却能不假思索,自然流出笔端。我们的文章枯干生涩,多由于极度缺乏“泛灵”意识。其三,换元。数学中常用换元法将问题简捷化,其实换元思想并不单是运用在数学领域,神经学家为研究人的神经而用白鼠做试验,生活中用塑料替代木头做桌子……自然,我们的文字也可借助换元思想而增色。因为换元可以给读者大脑输入新信息,激起大脑的“自主化”加工。不妨看下面两组句子:1我的生活还是老样子。2我的生活“涛声依旧”。两句情趣完全不同,第二句见达观,形象感强,读者大脑获得“自主化”加工的快感。借流行歌词、成语典故、诗文词曲等来换元,语言的厚重感甚至文化感也就有了。其四,倒错。汉字是世界上是美妙的文字,有时仅仅是倒错一下词句的语序,尽管表意并无多大差异,但情趣、意味则完全变了。“脆弱啊,你的名字是女人!”倘若将莎士比亚这句名言倒错回正常语序,即“女人啊,你的名字是脆弱!”,则高下自分。前文所举的李白诗句“峨嵋山月半轮秋”之所以诗意盎然,也正是倒错的作用。其实,诗歌中常借助倒错获得新奇妙语。“黄叶蝉吟晚”是诗,而“黄叶晚蝉吟”只是文;“是你教我学会了敲女儿孩儿的门/于是我便来敲你的夜晚……”是诗,而“是你教我学会了敲女孩儿的门/于是夜晚我便来敲你的……”只是文。其五,强化。强化其实是通过增加修饰成分或换取称谓将事物细化、形象化。举例便知,“一只狗”自然不如“一只卷毛狗”形象,而“一只**的卷毛狗”自然又具体些。“一束花”不如“一束玫瑰”,“一个滑雪者”不如“一位含苞欲放的滑雪少女”。又如,“她在巴士上专心致志地读着书。”这一句不能为我们提供除现成文字之外的任何信息,但,如果将书的名字写出,我们就可以对她的性格有所了解,读《围城》和读《第一次亲密接触》的高下自然不同。一根毛线,两支竹签,可以织出各样的毛衣;几粒石子,几条经纬,可以下出像人生世相一样复杂的棋,更何况我们拥有几千上万的汉字呢?掌握一些实用的技术,写作便不再“谈虎色变”。但是,若以为技术就能拯救一切,那便是泥而不化。因为写作背后生命状态的获得才是写作的根柢。而养根之法在于三种对话:一是通过阅读与大师们对话;一是通过参与与生活对话;一是通过灵魂让原我与超我对话。

由杨紫和邓伦主演的古装玄幻大剧《香蜜沉沉烬如霜》虽然早已完结,但是精彩的剧情耐人回味,有不少”香蜜女孩“沉醉其中二刷三刷。剧中邓伦饰演的旭凤和杨紫饰演的锦觅之间的三生三世的爱恨纠缠让人心碎,慢慢回味剧中情节,剧中除了以锦觅和邝露为代表的痴情女子让人扼腕叹息,也有四位痴情男子,他们的痴情绝对不亚于女子。

先说第四位:彦佑。扑哧君彦佑在剧中很上就认识并救过锦觅,也是认识锦觅比较早的一位男子,但是彦佑对锦觅的痴情都被掩盖在一副玩世不恭的样子下面,而当他发现润玉和旭凤都喜欢锦觅时,他把这份情更是深藏起来。

第三位:润玉。润玉是天帝长子,但是由于其母乃下界鲤鱼精,被天帝所抛弃,润玉的一生活得很累,小小年纪背负上一代的恩怨情仇,当他看到天真灿烂的锦觅时,便对锦觅一见钟情,最终还与自己的亲兄弟反目。在剧中,锦觅深受重伤,润玉曾无微不至的照顾,并且输送灵力给锦觅,后来锦觅又身受重伤,润玉还用自己的半生寿元救回了锦觅的性命,但是润玉所作的一些手段实在是算计太多,既使这样,当锦觅发现真相后,一切自然无法回到从前。

第二位:旭凤。旭凤乃是天界二殿下,年轻、多金还帅气,更是天帝的潜在继承人,自然喜欢他的仙子无数,但是旭凤自爱上锦觅后,对其她女人在无二心,一心只痴爱锦觅,甚至为了锦觅,不惜和她一同下凡历练度劫,最后甚至被锦觅误会而捅死,天界凡间这样的痴情男也不多。

排第一位的痴情男子:廉晁。廉晁乃是先天帝太微和月下老人狐狸仙的大哥,更是曾经的天帝之位第一顺位继承人,只是因为痴情先天后荼姚,被太微和固城王联手所害,不仅差点殒命忘川,失去继承天帝之位的希望,连荼姚都离他而去,好在后来月老出手救了他,廉晁死里逃生,看到一切已经物是人非,伤心欲绝之下退隐蛇山,但是仍对荼姚念念不忘。

