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尔仁尼琴与俄罗斯知识分子】俄罗斯作家索尔仁尼琴

【索尔仁尼琴与俄罗斯知识分子】俄罗斯作家索尔仁尼琴,第1张

  “知识分子”这个词在俄国最早出现在书面语中,大约是在19世纪70年代。在俄语中,“知识分子”有词根一样但词尾不同的两个单词,一个使用范围宽泛,亦作“知识界”和“知识阶层”解释;一个则专指具有为同时代人和后世称道的社会责任感和道德风尚,对国家和民族命运怀有强烈忧患意识的“知识人”。以此观之,索尔仁尼琴可以说是当代俄罗斯最伟大的知识分子了。

“俄罗斯知识分子的始祖是拉吉舍夫,他预见到并且规定了俄罗斯知识分子的基本特点。当他在《从彼得堡到莫斯科的旅行》中说‘看看我的周围――我的灵魂由于人类的苦难而受伤’时,俄罗斯的知识分子就诞生了”(别尔嘉耶夫语)。拉吉舍夫被农奴制的不公正深深地伤害了,他为了实现正义、公道和自由,冒着生命的危险,第一个揭发了农奴制政权的罪恶,因而才成为“俄国第一个知识分子”。 共济会和十二月党人为俄罗斯知识分子群体的出现作了准备。在19世纪30、40年代,围绕着俄国向何处去,是走西方式的道路还是走东方式的道路而展开了一场大规模的思想论战,此次论战标志着俄罗斯知识分子作为一个具有独立思想能力的社会群体已经形成。从此,他们不再依附于沙皇,不再依附于教会,不再依附于某一阶层,他们可以独立思考,独立规划俄国的前进方向,在社会历史进程中发挥着独特的不可取代的作用。

俄罗斯知识分子有着独特的精神特征,并代代相传成为优良传统,这是俄罗斯最宝贵的民族财富之一。这种精神特征的形成是俄罗斯独特的地理、历史、民族、宗教、文化等综合孕育的结果。正如别尔嘉耶夫所说:“俄罗斯的知识分子完全是特殊的,只存在于俄罗斯的精神和社会之中的构成物。……知识分子是俄罗斯的现象,它具有俄罗斯的特点”。概括起来,俄罗斯知识分子的精神特征主要有:强烈的“弥赛亚”情结;强烈的批判精神;强烈的“罪感意识”;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这些精神特征都在索尔仁尼琴身上充分体现出来并在更高的境界上得以表现。他在苏联专制极权的迫害下,在劳改营里,在流放地,在书报检查制度下,在被放逐到国外的流亡生涯中,一直以九死不悔的殉道精神寻求和捍卫着真理并大声呼喊出来。他在苏联第一个突破思想和文学的禁区,开掘出劳改营主题,为苏联劳改营文学的滥觞打开了闸门。他以丰硕而深刻的作品成为苏联“回归文学”的卓越代表。他的作品为加速苏联的民主化、“公开性”进程,推动历史的进步作出了巨大的贡献。我们从索尔仁尼琴的身上,可以看到俄罗斯知识分子精神传统的承继与发展的清晰轨迹,他是俄罗斯知识分子精神传统在新时代的最佳诠释者。

俄罗斯知识分子有着强烈的“弥赛亚”情结,也可称之为普世主义精神。它主要来源于东正教的影响。“弥赛亚”一词原为古犹太语,有“膏油”之意,后来就指“受膏者”,一个人头上被涂上了膏油,这个人就成了被选中的人,就成为负有某种使命的人。在俄罗斯宗教哲学中就有“弥赛亚说”,它强调俄罗斯是天生所赋的、一个负有特殊使命的民族。15、16世纪之交的俄国东正教会又提出了“莫斯科就是第三罗马”的理论:在西罗马帝国和拜占廷帝国灭亡之后,俄国就成了全世界帝国传统的继承者,具有拯救斯拉夫世界,乃至整个人类的伟大使命。所以,俄罗斯知识分子天生具有一种“普济天下,舍我其谁”的强烈使命感。陀思妥耶夫斯基在他的小说《群魔》中说:“真正伟大的民族永远也不屑于在人类当中扮演一个次要角色,甚至也不屑于扮演头等角色,而是一定要扮演独一无二的首要角色。一个民族若是丧失了这种信念,它就不再是一个民族了。然而,真理只有一个,因此在所有的民族当中,只有一个民族可能拥有真正的上帝,尽管其他的民族也会各自拥有自己独特而伟大的上帝。唯一体现了上帝旨意的民族就是俄罗斯民族”。因此,俄罗斯知识分子们具有强烈的普世主义情怀,他们考虑的不是自己,而是关于生活的意义问题,关于从恶和苦难中拯救人、人民和全人类的问题。正如赫尔岑所说:“这些人在思考什么?是什么精神再造了他们?既不是思想,也不是对自己社会地位、个人利益和保证金的关心;是他们的全部生命,是对于没有个人利益考虑的普遍利益的全力奋斗。他们中的一些人遗弃了自己的财富,另一些人则遗忘了自己的不幸。他们不停地进行着理论问题的探索。他们全神贯注地关心真理,关心生活,关心科学、艺术,关心人道”。在俄罗斯知识分子中,特别是19世纪以来,宗教思想和弥赛亚意识的最佳表述者不是哲学家,而是文学家。在俄国专制政权的书报检查制度下,只有通过文学作品及其评论的形式,才能将哲学思想和政治思想表述出来。从果戈理开始,俄罗斯文学中出现了弥赛亚主义,陀思妥耶夫斯基和托尔斯泰更是将宗教情感和救世精神融入到他们的创作之中。他们怀疑私有制,特别是土地私有制的正当性,怀疑审判权和处罚权,揭露恶及任何国家和政府的虚伪,忏悔自己的特权地位,意识到对劳动人民的罪过,憎恶战争和强权,向往人们兄弟般友好……今天,索尔仁尼琴又继承了前辈的弥赛亚精神,把文学看成是俄罗斯和全人类共同的事业,将文学中的普世主义思想发展到了新的高度。

