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02-07 22:49:46
体验派、方法派和表现派:《演员的自我修养》和《新喜剧之王》到底在讲什么?
先说一下**的整体观感:格局比较小,故事基本发生在片场,从而导致戏剧感强,**感弱,但这样做也让叙事线索更清晰明了。《新喜剧之王》是周星驰导演技巧最成熟的作品,出于他对功夫片和奇幻题材的迷恋,或许也将会是他以后少有的现实题材**。“拍恐怖片”和“雨中分手”(共三次)两场戏让人惊喜,后者也是**的核心所在。下边会分别详细说,现在开始掉书袋。
体验派、方法派和表现派:
在新旧《喜剧之王》中,斯坦尼斯拉夫斯基的《演员的自我修养》一书都是最重要的道具。斯坦尼斯拉夫斯基是苏联戏剧理论家,他总结了戏剧表演中的“体验派”理论,创建了斯坦尼体系。
斯坦尼和梅兰芳
体验派要求演员全身心投入到情境当中,由内而外让自己完全变成要塑造的角色。也就是说,表演时要“不疯魔不成活”地去探索自己的下意识情感,以达到内心真真实实对角色的确认。国内体验派代表人物有张国荣、郝蕾、章子怡、刘烨、任素汐等。
方法派是体验派的衍生和延伸,是斯坦尼体系传到美国后被本土改造的产物,也可以称作美国的体验派,所以好莱坞以方法派演员居多,比如马龙·白兰度、保罗·纽曼、詹姆斯·迪恩、简·方达、罗伯特·德尼罗、达斯汀·霍夫曼和杰克·尼克尔森等等。方法派理论的核心是“即兴表演”和“情绪记忆”,要求演员从过去的生活经历事件中寻求灵感火花,由外而内再由内而外,也就是对角色要感同身受,而不必成为角色。
马龙·白兰度
对体验派和方法派的区别,编剧周申的例子颇为巧妙:例如,一个体验派直男演员在饰演一个同性恋时,他不能伪装自己去模仿同性恋,而是要让自己相信情境,把内心中哪怕一点点对男人的好感拿出来给角色,用同性恋的一面示人;而方法派直男在演同性恋时,允许演员把对方幻想成女性来塑造角色。
可见,体验派和方法派的区别除了体现在具体的演员训练方法上,最重要的就是“自我是否有信念”的分殊。
表现派强调演员在表演中的理智,推崇的是演员要在戏剧或**中展现人物情感的技巧。表现派主张表演就是表演,演员要与角色分离。比如坊间曾流传一段关于刘雪华的轶事,她在表演前会问导演两只眼睛需要哪一只落泪,在她演过一段逼真到撕心裂肺的哭戏过后,能马上收敛情绪撺掇大伙打麻将。好莱坞的表现派有凯文·史派西,马修·麦康纳等。
不过,各个流派并非完全泾渭分明,对大多数演员来说,在表演中也都会把各种表演方法结合起来。
周星驰的体验派之路
众所周知,在所有能够称得上大IP的演员和导演中,周星驰的特点是最鲜明的。虽然总有人为他贴上“无厘头喜剧”的标签,但在他的**中,始终存在的是社会底层小人物的本能成长与外部现实之间的矛盾。他的内心价值观与社会评价之间一直处于激烈的冲突当中,而他恰恰是利用了这种冲突来制造戏剧效果,所以我们会看到,《功夫》看到里“一手棒棒糖一手斧头”的“无厘头”桥段,这实际上是创作者内心真实冲突的外在表现。
1 无厘头只是喜剧效果吗?
无厘头文化是草根阶层的一种神经质式的幽默表演方式,它利用表面上毫无逻辑的语言和肢体动作来达到意想不到的滑稽效果。无厘头的非理性、不合逻辑以及不合常规的特性,是社会底层和边缘文化群体以本能的方式对抗社会陈规,释放自我的一种表达。
从理论上来说,无厘头运用连续“反转”和改写“指涉代码”带来喜剧效果。所谓连续反转是先通过情节铺陈和渲染,把观众带入到某个剧情逻辑当中,然后通过反转,让结果与观众的推理结果产生差别或相反,反差越大喜剧效果越强烈。
指称代码是罗兰·巴特在分析小说叙事时提出的,创作者把自己和观众共享的知识内容运用到作品当中,就成为指称代码。改写指称代码就会产生喜剧效果,比如《九品芝麻官》中,包龙星在对着地上躺着的死人练习骂人时,人居然活了过来,就是对“把死人说活”的一种改写。
《九品芝麻官》剧照
很多人认为,周星驰的无厘头喜剧**是在展现小人物如何改变命运的励志故事,但实际上他所塑造的人物都颇为极端,带有分裂的自我表象:要么是比普通人还差,贱若草泥的渣滓;要么就是比所有人都强大,无所不能的拯救者。
因此,无厘头在周星驰身上一直带着挫败、低贱、极度压抑和沮丧,以及渴望彻底脱胎换骨的悲凉底色。他塑造的荧幕形象与执导的**在这层底色之下,形成了一条周星驰个人心路历程的变化历史,而从目前来看,《新喜剧之王》正是一个终点和新的起点。
2 周星驰的悲情之路
作为跑龙套出身的底层演员,周星驰成长于香港成熟的商业**体制当中,在他成为“星爷”之前,其实对自己参与的**并没有太多的话语权和主导权。《大话西游》是其事业生涯的分水岭,在该片之后,周星驰已经脱离了生存与自我成长的焦虑,在**中试图与社会秩序和标准达成共识。
《喜剧之王》中的尹天仇依然是卑微、心酸、无能也无奈的小人物,但他已经渴望成为一个被社会认可的角色——演员。
《少林足球》中,他赋予了足球这个最流行的运动以非主流式的超能力色彩。周星驰内心的冲突在《功夫》中达到了高峰。作为他个人执导评价最好的作品之一,该片无论是喜剧桥段、动作风格、想象力还是情节效果,几乎都达到了周星驰**特色的顶峰,其中对他内心冲突的揭示也是如此。
