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是一篇 随笔 。接下来我为你整理了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教学设计,一起来看看吧。
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了解作者以及相关的 文化 常识。
2掌握母爱和父爱在性质上的根本区别以及各自的积极面和消极面。
二、能力目标
1把握 文章 的结构脉络以及行文特点。
2理解孩子的成长过程与父母的爱之间的关系。
3区分文章在谴词 造句 和修辞方面与汉语写作的不同,理解有关 句子 的含义。
三、情感目标
1感受母爱和父爱的无私、博大与精深,体会父母养育子女的艰辛与伟大。
2由父母之爱联系周围其他多种形式的爱,树立正确的爱心观,培养自己博爱、仁义的情感。
教学重点
1母爱和父爱在性质上的根本区别以及各自的积极面和消极面。
2孩子的成长过程与父母的爱之间的关系。
教学难点
1文章在谴词造句和修辞方面与汉语写作的不同,举例分析说明。
2父母对自己世界的影响。
教学步骤
一、导入
1请看多媒体画面或张贴画:画面①, 儿童 跌倒,妈妈急忙扶起,呵护,询问。画面②,父亲指导孩子如何学习,如何行事。
询问:画面①②表现了父母对孩子的一种什么样的情感态度
可能的回答:爱护、关心、体贴、 教育 ……
教师引导:本质是爱。
2询问:能否列举若干父母爱自己的例子
生举例二至三个即可。
教师引导:上述都是具体可感的事例,那么,在理论上、哲学上,到底应该如何论述呢我们一起来学习美国哲学家艾·弗罗姆的《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这篇文章。
二、解题并介绍文章涉及的文化常识(知识目标)
1多媒体或者幻灯片展示
艾·弗罗姆,美国著名哲学家、心理学家和社会学家,新弗洛伊德派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法兰克福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生于德国,1934年流亡美国。他长期研究马克思主义和弗洛伊德主义,撰写了大量著作,主要有《爱的艺术》《__义的发展》《逃避自由》《心理分析和伦理学》《让人占优势》《为自己的人》等。他论述最多的是人的存在、人的本性、人的爱、人的异化、人的解放等。
弗洛伊德(1856—1939)奥地利精神病学家和心理学家,心理分析学派的创始人,著有《梦的解析》《超越愉快原则》等。
马克斯·韦伯(1864—1920)德国社会学家,著有《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经济与社会》等。
荣格(1875—1961)瑞士精神病学家,著有《无意识过程心理学》等。
2本文节选自《爱的艺术》一书。《爱的艺术》认为,爱是一种主动的能力,只有学会爱的艺术,才能够爱,并且才能获得别人的爱。各种形式的爱—母爱、兄弟之间的爱等等—基本要素有四个方面:关心、责备、尊重和了解。母爱是无条件的,而父爱是有条件的等等。
本文标题中的“爱”点明了文章的主题,前面的“父母与孩子”则限定了所写内容的范围。文章主要论述了父母之爱的条件性以及孩子在成长过程中父母的影响。
三、学生速读全文,提出问题(知识及能力目标)
1划出生字词或者重要词语,自查字典解决,扫请文字障碍。
2根据文章内容,将全篇划分为三大部分,并 总结 大意。
(三分钟后)
1让两位同学起来说出所找词语以及解决的结果,根据情况,教师明确如下:
孤立无援:不能得到同情和帮助。
休戚相关:欢乐和忧愁一起分享,有利和不利的遭遇一起经历。
节外生枝:比喻在问题之外有岔出了新的问题。
归根结蒂:归结在根本上。
惶恐:惊慌害怕。
咄咄逼人:形容气势汹汹,盛气凌人。
罪孽:迷信的人认为应受到报应的罪恶。
2让两位同学起来说出文章结构划分情况,教师指导明确,并在黑板上形成提纲:(利用多媒体展示)
(一、二、三为大的层次标志,1、2、3为自然段标志)
一(1、2、3):论述人从婴儿到童年时期感受和体验母爱的能力的发展。
二(4、5、6、7):阐述父爱的性质,以及父爱与母爱的根本区别。
三(8、9):指出一个成熟的人最终回脱离对母亲的依赖和父亲的权威,他达到综合,成为自己的父母。
四(10):总结全文。
(注意过度段和过度句)
由此看出,本文的思路是:
按事物发展的顺序,即人的成长成熟过程,层层深入,阐明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的性质极其发展变化的。孩子从以母亲为中心转到以父亲为中心,然后最终与他们分离,并在自己心中同时拥有父母两个世界,从而达到奠定灵魂健康和成熟的基础。
四、跳读课文,筛选信息,找出母爱和父爱在性质上的根本区别,以及各自的积极面和消极面(知识目标)
(两分钟后,让一位学生发言,教师指导明确,形成提纲如下)(利用多媒体展示)
1母爱和父爱在性质上的根本区别:
本质上:
母爱的本质是无条件的,是祝福,是和平。
父爱是有条件的,它的原则是:我爱你,因为你符合我的要求,因为你履行你的职责,因为你同我相象。
人生关系上:
母亲代表自然界,是我们的故乡,是大自然,、大地和海洋。
父亲代表思想的世界,人所创造的法律、秩序和纪律等事物的世界。
作用上:
母亲从身体和心理上给孩子以爱和关怀,给孩子生活上的安全感