索尔仁尼琴自幼丧父,与母亲相依为命。他母亲是一个虔诚的东正教徒,索尔仁尼琴经常跟着母亲上教堂做礼拜,那里的一切给他留下了“后来任何磨难和任何高深理论都无法磨灭的印象”。从小受到的东正教熏陶,培养了他强烈的宗教情感,尽管这些宗教情感在苏维埃意识形态教育下一度受到抑制和削弱,但命运的打击和难中的思考,使他的宗教情感又复活了,他意识到了创作乃是自己的神圣使命:“被捕之后,目睹的一切使我把它们当作难以辩驳的事实接受下来,深刻地加以理解……我没有迟疑,没有矛盾地领略到了为了真理而忧心如焚的现代俄国作家的命运:写作的目的只是在于不忘怀这一切,指望有朝一日为后代人知晓”。作为苏联劳改营的幸存者,他深刻地意识到他对那些没能爬出劳改营的无数死者,对历史,对伟大的俄国文学先行者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和义务。特别是当他在劳改营和流放地身患癌症,医生预言他最多还能活三个星期,他自己也准备与生命作最后诀别时,奇迹出现了――癌症被治愈了。索尔仁尼琴从中看到了天意,他说:“没有死掉这是上帝创造的奇迹。归还给我的生命,从这时起在完全的意义上说已经不是我的生命了,它被注入了新的宗旨”。索尔仁尼琴认为上帝给他生命延期是为了让他完成替受苦受难的俄罗斯进行申诉的使命。所以,他以殉道的精神,在极其艰难的情况下,“剥皮作纸,析骨为笔,用血和墨”,写出了《伊凡・杰尼索维奇的一天》、《第一圈》、《癌症楼》、《古拉格群岛》、《牛犊顶橡树》、《红轮》、《我们怎样建设俄罗斯》、《二十世纪末俄罗斯问题》、《倾塌的俄罗斯》、《同行二百年》等一系列震撼世界的作品,用自己的创作和言行,履行着自救、救人,救俄罗斯、救世道的天职。在长期的思考与创作中,索尔仁尼琴逐渐将自己小我的感受融入到人类的体验中:“我相信,文学的任务是要告诉人民他们所期望知道的真实情况。……作家的任务是选择更普遍和具有永恒性的问题,诸如:人的内心和良知的秘密,生与死的对抗,战胜精神上的痛苦,以及产生在远古时代的人类历史法则,这些法则只有在太阳不会放射光芒时才会消失”。由于他有了这样的精神境界,他的作品才能“具有全球性的艺术魅力”,才当之无愧地荣获了1970年的诺贝尔文学奖。索尔仁尼琴在获奖后,发表了名为《为人类而艺术》的演讲辞,这个演讲,可以说是索尔仁尼琴的弥赛亚精神的最好总结。他说:“朋友们!倘若我们仍有丝毫价值可言,让我们携手完成这一使命吧。在阶级、运动、党派所撕裂的国土里,有谁自始便关心人类的统一?这基本是作家的责任:我们是民族语言的代言人,是结合民族并从而结合世界使成一族的主要维系力,可能的话,更是人类崇高灵魂的表征”。文学家作为知识分子中最敏感的一群,对民族意识、民族记忆、民族灵魂都负有特殊的使命,尤其在万马齐喑,普遍沉沦的时代,作家要“铁肩担道义,妙笔著文章”,要责无旁贷地承担起用文学救世界的责任。索尔仁尼琴就是这样一个具有伟大弥赛亚精神的俄罗斯知识分子。

李小驹,湖北襄樊学院中文系副教授,研究方向:外国文学。此文为索尔仁尼琴与俄罗斯知识分子精神传统之系列论文之一。

现代小说

1、鲁迅:以高度成熟的小说创作,完成了给中国现代小说奠基的重任,开创了中国现代小说的现实主义主潮,被誉为“中国现代小说之父”。他站在时代的高峰,自觉地在小说中体现民族历史发展的崇高责任感,描写的重点对准普通中国人,着重表现他们的思想与精神状态。人们总能从鲁迅小说里的那些艺术形象身上感受到震撼心灵的对中华民族苦难的深广忧愤,对宗法制度及其伦理道德的烈火般的仇恨以及对美好社会的热切期盼。他的小说中体现了一种强烈而清醒的反封建意识。

《呐喊》集(1918—1922):《狂人日记》、《阿Q正传》、《孔乙己》、《药》、《明天》、《一件小事》、《头发的故事》、《风波》、《故乡》、《端午节》、《白光》、《兔和猫》、《鸭的喜剧》、《 社戏》。

《彷徨》集(1924—1926):《祝福》、《在酒楼上》、《幸福的家庭》、《肥皂》、《长明灯》、《示众》、《高老夫子》、《离婚》、《孤独者》、《伤逝》、《弟兄》。

历史小说集《故事新编》(1922—1935):《补天》、《奔月》、《铸剑》、《非攻》、《理水》、《采薇》、《出关》、《起死》。

1918年5月鲁迅发表《狂人日记》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

2、“人生派”的问题小说:以探讨社会、人生问题为主要内容,又称五四问题小说。1921年文学研究会成立,提出“为人生”口号。代表:冰心《斯人独憔悴》、《超人》、《去国》1921年以后,冰心的小说转向青年的苦闷心理,并试图解决这一问题。五四之后的一代青年开始觉醒,但面对问题如麻的社会,陷入无路可走的悲哀,产生了内心的苦闷与焦虑,冰心开出药方——爱的哲学。《超人》中的主人公何彬,曾经认为“爱与怜悯都是恶”,所以他要做一个“超人”,在帮助了一个贫困的孩子之后,内心深处开始萌动着爱与同情的种子。

