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者在旅游中存在哪些道德问题

旅游者在旅游中存在哪些道德问题,第1张

  旅旅游职业道德规范的要求是:一、爱国爱企 敬业爱岗 忠于职守。二、热情友好 宾客至上。三、清洁端庄 文明礼貌 耐心细致 优质服务。四、一视同仁 不卑不亢 自尊自强

  五、遵纪守法 公私分明 廉洁奉公。六、诚实善良 公平守信。七、团结服从 顾全大局

  八、好学向上 不断进取 钻研业务。(记住)

  旅游职业道德规范: 是指每位旅游从业人员在职业活动中必须遵循的行为准则,也是人们评价和判断每位旅游从业人员职业道德行为的标准。

  1996年11 月20日,国家旅游局决定制定《关于加强旅游行业精神文明建设的意见》,并提出了旅游局决定一线工作人员职业道德规范:

  爱国爱企 自尊自强

  遵纪守法 敬业爱岗

  公私分明 诚实善良

  克勤克俭 宾客至上

  热情大度 清洁端庄

  一视同仁 不卑不亢

  耐心细致 文明礼貌

  团结服从 大局不忘

  优质服务 好学向上

  一、爱国爱企 敬业爱岗 忠于职守

  旅游职业道德最基本的规范是:爱国爱企 敬业爱岗 忠于职守。

  热爱社会主义祖国是高尚的道德情感,也是旅游职业道德的基本要求。敬业爱岗、忠于职守是道德责任和道德主务的体现。敬业爱岗就是指敬重所从事的旅游服务业和自己的本职工作。忠于职守就是指严格遵守职业纪律,尽职尽责,具有强烈的职业责任感和事业心。爱国爱企、敬业爱岗、忠于职守是旅游职业道德体系中的最重要最基本的规范。

  (二)爱国爱企、敬业爱岗、忠于职守的职业要求

  热爱社会主义祖国,具有崇高的爱国情感,正确认识旅游业,热爱旅游服务工作,尽职尽责,忠于职守。

  二、热情友好 宾客至上

  我国旅游业的指导方针是“友谊为上,经济受益”。要使这一方针在实际工作中得到体现,就必须做到旅游职业道德中最具特色的道德规范——热情友好,宾客至上。

  (一)热情友好,宾客至上的道德含义

  热情友好既是一种道德情感,又是一种道德行为。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是我国古代人民热情好客的道德情感的体现。朋友,是相互信赖、相互帮助的人,实质上体现出一种友谊。热情友好作为一种道德情感受,它是建立在旅游从业人员对旅游业道德义务和道德价值的认识基础之上,在服务中倾注满腔热情,真诚友好地接待每一位旅游者。

  宾客至上是旅游从业人员应尽的职业责任和道德义务

  我国旅游业的根本宗旨是“全心全意为旅游者服务”,也就是说,在旅游职业活动中,把宾客放在首位,一切为宾客着想,一切使宾客满意,尽力为宾客服务,所以,充分满足宾客需要,既是服务企业一切工作的出发点,也是工作的归宿点。

  (二)热情友好、宾客至上的职业要求

  树立“热情友好,宾客至上”服务观念

  处理好利益关系,把宾客放在首位。宾客至上是正确处理客和我关系,时时处处把宾客放在首位,体现出一种道德责任和义务。

  1、宾客是旅游业“真正的主人”。旅游业建立并发展的根据是有各种需求的旅游者。从这个意义讲,旅游者付款购买旅游产品是旅游业的基本经济活动。此外,旅游者是人,是有个性的人,他们需要得到尊重,利益得到维护。把宾客放在首位这是客观存在的,否则旅游业不可能生存。

  2、要在日常接待中,时时处处履行宾客至上,热情友好的道德规范。要达到高水平服务就必须通过一举一动、一言一行的逐渐积累。在工作顺利时,客人满意时热情友好;特别是在工作遇到困难和挫折时,在个人利益与他人、集体利益发生矛盾时,更要求克制自己的情绪,顾全大局,处理好客我关系。

  3、要保持良好的工作情绪和良好的心境,把旅游者当做朋友、宾客,更应当作亲人。道德情绪反映人与人的关系,影响着人们的行为。旅游从业人员在职业活动中,在长时间的繁琐的服务活动中,在遇到困难时或旅游者投诉时,要始终保持良好的理智的情绪,做好旅游服务工作。

  三、清洁端庄 文明礼貌 耐心细致 优质服务

  文明礼貌、优质服务是旅游业最重要和最具行业特色的道德规范和业务要求。

  (一)清洁端庄、文明礼貌 耐心细致 优质服务的道德含义

  1、清洁端庄、文明礼貌的道德含义

  清洁端庄、文明礼貌:是社会公德的基本内容和重要规范。又是旅游业职业道德的基本规范。

  礼貌:是人们在日常交往时,相互表示敬重和友好的物为规范。它对人们交往时的最基本的要求是诚恳、谦恭、和善、有分寸,做到待人“德诚于中,礼形于外”。

  礼节: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特别是在交际场合,相互表示尊敬、祝颂、问候、致意、哀悼、慰问以及给予必要的协助和照料的惯用形式。

  从交往活动的仪式看,礼仪是指在较大隆重的场合,为表示敬重和友好而举行的规范化的程式化的仪式。

  在人际交往时,特别是提供服务过程中要注重礼节、礼仪,讲究文明礼貌,必须注意施礼原则:“以我为主,尊重他人”,施礼过程中,以中国的礼节、礼仪作为行为准则,在此前提下,当我们的礼节、礼仪,能表示对宾客的敬重和友好,做到尊重他人;“不卑不亢,讲自尊、尊严,讲人格、国格,做到交往的相互尊重。

  2、细致耐心、优质服务的道德含义

  在旅游职业活动中,旅游从业人员与旅游者审间最基本的关系就是提供服务与接受服务的关系。“全心全意为旅游者服务“是旅游业的宗旨。

  “优质服务”作为服务行业共同性的规范,是旅游业职业义务的集中体同,是旅游从业务人员最重要的道德义务和责任。

  (二)清洁端庄、文明礼貌、细致 耐心、优质服务的职业的要求:

  1、尊重他人,真诚待人是优质服务的基本求。

  2、礼貌服务是真诚待客的外在表现。

  3、标准化服务+个性化服务=优质服务。

  (1)标准化服务是旅游服务质量的基础。

  标准是对重复性事物和概念所做的统一规定。旅游业服务标准化,就是对旅游职业活动中重复性的事物和要领通过制度、发布和实施,使之达到统一,以使旅游者获得无差别的、同一水准的标准化服务,以获得最佳效益的一种活动。如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标准服务质量》GB/T15971—1995就是导游服务标准化服务的依据。