《功夫》中最尖锐的冲突是斧头帮和猪笼寨的矛盾,而这种矛盾其实是他的成长和长期以来处于社会底层,与他所向往的被社会认可的价值,以及权力阶层的表现。在**中,他的渴望已经从个人生存转变为个人私欲(金钱、女人,天下第一)。
《功夫》剧照
因此,即便是成名后的周星驰,仍然有一种未被社会化的动物本能式的阴影,《美人鱼》和《西游·降魔篇》都有颇为强烈的黑暗色彩(比如《西游》中的嗜血场景在上映时就曾引发争议)。
《新喜剧之王》与体验派表演
在几部魔幻的非现实主义题材之后,周星驰再度拾起了《喜剧之王》这个主题。但即便是使用旧的IP,他仍然要拍出新的东西才能成为一部作品;换句话说,《新喜剧之王》是周星驰在20年之后对喜剧演员的表演和职业追求的再一次思考。
《新喜剧之王》剧照
1 新旧喜剧之王的连续性
如前所述,周星驰**中的角色一直处于两个极端当中,要么比普通人还差,要么充当救世主。《喜剧之王》中的尹天仇和柳飘飘都是社会的最底层;而在《新喜剧之王》中,成名之后的周星驰似乎已经放弃了这种超底层角色定位,主角“如梦”不但随时可以全身而退,而且还有父母、男友(虽然是假的),默默喜欢他的同行李洋(还是个金主)的支持做后盾。
不过,如梦也保有了若干星爷式色彩:不止是她对表演的执拗、打不死的小强般的乐观坚忍,她的个人选择也总是游走在两极之间。在《喜剧之王》中,尹天仇的理想是做一名演员,而如梦并未在不被认可的跑龙套和知名影星之间选择“仅仅做一个演员”这种中间状态,而是要做最好的演员;她在一度放弃演员之梦时,有千万种选择,但却选择做最底层的服务员和外卖员工作,这与同样有演员梦的李洋的人生状态形成了鲜明对比。
2 是且只能是体验派的周星驰
一般来说,科班出身,经过系统训练的演员会比较认可方法派表演技巧,而没有经过系统训练,跑龙套出身的演员则更多地认可体验派(这当然不是绝对)。因为后者的经历在很大程度上就能支撑他们对角色的理解。
周星驰毕业于无线训练班夜间部,毕业后一直在跑龙套,加之他对《演员的自我修养》的极度崇拜,说明了他对体验派方法的崇尚。于是在《新喜剧之王》中,他把自己对体验派表演的理解通过女主角“如梦”的言行表达出来。
体验派表演方法的核心是演员对所塑造角色要由内而外地相信,也就是说,体验派表演更注重的是真实,而不是技巧。在影片开场的“车祸”,以及随后如梦以踩脚的方式示范“痛苦”的两场戏中,她一直在强调别人的表演不够真实。她理由无非是,他们没有真的正在体验,或曾经体验过这种情境。而如梦行走在片场中屡屡受挫的遭遇,之所以能够让她面带笑容的接受,正是因为他深谙方法派表演的精髓,把这些经历当做丰富自己表演能力的珍贵体验。
但讽刺的是,在如梦处的娱乐圈中,要么没有人真正在乎演技,只关注外貌和知名度(像小米和马可那样的人);要么在乎演技,但并不承认如梦的表演能力(《白雪公主》的导演)。
《新喜剧之王》剧照
这种设置显然弱化了周星驰以往**中的个人理想与社会评价冲突的戏剧张力,但同时也让他有更多的空间着墨在“表演”本身上。
**的两场重头戏:拍恐怖片“惊吓马可”和如梦“雨中分手”更是将体验派的表演理念刻画得淋漓尽致。在片中的“知名导演”眼中,王宝强不过是凭借运气上位的过气明星,他本人毫无演技,为了让他能达到所要求的恐惧表情,需要让他真实体验恐惧感。
“雨中分手”一场戏,女主在**中表演了三次,这个带有文艺**特征设置其实非常违背商业**规律,但也表明周星驰对**艺术感的追求。在票房和投资压力之下,既要为各方提供满意的答卷,又要表达自己的创作理念,这或许就是他牺牲连贯性做广告植入的原因吧。
“雨中分手”是女主角个人理想受到冲击的转折点,也是她的人生中最重要的一次体验。在她随后的面试过程中,又两次以闪回的方式重复表演了这次经历。这是典型的体验派角色塑造方法,而且,为了更贴合体验派的理念,如梦在第二次再现时装束上也做了改变。
面试过程中走马观花的各个场景,其实是方法派与体验派的一次对话,因为其中的面试考核程序:形体动作、情绪掌控、才艺展示、角色扮演都是现代戏剧学院方法派训练的基础项目,而女主在这些方面几乎毫无建树。最终她是以自己的真实经历为素材,用体验派的表演方式赢得了导演的青睐。
总而言之,《新喜剧之王》是周星驰在功夫片和奇幻片之外少有的严肃题材,虽然格局很小,但把他个人对表演的理解全面展现出来。或许《喜剧之王》20年之后变身星爷的他,已经没有了当初的苦涩和悲情,但他从来都不是一个只会无厘头搞笑的小品演员,这是对他最深的误解。
误杀影评:
影片中,肖央、谭卓和陈冲大胆颠覆过往形象,收获了观众的超高评价,活动现场大家也分享了各自的感受。肖央坦言,以往都是喜剧表演,这次成为了一名“父亲”,还是一个拥有几副面孔的老爸,希望大家可以在影片里感受到这位父亲不同层次的情感。
谭卓称,自己饰演的是一个柔中带刚的母亲,她可以在孩子面前温和柔软,也可以为了将女儿护在身后瞬间爆发,是一个十足的“两面派”;陈冲表示“自己唯一的软肋就是儿子,为爱疯狂不顾一切,需要很多情感强烈的迸发,很有挑战性”。