汪敬熙《雪夜》、罗家伦《是爱情还是苦痛》、叶圣陶《这也是一个人》、俞平伯《花匠》、庐隐《海滨故人》、许地山《缀网劳蛛》

3、乡土写实小说:20年代中期,以农村生活为题材,具有较浓的乡土气息与地方色彩的小说兴盛起来,延续到30年代,即乡土写实小说。代表:废名(冯文炳)、许杰《赌徒吉顺》、许钦文《一生》《疯妇》、鲁彦(原名王衡,因热爱鲁迅而改名,代表作《菊英的出嫁》——冥婚,《黄金》标志着乡土写实小说创作的成熟,史伯伯,串门——借钱,参加婚宴——坐末席,女儿遭骂,被盗不敢声张,写出了金钱观念驱动下人与人之间冷酷、可怕的关系。)蹇先艾、黎锦明、彭家煌《陈四爹的牛》、台静农、徐玉诺、王思玷等。乡土小说把艺术之根扎于故乡的土地与农民之中,带着满身乡土气息,又敢于正视农民的辛酸与凄楚,作平实自然的描写。

4、“自我小说”流派:以表现自我,重自我抒情为主要特征。1921年7月,郭沫若、成仿吾、郁达夫、田汉等人发起组织创造社,强调文学必须表现自我表现作家“自我内心的要求”。一批作家,面对民族的苦难,倾泻出他们或昂扬乐观,或悲哀苦痛的内心情感与要求,为祖国命运与个人生活而焦虑的层层郁积,形成了他们丰富而强烈的内心情感。郁达夫,小说描写了一系列表现作家自我、具有浓厚主观抒情色彩的自我形象,显示出鲜明的浪漫主义风格。《沉沦》——“他”留学日本,受民族歧视,精神压抑,顾影自怜,在疾呼“祖国快快富强”时跳海自杀。这些形象多具有感伤、忧郁甚至颓废情调的“零余人”。

5、“革命小说”流派:出现于20年代末30年代初。代表:蒋光慈《少年漂泊者》(描写一个少年漂泊异乡,寻求复仇的道路,后投身北伐。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咆哮了的土地》。洪灵菲《大海》。由于缺乏对革命和工农大众感情的体验与认同,对革命斗争有肤浅、空洞的描写,往往把革命生活简单化。

6、社会剖析派:出现于30年代初期,当时蒋政权进入相当稳定时期,民族矛盾激化,各种社会矛盾加剧。这些作家坚持革命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以科学的社会观和多样的艺术手法,对中国现代社会作全景式的观照、分析,揭示出其本质和基本规律。代表:茅盾《子夜》(通过吴荪甫这个艺术形象表现了中国并没有走上资本主义道路,而是更加殖民化了的深刻思想内涵。)《蚀》三部曲(《幻灭》、《动摇》、《追求》三个中篇)、《林家铺子》、农村三部曲(《春蚕》、《秋收》《残冬》)

7、“京派小说”:20年代后期至30年代中期活跃于北方文坛的一个重要流派。北京较少受南方激荡的政治风云的冲击,进入一个黑暗的相对沉静的历史时期。一部分对社会现实不满的知识分子,便潜心于文学天地,去追寻理想的境界和个性的发展。新文化运动批评与否定的锋芒指向传统文化中的封建政治、伦理道德,对民族的文化范式、审美心理等深层积淀却未有触动。“京派小说”的重要特征以独特的审美意识对生活进行主观化的过滤与净化,展现具有古朴美、清纯美的人生图景。代表:沈从文《边城》。王向辰、凌叔华、林徽音、废名《竹林的故事》、萧乾等。

8、“新感觉派”小说:出现于20年代末30年代初,是我国小说的第一个现代主义流派,是受西方现代艺术启示并在日本新感觉派小说直接影响下形成的。他们不再满足于单纯描写外部现实,而重视直觉,强调主观感受,将主观感受与感受客体合而为一,创造所谓的“新现实”,善于描写心理活动。代表:训呐鸥《无轨列车》(半月刊)、戴望舒、穆时英《上海狐步舞》、施蛰存《梅雨之夕》(以淡化的情节,运用意识流和内心独白的方法,把男主人公在雨中送一位姑娘回家过程中的心理,描写得细致入微。)

缺点:明显感染上了西方现代派文学所固有的悲观、颓废、绝望等色彩与情调。

9、“山药蛋派”小说:出现于40年代中期至60年代中期,以赵树理为代表的植根于山西农村的小说流派,形象展现了农村由封建专制统治向人民当家作主的新时代转变的基本面貌,展示了农村阶级关系、人际关系和部分社会习俗的变革。在艺术上具有“新颖独到的大众风格”,小说形式通俗化、大众化,具有强烈的现实性。代表:赵树理《小二黑结婚》《锻炼锻炼》、马烽、西戎《吕梁英雄传》。

同时出现的著名作家、作品还有:丁玲《太阳照在桑干河上》、周立波《暴风骤雨》、孙犁《荷花淀》(绝大部分反映农村的生活和斗争,追求的艺术境界是质朴纯净,被称作“诗化小说”。)

10、老舍:《月牙儿》(展示母女两代相继被迫沦为暗娼的悲剧,发出了对非人世界血泪控诉。)《骆驼祥子》、《四世同堂》(祁天佑,表现了对民族文化的反思、批判,寄托着作者的家国之痛。)

11、巴金:其作品两大题材最为显著,其一是表现社会革命,探索青年革命的道路,《爱情三部曲》(《雾》、《雨》、《电》)其二是抨击旧式家庭的腐朽与罪恶。《激流三部曲》(《家》、《春》、《秋》)。

12、李劼人《死水微澜》(以成都郊区天回镇为人物活动的中心舞台,围绕蔡大嫂(即邓么姑展开情节,具体描写了以罗歪嘴为首的袍哥与以顾天成为代表的教民势力之间的矛盾纠葛。)

13、钱钟书《围城》,在更为广阔的生活背景下,对中国知识阶层进行了刻意描绘与无情透视。小说以方鸿渐为中心,描绘了一群留学生与大学教授在生活、工作、婚姻恋爱问题上遇到的矛盾纠葛,以及由此表现出来的猥琐灵魂与灰色人生,“围城”象征着当时人生“一无可进的进口,一无可出的出口”的绝境。