父亲从孩子六岁左右开始,向孩子指出通往世界之路,树立孩子挑战生活的信心。
2母爱和父爱的积极面和消极面:
母爱:
积极面:母爱是世界上最伟大的爱,是每个人内心深处最为渴求的。
消极面;母爱不能用努力去换取,而且根本无法赢得。
父爱:
积极面:父爱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去获得,可以受自己的控制和支配。
消极面;父爱必须靠努力才能得到,在辜负父亲期望的情况下,可能会失去父爱。
五、同学们在阅读文章的过程中,感觉有的句子比较长,或者句法顺序与现代汉语不一致,理解上有些困难。主要因为这是译文,必须符合原文的风格。请找出该类句子,准确理解其含义,并试着用现代汉语的方式换一种说法。(能力目标)
(学生寻找并讨论两三分钟后,找几个学生说出所找的句子极其理解。教师取其交集,举例明确如下。)
1如果不是一个仁慈的命运在保护婴儿,不让他感觉到离开母体的恐惧的话,那么在诞生的一刹那,婴儿就会感到极度的恐惧。
分析:用假设的语气表达婴儿出生时的情况,这种虚拟语气表现了作者使用语言的严谨性,语句用“仁慈”修饰“命运”,为后文母亲对孩子的无私关爱作铺垫,形象地表现出母爱的特点。
自我说法:有母亲保护婴儿,他才不会感到离开母体的恐惧。如果不这样,婴儿就会感到极度的恐惧。
2他也开始学习同人打交道:他看到如果他吃东西,母亲就微笑;如果他哭泣,母亲就把他抱起来;如果他消化好,母亲就称赞他。所有这些经历凝聚并相互补充成为一种体验:那就是我被人爱。我被人爱是因为我是母亲的孩子。
分析:形象地描述了孩子与人最初的交往,排比的句式概括了婴儿成长中的特点。通过这种描述得出一种结论和体验:那就是我被人爱。然后用“我被人爱是因为我是母亲的孩子”一句引出对母爱特点的描述“我什么也不做就可以赢得母亲的爱”,最终得出结论:母爱是无条件的。
自我说法:他被人爱,因为他是母亲的孩子。所以,如果他吃东西,母亲就微笑;如果他哭泣,母亲就把他抱起来;如果他消化好,母亲就称赞他。
3人们会想:也许我并没有给那个应该爱我的 人带来快乐,也许会节外生枝---总而言之人们害怕这种爱会消失。此外,靠努力换取的爱常常使人痛苦的感到:我之所以被人爱是因为我使对方快乐,,而不是出于我自己的意愿---归根结底我不是被人爱,而是被人需要而已。
分析:用虚拟语气提出自己的问题,靠努力得来的爱不是永恒的,用对比写出人们渴望母爱的最大原因,同时这种议论也引出了下文对父爱的论证。“被人需要而已”一句更能对比出母爱的伟大来。
自我说法:人们害怕这种爱会消失,因为可能没有给那个应该爱我的人带来快乐,也许会节外生枝。靠努力换取的爱常常使人痛苦,因为这不是出于我自己的意愿,而是使对方快乐,被人需要而已。
4同弗洛伊德的“超我”理论相反,人不是通过合并父亲和母亲,从而树立起这两个形象,而是把母亲的良知建筑在他自己爱的能力上,把父亲的良知建筑在自己的理智和判断上。
分析:用对比的手法,阐述孩子接受父母影响的实质和内容,说明孩子是如何发展母亲的良知,而又发展父亲的良知的。
自我说法:弗洛伊德的“超我”理论认为,人是通过合并父亲和母亲,从而树立起这两个形象。而我认为,人是把母亲的良知建筑在他自己爱的能力上,把父亲的良知建筑在自己的理智和判断上。
六、根据以上句子以及对文章内容的理解,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 说说 父亲母亲这两个世界带给你哪些影响,你是怎样不自觉地同时拥有这两个世界的。(能力情感目标)
(思考讨论两分钟,学生起来发表看法,老师适当引申,培养学生爱心,增加学生对父母的感恩之心。)
提示性明确:
1人生下来最初几个月和最初几年同母亲的关系最为密切,母亲一直不辞劳苦,无条件的抚养和关爱孩子。(让学生举例)
2 幼儿开始学走路、说话和认识世界后,同父亲的关系开始重要起来。父亲是教育孩子,向孩子指出通往世界之路的人。(让学生举例)
3一个成熟的人既发展了母亲的良知,又发展了父亲的良知,最后达到综合。(让学生举例)
七、除了父亲母亲,还有哪些人关爱过我们,让我们感动不已呢请讲一个自己亲身经历的小事情。(能力情感目标)
(学生自由发言,教师适当点拨爱心的表现,从而达到教育的目的)
八、作业(能力情感目标)
写一个父母或者他人对自己具有爱心的小 故事 。要求写真人真事,有真情实感。
(目的,培养感受爱心的能力。)
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教学 反思
《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是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第四册第三单元中第二课。这个单元是学习社会科学方面的杂文、随笔的单元。通过学习本单元,将使学生学会思考社会、人生等与自己成长密切相关的问题,培养学生的应用、审美与探究能力。因此,执教《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这篇文章,我首先看成一篇随笔 散文 ,同时也看成一篇 议论文 。因为这篇文章不是简单的对父爱与母爱的歌颂,而是为了构建健康、成熟的灵魂而对父爱与母爱以及孩子的发展进行的剖析。根据课文本身的特点,我从教学目标和教学设想等方面做了一些初步的思考。
一、上本堂课的基本步骤:
一导入:引一段话导出话题“父母之爱”→围绕话题,学生自由发言(诗词、文章、歌曲等皆可)→引出并朗读一位英国心理学女博士关于对父母之爱的理解的话语,再导入本文。
