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是作为指导者和领路人的角色,而学生则是需要引导和指引的学习者。对于这个过程,对个人感情的控制实际上是非常重要的,特别是在教学中既需要激发学生的兴趣和热情,又需要保持严谨的教学态度时。过多的个人感情干扰,可能会影响到教育质量和学生学习效果。
首先,教师的情感会影响到教学的严谨性。教师过度地表现自己的喜爱或讨厌,可能会带来非常严重的后果。如果教师过于喜欢某个学生,很可能会因为一些非常小的问题而表现出宽容,使他们失去对学习的兴趣。同样地,如果教师对一个学生有偏见,很可能会以偏概全,没有给予正常教育和引导。
其次,过多的个人情感还可能影响到学生的自尊心和成长。如果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因为个人情感而批评学生,不仅会让孩子失去信心,还会对学生的成长产生不良的影响。另外教师对于一些个人不能控制的问题,如学生的家庭背景或性格特点,也不应该过度关注,以免只是让学生感觉被束缚,无法自由地学习和成长。
教育学历史上也有很多成功的案例证明,出色的教师是那些可以控制自己情感的老师。这些优秀的教师,不会被自己喜欢或讨厌的学生所影响,会保持专业的态度,全心全意地教育和引导学生。他们能够严格要求学生但不过度批评,想尽一切办法来激励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因此,可以看到在教育过程中,个人情感的控制至关重要,真正优秀的教师是那些能够控制自己情感,在引导学生前,首先保证自己专业、严谨的老师。只有这样,才能在教育中不带有个人情感的色彩,真正地为学生的成长贡献一份力量,让学生在其指导下获得更好的学习体验和成长效益。
教师这个职业的特殊性,他的情绪直接影响学生个体的情绪。对此加里宁作了形象的比喻:“教
师每天都仿佛蹲在一面镜子里,外面有几十双精致的、富于敏感的,即善于窥伺出教师情绪的孩子的眼睛,在不断地盯视他,从而不断地感染着自己。”可见,在情
绪的感染和放大作用下,情绪源(教师的情绪)对情绪对象(学生情绪)具有极大的刺激作用。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的情绪对生活、学习、工作影响很大:喜爱、喜
悦、愉快等良好的情绪可以使学生在学习活动中注意力集中,反应敏捷,记忆深刻,学习效率高;反之,怨恨、忧伤、厌恶等不良情绪使得学习活动注意力不集中,
反应迟钝,学习效率低下。所以作为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控制自己不良的情绪,用良好的情绪去激励、唤醒、鼓舞学生,从而提高学生个体的学习效率,是多么的重
要。
教师不良情绪主要表现为激动、压抑、紧张等。如何控制这些不良情绪,笔者对此提出一些浅薄的看法,希望同仁批评指正。
一、精心设计教学,冷静驾驭课堂,克服激动情绪
激动情绪是一种迅速爆发、强烈而短暂的情绪状态,带有冲动性和明显的情绪色彩。产生的原因多是由于突然发生的重大事件和意外事件给人以极大的刺激或是
由于长期的情绪压抑或思想矛盾冲突。教师激动情绪指在教学中遇到突发事件不能冷静、理智地把握自身情绪的流向。暴怒时面红耳赤、全身发抖; 欢乐时手舞足蹈;伤心时涕泪交加等。试想一旦这些情绪在教师中发生,对学生的影响是多大。
一位政治教
师在讲解《中国的人口问题》这一章节时,引用了《超生游击队》这一小品。本来形象、夸张的小品很能说明问题,但教师在讲时,激动起来,甚至学着宋丹丹的声
音,在讲台上表演。教师一味跟着感觉走,跟着情绪走,忘却了教学的主旨,学生看似十分活跃,畅所欲言,实际上什么也没学到。因为教师毕竟不同于演员,课堂
上更需要平和、适度的感情流露。不合适宜的激动只能误导学生。另一位英语教
师在课堂上发现一位学生为自己画卡通画。顿时大发雷霆,既追记了这个学生“光荣”的过去,还预测了他的“辉煌”未来,时间花了不下十分钟。这种激动的情绪
既伤了这个学生的自尊心,还影响了全班学生和情绪,同时冲淡了教学主题,偏离了教学目标。所以教师针对每一堂课都要精心设计教学活动,除了设计师生间必要
的情感、情绪交流外,还应有明确的交流中心,把握住教学重点和难点。遇到突发事件,要冷静处理,静心对待,从而使课堂变成发挥情感、施展技巧的艺术空间。
二、深入学生中间,营造民主和谐的氛围,避免压抑情绪
在教学中,有时发现课堂气氛拘谨,甚至死气沉沉,这时,作为教师常常流露压抑情绪。表现为:内心烦燥,丧失讲课的兴趣。久而久之,整个课堂毫无活力和
生机。教师成了教学机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受到压抑,教学的效果可想而知。针对这种情况,要放下所谓的“师道尊严”,走下讲台,深入学生中间。这
样既起到了提醒的作用,又不必打断教学过程,分散其他学生的注意力;还可以变换情绪的刺激方式和程度,引起学生的注意,展开思维。
面对压抑的课堂,教师的一个微笑,一个比喻,甚至一个玩笑,可以强烈地叩动学生的心弦。我国古代的教育家孔子曾这样做过,如《论语·阳货》载:子之武
城,闻弦歌之声。夫子莞尔而笑曰:“割鸡焉用牛刀?”子游对曰:“昔者偃也闻诸夫子曰:君子学道则爱人,小人学道则易使人。”子曰:“二三子,偃之言是
也。前言戏之耳。”孔子时代,没有汽车、飞机等快速工具。孔子带领学生周游列国,能坐上笨重的马车就算不错了;更多的时候徒步不算,甚至要饿肚子。试想,
一群人东奔西跑,士气肯定不高。在这种情况下,孔子的玩笑,既可以提高士气,又可以使学生忘却旅途劳顿。
前几天,进行了学情调查。其中一项是:你心目中的好老师是什么样的。无意中翻看学生
的答案,其中有一点让我感触很深,喜欢不要让自己的情绪影响课堂的老师。我忽然想起来,那天,我检查学生的背诵情况,因为这个作业前天已经布置,觉得学生
应该背下来了,仅仅是一首诗而已。当我满怀信心的提问后,发现很多同学没有完成,甚至是班级成绩好的学生。当时我特别生气,上课时带上了自己的情绪。可以
说那节课很沉闷,很压抑,是一节失败的课。看了学生的标准,我陷入了深思。
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常常会遇到这样的情况。是怒气灌顶高声训斥、还是巧作欢颜温文尔雅?
