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天》戴望舒中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秋天》戴望舒中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第1张

  秋天

  戴望舒

  再过几日秋天是要来了,

  默坐着,抽着陶制的烟斗,

  我已隐隐听见它的歌吹

  从江水的船帆上

  它是在奏着管弦乐;

  这个使我想起做过的好梦;

  我从前认它为好友是错了,

  因为它带了烦忧来给我

  林间的猎角声是好听的,

  在死叶上的漫步也是乐事,

  但是,独身汉的心地我是很清楚的,

  今天,我没有这闲雅的兴致

  我对它没有爱也没有恐惧,

  你知道它所带来的东西的重量,

  我是微笑着,安坐在我的窗前,

  当飘风带点恐吓的口气来说:

  秋天来了,望舒先生!

  赏析:辽远的秋天的背景上,蓦然间,落下两幅画一副是轻盈美丽的牧羊女的画,另一副是沉重的忧郁的诗人的画这两副画的情绪截然相反,又相辅相成

  诗人的画因牧羊女而起,然而牧羊女的美却勾起了诗人心底沉重的往事诗人的心由此陷入忧郁寒冷

  诗意往往就是这样出人意料,由美的地方出发,结局却往往令人辛酸仿佛一首曲子,优美的音符,却惹的人伤心此诗的美,就在人的情绪的不由自主的转换它告诉我们,美的事物引导出的情绪并不都是绝对的愉悦,有时候反其道而行之

  典型的触景生情的小诗,语言凝练,形象鲜明

“撑着油纸伞,独自彷徨在悠长悠长又寂寥的雨巷,我希望逢着一个丁香一样的结着愁怨的姑娘、、、、”

许多人知道戴望舒是因为他的成名之作《雨巷》,在那个年代《雨巷》和徐志摩的《再别康桥》可以说是当时文坛里最闪耀的两颗星星了。

《雨巷》表达了作者对爱情的渴望,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

渴望归渴望,向往归向往,“雨巷诗人”有三段恋情,但是都是以悲剧收尾。戴望舒才华横溢,却是将自己的情感生活打理地一团糟。

1927年大革命失败,戴望舒到好友施蛰存家中小住,结实了施蛰存的妹妹施绛年,十七岁的施绛年皮肤光滑细嫩、面容姣好,戴望舒就在第一次见面中爱上了施绛年。

在朝夕相处的情况下戴望舒心中爱情的种子疯狂生长,他对施绛年写到:“我将对你说我的恋人,我的恋人是一个羞涩的人,她是羞涩的,有着桃色的脸,桃色的嘴唇,和一颗天青色的心。”

1928年《雨巷》横空出世,凭借着一首《雨巷》让戴望舒名声大噪,并且有着“雨巷诗人”的美称。

丁香姑娘自然指的是施绛年。

上帝给了戴望舒才华,却没有给他一副好看的皮囊。

戴望舒虽然长得很高大,但是皮肤黝黑还有麻点;心思细腻且极容易冲动,但是又忧郁内向,这种完全两个极端的心里,让戴望舒的性格看上去非常奇怪。

十七岁的施绛年正值青春年华,活泼开朗,却又不失大家闺秀的风范。

一个是早上冉冉升起的朝阳,一个是性格多变的九月天。

在加上当时施绛年已经有喜欢的人了,面对戴望舒的追求,施绛年暗示了很多次,但是戴望舒却一直以为自己还有机会。

面对戴望舒,施绛年一直是把戴望舒当做哥哥一般尊敬,并没有逾越之心;况且戴望舒和自己的哥哥有是好朋友,施绛年对戴望舒的追求也是微笑对待,她希望戴望舒能明白自己一天又一天对他的冷漠。

他继续给绛年写情诗:“给我吧,姑娘,那在你衫子下的你的火一样的,十八岁的心。那里是盛着天青色的爱情的。”

每个恋爱中的人都是诗人,更何况是诗人本人呢!

其实被诗人追求还是挺可怕的,被诗人追求也是对中国文学界间接的贡献。

1928年末,戴望舒向施绛年求婚,施绛年并不喜欢戴望舒,施家父母也是极力反对,但是戴望舒竟然以死相逼,施绛年怕戴望舒会做什么傻事就答应了戴望舒。

1931年两人订了婚,订婚后施绛年提出条件:戴望舒必须出国留学,取得学位,回来有稳定的收入后,才可能结婚。

对于这件事施绛年只是缓兵之计,虽然戴望舒不愿意,但是为了施绛年还是去了法国留学。

戴望舒去法国的三年,施蛰存一直接济者戴望舒,在这段感情里,施蛰存一直撮合着戴望舒和自己的妹妹;但是施蛰存知道,作为哥哥断他不能逼妹妹就范,感情的事只能看自己。

戴望舒去了法国之后施绛年就开始了自己的恋情,为了不让戴望舒知道,施绛年与一众好友瞒着戴望舒,其实戴望舒在书信中看得出来施绛年的拒绝与冷淡。

后来,戴望舒写信给施蛰存,施蛰存也是瞒着戴望舒,只是说“绛年仍是老样子,并无何等恼怒,不过其懒不可救而已。”