二明确教学流程:
1、教学目标、重点难点。
2、知识积累、自主合作。
3、文本探究、互动点拨。
4、拓展延伸、巩固练习。
5、教师寄语 课堂小结。
三知识积累,自主合作学习。(学生小组间交流学案)
1、作家作品:弗罗姆与《爱的艺术》,挑选优秀句子朗读。
2、语基巩固:对文中重要句子、词语设置填空题,考察词语释义及运用。
四挖掘文本,探究学习。文本探究,互动点拨:筛选组合信息,问题式合作探究。合作探究:
1解题:爱(父爱、母爱、孩子的爱)(附:板书) 2整体感知,理清文脉。问题探究:1母爱与父爱的性质,优点与缺点各是什么
2人在生长过程中各个阶段的情感变化有什么特征(附:板书) 3“我爱,因为我被人爱”和“我被人爱,因为我爱人”,如何理解这两种爱 4思考:人如何完成自我成熟的一生
五拓展延伸、巩固练习:拓展延伸:1生活点滴,感动瞬间。
⑴观看:一组教师自己和家人的照片,一组学生及其家人的照片。
⑵师生交流,讲述照片背后的故事。教师对学生发言略作点评
2思考如何发现爱、感受爱、实践爱,让爱充满人生。巩固练习:仿句练习(指导仿句仿写审题及 方法 )请仿照句式写两句话,表达对母亲的感恩之情。
二、教学设计理念:
因为《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是一篇随笔。从应用角度来说,它其实是一篇议论文。文章不是简单的对父爱与母爱的歌颂,而是为了构建健康、成熟的灵魂而对父爱与母爱以及孩子的发展进行的剖析。所以在教学中,特别关注了又感性上升到理性,而不是理性转变成感性。解读文本时:第一,要求学生学会从文段中读出有用信息,进而疏通文章思路。第二,探究和评价作者对父爱与母爱本质的思考以及对于理想人格的分析。第三,引导学生把对“爱”的认识由感性层面上升到理性的高度,并且形成健康而成熟的心灵。
下面谈谈我设计这节课的几点想法:
1、备课懂得取舍。
一是教学目标的取舍,确定教学目标时,暂时放弃一些知识目标,尽量体现“简洁”的原则,选取较小的切入点,使自己的讲课有章有法,“以小见大”,突出重点。二是探究问题的取舍。备课前我思考了自己能提出哪些问题,学生会提出哪些问题,并把这些问题进行归类,看看哪些问题必须要探究,哪些问题可有可无。然后在课堂上做到有的放矢,把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梳理,该综合的综合,该删减的删减,该补充的补充。三是教学内容上的取舍。注重了教学内容在教学过程中生成教学内容。
2、融入自身修养。
教学中体现出的教学艺术实际上是教师的自身修养,关键在于学习、运用、创造六个字。能把听到、学到的有关教学艺术的书和文章运用到教学中,大胆模仿和借鉴,在语文课中不断尝试和总结。勇于创新,形成自己独特的教学艺术和教学风格。
3、落实合作探究。
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只有学生理解了,课堂教育才算是成功了。在上本次课前的预习课时,我发现学生基础不同,对文本理解也不同。分层教学很重要。所以在备课备学生这个环节上,我设计了一份导学案,合作探究问题我便让学生分层完成。这样,不同层次的学生在课下都动了起来,课上分组展示,也给他们提供了一个体现他们思想火花的舞台。而我只作为一个教学的引导者,有目的、有预设性地引导学生一步步投入学习。
4、用好多媒体教学。
第一,明确多媒体的辅助性,一切设计都为教学服务,而不能代替教学。不管上课采用何种形式,不管这是堂什么内容的课,多媒体在教学中永远只能是辅助位置。
第二,考虑多媒体实用性。设计时充分考虑课件教学的实际需要,不是简单的“黑板搬家”、“课本拷贝”,应为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本知识而设计。选材必须精心、准确、体现实用性。选择能够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兴趣的内容。选能突出教学的重点、难点,选择传统教学难以表达或不能表达的内容。
三、教学反思得与失:
反思所得:
第一,梳理思路清晰。对文本把握整体不错,先解决母爱及其本质,然后是父爱及其本质,最后是成熟的爱。做到了感性上升到理性。
第二,照片聚焦感动。联系了学生实际生活,收集了学生与父母的合影,引导学生讲他们自己成长的经历来更好的理解父爱、母爱的区别以及在人成长中的不同作用。
第三,小实践大收获。学习应是一种最大的实践,知识不光是书本所得,也该是实践体验中得。在本课中,我更多的投入不是课本知识点的强化,而是对孩子进行情感教育,让学生有一种感恩,懂得爱,会去表达自己对父母的爱,受益很大,自己也受到启发。
反思所失:
1课文难易把握。课文中的某些句子比较晦涩,让学生难以读懂,课文中所体现的弗罗姆的某些观点还值得商榷。本课作者艾•弗罗姆是西方人,在语言表达上与中国的语言表达有差异,学生有点不习惯,给理解文章带来难度。如果备课设计前选用表现父爱与母爱的网络视频,增强视觉感受,更能加深对教材的理解。
2课堂引导力度。在引导艺术上还不够,在抛出问题后没有给予他们适当的引导。学生活跃,思维活跃,但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合作探究一些问题时让学生有点被动。譬如在让同学们讨论“我爱你,因为我需要你”和“我需要你,因为我爱你”这两种爱的区别时,他们 辩论 得很激烈,达到了我预设的活跃课堂的目的,但是后来我没有深入挖掘教材,仅停留在表面,以至于这一个环节有放却没有收,比较散,没有达到我预期的目的。