肖央给感叹这次创作之所以能有好评,是因为参与的演员都很投入,成就了各自演出。他还举例自己围观谭卓、陈冲的一场对手戏,说谭卓的两块斜方肌“都炸出来了”,夸她生动展现了哺乳动物的天性。
剧集简介
李维杰(肖央饰)与妻子阿玉(谭卓饰)来泰打拼17年,膝下育有两个女儿。年届四十的他靠开设网络公司为生,为人也颇得小镇居民的好感,而这一切美好却被突如其来的不速之客打破。这个充斥走私、贩毒活动的边陲小镇,各种权力交织碾压公平正义。
李维杰的大女儿平平(许文姗饰)被督察长的儿子强暴,因反抗误杀对方。李维杰曾亲眼目睹督察长滥用私刑,深知法律无用。为了维护女儿,捍卫家人,李维杰埋尸掩盖一切证据,在时间与空间的交错缝隙中,与警方在身心层面展开殊死一搏的较量。
问怎么才能看懂无非是想最直观地知道故事在讲什么
简单梳理一下故事脉络,原则只有一个:透过表象看本质。男主杀了两个人,他前面所有说辞和蒙冤叫屈都是企图掩盖真相的瞒天过海。而女律师的目的就是拆穿他,拆穿的手段是假意迎合,骗取男主信任,然后等待男主放下戒心,再步步紧逼索取真相。至于女律师为何这样做?因为受害人之一正是女律师亲儿子。夫妇二人乔装易容,只为了找出儿子遗体所在。在理解了双方角色和立场的基础之上再看你来我往的博弈,就容易理解多了。男主外表光鲜亮丽心理极度扭曲,道貌岸然的形象在结尾呼之欲出,而夫妇二人从善良朴实到走投无路,爱子心切的悲情也被大众看在眼里。这种邪不压正,歹人自有人收的结局,看得大快人心。这给享受了**多次反转极尽烧脑的观众又一次畅快冲击。得而让很多人走出**院酣畅淋漓。
第一层假象:男主和情人偷情返程路上撞死了一个年轻人,男主要报警,情人阻止还指挥男主将年轻人连人带车沉入湖底。
真相:男主和情人偷情返程路上撞死了一个年轻人,情人要报警,男主阻止还自作聪明打算将年轻人连人带车沉入湖底,后来意外发现年轻人没死,男主怕事情败落一狠心把年轻人装在后备箱推车入湖,构成故意杀人。
第二层假象:男主与情人在房间幽会,被神秘人砸晕,醒来发现情人已死,金钱散落一地。
真相:男主撒谎,根本没有什么神秘人,是男主杀死情人后自己一头撞墙,栽赃嫁祸。原因是情人想要把男主杀人的事公布于众。
第三层假象:收到杀人指控的男主请了一个金牌女律师为自己脱罪。但满口谎言
真相:女律师其实是年轻人的母亲易容假扮,为了套取藏尸地点。最后男主上钩。
至此结束大快人心。西班牙悬疑**果然了得,推荐另一部《镜中人》
豆瓣评分83《步步惊心》:从三个角度浅析十四的爱情悲剧
文/情鱼
说起《步步惊心》,无论是小说版还是电视剧版,都非常良心, 作者文笔非常具有文学底蕴,细腻的文风使得每个人物性格饱满圆润、深刻逼真。
如冷静内敛、隐忍复杂却真实深情的四阿哥;温润如玉、浪漫痴情但两手空空的八阿哥;天真鲁莽、简单直率后成熟稳重的十阿哥;才情脱俗、风流倜傥如清风明月的十三阿哥;心思细密、不重名利愿默默守护的十四阿哥。
现代新女性张晓,独立自主,心思谨慎,敏锐细腻,摔了一跤,从二十一世纪穿越回清朝,变成了若曦,在紫禁城匆匆度过十几载时光,在那段本来不属于她的时光里,和阿哥们经历了风风雨雨,也邂逅了几段刻骨铭心的情感经历。
其中若曦和四阿哥、八阿哥、十阿哥的感情都被彼此承认过,十三阿哥和若曦一起探讨过没有喜欢彼此的原因, 唯独十四阿哥是全剧最爱若曦的人,却从来没有得到过她的爱 。
作为千古一帝康熙最得意的儿子、威震西北名扬四海的大将军王、四阿哥胤禛争夺王位时最强有力的对手,他从来不把这些名利放在心上,心甘情愿做一个,为了那个永不会为他回头的女子去深情付出的男子。
他有着最初的心动,却后知后觉,用着感动自己、不适合对方的方式去演绎自己的爱情,从懵懂纯情到无悔付出,步步错过,最终成为了大家的十四。 任凭观众心里有千千万万的意难平,奈何十四从一开始就在爱情这条路上跑错了方向、用错了力。
接下来我将从若曦和十四的 生长轨迹 、 相处模式 以及 真实的历史走向 这三方面来分析他们没有在一起的原因。
一、成长轨迹不同:若曦来自二十一世纪的现代,十四阿哥生长于清朝,他们是两个不同时空的人
美好爱情的开始应当是“与君初相识,犹如故人归”, 在合适的时间、合适的地点与最合适的人相遇。 这看起来十分美好,实际上是多方面因素综合起来的结果。
认识和了解一个人,是在时间的基础上,从生长环境、经历、性格、处事方式、价值观、诉求等方面进行探索,缺少这些过程,很难在日后的相处中去做到了解对方。
比如一个人晚上睡觉习惯开着灯、害怕打雷声、经常不开心、看着窗外发呆,又或者是很容易满足、乐意在人群中当带动气氛的人、总是很乐观向上、喜欢拍天空……
这些坏的、好的行为,一开始只是你看到的,如果你没有参与过对方的成长,说白了你根本不会去想这些行为背后的的意义,更不会知道是为什么。
世上本没有完全适合的两个人,只不过是在一起相处久了,既看到了对方的优点,也包容了对方的缺点,相互妥协和付出,最终成为了最需要彼此的人。
《步步惊心》里面若曦从楼上摔下,真正的她在第一集就死了,恰好现代的张晓与男友争吵过程中发生车祸,灵魂穿回清朝附在了她身上。于是拥有现代意识的清代若曦诞生了。