跟润玉对锦觅的痴情不同,廉晁自始至终对荼姚一片痴情,即使荼姚为权欲迷惑了双眼,他却自始至终对她如初,甚至为荼姚所求消耗了一大半的元神救情敌太微。在后来,又献出玄穹之光来救荼姚之子旭凤,这种痴情超越了仇恨,廉晁当之无愧的第一痴情男子。

《香蜜》中四位痴情男子,旭凤排第二,排第一的自始至终喜欢天后荼姚。亲爱的朋友们,你们觉得呢?

1 尾生

尾生与女子期于梁下,女子不来,水至不去,抱梁柱而死

2牛郎

天上人间的生离死别,鹊桥相会的幸福团员,演绎着古老的爱情,

3梁山伯

风停雨霁,彩虹高悬,梁祝化为蝴蝶,在人间蹁跹飞舞。

4焦仲卿

悲声难挽仲兰住,哭音相随孔雀飞

5赵仲始

初,秦始皇新定天下,书同文,车同轨。始皇帝乃北击匈奴,筑长城万里;南征百越,置桂林、南 海、象郡。拓疆裂土,功盖五帝三皇。大哉!始皇帝!盖秦之亡者,暴以治国者也始定百越之时,秦之南海尉赵佗遇今越南主安阳王蜀泮,战于螺城。螺城者,金汤之固也。昔越人恶 于禽兽,制巧弩以御之,今乃以之用于战。佗带甲十万,久攻不下佗与众属议,遂行和亲之计,以知越之实情。乃使仲始求婚于安阳王女媚珠。安阳王迫于佗甲之众, 不敢逆。 仲始者,佗之长子也。文质彬彬,满腹经纶。媚珠,越绝色女子也。据越俗,仲始居于越,久之,两 情相悦,如胶似漆。然仲始终不敢忘父之命也。居数月,仲始于螺城备守具悉。及走,不舍妻情,告于媚 珠曰:“中国之律,父命不违;今且走,日后战起,何以寻汝?”媚珠曰:“妾有鹅毛服,为记于途,君可寻焉。” 仲始归,具情告于佗。佗遂发兵击螺城。安阳王泮自谓乃和亲,亲如一家,不置守备,浸于酒色。事 起,城旦日破。南逃,至暮夜山,临海滨,追兵急。泮对天长叹:“天何以亡吾?!”士言于泮 曰:“ 非天也,乃王之女也。请诛之。”泮怒,遂剑斩媚珠,既而投海自尽。

仲始随妻鹅毛之记,追至暮夜山,见妻尸,心如绞痛。葬妻毕,投井而亡。

媚珠既亡,血流大海,蛤蚌食之,化为明珠。民以古螺城仲始投井之水洗之,珠乃愈明。

悲哉!人言:“愿天下有情人,都成了眷属;是前生注定事,莫错过姻缘。”呜呼!古今人几人能哉!

6司马相如

凤兮凤兮非无凰,山重水阔不可量。

梧桐结阴在朝阳,濯羽弱水鸣高翔。

7陆游

游园惊梦遗留《钗头凤》.

沈家园里花如锦,半是当年识放翁;也信美人终作土,不堪幽梦太匆匆.

8苏东坡

“料得年年肠断处”,懂得了作者永久的深情与悲哀。

9有一个华山畿的故事一直被称为“小梁祝”

南朝乐府诗《华山畿》总共25首,这是第一首:

“华山畿”,华山的脚下 “君既为侬死,独活为谁施?”你已经为我死了,我活下去还有什么意义呢?

“欢若见怜时,棺木为侬开!”“欢”,亲爱的,你要是还爱我的话,那就把棺材为我打开吧。

这位士子在一家旅店见到一个美女,“悦而无因,遂感心疾”。花不知名分外娇,偏偏只爱上陌生人。没有任何理由地爱上了那个女子,于是得了心病。

回家后他的母亲问他怎么回事,他如实相告。于是老太太就到华山脚下去找那个女子,说明情况。女子听了很感动,把蔽膝,也就是系在腰前的围裙脱下来交给老太太(闽南的芗剧《山伯英台》有“讨药”一出,山伯相思病重,英台剪青丝、割裤带寄赠,据说是闽南风俗。)女子让把蔽膝偷偷放到病倒的士子褥子下面。也不知道那围裙被施了什么魔法,母亲回去这样做了,士子的病减轻了。想不明白的是,那个士子偏偏有一天掀开席子,看见了女子的围裙,于是烧成灰,吞下去自杀,留下遗嘱,下葬的时候要从华山经过。送葬的车到了女子门前,拉车的牛死活不肯走,女子出来说:“等我一会儿”,然后进屋去沐浴更衣,梳洗打扮,出来唱着这首歌。“华山畿,君既为侬死,独活为谁施?欢若见怜时,棺木为侬开!”于是,棺材自动打开,女子投身棺中,棺材合上就再也打不开了,家里人没办法,于是就把他们合葬了,叫“神女冢”,就是埋葬神女的坟墓