我认为,如果高声训斥,至少有以下几点害处:一是气头上往往容易出言不当,不但
会破坏教师自身的形象,也会破坏师生感情,有时甚至还会造成无法弥补的情感隔阂。二是破坏教师自己的情绪,影响正常授课。如果教师生气发火,上课时情绪就
会一落千丈,无法投入热情,学生也会受到影响而产生压抑情绪,课堂效果也不会好。因此,这时教师情绪的自我控制和调节就显得非常重要,这也是衡量优秀教师
的一项重要指标。
摘 要: 情感因素在所有学习活动中都有着重要影响,作者分析了情感因素对英语教学的影响,力图针对性地研究英语口语教师在情感教学中发挥的积极作用,提出四条有效措施,尽量减少情感因素在学生英语口语学习中的消极影响,提高英语口语教学水平。
关键词: 口语教师 情感教学 学习动机
教学活动一直是以教师为中心进行的。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化细化,研究者和一线教师们都发现以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法没有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课堂教学已经逐渐调整为以学生为中心。近年来,学习者的情感因素、学习动机、学习态度等越来越受到研究者的关注。本文就对英语口语教师在情感教学中的作用做研究和探讨。
一、情感因素对二语习得的影响
情感是二语习得过程中的感觉、感情、心情和态度。(Arnold,2000)情感在外语学习过程中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学习者的个人因素,另一种是学习者与教师之间的情感因素。第一种包括焦虑、抑制、学习动机等;第二种包括课堂交流等。情感可以分为积极情感和消极情感,这些情感作用有时候可以相互影响。
焦虑是指学习者因为达不到预期学习目标或者不能克服学习中的障碍,使自尊心受到挫折,因为失败和愧疚感到紧张的不安情绪,这是一种负面影响。在外语学习的过程中主要的三种焦虑是交际焦虑、测试焦虑和课堂焦虑。交际焦虑是学习者担心自己不能用正确流利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意思;测试焦虑是学习者害怕考试成绩不能反映出学习的实际水平和效果;课堂焦虑则是学习者担心教师或者其他同学给予不好的评价。适度焦虑其实可以激发学习者挑战学习任务,而过度焦虑通常使学习者采取逃避的方式来脱离二语习得。
二、英语口语教师在英语情感教学中的作用
教师和学生都意识到了课堂活动的重要性,但是教师对于如何开展丰富多样的课堂活动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感到为难,学生也没有满腔热情和耐心配合教师一起推进课堂活动的展开,这就需要师生共同做一些调整和努力。
1英语口语教师应改变观念。大部分的教师都希望学生配合自己的课堂活动,也愿意通过改进教学手段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但是教师对情感因素在教学活动中的影响大多停留在感性认识,没有积极引导学生的情感。在英语口语的教学课堂上,教师应当重视和引导学生情感的表达和宣泄,以包容、理解、真诚的态度与学生平等沟通,将情感交流融入英语口语教学,让学生不担心被批评指责,放心大胆,畅所欲言。
2消除妨碍型焦虑。焦虑分为妨碍型和促进型。上文提到适当焦虑也就是促进型焦虑,乐意激发学习者挑战学习任务。而产生焦虑的原因主要是教学方法,包括课堂互动方式和考试模式等,还有学生的性格原因。英语口语教师不应当经常采取测试、考试、听写等方法检测英语学习的效果。话题演讲等活动也不必要求全班每个学生都发言,因为每个学生对话题感兴趣的程度和了解的知识范围不一样。英文**片段的模仿表演活动能提高学生的交际能力,也能够帮助学生团结互助,共同督促学习,所以英语口语教师应当根据所带不同班级的具体情况,尽量考虑到学生的不同水平和可接受程度,当学习者出现不愿意参与的情况时,在不能积极引导的情境下,调整或者改变课堂活动的难度或者内容和形式。
研究表明,学生在二语习得的过程中,对于教师的指正持双重态度。学生既知道教师指正他的口语错误的必要性,希望教师帮助自己不断提高口语水平,又觉得频繁发言就会被频繁更正,自尊心难免受挫,因此,教师在课堂上应当保持微笑,鼓励学生积极发言,在全部发言完成以后以表扬为主,用缓和友好的语气纠错,给予其继续发言的勇气。减少测试次数,降低口语考试难度,引导热点话题讨论,采用合作性更多的口语学习任务,要求学生互助交往,互相交流思想,取长补短。
3激发正确的学习动机。学习者的学习动机受不同的家庭背景、社会背景、个人兴趣爱好等多种因素共同影响而形成。工具型学习动机的学习效果明显劣于结合型学习动机。非英语专业的大学英语课时安排有限,在每周两节课的时间里,想要通过短暂学习时间就通过大学里面的四六级考试,大部分学生以考试为目的,由此产生的是工具型学习动机,可想而知,这种学习动机导致消极被动学习,学习效果自然不理想。英语口语教师应尽量介绍更多的英美人文地理文化,情人节、感恩节、圣诞节的来历和传说,播放英文**和经典歌曲,培养学生对英美文化、习俗的好感。这些课堂活动的积极导入能够帮助学生更了解目的语的文化背景,使他们的学习动机从工具型向结合型转变,达到更为理想的学习效果。
4反思教学过程。当英语口语教学中出现消极沉闷的状态时,教师不应当在课堂上表现出泄气或者不满情绪,这样会使学生紧张,引起负面情绪,相互感染,更加不能责怪学生没有积极响应和配合教学活动。责怪只会让学生对课堂发言感到胆怯和不安,打击学生的学习热情。教师对教学过程的反思可以通过与办公室同事的沟通或者与班干部学生的交流,不断改进口语课堂教学中的态度和方法,勇于自我剖析,加强与学生的联系,建立师生的良好关系。
情感因素对于提高英语口语教学质量有着重要的影响,因此英语口语教师应当重视情感因素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英语口语教师应试图转换自身角色,成为善解人意,观察和洞悉学生内心,鼓励学生消除过度焦虑情绪的导师,发挥情感因素的积极作用。
参考文献:
[1]Arnold,JAffect in Language Learning[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0