而十四是个土生土长的清朝皇子,拥有着这个时代最正宗的一切。 若是他和若曦在一起磨合,中间相差的不只是时间,更是两个完全不同空间,无法逾越也无法弥补。
1成长环境导致两个人的性格、取舍、恋爱行动力各有不同
我们都知道,一个人所生活的环境对其成长起着非常关键的作用。从古代“孟母三迁”的故事我们就可以得出这样的启发: 良好的环境非常有益于孩子精神品质的形成。人能创造环境,反过来环境也创造人。 环境对于人的影响,正如鸡蛋与温度。适宜的温度能让鸡蛋变成小鸡。
十四出身高贵、养尊处优,自小深受皇上器重,又是由生母德妃养大,要什么有什么。在爱和温暖的环境中,他的性格洒脱自在,真挚纯良,不重权力和钱财,其他皇子筹谋皇位时,他过着闲云野鹤的日子。
同时在众位皇子中,十四是最重兄弟情义的,当他知道自己最敬重的八哥喜欢若曦,选择了主动退出,借着八哥的名义去关心爱护她。 在这场有理由却没有身份的默默守护中,他放不下,对方也不知道。
自小在深宫中见多了尔虞我诈,导致十四处事谨慎,又比较被动,他的行动取决于若曦的回复。若曦为十三求情, 雨中罚跪,他 在雨中反复确认若曦心里是否有他的位置,得到满意的答复后才决定为她争皇位,可那个时候的若曦已经心有所属。
若曦来自现代,充满时代感,对很多事物敏锐细腻,具有长远眼界。当她被选为康熙身边的贴身女官,从被姐姐和阿哥们保护的环境到无人依靠的深宫,她凭借自己丰富的现代知识、细心的观察和揣摩,很快获得了皇上的赏识。
像十四一样,她也珍惜情谊,但当她确认八阿哥不会为了她而放弃皇位时,敢于断舍离,果断放弃他,投靠四阿哥,追求自己真正所爱。
她向往 自由恋爱 ,知道人人都有私心,渴望深宫中的坦诚和被爱,敢于主动去问四阿哥和八阿哥对于皇位和自己之间的取舍,在认定了四阿哥的心意后,甘愿违抗皇上指婚十四的旨意,被罚在浣衣局呆十年。
在《男人来自火星,女人来自金星》一书中写到:男人在感觉自己被需要时容易受到激发,女人则在感觉受珍爱时才会被激发。十四在若曦这里还没有感受到被需要,但若曦早已在别人那里感受到珍爱。
只差那么一步,遥远的一步,他们已经让我想不到在一起的理由,就好像水不懂火的热情,火也体会不到水的柔情,两者撞到一起就是毁灭。
2教育环境导致两个人在观念和待人处事方面有差别
俗话说,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如果你身边的人都是努力认真、目标明确、刻苦向上的人,那你也会慢慢变成那样的人。相反,如果每天有人告诉你坚持做一件事是在浪费时间、人生苦短要及时行乐等消极想法,那么你就会渐渐堕落而不自知。
清朝皇子的教育不同于寻常人家,由主政者钦点翰林官员为授读师傅, 十四看到的就是教育上的不平等,自己及其身边的人都是被这样对待的,导致他骨子里有等级观念 。在众位兄弟中,他只发自内心地敬佩八阿哥,认为只有温文儒雅、光明磊落的八哥值得他追随,侧面反映出他的傲气。
撞见了与十三和绿芜在一起聊天喝酒的若曦,他的表情令人不解,眼神闪过不屑,生气了却笑得儒雅,又冷冷地瞪了她。他认为绿芜的出身不好,而若曦不应自降身价与这样的风尘女子在一起。
有几次十四都是在若曦给人下跪求饶后,他上来拉若曦起来。在 他心里认为尊卑有别,清高如他,绝不允许自己心里的人折了尊严。
若曦在现代和她的同龄人接受的教育是人人享有教育权,生来平等自由,要敢于做真正的自己。 当得知自己的姐姐被明玉侮辱,她不受礼教束缚、不被身份限制,与其大打出手。
同作为女性,她欣赏绿芜的才情,还能随口列举出历史上的梁红玉、李师师等和绿芜一样出身,却做出了贡献的女子。身份不能限制人的交往,合得来即可相处。
当她看到十阿哥被皇上指婚,被迫娶自己不喜欢的人,她为他不能做主自己的婚姻大事而感到难过。在她心里每个人都是独立个体,应该是自己做选择并为之负责任。
男女平等放到现在是促进我国社会发展的一项基本国策,早已深入人心。 而十四高高在上,就算是对若曦心生爱慕,但终究是不能认同且去理解她的做法。 不懂她,自然得不到她的青睐, 也为后来没有得到过她的心埋下了伏笔。
3社会阅历导致两个人的心理年龄有差距
马克思说过,社会环境对人的身心发展有着重要影响,有句话说得很好,“社会即学校,生活即教育”,德育是学校教育的方向性教育,对青少年的成长和发展起着主导作用,但社会的多样性、复杂性,在人的价值取向、人生观等方面有着重大影响。
其实众多阿哥里,十四是全程都在成长的,初期的他过着理想的生活,与八阿哥、十阿哥多有往来,更注重兄弟情谊,残酷的政治斗争还没有开始。
女人是男人的学校 ,这话一点也不假。当时只有十几岁心智的他,还没有对自己人生的清晰认知,若曦是他的初恋,而让他一直成长的人也是若曦。 波兰社会心理学家罗伯特扎荣茨认为,如果越经常看到某件东西,我们就会越喜欢这件东西。
从初次见面,十四对若曦的疑惑与喜爱,到十阿哥的十七岁生辰宴若曦朝他请了一安,开始好奇,再看到若曦为十阿哥唱生日歌、与明玉打架,他彻底动了心思。越是见面,他越是步步沦陷。