3、课文定位存疑问。通过这一节课,让学生学会什么东西,仅仅交代母爱父爱的本质是什么吗学生知道这些又有什么用呢在教学中设计了围绕刚过的 母亲节 和即将到来的 父亲节 话题,仿句练习。本以为学生能够写的很好,但是设计内容多了,学生课堂联系时间不够,感觉写得不太满意。
总之,如何上好一堂课,关键在于备课前期的资料准备要充分,备课时的预设环节要想到,课堂教学中的生成问题要体现教学机智,还有课后反思尤为重要。古语云“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然后能自强也。”希望战斗在一线的教师一定要记住“备课——上课——课后反思”的流程,充分发挥出自己的教学才情和教学机智,让语文教学苑开出更绚烂的花。
猜你感兴趣的:
1 《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教案及原文
2 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教学设计
3 高一语文《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优秀教案
4 语文课文《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原文
5 高二语文必修3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教案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儿童医院心理科李荣这些因素在不知不觉中削弱了孩子学习同伴关系、沟通技巧、情绪处理、自主自理的生活能力上的进步。父母是孩子情绪成长的最重要的影响因素,是孩子第一任情感教练,童年期亲子互动的方式决定着孩子与外部世界互动的方式。树立这样的信念,警示为人父母者要高度重视亲子互动的关系质量和情感交流。首先需要学习识别家庭常见的消极互动,把消极互动降低到最低的限度。家庭常见的消极互动过多关注负性行为:很多家长认为:小时候形成的行为习惯非常重要,3岁看大,7岁看老,如果不及时纠正孩子的“坏习惯”后患无穷,所以在与孩子的互动过程中,把注意力高度集中在纠错上,进行不停地批评纠正式互动,家长往往没有意识到自己对孩子的“高调”纠错无意中破坏了你对孩子的信任,信任孩子具有自我学习,自我纠错的自然能力,与父母的不信任相匹配,孩子往往不能信任自己,缺乏自我判断的的能力,事事需要父母的肯首。内心缺乏自我肯定,遇到不顺心的事往往缺乏耐受与缓冲的能力,容易自责、懊恼、发脾气。每一个孩子都是在被接纳,被肯定的环境下,发展出安全感、自信和自尊。当孩子犯错时,要学习透视事情的表象,去理解孩子内心的愿望与情绪体验,比如鞋子穿不上了就打鞋子;画画坏了就撕纸头,打自己头;下棋输了,大发脾气…从这些外在行为表现里我们都看到孩子希望把画画好、去赢得这盘棋是好的动机与愿望,孩子缺乏的是面对失败的承受能力,不能耐受不如意而情感爆发。提示我们在受挫时孩子启动的是一贯的自我否认机制,缺乏自我肯定的能力去缓冲受挫的打击。家长在开始批评教育孩子前,一定要学习保护孩子的发脾气背后的正面行为动机,告诉孩子在爸妈看来,你希望赢是好的愿望,此刻,孩子需要的不是家长的责怪和对他情绪的否认,而是迫切需要从父母那学习如何去耐受不如意,如何在不顺心时保持平和的态度,如果此时家长一味指责批评,反映的是面对孩子的发作,家长的耐受力已经不够用了,已经不能很好地驾驭自己的情绪了,意味着孩子没有好的行为模板。有时互动的方式所传递的信息比沟通的内容,讲的话更具有影响力。在良好行为示范的前提下,等待孩子情绪平息下来后,再与孩子交流,肯定孩子已经有的的良好行为,一起讨论比发脾气更高明的方法,辅助孩子练习新方法,学会在自己感到愤怒、委屈、懊恼时用语言表达自己的心情,让孩子体验到发脾气正慢慢地被淘汰的。命令、威胁口吻:你再不…,我就不…,等等。亲子关系的是基础性的工程,无意中对亲子关系的受损与破坏,会让我们帮助孩子的努力大打折扣,甚至形成负性循环,酿成恶性的结果。负性行为一旦被觉察就会触发我们去改变。重视亲子情感交流亲子沟通是亲子间分享感受的过程,让孩子进入你的内心世界,是情感的交流,不能理解成讲道理或是盘问的过程。时,爸妈很高兴。当你…时候,你真的长大了。你靠自己的努力做到了,…继续努力!当孩子面临情感困惑时,家长需要专心地、耐心地听,表达理解和尊重。以此为基础取得信任,启发和鼓励孩子表达情绪与感受,把自己的心里话告诉家长。不要过早用道理去评价孩子的感受是应该有的,还是不应该有的,只要这种感受对孩子而言是真实的,我们就必须抱以理解的态度。在孩子充分的情绪宣泄的基础上,利用正性关注获得合作,先要肯定孩子做得好的部分,对于不足的部分家长可以通过新的角度去和孩子讨论细节,通过交流家长尽量把孩子有的消极想法与不合理的行为做进一步的积极转化,给出你的建议,帮助孩子在类似的情况下有新的积极的行为反应模式,循序渐进,及时积极反馈,使得良好行为得到固定维持。��最后与家长分享一句话:要想改变孩子行为,家长必须从改变自己开始,改变自己的态度、想法和做法。只有我们改变了,才能推动孩子的行为改变。要把启动良性循环的责任放在自己身上。
家长如何指导孩子学画画
家长如何指导孩子学画画,孩子一生下来就是一张白纸,让孩子学会画画是可以提高孩子创造能力的,父母应该及时引导孩子学画画,这样对孩子长大后有不少帮助,看完家长如何指导孩子学画画,去启蒙自己的小天使吧!