[2]Krashen,SThe Input Hypothesis:Issues and Implications[M]London:Longman,1985
[3]郭书彩外语课堂合作学习中的情感和认知因素[J]国外外语教学,2002
浅谈情感教育作用
在教育过程中,最强烈、最深刻的情感莫过于教师对学生的热爱。教师对学生的爱不同于一般的“爱”或“母爱”,它是具有明确的社会目的性和稳定性特征的普遍的爱,因而在教育中起巨大的相互调节作用。以下是我收集整理的浅谈情感教育作用论文,和大家一起分享。
摘要: 新时期的素质教育不仅是文化知识的教育,更是学生人格教育和情感教育。本文从情感教育有利于学生个性健康发展、情感教育有利于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情感教育有利于建立良好师生关系等三个方面就素质教育背景下的班主任情感教育进行了探索研究。
关键词: 情感教育;班主任;学生成长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教育是人和人心灵上最微妙的相互接触。”所以说情感教育是相对于传统的智力教育而言的,是对智力教育的补充与发展。为此在新时期的素质教育教学中,班主任要用情感教育使学生身心感到愉快的教育,进而促进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
1情感教育有利于学生个性健康发展
教育实践表明,情感教育对学生个性发展的影响尤为重要,这里所讲的情感就是教师对学生的爱。如一个经常受到教师真诚的爱的学生,他就会从教师的爱中感受到社会对他的关心与肯定,由此获得心理上的满足,并在这种满足中发展他的自尊心和自信心,进而诱发出积极向上的热情,使他对人生感到有意义,因而情绪经常是愉快乐观的。同时,他又从自己所感受到的关心、爱护中,陶冶了良好的情感,学会了如何以高尚的情感去对待别人,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从而形成关心他人,对人友爱,助人为乐,团结互助等优良的个性品质。相反,一个教师如果不热爱自己的学生,而是以简单、粗暴的态度对待学生,这对学生个性的发展是极为不利的,极易使学生形成多疑、对人怀有敌意、感情冷漠、自暴自弃等不良个性特征。
2情感教育有利于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在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过程中,要想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就需把教师所提出的要求、所灌输的思想转化成为学生本身的要求和思想。而实现这种转化,正需要借助与师爱这种情感的触动和催化。也就是说,教师的某一种要求和意见,只有被学生认作为是出于真正的关怀和爱护时,学生才会产生对教师的信任感,才会对教师的意见和要求产生肯定的倾向而被愉快地接受。相反,同样的要求和意见,如果被学生认作是教师故意的非难、恶意的打击,学生就会引起抵触情绪和行动上的抗拒。可见,教师对学生真诚的爱,是赢得学生信任的基础,是学生接受教育的心理前提。
21教师的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
班主任老师对后进学生的诚挚的爱,更是转化他们的基础和首要条件。对品德不良的后进学生来说,他们在家庭或学校中受到的批评、斥责和惩罚往往多于赞扬和鼓励,因此,他们与教师在情感上往往是对立的,他们往往比较心虚,敏感、有戒心,常常认为教师是轻视、厌弃自己的,甚至认为周围的人都是抛弃他们的。对于真心实意教育他们的教师,他们也常常持以沉默、回避或粗暴无礼的反常态度。这样,教师的教诲在他们身上就很难生效。如果教师对他们表现出诚挚的爱,使他们冰冷的心感到无比温暖,使他们感到教师是真心实意地关心他们,尊重他们,他们就会渐渐亲近老师,对老师的对立情绪就会逐渐消除,只有在这时,他们才能接受老师教导和劝告,才能尽心尽力地按教师的要求去做,改正自己的缺点和错误。可见,在后进生的转化工作中,正是教师对学生的诚挚的爱,融洽了师生之间的感情,协调了师生之间的关系,在师生之间架起了一座信任的桥梁,从而为更好地转化他们奠定了基础。
22班主任教师能诱发学生去仿效教师的品德,从而提高品德教育的效果。
强烈的模仿性是青少年的重要心理特征之一。心理学关于模仿的'研究表明,人们总是趋向模仿爱他和他所爱的人,而不愿模仿那些他所嫌恶的人。所以,教师的爱又能促使学生去模仿教师的榜样。在教育实践中我们常可看到,学生们不仅乐意接受他们所爱慕老师的情操和观念,而且也会自觉或不自觉地去模仿他们所爱慕老师的一切言论和行动。这样,教师的道德观就成了他们自己的道德观,教师的行为准则就成了他们自己的行为准则。正因为如此,一个热爱学生并受学生所爱戴的老师,其榜样则具有更大的感召力,它能在学生的思想、行为中深深盖上教师优良品质的印记。
3情感教育有利于建立良好师生关系
在教育过程中,最强烈、最深刻的情感莫过于教师对学生的热爱。教师对学生的爱不同于一般的“爱”或“母爱”,它是具有明确的社会目的性和稳定性特征的普遍的爱,因而在教育中起巨大的相互调节作用。
31热爱学生是建立良好师生关系的基础。
我们知道良好师生关系的形成是有效地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前提。师生关系是教育领域里人与人关系的具体化,其实质是人与人之间的一种情感关系。在教育实践中,倘若教师把爱生情感“投射”到学生心里,师生间就会有心心相印的体验。师生情感上的一致性,会引起双方心息的“共鸣”和“共振”。心理学研究成果业已表明:在师生情感的“共鸣”、“共振”期所给的教育,学生的可接受性最强,教育效果亦最佳。这就是我们常说的教师对学生的教育只有“动之以情”,才能收到“晓之以理”的效果的道理。
32亲近学生是学生情绪体验。
有人作过一个形象的比喻,把学校看作是一个池,教师对学生的“情爱”就是水,学校教育如果没有情爱,就成了无水之池,作为鱼儿的学生,在无水的池里是无法成长的。没有情爱之花,哪来教育之果爱的河流是双向流动的,它沟通了师生思想,协调了师生关系。它具有迁移作用,可以产生“教师期待效果”,学生一旦感受到教师的爱和期待,就会激起对教师的亲近感,就会“亲其师,信其道”,产生一种心心相印的情绪体验。