张恨水(110部以上)《金粉世家》展示了豪门贵族的兴盛衰败史。《啼笑因缘》有一定的反封建色彩。

张爱玲《倾城之恋》、《金锁记》展示了一些华人空虚、糜烂、堕落、变态的灵魂。

路翎《财主的儿女们》(以江南一个封建大家族蒋捷三一家的风流云散为中心,反映了一·二八上海战争以后十年间中国社会状态,提出了在动乱时代中国知识分子的道路问题。)

当代小说

14、建国后十七年小说:(1949——1967)

①革命历史题材:以反映民主革命为主,柳青《铜墙铁壁》、杜鹏程《保卫延安》,罗广斌、杨益言《红岩》,曲波《林海雪原》、杨沫《青春之歌》、吴强《红日》、欧阳山《三家巷》《苦斗》、李英儒《野火春风斗古城》、冯德英《苦菜花》

②农村题材:赵树理《三里湾》、孙犁的长篇《风云初记》《铁木前传》、周立波《山乡巨变》、柳青《创业史》

这些小说反映了建国后的社会生活,具有相当的广度与深度,塑造了一批具有鲜明时代色彩的人物,但这些人物较少生活基础,显得类型化、模式化,表现手法、艺术风格等有些欠缺。

15、新时期十年的小说:(1977——1987)

新时期十年是在批判“四人帮”鼓吹的“瞒和骗”的文学基础上产生的。

①1977年刘心武《班主任》的发表拉开了“伤痕文学”(主要思想是揭露和批判,作家们勇敢地正视十年动乱的生活真相,真实地、多仙面地再现“文革”给国家和人民带来的灾难悲剧和精神创伤,由表及里地角及到它的反返动实质。)的序幕。这些作品控诉四人帮制造的惨剧,有着不平、躁动与激愤、哀怨。卢新华《伤痕》。

②反思文学:不再满足于控诉,试图站在一个较高的历史高度来观察与思考以往的教训求得对历史有一个再认识。鲁彦周《天云山传奇》、王蒙《布礼》、茹志娟《剪辑错了的故事》、谌容《人到中年》、张弦《被爱情遗忘的角落》、高晓声《李顺大造屋》《陈奂生上城》、张贤亮《男人的一半是女人》等。

③改革文学:(1980年后)率先面对变革的现实,及时表现“四化”建设中的斗争、挫折、困难和希望。蒋子龙《乔厂长上任记》,张洁《沉重的翅膀》,这一阶段许多作家开始了健康人性、人情与人道主义的思考,从而显示了强大的道德力量,具有丰富的美学意义。张洁《爱,是不能忘记的》。此时,社会性的主题在文学中普遍存在,作家把笔触深入社会各个角落,不断涌现出反映新时期人民生活的新主题、新领域。军事题材有:李存葆《高山下花环》,徐怀中《西线轶事》

④探索小说:那些在现实主义创作方法之外,借鉴西方现代主义创作方法,在小说艺术的创新上大胆探索、大胆求变的作品。它的产生,是新时期文学创作走向多元化的重要标志之一,也是新时期作家思想解放、创作自由的重要标志之一。代表:王蒙《夜的眼》《春之声》《坚硬的稀粥》等,莫言《红高梁》《透明的红萝卜》等。

⑤文化小说(寻根文学):1985年前后出现,作家们开始多方位、多角度地观照与表现社会生活,实现了小说观念的重大更新,作家们试图从更深的意义上寻求文学观念的解放。代表:韩少公《爸爸爸》、贾平凹《废都》商州世界等,他们不仅写民俗、民风,还把民俗民风看成一种文化现象,透视民族文化心理的某些方面,寻找民族生命力的根须与病态的根须。

⑥市井小说:市井小说有的作者多以温馨的笔角点染市井人生的文化底蕴,以悲悯的情怀容纳“小人物”的喜怒哀乐的情感,给人以醇厚的美感。代表:汪曾祺《受戒》《大淖纪事》,陆文夫(陆苏州)《小巷深处》《围墙》等。

⑦“知青”小说:“知青”出身的作家们对知青生活的缅怀、对农民问题的独到探讨、对人生真谛的求索,使知青小说成为新时期小说中最凝重、最奇特的组成部分。代表:张承志《绿夜》(象征着发现“美丽瞬间”)、《黑骏马》(象征着“永远的缺憾”)《北方的河》(象征着人生的理想境界)、《黄泥小屋》(象征着“人的念想”)、《金牧场》(象征着“人类的理想”)、《心灵史》等。

⑧女性小说:女性作家们以强烈的女性意识和女性特有的审美感受、艺术视角与笔法,通过对女性命运的观照与思考,细腻的女性内心世界的描绘,展示了女性在争取自身解放、人格独立的道路上艰难跋涉的精神历程。代表:张洁《爱,是不能忘记的》、《祖母绿》(曾获1983—1984年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方舟》;王安忆《小城之恋》、《荒山之恋》、《锦绣谷之恋》、《岗上的世纪》、《神圣祭坛》等。

⑨新写实主义:以写实为主要特征,但特别注意现实生活原生形态的还原,真诚直面现实,直面人生,具有了一种新的开放性和包容性,善于吸收、借鉴现代主义各种流派在艺术上的长处,追求一种更为丰厚、更为博大的文学境界。代表:刘恒(《狗日的粮食》《伏羲伏羲》《白涡》)、刘震云、叶兆言、余华、苏童、方方(《风景》《黑洞》《一波三折》《桃花灿烂》)、池莉、格非、范小青等。

⑩现代派小说:着力表现人们再新的条件下精神与现实的错位,反映改革开放过程中出现的阵痛对人们心理的冲击与影响。刘索拉《你别无选择》通过对一群放纵任性的音乐学院学生的描写,通过他们的胡闹、放纵、混乱、骚动表现出一部分青年对现状的不安与对未来的追求,以及在追求中的迷惘、失落与苦恼。《无主题变奏曲》男主人公对一切漠然而又认真,有点玩世不恭却并不随波逐流,不满意生活,不满意自己,却不知道自己在追求什么,在向往什么。

主角攻的np

《仙魔通吃》作者:水无忧《完结》np

主角:柏贇

文案:简介:平凡的少年靠著对灵兽们超强的亲和力,赢得了灵兽军团的帮助,从而踏入修真的旅途。在旅行的过程中,他认识了无数的朋友,从精致绝美的精灵,到冷酷霸气的魔族……请看他如何征服一个个小 受(一攻 N 受文,慎!)

