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5高分电影重映:这位最会撒谎的父亲,凭什么感动全世界?~武志红

9.5高分电影重映:这位最会撒谎的父亲,凭什么感动全世界?~武志红,第1张

| 蘑菇姑姑编辑 | 陈沉沉

(本文涉及剧透~)

前段时间主持人李艾在《新生日记》里的一番话上了热搜,她说:

曾经对两性关系没有安全感,认为一个女人最重要的决定不是找什么工作,不是去哪里生活,也不是嫁什么样的男人,而是给孩子找什么样的爸爸。

因为工作可以换、地方可以换、甚至老公都可以换,但孩子的爸爸是无法改变的事情,不管你以后对这个男人爱也好,恨也罢,他是孩子爸爸这件事是不可能再改变的事实。

这段话有很多人赞同,也很多人反对。

但是不管如何,它说出了一个确凿无疑的事实:

选择一个男人作为结婚对象的时候,女人不仅要考虑爱情,也要考虑一个男人胜任父亲的能力。

可一个未婚的女人,要凭什么判断这个男人适不适合当孩子的爸爸呢?

巧合的是,时隔23年,经典奥斯卡**《美丽人生》在全国院线重映了,影片中的男主“基度”给我们呈现了一个强大父亲的形象。

就这个人物我们似乎可以回答这个问题。

01

小丑或英雄

《美丽人生》的主人公基度,是一个普通从乡下来到城市的青年。

他来投奔亲戚,想在这个城市里开个小书店为生。

文艺青年的神经质和不现实在他身上都有。

他很擅长编故事,随口就来,一会说自己是这一带的王子,一会说自己是罗马教的督学,看起来极其荒唐不靠谱。

基度的爱情源于一次偶遇,途经一座谷仓塔楼时,他遇见了姑娘多拉。

他对她一见钟情, 称呼她为“公主!”并把自己当作了落难的王子。

为了引起多拉的注意,基度去冒充来学校视察的人员。

他站在桌子上跳舞,夸张的表演,只为博美人一笑。

和那些一脸严肃的官员比起来,他像个成人世界的小丑。

但他又是那么特别,他的幽默感是毫无束缚感的生命力,成功吸引了多拉的注意。

像所有爱情故事一样,多拉有一个“无趣但正确”的未婚夫。

家里人都逼着她嫁给这个“正确的人”。

多拉却抛弃了一切,嫁给了脑洞清奇、热情似火的基多。

然而幸福的家庭生活没有持续多久。

儿子乔舒亚五岁生日的那天,基度一家被纳粹抓走,送往犹太人集中营。

如果说**前半部分在铺垫基度的性格, 后半部分就在讲这种性格在面对极致苦难所散发的人性光辉。

在集中营里,基度为儿子努力营造着安全感。

他告诉儿子,这个地方正在进行一场游戏,游戏的唯一要求是:躲起来,不能被别人发现。

先得一千分就胜出,奖品是:一辆坦克。

如果你违反了三条规定中的任何一条,你的得分就会被扣光:

一、如果你哭;

二、如果你想要见妈妈;

三、如果你饿了,想要吃点心!

在这里:

毒气室被他说成了浴室,尽管有的人去了回不来;

有人被拉去焚化炉活活烧死,他却用来跟儿子开玩笑;

劳作无比残酷,他却兴奋地跟儿子炫耀:我今天得了48分。

于是,冰冷的监狱,凶狠的士兵……在儿子眼中都成了一场积分的游戏。

为了安慰妻子,在路过集中营的广播室时,他冒着危险在广播里呼喊妻子的名字,他想告诉她,他和儿子都还活着。

而且,他趁着在餐厅做侍者的机会,为妻子播放了《船歌》,这首曾经响在他们定情之夜的歌曲,安慰了妻子的心。

后来,纳粹德国战败。

就在盟军将要来的前一夜,纳粹决定杀掉集中营里的所有犹太人。

这也是基度生命的最后一晚。

这天夜里到处是杀人的枪声,父亲将儿子藏在一个垃圾桶里,他想去找妻子。

然而,他迎面碰上了巡逻的纳粹。

就在他被枪毙的最后一个拐角,他路过了藏着儿子的铁箱子,他知道儿子正从箱子的缝隙里看着自己,于是他装出一副滑稽的样子,惹得儿子笑出声来。

他在生命最后一刻也让儿子相信这是一个游戏,不要害怕……砰,拐角处枪响了,儿子脑子里留下的,是父亲最后的滑稽模样。

第二天清晨,终于,盟军的坦克开进来,所有纳粹都撤走了,儿子钻出里铁箱,哇,一辆真的坦克,这就是奖品!