少年开始有了自己的心思,但还没得及说出口就被自己最敬佩的八哥堵在了死胡同,体会到了失去。后来的多次误会和放不下,他总是在小心翼翼地向若曦试探和确认心意,每一步主动都是成长。
最后懵懵懂懂的爱慕成为了真真实实的深爱,从误会不解到主动去懂,从闲云野鹤到奋力争皇位,从付出不悔到看开看淡,是他对若曦一步步的爱引导着他成长。
来自现代的若曦是一名在社会上打拼过三年的白领,理性现实,会权衡利弊,在心理上比十四成熟。八王府的生活算是她最轻松、自由、快乐的日子了,可那个时候的她就知道保护自己的姐姐,知道维护自己的利益。
若曦爱上的第一个人是八阿哥,在很多人眼里,她爱上了自己的姐夫,但她是在确认姐姐不爱八阿哥甚至是恨他的情况下,才接受了他。清楚八阿哥会因为争夺皇位而结局不好,主动问对方是否愿意为了她放弃皇位,得到否定答案后,忍痛割爱,及时止损。
这是一个现代女性应该具备的成熟恋爱观之一, 在爱情里享有自己的主动权和选择权,而不是摸索着,或者是被人牵着走。 她不服气十阿哥被安排的婚姻,也不支持十阿哥被动接受,但所有人里面只有她为了这件事情感到难过。
十四和若曦心理上的差距不是一时半会可以弥补,甚至是他没有意识到这一点,他只知道她做了什么、没做什么、是开心或者是生气,背后的原因没想到过。
二、相处方式不同:十四口是心非,喜欢借用他人名义去表达自己,若曦倔强淡然,对于示好半推半就,导致感情难以升温
《步步惊心》的主题曲:一念执着,里面有句歌词“一眼之念,一念执着”,我想用来送给十四。他从一开始就对若曦动心,然后一发不可收拾的沦陷,眼看着她和别人情深义重也愿意。
但就是这种“冷眼旁观”才让他一次又一次错过了向若曦表明心迹的机会。可两性相处,一开始真诚的态度和抓住时机去表达自己的想法很重要,一步错过,很可能会终身错过。
我想,他是后悔和挣扎过的,多次借着别人的名义去关心她,想知道她过得好不好,想让她过得好。终究是太年轻,满心的热情,他总是要以自己不情愿、不乐意的态度表现出来,误会对方,也被对方误解。
十四不诚实,若曦太倔强。她知道四阿哥的面冷心热、八阿哥的于心不忍、十阿哥的真诚莽撞、十三的惺惺相惜,就是不知道十四的口是心非。
她能和十四吵得吹胡子瞪眼,也能任由他误解自己,不予理睬,不作任何解释,除了不爱,我想不出更合适的理由,毕竟一开始就忽略了他的心意。
两个不能识别彼此心意和好好相处的人是不会擦出火花的,更多是让关系原地踏步或是渐行渐远。
1双方互相看低彼此的情意
想起一句话: 爱情是化学反应,这个过程是短暂而剧烈的,双方看到彼此焕然一新 ,类似于“众里寻他千百度,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两个人能够在一起,一开始肯定是有一方主动努力了,但若曦和十四在初期就很有默契地避开了彼此的信号。
当初若曦与明玉大打出手,她在院中巧遇十四和十阿哥,以为八阿哥派人来寻,自己要挨骂。十四却收敛了笑,柔声说:别害怕,我帮你说情。若曦一脸诧异,在她看来,他们之间远没有要好到他主动要求帮她说情。若曦一开始就低看了十四对自己的情。
若曦第二次与十三饮酒彻夜未归,八阿哥为若曦戴上了送给自己喜欢的人的镯子,不再隐藏自己的情感,所有人也都清楚了他的对若曦的心思,而十四没来得及出手,已经失去了接近若曦的机会。
此段时间的十四,应是在犹豫挣扎当中的,是握紧还是放手?
八阿哥的情感,他已明了,也自觉对若曦爱的不深,可有可无。他没有看到若曦对自己的丝毫爱慕,也低估了自己的真心,于是毅然决定放弃,从此为了八哥守护她,借着八哥的名义演绎着自己的爱情。
轻视,是这两个人感情的写照。十四看低了自己对若曦感情,看低了若曦对自己的感情,而若曦也更是看低了十四的感情。
2双方未正面对待彼此的关系
董卿老师说过:最难过的瞬间,不是他不爱你。而是你清楚和他没有未来,却爱他到骨子里。最后攒够失望。找个日子起身拍拍灰,头也不回的走了。而他从头至尾,都在怨你无理取闹。
若曦生日,十四讨茶喝,告诉她自己的心寒,由此可见,此时的十四连着三次问若曦,你究竟在想什么,你心里究竟有没有八哥,你究竟想要什么!他希望八哥幸福,希望若曦幸福,希望自己的选择是对的。自己和她已无可能,依旧放不下。
但若曦和八哥幸福了,他自己会真的幸福吗?会真的接受自己的选择吗?我看,不见得,就凭他一直在向若曦要答案,在关注她的感情。
关于若曦的生日愿望,他努力认真地想为若曦完成一个心愿,却听到若曦只表三分意的回答,“最紧要的是你们都好好的,我们大家都好好的”。十四没有说话,只是面色沉静,默默注视着她。
随后,若曦赶他们走,说自己要摘花,不摘就要等到明年了。十四念起诗来:“劝君莫惜金缕衣,劝君惜取少年时。花开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这诗,念给若曦听,更是念给自己听。若曦由此想到了自己过了嫁人年龄的情景,却确确实实地忽略了十四的另一层意境。
落花有意,流水无情 。从头到尾,若曦都没有想到要和十四发展友情以外的关系,对于他每次急切又不解的疑问,她总是云淡风轻,不假思索,或者是她明白,只是不想去面对。
