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幕遮教案

苏幕遮教案,第1张

  篇三:苏幕遮教案

 一、三维目标

 1通过诵读技巧的指导,让学生更深切体会作品的情感

 2通过揣摩词的语言,体会词的意蕴,培养学生的想像力

 二、教学重点

 1朗读指导

 2揣摩语言,体会意境,培养想像力

 三、教学难点

 体会作者的感情变化

 四、教学设想

 1本篇属于选修的诗歌部分,这一部分自主赏析作品四篇,两首诗、两首词对于诗的赏析,课本作了赏析示例,而词的赏析示例没有,因此选择这首讲读,为学生鉴赏词作一个示例诗词鉴赏历来强调一个重要的学习方法,这就是要深入吟咏和诵读,在教学中一定要抓住诵读,让学生在这一方法体会诗中的节奏,体味诗歌的意境,领会诗的文旨和意味

 2在比较中学习也是一个重要的方法,它有利于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并扩大知识面因此,教学中选择了同样写乡思的范仲淹的《苏幕遮》进行比较,加深对本词情感的把握

 3对于周邦彦,学生在这以前未接触过,文学文体常识在讲解过程中作简要补充

 五、过程与方法

 1合作学习,把握词的内容,揣摩词中的意象,体会意境

 2探究与活动,引导学生通过品味,赏析词的语言,探究词是如何做到内容与艺术形式的高度统一

 3吟诵,“情动于中而形于言”,有什么样的感情,就有什么样的语言节奏和音韵,通过诵读“进入角色”,深切体会词中的情感

 六、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余光中的《乡愁》

 思乡,自古以来一直是诗歌表现的主题之一尤其是在交通、通讯极不发达的古代,一旦离乡,前路漫漫,何日是归年;关山重重,乡书谁人传递于是,远在他乡异地的诗人,常常不禁悲从中来,美丽而忧伤的诗句便汩汩而出,成为了千百年来脍炙人口的诗篇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继柳永之后“婉约派”的集大成者周邦彦的思乡情中,看他是如何表达自己的思乡之情的(板书课题)

 二、合作探究

 (一)诵读初步感知

 请学生结合课下注解自由朗读5分钟,尽量能背诵下来(老师提示朗读要求)

 点拨:诗是“直觉”的艺术,因此“朗读”是诗歌审美的第一要义朗读不是机械的读,而是要美读,也就是体会诗人情感,要读出感情,要读出轻重缓急,读得抑扬顿挫,有声有色 a、注意句内节拍,联末韵脚;

 b、词大多是参差不齐的长短句组成,缓急要处理好;

 c、揣摩作品中词句声音上的情感色彩和作者情绪的变化,在缓急、曲直的语调中,融入自己的情感,以情带声,因声求气,声情并茂

 (二)细读理解内容

 让学生分组讨论下面问题:词人选取了哪些意象描绘成了几幅图画你认为哪些字词写得好你喜欢哪些词句

 然后请学生自由作答,老师稍加点拨

 意象:沉香、鸟雀、荷、初阳

 图画:燎香消暑、鸟雀呼晴、风荷摇曳

 (鸟儿们一大早就已在屋檐下探头探脑,互相交谈;叽叽喳喳,清脆的鸟叫声相互转告着天气转晴的消息

 雨后初晴的早晨,明丽的阳光照在翠绿的荷叶上,荷叶上还有昨夜的雨滴在滚动,一颗颗晶莹剔透,在阳光的照射下慢慢被晒干,放眼望去,水面上的荷叶就像玉盘一样圆满,经过雨水的洗涤又那么清新润泽,一片一片在微风中亭亭玉立)

 炼字:“呼”字表现出小鸟欢快的呼声和活泼灵动的神态,“窥”字把鸟儿们东张西望的神态表现得活灵活现“一一”把荷叶在水面上错落有致、疏密相间、高低起伏的层次感刻画得惟妙惟肖,简单一个“风”字,把微风吹过荷塘,荷叶随风轻轻摇动的姿态不动声色地勾勒出来了,“举”字,把荷茎修长挺拔、英姿飒爽的精神表现得淋漓尽致还有“遥”“久”“梦”等