  (2)个性化服务是使宾客满意的服务。

  个性服务是根据宾客不同的个性需求,对每一位不同的宾客提供针对性的服务即个性服务。它包括:到家服务、延伸服务、微笑服务和情感服务。

  到家服务,就是根据服务程序与标准,不仅服务要到位,还要到家,即超出客人的期望值的额外服务。

  延伸服务,就是根据宾客的个性需要,在满足其服务标准需要之外,将服务内容延伸。因为对于旅游服务企业而言,不可能应付种种需求的完备的标准;面对宾客而言,他们需要旅游企业满足 他各种需求,包括一些特殊需求。如有些旅游企业组织的灵活服务、细致服务、癖好服务、意外服务、自选服务和庶务服务等就是满足宾客的个性需要。

  微笑服务,是指旅游从业人员通过真诚欢迎的象征。微笑是旅游者感情的需要;是给旅游者以亲切感;微笑也是旅游业发展的需要;微笑是旅游从业对自已职业的价值的肯定。旅游业的微笑服务是重要的,我们更应该倡导“素质服务”和“知识服务”,把真诚的微笑与导游员的良好素质,广博的旅游知识相结合,这种服务是真正的“超值服务”。

  情感服务,就是指旅游服务不仅要满足宾客的物质需求,而且在服务过程中强调旅游从业人员对旅游者的情感投入,强调服务的人性化,用心、用情为宾客服务。

  四、一视同仁 不卑不亢 自尊自强

  一视同仁、不卑不亢、自尊自强是旅游职来活动中,旅游从业人员表现出的道德情感和处理客我关系时的道德行为,是民族自尊心、自信心以及国格、人格的体现,是受国主义精神的具体展示,是旅游职业道德的重要道德规范。

  (一)一视同仁、不卑不亢、自尊自强的道德含义

  1、自尊的道德含义

  自尊是表示人们自已尊重、维护自已的尊严和人格的道德概念。自尊表珊的是个体或群体的自我意识,并以特定的方式指导着人们的行动。

  在《导游人员管理条例》中规定:“导游人员进行导游活动时,其人格尊严应当受到尊重,其人身安全不受侵犯。导游人员有权拒绝旅游者提出的侮辱其人格尊严或违反其职业道德的不合理要求”。

  自强是一种道德情感,指对自己的能力和行为所产生的信任感。

  2、不卑不亢的道德含义

  不卑不亢是爱国主义和国格、人格的具体体同。不卑,就是不自卑;不亢,就是不高傲。在接待旅游者过程中,既做到尊重宾客,热情友好、谦虚谨慎、尽到自己的职业责任,又要做到自尊自爱自信,体现出旅游从业人员的主人翁精神。

  3、一视同仁的道德含义

  一视同仁是社会主义人道主义的体现。一视,就是一样看待;同仁,就是同样仁爱。一视同仁是要求旅游从业人员在任何旅游者面前不分厚薄,尊重他们的人格,维护他们的人格,维护他们的合法权益,关心他们的切身利益,真诚地为他们服务,全现出职业责任感和人道主义精神。

  一视同仁、不卑不亢的核心是平等。旅游从业人中员与旅游者之间,在人格上是完全平等的。强调不卑不亢,一是要反对民族自卑感,二是要反对大国沙文主义。强调一视同仁,要反对以貌取人、以消费高低取人,反对以钱多少分贵贱、厚此薄彼,要以同样的态度和应该达到的服务水准对待任何客人,热情友好、文明礼貌、周到细致地服务。

  (二)一视同仁、不卑不亢、自尊自强的职业要求:

  1、自尊自强的要求

  旅游从业人员的自尊产生于自我尊重和自信,对自身有正确的评价,对自身的价值有清醒的认识。

  有自尊的旅游工作者,必须做到自重、自爱、知信。

  自重是指一个人注意自己的言而有信行,检点自已的行为,重视自已的人格的尊严,是提倡和肯定的一种符合道德要求的意识和行为。

  自爱是指爱惜自已的身体、人格和名誉。自爱的人要在工作和生活中,管护自己,珍惜自己的生命,热爱生活,热爱自己从事的事业;要正确认识和评价自己,尊重自己独立的人格,表现自重,不随波逐流,不自轻自贱;要在社会利益同自身利益发生矛盾时,能维护整体利益,舍弃个人利益,正确处理二者关系,履行自己对社会的责任和义务;要在学习上刻苦,工作中努力认真,珍惜自已的名誉和人格,

  使自身不断完善。

  自信是指坚信自已的能力和力量,自已相信自己的一种信任情感。一个有自信的人在工作和生活中充满信心,努力学习,刻苦钻研;工作中刚毅、顽强,勇于克服困难;在工作中有主动性积极性,使自已的能力得到充分的发挥;对自己从事的工作有充分的信心,克服种种困难和障碍,达到理想的目标。

  2、不卑不亢的要求

  谦虚谨慎,但不妄自菲薄。

  谦虚,是谦逊虚心,平等待人,尊重他人;谨慎,是作风严谨经致,工作一丝不苟、精益求精,慎重不心。

  妄自菲薄,一般表为思想上不上进,精神上萎靡不振,行动上畏缩不前;甚至灰心丧气,失去自信心和自尊心。这是过份轻视自已,缺乏实事求是科学态度,没有自尊、自爱、自信的表现。

  学习先进,但不盲目崇洋。热爱祖国,但不妄自尊大。

  3、一视同仁的要求

  一视同仁集中体现在平等观念,体现对人格和尊重。旅游从业人员在服务中要做到“六个一样”和“六个照顾”。

  (1)旅游服务工作中的“六个一样”是:

  高低一样。即对高消费客人和低消费客人一样看待,不能重“高”轻“低”。

  内外一样。即对国内客人和境外客人一样看待。

  华洋一样。即对华人客人(包括华侨、我籍华人和港、澳、以客人)外国客人一样看待。

  东西一样。即对东方国家(指第三世界的发展中国家)西方国家(指发达国家)客人一样看待,不能重“西”轻“东”。

  黑白一样。即对黑种人客人和白种人客人一样看待,不能重“白”轻“黑”。

  新老一样。即对新来的(第一次来本地旅游者)客人和老(回头客)客人一样看待。

  (2)旅游服务工作中做到“六个照顾”:

  提出一视同仁做到“六个一样”并不是在具体服务工作中有分先后、不分内外、不分档次。在同等条件下,还必须做到“六个照顾”:

  照顾先来的客人;

  照顾外客和华侨、外籍华人和港、澳、台客人;