十四用着别人的名义去关心若曦,一直为别人考虑,在意若曦的想法,忽略自己的感受,明明表现很明显,自己又不承认。
《十八岁的天空中》写过: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不是生与死,而是我站在你面前,你却不知道我爱你。这不就是十四的真实写照么?有些话之所以经典,就是因为太写实、太符合某些人的经历。
3双方缺乏精神交流和心理支持
看到过一句话,“心比长相好, 懂比爱重要 ”,在清朝步步维艰的若曦需要依靠,需要理解和懂得,十四对若曦的感情,有爱慕,好奇,敬佩,珍惜,感动,也有气愤和不解,但他没有深入去了解过她。不懂她的坦荡、真诚、义气、深情和无私。
很多观众都羡慕若曦和十三的友情,无关风月、无关感情,两个不同时空的人却是最懂彼此的人。即使是十年未见,依旧能看懂“OK”这个手势,并领会其隐含意义,这是多么难得的情谊。
当十四和若曦一起去了十三处,看到了若曦和十三的坦荡,惊然,自己误会了她,水性杨花并非她。想必他从未羡慕过八阿哥或是四阿哥,即使八阿哥和若曦在一起,也是他甘心相让的,但他是羡慕十三的。
到目前为止,十三是唯一一个真正走进若曦心里的人,即使这种相知无关风月。十四诚心相待却比不上十三哥,第一次不甘,第一次嫉妒。 他想知道自己在她心里的分量,却没有立场去询问,非情人,非知己。
十四也想像十三一样走入若曦的精神世界,想知道若曦真实的喜怒哀乐,弄懂自己到底和她是什么样的关系。可是若曦从来没有主动向他坦诚过任何心思,甚至是隐瞒抗旨原因,导致十四三次请旨求婚。
莎士比亚曾说:爱情不是树荫下的甜言,不是桃花源中的蜜语,不是轻绵的眼泪,更不是死硬的强迫,而是建立在共同基础上的心灵沟通。没有真正地深入交流过,关系自然难以升温,十四自然走不到若曦的心里。
4双方未使用良好的方式来解决误会
“我们沟通得很好,并非决定于我们对事情述说得很好,而是决定于我们被了解得有多好”,这是安得鲁葛洛夫说过的一句话,两个人之间好好说话,是信任和理解的第一步,一场争论可能是两个心灵之间的捷径,但把握不好就成了死胡同。
初期,十四分不清若曦的同时,也理不清她和其他人的关系,一开始他困惑若曦对八阿哥的感情,困惑若曦和十三的要好,更困惑若曦和四阿哥的暧昧。在他心里,好像把所有罪都怪到了若曦身上,八哥得不到的痛苦,十哥的惦念,以及自己的那一份情。
十四对若曦,除了被八阿哥阻隔的爱恋之外,还有着一丝不屑。而若曦任由十四不解她、误会她,此时的若曦大概是觉得十四不必知道她与其他人的关系,即使是误会,那也是属于他一个人的误会。
适当的误会用适当的方式解开,是增进关系的一种方式 ,但在他们这里成为了剪不清、理还乱的关系。十四原本是想弄清楚自己在若曦心里的位置,最后成为了怪罪她。
沟通,可能是世界上最难的学问,但也可能是世界上最简单的方式 。此时的若曦和十四要是能换位思考,将彼此的不理解好好讲出来,那十四心里不会有那么多的芥蒂,而若曦能早日知道他心里的真实想法。
三、尊重历史是根本:真实历史是两个人没有感情交集,历史不会因为清朝多了一个穿越的若曦而改变原有轨迹
既然回到过去成为一种可能,那我们能不能去改变历史呢?有两种观点,一种认为可以, 霍金就持的这种观点,认为你即使能回到过去,但不能改变历史,只能遵循历史,这种观点指出过去和未来都是注定的,不由人的意志而改变。
另一种观点是:回到过去的你可以自由行动,从而改变历史,如果是这样的话,世界肯定会乱套的。 历史早就成了无法改变的过去,因为一个人在一个本不属于她的世界生活了一段时间,就导致这个世界的历史重新记载,那原本的世界也将变成新的样子。
在真正的清朝历史上,根本没有一名女子先后与四阿哥和八阿哥相恋,自然也不会平白无故记载一段十四的恋爱。
电视剧的结尾是若曦离世后,灵魂带着清朝的记忆回到了现代,她努力寻找自己在那个时代存在过的痕迹,却发现史书上没有关于她的任何记载,最后在博物馆里的一幅画上看到自己带着木兰簪子的画像。
她在历史的指引下,看着从小一起长大的玩伴争夺皇位、互相伤害,而自己除了选择最安全阵营,只剩下愧疚和不忍心。 在那里所有她爱的和爱她的的人会被历史留名,对于她来说,被遗忘才是还原历史真相,让历史顺着原本的轨迹走下去。
1“顺史而为”是人的本能
王尔德说,过自己想要的生活不是自私,要求别人按自己的意愿生活才是。熟知清朝历史的若曦,她清楚每个人的结局,却无法干预他们的人生,唯一能做的就是作出最安全的选择来保护自己未知的命运。在皇位争夺战中,四阿哥是最大的赢家,八阿哥、十阿哥、十四阿哥都惨败。
一开始若曦爱上了八阿哥,作为一名现代人,知道历史走向,权衡再三,想到他的结局,又得知他为了皇位甘愿放弃自己。出于保全自我的本能,她狠心与八阿哥决裂。
她原本是希望自己做主人生,选择相爱的人,但太子指婚事件让她明白,“既来之,则安之”。身处这个身不由己的时代,注定要服从它的规则。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简单几个字就道尽了古代女子的婚姻,更何况是天子之命。