 (三)美读体会情感

 1、全词体现了词人怎样的情感

 明确:羁旅之苦、思乡之愁

 触景生情诗人们魂牵梦绕的思乡之情,往往因遇到某种机缘而奔涌而出逆旅夜雨、明月高悬、夕阳西下、塞外芦笛等等,都会牵动诗人对故土的思念,诗人往往因之而挥洒自己的诗情这首词中,触发词人思乡之愁的是哪幅图画

 明确:第三幅风荷(提示周邦彦的家乡在钱塘)

 这三幅图画分别表现了词人怎样的感情(结合让学生自己体会)

 明确:沉闷欢快欣喜

 由此得出上片的朗读技巧:上片写景的整体格调是活泼的,诵读时要有一种欢快之感,同时又要读出词人情感的变化“燎沉香,消溽暑”情绪烦闷,声音低沉,语速稍慢“鸟雀呼晴,侵晓窥言语”转为欢快,声音清脆,节奏加快,情绪饱满“叶上初阳”三句,词人已置身室外,视野开阔,境界清远,诵读时语势要连贯,中音中速,“风荷举”重读,要读出英姿飒爽的感觉

 下片抒怀乡之情,格调轻柔,如梦似幻“故乡遥”四句要放慢语速,以喃喃自语的感觉诵读出来“五月渔郎相忆否”三句写词人梦回故乡,要充满深情,突出梦幻的感觉

 2、根据朗读指导,学生自己美读

 3、听朗读录音,指出不足

 三、延伸拓展

 《苏幕遮》是一首将思乡情绪和荷花的风姿融合在一起的佳作,在艺术上达到了炉火纯青的高度,不愧为词中精品虽写久居汴京与消夏思归的情思,但却以描绘荷花的风神而著称于世语言朴素生动,创造形象优美整首词无一句用典,主要用从生活中提炼出的词语,准确而又生动地表现出荷花的神韵

 接下来,我们一起来看看范仲淹所写的《苏幕遮》,看看与周邦彦的有何异同,我们又该怎样去品读

 苏幕遮

 范仲淹

 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 黯乡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四、作业:背诵《苏幕遮》

篇四:苏幕遮教案

 教学目标:

 1、因声求气,感受诗词创造的意象和丰富意境,品味诗歌的意境美。

 2、通过探究,理解古代诗歌中的景和情的关系,品味诗歌的情感美。

 3、以“荷”为例,探究我国古代诗歌中意象的多元性及其蕴含的民族文化意蕴。 教学重点:

 1、因声求气,感受诗词创造的意象和丰富意境,品味诗歌的意境美。

 2、通过探究,理解古代诗歌中的景和情的关系,品味诗歌的情感美。

 教学难点:

 1、以“荷”为例,探究我国古代诗歌中意象的多元性及其蕴含的民族文化意蕴。 教学时数: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诗词填空。

 1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2

 3

 4 (芙蓉:“莲花”的别称。)

 引导:

 (1)结合,让学生填写。(PPT大屏幕展示)

 (2)这些诗句的描写对象有何特点(生:莲)对了。我国古代诗人对“莲”情有独钟,他们用一支生花妙笔写下了许多关于“莲”的诗句!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和莲相关的宋词《苏幕遮》,作者周邦彦,他是婉约派的典型代表。(板书:苏幕遮 周邦彦 婉约派)

 二、朗读诗歌

 1、 自由朗读诗歌

 教师引导: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诗歌,结合注解,疏通诗词大意,看看有哪些字词不懂 (教师先弄懂每一个字词,准备答疑。如果没有学生举手,就说:“看来,大家基本能读懂这首词的字面意思,但我还是两个词语。一个是“吴门”,课文注解里说是现在的苏州,我要补充的是,苏州在古代的江南地区,盛产莲,所以,柳永的《望海潮》里有“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相忆”是宾语前置,“相”可翻译为“我”。)