  照顾贵宾和高消费客人;

  照顾黑人和少数民族客人;

  照顾常住客人和老客人;

  照顾妇女、儿童和老弱病残客人。

 

提高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对策与措施,政工研究,

韩玉平 贾巨才 约1977字

当代大学生的基本道德要求和价值取向趋于理性和成熟,思想道德素质方面总体上符合社会对他们的要求。但也存在着诸多不足和问题。如,在大是大非面前,对待中国传统道德文化、道德认知和道德行为等方面存在的巨大反差。这些问题的存在,既有市场经济的负面影响,也有学校道德教育的原因。从高校德育工作的角度出发,我们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工作。

1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不断创新和丰富道德教育的内容。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与时俱进的理论。与时俱进,就是要求党的全部理论和工作要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有创造性。道德教育的创新,当前急需要解决的,依然还是关于市场道德教育内容的丰富和创新问题。一是从市场机制入手,引导大学生全面认识市场经济的道德需求,树立正确的经济道德观。高校道德教育应在尊重各人正当利益的前提下,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经济行为中个人利益和社会、他人利益的辩证关系,树立科学的义利观。二是加强法制教育。市场经济是法制经济,它在客观上要求建立规范的法律体系和人们养成普遍的法律意识。法律意识本身是一种理性精神和解决问题的思维习惯。大学生的法制教育应充实法治精神养成的内容,注重对大学生的法律思维习惯和行为习惯的培养。三是进一步加强和充实与市场经济和时代进步相适应的独立、自由、平等、竞争、效率和创新等观念的教育。

2加强民族精神教育,引导大学生积极继承中华民族的优良道德传统。传统道德是中华民族在几千年来的文明发展中形成的,既表现为显性的道德文章,又体现为隐性的民族心理积淀。对传统道德应该采取必要的扬弃,去粗取精,去伪存真,才能发挥其现实的指导意义和价值。而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和时代精神的集中体现,民族精神教育本身就包含着对传统道德的积极扬弃,是一个优良道德传统的继承和再创新的过程。因此,只有加强民族精神教育,才能引导大学生自觉地继承中华民族的优良道德传统,培养出既符合时代要求,又具备优良道德传统的高层次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3加强道德教育中实践教育教学环节,促进大学生良好道德行为习惯的养成。从道德认知到道德行为的转化,是一个需要在实践中不断引导和体验的过程。只有在实践中才能真正巩固道德认知的内容,产生强烈的道德情感体验,磨练道德意志,坚定道德信念,进而养成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高校应当全面统筹道德实践教育教学工作,促进大学生良好的道德行为的养成。首先,要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的实践教学环节。其次,要组织好大学生的课外道德实践活动,明确实践活动的目标和任务,丰富实践活动的内容和形式,强化实践活动的考核和监督体系。再次,要重新审视和挖掘校规校纪的道德内涵,突出制度育人的作用,通过大学生对校规校纪的自觉遵守,培养他们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

4加强校内外的联系,在大学生道德教育方面形成高校和社会的良性互动。大学生道德教育不是简单的数理推理,而是一个复杂的社会现象,只有构筑在坚实的社会土壤之上,获得社会认同才能走向成功。因此,大学生的道德教育在实施过程中必须加强与社会的联系,形成高校与社会的良性互动。第一,高校应加强与周围社区的沟通,和这些社区形成共建关系,优化高校周边的育人环境,并通过组织大学生参加社区的各项公益事业和服务活动,将对大学生的道德教育延伸到社区中去。第二,建立大学生与其所学专业的对口行业的联系,经常性组织大学生到这些行业参观、学习和教学实习,逐步培养大学生的专业精神和素养,提前强化职业道德教育。第三,采取引进来的办法,经常性的邀请社会各行业有影响的人员到学校作讲座,与学生座谈,加强大学生与社会成功人士的沟通。第四,高校要鼓励和支持大学师生积极参与社会道德热点问题的讨论,通过有针对性解疑释惑,引导大学生正确看待社会发展中遇到的道德困境,坚定道德理想。

5加强校园网络建设,发挥校园网的道德教育功能。网络作为一种新兴的文化信息传播

浅析当代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因素

 相当一部分青少年,对社会、对自己的人生缺乏理想,缺乏信念,怎样对当代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因素分析

  摘要 :当代青少年的思想呈现出积极因素和消极因素、先进意识与落后意识相互交织、相互矛盾的状况。本文分析了当前我国青少年思想道德的现状和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的制约因素,研究这一课题,对加强和改进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接班人、促进社会的长期稳定和发展,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

  关键词:青少年;思想道德;因素;对策

 加强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是促进我国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迫切需求。在社会处于转型时期,青少年面对现代生活方式和传统观念的矛盾冲突,面对各种思潮的交错起伏和相互激荡,往往容易显得无所适从。这就使他们的思想呈现出积极因素和消极因素、先进意识与落后意识相互交织、相互矛盾的状况。主要表现为精神空虚、理想信念模糊、思想落后、缺乏上进心,一些青少年甚至做出一些违法犯罪的行为。在当前形势下加强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必须对青少年思想道德的现况、一些问题的形成原因及背景做出认真的分析,深刻认识影响青少年成长的社会环境和各方面的因素,抓住关键,以便采取相应的对策,这样才能使我们的政治思想工作有的放矢,卓有成效。文章在编写过程中,主要采用文献资料法和经验描述法,综述了当下青少年的思想道德表现,深入分析影响青少年思想道德的原因,谨此希望对加强和改进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工作、全面提升青少年思想道德素质能起到促进作用。

  一、当前青少年思想道德状况不容乐观

 “青少年”是一个社会学概念,泛指从儿童向成年过渡的特定阶段,在这一阶段上,儿童开始进入青春期,逐渐成长为少年,一直到青春期结束。现阶段,人们划分青少年年龄段的标准却不尽相同。有些人认为青少年指满14周岁不满20周岁的(从生理、心智的发展角度上讲),也就是少年与青年相重合的阶段,处于儿童时期之后,成人之前。而大多数的专家都认为青少年是指少年(14周岁至未满18周岁)和青年(年龄从已满18周岁至25周岁)两个年龄阶段。但一般意义上,青少年群体是指十一二岁至二十一二岁年龄阶段的人群,这类人群多为学生,且也进入一种人身的转变期,是社会中最有朝气、最具有创新精神、最易接受新鲜事物的群体,是社会上令人重视的一个群体。我国青少年思想道德状况总体情况是好的,主流是健康的。社会的发展为青少年的全面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条件,一些进步的思想观念不断充实着他们的精神世界,他们积极向上,知识面广,信息量大,思想活跃,容易接受新事物,渴望成才,自主能力增强,能遵守社会公德,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充满信心。然而,面对国际国内形势的深刻变化,青少年思想道德品质状况不容乐观,令人担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部分青少年理想信念模糊,价值观念错位