家长如何指导孩子学画画1
不要以成人画的标准评价儿童画,要站在孩子的立场来看待儿童画。
某些家长对儿童画的看法是有偏颇的,其中最大的问题是用对成人画的审美观来要求儿童画,总认为孩子们的画不美观、比例失调、残缺不全、与实物常态不符等等。从这种观点出发,家长自然而然地就要指出孩子画的不足和毛病,甚至自觉不自觉地予以“贬斥”或“嘲笑”,进而采用成人的画法教画,或者不厌其烦地要求孩子照着范画进行临摹。我们设身处地地分析一下家长的心态,一般来说,大家是把孩子画画看作是一种能力的表现,而衡量儿童画这种能力的主要标准囿于“像不像”、“美不美”和“行不行”。所谓“像不像”是指将孩子的画与实物比较,以与实物形象相符合的程度作为衡量的标准之一;所谓“美不美”是指用成人的审美观点来评价孩子的画,以符合或接近成人画的标准者为“美”,否则为“不美”;所谓“行不行”是指以成人画的画法来要求儿童,近于成人的技能技巧者为“行”,反之为“不行”。
诚然,儿童画的确是儿童的一种能力的表现,它是儿童自我表现能力的体现,它反映着儿童本身内在的心理、情感、认识和经验,它是一种创造性活动。儿童画有其自身的发展规律,也存在着个体差异。儿童画的发展需要成人的关注,需要成人的帮助。
第一,正确对待儿童画首先要了解孩子的画画动机,了解他想表现什么,理解孩子才能理解他的创作,这就要求家长把孩子的画与他的生活经验和他的认识、情感联系起来;
第二,一定要满腔热情地与孩子共同享受绘画的乐趣,使孩子感到他的画得到了成人的首肯和接纳;
第三,给予肯定和表扬,表扬儿童画不要太空泛,也不宜于过分夸大,应该言之有物,就图画本身的表现、长处和进步予以确实的肯定。这样才能使他得到真正的鼓舞,从而增强自我表现的信心和主动绘画的积极性。千万不要由于家长对儿童画的态度不够端正而使儿童产生挫折感,降低或损伤儿童创作图画的积极性。
不要一味注重绘画的结果,应该注重绘画的过程。
人们拿起一幅儿童画会轻易地用“好看”和“不好看”来评价一番。评者不经意,但对孩子本人有很大的影响。有的教师和家长给幼儿的图画评分,这是不可取的做法。成人以自己的标准制定了5、4、3、2、1的尺子,给孩子的图画打上“好”与“不好”的烙印,可是孩子一点儿也不了解高低分之间的内在关系。其实,从表面上评“好看”、“不好看”也好,给儿童画评分也好,都是简单地从画面上评价孩子们的画,是单纯重视绘画结果的表现。
首先,儿童画是孩子自我表现的一种方式,是他的思想的表现,内涵着他情感的变化,反映着他的经验和感受,体现着他与周围环境的联系,更是一种创造性活动。这种内涵丰富的活动,最基本的要素是孩子自身,最重要的是绘画的过程及其发展历程。重视儿童画的发展过程首先要把注重点放在儿童的绘画活动中,注意他是如何表现其内心活动的,是怎样反映他的周围环境的,也就是要了解孩子的绘画意图,引导他将绘画与生活联系起来;
第二,要看重孩子的劳动和努力。不可否认,孩子绘画存在着水平上的差异,差异本身不太重要,重要的是孩子的绘画热情、绘画兴趣和努力程度,特别是他的创造精神;
第三,要重视孩子自身的提高。可以说评价儿童画并没有绝对的标准,不要将孩子的画与范画比较,也不要把眼光放在孩子之间的比较上,需要的是珍惜孩子自身的发展变化,随时发现孩子的进步,及时给以肯定和鼓励,这样才能给孩子以力量,推进他的创造性活动。
不要让孩子模仿成人范画,培养他们自主作画的能力。
许多家长受模仿画的影响,热衷于让孩子模仿范画,或者代替孩子画画,让孩子模仿家长的画。如果强迫他们模仿,他们就会成为范画的依附者,模仿的工具,自己内在的创作欲望受到压抑,自我表现的热情受到挫折,从而使孩子的绘画失去活力,变成百万儿童千篇一律的呆板相似画。
那么应该怎样培养儿童自主绘画能力呢?
1、丰富儿童的经验,扩大知识眼界,家长可以利用各种机会,比如通过游戏、参观商店、医院向孩子讲解,特别需要利用节假日带孩子接触自然和社会,来丰富他们的知识和经验。
2、注重培养孩子的某些智力技能图画是通过图形和颜色来表现的,利用各种生动活泼的方式教孩子多认识些颜色和图形--包括几何图形和实物图形是必要的训练;平时让孩子多观察周围环境中的事物,培养他们敏锐的观察力;通过讲故事和观察各种事物的变化培养他们的想像能力;给儿童多种形态的图画印象,避免一种模式的束缚。
家长指导儿童画应该像对朋友那样对孩子进行引导和帮助,采取循循善诱的方式启发儿童,促使他们一步一步达到新的创作水平。
家长如何指导孩子学画画2怎样引导孩子画画
1、“听”孩子的画
其实画画一点也不难。
首先要撇开“画的像”的错误观念,对幼儿来说,画画就像大人写日记般,他们会以既有的、熟悉的表现手法,用点、线、圆各式图样,“记录”深刻于心中的生活经验,几条简洁的线,代表的是妈妈:纷乱的错误,代表的是弟弟:圆圆的形状,代表的是好吃的饼干。。。。。。孩子用“画”来讲述自己的感受和发现。所以,我们看孩子的画时,并不是看他画得像不像,而是要“听”他画中所表达的东西,并去理解、关心、尊重他所诉说的内容。在引导涂鸦期的孩子(两—四岁)画出心中意象和对生活经验的感受时,您还可在孩子用点线描画的图样旁,加上附注文字。
2、以言语引导孩子画画
当孩子想要画一件事物,却不知如何表现时,请您以“言语”来引导他做画。例如:孩子想画“大象”,您可先和他一起讨论大象的特征,若能辅以或书籍,加深孩子的印象,甚至带孩子到动物园观看,都能加强孩子对画作内容的表现欲望及构成概念。然后,鼓励孩子以基本形状---圆形、正方形、三角形,分别做头部、身躯、四肢的描绘。“想一想,大象的头和长长的鼻子像什么形状?圆形还是长方形?”“很好!身体又是什么形状呢?”“长方形。”若要进一步丰富孩子的画作内容,则可和孩子共同讨论分享,掌握何人、何时、何地、何事的原则,对孩子做言语上的刺激。以画烤肉为例,问孩子:“你和谁一起去呢?”“在什么地方烤肉呢?草地?河边?”“是早上?傍晚?还是晚上烤肉呢?”“除了烤肉,你们还做了哪些事?聊天?喝饮料?唱歌?打球?”