他看到真坦克的惊喜的表情,相信令所有观众都哭了。

这正是他的父亲用生命为他交换来的“惊喜”。

儿子与妻子终于在阳光下团聚在一起,他的儿子兴奋地告诉母亲:妈妈,我们赢了!

确实,在这一场浩劫当中,他们赢了,因为,他们有一个英雄的丈夫与父亲。

这时候你再看这个又瘦又矮小、像小丑的男人,觉得他高大伟岸了许多。

枪炮、炸药、毒气、死亡、饥饿,这些东西看似强大,但最后的胜利者,却属于一个父亲的爱。

02

所谓“意志的胜利”

我们回过头看基度,全片中有一段话很好地呈现了他的性格。

基度在叔叔的餐厅做服务员,叔叔指导他如何做服务员,他说,

你做服务员,应该学向日葵。向日葵向太阳鞠躬。

你看到鞠得太低的向日葵直不起来,那就意味着它们已枯死!

你是侍应,不是下人。

服务是提高自我的艺术。

就像上帝为人服务,但上帝不是下人。

这是一句双关语,也提示着我们和命运的关系。

之所以在悲惨的时代和社会命运之前,人类总可以有选择,总会“赢”,是因为:

虽然环境不可以改变,但是人类拥有自由意志,只要我们认为自己不是命运的仆人,我们就可以不是!

可以说,这也是基度的人生哲学——他从来不被环境定义,他一直都在选择自己和环境的关系。

基度最厉害的本事是:所有普通的现实事件到了他那里,他都有能力把它转化成另外的“意义”。

一个普通姑娘的相遇,他会说成是王子和公主的相遇;

一次纳粹迫害,可以说成是一个游戏……

客观事物,不是一成不变的,因为每个人的定义不同,客观世界呈现也就不一样。

这就是心理学说的:每个人都活在自己的心理事实中。

哲学上的命题是,这个世界上没有真正纯粹客观的事物,所有客观都有主观的烙印。

同一个事件,诠释不相同,意义也就不相同。

基度一直带着这一种主观的精神力量。

即使在贫瘠、甚至危急万分的生活中,他会告诉你他看到的世界不一样,并且让你相信。

这是一种精神上的强大,他始终不被恐惧占有,而是做自己的主人,选择尊严。

但这正是哲学上“自由”的一种定义——

“自由不是你总能够改变现实,

而是在同样的现实面前,

你总能够选择你和这个现实的关系。”

基度的精神本质,是他总在做一个现实“转换器”,拥有一种可贵的爱的创造能力。

03

父亲的选择和精神传承

这让我想起了“在今天我们如何做父亲”的话题。

记得网上有一张经典的:下雨,一个父亲给儿子撑伞,伞都打在儿子头上,自己的背上全都淋湿了。

这张从背后拍的,取名叫做“父爱”。

这个画面感动了很多人,因为它暗喻了一个经典的父子关系——父亲对儿子的“庇佑”。

所有的父亲都用他最大的力量把孩子置于自己的保护之下。

不但保护,而且是托举,渴望他走到更远。

哪怕他现实社会中不是一个世俗意义上成功的父亲,他也在尽其所能完成这样的职责。

然而现实中父亲的保护和爱里包含的具体内容,却各有不同。

随便举两个父亲的例子:

第一个父亲,是北漂。

有一次聊天,他下定决心似地对我说:“我已经想好了,我不会给我的儿子买房买车,我就是赤手空拳来到北京的,我没有,他凭什么要有,他也得自己去拼。”

他每天都是这样跟7岁的儿子说的,“你的一切都靠自己,将来我什么都不会给你!”