在柏贇的上眼皮战胜下眼皮的时候,胸前口袋里传来一阵口动,倒是让他的精神全回来了。

他小心翼翼的看了看唐老鸭的方向,发现唐老鸭正讲得起劲呢,没有注意到他这边,想也是,因为上的是最头痛的英语课,他怕死唐老鸭叫他起来回答问题了,挑座位的时候是挑得最角落最不引人注意的地方。

柏贇的视线从唐老鸭身上收回来的时候,口袋里的小东西已经醒了,探出一个小脑袋好奇的看著外面,柏贇伸出一根手指挠挠小东西的下巴,捏住它脖子後面的软口,将小东西放在前面的

课桌上。

旁边的同桌江棋注意到他这边的动静,好奇的转过头来,柏贇忙朝他“嘘……”一声,示意他不要出声,江棋会意的点点头,看著小东西的眼神闪闪发光,虽然都是男生,但看到超级无敌可爱的东西还是会忍不住心花怒放的。

小东西是一只只有茶杯大小的小猴子,金**的毛,衬著大大的蓝色眼睛,再加上它可爱无比的动作,简直就是超级无敌可爱到爆。

只是当初柏贇在峨眉山上捡到它的时候可不是这样的,当时他跟同学一起趁著“五一”长假到峨眉山玩,正兴致勃勃的喂猴子的时候,柏贇突然发现有只壮壮的公猴捏著什麽东西甩到了地上,仔细一看,居然是一只只有茶杯大小的小猴子,黑黑瘦瘦的,如果不看仔细了,还以为是只小老鼠呢!

柏贇觉得很奇怪,怎麽没有管理员来管管,毕竟这麽小的猴子可是很少见的,可能就因为太小了,所以很难发现吧?要不是看到公猴的动作,柏贇肯定也不会注意到猴群里居然还有一只这麽小的猴子。

看著小猴子奄奄一息的样子,柏贇心软了,看见周围的人都没有注意,悄悄过去将小猴子捡起来放到外套口袋里,跟江棋打了个招呼,自己一个人回宾馆去了。

又是喂食又是喂药的,好不容易才让小猴子重新睁开那双圆溜溜的眼睛,那小家夥看到柏贇,大概知道是救了它的人,居然很有灵性的舔舔他的手指,柏贇一见就喜欢上了。

看看它大概没什麽问题了,柏贇实在是受不了了,捧起它就往浴室走,之前担心它的健康不敢给它洗澡,现在没事了,那股味道实在太难闻了。

小心翼翼的揉搓著小家夥发黑粘成块状的皮毛,柏贇生怕一不小心就把它给捏死了,只是洗干净之後回复本来的毛色,柏贇也没想到居然会这麽漂亮,是灿烂的金**的耶!总攻

《父皇》作者:木之《完结》

主角:凤羽皇

小受:千雅、千檀、千殷、千翌、千夔、千铮、凤羽荫

文案:父皇cos愿望大神,问六个儿子:“你们的愿望是什么?”

大皇子羞怯曰:“永远陪着父皇身边……”

二皇子沉稳曰:“保护四弟!登基为皇!”

三皇子阴狠曰:“我要的是君临天下!我要的是将所有当我是玩物的人踩在脚下!”

四皇子傻傻曰:“愿望,不是痴儿……”

五皇子豪气曰:“我要当大将军,口口虏掠,无恶不作!”

六皇子平声曰:“压倒你!”

且看父皇怎样与儿子们相处,让他们现实愿望……总攻NP

《异世独霸》作者:唐琪儿《完结》

主角:北璃莫名

文案:世界排名第一的冷血杀手

太过强悍的他被首脑忌惮被组织的人追杀。

死后再次醒来发现自己竟然投胎在了一个小男孩身上。

一个杀了无数人的杀手竟也可以得到重生……

没有称霰的野心确在形势下不得不让自己强起来。

他做到了。确也得到了太多人的注意,爱上他就等于毁灭。

因为他根本不懂何谓爱。

“那就让我们来教你吧!你只要看着我们就行了。”

或许也没什么不好的…

《异世泄愤》作者:雨燕长青《完结》

主角:余燕(雨燕新)

文案:内容简介:遭受爱情欺骗,远离故土在国外孤独奋斗了多年,终于在大公司就职的余燕,在异世又经历了奋斗,努力。在那里遇见了全心为了自己,爱自己的人。再也不愿放开自己的挚爱,

不舍得身边的爱人。在那里,余燕不再孤独,不再寂寞。拥有了自己真正的家。幸福的

生活。小心进入。。。

《犯规》作者:洛冰凌《完结》

主角:北冥浩逸

文案:一次命运的转折,原本善良却软弱的贤王二世子北冥浩逸消失在了这个强者为尊的世界里,而新生的北冥浩逸,一个想要安于现状自由而活的男人,是否真的可以得尝所愿呢?

