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读懂诗歌情感教案

如何读懂诗歌情感教案,第1张

读诗如读人。读一首不曾谋面的诗歌,就如同见一个陌生人,读诗的过程,完全可以看成是你和这个人交往的过程,那么,如何才能又快又准确地了解他呢?

一、怎样算是读懂诗歌

1、明白表层意思 能翻译出大意:时间、地点、人物、事情、景物

如何明白浅层意思?

填充内容——诗中省略的主语、宾语、状语、过渡语等

调整语序——主谓倒装、状语后置、宾语前置等

整合句意——前后连缀,大体翻译为意思相对完整的句子。

明确题材——送别诗、羁旅诗、边塞诗、闺怨诗、田园诗、怀古诗、隐逸诗等。

例1:

汉江临泛(王维)

楚塞三湘接,荆门九派通。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

郡邑浮前浦,波澜动远空。襄阳好风日,留醉与山翁。

大意:

(我泛舟江上,纵目远望,只见)莽莽古楚之地和从湖南方面奔涌而来的“三湘”之水相连接,(汹涌汉江入)荆江而与长江九派汇聚合流。

汉江(滔滔远去,好像一直涌流到)天地之外去了,两岸重重青山,(迷迷蒙蒙,时隐时现,)若有若无。

(远方的)城郭在前面的水面上浮动;波涛汹涌,浪拍云天,摇荡起(远方的)天空。

襄阳风光美丽,(似乎想要把我)留下,与山翁共谋一醉

2、领会深层意思 用了什么手法? 写出了什么意境(形象、氛围)

表达了什么情感(情绪、心境) 反映了什么思想(态度、观点)

(1)三、四两句写出了景物怎样的特点?(2分)

答:江水的流长邈远和两岸青山迷迷蒙蒙、时隐时现的特点。

(2)颈联中哪两个词用得极妙,找出来并简析。(4分)

答:“浮”和“动”。“浮”表面上写城郭在水面上飘动,实是所乘之舟上下波动,“动”表面上写天空在摇荡,实言波涛汹涌,浪拍云天。

(3)从整首诗看,作者流露出的感情是什么?(4分)

答:对襄阳风物的热爱之情,充满了积极乐观的情绪。

二、读懂诗歌的方法技巧

1、品标题

标题是诗歌鉴赏的切入点。因为标题富含着诸多信息(时间、地点、人物、事件以及诗人的心情、诗歌的意境、诗歌的题材等)。题目是诗词的眼睛,它往往直接揭示了诗词创作的时间、地点、事件和主旨等。可以这样说,诗歌的题目是诗歌鉴赏的向导。它或点明主旨,或表明诗人的情感基调。

例2:

邯郸冬至夜思家(白居易)

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

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

解读此诗题中的“冬至”表时间,“邯郸”表地点,且与“冬至”点明了特定的背景,是说冬至佳节时自己仍客居邯郸,这才“思家”,“思家”揭示了此诗的主旨。

例3:

近试上张水部 (唐)朱庆馀

洞房昨夜停红烛,待晓堂前拜舅姑。

妆罢低声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

思考:这首诗的主旨是什么?

解读这是一首请张籍指教的诗(即干谒诗)。意即临近考试了,我的作品会符合考官的心意吗?相传张籍读后大为赞赏,并有诗回赠。朱因而得名。诗人以“新妇”自比,以“舅姑”比主考官,以“画眉”比自己的诗文。以“夫婿”喻指当时在诗文上颇有名气而且又乐于提拔后进的水部郎中张籍。含蓄表达考前担心作品不一定合主考心意,求张指点。通过优美的诗韵,巧妙地表达了一名应试举子,在面临关系到自己仕途的一场考试前,那种特有的不安和期待心情。

作用1:题目揭示内容(对象) 朱熹的《观书有感》,如果只看诗正文,以为是小湖水的风景,但看了题目之后,便知道,本诗谈的是作者看书的感受,半亩方塘是书,天光云影是指书中有美好的景致,源头活水是指读书可以使神清智清,思想永远鲜活。

作用2:题目表达情感 刘长卿的《喜李翰自越至》这个题目中的“喜”点明了对朋友多年不见,自越而来的惊喜之情。

作用3:题目展示思路 张九龄的《望月怀远》,题目意为遥望月亮起相思,进而怀念起远方之人。而“先望后怀”正是该诗的思路。

2、知作者

要真正读懂一首诗,必须知人论世。“知人论诗”就是说要了解诗人的思想性格、生活经历、风格流派及其创作的时代背景、目的等。读诗时,必须注意诗人的遭遇、境况,注意诗人所处朝代的国势、朝政等方面的问题。知道了人与世,才能准确把握诗歌的思想感情。这方面的信息有的诗歌考题会提供相关的注释,有的属于名家名篇的则不再加注,需要从平时积累的知识中回忆提取。

例4:

鹊桥仙·夜闻杜鹃①(陆游)

茅檐人静,蓬窗灯昏,春晚连江风雨,林莺巢燕总无声。但日夜常啼杜鹃,催成清泪,惊残②孤梦,又拣深枝飞去。故山③犹自不堪听,况半世飘然羁旅。

注 ①宋孝宗乾道八年(1172)初,陆游在郑(今陕西省)做四川宣抚使王炎的幕僚,积极参加抗金战争,战绩显著。正当前线节节胜利,即将收复长安之际,王炎调往都城临安枢密院,陆游也被调任成都府路安抚司参议管,离开抗战前线。此作是他到成都之后所写,是“借物寓言”之作。 ②惊残:惊醒。 ③故山:即家乡。

思考:这首诗表达诗人怎样的感情?

解读陆游的一生,处于民族危机极为严重的年代,他生活在北宋灭亡之际,幼年颠沛流离的生活,父亲爱国精神的熏陶,使陆游从小就树立从军抗金、誓杀敌寇、恢复失地的抱负,形成了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中年到过当时的国防前线,写下不少战斗性的诗篇。但一直受投降派的压制,晚年退居家乡,而收复中原的信念始终不渝。所以他的诗歌创作主线是抗敌复国的决心和爱国主义精神;又由于对胜利的热切渴望和对未来的必然信念,因此感情热烈奔放、境界雄伟壮阔,想象丰富奇特。这首诗表现诗人岁月蹉跎、英雄老却、事业无成的无限感慨和悲叹。

3、读注释

诗歌的注释有些介绍写作背景,那是在暗示你本诗的思想内容;有些是介绍相关诗句,那是在暗示你本诗的用典或其意境;有些介绍作者,那是在暗示你本诗的写作风格。对这一内容读诗时一定不能忽略。

例5:

春日即事 李弥逊

小雨丝丝欲网春,落花狼藉近黄昏。

车尘不到张罗地,宿鸟声中自掩门。

[ 注 ]① 李弥逊( 1085 - 1153 ),字似之,吴县(今属江苏省苏州市)人,历任中书舍人、户部侍郎等职。因竭力反对秦桧的投降政策而被免职。 ② 张罗地:指门可罗雀、十分冷落的地方。

解读诗的一、二句写了暮春黄昏,小雨霏霏,落花狼籍,从这些凄凉的景色可看出作者政治上失意后的寂寞愁绪。三、四句写诗人家门前几可罗雀,他只得在归鸟的鸣叫声中,关上了自己的家门,从中可以看出诗人对世态炎凉的感叹。这正是作者因反对秦桧而被免职后内心情感的真实流露,诗人真正是触景生情,情由景生。

4、析意象

“意”,就是诗人的思想、情感、意念。“象”,就是物象、形象。“意象”就是意中之象,是客观物象经过诗人的感情活动而创造出来的独特形象。

例6:

闻雁 (韦应物) 寒塘 (赵嘏)

故园渺何处?归思方悠哉。 晓发梳临水,寒塘坐见秋。

淮南秋夜雨,高斋闻雁来。 乡心正无限,一雁过南楼。

思考:这两首诗为什么都写到雁?

解答:雁是候鸟,春秋迁徙。秋天,大雁仿佛在奋力飞回故巢。这种景象每每牵动游子思乡情。故诗人常借雁来抒情,寄寓自己的浓浓乡愁

5、明典故

用典可以丰富诗的内容,装点诗的门面,提高诗的质量。齐梁文学用典太多,晦涩难懂,但适当用典,的确有利于诗歌思想内容的表达。

例7:

庆庵寺桃花 [南宋]谢枋得

寻得桃源好避秦,桃红又是一年春。

花飞莫遣随流水,怕有渔郎来问津。

[注] 谢枋得,南宋人,宋亡后,仍以江东提刑、江西招谕使知信州的身份抗击元兵,兵败后潜入山中,隐居达十二年之久,拒不出仕。后被强迫北行,至元都燕京,绝食而死。此诗即写于隐居期间。

解读诗人巧用典故,借桃花引出桃源故事,用庆庵寺代桃花源;用“避秦”来写“避元”;用“怕有渔郎来问津”来曲折地表达自己的决意绝世之志;在短短的四句诗中,融入了丰富的内涵。全诗读来含蓄蕴藉,耐人品味,一个绝不与元统治者合作的隐士形象跃然纸上。

6、抓尾句(抓情语)

诗歌往往先写景叙事,后抒情明志,因而把握诗歌的尾联,有利于把握诗歌的主旨。另外抓住诗歌中直接抒发情感的字、句,也能帮助把握诗歌的主旨情感,如愁、苦、怨、恨、羡、忆、怀、喜、泪……

例8:

壬辰寒食 王安石

客思似杨柳,春风千万条。更倾寒食泪,欲涨冶城潮。

巾发雪争出,镜颜朱早凋。未知轩冕乐,但欲老渔樵。

思考:这首诗体现了作者一种什么样的追求?

解读全诗抒发了客思之愁、寒食之哀以及为官不快的情绪,表达了作者羡慕自由自在的渔樵生活。

三、小结诗歌鉴赏的步骤

1、看题目和作者;

2、默读两遍诗歌,整体感知;

3、找出写景、写物、写人的名词, 捕捉并理解诗歌中的意象弄清它写了什么;

4、找出反映诗人感情的动词或形容词,弄清诗人表达的感情;

5、看注解并反观诗歌题目,做总体思考。

6、仔细审读题干,规范答题

特别提醒

1、要真正读懂诗歌,方法不是根本,多读多悟才是关键。

2、读懂是一项综合性的智力活动,要先学会分步阅读,再上升到综合阅读。

3、这段时间做诗歌鉴赏题,不要忙于答题,要有意识地把读懂诗歌放在首位。

 这座桥,风景秀丽,闻名遐迩;这个人,风流倜傥,才华横溢;这首诗,清新空灵,载誉中华。你想欣赏这座桥,走进这个人,感受这首诗吗接下来是我为大家整理的高中语文《再别康桥》教学教案,希望大家喜欢!