33情感教育让学生放飞心灵。
虽说是一个较新的课题,但它秉承了传统教育中的许多可取之处,而且更着眼于现代教育的需要,适应了中国现阶段的教育改革和素质教育的要求,放眼于少年儿童的未来,其现实作用不可低估。只要我们班主任平时能加强学习与提高,并在平时工作中注意系统地培养学生的情感智能,那么将不会再有高分低能者或高分低德者出现,那么未来必定充满希望。让情感教育的春风化作甘霖,哺育出健康的新一代,让学生的心灵之花盛开。
4结语
总之,新时期的班主任要以学生为本,相信学生,尊重学生,全身心的关爱学生,守望着他们,从学生的内在需要出发,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个人的成才目标。为学生成长成才创造各种可能创造的条件,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内源性的成才驱动力,把工作实实在在放到以育人为根本的工作价值目标上来,用智慧引领他们大步迈向成材的道路就是我们艺术的璀璨。更需要用智慧去探索方法和积累经验去引导成长。
更多热门文章推荐:
1 论情感教育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
2 浅谈情感:以情感教育法提高中职德育课教学的实效性
3 浅谈情感因素与高职英语教学
4 浅谈如何在历史教学中实施情感教育
5 有关于情感教育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
6 浅谈地理教学中的情感教育
7 议情感教育与数学教学的融合
8 重视情感教育 提高教学质量
9 浅谈情感教学心理学原理在语文教学过程中的运用
10 论语文教学中情感语言的重要性
;幼儿教师是教师队伍中的一个特殊群体,他们不需要向孩子传授高深的知识,幼儿园的孩子没有应试升学任务,这就造成了家长乃至 教育 界的部分人士对幼儿教师产生轻视,社会对幼儿教师的定位也存在一定的问题,一直以来,人们无意中把幼儿教师排斥在教师队伍之外,待遇和地位给幼儿教师带来很大的压力。
今天我要与大家分享的是:幼儿教师情感的重要作用相关论文。具体内容如下,欢迎阅读与参考:
论文关键词 :幼儿 幼儿教师 情感
论文摘要 :长期工作压力、社会地位不高,幼儿教师面临严峻的情绪情感问题,幼儿教师的教育活动过程不仅仅是智力活动的过程,也是教师与幼儿进行情感交流的过程。因此,教师应高度重视其情感素质对幼儿的重要影响,发扬积极情感,克服不良情感,从而促进幼儿身心健康发展。
论文正文:
幼儿教师情感的重要作用
一、相关概念界定
(一)幼儿
广义上,幼儿是指0一6岁的 儿童 ,这里所指的幼儿是3一6岁的儿童。在幼儿期,儿童具有较强的可塑性,容易受外界环境和事物的影响。幼儿期对其日后的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二)幼儿教师 也称学前教师,在学前教育机构(托儿所、幼儿园)
中,对初生至6岁前儿童进行教育的主要工作人员。即指接受社会的委托在托儿所、幼儿园中对儿童身心施加影响,从事保育和教育的教育工作者川。
(三)情感
亦称感情,是人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自己社会性需要的态度的体验,是非智力素质的核心。是人类所特有的,是在情绪的基础上形成的情绪的概括化,情感是后天学会的,由意识控制,在不同的家庭环境和不同教育影响下成长起来的人其情感表达方式也不尽相同。苏霍姆林斯基指出:“情感如同肥沃的土地,知识的种子就播种在这个土壤上。
心理学研究表明,教育过程是一个情感交流的过程,情感因素是影响教学质量的一个主要心理因素,积极、丰富的情感能促进认识过程、意志过程和个性品质的全面发展。
二、幼儿教师情感素质的现状及分析
社会转型与变化、教育改革与发展对幼儿园教师提出了新的挑战,这使本来就担负着母亲、妻子、儿女等多重角色的幼儿园教师产生了极大的压力。如果保教工作得不到家长的理解和支持,工作超负荷,就会导致教师心理素质下降,产生挫折感。
(一)幼儿教师情感素质存在的主要问题
1、工作压力及其后果
持久的工作压力,对幼儿教师的生理、心理和行为三个方面都造成了不良影响。大量的研究表明,过度的压力可以使承受者心跳加快,血压升高,内分泌混乱,从而导致精力衰退、消化功能紊乱,引发肠胃疾病、心脏病等病症。另外,作为教师的职业病,咽喉炎、脊椎病的发病率己经分别高达40%和20 %。过度的工作压力还会引发负面的情绪反应,焦虑、压抑、忧郁、暴躁、沮丧、不安、悲观失望等会使幼儿教师处于亚健康状态,从而导致幼儿教师的道德和情感准则削弱,自我效能感下降。心理上产生不稳定的情绪,影响心理健康,表现为易冲动、精力不济、情感失常、兴趣和热情减少,等等。工作压力对幼儿教师的生理、心理和行为三方面的消极作用是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过度的工作压力还会对教师自身产生更深层面的影响,造成他们对所从事的职业产生倦怠心理,完全失去对幼儿教育工作的热情,甚至开始厌恶、恐惧幼儿教育工作,对教育教学质量造成严重的影响,直接伤害到所带班上孩子的切身利益。
2社会环境及地位
幼儿教师是教师队伍中的一个特殊群体,他们不需要向孩子传授高深的知识,幼儿园的孩子没有应试升学任务,这就造成了家长乃至教育界的部分人士对幼儿教师产生轻视,社会对幼儿教师的定位也存在一定的问题,一直以来,人们无意中把幼儿教师排斥在教师队伍之外,待遇和地位给幼儿教师带来很大的压力。长期以来,评价幼儿教育的 方法 误导了社会上对广大幼教工作者的观念与行为的认识。目前,幼儿教师的评价体系是不完善的,教师的工作若得到积极评价,会促进他们以更为饱满的热情和精力投人工作;相反则会产生心理负担,降低他们的工作热情,使他们觉得社会处境更加不利。
虽然近几年来不断强调学前教育的重要性,幼儿教师的工作也在日益受到重视,但作为一个职业群体,他们普遍的社会地位不高,工作条件较差,劳动强度大,福利待遇缺乏保障。繁重的工作得不到相应的报酬,有的幼儿教师甚至连最低的工资和社会保障也拿不到。幼儿教师没有自己的职称系列,一般最高级别也只能评到“小学高级”,而同时大量的民办幼儿教师连职称也没有,这使得他们觉得自己的职业既没有“钱途”也没有前途。
(二)幼儿教师情感素质问题分析
使幼儿教师情绪低落从而产生心理挫折的原因既有客观因素,也有主观因素。人总是生活在客观现实之中,其客观因素主要有:
i基本生活需要得不到满足时。如分不到住房,造成家庭生活不便,而园领导又迟迟不予解决,教师难免在情绪上受到影响,产生挫折感。
2人际关系紧张,社交需要得不到满足。如先进教师遭人诽谤打击,园领导任人唯亲,压制有才干的教师等,都容易导致心理挫折的产生。
3尊重需要得不到满足。如幼儿教师社会地位低,经济待遇差,都会使他们自尊心受到伤害,从而产生挫折感。
4个人抱负、才华得不到施展,自我实现需要无法满足。如一个幼儿教师所负担的工作同他的 兴趣 爱好 、能力等不适合,学非所用,专业不对口等,都会使幼儿教师产生心理挫折。
其主观因素中情感素质不高是导致心理挫折产生的一个重要原因,包括:
1对挫折的容忍力。人们随时都有可能受到挫折,但并非人人都会产生挫折感,这是由于每个人对挫折的容忍力不同的缘故。容忍力的大小受生理因素、思想境界因素、知识 经验 因素等的影响。一般说来,身体强壮的人,思想境界高的人,经历坎坷、阅历丰富的人,更能容忍挫折。
2对遭挫程度的感受。同样的情境,一个人可能认为是严重的挫折,另一个人则可能认为是无所谓的事情。这是由于价值观不同的缘故。如评职称,甲要求迫切,若意愿未能实现,可能会是严重的挫折,而对乙来说,可能就构不成严重挫折。幼儿教师的主要挫折,来自于教学工作的不顺利,这是幼儿教师的职业特点决定的。
3抱负水平。一般说来,抱负水平越高,越易受到挫折。这与人们通常所说的“期望越高,失望越大”,是同一个道理。在生活中,如果订下了不符合自己实际情况的目标,好高鹜远,往往是造成挫折的一个重要原因。
三、幼儿教师情感素质的重要作用
(一)教师情绪情感维持和调节幼儿思维活动
在教学活动过程中,由于幼儿认识过程的一个重要特点是以无意性为主,而无意性的主要特点之一,就是受自身情绪所左右。所以,幼儿的学习活动往往带有情绪性,由于知识和经验的缺乏,他们不善于用理智支配情感,而是常常以情感支配理智。教师积极的、正面的情绪情感,如对幼儿的爱和尊重,会唤起幼儿相应的情感体验,使幼儿产生对教师的亲切感、信赖感,这种积极心境下幼儿学习的兴趣增强,智力活动的积极性提高,幼儿把对教师的爱转到他所进行的各种教学活动上,具体表现为幼儿喜欢听自己敬慕教师的课,积极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高高兴兴参加自己喜欢的教师组织的游戏活动。用现代认知心理学的观点说,这是一种交往性的学习机会,幼儿愿意为他所喜欢的教师而努力。所以,教师精神抖擞,在教学中具备昂扬振奋的精神,造成一种生动、深刻、感人心扉的精神气氛,师生产生情感交流,幼儿注意集中、积极思维,从而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良好的师生情感有助于发展幼儿正确的自我意识
教师作为幼儿学业成绩的主要评鉴者,教师的表扬批评、肯定、否定态度都会影响幼儿外在学习动机,幼儿一般将得到的认可与肯定看成社会承认和赞赏的一种方式,把外在学习动机转化为内在学习动机,就能够专心致志地学习并把学习看成一种乐趣。在教育实践活动中,教师通过表情、眼神、语调、接触的方式和态度来表现对幼儿的肯定、否定、关心或厌恶,幼儿自觉不自觉地意识到,教师对自己的感情,是一种社会评价,当幼儿得到教师的爱和肯定时,会唤起幼儿的自我意识、自我价值感,激发他们积极上进的力量和信心,并产生心理的愉悦与满足感。而幼儿在遭到教师的冷漠和厌弃时,往往产生孤独感、遗弃感、自卑感,若自尊心、自信心受到严重的伤害,会对社会和教师产生抵制、叛逆、对立情感。教师对幼儿的态度和暗含的期待,使幼儿表现出补充或加强教师对自己期望的行为从而影响着幼儿的智力、情感、个性的成长。美国心理学家罗森塔尔用“皮克马利翁”来命名这种心理效应即由于尊重、信赖和热爱教育对象而使教育对象出人意料进步的效应。教师的期望和态度是幼儿行为变化的重要原因。
(三)教师与幼儿良好的情感交流有利于幼儿身心健康发展
由于幼儿期皮质对皮质下中枢的控制能力发展不足,幼儿大脑皮质的兴奋容易扩散,幼儿冲动性较强自控力差,情绪具有情景性、易变性,在教师与幼儿交往的过程中,彼此有情感上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但教师的影响居于主导,教师处于不同的情绪和情感调节着教师与幼儿,以及幼儿之间 人际交往 的对象以及他们的交往频率和交往方式,所以,教师与幼儿融洽和谐的情感交流对幼儿的身心健康发展十分重要。幼儿置身于和谐、协调的人际关系中必然心情舒畅,情绪稳定。幼儿从教师的循循善诱中懂得了尊重;从教师的先人后己、无私奉献中学会了分享;从教师的和风细雨、语重心长中理解了安慰,只有这样,教师才能赢得幼儿对自己的信赖,进而成为幼儿的良师益友。另一方面,教师对幼儿的关心、爱护和尊重,不仅可以使幼儿获得更多的知识与成功的喜悦,更重要的是有助于幼儿在良好的心境中保持心理平衡,幼儿可以尽情地体验各种不同类型丰富多彩的感情生活并形成良好的心境,有助于幼儿各种潜能的发挥_3J。
四、如何提高幼儿教师情感素质
(一)对幼儿教师进行切实有效的情感教育
对幼儿教师进行切实有效的情感教育是现代社会发展和精神文明建设的需要。对幼儿教师进行切实有效的情感教育是实施情感管理、增强集体凝聚力的前提和动力。
1引导教师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人生观是人的思想品德、生活目标、道德情操等多种素质的综合反映。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就能认识到自己的社会地位和作用,就能意识到历史责任感和紧迫感,就能激发无限的工作热情。通过学理论、抓培训、树典型的方法,营造讲政治、比团结、争上进、勤奉献的氛围,逐步构建人格高尚、事业心强、热爱学生、富于开拓的幼儿教师群体。
2引导教师具有自信、乐观的毅力
社会心理学研究表明,在群体生活中能得到别人的信任、得到别人的帮助,就能使群体人员充满信心、豁达乐观、形成“胜不骄、败不馁”的毅力。采用信任、关心为上的工作策略,在政治上信任幼儿教师,在工作上支持幼儿教师。这样,领导与教师思想敞开、情感沟通、信念坚定、意志顽强。
3引导教师保持良好的心理态势
幼儿教师在现实生活中不可能不受干扰,问题是能否以自身的情感力量战胜这些干扰,这就需要以良好的心理态势为依托。为了解决这个问题,通过邀请心理专家举办讲座进行理论疏导,组织教师撰写师德格言进行自我剖析。通过这些活动,使幼儿教师的心理素质提高,幼儿园健康心理氛围浓郁。