 教师点拨:吴门:江南的苏州,此地多莲花。 相忆:宾语前置,“相”偏指一方,可翻译为“我”。

 2、 学生代表朗读:学生点评,教师助评。(提示:语调 语速 情感)

 (他读得怎样我请一个人给他(她)点评一下。教师引导从三方面回答。)

 3、那么,这首诗的语调语速应该怎样呢我们要先弄清诗歌的情感是怎样的,情感决定了语调和语速。而这首诗歌的情感寄托在写景中,请大家找出全词的主要意象。

 (1) 意象:沉香 鸟雀 风荷 芙蓉

 (提示:学生可能会答到“初阳”等,教师在肯定他的同时,强调那是次要意象。) (板书:沉香 鸟雀 风荷 芙蓉)

 (2) (引导:“燎沉香,消溽暑”写的季节是哪个后文阴历“五月”和荷叶盛放可知

 是夏季。夏季下梅雨,室内既潮湿又闷热,诗人心情是怎样的烦闷。听到“鸟雀呼晴”心情是怎样的快乐 欢快。看到“一一风荷举”呢惊叹。下阙主要抒发对情感是什么呢思乡之愁。所以,这首词的情感变化是:烦闷——欢快、惊叹——思乡之愁。我们接着来看看,在这些情感下,朗读时语速 语调应该是怎样的。教师带着学生一起尝试着读。)(板书:烦闷——欢快、惊叹——思乡之愁)

 (3) 情感:烦闷——欢快、惊叹——思乡之愁

 (4) 语调、语速:“燎沉香,消溽暑”情绪烦闷,声音低沉,语速稍慢;“鸟雀呼晴,侵晓窥檐语”转为欢快,声音清脆,节奏加快,情绪饱满;“叶上初阳”诵读时语势连贯,中音中速,“风荷举”重读,要读出荷的英姿飒爽和内心按捺不住的惊叹。下阕抒发怀乡之情,格调轻柔,要放慢语速,语调拖长。

 (PPT大屏幕展示) 3、学生代表朗读:教师点评。

 (教师:他读得好不好这位同学语速 语调 情感 等——(评价)我们掌声鼓励一下吧。)

 4、教师示范朗读 5、学生整体朗读

 (大家读得太好了,我们也把掌声送给聪明的自己。)

 三、诗歌鉴赏:

 (一) 写景部分

 1、从我们刚才找到的意象来看,上阕多还是下阙多呢(生:上片。师:所以上片重在写景。)抒发的情感,哪一种最能表现诗歌的主旨呢(生:思乡之愁。师:所以下片重在抒情。)(板书:写景 抒情)

 2、我们先来看上阙。诗歌的魅力在于简约的语言往往能激发我们无穷的想象。如果我们重新组合诗词中的意象,就会发现一幅幅美丽又独特的画面。请给三个主要意象构成的画面取一个名字吧。

 下面,大家分成三组,以同桌为单位,左边这组负责给“燎沉香,消溽暑”这句取名字,右边这组负责给“鸟雀呼晴———”取名字,中间这组给“水面清圆——”取名字。然后每组点两个人回答,问同学们哪个更好,然后取最好的。多鼓励。)

 (PPT大屏幕展示)

 参考:燎香消暑图——鸟雀檐语图——风荷摇曳图

 3、自由讨论:你最喜欢哪一幅图(超链接)

 (1)“燎沉香,消溽暑”:

 角度1:意境美。在一个梅雨季节的清晨,天气既潮湿又闷热,“我”心情也变得烦闷。为了消除暑气,我点燃了古韵的沉香,青烟袅袅,徐徐上升,直到淡得看不见了。淡雅的清香,沁人心脾;舒缓的烟雾,调和心境。于是,“我”烦闷的心情也变得平和淡然。 角度2:表现技巧。嗅觉、触觉——淡雅的沉香弥漫室内,沁人心脾,属于嗅觉上的反