3、丰富孩子的生活经验
丰富孩子的生活经验,更是帮助孩子在艺术天地成长的重要方式。举例来说,带孩子去动物园、游泳、烤肉、爬山、唱歌、跳舞……甚至生活中的吃饭、洗澡、刷牙,睡觉等点点滴滴,都是丰富孩子作画灵感的最佳来源。孩子要透过亲身的体验,才能描绘出生动、真挚、充满情感的作品,不会老是画一些内容空洞、缺乏变化、让父母纳闷的画了。这样的作品,即使在技术上还不成熟,也能打动看画人的心,孩子更能在绘画过程中得到满足。
4、提供能引起共鸣的图画书
借助图画书引导孩子作画,可培养他判断、选择与整合的能力。不过,图画书内容要合乎幼儿的语言理解程度,并且以图书为主、文字为辅。
5、陪伴孩子进入童话世界
作画的题材不难寻,只要有敏锐的感知心:作画的方式不难,只要勇于尝试与创新。当孩子发现新颖的、属于自己感受且美好的表现方式时,他的画就有了生命。大人千万不可画给孩子看,或要求孩子临摹,这些都会逐渐抹杀孩子对事物的统合、分析和安排的能力,以及他表现内容的独创性。
对待孩子绘画十大忌
1、当孩子绘画时,不停嘴地在一旁评论;
2、追究每个细节是否合乎现实,并要求立即更正;
3、当孩子要求绘画用具时,总是不厌其烦地强调笔和纸的价格,不要浪费;
4、不断提醒孩子注意手和环境的清洁,使孩子不能注意力集中或因为害怕批评而放弃绘画;
5、当孩子把作品送给父母观赏时,不愿痛快地进行表扬,总要重复“不要骄傲”之类的话;
6、要求孩子达到尚无能力达到的绘画技巧;
7、不恰当地总是同其他孩子进行比较“你看人家画得给你好”,以为可以刺激孩子的上进心;
8、过早地把孩子送去学画成人画,束缚其自有的丰富想像力;
9、因为画技尚不成熟而对孩子当面讽刺挖苦;
10、未经同意擅自处理孩子喜爱的作品;如果你不幸选择了“是”,那么你在对待孩子绘画方面真的应该“补课”了。
给父母的十个建议
1、以表扬为主,不加任何附加条件。对独具个人创作特点的尤其多加鼓励。以建议的口吻提出改进意见。
目的:增强自信心,承认和接受自己与他人的不同之处。
2、在家中开辟一面墙专门悬挂孩子的作品,或开辟一个角落供其创作。
目的:使孩子感受自己在家庭中的位置。
3、每逢家中亲戚朋友过生日鼓励孩子作画相送,以此让孩子表达感激之心。
目的:以孩子自己用心创作的作品代替用钱购买的礼物。
4、为孩子提供不同规格的纸张和多种绘画材料。在使用大块油彩时可用成人旧衣物作为工作服使用。活动完毕让孩子学会自己收拾打扫。
目的:让孩子尽情工作,避免不愉快争吵。
5、当孩子解释自己的画时注意倾听,遇有不解的地方及时提问。
目的:表示对孩子的尊重。
6、当孩子因叙述能力有限无法讲清自我感受或现实情景时请他画下来,以利于孩子再次归纳思考,并组织想要表达的语言。
目的:同时是一次口语复述的联系。
7、如孩子情绪过于紧张激动,伤心郁闷,成人可以用画画的方式与孩子对话,起到发泄疏通的作用。
目的:让孩子在平和的气氛中恢复平衡。
8、在孩子作画时可以放些轻音乐,有益于孩子发挥想像力。
目的:让孩子享受艺术的创作过程。
9、带孩子参加成人聚会或与孩子无关的活动时携带绘画用具。
目的:以防孩子感到枯燥乏味。
10、挑选孩子的作品进行收藏,标上日期,题目以及孩子特有的解释。
目的:记录孩子精神成长的财富。
艺术教育的影响似乎很大,
当良好的画面效果和快乐的作画情绪,
不能兼得的时候,
你会作何选择呢?
要效果还是要兴趣?
很多父母都在问,
为什么我孩子学到的美术技巧,
没其他孩子好,
为什么其他孩子的作品看起来如此大气?
自己家孩子的作品就那么小家子气?
对于幼儿美术来说,
学美术的最大好处在于,
培养孩子的观察能力和对美的表现能力,
让孩子喜欢美术,
愿意用自己的画笔表达自己的想法,
而不是让孩子“画面整洁,色彩鲜艳,构图饱满”。
如果孩子的胆子比较小,
孩子画的画就会比较小,
因为他觉得画得小一些会比较“安全”。
如果一个孩子情绪很低落,
他画中的主人公就会不开心,也沾上他的情绪。
而色彩方面呢,他也会选择一些比较深的色彩,
如黑色,深蓝色,咖啡色。
这些,是孩子与生俱来的与艺术的共鸣,
也是孩子对美术的感悟。
在美术指导中,可以引导孩子们考虑构图,
但不必直接告诉孩子你必须画多大。
从孩子的心理出发,告诉他们可以放心大胆地去画。
为了构图饱满,
很多家长常常会说“我画多大,你们就画多大!”
这是对孩子统一规格,
许多家长都在这么做,
它可以简便地为孩子提供构图的“技巧”,
这样出来的作品的确是又大气,又好看。
可是这些东西只是表面的,
孩子真正得到了什么呢?