 相当一部分青少年,对社会、对自己的人生缺乏理想,缺乏信念;爱国主义意识淡薄,对国家大事漠不关心,部分学生对国情了解不够;对民族英雄、模范人物缺乏仰慕之心,缺少应有的尊重,更多的是对现代影视偶像的盲目崇拜与追逐。一些青少年贪图享乐,没有养成艰苦朴素、勤俭吃苦的生活习惯。特别是部分家庭生活条件比较富裕的青少年,劳动意识缺乏、进取精神弱化。对自己的未来没有什么实质性的追求,没有忧患意识,认为有个好父母什么都不用愁了。不少青少年学生安于现状,不求上进,沉溺于网络电子游戏和网吧。

 (二)部分青少年个人主义至上,缺乏关爱意识

 随着独生子女群体的逐渐扩大,相当一部分青少年从小到大受到方方面面的“呵护”和“优待”,养成了他们懒惰、任性、自私等不良习惯,以自我为中心的意识太强,很少顾及他人利益,不谦让,少宽容。一些青少年缺乏关爱意识、公共意识和规则意识,对关爱集体、关爱他人、关爱社会的各种活动,采取无所谓、默不关心的态度。在家庭、学校生活和社会中过度计较个人所得,过为注重实现个人价值。

 (三)部分青少年心理素质差,法制意识淡薄,经受不起挫折的考验

 青少年受情绪困扰的现象日益凸现,心理素质脆弱,易产生焦虑、烦恼、沮丧、忧郁、自卑、冷漠和愤怒等情绪,缺乏坚强、乐观的良好心态。部分青少年学生人格不健全,一遇到小挫折就心灰意冷,感觉前途渺茫。生活中稍不如意,便采取自杀和伤害他人的身体及财产的行为。当前,青少年违法犯罪现象日趋严重,且呈现低龄化、团伙化、暴力化特征。一部分在校学生中出现抽烟、酗洒、结拜、逃学、谈情说爱等不良行为的现象,成为青少年违法犯罪现象发生的前兆。这些现象都不利于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因此,全面加强和改进青少年的思想道德建设,全面提升青少年的思想道德素质,成为摆在我们面前亟待研究和解决的重大课题。

  二、制约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的因素

 (一)主观因素

 青少年品德的发展的特点是加强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的主观因素。青少年阶段,处于青春发育期。在这个时期外型、生理机能和生殖器官发生“三大剧变”;思维上趋向成熟,但易带主观、片面性;情绪正从两极性、动荡性向稳定性变化;自我意识逐渐成熟。这种状况必然形成这个阶段心理的过渡性(从幼稚向成熟,从依赖向独立过渡)、动荡性、闭锁性和社会性等特征。表现在:少年期品德发展有明显动荡性,少年期学生总的来说已具有道德伦理特征,但尚未成熟,动荡性较大。从其表现来看,整个品德结构还处在矛盾状态之中。他们的道德品质逐步理想化、信念化,原则性与概括性在渐渐增强,但仍存在敏感和易变的特性。他们的道德情感丰富且强烈,不拘小节,急于表现但又带有假象。他们虽逐步形成自制力和道德意志,但这些又易受到外界影响,非常脆弱,无法抵制强烈的诱惑。他们的道德行为有了一定的目的性和决策性,自尊心、自信心增强,渴望独立自主地作好事,但愿望与实际行动之间又有一定的距离;他们开始从社会意义和人生价值方面来衡量和评价自己,但还缺乏耐心与韧性,往往时冷时热,中道易辙或半途而废。少年期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启蒙的阶段,同时这一时期又是两极严重分化的阶段,品行不正,甚至违法犯罪也是从这一阶段开始。可见,少年期的品德结构的内在矛盾是十分严重的,可逆性相当大。而青年初期品德趋向成熟的开始,从总体上来看,青年初期逐步自觉自律遵守道德原则,进入了能利用信念调节自己品行的成熟期。可见,青少年时期是人生的起步阶段,是道德形成和加强思想道德的最佳时期。

 (二)客观因素

 1家庭教育存在偏差,缺乏正确引导家庭是孩子成长的摇篮,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位老师,也是孩子的终身老师。他们的教育在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中具有奠基的、特殊的、长久的作用。可如今的家庭教育存在以下问题:首先,家庭教育注重智力的考量而忽视道德品质的养成。任何一个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子女能够成为一个品学兼优的人,这种“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心态是可以理解的、无可厚非的。但在应试教育仍然大有市场的背景下,许多家长对于孩子的评价出现一味地追求分数,分数至上的观念使家长的成才观念错位,调查显示,占69%的家长最关心子女的是“学习成绩”,625%的家长对子女最大的希望是“将来能考上大学,有一份好工作”,叮咛最多的一句话是“除了读书你什么都别管”。如果子女在外地就读,再加上一句“钱不够用打电话来,当心身体。”这样,使青少年从小形成一些不良思想和行为习惯。如“二耳不闻窗外事,一心专读应试书”,对世事冷漠,对他人冷漠,对生活冷漠,只关心自我。家长对孩子学习成绩期望值过高,往往又会在孩子稚嫩的心理造成难以承受的竞争压力,也有个别家长对孩子的教育简单、粗暴,扭曲孩子的人格,反而造成厌学、逃学,形成逆反心理,甚至可能会酿成苦果;其次,溺爱已成为当前家庭教育的一大公害;再次,由于社会急速转型,社会竞争激烈,人们工作繁忙,父母对子女教育的时间日益减少,家庭教育缺乏正确向导,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父母与子女在价值观上的差异会增大,家庭内部交流也日益短缺,代沟严重。且在我国这样一个二元制经济结构的国家,广大农村家庭还面临着父母外出务工,家庭教育出现断档,形同虚设,导致道德的养成更多地依靠学校教育和孩子的自律。这也是家庭教育中存在的一个突出问题;最后,单亲家庭子女缺乏完整的亲情关系,身心健康受到伤害,可能会形成自卑、孤独等不良心理。这些现象,对孩子健康成长产生了负面影响,也给未成年人教育造成了源头上的困难。

