蝉的寓意和象征是什么?

蝉的寓意和象征是什么?,第1张

蝉的寓意和象征:因其叫声凄惨,可用来表现凄楚哀婉之情。因其生活习性,可用来表现高洁自喻。以唐代诗人李商隐创作的《蝉》为例说明蝉代表寓意和象征。

此诗先是描写蝉的境遇,后面直接跳到自身的遭遇上来,直抒胸臆,感情强烈,最后却又自然而然地回到蝉身上,首尾圆融,意脉连贯。全诗以蝉起,以蝉结,章法紧密,对蝉的刻画与诗人的情意婉转表达到了浑然交融与统一,是托物咏怀的佳作。诗人借蝉栖高饮露的个性来表现自己高洁的品格,可谓借物咏怀的典型。

扩展资料:

古人以为蝉是靠餐风饮露为生的,把蝉视为高洁的象征,并咏之颂之,或借此来寄托理想抱负,或以之暗喻自己坎坷不幸的身世。最为著名的是被称为唐代咏蝉诗“三绝”的诗。

虞世南《蝉》中“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中的鸣蝉成了诗人立身高洁,不是凭借外在力量才被重用的表白。骆宾王《咏蝉》“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深”借蝉抒怀,写处境的险恶、政治上的不得意、言论的被压制。

李商隐《蝉》“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由蝉的立身高洁联想到自己的清白,由蝉之无人同情联想自己同样也是无同道相知。

-蝉 (古诗词曲常见意象之一)

诗人笔下的蝉是人格化了的蝉。三、四句借蝉抒情:品格高洁者,不需借助外力,自能声名远播。句句写的是蝉的形体、习性和声音,而句句又暗示着诗人高洁清远的品行志趣,物我互释,咏物的深层意义是咏人。

全诗译文如下:

蝉垂下像帽缨一样的触角吸吮着清澈甘甜的露水,声音从挺拔疏朗的梧桐树枝间传出。

蝉声远传是因为蝉居在高树上,而不是依靠秋风。

作者介绍:

虞世南,字伯施,汉族,余姚(慈溪市观海卫镇鸣鹤场)人。初唐著名书法家、文学家,政治家。唐太宗称他德行、忠直、博学、文词、书翰为五绝(“世南一人,有出世之才,遂兼五绝。一曰忠谠,二曰友悌,三曰博文,四曰词藻,五曰书翰。”原有诗文集30卷,但早已散失不全。

《蝉》表达了诗人孤芳自赏,淡泊名利,不与世俗同流合污,郁郁不得志的思想感情。

这首诗看起来是写蝉,事实上是用了托物言志的手法,通过对蝉的姿态、习性、居所、鸣声的描写,赞颂了蝉的清高风雅和不同凡响的品德,暗喻自己立身品格高洁,不需要凭借某种外在力量自能声名远扬,表达了对内在品格的热情赞美和高度自信。全诗托物比兴,诗人以蝉高洁傲世的品格自况,形象完整丰满,韵味含蓄深长,描写动静结合,细致入微。

虞世南 蝉

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译文

蝉低垂着触须啜饮清凉的露水,长鸣声从繁茂的梧桐树上传出。

因为它身居高处,声音自会远扬,而不是凭借吹来的阵阵秋风。

注释

①垂緌(ruí):低垂着触须。

②流响:传播响声,亦指传出的声响。此处指蝉长鸣不止。

③疏桐:繁茂而枝干分披的梧桐。

④居高:指栖息在高处,语意双关。

⑤藉(jiè):凭借,依靠。

⑥秋风:暗指帝王的权势。

赏析

首句“垂緌饮清露”,描写蝉垂下触须,吮吸清露的情形。这一句表面上是写蝉的形状与食性,实际上处处含比兴象征。“垂緌”暗示显宦身份,因为古代常以“冠缨”指代贵宦。这显贵的身份地位在一般人心目中,是和“清”有矛盾甚至不相容的,但在诗人笔下,却把它们统一在“垂緌饮清露”的形象中了。这“贵”与“清”的统一,正是为三、四两句的“清”无须借“贵”作反铺垫,笔意颇为巧妙。

次句“流响出疏桐”写蝉声之远传。古代有凤凰非梧桐树不栖的说法,这里描绘蝉鸣声从疏桐中间传出,言其品格高尚。梧桐是高树,着一“疏”字,更见其枝干的高挺清拔,且与末句“秋风”相应。“流响”,状蝉声的长鸣不已,悦耳动听。“流”字,形容蝉的鸣叫声有如泉流一般,连绵不断,平和清新。着一“出”字,把蝉声传送的意态形象化了,仿佛使人感受到蝉声的响度与力度。这一句虽只写声,但读者从中却可想见人格化的蝉那种清华隽朗的高标逸韵。有了这一句对蝉声远传的生动描写,三、四两句的发挥才字字有根。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是全篇比兴寄托的点睛之笔,它是在前两句的基础上引发出来的诗的议论。蝉声远传,一般人往往以为是借助于秋风的传送,诗人却别有会心,对此加以否定,强调这是由于“居高”而自能致远。