莫名其妙爱了还可以理解,莫名其妙去死真是不好理解,也没说遇到什么阻力,也没说那女子不喜欢那男子。为什么这个士子就不打算娶自己心仪的这个女子回家呢?而且病都快好了,偏又以自杀的方式求死百思不得其解

也许这个故事原本就是虚构的,也许根本就不存在这样的两个人,也许人们心中对于爱情存在着种种美丽的幻象和无奈,就写下了这篇感人至深的《华山畿》。

清代文学家顾贞观曾经对纳兰性德作出如此评价:“容若天资超逸,悠然尘外,所为乐府小令,婉丽凄清,使读者哀乐不知所主,如听中宵梵呗,先凄惋而后喜悦。容若词一种凄忱处,令人不能卒读,人言愁,我始欲愁。”可见在这些文人墨客心中,纳兰性德才情之高雅,学识之广博。

纳兰性德姓叶赫那拉,名性德,字容若。纳兰性德算得上是当时万千少女的梦中情人,出身出满洲正黄旗,既出身显赫、清新俊逸,又饱读诗书,学富五车。父亲是明朝位高权重的纳兰明珠,母亲也出身于皇室宗亲,这就意味着纳兰性德从小就是天之骄子。但就是一位如此令人动心不已的男子,却看透了人间的哀愁和凄凉,随之写下了“我本人间惆怅客,知君何事泪纵横”的凄凉诗句。可见纳兰性德的一生虽坐拥荣华富贵,却没有真正的快乐。

此外纳兰性德这位“满清第一词人”,在爱情当面也可以算得上是相当的坎坷不易,他的一生,先是为情所困,终也为情而亡,爱得太深自是难以自拔。在纳兰性德这位男子的一生中,出现了两位十分重要的女子,一位成了纳兰性德心目中的“白月光”,而另一位也毫不逊色地点在了他的心口,成为了一颗“朱砂痣”。

等到纳兰性德十七岁的时候,他进入了国子监,成为了名儒徐乾学的徒弟,年纪轻轻便颇有作为,自然也拥有着大好的锦绣前程。但是,他遇见了表妹那拉氏。

“正是辘轳金井,满砌落花红冷。蓦地一相逢,心事眼波难定。谁省,谁省,从此簟纹灯影。”——《如梦令·正是辘轳金井》

当时纳兰性德的表妹因为痛失父母,寄住其家中,在纳兰性德见到那拉氏的第一眼,早已情根深种,心动不已。而玉树临风的纳兰性德也成功让那拉氏动了心,两人在花样年华的岁月中,懵懵懂懂地爱上了彼此。天公不作美,那拉氏被“一朝选在君王侧”,即便纳兰家有着怎样举足轻重的地位,也敌不过帝王。纳兰明珠知道,自己的儿子将来要迎娶之人,必定是皇帝指婚的名门望族,而不是失去双亲、无依无靠的那拉氏。

纳兰性德为此拒绝过、反对过、抗争过,但最终还是斗不过残酷的事实。纳兰性德和那拉氏之间,便“一入皇宫深似海,从此萧郎是路人”,而在这背后是纳兰性德一颗支离破碎的心以及无穷无尽的悲凉。沉浸在巨大悲伤之中的纳兰性德大病一场,并也因此失去了殿试的机会,他写下了《画堂春》这一首词:“一生一代一双人,争教两处销魂。相思相望不相亲,天为谁春。 浆向蓝桥易乞,药成碧海难奔。若容相访饮牛津,相对忘贫。

纳兰性德曾经乔装成僧人入宫看望那拉氏,但是纳兰性德知道,自己和表妹已再无可能。纳兰性德化悲愤为力量,重拾雄心壮志,后其用了两年的时间主持和编写了一部儒学汇编——《通志堂经解》。纳兰性德希望能够通过忙碌来淡化自己对表妹的思念,也忘记自己和表妹那一段难忘的美好岁月。

康熙十五年时,纳兰性德成功进士及第,随后被康熙留在身边,后成为了康熙身边的一等侍卫。御前侍卫,何等风光的职位,但是在纳兰性德看来自己的一身才学根本无从施展,也就是在这一刻纳兰性德心中就此失去了对未来的所有憧憬和向往:“昏鸦尽,小立恨因谁?急雪乍翻香阁絮,轻风吹到胆瓶梅,心字已成灰。”