 2学校教育德智失衡,仍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学校是孩子健康成长的第二家庭,承担着“教书育人”的职责和任务。现在,国家强调要对中、小学生实行减负,强调全面实施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的素质教育。素质教育坚持以德育为核心。加强德育,培养学生树立科学的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树立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这是素质教育的灵魂。“思想政治教育,在各级各类学校都要放在重要的地位,任何时候都不能放松和削弱,思想政治素质是最重要的素质。”陶行知也说:“道德是做人的根本,根本一坏,纵然你有一些学问和本领也无甚用处,并且没有道德的人,学问和本领愈大,就能为非作恶愈大。”然而,目前仍有相当多的学校素质教育成了口号,搞的仍是应试教育。在某种程度上,以考试分数定录取线的高考仍在主宰着中学的教学。在中小学的教育中,重智育而轻德育这种状况虽然在近几年推广素质教育的大环境下有所改观,但没有实质性改变。一般学校偏重视“教书”,而轻视“育人”,德育首位地位往往是不到位或缺位。加之,思想品德教育的面广量大,不是现今智育教学中任何一门课程所能比拟的,它包含了历史、人文、政治、地理、社会学、法律、道德等一系列理论体系,稍有疏忽就会造成不可挽回的影响。在义务教育阶段,有些学校还分什么“快班”“慢班”“尖子班”“实验班”,无非就是以竞赛、升学率为目的,等等。以升学考试为中心的应试教育,已经严重扭曲了学生的学习动机,极有可能使学生由厌倦学习到厌倦生活甚至厌倦人生。

 农村初中的辍学率可以说是个大家心知肚明又雾里看花的棘手问题。由厌学导致辍学,辍学造成失管,失管导致违法犯罪,这是严峻的现实。青少年受教育期间智力教育提高了但德育教育却因此被削弱了,导致许多高学历低素质现象出现,虽然教师们对此也很焦虑,但仍摆脱不了“应试教育”的桎梏。3社会环境的影响青少年的成长过程也就是他们社会化的过程,因此,他们所处的社会环境如何将对他们的思想道德产生极大的影响。当今世界,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知识经济已见端倪,国力竞争日趋激烈。中国经济和社会发展既迎来了世界各国发展所共同遇到的普遍问题,又存在着实现新旧体制转变、坚持和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特殊国情。这种客观的社会存在,决定着21世纪中国道德教育将面临更加复杂、严峻的挑战,肩负光荣、艰巨的使命,也构成了未来中国道德教育发展、创新的现实基础和根本动力。国际国内形势的不断变化,青少年思想道德的建设机遇与挑战并存。对外开放的加强,使广大青少年能进一步了解世界、开阔视野、增长见识。与此同时,国际敌对势力也在试图影响我们的接班人,他们利用网络等各种途径不断侵蚀我国青少年的思想文化。市场经济的大力发展的同时带来了新的思想和观念,丰富了我国青少年的精神世界。随之而来的一些道德失范,假冒欺诈等行为也不断增多,侵蚀着青少年的思想认识。还有一些邪教组织、封建迷信活动和一些成年人价值扭曲后的拜金、享乐等极端主义都严重影响着青少年的健康成长。互联网等新媒体的迅速崛起,给青少年学习方面和娱乐方面创造了一方新天地,但有利有弊,一些消极落后的封建文化以及不良信息等同时也传播到了青少年这里,影响着青少年的思想健康。在一些消极因素的长期影响下,有些青少年精神空虚、行为失德,有些甚至走上了违法犯罪的歧途。与此同时,一些文学作品,为了获得利益,弃社会道德于不顾,给青少年灌输了一些低级、色情、庸俗的腐蚀作品。这些作品以粗俗取代文明,把青少年引向善恶颠倒美丑不分,意志消沉。大千世界、花花绿绿,无奇不有,而青少年审美观念不够成熟,也没有较强的辨别能力,容易受到外界不良因素侵蚀,容易使他们看破社会,产生信念、信仰、信任危机。对于这些问题、情况,青少年的思想道德建设还面临许多待解决的困难。4网络环境带来的消极影响21世纪,“知识经济”,“网络经济”已经成为我们日常生活中最抢眼的词汇。随着互联网的普及以及高科技技术的不断提升,大数据时代已经降临,我们的工作学习,生活的方方面面已经在其影响下不断地改变着,同时也冲击着一些传统观念以及生产生活方式。互联网属于高科技的产物,是传递信息的载体,在日常生活中时时刻刻体现着它的重要性。目前,青少年是互联网的主要使用者。据调查显示,我国互联网使用者的平均年龄为35岁,上网人数中45%为25岁以下的青少年,其中未成年人也数量可观。某种程度上,网络正在影响着青少年的世界观、价值观以及人生观,甚至左右了他们的行为准则。

 网络上传播的一些不文明、不健康行为也已影响到青少年身心的健康发展,使青少年法律、道德意识淡薄。所以青少年网络道德建设已迫在眉睫。网络对于青少年的危害主要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首先,网络成瘾对青少年的危害。青少年学生一旦上网成瘾,往往会出现角色的混乱,容易迷失真实的自我。在网络空间,青少年他们在网上自由任性,道德自律性差,容易迷失在网络游戏和**暴力网站中,导致道德感弱化。实践表明,一些网瘾少年沉迷于网络世界,整日泡在网吧,荒废学业,长此以往身心健康都受到损伤。其次,网络游戏对青少年的危害。从全社会来看,沉溺于网络游戏的人还不是太多,但在学生和年轻人中,网络游戏迷已经是一个很大的群体,而在网络游戏的虚拟世界里,青少年不用面对现实中的种种挫折,不受社会规范的约束及他人的监督,可尽情宣泄个人情感。久而久之便忽视了社会规范要求,一些暴力犯罪种下隐患。网络游戏尤其是一些带有暴力和血腥的游戏对于青少年的成长危害甚大,而由此产生犯罪的案例不胜枚举。最后,网络色情对青少年的危害。网络是跨地域、国界的,不受时空阻隔,同时网络的互动性、参与性非常强。网络色情被称为“电子毒药”,它主要有影响青少年网民的学业或工作;扭曲青少年的身心健康甚至走向性犯罪。一些自制力差、意志薄弱的青少年禁不住诱惑,铤而走险,从此走向性犯罪的深渊;危及青少年的人身安全甚至性命。网络色情对执迷不悟的青少年的人身安全构成了直接的威胁,一些青少年甚至付出了生命的代价。5社会价值观的影响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全球经济、文化的得以进一步发展,西方的资本主义思潮、价值观以及生活方式给我国人民带来了巨大的冲击,人们的需求和内心评价方面无论在深度还是广度上都发生了变化,因此社会价值观也随之变迁,从传统的政治道德和理想人格为中心的价值观沦为人本主义价值观。在这种大环境影响下,青少年群体难免也受到了严重影响。这就要求我们正视社会价值观和青少年价值观变动的现实,审视传统教育引领和社会管理的策略,在新形势下确立合宜的规范引领策略,有效地建构正确的青少年价值观,为和谐社会奠定坚实的价值基础。