这种独特的感受蕴含一个真理:立身品格高洁的人,并不需要某种外在的凭借(例如权势地位、有力者的帮助等),自能声名远播,正像三国魏曹丕在《典论·论文》中所说的那样,“不假良史之辞,不托飞驰之势,而声名自传于后”(释义:不必借史家的言辞,也不必托高官的权势,声名自然会流传到后代)。

这里所突出强调的是人格的美,人格的力量。两句中的“自”字、“非”字,一正一反,相互呼应,表达出对人的内在品格的热情赞美和高度自信,表现出一种雍容不迫的风度气韵。唐太宗曾经屡次称赏虞世南的“五绝”(德行、忠直、博学、文词、书翰),诗人笔下人格化的“蝉”,也可能带有自况的意味。

这首诗立意巧妙,托物比兴,借蝉言志,既赞美了蝉的高情逸韵,又暗寓自己的华贵身份,寄托了对高洁品质的赞扬。全诗风格清华隽朗,笔墨集中,观点鲜明。

虞世南的《蝉》一诗,通过刻画人格化的蝉,热情地赞美了那种高洁(高尚或洁身自好等)的人格。

原诗:

《蝉》唐代:虞世南

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释义:

蝉垂下像帽缨一样的触角吸吮着清澈甘甜的露水,声音从挺拔疏朗的梧桐树枝间传出。

蝉声远传是因为蝉居在高树上,而不是依靠秋风。

扩展资料:

李世民夺位李渊后,虞世南任弘文馆学士,成为重臣,但从不傲慢,踏实勤奋,使得李世民对其称赞有加,深得赏识,于是常邀他参加一些典礼活动。一天,李世民起了雅兴,邀请弘文馆学士们共赏海池景色,谈诗论画,李世民询问大家是否有新的诗歌作品,虞世南便诵读出该诗。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这是全篇比兴寄托的点睛之笔。它是在上两句的基础上引发出来的诗的议论。蝉声远传,一般人往往以为是藉助于秋风的传送,诗人却别有会心,强调这是由于“居高”而自能致远。

这种独特的感受蕴含一个真理:立身品格高洁的人,并不需要某种外在的凭藉(例如权势地位、有力者的帮助),自能声名远播,正像曹丕在《典论。论文》中所说的那样,“不假良史之辞,不托飞驰之势,而声名自传于后。”这里所突出强调的是人格的美,人格的力量。

两句中的“自”字、“非”字,一正一反,相互呼应,表达出对人的内在品格的热情赞美和高度自信,表现出一种雍容不迫的风度气韵。唐太宗曾经屡次称赏虞世南的“五绝”(德行、忠直、博学、文词、书翰),诗人笔下的人格化的“蝉”,可能带有自况的意味吧。

沈德潜说:“咏蝉者每咏其声,此独尊其品格。”(《唐诗别裁》)这确是一语破的之论。

——蝉 (唐代虞世南诗作)

诗人通过咏蝉寄予自己的身世情怀。

这是一首咏物诗,咏物中尤多寄托,具有浓郁的象征性。句句写的是蝉的形体、习性和声音,而句句又暗示着诗人高洁清远的品行志趣,物我互释,咏物的深层意义是咏人。诗的关键是把握住了蝉的某些别有意味的具体特征,从中找到了艺术上的契合点。

《蝉》是唐代诗人虞世南创作的一首五言古诗,是首托物寓意的诗。作者托物寓意,一、二句以蝉的栖高饮露、蝉声远传暗喻人的清朗俊秀、高标逸韵;三、四句分别用一“自”字、“非”字,正反相生,充满张力,表达出对人的内在品格的热情赞美和高度自信。

全诗简练传神,比兴巧妙,以秋蝉高洁傲世的品格自况,耐人寻味。实际上,咏蝉这首诗包含着诗人虞世南的夫子自道。他作为唐贞观年间画像悬挂在凌烟阁的二十四勋臣之一,名声在于博学多能,高洁耿介,与唐太宗谈论历代帝王为政得失,能够直言善谏,为贞观之治作出独特贡献。

为此,唐太宗称他有“五绝”(德行、忠直、博学、文辞、书翰),并赞叹:“群臣皆如虞世南,天下何忧不理!”从他不是以鲲鹏鹰虎,而是以一只不甚起眼的蝉来自况,也可见其老成谨慎,以及有自知之明。