没有心理引导而直接让孩子画是不负责任的。
我们在提供给孩子必要的技术支持时,
应当让孩子学会自己去建构自己的作品。
与作品的效果相比,
孩子情绪情感的表达才是最重要的。
当孩子真正把美术当成一种情感表达的方式时,
我们的教育目的就达到了。
在绘画班,他们拥有真正的快乐,
这些快乐,都写在他们的脸上。
他们正用自己敏锐的眼睛观察着周围的世界,
并把他们的感触融入自己的画中。
也许是构思情节的时间占去了涂色的时间,
也许是灵动的思绪影响了孩子的构图。
试着去欣赏孩子们的画吧!
即便他们什么也没有画出来,
至少,这些看起来“什么都不是”的符号
传达了他们美好的心意,
记载着他们成长的历程。
他们只是手的控制力还达不到,
只是观察和思维的能力还没有发展得很成熟,
只是涂色的技法还不够纯熟,
而这些,都是靠质问不能改变的。
•画得像不等于画得好,要有自己的特点才是好作品,大家也可以看看近代那些历史公认的绘画大师,有几个是以像为标准的,比如毕加索、梵高
•让孩子自由地画画,而不是每天给范画让他临摹
•不需要过早让孩子学写实素描,幼年时期的画画最不需要的就是技巧
•不让孩子学模式化的简笔画
•不用简单的好坏评价孩子的画,孩子的画需要听
他们喜欢画画
喜欢上美术课
能够体会到画中的感觉
对于他们来说
就足够了
知名美术教育机构杨梅红国际私立美校的课程体系就是按照专业美术学习的螺旋递进原理,依据学生的年龄、生理、心理、特质、目标等因素设置专业与班级,适合2至18岁的孩子长期学习。每个孩子在成长期都应该接受系统的美学教育,无论孩子未来是否将艺术作为自己的职业。美学教育可以带给孩子审美能力和高品位的个人素养,是孩子步入成功人生的必经之门。
教育孩子确实是一件很让人头疼的一件事情,当父母的很少和孩子培养感情,认为孩子就在自己身边,每天都能看到,一起吃饭一起看电视聊天就足够了,但是等孩子大了,就就会发现单纯的陪伴是不够的,随着孩子年龄的成长,孩子的内心也会发生改变,甚至孩子会藏很多心里话很多想法不敢和家长商量,身为家长照顾孩子一定要细心认真,平时做到以下几点,相信家长和孩子之间的感情会变得更好哦。
1、站在孩子的角度思考问题
很多家长思考问题、教育孩子都会从自己的角度出发,从没想过孩子为什么会这样。记得之前在商场里看到一个母亲带着孩子在热闹的商场买东西,母亲一脸开心的和自己的孩子说着话,而孩子却一点感觉也没有,我很好奇的去问孩子为什么在这么热闹在有这么多好玩东西的商场还不开心,小孩一脸迷茫的用手指着前方说了句话我至今难忘:这里全都是走过来走过去的腿和脚,有什么好开心的。是啊以孩子的角度看到的只有腿和脚,根本就没有什么琳琅满目的玩具,身为家长有时候欠缺的就是站在孩子的角度思考问题。
2、和孩子分享自己的糗事
有的家长会特别在乎自己在孩子心中的看法,总是刻意在孩子面前维持一个高大勇敢完美的形象,给孩子的错觉就是做人就要像爸妈一样完美,而自己有了做错事的经历和不完美的想法,都不好意思和家长分享,把所有事情都憋在心里不说,家长一定要放下架子,和孩子做朋友谈心,说说自己小时候都做过什么坏事,有哪些不好意思说出来的秘密都和孩子分享一下,引导孩子把自己不敢说的秘密和心里的想法说出来,只要孩子肯和你交心,你们的感情就会有所增进。
最后家长也不要总是以工作忙心烦等为借口,不让孩子接近你,这样只会让孩子更加不敢亲近你,正确的做法就是无论你有多忙,你可以先停下来抱抱孩子,轻声告诉孩子:爸爸妈妈现在工作有点多,不能陪你玩,等忙完了再陪伴你。最后在适当的时候买点小礼物给孩子惊喜,惊喜会让孩子更爱你,更愿意和你亲近。
一、朝夕相处,情深意重——建立和谐师生关系的前提 在班级管理中,所有的技巧都抵不过去真心诚意地爱学生,寄宿制学校要求班主任老师把爱学生落实到每一个生活细节中。为方便照顾学生,班主任和生活老师在学生宿舍有固定的床位,有经验的班主任往往会把最难管理的男生和女生集中安排在两间宿舍,班主任管理男生宿舍,生活老师管理女生宿舍。每天中午12∶20~12∶40班主任为了让孩子们睡得舒服、踏实,在午睡前都要去每一间寝室,督导孩子们换睡衣上床睡觉;每晚6∶10~6∶40班主任进入冲凉房指导孩子洗头、洗澡,帮助孩子擦水、吹发、梳头,还会随着天气的变化提醒孩子们添减衣服。每晚8∶10~8∶40班主任又会下宿舍帮孩子放蚊帐、打蚊子,和孩子聊天,倾听孩子们心声,及时了解情况,处理孩子间的矛盾、纠纷;把学生想家、想妈妈的情绪转化为对老师的依恋。因为班主任中午就睡在学生宿舍,晚上等学生安静入睡了才离开,所以实质上是参与了孩子的一日生活。有心的班主任会利用朝夕相处的机会观察学生的行为表现和个体差异,主动和学生沟通。老师能俯下身子倾听孩子的心声,就能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及时解决他们的思想困惑,纠正其不良行为。
爱是一堆细节,爱是开启心锁的钥匙。如果在学生急需帮助的时候,教师不是及时伸出援手,而只会说些轻描淡写的题外话,那么,这样的教师永远都不能真正融入到学生心灵之中。东莞北师大翰林实验学校的班主任不仅在教室里办公、课间跟班,而且一、二年级班主任下餐厅和孩子们一起进餐。生活起居上点点滴滴的关照,换回了孩子情感上的认可,他们回家告诉家长:“翰林的老师像妈妈”。