4引导教师升华自身的精神境界
为了学前教育的发展,为了培养全面健康发展的幼儿的目标,需要不断引导幼儿教师加强个人修养、提高自身的人格力量,把幼儿教师经过情感教育而呈现出的闪光点融合在其自身的精神境界内,升华到事业追求上,升华到新世纪的教育中。
(二)加强对幼儿教师的职业培训,提高教师情感素质
通过开展各种形式的培训活动使幼儿教师更加热爱教育事业,树立正确的教育理念和行为,尤其是健康的情感素质。要爱护每一个幼儿,做幼儿健康成长的贴心人和看守者。
1面带微笑、和蔼可亲是幼儿园教师应有的情感窗口
教师的面部表情是教师与幼儿交流的情感信号,它直接影响教育教学效果。如果教师流露的是肯定和赞扬的微笑,就会给幼儿支持和鼓励;如果教师流露的是否定和批评的表情,则会使幼儿感到羞愧和自卑。幼儿只有感受到教师的关爱,才能信任教师,尊重教师,师幼之间才能建立起和谐稳定的关系。因此,幼儿园教师千万不能吝惜自己的感情,要尽量展示发自内心深处、传达爱意的微笑,使幼儿保持轻松愉快的心情,形成乐观开朗、积极向上的个性。
2尊重幼儿的自尊心,讲究批评艺术是幼儿园教师应有的基本教育行为原则
幼儿期是良好行为习惯形成的关键期,但由于幼儿的是非判断能力和行为控制能力较差,他们经常会做出一些违规行为。对待幼儿的错误行为,教师应正面说理引导,并加以批评指正,不过批评要讲究艺术。不要训斥幼儿。幼儿虽然年龄小,但自尊心很强,他们希望教师“悄悄地说”,“不要告诉别的老师”。其实,对幼儿的某些违规行为,教师只要用身体语言就可以有效制止。如某幼儿抢他人玩具时,教师只需走到他的身边,用善意的略带威严的眼神看着他,这远比大声训斥有效。另外,教师经常运用恰当的身体语言并伴以温和的口头语言与幼儿交流,有助于幼儿逐渐学会关注和体会他人的情绪情感,获得社会情感认知,习得更多积极的社会性行为。
教师在指正幼儿的言行时,一定要根据幼儿的年龄特征、个性品质、问题发生的场景以及问题的轻重,采用恰当的身体语言和口头语言(特别要注意声调、语速),以发挥最大的教育功效,建立良好、牢固的师幼关系。
3保持童心、参与幼儿游戏是幼儿教师最起码的职业操守
教师适时介入幼儿游戏,扮演适当的游戏角色,通过提问、协商来引导幼儿丰富游戏内容,使游戏时间得以延长,各个角色产生了良好的互动,最初的平行游戏就会变成充满乐趣的互动合作游戏。
在幼儿园观察中可以发现:在户外游戏中,幼儿所喜欢的教师经常会像幼儿一样尽情玩耍,同时对游戏过程加以有效指导。幼儿在游戏中情绪放松,就连平时较为安静的幼儿也玩得异常开心。在游戏中,教师以积极饱满的情绪感染幼儿,与幼儿一起商量规则,一起享受成功的喜悦,既创造了一种和谐融洽的心理氛围,又深得幼儿喜爱。
(三)合理满足幼儿教师需要,调动幼儿教师的积极性,从而提高其情感素质
幼儿教师积极性的来源有三个层次:一是她们对其为社会应尽的责任、义务有深刻的理解,在此基础上所形成的理想、信念、事业心、责任感等;二是人际关系的影响。由于在团体或组织中得到互相尊重、信任、支持和谅解,从而得到情感和道义上满足;三是她们对个人所需要的物质利益和精神生活的追求。三个层次一般是同时存在,相互交叉的。因此要善于将幼儿教师积极性的三个来源有机结合起来,激励并满足她们合理的需要。
幼儿教师合理的需要包括两个方面,即物质方面的需要和精神方面的需要。在对幼儿教师管理过程不仅应当关注和尽量满足幼儿教师物质生活方面的需要,而且应当重视和满足幼儿教师较高层次的、精神生活方面的需要,才能使他们产生较强的动机和积极进取的行为。
(四)面对挫折和失败,提高幼儿教师心理自控能力,克服不良情感的消极影响
人的心理有一个自我调节、自我控制的系统。自我控制包括对自我情感、语言和行为的约束,一个人如果丧失了自我控制的能力,就会酿成心理失常。因此,当人遇到挫折时,要善于自我控制,让理智战胜情感,避免失常行为的发生。在挫折面前,要具有良好的自我控制能力,提升幼儿教师心理自控能力。
首先,要树立高尚的动机,坚定的信念。人的思想动机越高尚,他的意志表现得就越坚强。崇高的目标是战胜一切挫折和困难的巨大力量。
其次,要培养坚强的意志品质。意志薄弱的人,会因无法克服困难和挫折而丧失勇气和信心;意志坚强的人则能调动自己的潜能,去战胜困难和挫折。幼儿教师应加强磨炼自身的意志品质,用坚强的意志去克服前进征途中出现的困难和挫折。
第三,要乐观积极,善于自我调节。乐观积极的态度包含着快乐和希望,可使人产生轻松的体验,从而减少心理上的挫折感。幼儿教师要善于自我调节,做情绪的主人,即使生活中遇到了挫折和不幸,也应以积极进取的态度对待挫折,勇于向挫折挑战,提高自己对挫折的承受力,使挫折成为继续前进的新起点。
自20世纪60年代“情感教育”理念被提出以来,教学关爱一直被看成是学校教学情境中最重要的情感因素之一。经过半个世纪的实践,强调教学过程中情感因素的研究者认为教学关爱是有意义教学的本质,是教学的核心方面,是教师素质的核心成分。《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与《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都把热爱学生作为重要内容,师爱是师德的重要组成部分,部分调查也显示学生所喜欢的教师特点中,热爱学生是其中重要的一条指标。
但教学关爱至今还是一个比较模糊的概念,探讨教师的教学关爱的涵义与作用对于提升师生关系质量、加强教师职业道德建设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教师教学关爱的涵义
对关爱的研究始于道德哲学家吉利根(Gilligan)和诺丁斯(Noddings)对伦理关爱(theethic of caring)与女性关爱(feminine caring)的重视。
吉利根的关爱一道德推理是对柯尔伯格(Kohlberg)道德发展的公正一道德推理的进一步发展。而诺丁斯认为女性关爱或伦理关爱是一种重视以女性体验为核心的道德体验。她在后来的研究中认为关爱并不是女性特有的现象,是所有人都存在的一种关系。她指出并不是所有人都对数学、科学或文学感兴趣,但是所有的人在生活中都会关爱他人、关心世界与关心人类。女性关爱或伦理关爱是因反对柯尔伯格公正伦理为基础的道德发展阶段理论而提出的,但随后的研究认为伦理关爱是对柯尔伯格理论的重要补充。
1教学关爱是一种人际关系