  高中语文《再别康桥》教学教案一

 再别康桥教学设计

 一、教学内容分析

 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实验标准实验教科书必修(一)第一单元第二课选编《再别康桥》,本单元主要学习中国新诗和外国诗歌。

 《再别康桥》是徐志摩写给母校——剑桥大学的一曲恋歌,表达了作者在即将离别母校时的殷殷的挚爱和深深的依恋之情。教学中可通过简介徐志摩以及他在康桥的生活,交待《再别康桥》的创作背景及创作意图;再通过朗读,感受诗歌的“音乐美”,分析结构,感受诗歌的“建筑美”,细细品味,感受诗歌的“绘画美”。

 此外,《再别康桥》表达离别情感的方式比较独特,可通过与其他著名的离别诗的比较,感悟《再别康桥》独特韵味。

 二、学生学习情况分析

 学生对徐志摩有一定的了解,但是这种了解大多是宽泛的,甚至有些是从影视作品(如电视剧《人间四月天》)中得到的,因此,学生在接触《再别康桥》的时候,极容易简单地理解其中的离别情感,而无法揣摩到徐志摩在与康桥离别时的复杂情怀。

 学生的兴趣点可能会放在首尾两节,放在徐志摩的情感世界上,教学中应好好把握学生的兴趣点,并由此切入,引导学生更加全面而深刻地解读作品。

 诗歌的语言是含蓄的,所传达的情感也常常是含蓄的,学生很难充分理解诗歌语言的内涵,再加上对作者的了解不够深入,从而产生阅读障碍。

 这首诗歌的学习难度并不大,学生会很感兴趣,因此在教学中应该做一些更加深入的挖掘,体味出诗歌更为丰富的韵味。

 学生刚升入高中,对诗歌鉴赏的理解可能还停留在初中的水平层面,应适当地引导他们从多角度去理解诗歌,多元化去鉴赏诗歌。

 三、设计思想

 依据新课程 教育 教学理念,在教学过程中,力求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通过学生主体的积极思考、大胆创新,在充分阅读文本的基础上,更加全面而深刻地解读文本。

 诗歌的欣赏应该是多元化的,因此,在教学中应鼓励学生从多个角度去思考,不应仅仅拘泥于一些概念化的 经验 化的解读,在鉴赏中要充分尊重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力求让学生从更深刻更新颖的层面去阅读文本。

 “以读带讲”一直是诗歌教学奉行的教学准则,而《再别康桥》本身是一首脍炙人口的诗作,学生对这首诗已经有一定程度的了解,只是学生不一定真的能够理解其中的丰富内涵,“以讲带读”或许可以帮助学生真正感悟这首诗的真意。

 不为教一首诗而教一首诗,应力争通过对一首诗的解读,让学生走近诗人,从而更深入地了解作者的人生经历乃至内心世界。

 基于以上的考虑,在教学中最好辅以多媒体,以提供更为全面更为广泛的相关信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解读作品,让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 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有一定的收获。

 四、教学目标

 1基础知识目标:明确诗歌的意象、意境以及它们对于诗歌的重要作用;了解新月诗派的“三美”主张,欣赏诗歌的“音乐美”“建筑美”“绘画美”。

 2情感教育目标:领悟徐志摩与母校的深厚情感以及抒发情感的恰当方式。

 3能力培养目标:了解诗歌鉴赏的一般步骤以及诗歌鉴赏的一般方法,发挥充分的想象去感悟诗歌的意境;通过解读意象去把握诗歌的主旨;欣赏诗歌创作的艺术特色。

 五、教学重点和难点

 1《再别康桥》是如何体现新月诗派的“三美”主张的《再别康桥》美在何处

 2《再别康桥》的意象选择非常独特,如何理解意象的独特之处这些独特的意象营造了怎样的意境

 3徐志摩为何对康桥情有独钟,仅仅是学生对母校的情怀吗有没有其他原因

 六、教学过程设计

 一、导入新课

 本人学过多年的语文了,记得最深的还是那些脍炙人口的诗歌作品,比如“一只鹅,两只鹅,扑通扑通跳下河”。(学生笑)

 (抓住学生笑的时机,请他们谈一谈笑的原因,借此可以活跃课堂气氛,然后请学生诵读自己喜欢的诗歌作品)

 既然同学们都喜欢读诗,那对诗歌一定有自己的认识,请问“一片两片三四片,五片六片七八片,千片万片无数片”是一首诗吗(在屏幕上打出文字,学生讨论)

 经过讨论后,学生发言表达自己的看法,一致认为不能算作一首诗,因为实在读不出什么韵味。(又在屏幕上打出“飞入芦花皆不见”)经过讨论,同学们明确了,加上最后一句增添了诗歌的韵味,给读者无尽的想象空间,富有诗味。

 由此可见,诗歌总是带给人们丰富的想象,我们学习诗歌,就是要通过丰富的想象,感悟诗歌的意境。今天我们就用这样的方法来学习现代诗人徐志摩的代表作《再别康桥》。

 二、背景介绍

 康桥,即英国著名的剑桥大学所在地。1920年10月至1922年8月,诗人曾游学于此。康桥时期是徐志摩一生的转折点。诗人在《猛虎集序文》中曾经说过:在24岁以前,他对于诗的兴味远不如对于相对论的兴味。正是康河的水,开启了诗人的性灵,唤醒了久蜇在他心中的诗人的生命。因此他后来曾满怀深情地说:“康桥的灵性全在一条河上;康河,我敢说是世界上最秀丽的一条水。我的眼睛是康桥教我睁的,我的求知欲是康桥给我拨动的,我的自我意识是康桥给我胚胎的。”

 (在屏幕上展示这段文字,请学生找出印象最深刻的 句子 ,学生很容易找出来,可继续让学生谈谈对这句话的看法。由此引导学生认识到康桥对徐志摩的重要性)

 康桥对于徐志摩是如此的重要,因此他写了多篇与康桥有关的作品:《康桥再会吧》《我所知道的康桥》《再别康桥》,有人甚至说,在徐志摩身上萦绕着“康桥情结”。

 三、朗读诗歌, 体会 作者离别的情感

 1先推选一位同学朗读,请其他同学简单评价;

 2再欣赏黄磊的朗诵录音;

 3通过朗读,感悟作者在即将离开康桥时的情感。

 讨论后明确:作者主要表达了对康桥的“殷殷的挚爱,深深的依恋”之情。

 四、鉴赏诗歌,感受诗歌创设的意境

 1诗歌的哪些章节恰当地表达了作者的离别情感(学生讨论)

 (1)第一节 “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我轻轻的招手, 作别西天的云彩。”

 (这一节的鉴赏,可以围绕三个问题展开:①离别时为何要“轻轻的”②“轻轻的”为何要提前③为何不向人作别而向云彩作别)

 这一节写久违的学子作别母校时的万千离愁,诗人以“轻轻的”告别突出了“宁静”的基调。短短的四句诗映照出了一个非常宁静的夕阳晚照的黄昏,做出了一个非常宁静的作别姿态。诗人曾说:“那四五月间最渐缓最艳丽的黄昏,那才真是寸寸黄金。在康河边上过一个黄昏是一服灵魂的补剂啊!”诗的开头有意连用的三个“轻轻的”,一下子就突出地表现了自己对康河的爱和依依惜别的情感,使我们仿佛感受到诗人踮着足尖,像一股清风一样来了,又悄无声息地荡去;而那至深的情丝,竟在招手之间,幻成了“西天的云彩。”轻轻的来,轻轻的走,又轻轻的告别,即使那挥手的招呼,也没有一点点喧哗,来打破康河的宁静之美,给人一种宁静和谐的意境。这也正是康河给诗人最美丽的印象。

 (2)第二~四节 软泥上的青荇, 油油的在水底招摇;在康河的柔波里, 我甘心作一条水草。那榆荫下的一潭, 不是清泉是天上的虹;揉碎在浮藻间, 沉淀彩虹似的梦。”

 (这几节的鉴赏,可以围绕以下几个问题展开:①“金柳”“新娘”等意象的独特效果②作者此时在干什么③“甘心做一条水草”说明了什么④为何要强调“油油地在水底招摇”)

 这几节写康河的美景,表达作者对康河的依恋和柔情。披着夕照的金柳,软泥上的青荇,树荫下的水潭,一一映入眼底。

 两个暗喻用得颇为精到:第一个将“河畔的金柳”大胆地想象为“夕阳中的新娘”,使无生命的景语,化作有生命的活物,温润可人。“新娘”这个意象尤为恰当,“新娘”是女子一生中最美丽的形象,不但写出康桥的明丽动人,更写出诗人在即将离别时的记忆犹新的感觉,这是“少女”等其他意象所表现不出的,诗人的难舍离愁可见一斑。

 第二个是将清澈的潭水疑作“天上虹”,被浮藻揉碎之后,竟变了“彩虹似的梦”。正是在意乱情迷之间,诗人如庄周梦蝶,物我两忘,直觉得“波光里的艳影/在我的心头荡漾”,并甘心在康河的柔波里,做一条招摇的水草。这种主客观合一的佳构既是妙手偶得,也是千锤百炼之功,更是诗人无拘无束的生命追求与美的精神的吐露和象征。

 “招摇”:常含贬义,常与“过市”连用;另有“逍遥”一义。用“逍遥”写水草,显现出无拘无束,自由自在的情态。这种“自在逍遥”的安闲,本是写人之词,用来写水草,又更显生动、形象。

 “油油的”“招摇”:“油油”是光润的样子,水流的样子,和悦的样子。用它修饰“招摇”,不但增强了水草的自在感,而且还使我们想起了水草得以“招摇”的河水:微风轻拂,水波轻涌,水质清澈,那些像涂了凝脂的水草在水中随微波来回轻摆,自在安闲。这是怎样一幅美景啊!而这美景全赖诗人的“招摇”。“在康河的柔波里,/我甘心做一条水草”:据此,我们就可以理解作者后面所说的这句诗深刻的含义和诗人强烈的情感体验。

  高中语文《再别康桥》教学教案二

 设计思路:

 《毛诗序》说:“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诗歌本质上就是情感的外化,字里行间最值得去揣摩咀嚼的就是诗人的情志。本诗的情感含而不露,但由于语言简洁平易,在具体教学中教师可以将诗歌交给学生去探究把握,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品读去揣摩作者的心性。教师积极主动地对学生进行引导,让学生通过教师的引导感受到类似的“大师小作”的语言魅力。

 课堂教学并不是语文教学的全部,对于语文来说我们更应该明白“工夫在课外”这句话的含义,语文教学应该有适当的留白,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我们必须明白:教师是导学者,而不是传声筒。

 本诗所采用的意象典雅柔美,极富 传统 文化 内涵,由此营造出的意境鲜明优美,让人陶醉。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应注意领会意象的特殊内涵,品味意境中蕴含着的诗人情感。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品味《再别康桥》意境美,感受诗歌的语言魅力。

 学会抓住意象品读诗歌。

 过程和方法:从诗歌的意象角度入手,鉴赏诗歌。

 诵读入境,欣赏诗意;联想比较,对比品评。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感悟、体验的能力,以及对文学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

 学生通过对具体字词和特定意象的推敲,做到准确把握作者的情感脉络。

 教学难点

 对诗歌情感脉络的把握,对诗歌独特意象的揣摩。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为了成全一份份沉甸甸的期许,也为了扬帆沧海,追逐梦想,抵达生命之巅,你们踏进了高中校园。在此之前,你们辞别了初中母校和父母老师,甚至远离了故乡那一方熟悉的水土,那里的山山水水,那里的一草一木都见证了你的成长,也许你有过不舍,也许你有过彷徨,但人生之路已经在你迈出的脚步里延长。离别总让人心潮起伏,离别时的情思已经被一代又一代的诗人反复梳理,今天我们带着自己的人生体验来一起品读徐志摩的《再别康桥》。

 题解

 1、作者简介

 徐志摩(1896—1931),浙江海宁人。笔名云中鹤、南湖等。1920年赴英国剑桥大学,攻读博士学位。剑桥就是诗歌中的康桥。1922年8月辞别剑桥启程回国。历任北京大学、清华大学教授,经常发表诗作,1923年与胡适等成立新月社,为新月诗派的主要人物。1928年诗人重游英国,在乘船归国途中,诗人挥笔写下了这首诗歌。

 题解

 徐志摩三次告别康桥:第一次是1922年,徐志摩从剑桥进修回国,留下了长诗《康桥,再会罢》;第二次是1926年,第二次旅游该国后,留下了著名的 散文 《我所知道的康桥》;第三次是1928年,诗人第三次旅游英国,怀着激动喜悦的心情谁也不通知地去看他康桥的英国朋友,可是不巧,由于事先没约好,朋友们都不在,只有康桥默默地、一如既往地等候着他。在康桥边上,七八年前的美好回忆接踵而来,在回国途中的中国海上,思绪不能自禁,留下了著名诗篇《再别康桥》。

 读诗

 学生自读诗歌:力求抑扬顿挫、身临其境、声情并茂。

 抽学生进行朗诵,并请学生进行点评,在点评的过程中力求做到把握诗人的主要情感,并将之融入到朗诵当中。

 品诗

 学生思考讨论

 这首诗写到了哪些景物,结合所写的景物试着用“ 图 ”的格式来简要概括每一个诗节

  高中语文《再别康桥》教学教案三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了解诗歌的三美,把握作者蕴含在诗歌中的情感。

 2过程与方法目标:学生诵读感受诗歌三美。教师指导学生讨论诗歌意象蕴含的情感。

 3能力培养目标:新诗的欣赏方法。

 教学重点:新诗的鉴赏。 分析理解诗人独具特色的意象选择。

 教学难点 :诗的欣赏方法。

  教学方法 :诵读欣赏法 问答法

 课堂教学设计:

 一、 导入 。

 上高中的第一天,我们好多同学离开了家。这就是离别。当然是暂时的离别。在每个人的一生当中,都会经历更多更另人伤感的离别。由“离别”这个话题,历代诗人写下了许多动人的诗歌。下面请同学们回忆一下,初中时候我们学过的关于离别的诗歌有哪些。

 (学生思考,发言。)

 刚才同学们说得很好。老师也搜集了一些,我们一起来分享。

 关于“别”的诗歌 :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李白《赠汪伦》)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劝君更尽一杯酒 ,西出阳关无故人。(王维《送元二使安西》)

 莫愁前路无 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高适《别董大》)

 师:那么,我们今天要学的《再别康桥》,是谁别谁

 答:徐志摩别康桥

 师:对。那么,这首诗展示的,又将是怎么样的“别”呢我们都知道,感情越深,离别越难。诗人与康桥到底有着怎样的情分我们来了解康桥与徐志摩。

 (请同学看题目,你获得了哪些信息

 ──引导学生借助诗歌的题目、作者、注释等内容,提取对理解诗歌有帮助的信息。

 生1:这是和康桥的第二次告别。

 生2:别而又别,说明对康桥充满着眷恋,不忍离去。

 师:同学们说得很好。我们再想想,对康桥充满眷恋,对一个地方的某样东西充满感情,其实质是什么

 生(全体稍作思考后,部分同学回答):对剑桥生活的留恋。

 师:对。但我纠正第一个同学的说法,这是徐志摩第三次告别康桥。第一次是1922年,徐志摩从剑桥进修回国,留下了长诗《康桥,再会罢》,第二次是1926年,第二次旅游该国后,留下了著名的散文《我所知道的康桥》,第三次是1928年,诗人第三次旅游英国,怀着激动喜悦的心情谁也不通知地去看他康桥的英国朋友。可是不巧,由于事先没约好,朋友们都不在,只有康桥默默地、一如既往地等候着他。在康桥边上,七八年前的美好回忆接踵而来,在回国途中的中国海上,思绪不能自禁,留下了著名诗篇《再别康桥》。)

 二、 作者及背景简介 (同学先讲,老师补充)

 徐志摩(1896—1931),浙江海宁人。笔名云中鹤、南湖、诗哲。1920年赴英国剑桥大学,攻读博士学位。剑桥就是诗歌中的康桥。1922年8月辞别剑桥启程回国。历任北京大学、清华大学教授,经常发表诗作,1923年与胡适等成立新月社,为新月诗派的主要人物。1928年诗人重游英国,在乘船归国途中,诗人挥笔写下了这首诗歌。1931年11月19日,诗人从南京乘飞机去北平,途中飞机失事,不幸遇难,死于泰山 脚下,时年35岁。

 胡适说,徐志摩的人生观里只有三个大字:一个是爱,一个是自由,一个是美。他的作品就是这种精神的融合与体现。今天我们就来一起走进徐志摩的内心世界。

 三、学生齐读。

 四、整体构思与思路

 1、提问:这首诗抒发了作者一种怎样的感情

 依依惜别的感情,也就是《再》中的“别”。诗歌记下了诗人1928年秋重到英国、再别康桥的情感体验,表现了一种含着淡淡忧愁的离情别绪

 2、刚才我们提到了很多关于别离的诗歌,如果我们把这些诗歌和徐志摩的这首诗比较一下,在送别的对象上有什么不一样呢

 明确:一般离别诗离别的是人,这首诗离别的却不是人,是“西天的云彩”。

 3、明明是“再别康桥”为何只说“作别西天的云彩“

 ——借代指康桥美好的一切。用康桥太直接,这样更诗意。

 启发:设想一下,如果是你们要远行,面对父母亲友,你们眼中所看到会是什么样的情景呢照一般情况设想,诗人告别康桥时,可能有送行的人,诗人的眼中也会看到高楼大厦、车水马龙。但这一切,诗人都没有写,写入诗中借以寄情的物象是“云彩”, 意象的选择新颖,就好像作者是一位不食人间烟火的神仙,营造出一种清新飘逸之感。

 1、构思:

 别出心裁,不落俗套:

 首先,告别对象由人转向物,跳出了“执 手相 看泪眼”或寒喧叮咛的俗套,给人清新飘逸之感。

 其次,创造了一种特殊的气氛。这首诗只着色绘景而不摹声,以“轻轻”“悄悄”“沉默”造成一种寂静环境,排除了“伤离别”的沉重感,增加了飘逸感。

 第三,意像选择独具特色。诗人借以寄情的物象是“云彩”“金柳”“柔波”“水草”“星辉”等自然景物,避开了人间烟火:高楼大厦、车水马龙、机械轰鸣及送行之人,这样就造出了一种清新感。

 独特构思来自诗人对个人自由天性的追求。徐志摩崇拜大自然,主张人类应接近自然,回归自然,融合自然。故想做“一条水草”,想到“青草更青处”寻梦,这是诗化人生的表现。

 五、赏析诗歌的音乐美与建筑美。

 指名一名同学单独朗读。(带着感情的)

 教师评价:读的很美,为什么呢因为同学对诗歌的感觉到位。这首诗歌本身很美。《再别康桥》是首新格律诗,新格律诗有个很大的特点就是“三美”——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音乐美是指在韵律方面给人的美;绘画美是指描写的内容方面给人的美;建筑美是指外观整齐,给人建筑的美感。)而徐志摩是十分赞成这种观点的。他的诗歌也具有这种美,《再别康桥》这首诗,较为典型地表现了徐志摩诗歌的风格。

 一音乐美。

 1、我们一起来看看这首诗在节奏上有什么特点。请同学们看看第一节和最后一节。这两节有什么特点

 明确:第一节和最后一节在语意上相似,结构上也相似,读起来节奏也相同。这种方法叫做“回环往复”,在诗经中就叫做“复沓”。我们在《雨巷》中就接触过的。这样使得诗歌前后呼应,结构圆合,也增添了诗歌的节奏感。(板书:回环往复)

 2、韵律和谐。

 启发:①《雨巷》是压韵了的,而且是一韵到底,那么这首诗压韵了没有(有)

 ②请同学找出韵脚。韵脚为:来,彩 ;娘,漾;摇,草;虹,梦;溯,歌;箫,桥;来,彩。

 ③每一小的节2、4句压韵,节节换韵。诗人追求的是诗歌韵律跳动的美感。(板书:韵律和谐)

 3、诗歌节奏鲜明,韵律和谐。读起来琅琅上口,悦耳动听,充分体现了诗歌的音乐美。

 二建筑美。

 1、 同学们看这首诗一共有几节(7)

 2、每一节有几行(4。显得很匀称)(板书:节的匀称)

 3、每一行的字数是不是都一样的(不一样。每一行的字数基本为六、七个字,间或有八个字,单行和双行错开一格排列,于参差变化中见整齐,整齐划一,给人以美感。每一节都两两错落有致,更加突显节的匀称。)(板书:句的整齐)

 三学生默读,体会诗歌的音乐美、建筑美和诗歌中的依依惜别的感情。

 六、绘画美。

 一找出意象。

 1、好。同学们看看,重回康桥,哪些美景深深吸引了徐志摩

 ——河畔的金柳,软泥上的青荇,榆荫下的一潭清泉。

 2、这些美景都集中在第2、3、4节,我们先来看第2节。请一位同学朗读。

 二金柳。

 1、这一节写的是柳。那么在诗人的眼里,“柳”是什么柳其“影”又是什么影柳是“金柳”,影是“艳影”。我们经常说“花红柳绿”,在作者笔下,河畔的柳树为何是“金”色的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因在夕阳中。夕阳照射下柳树变成了金色的。用暗喻把柳树比做新娘,新娘的美也就是柳树的美,新娘是少女最美丽的时候,既写出夕阳下泛着金光的柳树的美丽美好,而新郎对新娘的爱也就是作者对康桥的爱,也表达了对康桥自然之美的喜爱之情。

 2、如果不是“金柳”,而是苍松翠柏,那么还能不能说是“新娘”,为什么

 ——不能。因为“金柳”才有新娘的那种柔美,而苍松翠柏是阳刚之美。

 3、为什么不说朝阳中的新娘

 ——夕阳中的新娘是带着忧愁的,和离别的气氛吻合,而朝阳中4的新娘太朝气蓬勃了,情调不合。

 夕阳中的新娘 带着忧愁新娘忧愁

 不是新娘带着忧愁,是离别……反正我觉得夕阳中的新娘好。

 朝阳中的新娘是带有力量的,喷薄而出的,夕阳中的新娘是温柔的,而且夕阳映红了她的脸庞,她的脸上飞上了红晕,是羞涩的。

高中语文《再别康桥》教学教案相关 文章 :

1 高一语文《再别康桥》优秀教案

2 高中语文《再别康桥》课文解读

3 高中语文人教版《荷塘月色》教案设计

4 《故都的秋》优质教案设计

5 《再别康桥》读后感800字范文高中

6 初一语文《假如生活欺骗了你》教学教案

7 高中再别康桥读后感800字范文七篇

8 高中语文研修反思日志

9 高中再别康桥读后感800字作文七篇

10 初中九年级语文《雨说》优秀教案模板

 七年级语文下学期《外国诗两首》教案该如何写下面请看我为大家整理的关于《外国诗两首》教案,欢迎大家参阅。

七年级语文下学期《外国诗两首》教案(一)

 (一)知识目标:

 1了解诗人简况,了解作品内容。

 2了解作品说理的技巧和象征的手法。

 (二)能力目标:

 1感悟诗人以真情说理征服读者的技巧,领会诗歌象征的手法,提高鉴赏能力。

 2体会诗人对生活和人生道路的思考,提高分析诗歌内容的能力。

 (三)情感目标:

 感受诗人的真诚的态度、博大的情怀和坚强乐观的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

 (一)重点

 1了解诗人简况,了解作品内容。

 2了解诗歌相关知识,并能运用到自读、自学中去。

 (二)难点

 感受诗人的真诚的态度、博大的情怀和坚强乐观的精神。

 三、教学设计思路

 诗歌教学不宜多讲,重在体会,但本课的两首诗歌都具有很强的哲理性,在指导自读、自学的过程中还是要有教师的适当点拨。当然这种点拨并不是简单灌输,更重要的是启发诱导,调动学生思考、探究的积极性。

 四、教学方法

 朗读、讨论

 五、教学媒体

 投影仪

 六、课时安排

 1课时

 七、教学步骤

 《假如生活欺骗了你》

 一、作者及写作背景:

 普希金,俄国的伟大诗人。别林斯基曾赞誉他的诗:“所表现的音调和语言的力量到了令人惊异的地步:它像海波的喋喋一样柔和、优美,像松脂一样醇厚,像闪电一样鲜明,像水晶一样透明、洁静,像春天一样芬芳,像勇士手中的剑击一样铿锵有力。”

 这首诗是诗人于被流放时期题在邻居的女儿的纪念册上的,诗人以明白如话的诗句,叮嘱孩子要善待生活,善待自己在不幸和痛苦的面前镇静振作,等待光明的到来,其实这更是支撑诗人在艰难岁月里不懈奋斗、追求、创作的座右铭。

 二、首先朗读全诗,了解诗的大体内容。

 (一)读准字音:

 忧郁 向往 瞬息

 (二)解词:

 忧郁:忧伤,愁闷。

 向往:因热爱、羡慕某种事物或境界而希望得到或达到。

 瞬息:一眨眼、一次呼吸的短时间。

 三、学习本诗。

 (一)思路:

 第一节,开宗明义,否定了面对生活的欺骗而产生的消极态度:“不要悲伤,不要心急!”说明了正确的态度:“忧郁的日子里需要镇静:相信吧,快乐的日子将会来临。”

 第二节:说明要采取积极乐观的态度对待生活,从欺骗的阴影中解脱出来:“心儿永远向往着未来”,要向前看,相信未来是光明的,是幸福、美好的;艰难困苦、痛苦悲伤带来的忧郁只是暂时的。

 (二)思考:

 1学生反复朗读全诗,交流自己读诗的体会:

 提示(总结时):