一虞世南的《蝉》,是唐人咏蝉诗中时代最早的一首。全诗共四句:垂饮清露,流响出疏桐。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这是托物寓意、精巧深刻的小诗。自古以来就为后人所传诵。前两句写实,首句写出蝉的形状与食性。“垂”,蝉的头部有伸出的触须,形状好象下垂的冠缨。古人认为蝉生性高洁,栖高饮露,故说“饮清露”。次句写蝉声之远传。着一“疏”字,把枝干挺拔的梧桐写出,“流响”状蝉声的长鸣不已,悦耳动听,着一“出”字,把蝉声传送的意态形象化了,仿佛使人感受到蝉声的响度与力度。后两句是全诗比兴寄托的点睛之笔。它是在上两句的基础上引发出来的诗的议论。蝉声远传,一般人往往以为是藉助于秋风的传送,诗人却别有会心,强调这是由于“居高”而自能致远。这种独特的感受蕴含一个真理:立身品格高洁的人,并不需要某种外在的凭藉(例如权势地位、有力者的帮助),自能声名远播。两句中的“自”字、“非”字,一正一反,相互呼应,表达出对人的内在品格的热情赞美和高度自信,表现出一种雍容不迫的风度气韵。诗中比拟既形象又传神,达到虚与实、情与理的完美统一。这里,使我想起儿童时代,手里拿着一根长长的竹竿,上面绑着用牛尾做的圈套,痴呆呆地站在树下,望着停息在高高的树梢上的蝉,想捉又捉不到,只好看着它得意地鸣叫的境界。至今我仍能想象到它震动耳鼓的鸣声。儿时只知道贪玩,不知道能引申出这样一番道理:蝉的鸣叫传出去很远很远,不是由于借助秋风的力量,而是因为自身的努力,站到了高挺洁拔的树上的缘故。一个人的声名远播,要凭自己的品德和才学,不是靠权势地位所能达到的。这个世界很奇怪,立身自好,品格高洁,有独立人格的人,不会为扬名去巴结权势,结果他们声望很高,相反,道德低下,腹中空空的草包,即使攀附上某种势力,也不会名声高远。历史上不乏昏庸无能之辈,仅凭关系凭继承凭钻营,就享受到尘世的荣华富贵,但他们永远得不到崇高的声名。几千年的文明进化,几千年的美好憧憬,促进人类智慧发展到能上天揽月下洋捉鳖的水准,多少次划时代的进步,使许多古老的东西渐渐绝迹,作战时再看不到血迹斑斑的矛和盾,生活中早就不用笨重的石块和青铜。然而有一个现象却发人深思,就是人类的精神领域里,不些东西似乎隔千年而依然如故。庸俗、卑劣、自私等丑陋的行径,依然司空见惯,凭借秋风以扬名,攀附权贵以出头的,历来不断,所以古人的诗文仍能引起今人思想上的共鸣。人们常用“文如其人”来评价一个人的道德文章。虞世南的文就像他的人一样,时人称赞他的德行、忠直、博学、文词、书翰为五绝。诗人笔下的“蝉”,就是他自我意识的表露。二同是唐代诗人,同样作咏蝉诗的,还有初唐文坛四杰之一的骆宾王。他的《咏蝉》诗是: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深。不堪玄鬓影,来对白头吟。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予心?当时骆宾王任侍御史,因上疏论事,政见不合,触怒了武则天,遭到诬陷,以莫须有的贪赃罪名下狱。这首诗是他在狱中听蝉鸣有感而作。全诗虽写蝉声,却处处浸透着一种低沉、压抑的情绪。诗一开始即点出秋蝉高唱,触耳惊心。接下来就点出诗人在狱中深深怀想家园。这起二句在句法上用对偶句,在作法上则用起兴的手法,以蝉声来逗起客思。三、四两句,一句说蝉,一句说自己,用“不堪”和“来对”构成流水对,把物我联系在一起。诗人几次讽谏武则天,以至下狱。大好的青春,经历了政治上的种种折磨已经消逝,头上增添了星星白发。在狱中看到这高唱的秋蝉,还是两鬓乌云,两两对照,不禁自伤老大,同时更因此回想到自己的少年时代,也何尝不如秋蝉的高唱,而今一事无成,甚至入狱。就在这十个字中,诗人运用比兴的方法,把这份凄侧的感情,委婉曲折地表达了出来。接下来五六两句,纯用“比”体。两句中无一字不在说蝉,也无一字不在说自己。“露重”“风多”比喻环境的压力,“飞难进”比喻政治上的不得意,“响易沉”比喻言论上的受压制。蝉如此,我亦如此,物我在这里打成一片,融混而不可分了。咏物诗写到如此境界,才算是“寄托遥深”。第七句仍用比体。秋蝉高居树上,餐风饮露,有谁相信它不食人间烟火呢?这句诗人自喻高洁的品性,不为时人所了解,相反地还被诬陷入狱。“无人信高洁”之语,也是对坐赃的辩白。在这样的情况下,有哪一个来替诗人雪冤呢?“卿须怜我我怜卿”,只有蝉能为我而高唱,也只有我能为蝉而长吟。末句用问句的方式,蝉与诗人又浑然一体了。全诗从客观到主观,层层深入地状物抒