 应。“消溽暑”,能让人感觉到潮气和闷热,属于触觉上的反应。

 (猜想学生多从意境美角度来赏析。教师引导第二个角度:刚才,这位同学描绘的画面美极了。他认为“好”在意境美,老师情不自禁也写了几句。其实,这句诗从感觉的角度来看,它也有独特之处。我们的感觉有视觉 听觉 嗅觉 触觉 味觉。“燎沉香”哪种嗅觉。“消溽暑”呢触觉。)(如果没人选这句,教师就点人回答“为什么不喜欢”。然后引导。实际上这句表面是心情烦闷,实际上,心情随着沉香在慢慢转好,也为后文心情的变化起着铺垫作用,合乎人的情绪变化。)(PPT展示)

 (2)“鸟雀呼晴,侵晓窥檐语” :

 角度一:意境美。屋檐上的鸟雀正在欢快地叫着,声音清脆悦耳。雨快要停了吧!我偷偷地观察这些小精灵,他们正探头探老,蹦来蹦去,可爱极了!清晨,显得格外宁静。 角度二:炼字。

 “呼”写出小鸟叽叽喳喳的欢快叫声和活泼灵动的神态;同时,古诗词中鸟雀呼唤还暗示着雨过天晴,所以这一句暗示昨夜有雨,今朝即将放晴。 “窥”写出了鸟儿们在屋檐下探头探脑、东张西望的神态。

 角度三:拟人手法。

 角度四:以动写静。例:“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

 (如果学生找不到角度,教师要提示。)

 (3)“叶上初阳干宿雨,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

 角度一:意境美。池塘里的水清澈丰沛,翠绿的荷叶残留着昨夜的水珠,初升的阳光照耀在水珠上,水珠晶莹透亮,慢慢蒸发。有的荷叶贴在水面上,圆润饱满的荷叶使整个水面是圆形的,池水也是绿色的。有的荷叶被直立的荷蔓支撑着,错落有致、疏密有间。微风袭来,只是荷叶有半卷着叶子,荷蔓却直直地挺立着,不弯曲、不折断,表现出一种风骨美。周敦颐在《爱莲说》里所说:“吾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也”。

 (PPT作业中展示)

 角度二:炼字。

 清圆:写出了荷的形状是圆的,一种很饱满的感觉。再加上是雨后,显出荷叶的清新; 一一:把荷叶在水面上错落有致、疏密相间,高低起伏的层次感刻画得惟妙惟肖;

 风荷:微风吹过荷塘,荷叶有垂着头的,有卷着叶子的,这样把荷的妩媚、娇羞的姿态不动声色的勾勒出来了;

 举:把荷茎修长挺拔、亭亭玉立、英姿飒爽的精气神表现得淋漓尽致,有一种非常阳刚的健康向上的美;那“风荷举”合起来,就是妩媚中有风骨。

 角度三:简约的构图美:水面因贴在上面的荷叶而呈圆形,荷叶上的雨滴是圆的,而亭亭玉立的荷茎又是垂直的。这种几何图形般的简约造型,让读者过目不忘。

 王国维说:“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真能得荷之神理者。

 (构图美,学生是达不到的。教师可以直接给出。)

 (二)抒情部分

 1、我们刚才说,上阕写景,下阕抒情,二者是通过哪一个意象连接起来的

 点拨:词人的故乡盛产莲荷,于是词人由眼前的“风荷”自然联想到家乡。也就是说“景”与 “情”的结合点是“风荷”。由写景到抒情,过渡自然,不着痕迹。

 2、在词的下片,诗人抒发了自己的思乡之情,那么他抒发情感的方式有什么特别的地方吗

 四、 小结:

 全词章法严谨,上阙写景,下阙抒情,情景间由“莲”这个意象连接,过度自然,不着痕迹。写景由室内到室外,由拂晓到初阳,时空分明;由沉香到风荷,意象繁复而有序,人物情感也随之变化,复有层次感。抒情先由距离之遥远,时间之久远渲染烘托,然后情感升华到梦回家乡,暂得慰藉。

篇五:苏幕遮教案

 学习目标:

 (1)知识与能力:感受诗词创造的意象和丰富意境,品味诗意。

 (2)过程与方法:培养鉴赏诗歌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作者,体会词中作者的情感。

 教学重点:分析诗词的意象及意境,从而把握诗人的感情。

 教学难点:提高诗歌鉴赏能力。

 教学方法:在多媒体网络下的协作式教学。师生相互质疑、讨论法。

 教学工具: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余光中的《乡愁》

 2、思乡,自古以来一直是诗歌表现的主题之一尤其是在交通、通讯极不发达的古代,一旦离乡,前路漫漫,何日是归年;关山重重,乡书谁人传递于是,远在他乡异地的诗人,常常不禁悲从中来,美丽而忧伤的诗句便汩汩而出,成为了千百年来脍炙人口的诗篇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继柳永之后“婉约派”的集大成者周邦彦的思乡情中,看他是如何表达自己的思乡之情的

 二、作者简介

 周邦彦(1056—1121),字美成,号清真居士,钱塘(今浙江杭州)人。少年时落拓不羁,二十四岁时入太学读书,因献《汴都赋》升太学正,后来当过一些地方官和校书郎、宗正少卿等职。徽宗即位后,由于他精通音律、善作词,被任命为徽猷阁(北宋皇宫内一处藏书地

 点,主要用做保存宋哲宗御书)待制、提举大晟府(北宋时掌管音乐的官署﹐徽宗崇宁中创立)。有《清真集》,又名《片玉集》。

 在北宋,以苏轼为代表的词风在大力开拓词的表现领域的同时,又往往成为“曲子中缚不住者”,表现出作为文字作品的词与音乐逐渐分离的趋向。而周邦彦却是朝另一

 个方向发展,极端重视词与音乐的配合,使词的声律模式进一步规范化、精密化。在任大晟府提举时,周邦彦以他的音律知识并吸收民间乐工曲师的经验,搜集和审定了前代与当时流行的八十多种词调,并创制了《六丑》等不少新调。

 周邦彦的词虽说在题材和情感内涵方面没有提供更多的新东西,但在艺术形式、技巧方面都堪称北宋词的又一个集大成者,为后人提供了许多经验。因此,南宋以后的姜夔、吴文英等人都十分推重周邦彦,有人甚至称他为“二百年来以乐府独步”。直到清代的常州词派,还奉他为词之“集大成者”。这说明在词的艺术形式和语言技巧上,周邦彦确有出色的贡献与深远的影响。

 三、整体感知

 1、自由诵读

 思考:本词上下两阕分别写了什么

 2、整体把握

 明确:此词以咏雨后荷花为中心,上片写景,下片抒情,表现思念故乡的情怀,段落

 极为分明。

 四、具体赏析

 (一)赏析上阕

 1、(1)一开始写的是一个怎样的季节和天气作者在做什么——炎热潮湿的夏季(从溽、暑体现出来);梅雨季节,一场连绵阴雨过后的清晨,房间里面又潮又闷,人的心情

 也闷闷的。词人点起沉香,驱赶室内湿热的暑气。

 (2)接着诗人又听到什么,看到什么——鸟雀呼晴,侵晓窥檐语。

 这一句中有两个词用得生动,请找出并分析。

 参考分析:“呼”“窥”字的作用。

 鸟雀叽叽喳喳的鸣叫,非常欢快,好像在互相转告天气转晴的消息。“呼”字非常有神采,表现出小鸟欢快的叫声和活泼灵动的神态。

 词人循声望去,看到鸟儿们一大早就已经在屋檐下探头探脑、互相交谈了。“窥”字把鸟儿们东张西望的神态表现得活灵活现。作者对这些小生物的喜爱,以及随着天气转晴,此时作者的心情也随之转晴了。