第二个父亲,他是一个创一代里成功的企业家,随着年纪的增加,他最担心的是儿子接不了班。

每天他看着儿子,最大的心情是担忧和焦虑。

而儿子的状态更可怜,二十出头,战战兢兢地混在一堆三四十岁的老男人人群里,那些男人都是公司的股东高层或者重要合作伙伴,他在为接班做准备,但是处处感到这些人的不信任在碾压他。

这两个父亲无一例外爱孩子,希望孩子好,也要比自己好;

但是,第一个父亲他对孩子的基本态度是“恐吓”。

虽然出发点是好的——希望他像自己一样自立自强。

但是他描述的,却是一个“残酷”的世界——“不奋斗就一无所有,谁都看不起你。”

无疑这是他心中世界的投射,他面对这个世界的方式。

“你的力量需要证明,你必须要自己去证明!”

——他对儿子的这种期待,藏着他一辈子在寻找的关于“自证”的恐惧、匮乏。

在父亲这样的人生态度里,儿子感知到的是:

生命,是一场“落后就要毁灭”的自证游戏。

第二个父亲对孩子的基本态度是“担忧”。

“我怕你不行!”

这也是很多相对成功的父亲和儿子的关系。

这个儿子生来就在一个阴影里——父亲的成功。

父亲看他百般不担忧,生怕一生奋斗的基业砸在不成器的儿子手中。

儿子到底要怎么样证明自己,才配得上父亲的信任呢?

虎视眈眈的还有父亲身边的所有合作伙伴,身为继承者,坐上高位意味着德不配位的自我怀疑和恐惧。

生命此刻和未来可能是一场很久的“自我怀疑”。

我时常会想,面对自己的孩子,该用怎样的方式去向他描述这个世界。

作为儿子,在怎样的激励下能拥有美丽的人生?

这里不仅仅有物质传承的问题,更是精神传承的问题。

上述两个父亲不可谓不“强大”,一个是奋斗者,一个是成功者。

但是他们内在和 这个世界的基本关系却很“丧”,这导致他们传递给儿子看待世界的基本态度是紧张的、恐惧的。

怎么做父亲,才能真正提供力量和庇护呢?

首先问我们自己:内心有没有力量和安全感?

如果我们自己就被“丧”主导,那精神上的弱小症还会传下去。

说到这里,我又想起了第三个父亲,他其实很关注孩子的生存力,但他也是特别担心他做不到,因为他埋怨自己孩子“慢吞吞,性格温吞”。

他的原话是说,“我等他可以,可长大了谁等他?社会上谁会迁就他?”

所以他在家里就非常严厉地催促儿子。孩子变得胆小怕事很容易哭,情绪不稳定。

儿子一哭,他还更看不惯地说:

你这么容易哭,长大了别人一说你,你也哭吗?能不能坚强一点?

问题是儿子能被骂到坚强起来吗?

一个人不会因为外界的打压而长出内在力量来。

反而,内在力量只能通过呵护和鼓励,才能感觉自己安全,才能愿意生发。

长大了的挫折要长大了再面对,孩子小时候需要很多爱,去长大。

而且外界越是残酷,他心里就越必须有一个人包容宽容他自己。

而这构成他一生自我相处的方式,他自己和自己相处的方式,正是早期父母和他相处的方式的复制版。

在我看来,总用残酷的一面教育孩子的父亲,那是在诉说父亲本人的失落,以及对世界的不信任。

“世界”在他的诠释下,要么是一个庞大的弱肉强食的竞技场,要么是一个落后就出局的冷漠之地,

在这样的教育下,孩子会接受这个暗示,会“说服”自己表现得强大,

但这和真正的强大是两回事。

在《美丽人生》这部**中,你可以说它是极度虚构的、浪漫主义的情怀,不现实,但正是因为不现实它才感动了我们,因为我们尚还没有意识到自己缺乏这种传递爱的创造力。

最好的父亲,是为孩子撑起一片天,而不是过早把残酷植入给他们;

在恐吓、挫折、缺爱的环境中成长的孩子,长大了或许也会有效地生存,但是和世界的关系将始终是“不美丽”的。

04

做一个真正强大的父亲

做一个好父亲,不仅是靠“拼爹”资源,更多的传承要靠精神传递完成。

**《美丽人生》中,即使在集中营这样残酷的环境里,幼年的孩子仍然感觉世界是接纳他的,这样一个美好的梦从没有破碎。

“相信有一天我总会碰到那辆真的坦克”,这种希望和感觉成为他的真正护佑。

年幼的孩子需要一个父亲撑起的精神童话,让他和这个世界有美好的关系,然后以这个为模版长出自己美好的一生。

这个从集中营里死里逃生的儿子,其实用不了多少年,就会从历史课上学到集中营到底是什么,就会知道真相是残酷的;然而与真相一同到来的还会一个如梦初醒,那场游戏的真正含义,其实是让他理解父亲是谁、真正的爱是什么。