 诗人在诗中阐明了一种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当生活欺骗了你时,不要心急,不要悲伤,苦恼时要善于忍耐,一切都会过去,我们应永保积极乐观的心态。生活中不可能没有痛苦与悲伤,欢乐不会永远被忧伤所掩盖,快乐的日子终会到来,善待生活,善待人生。

 2概括这首诗的内容。

 提示:

 诗人用诚挚的语言倾诉了自己对生活的体会,假如受到了生活的欺骗,不要消沉,要积极面向未来,战胜自己,做生活的主宰。

 《未选择的路》

 一、关于作者:

 罗伯特·弗罗斯特,美国著名诗人。他出版过十多部诗集,其中包括他的成名作《波士顿以北》集,另外还有《山罅》、《新罕布什尔》、《西流的小溪》、《见证之树》、《在林间空地》等。他的诗歌独具风格,以口语人诗,生动朴实地描写了田园风光和农村日常生活。他的诗充满了美国的乡土气息,流传广泛,深为人们喜爱。

 二、先朗读本诗,熟悉全诗。

 (一)读准加黑字的音。

 伫立 涉足 萋萋 诱人 幽寂 人迹

 (二)解词:

 涉足:指进入某种环境或生活范围。

 萋萋;形容草长得茂盛的样子。

 伫立:长时间地站着。

 三、学习本诗。

 思考:

 1“我选择了人迹更少的一条”这句话象征了什么为什么

 提示:

 “我选择了其中的一条”象征了如何抉择人生的道路;这条路上人迹罕至,代表着这条路也许更艰辛、更需要开拓,正因为如此,才更具有魅力。

 2本诗能寄寓着诗人无限的人生感慨的句子是哪些

 提示:

 一片树林里分开出两条路——

 而我选择了人迹更少的一条,

 从此决定了我一生的道路。

 3这首诗语言有什么特点

 提示:

 这首诗语言朴素自然,情感真挚,读来亲切。在朴素自然的语言中蕴含深刻的哲理。

 4反复朗读全诗,理解、体会诗中的“路”有什么含义

 提示:

 诗的表面是写自然界的道路,实际上,借写自然界的路来表达诗人对人生之路的思考和探索,这在文学创作中用的是象征手法。

 5诗中的“路”、“荒草”、“足迹”、“落叶”等象征什么呢

 提示:

 “路”象征着人生之路事业和前途,“荒草”可以理解为探索人生,路途中所遇到的困难、艰苦、曲折、坎坷。“足迹”可以理解为探索人生之路的不懈追求、不懈奋斗。“落叶”可理解为在探索和奋斗过程中所遭受的失败、挫折、坎坷……

 6反复品读全诗,你从中悟出怎样的人生哲理

 学生各抒己见,言之成理即可。

 四、布置作业 :

 1完成课后习题。

 2反复朗读这两首诗歌,有能力的同学可以背诵下来。

七年级语文下学期《外国诗两首》教案(二)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指导学生把握诗文基调。

 2、有表情朗读诗文,培养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1、朗读并背诵《假如生活欺骗了你》和《未选择的路》这两首诗;

 2、揣摩诗歌中优美精 炼的语言,并把握诗歌的思想主题。

 [情感态度价值观]

 体验人间至爱亲情,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培养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

 教学重点

 反复诵读,感悟诗歌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揣摩诗歌中优美精 炼的语言,并把握诗歌的思想主题。

 教学方法:自主、合作、探究

 教学时间: 二课时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导入 新课。

 “你的所得,还那样少吗你的付出,还那样多吗生活的路,总有太多不平事,请你不必在意,洒脱一些过得好”(歌词)这些歌就是写给在逆境中的人们,同学们!在你们的学习、生活中,有没有不顺心的事呢假如生活欺骗了你,你将如何面对诗人普希金给了我们这样的叮咛和嘱咐。(板书课题)

 二、学海拾贝

 ※ 我们应该怎样阅读诗歌呢

 (教师向学生介绍阅读诗歌的“四步”阅读法:一读,二品,三诵,四背。)

 1一读,指读题目,读作者,读创作背景。这一环节主要弄清每句诗的大体意思。

 2二品,品味,揣摩诗中作者表达的情感,蕴涵的道理和表现手法。

 3三诵,四背,这两个环节常常紧密相连,因此要注意诗的节奏,分出轻重缓急、抑扬顿挫。

 三、学海导航

 (一)读

 1让学生快速阅读第一首诗《假如生活欺骗了你》,思考以下问题:

 普希金,俄罗斯伟大的诗人,小说家,史称“俄罗斯文学之父”,俄罗斯文学语言的创建者和新俄罗斯文学的奠基人。生于莫斯科一个崇尚文学的贵族家庭。成年后不断发表诗歌评击时政,歌颂自由,被视为自由主义的代言人。为此遭到了沙皇政府的多次打击,他对曾被两次流放,也曾身陷囹圄,但他始终不愈地信守着诗中表达的生活原则,即使付出生命也再所不息。他虽然被沙皇政府阴谋杀害了,但他的精神却永远鼓舞着人们。他的诗具有很高艺术成就和无言的艺术魅力。俄罗斯著名的文学理论批评家别林斯基曾这样赞誉普希金的诗:“所表现的音调和语言的力量到了令人惊异的地步:它像海波的喋喋一样柔和、优美,像松脂一样醇厚,像闪电一样鲜明,像水晶一样透明、洁静,像春天一样芬芳,像勇士手中的剑击一 可先让学生读有关资料,教师进行介绍,强调普希金的悲剧一生 样铿锵有力。”但“诗是不可翻译的”,译诗不等于原诗,而我们现在又只能通过译诗来学习、欣赏,但愿我们能尽可能地领悟到这首诗的美。<1>你了解诗人普希金吗你的同桌知道吗问问他,互相交流一下看法。

 <2>诗人是在什么样的环境下写出这样的不朽诗篇的

 这首诗写于普希金被沙皇流放的日子里,是以赠诗的形式写在他的邻居奥希泊娃娃的女儿叶甫勃拉克西亚·尼古拉耶夫娜·伏里夫纪念册上的。那里俄国革命正如火如荼,诗人却被迫与世隔绝。在这样的处境下,诗人却没有丧失希望与斗志,他热爱生活,执着地追求理想,相信光明必来,正义必胜。

 2学生自由交流,教师归纳总结。

 (二)品

 1教师示范朗读这首诗,学生边听边品味,之后回答以下问题:

 <1>这首诗是用什么口吻写给那些受生活欺骗的人的

 <2> 对于这些人,诗人提出了怎样的叮咛和嘱咐

 <3>诗中字里行间流露出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2以小组为单位,互相讨论交流,教师加以引导、肯定、补充。

 (三)诵、背

 1设问:

 这是一首脍炙人口的名诗。那么,怎样用我们的有声语言读好这首诗呢你认为应突出哪几个方面呢

 2学生相互交流,教师肯定、鼓励、或引导、补充。

 <1>亲切自然,娓娓道来的劝说语气。

 <2>注意停顿、重音、语速的快慢。

 ※教师进行朗读指导点拨。

 3试读评价

 按照刚才的交流,请你来试读一遍课文,可找三四名同学与教师共同点评,最后评出最好的一个领读。

 4设问:

 通过对这首诗的朗读,现在再回顾这首诗流露出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得出答案,加深理解)

 5 背诵全诗。

 四、迁移积累

 1、 仿句练习仿照《假如生活欺骗了你》第一节,续写下面的诗句。假如生活 捉弄了你,不要 ,不要 ! 。

 五、 作业

 背诵全诗

 第 二 课 时

 一、背诵〈假如生活欺骗了你〉,回顾上节 课的诗歌阅读方法。

 二、导入 《未选择的路》新课。

 说到路,人们自然容易想到人生之路。古今中外许多诗人作家,对“路”都有过精彩的描写。屈原有“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志向;辛弃疾有“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的感叹,鲁迅也有“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这样的想法。人们常常把人的一生比作走一条路,把人生的选择比做对路的选择。(板书课题)

 三、自主实践,小试牛刀。

 1教师引导学生“读”。

 2“品”

 ※小组合作,互动探究以下问题:

 <1>诗中的“路”有两层含义,你能说出来吗

 诗的表面是写自然界的道路,实际上,借写自然界的路来表达诗人对人生之路的思考和探索,这在文学创作中用的是象征手法。

 象征,在文学作品中,明写此事物,借此事物暗示彼事物。 比喻,用有类似点的事物比拟想要说的事物,以表达得更加生动鲜明。象征是一种谋篇立意的手法。比喻则是一种修辞手法。象征一般要统摄全篇,而比喻只在个别语句、语段中起作用。

 <2>这首诗运用了什么写作手法

 <3>诗中明确写了诗人选择了“其中一条”,为什么还要以“未选择的路”为题读了这首诗,你悟出了什么道理

 全诗5小节,每小节的大意是伫立(思索)——决定(选择)——选择之后的怅惆——多年后的回顾叹息,其实未选择本身就是一种选择,选择的路一步步变为现实,而生活中许多人往往对现实不满,总觉得还有其它的可能,才更加产生了对未选择的怀恋,悔意由此而生,忧郁因此而起,这正是人之常情,正是人生的真实写照。

 人只能选择一条人生之路,必须慎重;人生道路的选择,不要随波逐流,而要经过自己的思考,作出独立自立的选择;人生的道路可能布满荆棘,困难重重,但只要不懈努力、奋斗、拼搏,一定会有自己的人生之路的;人生路上有无数次 的跌倒、失败,不要悲伤,不要心急,心儿永远向往着美好的未来,以一颗平常心对待生活中的一切;人生之路是跋涉者探索之路,其乐无穷;人生中有无数次的选择,充满挑战和机遇,应把握机遇,随时迎接挑战。

 <4>诗中的“路”、“荒草”、“足迹”、“落叶”等象征什么呢(“路”象征着人生之路事业和前途,“荒草”可以理解为探索人生,路途中所遇到的困难、艰苦、曲折、坎坷。“足 迹”可以理解为探索人生之路的不懈追求、不懈奋斗。“落叶”可理解为在探索和奋斗过程中所遭受的失败、挫折、坎坷

 ※教师引导,点拨,归纳。

 3“背”、“诵”

 四、朗读迁移、鉴赏诗歌。

 致恰达耶夫 普希金

 爱情、希望、默默的荣誉—— 时刻听候祖国的召唤。我的朋友,让我们用满腔

 哄骗给我们的喜悦短暂, 我们忍受着期待的煎熬, 壮丽的激情报效祖国!

 少年时代的玩耍已经消逝, 切盼那神圣的自由时刻来到 同志啊!请相信空中升起 如同晨雾,如同梦幻:正像风华正茂的恋人, 一颗迷人的幸福之星,

 可是一种愿望还在胸中激荡, 等待忠实的幽会时分。 俄罗斯会从睡梦中惊醒, 我们的心焦灼不安,趁胸中燃烧着自由之火, 并将在专制制度的废墟上

 我们经受着宿命势力的重压, 趁心灵向往着荣誉之歌, 铭刻下我们的姓名!