吉利根认为女性具有维护关系的需要与责任的特点,关爱倾向/伦理强调的是维护关系。诺丁斯在使用关爱一词时,认为关爱描述的并不是态度或人格特质,而是一种道德关系,伦理关爱以人际关系为中心。诺丁斯还区分了两种关爱类型:自然关爱(natural caring)与伦理关爱(ethical caring)。自然关爱是山对被关爱者的深情所驱动,而伦理关爱是山关爱者试图增强自己的道德理想所驱动,伦理关爱要求自己努力成为一个有道德的人。所以自然关爱并小需要主动的努力,而伦理关爱则需要个体的意志努力。两者都是从责任感开始的—承诺去满足被关爱者的需要;两者都是极大的喜悦与满意度的源泉。
哈格里大斯(Hargreaves)的观点与诺丁斯提出的自然关爱非常一致,他认为许多教师选择教师职业就是因为对孩子的爱心,与孩子之问形成富有关爱的关系是他们职业生涯中工作满意感的重要源泉。麦克德莫特(McDermott)认为关爱包括了有意义关系的建立、维持联系的能力,以及非常敏感而灵活对他人作出反应的信念,具有关爱性质的课堂环境可以建立起信任的气氛。温泽尔(Wentzel)明确提出,教师与学生之问的关爱关系具体表现为教师对学生学业的支持与社交/情感的支持两个方面。而学生对这两个方面的感知成为测量教学关爱的主要指标。洛克伍德(Lockwood)和西片达(Secada)提出关爱需要教师与学生之问建立一种信任的和支持性的关系。都(D o)和斯加勒特(Schaller劝在研究课堂讨论策略中发现,学生报告感知到与教师之问的关系是温暖的、热情的,就感到在课堂上讨论问题是很舒服的、安全的。
2教学关爱是教师主动付出的行为过程
诺丁斯所提出的关爱应用在教育领域中就是一种有关爱关系的师生互动,教学的实质就是关爱的互动。每一种互动为个体提供了建立关爱关系的机会,关爱就意味着一种选择、责任和义务,它包括了情感与意志。她还认为,接受性(receptivity)、专注(engrossment)与动机移置(motivational displacement)的过程是伦理关爱体系中的核心要索。接受性是指关爱者必须进行努力对他人感同身受,尽最大的努力感受到对方的感受。接受他人到自己的内心世界,具有二元同在性。 一旦关爱者接受被关爱者,就有义务作出一种反应;通过这种方式,接受性引发了关爱产生。动机移置是接受性的直接结果:当关爱者对被关爱者感同身受、完全接纳的时候,对方的动机就变成了自己的动机。诺丁斯指出,动机移置要求“从自己的参照框架中跳出来并进入对方的参照框架”。为了加强关爱时的互动性,关爱者有必要在接受与动机移置之前就表现出专注。诺丁斯认为,教育领域中,教师的关爱可以具体化为以下二类活动:向学生展示关爱的榜样、以民主的方式参与学生的讨论以及对学生观点采择、对学生有良好的期望以及鼓励学生。
科林斯(Collins)指出,关爱就是指个人化的表达、情感性关注和共情,这些都是伦理关爱的核心。罗杰斯(Rogers)和韦伯(Webb)认为,课堂教学上的关爱可以具体化为鼓励性的对话,对学生的需要与兴趣表现出敏感性,以及提供吸引人的、丰富的和有意义的材料和活动。温泽尔提出了有爱心教师的四个主要特征:榜样(modeling)民主互动(democratic interaction)、基于个体差异的教学期望(expectationbased on individuality)、培养(nurturance)等。榜样关注的指标是教师努力教学。民主互动关注的指标是教师在与学生沟通时注意倾听、信任、提问、反馈、表扬等。而基于个体差异的教学期望关注的指标是把学生看成在学业与社交上有不同追求的个体,看成是一个在认知与情感上有差异的学习者。培养关注的指标是检查学生的作业,关注学生的学习成绩等。在此基础上,温泽尔提出了教学关爱的基本特征,包括对学生学习的关爱和情感的关爱两个主要方面。劳尔森(Laursen) 和伯明翰(Birmingham)通过一项人种志的研究概括出了关爱关系中的七个特征: 转载教师的教学关爱:涵义及其作用
信任(trust)、关注(atteT1t10T1)、共情(empathy)可依性(availability)、肯定(affirmation)、尊重(respect)和美德((virtue)。沃克(Walker)和享宁(HeTlTllg)调查了805名被试,对公正、勇敢与关爱进行区别研究,结果发现关爱与温暖、宜人、教养(支持)和同情倾向存在积极相关。在聚类分析中发现,关爱最主要的内容是:爱一共情、利他性、诚实一可靠。爱一共情反映了他人本位的积极情感,表现出的反应是温暖、关注、可依性等。利他性指的是助人性、慷慨大方、分享与无私。而诚实一可靠与真诚有关,反映了诚挚、正直等特点,最后有可能走向自我牺牲的关爱。
3教师教学关爱的主要涵义
综上所述,我们认为教师的教学关爱是教师职业美德的主要成分,它既是一种关系,又是一种行动过程。具体地说,教师教学关爱是指教师通过共情、关注、可依性、尊重、肯定等行为,在与学生互动过程中与学生建立并维持的信任的、支持的关系。
而教师对学生共情、关注、可依性、尊重、肯定的行动过程,代表了教学关爱的主要特征以及可测量的基本维度,根据其他学者的观点与劳尔森和伯明翰的不开究结果之问的语义分析,我们对每个教学关爱特征所代表的教师行为与信念进行了整理,结果见上页表。
二、教师教学关爱的作用
研究表明,教学关爱对学生的学习动机、学业表现都会有直接或问接的积极影响,并不像传统观点那样认为教学关爱只对学生非学业领域才有积极作用;教学关爱对教师自身的工作满意度与投入程度也有明显的增强作用,也并不像传统观点那样认为教学关爱就是一种无偿付出直至情绪衰竭或“自我牺牲”。还有研究表明,教学关爱对基础教育各个层而的学生都会有积极作用,也不像传统观点那样认为教学关爱只对年幼的青少年才产生作用。教师与学生之问建立起来的关爱关系不仅可以成为学生心理弹性的保护因子,也可以成为教师应对挑战的保护因子。
1教学关爱是学生心理弹性的一项保护因子
心理弹性(Resiliency)是指个体在压力事件中适应良好的过程,是一个充满活力的过程。它能使个体从困难、挫折和不幸中很快恢复和调整过来。心理弹性由内在保护因子和外在保护因子两个组成部分构成。所谓内在保护因子就是指个体本身具有保护因子作用的心理能力和特质。而学校的保护因子是心理弹性外在保护因子的主要组成部分。