危机感让她想尽快为自己找到合适的避难所,无疑是未来的君王四阿哥。虽说看得出来若曦的最爱是四阿哥,但从现实角度看,即使若曦抗旨指婚,被罚去浣衣局十年,那她也知道这等待是有意义的。江山易主那一天,就是等待的尽头。顺着历史去选择爱情,若曦是现实且理智的。
“ 一个人最大的缺点不是自私、多情、野蛮、任性,而是偏执地爱一个不爱自己的人”,张小娴这句经典语录说得不就是十四么?可他就是偏偏要执着下去。
2选择意味着失去
若是有机会表明心迹,没有人会心甘情愿在感情里当暗恋者 。当初八阿哥向若曦表明心迹,出于兄弟情义和不成熟的爱情观,十四主动退出,私下里不知后悔了多少次。
不甘心和好强,会让人将事实越想越糟糕。所以当十四看到若曦与八阿哥决裂,还没搞清楚怎么回事,转头看见若曦投怀四阿哥,双重打击导致他对她误会到了极点。
十四虽然和四阿哥一母同胞,却一直是八爷党。他不愿与四阿哥为伍,对于这个哥哥心里是不屑的,看似平和的他,总是和哥哥在暗暗较劲,争母爱,争父爱,争天下,争女人。
大部分人在得不到的情况下,最不愿看到的事就是自己讨厌的人拥有了自己一直梦寐以求的 。在十四心里,一尘不染的若曦,宁愿选择自己的敌人,也不愿多看自己。
西方有句谚语: 你有所选择,同时你就有失去 。 这在西方经济学上叫作机会成本,你因为选择而放弃的那些东西,就是你的机会成本。这是客观存在的,是一种交换 。若曦在面对选择时,早已知道自己面临着失去,所以更加不会去考虑十四,而十四放手才是最好的成全。
学会选择是审时度势,扬长避短,只有量力而行的睿智选择才会让人一帆风顺,到达理想的港湾,成就完美的人生。
3权利和爱情往往不可兼得
不成熟的人终究会有长大的那一天,不再需要他人庇佑,渴望独自撑起一片天。明白若曦心意后的十四,正处于动态的过程中,从前一直在八阿哥的阴影下,进行着皇位的争斗,保护着心仪的人,总有一种“呼之欲出”的感觉。
如今想要摆脱这种阴影了,十四终要脱颖而出。同时皇权政治斗争渐渐拉开了帷幕,原先的相处中,若曦对十四不够了解,接下来挑梅花一幕、毙鹰事件中,十四野心渐露,虽然他心向她,但从他开始争夺皇位开始,若曦结合历史,开始对他产生猜忌和不解。
离开京城三年,十四迎来了政治生涯中最辉煌的一幕,出战,被封大将军王。到处流传着他的奇闻异事,与当年向往赋闲在家的十四相比,如今他满载荣誉,威名远扬。此时十四是京城无数少女的梦,却不是若曦当初认识的十四。
命运是公平的,给了十四好的出身,如今他荣耀加身,但拥有权力的他不再纯粹,也无法去像当初那样渴望拥有纯粹的爱情。对于若曦来说,她历经现实的洗礼,浣衣局十年早就磨光了她的锐气,即使他再好,两个人早就回不去了。
自古以来,深宫中权力和爱情不可兼得!陈玉蜀这句话就说得很好: 权力和地位的手杖,敲不开幸福的大门,金钱铸成的爱神之剑,射不中有情人的心。
十四和若曦的遗憾,一开始不在正确的方向上,任凭中间怎么努力,观众如何意难平,终是逃不过错过。
正如《请回答1988》里的正焕和阿泽,两个从小一起长大的人,更应该是了解彼此。德善是永远得不到宠爱的二女儿,真诚,活泼,渴望被爱。而狗焕呢,假装冷酷,傲娇,永远嘴硬。
他明明很喜欢德善却装作不屑,故意把爱表达成讨厌。对喜欢的女孩子比任何人都心思细腻,却装出一副毫不在意的样子。
他在德善看不到的地方,默默倾注了那么多真心。可是在德善面前,还是一副倔强又高傲的死样子。明明喜欢德善到要死,却是揶揄她、吐槽她最多的男生。明明早上在德善家门口把鞋带系了又松,松了又系,等到德善出门却装作一副刚好经过的样子。
很多人哭着、喊着心疼正焕,是不是在心疼着和正焕一样不懂得变通、不懂得表达、用无数犹豫和爱情完美错过的自己。很多人支持着、喜欢着正焕,大概是因为在那个少年时代,我们都这么笨拙地、羞涩地把一个人放在心底。
结语: 最后十四费尽力气求来的圣旨起了作用,若曦成为了他的福晋,他知道一切都是名义上的。然而,他还是一如既往地付出和守护,她想要什么就给她什么。每日陪她说说话,心心相印,生活上事无巨细地照料,他做了一切他能做的,朋友,爱人,丈夫,一切的一切。
这里算是《步步惊心》最岁月静好的一段,前期的争名逐利、爱恨情仇,步步为营,让人压抑又惋惜,唯独这一段,有着极为难得的平和安乐。
十四既不是若曦的星星,也不是她的月亮,可是却给了她最自在的生活。曾经不是她不懂珍惜,只是十四的爱,来的最早,却又总是迟了那么一步。他一直都在给他想给的,而不是她想要的。
“在茫茫人海中,时间的荒野里,遇到该遇到的人,不早一步也不晚一步,那么也没有什么别的可说,唯有轻轻的问一声‘哦,原来你也在这’。”这是张爱玲小说里的一句话,希望下一世的十四和若曦能刚刚好相爱。
面对同样的批评,有的人会感到深深的自责,有的人满不在乎,有的人激烈反抗,有的人则毫无反应;面对同样的困难,有的人迎难而上,有的人止步不前,有的人得过且过,有的人淡然处之
相同的境遇,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表现,我们会认为这主要是性格因素造成的。
那又是什么造成我们性格上的千差万别呢?