 读后思考:

 1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2“可是一种愿望还在胸中激荡”中的“一种愿望”指的是什么

尊敬的老师:

您好!首先,我在此向你说一声对不起,我辜负了您对我的殷切希望。我没有完成您布置的作业,我的手抄报没画完,不仅伤透了你的心,也让我自己感到无地自容。我的自控能力比较差,有贪玩,没按时完成手抄报绘画,我自己已经好好反省过了。 您平常也就经常告诫我们,上课要认真听讲,要认真完成作业,我把您的谆谆教诲忘到了脑后。我不应该给我自己找理由,放心,老师,我会改正的。另外,在平时,我总是不能集中注意力,上课不认真听讲。通过一次您的教诲我一定会痛改前非的,好好学习,认真听讲,按时完成作业。

同时,我也希望老师能够给我一次改正错误的机会,人非圣贤、孰能无过,知错能改、善莫大焉,浪子回头金不换,这些古人的谆谆教诲时长回响在我耳边,我相信老师也不会因为我一时的错误就放弃了我这个个学生。我也会以此为戒,不断提醒自己不要辜负老师的期望,家长的辛劳,同学们的鼓励。

一定要全面发展。 老师,我知道,仅仅是语言是苍白无力的。放心,我绝对会以自己的实际行动来履行我的诺言的。老师,请不要生气了。看我的实际行动把!因为手抄报没画完而使您对我失望了,使我感到十分的痛苦与遗憾,学习本身是为了自己,而老师您却又如此的认真负责,对我严格的要求,而我却还是没有完成手抄报绘画,我真心的反思与改过,我记住了教训,我一定会在以后的学习中全力以赴,认真专心,尽我全力努力学习,我一定会努力奋斗,不辜负您对我的希望,对得起我自己的努力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真心的反思,望老师能原谅!我觉得我不能逃避,我有责任,有义务为自己为家长老师好好学习,报效祖国!我也很感谢老师,老师一直都很关心我,可是我却没有能够把握自己的方向,没能正确的对待学习,我想老师一定也会不高兴,因为老师是关心我们的,我们是老师的学生。老师是园丁,我们是祖国的花朵。我享受的老师的教导,深知老师的辛苦,今天,我下定决心,一定会好好学习,不辜负老师家长对我的希望。老师是如此的辛苦。为了学生的前途,付出了自己的一切,我们看着这样辛苦的老师心里也是酸酸的,所以,我了解了,也明白了,对于现在的我们,学习才是正确的。

也许当我长大以后的我会忘记手抄报没画完这件事,也忘了老师曾经讲过的东西。但我不过忘记我曾经在学校努力过,奋斗过,也不会忘了有一位老师,曾经辛勤的教导过我。所以,以后的学习中我一定要努力的学习。对不起,老师!我犯的是一个严重的原则性的问题。我知道,老师对于我的行为非常的生气。我也知道,对于学生,保证每天好好听课,认真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是一项最基本的责任,也是最基本的义务。但是我却连最基本的都没有做到。后来,我冷静的想了很久,我渐渐的认识到自己将要为自己的行为付出代对他人的尊重不够,以后我将对老师有更多的尊重对价。老师反复教导言犹在耳,严肃认真的表情犹在眼前,我深为震撼,也已经深刻的认识到事已至此的重要性。如今,大错既成,我深深懊悔不已。深刻检讨,认为在我的思想中已深藏了致命的错误:思想觉悟不高,平时懒散,如果不是因为过于懒散也不至于如此。为了更好的认识错误,也是为了让老师你能够相信学生我能够真正的改正自己的错误,保证不再重犯,我将自己所犯的错误归结如下:老师您曾经教导过我:上课要认真听讲。您可知你说的话在我心里是这么重要!我仍记得您说这句话的时候的语气。我一辈子也不会忘记您曾对我的教诲。可当时的我,竟如此糊涂!!!我后悔当时没有听您的话,现在我怀着沉痛的心情忏悔我的错误。圣经说:每一个人都有原罪,您正努力消除着,因为您不止是为了自己活着。而是为了教育事业,是的,您是为了全人类而努力。而我,我不想说自己了,我实在是罪不可恕,我没有好好对待学习,也没有好好对待生活,更没有好好对待自己,更对不起您,对不起为我付出过的人。我有思想上的错误:对这次老师布置的作业重视不够。对于这一点,我开始反省的时候并没有太在意,但是,经过深刻的反省,我终于认识到了,这个错误也是导致我成绩不好的重要原因。

我觉得再怎样说也没有意义,我一定何以实际行动改过自新。请老师和同学们监督我鼓励我。

检讨人:

2013年 月 日

提问者评价

Thank you!

作为一位刚到岗的教师,我们的任务之一就是教学,通过教学反思可以很好地改正讲课缺点,优秀的教学反思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以下是我为大家收集的古诗《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教学反思(通用8篇),欢迎阅读与收藏。

古诗《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教学反思 篇1

在教学中,我通过情境画面导入,通过多媒体课件展示西湖的美景让学生对西湖的美景有了初步的感知。在具体教学《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时,通过展示层层叠叠的荷叶连绵到天边,在阳光的照耀下荷花显得格外娇艳的影像。我引导学生从景入手,从字词的理解以及再现诗的画面入手,体会诗人是如何描写“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的美妙之处。

古诗的情感常常蕴含在富有音乐美的语言之中。要通过反复朗读、吟唱才能入境、察情。我把朗读作为一根主线贯穿始终。边读边悟,通过反复地吟读,让学生读得琅琅上口,声情并茂。首先,

指导朗读诗题时,我让孩子们找一找“时间、地点、事件”帮助他们读懂题目的意思。在初读的过程要求学生读准字音,读通顺。古诗的语言很凝练,读起来琅琅上口,富于音乐美。个体的朗读可以让他们更完整地把自己的感情融入到颂读中,在读中感受古诗中的诗情画意,在读中领悟到诗句蕴含的情感。所以,在品读的过程中,让学生一边读一边划出节奏和重点。有些同学朗读古诗,往往读得呆板,没有节奏感,不吸引人。通过范读、指名读等方式,鼓励孩子在理解的基础上富有情感的朗读,尽量做到声音高低相宜,抑扬顿挫,声情并茂,悦耳动听,努力将自己和听众带入诗的意境之中。最后,朗读古诗,除了读出节奏与重音外,还引导学生读出自己的感情来。

古诗《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教学反思 篇2

在教授这首诗时,按照常规教学,让同学们理解了诗面意思后,反复朗读。当学完诗文在学后质疑时,学生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老师,这首诗从题目可以看出,是一首送别诗,是作者送他的朋友林子方的,可是整首诗却都是写西湖美景的,表达了作者对西湖美景的喜爱与赞美,那么题目和表面诗文看起来似乎没有关系,那么作者又为什么这样成诗呢?面对学生的疑问,我事先没有充分的考虑,便先肯定了她的这种质疑精神,告诉她等老师回去仔细研究后再给你做以解答。

下课后,我仔细查阅了教师用书,上边并没有详细交代。是呀,小学五年级以前也学过了几首送别诗,比如:《赠汪沦》、《送元二使安西》、《别董大》、《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等,无一不在诗文中对题目中的离别含义有所体现,而惟独《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这首诗在表面看来题目和诗文没什么关联,于是我便在网上进行了大量的查阅,其中有一个网名叫水月心的作者对这首诗有如下诠释:

净慈寺外,携手同游身影依稀可辨;古道飞扬,并行漫步的足迹悠然未失,林阴丛中,惊起的飞鸟尚在盘旋;相交的知己,此时却在哪里?

湖畔的小路上,故人的车马早已远去。手仍举着招摇,他还能否看见?他乡路远,一别不知又何年。唉!千般万般不如愿,更添离别思念。

独坐湖边,不觉生艳阳。微风拂面,满湖荷叶频频变,远上接天,似思念无垠无边;朝阳撒金,红荷金装别样艳,曼舞翩翩,恰友情花开胜当年。故友已远,新人未来,怎知天不从人愿?振作起身,精神抖擞,青山依旧在,花开花落情不变。

闲吟:千年古刹,小树林阴,盛夏鸣蝉闲,莲叶无穷碧;故人西去,一别千里,凭湖怅离情,荷叶别样红。

如果如水月心所述,那么诗文中的“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与诗题的关联也不难理解,看似没有关联,其实关联无处不在!正由于今朝的离别,作者才倍感六月的西湖“风光不与四时同。”

我颇赞成水月心的见解,于是便把此说法与学生一同交流,学生认可。

古诗《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教学反思 篇3

40分钟,意犹未尽。

遗憾:两位同学在黑板上写了两首诗,我没充分应用。我可以这样利用(生字教学,诗歌诗眼教学,结构教学,对比教学)

问题:纪律不好,有同学上课姿势过于随便。

过程反思:

1、总结随文分步作业情况。3分钟。学生说“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写出了景色的静态美和动态美,其实“接”和“映”只是写了景色的特点,画面的重心是“无穷碧”和“别样红”。

2、点名背诗。期间纪律不好。(以后配乐背诵要在大家注意力高度集中的情况下展开)4分钟。

3、这篇诗歌描绘了一场来去匆匆的雨,这一场突如其来的雨,会带给苏东坡什么感受呢?(爽、舒服、清凉、平静、豁然开朗)3分钟。(纪律不好)

4、这首诗歌景物众多,有哪些?这首诗歌节奏紧促,为什么呢?写一写,你觉得这首诗写得妙吗?诗人想告诉我们什么?你对这首诗有疑问吗?18分钟。

(不会写的多。因为提示少。有些同学写得很有诗意。烟雨蒙蒙中的西湖。我提示他们相关的`诗句,进入情景。给时间给她们,他们会给你惊喜。)

5、在苏东坡的诗里,我们领略了雨中西湖的活泼,雨后西湖的澄净、透彻,那么大家知道艳阳高照时候的西湖,是怎样一番景象吗?(过度要自然。)1分钟。

6、这首诗歌有哪些疑问?(从而引出学过的送别诗,学生很有才情。让人惊叹:《别董大》、《送元二使安西》、《赋得古原草送别》、《赠汪伦》、《送孟浩然之广陵》)11分钟。

下节课,比较两首诗的异同,欣赏关于荷花的诗歌。选择背诵。还可以用铅笔在本子上用书法的形式写出来。可以出示。

古诗《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教学反思 篇4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描写了夏天西湖的美景,表现了诗人对大自然美好风光的喜爱赞美之情。

教学时,我主要采用了对比的方法,在学习第一首古诗的基础上,我启发学生找出这两首诗的异同,学生纷纷仔细比较阅读,不一会儿就有学生举手了:“它们都是写景的。”“它们都是描写夏天的景色。”还有学生进行补充,“它们都是描写西湖。”“它们都是写六月里的西湖。”见学生们说些越来越具体了,我也感到非常高兴。还有学生说:“两首诗,第一首描写的是雨天的西湖,第二首描写的是晴天的西湖。”接着我说“雨天的西湖在作者苏轼的笔下是那样奇特,晴天的西湖在杨万里眼中又怎样一翻景象呢?”然后启发学生逐句地进入诗中所描写的意象中去感受,去体味诗人的思想感情。我根据学生的生活实际,引发学生体验、感受、联想和想像,从而拉近古代和现代的距离。

在初读之后,我让学生先介绍自己所认识了解的荷花,给学生头脑中留下一个大概的印象,然后回味曾经学过的《荷花》一文进行感受,学生对荷花的感知就越来越具体了,最后看图画学习“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了解诗人写西湖六月中“毕竟不同”的“风光”,捕捉了西湖特有景物“莲叶”和“荷花”,写出了它们一望无际的形态,赋予了它们“无穷碧”和“别样红”的色彩,红绿相映,荷日生辉。

古诗《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教学反思 篇5

5月22日,我执教的《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这首古诗,是部编本二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的第一课,编者的意图是想让学生学习它写景的高妙。这样,这首诗在解读的时候就应该按照课标中所要求的“阅读儿歌、儿童诗和浅近的古诗,展开想象,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我在教学中也是这样做的。我在备课时虚心请教于讲课出色的于教师,和经验丰富的仇老师,我的成功离不开仇老师和于老师的耐心指导,以及及时指出的高明建议。

一、授之以渔,教方法。

我在破题理解古诗题意后,就出示学习古诗的方法:读诗句,想画面;悟诗情,诵韵味。因为就二年级的学生来说,目前已经学习过一些古诗,掌握了一些学习古诗的方法,老师加以总结,明白地出示给学生,即是对过去学习古诗的总结,又是对本课学习方法的指导。

二、朗读教学,特色鲜。

对于诗歌朗读追求正确、通顺、有节奏和韵味,正确和流利自不必说,有节奏和韵味方面,首先让学生小组讨论读出古诗的停顿,并用左斜线标出,接着让学生诵读古诗,后来我大胆范读、引读,采用了男女生分句读等,最后还设计了看图吟诵古诗,总之朗读教学特色鲜明。我觉得填空读也特别好,二年级的孩子特别小,采用各种读给出理解的支架,既理解了古诗的意境,也练习了朗读感受能力。对古诗的范读,既为学生树立了读诗的榜样,还起到示范作用,把古诗的韵味诵读出来,才是学古诗的境界所在。通过一段诵读视频,我给予学生一种引导,从而激发学生强烈的诵读愿望。学生随着视频中的节奏或抑扬顿挫,或击掌为节拍,读出了诗句的意韵生动,凝练含蓄更读出了诗句的独特韵味。也践行了一上课告诉学生的“诵韵味”的学习古诗的方法。