  三、加强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的必要性

 市场经济已经给社会主义带来生机和活力的时候,不容回避的是一系列社会问题也纷至沓来,其中最重要的方面就是思想道德建设问题。由社会转型而导致思想道德出现了许多弊病。其表现形式诸如:信仰缺失、拜金主义、道德冷漠、人格迷失、劳动观念和法制观念淡薄等等。特别是社会上一些领域道德失范、坑蒙拐骗、尔虞我诈、诚信缺失等滋生蔓延,严重腐蚀着青少年有效而纯洁的心灵。青少年的思想道德建设还存有不适以及薄弱环节,相关部门领导对其重要性还认识不足,不能担起领导该有的责任;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并未得到社会大众的重视与支持,一些影响青少年健康成长的社会因素还不能消除;学校重智育轻德育,推进素质教育仍任重道远,教师的职业道德建设也有待加强;父母因工作等因素在教育子女上也有所放松,而且在教育观念及方式方法上还存在不足,家庭教育的欠缺也给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提出了考验。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在体制机制、思想观念、内容形式、方法手段、队伍建设、经费投入、政策措施等方面还有许多与时代要求不相适应的地方。这些问题必须加以重视,并及时采取有效措施解决。青少年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宏伟事业的接班人和后备军,青少年健康成长是社会进步的关键因素。“少年智则中国智,少年达则中国达;少年富则中国富,少年强则中国强;少年进步则中国进步。”这段话充分说明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是民族的希望。青少年的道德状况本身就将影响国民的整体素质,也直接影响着我们民族将来的整体素质和面貌。要实现现代化建设的战略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必须培养一批素质良好、品格高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我国的社会主义事业注定是一个长期的且艰巨的事业,要发展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还需要一代一代人的呕心沥血、不懈奋斗和艰苦创业才能实现。如今,我们的社会发展了,生活条件提高了,我们的教育条件改善了。有爷爷奶奶、爸爸妈妈无微不至的关怀,我们孩子应该觉得很幸福,该很好地报答父母和社会了,我们的孩子该很好地学习了,然而我们的孩子却在不断地自杀,杀害父母、同学,在不断地犯罪。我们的孩子怎么了为什么孩子到了我们的手里就变得如此的堕落究竟是社会的哪一根链条断了我们的教育的问题究竟出在哪里以至于我们的孩子不得不用稚嫩的生命去换取人们的反思违法犯罪的低龄趋势潜伏着巨大的社会危害。所以,我们应动以全社会之力为青少年的思想道德建设提供一个良好的环境,对教育工作给予更高的关心和支持。总而言之,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的到来,社会又为我们提供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只要我们能够自主、自强,只要我们自己对生活事业有坚强的信念,任何暂时的困难都是能克服的。我们完全没有理由去空虚,去堕落,去放纵自己。既然生活选择了温暖,我们就应该担负起社会赋予我们的职责,对自己有责任感,对父母和家庭有责任感,对国家有责任感。充分意识到增强和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与紧迫,适应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积极应对挑战,加强薄弱环节,在巩固已有成果的基础上,采取扎实措施,努力开创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工作的新局面。

  [参考文献]

 [1]季海涛加强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的探索[J]教育探索,2006(1)

 [2]林崇德教育与发展[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452-453

;

道德情感是个人根据一定的道德标准去评价他人或自己的思想言行时候所产生的一种内心情感。判断一个人的好坏不应该由个人意愿,自然的、直接的情感而决定,得遵守道德行为准则的外部因素影响引起的情感,并结合成为自我的抽象道德观念为依据,这不仅是自觉的而已成为一种激励的力量,也是对别人的公正评价的依据。

不要道德绑架,就单单凭着道德标准来判断一个人的人品,而是需要看实际情况来判定。如果就这么直接的判定别人人品的好坏是不理智的行为,这会让别人受到心灵上的伤害。

道德的存在是为了让某一群体的正常运转,也就是说对孤立的人来说,是不存在什么道德问题的。那么如果某个人不遵守道德的行为而导致这一群体的运转出现了问题,那么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其他人便有权去谴责,或制止这一行为,同时预防这一行为的再次发生。像这个插队的问题,他干扰了先来后到这一惯例的正常运转,同时这意味着别人付出的时间成本没有得到相应的收益。插队者依靠对于惯例的破坏来获得本不属于自己的利益,就算不存在道德问题,那么利益受损者也有权利去谴责吧,这是可以判断他人的人品的依据。

当以道德的名义要求别人必须做到这事才是好人本身就不符合道德标准,那就是道德不良。这里并没有循环论证的问题,前后两个“道德”是指不同的道德标准。比如:某老人在公交车上辱骂不让座的年轻人没有道德并要求其让座。老人是以“尊老爱幼”的道德标准去要求别人,而其要求的行为本身违反了“不骂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道德标准。

今天小编辑给各位分享大学生情感问题的知识,其中也会对大学生情感问题调查分析解答,如果能解决你想了解的问题,关注本站哦。

大学生应该怎样正确对待情感问题

走在大学校园里,学生手牵着手走过,随处可见,大学生谈恋爱已经是一件很平常的事了,但是因为年纪轻,不够成熟,在谈恋爱的过程中往往会出现一些情感问题。那么,怎样处理大学生的情感问题呢

妙招一:树立正确的恋爱观大学生因为自身的年龄,在恋爱中会呈现出一个性格冲动,个性突出的局面,对待恋爱过于简单化了,觉得只是谈恋爱而言,对于以后会不会结婚这种问题根本不去想,当恋爱是游戏。所以,需要树立正确的恋爱观,认真对待感情。

妙招二:坦诚交往在恋爱交往的过程中,不要矫揉造作,总是对另一方面撒谎,恋爱是需要相互坦诚的。还有,不要总是拿自己的优点来炫耀,因为这样有可能伤了对方的自尊心,双方的感情就会出现问题。

妙招三:分清楚学习和恋爱的关系作为一名大学生,虽然恋爱可以和学业同时进行,但是应该把学业放在第一位,不能总是把时间都花费在谈恋爱_上,如果以后你连最基础的生活都维持不了,谈情说爱还能持续下去还有,对待感情应该注意一-个度,不要把恋爱看得太重,因为你对待感情特别认真,到最后可能伤得越重,对恋爱失去了信心。

妙招四:理解与信任两人在一起,难免会出现一些小纠纷、小吵小闹,这些情感问题出现的时候,-定要相互理解、相互信任,这样才不会让感情出现裂痕。而且,相互理、信任还能营造出一种轻松的恋爱氛围,不容易给双方带来困扰。

妙招五:志同道合大学生谈恋爱,应该选择合适自己的人。什么人合适自己呢思想上,道德上,性格上还有对未来的方向,这些都是需要考虑的,只有志同道合的恋爱才能保持长久。如果谈恋爱出现情感问题的时候,一定要学会怎样去处理好ta,记住,双方都坦诚相待,相互尊重才能更好地经营这份恋情!