父亲用牺牲,教会了他什么是真正的爱。

他一定会长大到去面对真相的,但是前提是,他要等到那一天。

他有足够的能力去理解真相,还有足够的能力去接受真相,才能用爱去转换残酷。

在这之前,他需要的是父亲的童话。

**的最后,当年的小男孩用苍老的画外音说:“这是我的经历,这是我父亲所作的牺牲,这是父亲赐我的恩典。”

他从父爱里得到的精神财富帮他度过了美丽的一生,这时候你才明白为什么这个**要叫“美丽人生”了。

什么是你心中真正的男人?

根据调查,女性心中最渴望的男人的特质:排名第一是负责任,第二是有上进心。

但我说,除了这些跟家庭繁衍有关的男性角色的标准外,“浪漫”是一个男人更本质的品质。

这个浪漫,不是送玫瑰花这种浪漫,而是富有创造性的情感能力。

多数男人从小被训练形成的自我,是达成目标的男性特质,很少有人要求他们具备情感能力。

然而他会不会爱,能不能够具备强烈的爱的信念,这件事才决定了他身边的家人是否幸福。

《美丽人生》的**只不过用极端的形式,把这种选择放在了生死面前。

但浪漫的精神放到哪个年代都是不变的,它实质上是一种精神上的强大,一种面对生活残酷现实时很大的乐观力量。

一个男人的终极“浪漫”,是他的情感品质,是否具有提供支持的功能。

基度从未放弃表达爱,选择着自己的尊严和自由。

作为父亲,他送给儿子最好的礼物,就是让他也一样相信“人生是美丽的”。

每个父亲都是极度爱孩子的,但爱的能力各个不一样,希望这个**可以给我们一些提醒:

如果这个时代、社会的环境不可战胜,

那每个父亲自己如何选择自己的“相信”呢?

什么是我们要传递给下一代的人生意义?

你的选择又将是什么……

作者简介:蘑菇姑姑,国家二级咨询师,前大型婚恋网站主编,多家媒体心理专栏签约作者,情景式女性写作疗愈推广人。公号“Miss蘑菇姑姑”(housewife-online)

案例:

渴望共生,恋爱不能长久,和母亲关系不好

——1、婴儿时共生没有得到满足,使她的动力一旦受挫就很容易死掉,而且她基本没什么爱好,是她动力发出困难,没有活出来。

      2、两岁前外化没有完成。就是把自己的动力意志自如的伸展到人事物上。她一年级成绩好,但是2年级3年级成绩不好,因为她的意志不足以支撑她去完成。她的意志尚未诞生,比如有些人,对什么感兴趣,但这些世界并未向他打开。意志力不够。

意志诞生的必备条件:

基本满足——意志实现——动力与意志的诞生

成年人如何让意志诞生呢

选择难度适当的事情来做

有时需要你和一个人建立完整的关系,如亲子,情侣。适度共生。

24-36个月,完成建立

1情感客体稳定性,就是有一个人有时对你好有时对你不好,但你基本确信他是爱你的(意味着心里住进一个爱的你)

2个体自我完成的亚阶段(意味着心里住进一个好的值得爱的我)

《为何你总是会受伤》一书,可以说是武志红自他那本最重要的作品被禁之后,低调重新出发的一本文章精选集。

相较于饱受争议的那本禁书,我更推荐大家看看《为何你总是会受伤》这本书。

因为,在这本书中,你可以看到武志红作为一个普通人,是怎么逆袭成为名利双收的心理作家的。

可能有人会奇怪,你以前不是写文章抨击武志红的吗,怎么现在开始写文章推荐他的新书了?

这不奇怪。因为我看了《为何你总是会受伤》一书后,发现了武志红的变化,我愿意和大家分享他的变化。

都有什么变化呢?