三、想象画面,好体验。

二年级的学生善于想象,而不同的学生又有着不同的感受能力。我先引导学生先弄懂古诗中的字词之意,并以课件辅助理解,如,“毕竟”之意为“到底”,“四时”之意为“四季”,“接天”之意为“与蓝天相接”,“无穷碧”之意为“异常碧绿”,“映日”之意为“在朝阳映照下”,“别样红”之意为“特别红艳”。接着利用课件分别出示诗句的第一、二行和诗句的第三、四行,引导学生在理解诗句之意的基础上,想象诗句所描写的画面,并配以让学生对画面具有更直观的印象。

如果在拓展环节留给学生一问题:“这首送别诗中为什么没有一个送别的字呢?”就更能凸显送别诗的“妙”了。

总之,我的这一堂课,凝聚了老师们许多的心血,对我耐心地指导,和提出的中肯建议。今后我会再接再厉,不忘初心,积极探索更好更有效的教学方法,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

古诗《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教学反思 篇6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描写了西湖盛夏的美丽风光,表现了诗人的热爱之情。

教学这首古诗,我主要从以下方面考虑:

一、抓住诗眼,挖掘诗的内涵。

教学中我抓住重点词句,围绕重点词句分析诗歌的思想感情。本首诗歌的诗眼就在“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中的“毕竟”。“毕竟”既把诗歌要写的特定节令下的特定景色作了限定,集中在写“不同”,又突出诗人对眼前景色的由衷赞美,乃至惊叹之情。我抓住这两字诱导,提挈全篇,重点在引导学生理解“风光不与四时同”,让学生知道夏季中有三个月,六月居末,荷花最旺之时,景色尤美。

二、引导学生发挥想像,体会诗的意境。

古诗中的思想感情一般表现得比较含蓄。教学时。我启发学生逐句逐段地进入诗中所描写的意象中去感受,去体味诗人的思想感情。我根据学生的生活实际,引发学生体验、感受、联想和想像,从而拉近古代和现代的距离,赋予古诗文以新的生命力,如鱼之江海中,自有无穷乐趣,而后发现情致理趣所在。在初读之后,我让学生先介绍自己所认识了解的荷,给学生头脑中留下一个大概的印象,然后用朗读录音回味叶圣陶爷爷的《荷花》,学生对荷花的感知就越来越具体了,最后看图画学习“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了解诗人写西湖六月中“毕竟不同”的“风光”,捕捉了西湖特有景物“莲叶”和“荷花”,写出了它们一望无际和亭亭直立的形态,赋予了它们“无穷碧”和“别样红”的色彩,红绿相映,荷日生辉,写足了西湖的美景。

三、拓展阅读,培养诗趣,积淀学生的文化底蕴。

课改提出的新理念,“不能教教材,而要教材教”,即要创造性地理解、使用教材,积极开展课程资源,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我们更不能就诗教诗,勇于把语文课堂的触角伸向更广阔的天地,也就是学生的生活和大自然。要和学生一道开发和生成开放、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古诗词距离学生遥远,有很多诗词都有当时特定的历史背景,这就要x学生具有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在学习诗前让阅读、收集大量与“荷花”有关的资料,以便更好、更深地理解。在这一次次的积累中,学生的语文功底,领悟理解力才能渐渐地厚重起来。〕

在学完本首古诗后,我以一带一进行相关链接,引导学生学习李白的有关映日荷花的诗《古风其二十六首》,进行拓展阅读,打开课外阅读的新视窗。

教学本课,也有一些不足之处,例如诗歌内涵的理解,古诗的诵读指导,我将会在以后的古诗教学中改进。

古诗《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教学反思 篇7

执教这节《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时,我遵从了从整体感知到品读悟情,再到感情诵读的教学规律。在教学中,我力求做到教学从学生出发,在读诗题(净慈寺、林子方)、明题意、明诗意、品诗境、悟诗情等教学环节上都一一落实。上完这节课,我也知道了自己还需改进的地方:

1、课堂上教学以学生为主体,及时调整教案,真正做到学定教。

在教学“接天莲叶无穷碧”这句时,当我提问“莲叶怎么就接到天了呢?”学生都说莲叶很多,这时我反问他们“难道是莲叶长得很高,一直长到天上去了?”如果此时,我能及时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在他们说莲叶多时顺势引导他们向远处看,你们看到了什么?再向远处看,看到了什么?学生可能就会顿悟不仅莲叶多,而且面积广,给人一碧万顷的感觉!

2、课堂上“写”的落实。

整节课教学下来,学生读了,诵了,背了,但学生却没能拿起笔写一写。语文教学要扎实听说读写的训练,学生书写习惯的养成,书写能力的提升、情感的内化都离不开写!如果在这节课的教学中能安排3-5分钟的时间,学生或写古诗,或将自己从这首诗中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景象动笔写下来,这样学生的能力又会有一个新的提升!

古诗《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教学反思 篇8

西湖美景历来是文人墨客描绘的对象,杨万里的这首以其独特的手法流传千古,值得细细品味。

诗人驻足六月的西湖送别友人林子方,全诗通过对西湖美景的极度赞美,曲折地表达对友人的眷恋。诗人开篇即说毕竟六月的西湖,风光不与四时相同,这两句质朴无华的诗句,说明六月西湖与其他季节不同的风光,是足可留恋的。然后,诗人用充满强烈色彩对比的句子,给读者描绘出一幅大红大绿、精彩绝艳的画面:翠绿的莲叶,涌到天边,使人感到置身于无穷的碧绿之中;而娇美的荷花,在骄阳的映照下,更显得格外艳丽。这种谋篇上的转化,虽然跌宕起伏,却没有突兀之感。看似平淡的笔墨,给读者展现了令人回味的艺术境地。

通过研读文本,查阅资料,我制定了一下教学目标及重难点。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2、理解古诗词句的意思。

3、结合本课第一首古诗感受六月西湖在晴雨之时的奇特景象,体会诗人的情感和诗句的语言之美。

教学难点:

比较两首古诗异同,体会诗人情感。

教学中,课前让学生诵读经典,为课堂创设古典诗词的氛围。一开课我就让学生回顾第一首古诗,为后文进行对比埋下伏笔。第二个环节让学生知诗人,解诗题,明白这首诗的写作背景。第三个环节进行朗读的第一道关卡,读正确、读流利、读出节奏感。第四、五个环节明诗意、有感情朗读,通过学生自学、小组交流、自我展示等方法共同理解古诗词句意思,进一步更深层次地朗读,通过朗读第二道关卡,读得有感情。到此,本节课的重点基本解决,第六个环节体会诗人情感,解决本课难点。通过师生共同探讨,对比两首古诗异同,感悟作者借景抒情的写作手法。并使学生的朗读更深入了一步。

课堂上,学生的读书声不绝于耳,一层层地深入文本朗读、感悟,被西湖的美景所折服,体会到了诗人对友人的眷恋之情,感受到了我们古典诗词的魅力。

----浅谈初中语文现代诗歌教学 南昌市青云谱实验学校 叶萌 摘要 文学的骄子是诗歌,诗是文学的最高形式之一。在新课标下如何进行如何进行现代诗歌的教学呢?第一、注重现代诗歌的朗读训练;第二、调动学生的生活体验去感受作者的情感;第三、捕捉诗歌中的意象,欣赏意境;第四、从仿句练习入手,鼓励学生能写出自己的诗作。 关键词 现代诗歌教学 朗读 生活体验 捕捉意象 仿句练习 人们常说:诗歌是世界上最美的语言,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如何让学生感受到诗歌的美呢?在实际的学习过程中,学生往往容易停留对诗歌的背诵上,而忽略了对诗歌的全面感知,或者觉得难以真正理解到诗歌所构建的精美意象。透过以上表述可以看出,在新课标背景下,我们教师要善于从不同的层面来理解教材中诗作的教育教学意义,激发学生学习新诗的兴趣,从课文教学来看,应做到既突出课文教学重点,又体现可实际操作的有创意的教学方法。 一、注重诗歌的朗读训练 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中国古代就有“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的说法,可见读诗的重要性。朗读可以加深对诗歌意思和感情的体会,并直接感受到诗歌的音乐美的行之有效的方法,因此诗歌教学不能忽视朗读训练。对朗读的比较高的要求,要建立在比较深刻、细致地理解了诗歌内容的基础上。理解了内容,也就能体会到作者要表达的感情,然后试着把体会到的感情读出来,自然就会有了抑扬顿挫。 比如《天上的街市》和《静夜》这两首诗,写的都是夜空景色,手法也相近,但在情调上还是有细微的差别。《天上的街市》写的是繁星满天的夜空,作者引发出的联想与想像是牛郎织女在天街上闲游,这个景象给人的感觉是自由、轻松、令人愉悦的;《静夜》写的则是天上飘着团团白云,月亮不甚明亮,天河被云气遮掩的夜空,引起的想像是鲛人在天河岸边对着月亮无声地流下串串珍珠泪,这首诗给人的感觉是静谧、辽远、朦胧。所以,朗读时就要读出两者所表达的感情的不同来。像《理想》一诗,前面六节是从正面歌颂理想,朗读时要注意读出明朗、坚定的语气,要有夺人的气势,给人以情绪上的感染力;接着两节写理想的复杂特性──“理想使忠厚者常遭不幸;/理想使不幸者绝处逢生”,要读出悲壮、沉思的语气;随后三节写要坚持理想,任何人任何时候都不能放弃理想,要读出劝告、警醒的语气;最后一节以“理想”“开花”“抽芽”,“春色正好”“太阳正晴”的生机勃勃的景象,展现了重新获得理想之后的欢快心情以及要为理想而奋斗的昂扬意气,要读出欢快、奋发的语气。这样下来,整首诗就显出了回环起伏,具有了动人的旋律。《金色花》和《纸船》都表达了对母亲的爱恋之情,而《金色花》以调皮的孩子的口吻来写,《纸船》则以柔弱的女子的口吻来写,二者在情调上明显不同,朗读时要读出其间的区别来。又如《假如生活欺骗了你》,这是一首人生哲理待,对于人生阅历尚浅的中学生来说,存在着理解上的隔膜,教师如果把重点放在挖掘诗歌中的哲理并极力让学生理解和接受上,效果未必很好。应该根据这首诗热情明快、娓娓动人的特点,在教学中重视朗读,使学生在反复朗读中逐渐喜欢上它,并自觉地铭记在心。 二、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与体验 在确定了理解整首诗的关键所在后,找一个小的、贴近学生实际的切入点,作为进入一首诗的楔子,这是很有成效的方法。如《理想》一诗,多用判断句式,表现诗人从多方位、多角度对“理想”所作的思考,跟其他诗相比,它以哲理性强取胜,是一朵理性之花。这首诗是流沙河经受了长时期的厄运与灾难后,眼光穿越古今、横跨中外,对社会历史、现实人生进行了深沉、厚重而终不掩明朗的反思,然后唱出的对“理想”的颂歌。很显然,诗人不平凡的遭遇、丰富的学识以及宏阔的眼光都跟学生有很大的距离,这就需要从学生实际出发来引导、帮助学生理解这首诗。如诗中有:“理想是闹钟,敲碎你的黄金梦国;/理想是肥皂,洗濯你的自私心。/理想既是一种获得,理想又是一种牺牲。”这几句其实讲的是树立“理想”要从国家、民族、集体等大方面着眼,不能只是为了一己的富贵与功名,只有这样的理想,才能使人得到升华。从这个意义上看,从“理想”中获得的是永不枯竭的进取的信心与动力,为“理想”牺牲的是个人“小我”的狭隘的利益。在这地方,结合运动员的事例来讲解很合适。在国际比赛中,获得了金牌的运动员站在领奖台上,耳听着自己国家的国歌奏响,注视着自己国家的国旗升起,他们常常会流下热泪,因为他们为国家争荣誉的理想终于实现了、而也不乏这样的运动员:他们太过着重个人的荣誉与利益,结果思想上背上沉重包袱,反而影响了自己在比赛时的正常发挥,个别极端的还有可能阻碍队友取得好成绩。 又如《金色花》《纸船》这两首诗歌,它们的抒情方式别具一格,前者借小小孩童的“我”变成了一朵金色花后和母亲捉迷藏,表现了孩子与母亲之间的亲密感情,后者借“我”不停地叠纸船并抛到海里,冀望母亲能收到纸船这个举动,表达了对母亲的深深依恋之情。变成金色花固然是出于想像,叠纸船恐怕也不是实有举动,它们都是诗人为自己的感情抒发寻找的外化物罢了。教学时可以让学生回想自己与母亲的感情,因为这个年龄阶段的孩子感情已经有些内敛,不轻易表露自己对别人包括对母亲的感情。教师这时候要善于创造气氛,以“妈妈,我想说爱你”之类的话题,让学生设想自己向母亲表达爱意的方式,从而将学生引入教学这两首诗歌所需要的情境中。 要联系学生的实际并不是要处处都落到学生的生活实际、认识实际,要防止将诗歌庸俗化处理的倾向。诗歌通常是诗人情绪最饱满、灵感最活跃时候的产物,和实际生活难以避免地会有一定落差,诗歌教学一个重要目标就是用文学中最精华的思想和最精美的形式来熏陶感染学生,如果为了照顾学生的实际,而将诗歌本身“降低”,就会减弱诗歌的熏陶感染作用了。 三、捕捉诗歌中的意象,欣赏意境 一首诗歌,最易感知的东西是什么?是诗歌的情感。情感又是靠什么传达的呢?那就是诗歌的意象。意象是饱含诗人感情,染有诗人主观色彩的物象。学生捕捉到了意象,自然就领到了作者所描绘的生活图景与抒发的思想感情相融合的艺术境界,即意境。 例如在初一第一课《在山的那边》中,“山”──凝固、封闭,“海”──变动、开放。向学生讲解清楚“山”与“海”所具有的文化意蕴,使得“翻过山去看海”获得超出这个实际行动本身所具有的意义,而代表着一种追求发展与进步的人生信念,作者要表达的诗歌的内涵就能形象的被学生理解了。《未选择的路》中的“路”,很明显地被赋予了“人生之路”的意义:“路”除了具有“通向不同目的”这一层意义以外,还具有“人生之路”的不可逆转的意义。这两层意义之间的转换与联结在结尾完成:“一片树林里分出两条路──而我选择了人迹更少的一条,从此决定了我一生的道路。”学生理解了“路”在诗歌中的意义,对诗人要表达的“人生中要经历选择,选择之后无法更改”的观念就能理解了。《华南虎》中的“老虎”是贯穿全诗的关键形象。老虎通常代表着威猛、野性与自由,从这一点出发,诗人对动物园里的老虎的关切、猜测、同情、心折等种种感情就都能得到理解了。 四、从仿句练习入手,鼓励学生能写出自己的诗作 现代诗语言新颖、凝练,又不拘泥与通用的语法规范,在现代诗歌教学中,伴以仿句训练,既能使学生充分感悟现代诗语言的精妙,又能提高其遣词造句的能力,进而与诗情感相碰撞,充分理解教材。如我在教学《在山的那边》时,让学生仿造句:“山那边的山啊,铁青着脸/给我的幻想打了一个零分!”,“铁青”一般用来形容人的脸色,这里的使用对象是山。它既和山的青色相符,又传神地表达了大山在孩童眼里的威严与无情以及我的沮丧的心情。让学生模仿这种移情于物的手法,将自己的情感倾注于景物当中加以表现。在学生的仿句中,很多人学会了将自己考试失利的失落或获得友情的欣喜等感情融入诗中,写出了不少好的仿句。同时,又在此基础上学生对课文的的审美、理解进一步加深了,真是水到渠成。此后再把余光中的《乡愁》、普希金的《假如生活欺骗了你》,也试着让学生仿写,学生也都兴趣盎然,写出了激情满怀、真挚动人的诗句。新诗以情成篇,以情动人。在教学中,抓住这一特点,给学生创设丰富的教学情景,营造轻松、和谐的课堂气氛,让学生进行仿句练习,既培养了学生对诗作的感悟能力,又锻炼了学生的写作水平,可谓一举两得。 综上所述,现代诗歌的教学,除了传统的着力于朗读、背诵的教学方法之外,的确有不少行之有效的做法。激发学生自身的体会与想象;引导学生正确的把握、欣赏诗歌的意象、意境;体会诗歌的情感,从而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总而言之,尽教师所能,引领学生体验到诗中的形象情感、领会诗作语言的魅力,由课内延伸到课外,把学生领进广阔的诗歌天地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小学二年级语文下册《古诗两首》教案1