二、以文为经,以画为纬——日记是师生心心相印的桥梁
以文为经,以画为纬——日记打开了学生心灵之窗。
以文为经,以画为纬——日记编织和谐的师生关系。
从一年级开始,我就训练学生写一句话日记。刚开始,学生抱怨无话可说,无话可写。我告诉孩子们,生活中可写的东西太多,国旗下讲话,老师讲的故事,同伴间的趣事、父母的叮嘱,校园的风景,餐桌上的美味……
接着,学生又说很多字不会写。我鼓励他们,不会的画出来,不会画的就用拼音,再不会就请教老师。学生的日记可以用画来再现;看到一幅画,可以用文字来表述。降低了难度,放开手脚让他们自由表达,学生的积极性一下子提起来了,周末日记更是精彩纷呈。孩子给妈妈洗脚,爸爸抓拍并彩印出来,孩子在照片底下工工整整地画格子,写下事情的经过和内心感受。这种图文并茂的日记既真实又漂亮。到了二年级,心灵手巧的孩子们在此基础上进行了改革,出现了绘本日记、连环画日记、数学日记……
孩子们把日记当作自己的伙伴,当作贴心的朋友。心中不快,通过日记渲泄,达到心平气和;心中欢喜,通过日记诉说,心情恢复平静。在日记里,可以谈天说地,可以描绘未来,可以直抒胸臆……
小日记,大平台。几年来,我所教的班级里学生们每学期写的日记本,已经保存有厚厚的一大摞了。记得刚开始,我每天会抽出一定的时间在每篇日记后用几句简单的话写下自己的感受,内容有时是对孩子写作水平的评价,有时是对日记中所记录事情的一些看法,或者是一个简单的卡通笑脸。没想到,这样简单的评价慢慢影响到了每个学生,一些有心的孩子在每篇日记后面制作了漂亮的“留言板”、“回音壁”。大家都意识到自己也可以像老师一样发表看法、畅所欲言。这样,所有的孩子对日记更认真,更积极踊跃。小小日记不但记录了同学们多彩的生活,还给大家提供了广阔的交流平台。既让每位学生提高了自信,还增进了师生之间的感情。
三、家校沟通,观念同步——家长会是连结家庭与学校教育的纽带
世上有很多联盟,但我相信世上没有一种联盟能比我们老师和家长结成的联盟坚固!因为我们的目标是一致的,我们的心愿是相同的!
七年来,我在学校养成了早6∶20到晚10∶20间不关手机的习惯,为的是服务家长。我会主动与科任教师沟通,了解学生各科学习情况,对本班学生的在校情况(饮食、睡眠、兴趣爱好、点滴进步)做到心中有数,以待家长咨询。我注重电话沟通的实效性和真实性。
科学利用校讯通这座时尚的交流平台。每周六上午,家长会收到一条简短的信息,明确周末学习任务,避免学生逃避作业。周日晚上,批改完周末作业,我会发送信息反馈作业情况。我平时使用校讯通遵循及时、如实、适量的原则,绝不会让它成为不痛不痒的“垃圾短信”发送站;更不会惜字如金,让家长每月浪费5元钱。
我认为,家长会开得好,可以解决很多问题。只有家长树立正确的教育观,才能与我们同向; 只有家长用正确的观念教育孩子,才能与我们同步!一定要珍惜每学期一次所有的家长聚在一起的这个机会,渗透自己的教育理念,引导家长的教育行为。当他们的心被我点燃了,离成功就不远了。
家长会上,在美妙的音乐声中,我这样对家长说:从2009年8月29日的第一次见面,至今我与大家相识2年零10个月,1030多天是一个不短的时间,足以让一个哇哇坠地的婴儿成长为欢蹦乱跳、追赶黄蝶的儿童。班牌由105变成了305,我庆幸,我依然是孩子们的语文老师。如果不是因为孩子,一生一世,我们能有几次这样的机会——六七十个人,同在一个教室,同听一首歌,共同盘点孩子的进步。
我告诉家长,我在带着你们的孩子做什么,希望得到你们什么样的支持,成功的家庭教育应该是什么样的……教孩子三年,六次家长会的 发言稿 我都会精心准备,根据班级情况和孩子的年龄特点,针对性地阐述一两个观点,绝不雷同。
刚入学时,我说:在帮助孩子克服缺点的时候,要像吃药一样,哄劝甚至强迫;对待电视和网络游戏,要像吃糖一样,使孩子有所节制;对待学习,要像吃饭一样,既是需求又是任务;对于课外阅读,要像洗脸刷牙一样,形成习惯,持之以恒。只下达任务,无检查督导的教育是苍白的;教化教化是教育后有好的变化。
第二学期,我说:孩子的学习成绩是家长最关心的问题。每个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是最棒的一个,可最棒的只有一个,正确的观念应该是帮助孩子提高学习能力……
第六学期,我说:成功的教育,是让我们的孩子在有朝一日离开我们之后,也可以把自己的日子,过得就像以前在我们身边一样好,甚至更精彩!
教育是植根于心灵的事业。只要我们学会在繁琐忙碌中敞开一颗童心,以超然的心态为教育镀上一层爱的底色,师生之间自然就会有快乐与激情的传递。只有教师与学生的和谐,学生与学生的和谐,教师与家长的和谐才能成就教书与育人的和谐。
(作者单位:广东东莞北师大翰林实验学校小学部)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