 总结:以上四句是词作的第一层,写词人醒后所见、所闻、所感,即从嗅觉、触觉、听觉、视角方面写了诗人在室内的活动。

 (3)鸟雀的叫声仿佛为这个潮湿闷热的早晨带来了一股清新凉爽的气息。于是,词人信步

 走到室外,看到了这样一幅荷塘的美景。——叶上初阳干宿雨,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 王国维曾经评价这一句“真能得荷之神理者”。我们看看怎么就写出了荷的神韵。

 参考分析:“清圆”——写出了荷的形状是圆的,一种很饱满的感觉。再加上是雨后,显出荷叶的清新、美丽。

 “一一”——写出了荷塘里的荷叶很多,每一片都是那么美。把荷叶在水面上错落有

 致、疏密相间,高低起伏的层次感刻画得惟妙惟肖;让人联想到“接天莲叶无穷碧”

 “举”——写出了荷亭亭玉立的姿态,和周敦颐的《爱莲说》中的“亭亭净植”意蕴

 差不多,都有一种挺立的姿态。这样的荷花具有一种非常阳刚的健康向上的美。如果荷一成不变的直直的举在那儿,大家想象一下,这样的荷是不是有点单调

 “风”这个字写出了荷什么样的姿态——动态美。微风拂来,荷有垂下头,有时

 卷起了叶子,像不像一个娇羞的少女所以“风”写出了荷的妩媚、娇羞之美。那“风荷举”合起来,就是妩媚中有风骨。

 总结:上阕后三句是写词人户外所见,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侧面,写出荷花的风韵。

 (二)赏析下阕

 1、触景生情

 前面已经说过下阕抒情,抒的是——羁旅之苦、思乡之愁。也就是说诗人看到了荷花

 让他想起了自己的故乡。

 2、揣摩词句

 (1)那你认为前四句哪个字能较好地体现作者对家乡的思念

 参考:“遥”——,从杭州到开封距离这么远,在古代确实要走几十天才能到。所以

 “遥”这个字读的时候要悠长,好像能感觉到路途迢递,山水阻隔的感觉。所以作者情不

 自禁地慨叹:何日去有家不能回的感觉怎么样——难过。

 “久”——作者离开家乡时间太长了,所以乡愁很浓。在这里“久”不是一个单纯的

 时间概念,更多的是一种心理感觉。当你对一个地方厌倦了,即使时间不太长,也会有度日如年的感觉。“久”可以看出作者已萌生了归去之意思。

 (2)家乡真有这么美好吗,我们看作者家乡到底有什么令人难以割舍

 参考: 渔郎

 这里是谁想谁了(“五月渔郎相忆否”在这盛夏五月的时节,故乡曾一起钓鱼的朋友们,

 你们是否想念我)不言己思家乡友朋,却写渔郎是否思念自己,这是从对方深一层的写

 法。这种写对方表达自己某种感情的写法,叫对写法,或反客为主。

 (3)故乡还有什么生活场景无数次出现在作者记忆之中

 ——小楫轻舟,梦入芙蓉浦。大家看课本插图,体会一下和亲密的儿时玩伴一起荡舟

 芙蓉浦的情景。

 ——优哉游哉、轻松惬意、无忧无虑、自由自在。想象越美好,越说明什么

 现实中痛苦。这样大家现在就不难理解“久作长安旅”所蕴含的感情了。

 还有这首词开头提到的“燎沉香,消溽暑”作者的烦闷也不仅仅是天气闷热引起的了。

 现在在长安的生活不是自己想要的生活,和在故乡的快乐形成了一种反差。

 (4) “梦入芙蓉浦”的芙蓉就是指的——荷花。这样就与前文照应起来了。情和景至

 此也融合为一体了即上下两阕联系的媒介就是风荷了。

 五、总结:

 周邦彦的词以富艳精工著称,但这首《苏幕遮》“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清新

 自然,是清真词中少数的例外。词以写雨后风荷为中心,引入故乡归梦。这首词语言朴素生动,创造形象优美。整首词无一句用典,主要用从生活中提炼出的词语,准确而又生动地表现出荷花的神韵,抒写了自己淡淡的乡愁,创造出清新淡雅的意境。

《行路难》是乐府旧题,很多诗人均用过此题,其中最著名的是唐代伟大诗人李白创作的《行路难》三首。下面是该课文的教案设计,欢迎阅读参考!

 学习目标

1通过自主研讨,理解诗人怀才不遇的情怀。

2通过反复诵读,做到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全诗。

3体会诗人悲愤中不乏豪迈, 失意中仍怀希望的思想境界。

 学习重点

体会诗人悲愤中不乏豪迈, 失意中仍怀希望的思想境界。

 学法指导

鉴赏诗歌的一般步骤:

1、读懂大意;2、知人论诗;3、领悟情感;4、赏析技巧

 学习过程

一、课前预习

(一)相关链接:

作家作品写作背景

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年轻时即漫游全国各地,曾经至长安,供奉翰林,但不久遭谗去职。晚年漂泊东南一带,最后病死于当涂。其诗多强烈抨击当时的黑暗现实,深切关怀时局安危,热爱祖国山河,同情下层人民,鄙夷世俗,蔑视权贵;但也往往流露出一些饮酒求仙、放纵享乐的消极思想。他善于从民间吸取营养,想象丰富奇特,风格雄健奔放,色调瑰奇绚丽,是中国文学史上继屈原之后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

(二)知识预习

1、字音、字形、字义。

解释1樽(zūn):古代盛酒的器具,以金为饰。

2清酒:清醇的美酒。

3斗十千:一斗值十千钱(即万钱),形容酒美价高。

4珍羞:珍贵的菜肴。羞:同“馐”,美味的食物。直:通“值”,价值。

5箸(zhù):筷子。

6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这两句暗用典故:姜太公吕尚曾在渭水的磻溪上钓鱼,得遇周文王,助周灭商;伊尹曾梦见自己乘船从日月旁边经过,后被商汤聘请,助商灭夏。这两句表示诗人自己对从政仍有所期待。碧:一作“坐”。

7多岐路,今安在:岔道这么多,如今身在何处岐:一作“歧”。安:哪里。

8长风破浪:比喻实现政治理想。据《宋书·宗悫传》载:宗悫少年时,叔父宗炳问他的志向,他说:“愿乘长风破万里浪。”

9云帆:高高的船帆。船在海里航行,因天水相连,船帆好像出没在云雾之中。

2说出诗的大意。

译文: 金杯中的美酒一斗价高十千,玉盘里的佳肴则值万钱。 但是我放下杯子,放下筷子,不能下咽,抽出宝剑,环顾四周,心中一片茫然。 想渡过黄河,冰雪却冻封了河川;准备登上太行山,大雪又堆满了山。 闲来垂钓向往有姜太公般的机遇,又想象是伊尹梦见驾船经过太阳的旁边。 行路难啊!行路难!岔路又多,如今的道路又在哪里 总会有一天,我能乘长风破万里浪,高挂着风帆渡过茫茫大海,到达理想彼岸。

二、课堂探究

(一)导入新课:

唐玄宗时期,李白经朋友引荐到京城长安做了小官,这让李白很是郁闷,要知道他原想是辅佐帝王,成就伟业的。于是李白便常和朋友饮酒作乐,杜甫曾写诗说:“李白斗酒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更不幸的是他得罪了当时权重一时的太监高力士,被迫离开长安,离开长安前,李白写下了三首《行路难》表达自己抑郁不平的心情,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是其中的一首。