研究者们经常提到的学校保护因子有教师提供的各种支持。师生问的关爱关系、高期望和参与机会都是学生心理弹性的重要的保护性因子。劳尔森和伯明翰对23名处境小利青年进行研究发现,他们感知到与成人之问的关爱关系在他们而对困境时起了帮助作用。充满教学关爱的教师会给子处境小利的学生更多的支持性指导,如果他们必须要批评学生时也会提供更多认知性的和情感性的训练。研究者在高中学校教师对学生作弊行为的态度进行研究时,发现教学关爱低的教师更有可能责备学生,而教学关爱高的教师更有可能提供更安全的氛围引导学生。在工读学校会实施教师顾问计划(Teacher Advisor Program, TAP)这样一种具体化教师教学关爱的方法,从而更有可能使处境小利的青少年取得令人惊喜的成就。教师的行为以及教师与学生的关系是营造受欢迎的学习气氛的关键。当一个人感到归属于某一个团体或者在团体中感受到他人的关爱,他们在团体中就会切身感到是团体的一分子、是安全的。学生感知到来自教师的支持,与学生的亲社会目标和价值观、公民义务感、自我概念,以及寻求帮助都有积极相关。学生感知到了教师的关心,就会更加符介教师的期望,减少违反学校规定的行为,如减少辍学行为。
2教学关爱是学生学习的推动力量
教学关爱对学生的非学习领域能产生积极的影响,对学生的学习领域也会有显著的作用。学生感知到教师是关爱的、公平的和尊重的,与学习动机有积极相关;学生更有可能激发内部动机;强调掌握目标。而与学习投入程度也有积极相关,这种关系鼓励学生在学校里更加投入,当学生感到在情感上受到教师的支持,他们更有可能全身心投入到学习任务之中,包括更加努力。这种关系和学业成绩有积极相关,促使学生更可能使用自我调整的学习策略,更有可能取得好的学业成绩。
许多研究都关注在课堂情境中学生与成年人、特别是与教师关系的影响。不开究者都非常重视师生关系中的关爱与亲密情况。在幼儿园中,教师自我报告的与学生的亲密关系可以较好地预测孩子在校成绩、对学校的喜欢程度以及自我发展方向。在小学里,学生报告的与教师的关系质量也能预测他们感知的控制感、积极应对、相对自主性和在校投入程度。在较小的青少年中,他们感知到教师的支持能够预测成绩与价值观以及在学校的努力程度、投入程度和表现。而在初中学校里,在控制了学生先前学业成绩与控制感的前提下,学生报告的教学关爱能预测到在两年多时问里动机的变化。研究认为与教师的关系和和是非常重要的,因为教师同时扮演了多种角色,如一个可依恋的人、一个教学者、一个纪律维持者,以及对学生学习成绩的最终判定者。
3教学关爱是教师职业生涯中的“精神回报”
尽管有研究认为关爱在某些教师身上显得特别困难,但对教师教学关爱持乐观态度的研究人员认为,具有关爱的教学关系不仅有助于学生的成长,而且也有助于教师的成长。莱维特((Leavitt)指出,有时候有许多教师感到爱心的付出却使自己筋疲力尽。他认为这主要是因为教师一学生关爱之问固有的不平等性。山于学生对教师维持这种关爱关系不能很好理解,这可能导致教师情绪紧张、愤怒并随后发生改变。当教师对这种方式小堪重负的时候,他们就会把关爱转化为情感衰竭。出于强烈的关爱信念与责任,教师花费大量的时问与精力去关爱学生,教师可能会在不能满足全体学生的需要时产生挫折感和内疚感,进而可能极易受伤直至职业倦怠。
但是,更多的研究对教师的教学关爱持更为乐观的态度。洛蒂(Lortie)发现小学生具有关爱关系是教师职业满意度的显著预测源,在教育中的关爱是职业中的一种“精神回报”。妮亚斯(Nias)和哈格里大斯都提出了充分的证据证明,教师发现自己深深地卷入到学生中去的时候会感到很满意、很有好处;与学生相互关爱的教师就会认为“小要以为我只是一个付出的人,我知道会有一天有许多人都深深地爱着我”。哈格里大斯也提出了相似的观点,许多教师选择教师职业就是因为对孩子的爱心,与孩子之问形成富有关爱的关系是他们职业生涯中工作满意感的重要源泉。教学关爱并小只是一种温暖而模糊的情感,它可以使人更加善良更加可亲。关爱意味着小断追求能力的成长。一名有责任的高明的教师会用心去理解青年人在社会、情感、生理和智力等各方面的发展需要,在而对教师生涯中的各种挑战时具有坚韧的心理弹性(自我复原力),满腔热情的从事教学工作。
三、启示
尽管对教师的教学关爱有不同的声音,许多研究者还是强调教师教学关爱的必要性。科尔((Koh 1)就指出,“一名教师有责任关爱每一名学生”。罗杰斯和为伯强调,“好教师的关爱和好的教学与具体的关爱行为紧密地结合在一起”。教学关爱是教师职业道德的核心成分之一,教学关爱的发展也被看成是教师生涯发展中的核心内容之一。厘清教师教学关爱的涵义与作用对加强我国教师职业道德建设具有重要的启示。
首先,将教师职业道德的内容进行结构、分层与细化。我国教师职业道德内容虽然一直强调“依法执教”、“爱岗敬业”、“热爱学生”、“严谨治学”、“团结协作”、“尊重家长”、“廉洁从教”、“为人师表”等具体的道德要求,但却不能回答这些道德要求是对教师的基本要求还是奋斗目标的问题。从文献的梳理过程中可以发现,柯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论是以公正为基础的,而吉利根与诺丁斯等人的道德发展强调了关爱。作为伦理道德层而的关爱和和是以公正为前提的,但无论是公正还是关爱都有一个从低到高的发展过程。所幸,我国教师职业道德内容一直是从公正与关爱两个基本层而入手建构的,具有良好的道德内容结构,但在逻辑上需要更加明晰的表达。在此基础上,对职业道德要求的层次可以根据社会规范结合公正与关爱的发展阶段进行理论建构,区分不同的层次要求。就关爱而言,可以从师生关系与教师的行为表现,诸如共情、关注、可依性、尊重、肯定的行动过程进行分层与细化,从而在可测量、可操作的层而回答“师爱”的具体内容这个我国教师职业道德领域长期以来悬而未决的问题。
其次,将教师职业道德与教师的生涯发展联系在一起。在我国的教师教育体系中,一直强调教师专业领域的素质要求,但对教师道德领域的素质要求并不明晰。究其原因,一方面是对教师职业道德的内容认识不清,另一方面是对教师职业道德的作用认识不足。就教师的教学关爱而言,已有研究表明它是学生心理弹性的一项保护因子,对学生学习动机的激发、学习的投入以及学习成绩的提高都具有推动作用,它也是教师从事教学工作的一项“精神回报”,激励教师充满热情地投入教学工作,在遇到各种压力的过程中也能自我复原。从“职业道德”向“专业道德”转移的视角来看,教师的职业道德与生涯发展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从教师专业发展的实践来看,教师的职业道德修养可以进行操作化,从而成为职前教师培养、在职教师培训的重要内容。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