最终在康熙十三年,纳兰性德迎娶了两广总督卢兴祖的女儿卢氏,而在这一场婚姻背后的政治目的实在是过于明显。一开始纳兰性德对自己的这位妻子不甚在意,卢氏也是一位十分有才华的大家闺秀,却对纳兰性德也是无微不至,关怀体贴。渐渐地,纳兰性德一颗冰冷的心在卢氏的温暖关怀下融化了,卢氏也成为了纳兰性德余生的温暖。

在纳兰性德接受了卢氏后,就迎来了自己的第二春。两人经常依偎在一起玩闹,纳兰性德为妻子画像,最有意思的是两人效仿宋代的李清照和赵明诚夫妇一起玩“赌书喝茶”的游戏。如此一对神仙眷侣,“一生一代一双人,争教两处销魂”。纳兰性德本以为自己能够和卢氏长相厮守,可惜命运却跟他们开了一个天大的玩笑。

康熙十六年,卢氏因难产而香消玉殒,丧妻之痛让纳兰性德无法承受,纳兰性德颤抖着手写下《浣溪沙·谁念西风独自凉》:“谁念西风独自凉,萧萧黄叶闭疏窗,沉思往事立残阳。被酒莫惊春睡重,赌书消得泼茶香,当时只道是寻常。”

纳兰性德对亡妻的思念,尽在不言中,最后纳兰性德为妻子写了封“信”,名为《金缕曲·亡妇忌日有感》:“重泉若有双鱼寄。好知他、年来苦乐,与谁相倚。我自终宵成转侧,忍听湘弦重理。待结个、他生知已。还怕两人都薄命,再缘悭、剩月零风里。清泪尽,纸灰起。”

原本纳兰性德以为自己从此以后不会再爱,后来迎娶官氏也只不过是为了延续纳兰家的香火,对于官氏,纳兰性德对她既无爱情,也无亲情。在纳兰性德陪同康熙南巡时,他遇见了江南名妓沈宛,沈宛的才华深深吸引了纳兰性德。但最后由于两人身份地位实在是过于悬殊,沈宛最终还是孤身回到了故乡,对于这份情纳兰性德内心始终是觉得亏欠于沈宛。却也无可奈何。

康熙二十四年,纳兰性德不幸英年早逝,而其祭日恰好与卢氏是同一天。纳兰性德逝世后不久,他的佳作——《饮水词》也成功广为流传,也被很多文人学士给予了高度的评价。但此时,纳兰性德的好友曹寅却为此感叹道:“家家争唱饮水词,纳兰心事几人知?”

在纳兰性德心中,表妹那拉氏是“白月光”,卢氏则是自己的“朱砂痣”,官氏和沈宛都是纳兰性德情感的寄托。要说纳兰性德真的爱沈宛?倒也不是,对于沈宛,纳兰性德更多是将其视为知己,对其充满亏欠。年轻时候的纳兰性德总觉得一辈子还很长,岁月也过得缓慢,而此时的他只觉得若时间能重来,一定会更加珍惜眼前人,而不是像现在这般“清泪尽,纸灰起”。

《离思》

年代: 唐 作者: 元稹

曾经沧海难为水,

除却巫山不是云。

取次花丛懒回顾,

半缘修道半缘君。

《遣悲怀三首》

年代: 唐 作者: 元稹

谢公最小偏怜女,自嫁黔娄百事乖。

顾我无衣搜荩箧,泥他沽酒拔金钗。

野蔬充膳甘长藿,落叶添薪仰古槐。

今日俸钱过十万,与君营奠复营斋。

昔日戏言身后事,今朝都到眼前来。

衣裳已施行看尽,针线犹存未忍开。

尚想旧情怜婢仆,也曾因梦送钱财。

诚知此恨人人有,贫贱夫妻百事哀。

闲坐悲君亦自悲,百年都是几多时。

邓攸无子寻知命,潘岳悼亡犹费辞。

同穴窅冥何所望,他生缘会更难期。

惟将终夜长开眼,报答平生未展眉。

《明月三五夜》

年代: 唐 作者: 元稹

待月西厢下,

迎风户半开。

拂墙花影动,

疑是玉人来。

写情

唐代:李益

水纹珍簟思悠悠,千里佳期一夕休。

从此无心爱良夜,任他明月下西楼。

寄赠薛涛

唐代:元稹

锦江滑腻蛾眉秀,幻出文君与薛涛。

言语巧偷鹦鹉舌,文章分得凤凰毛。

纷纷辞客多停笔,个个公卿欲梦刀。

别后相思隔烟水,菖蒲花发五云高。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3989074.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8-20
下一篇2023-08-20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