大学生如何解决情感问题

大学生如何解决情感问题

发展健康的恋爱行为,恋爱言谈要文雅,行为要大方,亲昵动作要高雅,避免粗俗化。恋爱过程中要平等相待,相敬如宾。

培养爱的能力与责任,解决感情问题最重要的是培养爱的能力与责任。发展爱的能力,并不是非要具体到对某一异性的爱,可以是更广泛意义上的爱。我们的亲人、同学、朋友、祖国和人民,都值得我们去热爱。

发展爱的能力,就是要培养无私的品格和奉献精神,要培养善于处理矛盾的能力,有效地化解消除恋爱和家庭生活中的矛盾纠纷,为恋人负责,为社会负责,才能创造出幸福美满的婚恋。

如何解决大学生情感问题

从高中三年的封闭式管理进入稍微开放的大学生活,有许多学生是不适应的。她们不适应的不仅仅是节奏紧凑的学习生活,更不适应的是可以自由交流情感的表达方式。这也造成了许多大学生一直存在着心结。下面我们来谈一谈如何解决大学生的情感问题?

一:自我心理暗示。

高中时期的衣服都是统一的校服,没有看出贫困差距。人人都是平等的。但是大学时候有了穿衣自由,有许多同学就会穿价格不菲的衣服。相对于金钱不富裕的学生来说,内心是有些自卑的。长期处于这种情况下就会出现各种心理问题,我们需要做的是自我心理,暗示自己是优秀的。衣服只是外表,真正高贵的是自己的心灵。

二:多与同学交流内心。

步入大学生活是会有些无助的,因为到处都是新同学离开了高中时候的舒适圈,我们需要重新的结交朋友。这个时候遇到困难就很容易产生抵触难过孤单的不良情绪。我们需要多与同学交流自己的内心,把自己的伤心发泄出来。俗话说,快乐分享给他人就会获得双倍快乐,痛苦分享给他人就会减半痛苦。

三:转移注意力。

当我们产生彷徨无助孤单抑郁等不好的心情的时候,我们需要转移自己的注意力。例如我们可以去打游戏或者把自己投入到学习当中去,来分散自己的注意力。从而把自己从悲伤的情绪中带出来。我们不要把悲伤过度扩大,也不能忽视悲伤任由它发展。我们需要做的是正视他,然后努力的解决它,或者是削弱负面情绪的产生。

大学生的情感问题也是非常严重的,我们需要时时刻刻的关心他给他最多的尊重和包容。不要觉得大学生情感问题是个小事情,它是会严重影响到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我们需要尊重他们并且呵护他们,这样他们才能在大学期间度过美好的4年。

1

改进小学生品德评价方式的思考

摘 要:小学生品德评价中存在一系列问题。改进小学品德评价方式应做好下列工作:确定品德评价的依据;制定品德评价标准;以道德品质及个性心理品质为主要评价内容;将道德认识纳入到评价体系中;质性评价与量性评价结合;以学生为评价主体,多方参与评价。 关键词:小学生品德评价;现状;改进 中图分类号:G416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0845(2008)02-0120-02 一、正确认识品德评价的目的和功能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2001年)指出:“„„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而且要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了解学生多方面的需求,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发挥评价的教育功能,促进学生在原有水平上的发展。”

评价不是为了给学生分级划等或出于管理的需要,评价的目的在于教育和激励学生,促进学生发展。应关注学生自己的现在与过去的比较,注重学生纵向自我评价,强调学生个性的张扬与发展,让评价真正成为激励、教育学生的一种手段。

二、确定小学生品德评价的依据 1学生品德结构

“任何一种事物都有自己的特殊的结构,思想品德的结构也是客观存在的,要准确地评价人的思想品德,首先必须弄清楚它的结构”[1]135。“品德评价指标体系必须反映学生的品德结构的全貌,这样在实践中才能有利于促进学生品德的形成和完善”[2]65。学生的品德结构可以从三个方面去考察,一是从社会方面看,当前学生的品德结构应由政治品质、道德品质(包括法制)、思想品质和个性心理品质组成,四者缺一不可;二是从心理方面看,学生品德结构应由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行为四个要素组成,四者缺一不可。 2学生的年龄特征

学生不同的年龄阶段,有不同层次的品德要求。因而年龄特征也制约着品德评价内容和指标体系的设计。根据学生年龄特征来确定评价内容,意义在于增强品德评价内容的可接受性及评价内容指标的针对性。一般来说,小学品德评价指标体系可分为三个阶段设计:小学1、2年级;3、4年级;5、6年级。各年级指标体系之间既有共性,又有个性。共性指标的设计受社会需要及品德结构的制约,个性指标的设计受学生年龄特征的制约。 三、以道德品质及个性心理品质为主要的评价内容

“道德是一种社会现象,是协调人与人之间,个人与社会、集体之间关系的行为规范和准则的总和。道德品质是道德在个体身上的体现,是个人按社会规定的道德规则行动时所表现出来的稳定特点和倾向”[3]11。道德品质教育是小学生做人的基础。人民教育家陶行知说:“道德是做人的根本。”“没有道德的人,学问本领越大,就能为非做恶越大。”[4]723李道仁教授在他的《德育的功能在育德》一文中指出:“政治要求不能代替规范,没有正确的人生观,没有人格,一个人在政治上要么投机,要么装糊涂,要么甘做政客。”[5]23人的道德意识和行为总是先于他的政治意识、人生观和世界观的产生形成的;人的道德行为也先于其政治行为、法律行为的形成和发展,并且对其思想品质和政治品质形成和发展产生积极影响。道德教育是政治思想教育的基础,政治和思想教育的枝繁叶茂,是根植于道德教育的沃土之中的。从学生道德品质的养成入手,实施政治思想教育,符合小学生的接受水平,较易实施,并且可以使道德教育收到“由近及远”、“推己及人”的功效。因此,政治教育和思想教育虽然是学校德育工作不可缺少的内容,但小学德育的重点应放在道德教育上,放在道德行为习惯的培养上。