例如,他在书的副标题就明指:伤口是勇气和动力的来源。

例如,他会在序中写他发现他河北农村老家的巨大变化,包括婆媳间的恶心争斗少了、孩子大都好看、老人活得开心等。他说,这里面的深层原因,是生的能量的增强。他说他以前对他所住小区的装修噪音特别反感和烦躁,而现在当他能将这些噪音理解为生的能量的一种表达,他甚至因此对这些噪音有了一些喜欢。

还例如,他会在分析杨元元之死的成因后,还提出了切实可行的建议:不要通过考大学、结婚、找工作等重大方式来为自己争取独立空间,可以先从很小的事情开始,先从日常生活中很小的细节开始。

我还可以列举很多。我只是想说,单纯挑毛病,或者批评某事某物有问题,并不难。但能发现好,看见美,却不是易事。武志红自己也说,看见,就是爱。而且,在看见之后,还能给出有效改善的建议,那就更难了。

这也就是我愿意推荐《为何你总是会受伤》一书的原因。

我还想和大家梳理一下,我从这本书中看到的,武志红逆袭的过程。

这本书并不是武志红的自传,我前面已经说了,是他文章的精选集。但武志红确实在这些文章中,有了足够的自我暴露。我也就能借助他的自我暴露,分析他的逆袭之路。

武志红是河北农村长大的孩子,他的爷爷奶奶与他家的关系很差,只要粮食和钱,却不帮带孩子。如果非要粗暴套用原生家庭的理论,他的原生家庭肯定好不到哪里去。

幸运的是,他有个好妈妈。

本来,按照农村的习惯,他的妈妈作为壮劳动力,生育了他之后就要回到地里干活养家,让孩子在家自生自灭。

但他的妈妈为了他,狠下心来,忍受他人白眼,回家带娃。

因此,他形成了基本的安全感。

他在文章中说,无回应之处,就是绝境。还好,他的妈妈,让他免于陷入绝境。

上学读书之后,他家还是一直生活在贫穷之中。读大学时,全班就他一个是父母都是农村户口的。他却并没有因此自卑。

因为他的妈妈给了他足够的爱,而爱,是自信的基础。

后来,他从北京大学毕业,进入《广州日报》工作。他遇到了一个主任,是他的师兄,能力很强,却什么事情都大包大揽。

武志红感觉到这份工作的难受,因为他在工作中只能是去执行主任的意志,没有了自己的意志。

怎么办呢?他选择的是,“自己来”。除了稿件的问题还是听主任的,其他的,自己做决定。结果呢,他冒险成功,主任从此也更愿意鼓励每个编辑按照自己的意志来设计版面。

由此,他总结:要想拥有过日子的爱情很简单,办法是,尊重你的自由意志,尊重对方的自由意志。

看到这里,可能又会有人发问:武志红的成长之路也没什么特别之处啊,他怎么就能逆袭成功呢?

可是我们仔细想想,一个人在三岁前能得到母爱的充分滋养,在求学之路上能自信自强,在工作之后能遇到尊重其自由意志的贵人,难道还不算是幸运至极吗?这样的人能够成功逆袭,也是理所当然。

如果你对武志红本人的经历没有太多兴趣,那你或许会对本书中的各种奇葩案例有兴趣。

让我印象最为深刻的是《优秀的女性为什么怕成功》一文。

他在文中说到他的一个女性朋友,成功却经常赶不上飞机。分析原因就发现,背后是她对成功的恐惧。

为什么会恐惧成功呢?因为如果太成功了,女性会担心自己在与异性的亲密关系上遇到麻烦。

我在学习系统性家庭治疗时也有看到类似的解释,那些害怕成功的人,其实是为了不背叛不成功的家人。

武志红在本书中一直在提“看见”。他说,我们需要被看见,而那得是带着理解、爱和接纳的眼睛,并且看见的也是我们自身,而不是对方的想象。

我在构思这篇文章时,梦见有一条巨大的蟒蛇爬上我的床,我恐惧万分地躲进被窝,我的身体能清晰地感觉到蛇在我的被子上蠕动,我甚至还能感觉到蛇就在我的面前吐信。然后我突然意识到我在做梦,我将自己从梦中唤醒,感受着全身的麻痹。

这是我在梦中看见我自己。

我怎么了?我问自己。

我压力太大了。我告诉自己。不过,压力过后,就是顺利。我安慰自己。

你呢,你有过类似的“看见”或“被看见”的经历吗?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4013793.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8-20
下一篇2023-08-20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