  教学目标

 1、会认7个生字,会写9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感受小草顽强的生命力,想象儿童在花丛中捕蝶的快乐。体会诗人热爱春天、热爱生活的情感。

 3、有背诵古诗的兴趣。

  教学重点: 有感情地诵读诗句,感受诗歌表达的真挚感情。

  教学难点: 了解诗的意思,感受诗的内涵

  教具准备: 生字卡片、相关、音乐磁带、学生查找诗人的相关资料。

 导学过程二次备课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挖掘积累。由学生课前积累的古诗展开背诵竞赛,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

 2、导入。出示课文插图:图上画的是什么?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绘观察到的内容。

 师:春天的小草蓬勃生长,春天的孩子兴致高昂。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两首描写春天的古诗,看看你们对春天有没有新的发现。(板书课题)先来学习《草》。

 二、自读古诗、解决字词

 1、自读古诗《草》,注意读准字音。

 2、小组内互相检查读诗情况,教师纠正字音“荣”“烧”。

 三、感悟理解

 1、自由读古诗,思考:自己哪里读懂了?哪些字词还不懂?

 2、小组内互相交流讨论不懂的地方(如离离、岁、枯、荣等词语的理解)

 3、全班交流讨论自己对古诗的感悟,教师适时引导点拨。

 (1)“离离”可以让学生看看课件,说说草长得怎么样?从而让学生形象直观地理解它的意思是指草长得很茂盛。

 (2)“岁”可问学生几岁了 ,随学生回答告诉学生从出生到现在几年就是 几岁,“一岁”就是一年。

 (3)出示小草在春、夏、秋、冬四季中的不同画面,想想“枯”和“荣”应该分别是哪一幅图描绘的景象。并让学生说说草什么时候是“枯”?什么时候是“荣”?

 (4)“尽”可用简笔画的形式,让学生说出火只能烧光草的叶和茎却烧不完地下的草根。

 四、朗读诗词

 1、自由读:你喜欢小草吗?为什么?(喜欢小草那种生生不息,顽强的生命力。)

 2、多种形式朗读:指名读——配乐读——竞赛读。

 五、背诵古诗

 1、情境背诵:教师创设把《草》背给家人听的情境,引导学生背诵。

 (如“离离原上草”我怎么听不懂呢?怎么不写花,只写草呢?……)

 2、师生共同扮演妈妈、哥哥、爷爷等角色进行表演背诵。

 六、练习

 1、填空。

 离离( ),一岁一( )。野火( ),春风( )。

 篱落疏疏一径深,( )。( )。飞入无处寻。

 2、按结构给字分类。

 未 追 店 枯 徐 烧 荣 菜 宿

 七、书写生字

 1、学习书写“枯、荣、烧”三个字。重点指导:荣:草字头的横不能太长,秃宝盖要宽,“木”字横要短,撇捺伸展开。烧:火字旁捺要变点;右上部不要写成“戈”,第二笔斜钩要有弯度;下面的“兀”字横要短,竖弯钩的拐弯处要圆润。

 2、学生练习书写,教师巡视指导,评议展示。

 第二课时

 一、回顾

 背诵古诗〈草〉。

 二、自学

 按照以前的学习步骤自学古诗《宿新市徐公店》:

 1、读:读准字音,把古诗读通顺。

 2、想:想想自己哪些地方读懂了?哪里还不懂?

 3、说:在学习小组内说说自己的学习收获。

 三、交流

 1、学生先在组内说说自己读懂和不懂的地方,教师相机介绍诗人杨万里的资料。

 2、班级交流,弄懂全诗的大致意思。

 四、朗读

 1、自由读:你对暮春时节的景色有什么新的发现?

 2、指导读:孩子在捉蝴蝶时是什么心情?(高兴、喜悦)找不到时又是什么心情?(失望)。

 3、竞赛读:小组内比赛,推荐一名同学参加班级比赛。

 4、评价读:谁读得好?好在哪里?有需要提醒大家注意的地方吗?

 五、背诵

 同桌互背、指名背、挑战背、齐背。

 六、拓展

 1、把这首古诗编成一个小故事。

 2、以小组为单位,自编、自排、自演《宿新市徐公店》的情景剧。

 3、和同学交流自己搜集到的白居易和杨万里的其他诗作或其他诗人描写的关于春天的古诗。

 七、写字

 学习其它几个生字,重点指导:

 未——可以先复习一下“味”字,再指导书写。上横要短、下横要长;撇捺要舒展。

 宿——宝盖不宜太宽。

 八、评价

 1、学生练习书写,自我评价:在自认为写得满意的字上做标记。

 2、小组内展示交流,互相评价:根据组内建议把不满意的字再写几个。

小学二年级语文下册《古诗两首》教案2

  教材分析:

 两首古诗均为描绘山光水色的`名篇,作者分别是唐代的李白和杜甫。《望庐山瀑布》描绘了庐山瀑布壮丽的景象。《绝句》为诗人在成都草堂所作,全诗通过对明媚春光的描绘,表达自己愉快的心情。这首诗的观察顺序是由近到远,写得有动有静,有声有色,表达了作者喜悦的心情。

  学情分析:

 这两首著名的唐诗,学生都会背诵。教学时,关键要指导学生反复朗读,

 以求读出韵味,读出感情,促使学生领悟诗的意境。

  教学要求: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

 能解释诗句的意思,并能用自己的话说说《望庐山瀑布》这首诗描述的情景。

 3、理解诗的内容,使学生受到大自然的教育和美的熏陶。

  教学重点:

 能解释诗句的意思。

  教学难点:

 能用自己的话描述诗的情景。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准备:

 小黑板、录像。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

 2、理解《望庐山瀑布》的诗意。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我们学过许多李白的诗,现在,咱们开一个李白诗会,把你知道的李白的诗背给大家听一听,愿意吗?今天,我们再来学一首李白的诗。(板书:望庐山瀑布)齐读。

 2、解题

 谁能讲一讲课题的意思?

 庐山在什么地方?(江西省九江市)

 你见过瀑布吗?(出示挂图)

 学习生字:瀑。

 3、小结

 《望庐山瀑布》这首诗描绘的就是庐山瀑布的壮丽景色。

 二、精读《望庐山瀑布》。

 1、指名读古诗。

 2、小组讨论,说说诗的意思,有什么问题可以提出来。

 3、师生交流:(每句诗都先请学生来说,教师只做适当指导)

 ⑴日照香炉生紫烟

 “香炉”是什么意思?

 “香炉”,指庐山香炉峰。在庐山西北,山峰尖圆,烟云聚散犹如香炉,因此而得名。

 “生”是什么意思?

 “生”的原意是生成的意思,在这里是“升腾”的意思。

 这句诗是什么意思?

 让学生先说,教师再归纳总结:在阳光照耀下,香炉峰顶弥漫着紫色的烟雾,像香炉里散发的烟一样不停地升腾。

 ⑵遥看瀑布挂前川

 “遥”是什么意思?

 远。

 “川”是什么意思?

 川,水道、河流的意思,指瀑布下泻之后像一条河。

 “挂前川”是什么意思?

 挂前川,瀑布挂在山的前面。“挂”字化动为静,形象地表现出了倾泻的瀑布在“遥看”中的状态。

 这句诗的意思是什么?

 远远望去,瀑布像一条大河垂挂在山前。

 ⑶飞流直下三千尺

 “飞流”是什么意思?

 飞泻的水流。

 “直下”是什么意思?

 “直下”是直泻而下的意思。直下,既写出了山的高峻、陡峭,又突出了瀑布奔腾而下,势不可挡的气魄。

 “三千尺”是什么意思?

 “三千尺”是虚指,意在形容瀑布的高和长。

 这句诗的意思是什么?

 很长的瀑布从陡峭的山崖上飞快地直泻而下。

 ⑷疑是银河落九天

 “疑”是什么意思?

 疑,可能是,怀疑。

 “银河”是什么意思?