“委屈自己吗?我已经习惯了。”——伊维·安德

“我只想过普通的生活……我不想再杀人了。”——沈清谦

“殿下,我会永远守护您的!”——祁轩

“你是我最重要的……弟弟”——北冥浩宇

“从我代替姐姐嫁给你的那刻起,我的名字就已经是北冥凯文了!”——凯文·莫斯特·瑞恩

“你究竟,把我当成了谁?”——北冥浩天

“北冥浩逸,我一定会得到你!”……

《凤霸天下》作者:流玥《完结》

主角:玥

文案:混沌初开惊雷响,雨骤风狂。

孤独的灵魂在天地间游荡。找不到心之所向。

宇宙洪荒,厮杀的战场。无数生灵被埋葬。冷眼看死亡,笑得张狂。

只因在这片大地上,唯有无心方能看到真相。

淡漠的坚强,抵不过疏离的目光。学不会温柔的模样,却连自己都遍体鳞伤。

生命无常,如刹那的火光。无所求的立场,却在沉静中绝望。

耳中话语似糖,暖至心房。无法言喻的力量,在寂寞的灵魂中滋长。

收敛起锋芒,宁愿在凡尘中舞至癫狂。

心灵在飞翔,幸福的模样。直至刀锋斩断了翅膀!

踏过千年的时光,只为陪在你身旁。轮回的业障,谁也避不开的绝望。

离别的地方,一缕孤魂在吟唱:

红尘梦一场,死又何妨?

NP文,不喜慎入。

《总攻大爷的穿越生活》作者:狄灰《完结》

主角:陶振辉

原本在商场叱咤风云,却因为一枚玉扳指穿越到一个未知的时空中。他只是这个世界的一个过客,想尽办法寻找机会再回去自己的世界,却不料总被一些人、一些妖和一些事纠缠不清,无法脱身。

为什么他会被施法带到这个时空?

为什么他会深陷一个又一个的阴谋?

为什么接近他的人都带着各种各样不为人知的目的?

为什么他想隐于市井,却最终站到了争权夺利的风口浪尖?

穿越一对一主攻

作者:阿豆《完结》

主角:帝清秋

小受:帝如意

文案:来到这里是为了什么呢?

有了一个万中无一的好哥哥-----是上天弥补我前世没有的亲情?

有了一个举世无双的好情人-----是上天赐与我前世没有的幸福?

来到这里就是为了幸福吧。。。

穿越之攻德无量》作者:雪里红妆《完结》

主角:方语晨

小受:凤箫寞

文案:小攻把直男掰弯变成小受的事大家见得多了,几时见过小受把直男掰弯变成小攻的?

很不幸,我们的大帅哥方语晨就碰到了这种百年不遇的倒霉事。

想他方语晨明明是个直的不能再直的直男,为什么偏偏会穿越到这个莫名其妙的鬼地方,遇到凤箫寞那只可恶的骚狐狸,而且他竟然还要千方百计地要把自己掰弯!

真是是可忍孰不可忍!

他明明喜欢的是女人,对男人一点兴趣都没有,无论对方长得多漂亮也一样!

所以,他一定要想办法逃出这只狐狸精的掌心!

可是,一个人对上一只修炼千年的狐狸精,注定他的逃跑计划只能宣告失败!

只是,天无绝人之路,就在方语晨几乎认为逃跑无望的时候,一个有能力帮他的人却出现了……

总之,本文讲的就是一个YD的女王受把倒霉的穿越来的直男掰弯tiao教成小攻的故事,先虐攻再虐受,中间还不排除有雷,慎入啊慎入~~~~

《穿越成反派》作者:小姑子《完结》

主角:付梓铭

文案:一个风流成口的色狼穿越成为邪教少主?

他自喻为床上高手,没想到也有被吃干抹净的时候?喂,那边穿衣服的兄台,你说这算诱 奸不?

好吧,这只是一棵校草穿越后被一票美人教育改造的绿色环保科教片

好吧,我再简单点:直男→穿越→弯了

主角攻 正太受 妖孽受 直男受 

寻求轻松搞笑的幸福穿越生活

无鸭梨 无压抑 无反攻 无清水 无NP

《教主弟弟》作者:绿漓《完结》

主角:宁依愿

文案:女穿男正太甜蜜文

懒哥哥,遥控指使弟弟

弟弟对外冷酷腹黑;

对着哥哥,就是只可爱听话缠人的小狗

《恨难离》作者:那山那水《完结》

主角:司马无尘

小受:独孤御天

文案:他,本是一心求死而结束苦难之人,却阴差阳错灵魂穿越时空到灵雅帝国俯身在司马无尘的躯体上,身处陌生时空,面对骁勇仇敌,他漠视生死,坦然若定;他,本是飞云帝国的九五之尊,执掌万里河山,操纵百姓生死,他决胜千里,傲视群雄。此二人国仇家恨不共戴天,却怎料在你来我往,斗智斗勇中二人因恨生爱,独孤御天更是为救司马无尘不死,不惜以身试药,以昂藏七尺之躯逆天授孕,饱受怀胎之苦,从此恩怨纠葛,此二人该何去何从

《魔王恋巡歌》作者:紫曜日《完结》

主角:史提兰、诺特别克

文案:《纯情狂热》、《愿事》系列作——

魔王的工作是什么?

新任魔王史提兰,除了有一堆签不完的文件外,忙里偷闲的他还弄了个「广播电台」,只差没把自家八卦爆料出去……

小魔王那副悠哉游哉的处事态度,令新任宰相诺特别克很是头疼,但更让他想逃避的是,史提兰毫不掩饰的亲腻与讨好——他怕,怕不经意地回应对方的好,自己会被再次推入黑暗的深渊、那无法忘却的恐惧……

《荷塘月色》是朱自清的代表作,作者认为人们过去对它的解读是〃牵强附会〃。文章认为〃此文是作者把潜意识的美人原形和爱欲投射在了荷花的意象上〃,并说〃这就是使此文车成为朱自清潜意识愿望的象征〃。文章由此提出了自己的新的文学阐释:美人幻梦的置换变形。