没多久后,戴望舒在法国听到了一些传闻,左思右想,他还是选择回国。

果然,传闻是真的,施绛年已移情别恋。愤怒的戴望舒打了施绛年一个耳光,结束了这段长达8年的感情。

多年以后施绛年还是遭到世人诟病——明明不喜欢人家,为什么要接受人家呢?话虽如此,但是戴望舒以死相逼,如果不是施绛年或许我们今天就看不见戴望舒的诗词了。

不管何时,不论何事,恋爱也好,厮守也罢,请不要以爱的名义以死相逼,因为那不是爱,是怜悯。

爱情,不是“得不到的永远在骚动”,不是“寻死觅活”的挽留,他很纯粹,就像那个“丁香一样的姑娘”。

被欺骗的戴望舒心里非常痛苦,或许“得不到了永远在骚动”,很长的一段时间都是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无法自拔,他的好朋友穆时英不忍心看戴望舒如此难过,就将自己的妹妹穆丽娟介绍给戴望舒。

穆丽娟对戴望舒非常对的仰慕,之前听哥哥说戴望舒和他的诗。早就把那首《雨巷》背的烂熟于心,面对这样的一个“粉丝”戴望舒自然是满足了自己在施绛年那没有满足的自尊心。

看见穆丽娟羞涩的脸庞,典雅温婉的气质,不由得感叹“她就是我一直寻找的丁香姑娘!”。

1936年戴望舒与穆丽娟在上海举行了盛大的婚礼。

结婚后他们生了一个女儿叫戴咏素,小名朵朵。

婚后生活和睦,家务事穆丽娟从不插手,也不用带孩子,什么事都有保姆做。

然而,戴望舒还是对于施绛年念念不忘,戴望舒和穆丽娟基本上没有什么交流,这个诗人每天大部分的时间都是用来看书写诗,就像两个同居的陌生人。

在一个婚姻关系里,比争吵更为可怕的是冷暴力。

那时,戴望舒为**《初恋》的主题曲《初恋女》作词,这部**写歌词的时候,这样写到:

“你牵引我到一个梦中,我却在别的梦中忘记你,现在我每天在灌溉着蔷薇,却让幽兰枯萎。”

当时明眼的人都看得出来,歌词中的幽兰指的是施绛年,带刺的蔷薇是穆丽娟,这首歌在当时广为流传,但是极大程度上刺痛了穆丽娟的心。

这样的事情搁谁身上谁能受得了,结婚那么多年丈夫心里一直深深爱着另外一个人,即使那个人曾经伤害了他;他却还是念念不忘,自己对他奉献了那么多爱,却如此对待自己。

人总是在怀恋以前,及使知道已经回不去了。

穆丽娟说:“他对我没什么感情,他的爱都给了施绛年”

没有忘不掉的人,只有走不出去的心门。

在这场随时一拍两散的感情里,真正的导火索是戴望舒的大男子主义,以至于穆丽娟伤心欲绝。

1940年穆丽娟的哥哥被刺杀身亡,母亲病逝,然而戴望舒却扣下电报,不然穆丽娟知道,不知情况的穆丽娟去参加聚会,穿了大红色的衣服,别人调笑到“亲人亡故,你还穿的如此鲜艳”。

得知事情真相后,穆丽娟悲痛欲绝。

1940年穆丽娟要求离婚,戴望舒又上演了一出以死相逼的戏码,他给穆丽娟写了一封“绝命书”,他在家中喝下农药,后来,被人发现送往医院,总终没让这颗文坛新星过早陨落。

戴望舒在信中这样写到:

从我们有理由必须结婚的那一天起,我就预见这个婚姻会给我们带来没完没了的烦恼。但是我一直在想,或许你将来会爱我的。现在幻想毁灭了,我选择死,离婚的要求我拒绝,因为朵朵(女儿戴咏素)已经5岁了,我们不能让孩子苦恼,因此我用死来解决我们的问题,他和离婚一样,使你得到解放。

既然从一开始就预见了今后会有没完没了的烦恼,那为什么非要在一起呢?