在豆瓣评分86的《 情感 依附》一书中,医学博士亨利•马西和精神分析师内森•塞恩伯格,通过记录76个婴儿从出生起到30岁的成长过程,全面分析和呈现了父母与孩子的关系对孩子核心人格形成的重要性。
家庭关系不仅意味着爱、包容和理解,还包括紧张、痛苦和冷漠,孩子在亲子关系中不仅感受到快乐,也感受着痛苦。 当孩子感受到痛苦时,他们会寻找方法进行缓解。
1、无法建立联结
在佛朗克婴儿期时,父母无论是在给他喂食、洗澡还是换衣服时,都很少与他说话,也没有笑容,互动也非常少。他们还会在孩子安静时去打扰他,这让佛朗克一直都处于紧张的状态。1岁后,佛朗克变得易怒、很难安抚,他经常感受到挫折,不知要干什么,也不愿意与人接触。
达芙娜的母亲每天都很手忙脚乱,她总是大声地说话,大声地笑,还会做鬼脸去逗孩子,很少让孩子安静地待着。她也很少注意到达芙娜的需求,她只是按照自己的想法去照顾孩子。在达芙娜1岁后,她也会拿着香蕉对母亲做鬼脸,就像母亲以前逗弄她一样。
凯文的父亲和外婆都不赞成生下他,母亲在缺乏支持的情况下照顾孩子显得有些压抑并且无法理解孩子的需求。当孩子想休息时,她认为孩子饿了;当孩子对外面充满好奇时,她又觉得孩子很吵。她总是笨拙的去安抚孩子,母子两个像是对方生活的入侵者。半岁后,凯文有些抑郁,很少有东西能吸引他。
以上三个案例虽然有所不同,但都是 父母与在孩子的婴儿期没有建立联结,父母与孩子的互动出现了问题。
早期孩子与父母的互动,包括目光的注视、 情感 的传递、肢体的接触,语言的表达等。孩子用眼睛、哭声、表情、肢体等一系列方式组合起来表达自己的需求,并通过父母的回应方式来感受爱和照顾。
他们的大脑神经元在父母一边照顾他们一边跟他们说着话中快速建立;每次对他们笑容的回应,就完成了一次 情感 的交流;当他们的需求及时得到满足后,一次交流联结完成。
不要觉得孩子小就疏忽和他们的交流,最初的联结在孩子出生后就开始了。
2、无法玩在一起
孩子自己玩着玩具,父母在旁边玩着手机,这不是玩在一起;孩子尝试着弄明白一个新玩具如何使用,父母在旁边指手画脚,不停说教,这不是玩在一起;孩子在尝试让轨道上的小 汽车 倒着跑,父母赶快纠正,这不是玩在一起。
没有共同的思考,不能让孩子在玩的过程中思考和感受快乐,就不能称之为玩在一起。父母和孩子玩在一起,与孩子的交流才能进一步加深,才能走进孩子的心理。
3、无法理解孩子
愤怒的父母认为孩子的所有行为都是“坏”的,是有意为之的;过度控制的父母认为孩子的所有行为都是在操纵别人。父母将自己的认知与情绪投射到了孩子身上,用自己的想法去理解孩子,否认了孩子真正感受和需求。
爱干净的父母喜欢家里一尘不染、整整齐齐,他们不允许孩子把家里弄乱,不允许孩子把自己弄脏,他们把自己的需求放在了孩子需求的前面,他们不理解孩子的感受和需求。
不理解孩子的感受,孩子就无法感受到爱,父母和孩子的交流也就只能停留在表面。
4、将痛苦外化
孩子有很强的适应能力,但他们的适应能力也不是无穷的,他们无法承受痛苦时,不良的行为特征就会出现。
6个月~1岁间:问题开始出现,活力减少,易怒,多动,很难平静
2岁:愤怒、狂躁、紧张、更具有破坏性
4~7岁:这是症状转化最重要的时期,不良症状越发的明显,注意力涣散、社交能力差、不成熟、低自尊、焦躁不安、行为多动、尿床
7~18岁:孩子的行为已被驯服,可他们失去了生气和活力,内心也逐渐枯竭。
与将痛苦外化的孩子不同,他们不良行为很少,也很少和父母发生冲突,他们将问题指向了自身。
1、复杂的爱
诺兰的父亲有点焦虑,缺乏耐心,喜欢指责妻子,控制欲强,经常对妻子和孩子的生活细节发表各种意见;母亲 情感 疏离,经常沉浸在自己的世界中,在照顾孩子的过程中容易烦躁。他们会旁若无人地摇着婴儿床,行为有些刻板,也无法给孩子足够的反馈。
乌拉的父母离异,父亲只负责赚钱,很少照顾她和她沟通;母亲经常把对父亲的怨恨转移到她身上,她会在喂奶时使劲地拍打孩子的后背,会让孩子哭20分钟不管,自己去喝咖啡,不愿和孩子交流。
芯娜的母亲快乐却过于忙碌,她对孩子说话大声,态度生硬,还容易激动。她喜欢和孩子在一起,但又会经常不打招呼的突然离开。父亲因自幼丧母,虽然 情感 丰富,却不善表达。
将痛苦内化的孩子生活在复杂的家庭关系中,感受到的爱都是复杂的。 他们平静地忍受着痛苦,有的甚至完全没有意识到自己不开心。从小被父母讨厌的孩子,长大之后会出现矛盾的 情感 ,空虚等问题,这会导致他们通过自恋的方式来弥补这种空虚感。
2、将痛苦内化
与痛苦外化的孩子相同,将痛苦内化的孩子也有不良的行为特征,只不过他们的行为不明显。与其他孩子交往时,他们会表现得消极、疏离和惶恐;他们不喜欢表达自己的情绪;他们情绪单调、行动拘谨;有的孩子会经常做噩梦;有的孩子出现发育迟缓;有的孩子慢慢变得自恋
多数父母在要孩子前都会做一些准备,戒烟、戒酒,锻炼身体,大量物质上的准备,寻找更好的教育资源等等。其实, 在养育孩子之前,父母更应该提高自己的修养,先把自己培养成为合格的父母。
1、信心
父母对孩子有信心,才能养育出自信的孩子。有信心的父母乐于寻求和接受建议,而不是认为自己永远是对的;有信心的父母会为孩子的积极表现表示出认可和骄傲;有信心的父母会对孩子的独立性感到喜悦,会欣赏孩子精力充沛的大笑大闹。
2、乐观
父母对孩子的成长充满了乐观,是对孩子进行良好的教育的基础。乐观的父母会给孩子机会成长,用安静的方式让孩子承受挫败。
3、镇静
镇静的父母可以理解孩子的行为、缓解孩子的紧张,以一种促进孩子成长的方式对孩子的情绪做出回应。
4、共情
共情不是同情,需要父母以爱为动力,洞察孩子的行为,让自己投入到孩子的体验中去,理解孩子的状态和情绪,掌握孩子的需要。
5、自律
父母自律,成为孩子的榜样,不靠处罚孩子来完成管教。自律的父母有足够的定力,不会轻易被孩子操纵。他们会通过自身的自律行为让孩子明白如何节制自己的行为。
阿德勒说:“幸福的人用童年治愈一生,不幸的人用一生治愈童年”。作为家长,给孩子留下巨额的财富,想方设法让他变得优秀、有才华,都不如给他一个幸福的童年,让他可以有勇气去面对生活上的各种困难与痛苦,用足够的幸福来治愈自己的一生。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