作者认为《荷塘月色》表现的纯粹是个人的情感,并铺排而列:〃这种个人的情感与那个时代的政治背景根本无关;与另外文学作品的表现的革命主体根本无关;与以莲花的出淤泥而不染的意象表现坚贞的情操根本无关。〃并强调:〃这种个人情感完全是属于朱自清作为一个生命个体的内心体验。〃且概括而言之〃《荷塘月色》是朱自清的一种潜意识的愿望表现。〃是幻梦的描述与阐释中,作者把幻梦与现实作了如此的统一。一,通过月色与人的沟通而淡化了梦境与现实的距离。作者把〃妻〃与〃儿〃的的睡熟的幻梦与〃我〃通过对暗夜里月色的氛围营造而形成梦境与现实的整一。二,通过对曲径小道的描述而达到梦境与现实的整合,实现他们之间的情感性联系。作者以小径作为了融合现实与梦境的象征性通道。并言〃是梦境通往现实的必由之路。〃三,这种梦境与现实的错位式描写,实质是为了宣泄一种被压抑了的愿望,是一种潜在的意识。作者把这种潜在的意识愿望脱离了政治性因素的包围。用以弗洛伊德的梦论分析为〃深处感情〃的因素。

其二,作者把这种恬淡月色中梦境的游离作为一种现实压抑中的突暴式愿望。并认为〃夜游荷塘〃只是一种情感心绪的抒情化表达。从而由这种内心的隐意识引延出〃美人象征〃这一说法。作者这样列举:写荷叶,〃田田的叶子,叶子出水很高,象亭亭舞女的裙〃。

荷花是,〃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些白花。有袅娜开着的,有羞涩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犹如刚出浴的美人。〃荷花的清香是,〃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荷花的颤动是,叶子与花被微风吹过,〃象闪电般,霎时穿过荷塘的那边去了。〃荷叶的风致是,〃叶子底下是脉脉的流水,遮住了〃,但流水的流动却使叶子〃更见风致〃了。

作者把这种形式的表现认定是情感的形式化表现。并以苏珊朗格《情感与形式》中的(艺术形式)是由情感转化成的可听的形式’’来作据。并以次推定荷叶象征着美人的新鲜论断。认为朱自清是以一种朦胧的象征来宣泄对美的独善情怀。解释为,梦的意识是显示压抑后的〃爱欲〃的崩发。〃荷花是朱自清的潜意识的伪装〃。

以〃爱欲〃替代了〃政治性的压抑〃是杨朴先生在《荷塘月色》流传近八十年来的对其思想解释的一大突破。政治性的退化,情感性的浓饰,使这种对《荷塘月色》的阐释赋予新的内涵。从而把梦者的〃月下情怀〃演绎为一种潜意识的象征,以满足情感的欠缺。

这种〃爱欲〃的象征性原因,关键在于〃爱欲〃的内存性原因。关于这个,作者解释为〃爱欲〃的移置问题。

在这个问题上,作者先是把荷叶的意象置入中国的传统文化中作结。即以传统的荷叶形象来阐释朱自清外露的原形意义。〃采莲实质是一种文化仪式,一种野合风俗,一种浪漫游戏。〃它是从生殖仪式发展而来〃。并强调,〃说到底,采莲是为了爱情,为了性爱〃。对此,作者搬了南朝民歌《西洲曲》,汉乐府民歌《江南》,以及《采莲赋》中的意蕴来作底论。从而把一种近乎原始的性与爱欲与梦境实现了完美的整合。在爱欲的移置问题上,杨朴先生着力阐释了《荷塘月色》对这种古代文化的延留。〃以性换情,从而使性掩藏到象征的背后〃,这是一种对美人意象的幻梦位移。

作者从朱自清的一系列散文作品中归结其中所孕籍的美人,爱欲与幻梦的延留问题。情感解释对《荷塘月色》的阐释不啻为一个全新的突破,尤其其中以弗洛伊德的梦境与性心理来分析朱自清在《荷塘月色》中的写作心迹。这与当时社会的压抑性气氛是相通相适的一种心境写照。但朱自清作为一个革命作家,把《荷塘月色》的写作动因全部归结为一个情感与爱欲下的沉闷呻吟,是有失偏颇的。

我以为,假如说这是一种由政治性的意识到情感性压抑的潜意识移置,或许本文会有更大的包容量,想当时的政治性苦闷与情感性的即时苦闷,形成他写《荷塘月色》这一艺术与思想的动因。假若说是单纯的情感萌饰,于情可释,于理却不畅达。

另外,作者认为朱自清的性与爱欲的压抑是受着〃道德律〃的约束,并把游河(指《浆声灯影里的秦淮河》)看作他的一次不成功的情感释放过程。

最后,作者总结〃我们所感受到的主题思想,仍是愿望没能满足的深深遗憾,〃这既是对《浆声灯影里的秦淮河》的一个总结,也是对《荷塘月色》思想的一个概述。

这种以情感来定位的方法是必要的,但全部性的爱欲肯定与现实性的政治氛围的影响否决,是欠妥的。正如杨朴先生在文中所言,〃对一代代中学生〃〃形成了一种严重的错误诱导〃,这也不能不说是此文中的一个矛盾

《音乐的情感与意义》不是从哲学角度而是从心理角度,不是从作曲家创作音乐的角度而是从欣赏者的审美经验的角度来探讨音乐的情感和意义问题的。《新格罗夫音乐与音乐家辞典》在关於本书作者伦纳德‧B.迈尔的条目中写道:「他因为在《音乐的情感与意义》一书中阐述的有关音乐的意义的理论而最为著名,……六十年代,在美国,迈尔关於音乐的解释,最为广泛地被接受。」本书出版三十多年来,作为西方音乐美学代表性著作之一,在美国十分流传,许多大学把它作为音乐美学、音乐分析学甚至音乐教育学的重点读物之一。本书现已译成波兰文及塞尔维亚-克罗迪亚语出版。