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 蝉本来就因栖息于高枝,难得一饱;它鸣叫不停,却不受理睬,真是白白辛苦,怨恨无穷啊“以”,因古人误以为蝉餐风饮露,所以说“高难饱”“费声”,指鸣声频频就真实情况而言,蝉并非是因身在高处,不肯飞下来乞食而“难饱”;它的鸣叫声中也没有什么恨意,这完全是诗人自己的理解与感受,是其身世之感的寄托“高”,语义双关,喻指人的品格高洁诗人自许清高,不肯屈就,结果只落得生活困顿,这不就是“高难饱”吗他曾向令狐绹等当权者陈情,希望得到他们的理解和帮助,可最终还是不被人理会,依旧无法摆脱仕途坎坷的困境,这难道不是一场“徒劳”吗在这里,蝉已经完全人格化了,诗人分明是借其表达自己艰难的身世和处境,所以纪昀说开头两句是“意在笔先” 五更疏欲断,一树碧无情 蝉彻夜悲鸣,叫到五更天,已是声嘶力竭、稀稀落落,快要断绝了可是那些树呢,依旧碧绿青翠,任凭蝉叫得如何凄苦动人,也是无动于衷,真是无情啊!蝉声与树木的碧绿本来是毫不相干的,诗人却责怪树木的冷酷无情显然,这同样是在寄托自己的身世遭遇,抒写自己的哀告无门、受人冷落曾经有过深交的令狐绹等人本来是可以帮助李商隐的,可是,他们不仅没有伸出援助之手,反而处处排挤打击他在这样的境况下,诗人怎能不怨恨与激愤 薄宦梗犹泛,故园芜已平 这两句转向诗人自叙:我职卑禄薄,到处漂泊,早已丢下的家乡田园,已是一片荒芜《战国策·齐策》里有一则故事,桃偶讥笑泥人:“你是用泥土做成的人形,一到发洪水的时候,你就完了”泥人说:“我是西岸土做的人,洪水来了,尽管我会没了人形,但我还可以被冲回西岸家乡去而你呢,你是东国桃木做成的人,洪水一来,你还不知道漂泊到哪里去呢”后来就用“梗泛”来比喻漂泊无定的生涯“梗”,树木枝条“泛”,漂流李商隐长年辗转于各地为他人做幕僚,职位卑微,俸禄微薄,故称“薄宦”“故园芜已平”,从陶渊明《归去来辞》的“田园将芜胡不归”化用而来陶渊明做官不如意,想到自己家乡的田地快要荒芜了,就辞官而去,归隐田园,自得其乐自己也是仕途坎坷,处处碰壁,何不也像陶渊明那样早日还乡呢可是,故园荒芜,似乎已经没有自己的立身之地,真是进亦难,退亦难!这两句在四处漂泊、前途黯淡的生活身世倾诉中,透露出诗人的失意与苍凉 烦君最相警,我亦举家清 这两句是作者对蝉说的话:多劳你给我警告,我一家人的生活也和你一样清寒“君”,指蝉“警”,警醒,这里有触动的意思蝉在告诫什么呢有人说是警告诗人为什么不及早回头,早归故园;有人则认为是提醒诗人保持高洁的操守此联前一句回到咏蝉上来,用拟人手法写蝉后一句“君”与“我”对举,把咏物和抒情结合起来,呼应开头,首尾圆合 李商隐是唐代咏物诗的大家,他的咏物诗大多托物寓慨这首诗表面写蝉,实际上是写自己纪昀说:“前四句写蝉即自寓,后四句自写,仍归到蝉隐显分合,章法可玩”全诗层层深入,阐发主题“高难饱”,鸣“徒劳”,声“欲断”,树“无情”,怨之深,恨之重,一目了然“五更疏欲断,一树碧无情”被誉为“追魂之笔”,语出愤激却运思高妙、耐人寻味后面就直接跳到自身的遭遇上来,直抒胸臆,足见其感情的强烈最后却又自然而然地回到蝉身上,首尾圆融,意脉连贯 钱钟书先生评论这首诗说:“蝉饥而哀鸣,树则漠然无动,油然自绿也树无情而人有情,遂起同感蝉栖树上,却恝置(犹淡忘)之;蝉鸣非为‘我’发,‘我’却谓其‘相警’,是蝉于我亦‘无情’,而我与之为有情也错综细腻”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4016511.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8-20
下一篇2023-08-20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