“个性是指一个人的稳定而独特的心理特征的总和”[6]9,指人的兴趣、动机、情感、意志、能力、气质、性格等。进行个性心理品质教育是小学生健康成长的需要。小学阶段处在人生发展的重要阶段,生理和心理发展都处在激烈变化时期,由于儿童生理和心理发展的不平衡性及社会环境的纷繁复杂,并不是每位儿童都能顺利度过这个阶段,他们往往会产生心理障碍,诸如情绪障碍、智力障碍、人格障碍等等。社会的发展,生存环境的变化,竞争的日益加剧,人际关系的错综复杂,要求现代人必须具备良好的心理品质,要“学会关心”,“学会同情”,自尊、自爱、自强、自律,具有开拓进取的精神和探索创新的能力,否则就不能适应社会的需要。小学教育负有为培养一代新人打基础的使命。世界范围内各个国家的德育都十分重视对学生进行个性心理品质教育。比如,美国中小学将培养学生政治品质、心理素质、首创精神及各种能力作为德育的目标;日本将陶冶人格和发展个性作为德育的最终目标,强调培养学生独立自主精神,重视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7]18。

在1988年国家教委颁发的《小学德育纲要》中把个性心理素质教育正式列入了小学德育的任务,并规定了具体内容:教育学生要诚实、正直、谦虚、宽厚、有同情心、活泼、开朗、勇敢、坚强、有毅力、不怕困难、不任性、不骄

傲、珍惜时间、负责任、守信用、自尊自爱、积极进取;提倡讲效率、重质量、勇于创新。《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小学德育工作的几点意见》中指出:“加强适应时代发展、社会进步以及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新要求和迫切需要的素质教育。要重视培养学生开拓进取、自强自立、艰苦创业的精神。要通过各种方式对不同年龄层次的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和指导,帮助学生提高心理素质,健全人格,增强承受挫折、适应环境的能力。” 四、将道德认识纳入到评价体系中

很久以来,我们非常重视对学生道德行为的评价,甚至将其视为唯一的评价内容。事实上这种做法是极其片面的。“在我们这样的多元社会里,任何教授一种单一的道德规则的努力都是注定要失败的。事实上,这样一些企图可以认为是导致我们这个时代道德危机的根源。当教人们仅仅服从规则,而不管他们是否理解时,人们就会丧失自我感觉,感到生活毫无意义”[8]7。在道德认知发展学者看来,一个人按社会规定的行为准则行事,“主要指一个人在矛盾冲突的道德情境中自觉地意识到是非善恶,从而做出的一种缜密的决策行动,而不是指那种对社会道德准则的单纯的顺从行为”[9]21。

对道德行动意义了解的水平,对道德行动效果有着直接的导向作用。研究表明,对于一般缺乏组织性和十分散漫的一年级学生,仅仅利用游戏的方式,即只让他们知道行为的竞赛意义,以此来组织他们的行动,最初具有很好的效果,但是行动不巩固,不能迁移,游戏一停止,组织性的行动方式就会消失。如果既有游戏动机,又让他们知道正当行动举止的目的意义,就可以获得良好的成绩。如果结合行动的特殊训练,就可以使他们的组织性行动的游戏停止后能较久保持不变,且能迁移[10]42。可见,教育者不仅应该使学生一般地领会道德准则的要求,而且应当不断引导学生深刻地掌握道德知识。这不仅有利于学生由道德知识转化为道德行为及道德行为习惯,而且也有利于提高学生的道德判断能力。

五、质性评价与量性评价结合

当前,对于学生品德评价的方法,总体上可以分为两类,即定量评价和定性评价。定量评价是人们对评价对象实际状况作精确的量的认识[2]28。由于将数学的方法运用到评价的各个环节中去,使得整个评价过程都数量化、顺序化、等级化了,具有较大的可比性。但定量评价比较烦琐,工作量大,往往形成“以分定人”、“见分不见人”的片面倾向,容易产生“差一分,低一等”的不合理现象。“教育现象是一种复杂的人类活动,量化评价往往把复杂的教育现象简化为简单的数据,不仅不能保证客观性的承诺,而且更重要的是往往丢失了教育中最有意义、最根本的内容”[11]158。因此,人们在反思中提出了质性评价。“质性评价是人们对评价对象的属性和特征的总体认识。评价者根据评价对象的品德表现信息,对照评价指标体系中的各项指标要求做出选择判断,从而形成一个以简明扼要的文字式表达的关于被评价者品德状况的鉴定”[12]。但这种评价易受主观意识和外界因素的干扰,较难做到客观准确,也不便于横向比较。 量性评价和质性评价代表着不同的评价理念,二者有不同的特点,分别适用于不同的评价内容和评价目标、评价对象。量性评价能够直接反映评价对象的特质,适应于某些简单、单纯的、可以数量化的教育现象。如某些品德认识、品德行为可采用不完全故事法(或道德判断测评法)、测试法、系统观察积分评定法进行评价。而质性评价则注重真实的教育情景,具有全面深刻的特点,更适应于对复杂的教育现象,比如品德情感的评价。某些行为及品德内容可采用评语评价法、成长记录袋评价法及等第评价法等。可见,二者能够形成互补关系,只有二者很好地结合起来,才能更好地完成评价任务。

六、以学生为评价主体,多方参与评价

1学生自评。品德结构本质上是一种自律机制,德性的成长伴随着自我意识的发展,品德的锤炼常常是一个自我评价、自我教育、自我监控的过程,学生的自我意识、自我评价能力的发展,作为调节机制之一在道德发展中具有重要的作用。苏联心理学家萨波妮科娃指出:“在少年儿童行为的自我控制中,起根本作用的是自我评价。”[13]152学生自我评价能力只有在学生的自我评价过程中才能发展起来。因此,应该重视自评在品德评价中的作用。 2小组互评。当一个人在评价别人的时候也在进行自我评价,从某种意义上说,互评也是一种更广泛意义的自我教育方式。小组评价可以加深对道德规范的认识,发展自我评价能力,通过小组互评还可以增进小组成员间的互相了解,增强小组成员间的互相监督、互相帮助的合作意识,促进学生品德形成的协调发展。因此,对于学生来说,互评也是极其重要的。

3激励性他评。维果茨基说:“一个人是从别人那里看到自己的,个性是通过别人的反馈而成为现在的样子的。”[14]42教师全面客观地评价学生品德素质,有利于学生学会正确地认识自己、评价自己,促进学生品德的进一步完善。为了促进学生品德的发展,教师应重视形成性与全面性的评价,在学生自评和互评时适时给予指导,待学生自评和互评之后,教师综合各方面的有关品德发展资料和信息,自己对学生品德发展情况的掌握,做出相应的等第评定,或撰写评语。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4026778.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8-20
下一篇2023-08-20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