本书作者伦纳德‧B迈尔(Leonard B.Meyer,1918-)英国著名音乐美学家、理论家和文化史家,宾夕法尼亚大学本雅明‧弗兰克林音乐与人文学科教授,曾荣获美国文理科学学会会员、美国科学促进会会员等荣誉称号。作者先後在芝加哥大学、宾夕法尼亚大学、密执安大学等处任教,并曾被邀请在加利福尼亚大学、斯坦福大学、印第安那大学等作过声誉很高的系列讲座。除本书外,他已出版的著作有:《音乐的节奏结构》(1960,与G.W.库珀合作,已译成日文出版),《音乐、艺术与观念——二十世纪文化中的样式与预言》(J967,已译成朝鲜文出版).《音乐的解释;文章与考察》(1973),《风格与音乐:理论、历史和意识形态》(1989)。此外还在美国国内外刊物上发表论文及音乐评论文章数十篇。

二十世纪,特别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後,西方,尤其是在美国,哲学领域中经验主义盛行,理性主义相对削弱,心理学各种流派蓬勃发展。美学界摒弃了过去思辨的、形而上学的对”美”的探讨,转而重视对审美经验和艺术问题的研究。音乐美学也具有相应的转变:强调从心理学、生理学和社会学角度研究音乐;强调从音乐的事实出发研究音乐自身的规律。本书正是带有这样的时代特徵。作为美国战後第一代音乐美学家,迈尔具有强烈的开创意识,他在重新审视以往音乐美学理论的基础上,一方面大胆而谨慎地吸取和运用当代认知心理学、情感心理学和格式塔心理学的最新成就,同时又坚持从音乐的实际出发。他广泛地参考和借鉴了自本世纪中期发展起来的比较音乐学及音乐分析学的研究成果,打破传统的欧洲中心论,尽可能把自己的理论建立在广阔多样的东、西方各民族音乐文化的基础上。这样作,不仅开阔了读者的视野,给音乐美学的研究带来新的气息,而且更重要的是,使得他从丰富的音乐实际中概括出来的理论更具有普遍意义。

关於音乐的意义问题,音乐界长期存在著自律论与他律论之争,本世纪以来,几乎形成僵局。这种形势迫使有创见的音乐美学家另辟蹊径去探讨音乐的本质问题。迈尔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选择了一条将二者取长补短统一起来的路子。他首先针对自律论与他律论各自面临的难题,提出了两种意义(绝对意义与参照意义)并存的主张,并且深入细致地论证和分析了音乐的绝对意义(与自律论某些观点相似)的构成、性质和特徵,及其与音乐的情感反应的关系等等。这对於人们理解和掌握音乐的形式美、音乐形式的表现意义及其在审美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问题很有启发。在这一方面,可以说,他深化了汉斯立克(EHanslick)理论中的合理部分,而又批评和纠正了汉斯立克的偏激的主张。对於音乐的参照意义(与他律论基本观点相似),作者是竭力为之辩护的。虽然他已经声明本书的重点放在绝对意义及其所唤起的情感反应的问题上,但是他关於参照意义的论述是真切而富有创见的。他从理论上阐明了音乐激起人们参照性情感反应的途径及其所具有的间接、复杂和多样等特性。这样作有利於探讨他律论所面临的难题,同时又便於克服某些片面而夸张的认识。

作者认为音乐是人与人之间交流的产物,也是人与人之间交流的工具。音乐的意义存在於音乐的参加者(作曲者、演奏者)与欣赏者的交流关系之中。本书直接从音乐作品的接受者、体验者和欣赏者的角度来考察音乐的审美过程,重视音乐听众的参与意识,强调欣赏者主体所起的作用。迈尔关於欣赏过程中听众的知觉、注意、想像、期待和情感体验等心理过程的论述,以及对欣赏中的个人性及其对音乐作品内容的填充和丰富等问题的探讨,无疑对我们音乐创作、批评和音乐美学研究等领域都会有所启发。可贵的是,他的主张与六十年代才兴起的接受美学有相似之处,但又避免了後者一些走入极端的趋向。他虽然强调听众的参与和创造的作用,但他认为在整个审美过程中,起著决定性作用的仍然是音乐作品本身。

在论述音乐如何唤起人们情感反应问题时,迈尔论述有关音乐中的期待的理论。尽管人们在欣赏过程中对这种感知现象的产生,早就有所觉察,但是把它提高到理论上并且加以比较系统的阐述,在过去音乐美学著作中还是少见的。其它关於音乐的风格、音乐的装饰、音乐的小调式等问题的论述,作者也都有他独特的见解。难怪此书出版以後,不仅受到音乐美学、心理学和美学界的好评,而且也得到民族音乐学、音乐分析学家们的欢迎。

最後,本书虽然涉及到了音乐中的两种意义的关系问题,但可惜没有展开论述,这有点美中不足。读者必然会问是否所有的乐曲都并存著两种意义特别是对於没有歌词、没有标题的纯音乐来说,这两种意义如何并存於同一个音乐过程之中它们之间的关系如何人们能否通过这两种意义的相互结合、渗透、转换等去进一步领悟乐曲的内容呢也就是说,听众如何把握这两种意义之间的相互关系来领悟乐曲的深层意义呢作者在本书末尾提醒人们注意的那个问题,即,如何解释一首乐曲中感情(或内涵、心境)连续的基础的问题,笔者认为这个问题实际上正是与音乐中两种意义之间的相互关系、相互作用的问题有关。当然,这就牵涉到如何进一步探讨音乐的表现与形式、音乐的情感与形式亦即音乐的内容与形式如何高度统一的问题了,而这正是音乐美学中最难对付的问题之一。

翻译音乐美学著作,对我来说,难度是相当大的,所幸在翻译过程中得到了迈尔教授的亲自指点和帮助,这对於准确地理解作者意图无疑是极有帮助的。我还要感谢钟子林、王次炤、俞人豪、陈自明、安平、尹鸿书等同志,为的是他们或同我切磋译文,或为我提供亚、非、拉音乐的知识。此外我还应当感澍北京大学出版社的江溶、冯棠及其它有关同志,由於他们的耐心审阅及承担各种繁琐的出版事务,使得这本译著能及早地与读者见面。最後,我谨以这本译著作为向第四届全国音乐美学学术座谈会的献礼,并诚挚地欢迎广大读者对它提出批评。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4022476.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8-20
下一篇2023-08-20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