 天河,晴朗的夜空里呈现出的由许多恒星组成的白色光带,看上去像银白色的大河。

 “落”的意思是什么?

 落,这里指“从……落下”;“落”字写出了瀑布倾泻而下的磅礴气势。

 “九天”是什么意思?

 古代传说天有九重,这里指天的最高处。

 这句诗的意思是什么?

 使人怀疑是银河从天上的最高处倾泻下来了。

 4、这首诗描绘的是什么? 你认为诗人是站在什么地方观看庐山瀑布的?

 5、练习朗读、背诵。

 6、品读体会作者情感

 “遥看瀑布挂前川”瀑布像是一条巨大的白练高挂在山川之间,谁能将这样巨大的瀑布挂起来呢?只有大自然。在这句诗里包含了作者对大自然神奇、伟大的赞颂。细细品味这首诗,可以使我们领会到大诗人李白丰富的想象力,感受到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

 三、总结(欣赏录像)

 四、作业

 用你手中的画笔画一幅庐山的瀑布图。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

 2、理解《绝句》的诗意。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板书课题,齐读

 有谁知道这首诗是谁写的?你们知道他吗?

 2、解题

 这是作者对他居住的草堂附近明媚、秀丽景物的描写。

 二、精读《绝句》

 1、教师范读。

 2、这首古诗写了什么?

 3、利用学习《望庐山瀑布》的方法来学习《绝句》这首诗。复习

 我们是怎样学习《望庐山瀑布》的?读诗句→找出不理解的字词→借

 助字典或查找一些材料,把这些难于理解的字词弄懂→串联、整理说出诗句的意思→说出整首诗的意思。

 4、小组学习,教师点拨

 同学们还有什么不理解的地方吗?提出来师生共同研究解答。

 5、诗中写了哪些景物?(黄鹂、翠柳、白鹭、青天、雪、船)

 6、指导朗读

 注意停顿,要读出诗的韵味来;注意轻重音,要读出感情。

 7、学生练习朗读、背诵。

 三、总结

 四、作业

 你能用一幅图描绘出《绝句》的意境吗?

 板书

 望庐山瀑布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绝句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小学二年级语文下册《古诗两首》教案3

  教学目标

 1会认7个生字,会写9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感受小草顽强的生命力,想象儿童在花丛中捕蝶的快乐。体会诗人热爱春天、热爱生活的情感。

 3有背诵古诗的兴趣。

  教学重点: 有感情地诵读诗句,感受诗歌表达的真挚感情。

  信息资料: 生字卡片、相关、音乐磁带、学生查找诗人的相关资料。

  课时安排: 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挖掘积累。由学生课前积累的古诗展开背诵竞赛,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

 2、导入。出示课文插图:图上画的是什么?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绘观察到的内容。

 师:春天的小草蓬勃生长,春天的孩子兴致高昂。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两首描写春天的古诗,看看你们对春天有没有新的发现。(板书课题)

 先来学习《草》。

 二、自学

 1、自读古诗《草》,注意读准字音。

 2、小组内互相检查读诗情况,教师纠正字音“荣”“烧”。

 三、感悟

 1、自由读古诗,思考:自己哪里读懂了?哪些字词还不懂?

 2、小组内互相交流讨论不懂的地方(如离离、岁、枯、荣等词语的理解)

 3、全班交流讨论自己对古诗的感悟,教师适时引导点拨。

 (1)“离离”可以让学生看看课件,说说草长得怎么样?从而让学生形象直观地理解它的意思是指草长得很茂盛。

 (2)“岁”可问学生几岁了 ,随学生回答告诉学生从出生到现在几年就是 几岁,“一岁”就是一年。

 (3)出示小草在春、夏、秋、冬四季中的不同画面,想想“枯”和“荣”应该分别是哪一幅图描绘的景象。并让学生说说草什么时候是“枯”?什么时候是“荣”?

 (4)“尽”可用简笔画的形式,让学生说出火只能烧光草的叶和茎却烧不完地下的草根。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让他们在自主品读的基础上交流学习所得和所惑,充分尊重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了合作意识。

 四、朗读

 1、自由读:你喜欢小草吗?为什么?(喜欢小草那种生生不息,顽强的生命力。)

 2、多种形式朗读:指名读——配乐读——竞赛读。

 在充分地诵读中感受诗歌的韵律美和节奏美。

 五、背诵

 1、情境背诵:教师创设把《草》背给家人听的情境,引导学生背诵。

 (如“离离原上草”我怎么听不懂呢?怎么不写花,只写草呢?……)

 2师生共同扮演妈妈、哥哥、爷爷等角色进行表演背诵。

 根据低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创设情境表演背诵,既训练了形义较难的字,又理解了课文的思想内容,利于培养语感,积累语言。

 六、练习

 1、填空。

 离离 ,一岁一 。野火 ,春风 。

 篱落疏疏一径深, 。 。飞入无处寻

 2、按要求分类。

 未 追 店 枯 徐 烧 荣 菜 宿

 3、独体字 左右结构 上下结构

 上中下结构 半包围结构

 七、书写

 1、学习书写“枯、荣、烧”三个字。重点指导:荣:草字头的横不能太长,秃宝盖要宽,“木”字横要短,撇捺伸展开。烧:火字旁捺要变点;右上部不要写成“戈”,第二笔斜钩要有弯度;下面的“兀”字横要短,竖弯钩的拐弯处要圆润。

 2、学生练习书写,教师巡视指导,评议展示。

 第二课时

 一、回顾

 背诵古诗〈草〉。

 二、自学

 按照以前的学习步骤自学古诗《宿新市徐公店》:

 1、读:读准字音,把古诗读通顺。

 2、想:想想自己哪些地方读懂了?哪里还不懂?

 3、说:在学习小组内说说自己的学习收获。

 三、交流

 1、学生先在组内说说自己读懂和不懂的地方,教师相机介绍诗人杨万里的资料。

 2、班级交流,弄懂全诗的大致意思。

 四、朗读

 1、自由读:你对暮春时节的景色有什么新的发现?

 2、指导读:孩子在捉蝴蝶时是什么心情?(高兴、喜悦)找不到时又是什么心情?(失望)。

 引导学生结合插图展开联想,丰富语言积累,进一步体会儿童在花丛中捕蝶的快乐。

 3、竞赛读:小组内比赛,推荐一名同学参加班级比赛。

 4、评价读:谁读得好?好在哪里?有需要提醒大家注意的地方吗?

 诗歌语言凝练,富于韵律感。多种形式的朗读,利于学生体会诗人情感,培养语感。

 五、背诵

 同桌互背、指名背、挑战背、齐背。

 六、拓展

 1、把这首古诗编成一个小故事。

 2、以小组为单位,自编、自排、自演《宿新市徐公店》的情景剧。

 给学生提供“二度创作”的题材,不仅拓展延伸了文本,而且丰富了学生的情感体验,培养了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想象能力。

 3、和同学交流自己搜集到的白居易和杨万里的其他诗作或其他诗人描写的关于春天的古诗。

 古诗是我国文化百花园里的一棵奇葩,教师要激发学生背诵的兴趣,培养课外积累的习惯,逐步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七、写字

 学习其它几个生字,重点指导:

 未——可以先复习一下“味”字,再指导书写。上横要短、下横要长;撇捺要舒展。

 宿——宝盖不宜太宽。

 八、评价

 1、学生练习书写,自我评价:在自认为写得满意的字上做标记。

 2、小组内展示交流,互相评价:根据组内建议把不满意的字再写几个。

 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自评、互评,使学生学会评价 ,在互相学习、借鉴、欣赏中共同进步。

  教学反思:

 《宿新市徐公店》描绘的是诗人住在新市徐公店所见的生机勃勃的暮春景色。上完这节课后,我对整个教学过程和同事的评价作了回顾、反思,感触颇多,现小结如下:

 一、多法并用,感受诗境

 1、抓重点词

 为了帮助学生理解诗意,我抓住重点词语“篱落疏疏”、“一径深”、“未成阴”等,采用图文对照读、回忆旧知想一想、出谋划策画一画等多种方式,把古诗意境通过学生学习体验活动变成具体的图景,从而让学生体会菜园的美丽、恬静,感受花丛追蝶的快乐。同时,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古诗解读能力,激发了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

 2、以读为本

 为了增强教学效果,激发学生朗读的情感,感受到大自然的壮美,体会到诗人的思想感情,我千方百计创设情景,营造氛围,使学生置身于大自然中。我引导学生先看图,说说图意,感受美。

 然后让学生自读自悟,联系看图,感悟图文相通之处,从图悟文,把课文与图意融为一体,启发学生思考和想象,加深对诗句的领会、理解。与此同时,我以读为本,把读和理解、读与想象等有机结合,并不断提高读的要求,让学生边读边思考,学习理解地读,投入感情地读;让学生在读中感悟,在诵中生情,在吟中入境。在一次一次地朗读中,使学生在读中感受诗词的想象力,领悟到祖国语言文字的凝炼。

 二、创设情景,升华感情

 从一年级到现在,我班学生已经积累了40多首古诗,孩子很希望有个展示的机会。时值春天大好时机,我想,何不收集几张来让学生看看美好的春光,说说此时此刻想到的诗句,况且也能促进本课情感目标的达成。果然,孩子们的情绪很高,不仅能对着恰如其分地说出诗句,还能发出由衷的赞叹:“春天真美啊!我爱春天!”“春天真是个魔术师,把大地装扮得这么美丽。”“这真是‘春色满园关不住’!”我知道我成功了,因为孩子的灵性在闪耀了,孩子的情感在喷发了。

 当然,也有不足之处:

 1、预设欠充分

 课堂具有动态生成的特点,并且这种生成并不是无法捉摸的。只要预设充分,精彩菜会涌现。如:在设计教案时,我意识到“篱落疏疏”是个教学难点,准备用、板画、扩词来解决。在两次试教中,学生都能一点就通,难点突破不再是个难题了。但在这次教学中,情况出人意料,学生竟理解为“篱笆很密”。我想如果开始能收集一张“密不可钻的篱笆”比较一下,诗意就显而易见了。

 2、方法欠巩固

 在理解诗意之前,我让学生回顾了以前理解诗意的方法,接着就让学生学习今天的“边看插图边读诗”的方法来理解这首诗,最后就不了了之了。我想如果能把新旧方法并用,也许难点就会迎刃而解了;如果能在理解诗意中,强化新方法,也许学生的学习能力就会提高更快;如果能在拓展说诗中,引导学生感悟图文相通的妙处,也许学生的感悟理解就会更深刻。

小学二年级语文下册《古诗两首》教案4

  教学要求:

 1学会7个生字(读准音、认清形、记住意、写美观)

 2学习两首古诗,熟读成诵,了解诗句的大意,感受作者对春天,对大自然的喜爱之情。

  教学用具: 生字卡片、课外阅读资料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 谈话导人,介绍作者,诗名

 《春雨》唐杜甫

 《春晓》唐孟浩然

 二 初读课文,读准字音

 1自由认读古诗以及生字词;

 2指名读古诗,指导正音;

 3齐读生字词,齐读古诗。

 三 解读诗文,读通诗句

 《春雨》

 1春雨的特点是什么?

 2重点理解:

 好雨——

 知时节——

 乃——

 潜——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3朗读

 《春晓》

 1 重点理解:

 眠——

 不觉晓——

 啼鸟——

 知多少——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2人们对春天有怎样的感情?

 3朗读

 四 理解诗情,读好诗句,熟读成诵

 1欣赏感受。听老师介绍和古诗有关的课外资料,进一步理解诗情,练习朗读;

 2指名诵读,品评指导

 3齐读(配乐)

 4背诵

 五 课后作业设计

 1收集2-3首描写春天的古诗,读一读;

 2朗读背诵《春雨》、《春晓》;

 3预习生字

 第二课时

 六 朗诵古诗,巩固复习

 七 拓展体会

 1 小组汇报收集的诗歌;

 2 老师评点。

 八 学习生字

 1 认读生字,巩固字音

 2 自学生字,主动记字

 3 老师重点指导:随、晓

 4 学生临描,老师巡视

 九 课后作业设计

 1“春天的歌”诗歌朗诵会

 2“我爱春天”书法比赛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4012340.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8-20
下一篇2023-08-20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