1940年冬面对戴望舒的以死相逼,穆丽娟还是与戴望舒离了婚。

在他们的爱情里让我想起了一部**里很经典的台词:“曾经有一份真挚的爱情摆在我面前,我没有珍惜,等到失去的时候才追悔莫及,人世间最痛苦的事情莫过如此”。

感情一再受挫的戴望舒,几乎都不相信爱情了,他心灰意冷,但是命运又安排了杨静出现在他身边。

杨静嫁给戴望舒时才十六岁,杨静小戴望舒20岁,尽管在父母的各种反对下,他们还是冲破万难结了婚,但是婚后与诗人的美好故事并没有如期降临在杨静身上。

一如既往,戴望舒还是在怀恋以前,他还是和以前一样,没有交流没有沟通,彼此就像同居的陌生人。

1946年他们回到上海,全家的收入也大不如前,在被柴米油盐冲淡后的婚姻,使得戴望舒将再一次面对离婚。

雨巷很美,诗词也很美;但是,也解决不了现实的问题。

1942年他们相识到1948年他们离婚,中间不过六年时间。

戴望舒的一生写了很多情诗,但是在三段恋情中,他始终都不明白爱情到底是什么,未免有点可怜,“丁香姑娘”是戴望舒亲手塑造的形象,但是那个姑娘好像从来都不在雨巷。

命运好像给戴望舒开了一个莫大的玩笑,总是在他最失落时送来希望,却又不成全他。耻笑戴望舒“以死相逼”的同时,又感慨命运无常

三段感情都以失败告终,戴望舒陷入困苦的深渊中,他的病越来越严重,以至于要靠每天打黄素针的地步。

1950年2月28日,戴望舒私自加大药量,最终在家中猝死。年仅45岁。

好友卞之琳曾说:“戴望舒年纪轻轻便悍然离世,旧的社会制度让他没有办法将自己的才能发挥最大,眼见着新社会要出现了,戴望舒却走了。”

在生命的长河里,总有那么一个人会让你心疼和后悔;我们唯一能做的就是,放下错过的,珍惜拥有的。

丁香犹在,那个撑着油纸伞的姑娘再也没有出现了。

戴望舒是因病去世的。

戴望舒曾用笔名梦鸥、梦鸥生、信芳、江思等。中国现代派象征主义诗人、翻译家等。他先后在鸳鸯蝴蝶派的刊物上发表过三篇小说:《债》、《卖艺童子》和《母爱》。曾经和杜衡、张天翼和施蛰存等人成立了一个名谓“兰社”的文学小团体,创办了《兰友》旬刊。1950年戴望舒在北京病逝,享年45岁。

扩展资料

戴望舒能在文学史上留名最大的原因是他所创作的优秀的诗歌,他本人也在二十年代末和三十年代初因为其风格独特的诗作被人称为现代诗派“诗坛领袖”。1927年,他的诗《雨巷》显示了新月派向现代派过渡的趋向,而1929年所创作的《我底记忆》则成为了现代诗派的起点。

戴望舒诗歌中的忧郁情思为基点,诗歌中所蕴含的既有古典意味的生命感受。首先,戴望舒的爱情诗在表现爱情的隐私性以及表现爱情时多运用女性意象方面,明显地受到晚唐诗人的影响,从某种意义上甚至可以说是对温、李诗歌相思主题的现代连释。

爱情成为诗人人生体验的主要内容之一,这体现了戴望舒诗歌的现代性。综言之,戴望舒的爱情经历是现代的,爱情特质是现代的,但他所赋予的表现形式却是古典的、传统的。

-戴望舒

人民网-戴望舒与四本诗集

雨巷表达了戴望舒失落、惆怅、迷茫的情感。

《雨巷》运用了象征性的抒情手法。诗中那狭窄阴沉的雨巷,在雨巷中徘徊的独行者,以及那个像丁香一样结着愁怨的姑娘,都是象征性的意象。

这些意象又共同构成了一种象征性的意境,含蓄地暗示出作者既迷惘感伤又有期待的情怀,并给人一种朦胧而又幽深的美感。

《雨巷》写于1927年夏天,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最黑暗的时代。反动派对革命者的血腥屠杀,造成了笼罩全国的白色恐怖。使本来热烈响应革命的青年,一下子从火的高潮堕入了夜的深渊。

他们中的一部分人,找不到革命的前途。他们在痛苦中陷于彷徨迷惘,他们在失望中渴求着新的希望的出现,在阴霾中盼望飘起绚丽的彩虹。

“四,一二”政变后,作者隐居江苏松江,在孤寂中嚼味着“在这个时代做中国人的苦恼”他这时候所写的《雨巷》等诗便充满了彷徨失望和感伤痛苦的情绪。

寻梦者寻求“无价”的珍宝的精神历程。由金色的贝之所在,到逢着金色的贝的艰苦;由对金色的贝的美丽与价值的赞颂,再引向桃色的珠的艰苦生成;

最后写人生获得无价的珍宝之后的快乐与幸福。它告诉了我们一个人生的真谛:任何美丽的理想的实现,任何事业的成功,都必须付出自己一生追求的艰苦代价。

扩展资料

创作背景

《寻梦者》写于1932年11月8日,时正值诗人赴法国留学前夕。此时,诗人早已从轰轰烈烈的社会活动中抽身出来,与施蛰存、穆时英、杜衡等人专门从事文艺活动。通过艺术活动表达个人情感和各种生命体验。

这时,诗人沉入对施蛰存的妹妹施绛年的恋爱也足有五个年头。问题在于,施绛年对于诗人并没有相应热烈的回报。诗人曾经以自杀向施绛年求爱,施绛年为此也答应嫁给他,如诗人所写,“我的指上又有了纸捻的约指”(《梦都子》);

但是施绛年向诗人提出相当苛刻的条件,要求诗人要取得大学以上文凭,并且有固定的收入。没有办法,诗人准备出国留学。在临行前,诗人写下《寻梦者》这首诗。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4009370.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8-20
下一篇2023-08-20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