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人都认为李白不是个“称职”的丈夫,他的感情生活到底有多不堪?

后人都认为李白不是个“称职”的丈夫,他的感情生活到底有多不堪?,第1张

李白的感情生活特别复杂曲折,人们都知道他写的唐诗闻名天下,但他的确不是一个称职的丈夫。他经历了四次婚姻,每一次都是遗憾结尾。李白是一个很豪放自由的唐代诗人,他喜欢饮酒作乐,结交好友,但是他对于家庭是不管不顾,任凭哪个妻子也接受不了吧。

第一段婚姻:入赘许家

李白的第一段婚姻是他在离开家乡,周游天下,满怀抱负的时候结交了一位许氏的**,入赘了许家。许氏体谅他,李白在外面游山玩水的时候,许氏总是惦记着他,还给他生了一儿一女,但是这段婚姻只存在了十年,许氏病死之后,李白就带着孩子离开了许家。

第二段婚姻:结亲刘氏

李白带着儿女游历到山东之后,生活上不方便,当地的妇女就给他介绍了另一个名门望族刘家,李白再一次当上了上门女婿。但这个刘氏是一个泼辣的性子,因为李白常年不回家,还把一双儿女都抛给刘氏照顾,这刘氏就不愿意了,跟李白诉苦也没用,这个刘氏就与李白离婚,把他踢出了家门。李白很生气,还把刘氏写在诗句中,句句都是辱骂讥讽的语气。

第三段婚姻:收为妾室

李白在考取功名的途中,路过山东任城,偶遇一位女子,贪图人家的美色,就纳为妾室。这个时候李白终于考取了功名,变得富有起来,置办的田地都交给妻子打理,他还是继续在外面游历。虽然这一任妻子精明能干,但是他们结婚仅过了五年,妻子就去世了,一直到现在也未留下姓名。

第四段婚姻:一生挚爱

李白的第四任妻子是他最爱的一个,李白在河南开封的时候有幸结识了武则天宰相的孙女宗氏。宗氏是典型的大家闺秀,她爱慕李白的才华,李白也敬佩她,于是两人结为夫妻,一直相敬如宾。当李白被发配的时候,宗氏还几次援救,但是都没有结果,后来他们再也没有见过面。

李白的每一次婚姻都没有好好爱护妻子,只顾自己的理想和抱负,在感情中,他的确不是好丈夫。也正是他的感情曲折,政治生涯波动起伏,才让他的诗句得到升华,留下了千古佳作。

李白(701--762),字太白,盛唐最杰出的诗人,也是我国文学史上继屈原之后又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素有“诗仙”之称。

李白经历坎坷,思想复杂,既是一个天才的诗人,又兼有游侠、刺客、隐士、道人、策士等人的气质。儒家、道家和游侠三种思想。

李白是一个才华横溢的大才子,游历全国各地,思想相对乐观,他在历史上留下了很多的诗词歌赋,并且对于中国诗歌的发展有着很大的影响。

李白生活的那个时代也并不是一直是美好的,李白和杜甫一样经历了唐朝有声转衰的历史事件----安史之乱。在这场动乱中,作为有抱负一直不得志的李白看到了转折点,在安史之乱时并没有避世,而是选择了入世,在当时的安史之乱中追随永王,并且作为永王的幕僚受到很大的重视。

扩展资料

李白的诗雄奇飘逸,艺术成就极高。他讴歌祖国山河与美丽的自然风光,风格雄奇奔放,俊逸清新,富有浪漫主义精神,达到了内容与艺术的统一。他被贺知章称为“谪仙人”,其诗大多为描写山水和抒发内心的情感为主。

李白诗中常将想象、夸张、比喻、拟人等手法综合运用,从而造成神奇异彩、瑰丽动人的意境,这就是李白的浪漫主义诗作给人以豪迈奔放、飘逸若仙的原因所在。

李白的诗歌对后代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中唐的韩愈、孟郊、李贺,宋代的苏轼、陆游、辛弃疾,明清的高启、杨慎、龚自珍等著名诗人,都受到李白诗歌的巨大影响。

参考资料:

李白-

1、《静夜思》唐 李白

《静夜思》是唐代诗人李白所作的一首五言古诗。

此诗描写了秋日夜晚,诗人于屋内抬头望月的所感。诗中运用比喻、衬托等手法,表达客居思乡之情,语言清新朴素而韵味含蓄无穷,历来广为传诵。

原文: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⑷,低头思故乡。

译文:

明亮的月光洒在窗户纸上,好像地上泛起了一层霜。我禁不住抬起头来,看那天窗外空中的一轮明月,不由得低头沉思,想起远方的家乡。

2、《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唐王维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是唐代诗人王维的名篇之一。此诗写出了游子的思乡怀亲之情;诗一开头便紧切题目,写异乡异土生活的孤独凄然,因而时时怀乡思人,遇到佳节良辰,思念倍加。接着诗一跃而写远在家乡的兄弟,按照重阳节的风俗而登高时,也在怀念自己。

原文: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译文:

独自漂泊在外作异乡之客,每逢佳节到来便加倍思亲。

遥想兄弟们今天都在登高,遍插茱萸时少我一个亲人。

3、《春望》唐杜甫

该诗全篇忧国,伤时,念家,悲己,显示了诗人一贯心系天下、忧国忧民的博大胸怀。这正是本诗沉郁悲壮、动慨千古的内在原因。本诗通过描写安史之乱中长安的荒凉景象,抒发了诗人忧国思家的感情,反映了诗人渴望安宁、向往幸福的愿望。

原文: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译文:

国都已被攻破,只有山河依旧存在,

春天的长安城满目凄凉,到处草木丛生。

伤感国事,看到美丽的花儿都禁不住落泪,

伤心离别,听到婉转的鸟鸣都害怕。

多个月战火连续不断,长久不息,

家书珍贵,一信难得,足矣抵得上万两黄金。

愁白了头发,越搔越稀少,少得连簪子都插不上了。

4、《除夜作》唐高适

《除夜作》是唐代 高适的一首七言绝句,此诗写除夕之夜,游子家人两地相思之情,深思苦调,,感人肺腑。诗精练含蓄,故前人谓此诗:“添著一语不得。”用语质朴浅近而寓情深微悠远。

过年意味着又增加了一岁。天天向上的小朋友往往急于长大,已过中年的人则很可能痛感白己正在走向衰老—他们对此事都比较计较,当然有兴高采烈与感慨系之之不同。高适这首诗将这两方面结合起来写,“年味”很足,传诵极广。

原文:

旅馆寒灯独不眠,客心何事转凄然 ?

故乡今夜思千里,霜鬓明朝又一年。

译文:

我独自在旅馆里躺着,寒冷的灯光照着我,久久难以入眠。是什么事情,让我这个游客的心里变得凄凉悲伤?故乡的人今夜一定在思念远在千里之外的我;我的鬓发已经变得斑白,到了明天又是新的一年。

5、《月夜忆舍弟》唐杜甫

《月夜忆舍弟》是唐代大诗人杜甫创作的一首五律。此诗首联和颔联写景,烘托出战争的氛围。

颈联和尾联在此基础上写兄弟因战乱而离散,居无定处,杳无音讯,于是思念之情油然而生,特别是在入秋以后的白露时节,在戌楼上的鼓声和失群孤雁的哀鸣声的映衬之下,这种思念之情越发显得深沉和浓烈。

原文:

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译文:

戍楼上响起禁止通行的鼓声,秋季的边境传来孤雁的哀鸣。

今天是白露节更怀念家里人,还是觉得家乡的月亮更明亮。

虽有兄弟但都离散各去一方,已经无法打听到他们的消息。

寄书信询问也不知送往何处,因为天下依旧战乱不能太平。

李白(701年-762年) ,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又号“谪仙人”,是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与杜甫并称为“李杜”,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据《新唐书》记载,李白为兴圣皇帝(凉武昭王李暠)九世孙,与李唐诸王同宗。其人爽朗大方,爱饮酒作诗,喜交友。

李白深受黄老列庄思想影响,有《李太白集》传世,诗作中多以醉时写的,代表作有《望庐山瀑布》《行路难》《蜀道难》《将进酒》《梁甫吟》《早发白帝城》等多首。

李白所作词赋,宋人已有传记(如文莹《湘山野录》卷上),就其开创意义及艺术成就而言,“李白词”享有极为崇高的地位。

扩展资料

名字由来:

李白七岁时,父亲要给儿子起个正式的名字。李白的父母亲酷爱读书,他们要培养儿子做个高雅脱俗的人。父亲平时喜欢教孩子看书作诗,在酝酿起名之时,同母亲商量好了,就在庭院散步时考考儿子作诗的能力。

父亲看着春日院落中葱翠树木,似锦繁花,开口吟诗道:“春国送暖百花开,迎春绽金它先来。”母亲接着道:“火烧叶林红霞落”。李白知道父母吟了诗句的前三句,故意留下最后一句,希望自己接续下去。他走到正在盛开的李树花前,稍稍想了一下说:“李花怒放一树白”。

“白”——不正说出了李花的圣洁高雅吗?父亲灵机一动,决定把妙句的头尾“李”“白”二字选作孩子的名字,便为七岁的儿子取名为“李白”。

参考资料-李白

诗人很感动,所以用“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两行诗来极力赞美汪伦对诗人的敬佩和喜爱,也表达了李白对汪伦的深厚情谊的思想感情。

《赠汪伦》

唐代:李白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译文:我正乘上小船,刚要解缆出发,忽听岸上传来,悠扬踏歌之声。看那桃花潭水,纵然深有千尺,怎能及汪伦送我之情。

扩展资料

《赠汪伦》这诗中,蕴涵着一个美丽的故事,汪伦仰慕李白已久,因深知李白好饮酒,喜游历,就为李白捎去一封信,称当地有十里桃花,万家酒楼。

李白听后,欣然前往。结果十里桃花变成了十里外的桃花渡口,万家酒楼实际是万氏开的酒楼。李白被汪伦盛情所感动,临别之时,写诗相赠,留下了千古名篇。 

当李白走时,汪伦借口没有陪同上船,李白不知,当船要开时仍不见汪伦,心中不免有点伤感,如此盛情相约,见过以后,自己了却了心愿,就不再把客人放在心上。

李白正在猜疑,忽然,传来当地流传的民歌,河的两岸站满了送行的村民,一边用脚踏着节奏,一边高唱送别的小调。这样的场景是李白所料不及的,心情激动万分,非常感念汪伦为他如此兴师动众,费尽心机,

所以,奋笔疾书,留下“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的由衷感叹。 这样的解读是有一定依据的,汪伦能用十里桃花,万家酒楼为由相约,足见他的智谋过人,也只有这样的人,才可能有一般人想象不到的别出心裁的送别形式。

-赠汪伦

李白的妻子姓许。是安州州治安陆一户许姓人家,为名门望族。曾主许绍是唐高祖的幼年学伴,憎任峡州刺史,祖父许圉师是唐高祖时的宰相,父亲在唐中宗时也曾当过员外郎。许圉师早已去世,许员外郎也已辞官归里。家中有一女,才貌双全,性格贤惠,只因门第过高,不免择婿的条件有些苛刻,因而耽误了姑娘的二八年华,眼看女儿已经过了二十五岁,许家这才到处托人提亲,宁愿降低择婿要求。孟少府因受许家之托,看中了李白,便提起这亲事。

李白本认为大丈夫功业未立,何以家为?但经不住孟少府再三相劝,加之自己无路可走,只好依顺了他。何况孟少府又说,安州都督马公是个爱才之人,此去必将蒙得其赏识。李白这才离开扬州,前往安州。

李白因对亲事心怀忧郁,绕过安州,去了襄州首府襄阳,拜访他渴慕已久的诗人孟浩然。孟浩然《夏日南停杯辛大》诗中“荷风送香气,竹露滴清响。欲取鸣琴弹,恨无知音赏。”所散发的雅趣秒意,深深吸引着李白。他急切地想亲眼见一见孟浩然的尊容,亲自听一听这位前辈对诗的理解。

孟浩然隐居在襄阳鹿门山,虽只是几间草屋,却别有一番天然佳意。孟浩然对李白非凡的才华和不羁的性格也早有所闻,因此两人一见如故。李白比孟浩然小十二岁,但年龄的差距丝毫没有构成他们交流的障碍。相反他们更加推心置腹地一起切磋技艺、赏文论诗,一连几日都秉烛夜谈。

喜遇知音总是相见恨晚,李白逗留的这几日里,孟浩然待他如同兄弟一般,于是李白便将目前遭遇的情况和去安州的打算全盘托出,请求指教。孟浩然想了一会儿说道:“如今从事干竭,寻求进阶之途,耗费万贯家产甚至为之破产的人,不只贤弟你一个。此去安陆入赘许家,到也是一个办法。许家乃是安州望族,诗礼之家,而且藏书之富,天下少有。你此去一来有个安身之处,二来可以在学业上再事深造,三来凭借许家的能力再从事也比较有利。”李白觉得很有道理,入赘之心,于是定了一半。

李白终于到了安洲首府安陆许家。李白见得许家**果然才貌双全,而许家**对颇有才华的李白也有好感,他们一见便两情相悦。于是在开元十五年(公元727年),李白二十七岁时入赘许家。妻子许氏丽质贤淑、知书达礼,只是身体单薄了些。老岳父为人宽厚有礼,而且很欣慰李白,并对他寄予厚望,送了女儿大量的嫁妆,作为栽培女婿之用。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3992450.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8-20
下一篇2023-08-20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