二、解题

《行路难》是乐府《杂曲歌辞》旧题。这首诗是李白在天宝三载离开长安时所作。诗中写世路艰难,反映了政治上遭遇挫折后,诗人内心的强烈苦闷、愤郁和不平;同时又表现了诗人的倔强、自信和对理想的执着追求,展示了诗人力图从苦闷中挣脱出来的强大精神力量。

三、整体感知,理解诗意

1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停杯投著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叙事开篇,化用南朝宋诗人鲍照《拟行路难》第六首开头“对案不能食,拔剑击柱长叹息”,用夸张的笔法,写“金樽清酒”,“玉盘珍馐” 的宴饮,诗人却停杯,投箸,拔剑不能饮,心茫然。其情感又有别于《拟行路难》。

2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联想而过渡,诗人想“渡黄河,登太行”,但是“冰塞川,雪满山”, 这是象征人生道路的艰难,寓含一种无限的悲愤。现实之路虽然坎坷,但梦还在,理想还在。诗人联想到吕尚未遇文王时,曾在渭水的磻溪垂钓;伊尹受汤聘前,曾梦见乘舟经过日月旁边,吕尚伊尹最后他们实现了自己的愿望。这两个典故表达诗人要像他们那样有为于当世。

3“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

直接抒情,诗人一向所抱的“辅弼天下”的愿望,一直无法实现,因此悲叹“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

这四句节奏短促,反复感叹过去自己那坎坷不平的人生道路,表现出进退失据而又不甘自弃,继续探索寻求出路的复杂心理。

4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诗的结尾,用典表达要像宗悫那样,乘长风,破万里浪,施展自己的政治抱负。在沉郁中振起,相信自己必然会有施展才能的时候。

最后两句诗人唱出了充满信心与展望的强音。

李白毕竟是盛唐的大诗人,他悲而不伤,那积极用世的强烈要求终于使他摆脱了歧路彷徨的苦闷。他相信尽管前路障碍重重,但仍将会有一天,乘长风破万里浪,挂上云帆,横渡沧海,到达理想的彼岸。

诗人用“长风破浪”比喻其宏伟抱负,接以“会有时”,肯定这一抱负有施展的时候。其坚定的信念,不屈的精神,表现得何等豪迈、直爽!

“直挂云帆济沧海”由乘长风破万里浪推演而来,创造出一个雄浑阔大的意象,融入了诗人“辅弼天下”,大济苍生的宏伟蓝图。

四、品读诗歌。

我从 这(几句)句诗中,读出了一个 的李白。 因为 。

示例:我从“停杯投著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这句诗中,读出了一个内心苦闷的李白。因为前面写到“金樽清酒”“玉盘珍羞”,如此美味佳肴,李白竟然食不知味,可见此时的诗人,心中充满着一种怀才不遇,人生失意的苦闷。

我从“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这句诗中,读出了一个内心迷茫,前途艰难的李白。因为诗人想“渡黄河,登太行”,但是“冰塞川,雪满山”, 这让人联想到诗人正感叹人生道路的艰难,寓含一种无限的悲愤。

我从“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这句诗中,看到了一个充满希望,理想未灭的李白。因为诗人借“垂钓碧溪”“乘舟梦日”的典故,表达自己有朝一日能像古人一样,为统治者信任重用,建立一番伟业的信心。表现了诗人不甘消沉,继续追求的心境。

我从“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这句诗中,读出了一个内心愤慨痛苦的李白。因为诗人在这句诗中直抒胸臆。当他从乘舟梦日的理想和希望中醒来,回到壮志未酬的现实中,感到人生的艰难,因此向天地间发出这痛苦的呼喊。

我从“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这句诗中,读出了一个自强不息、乐观奋斗的李白。哪怕他正面对着现实的艰难,哪怕前路障碍重重,但他坚信自已总有一天会像宗悫一样,乘长风,破万里浪,横渡沧海,到达理想的彼岸。表现了诗人的倔强、自信和他对理想的执著和追求。

名句赏析: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这两句用了比喻的修辞,即照应诗题“行路难”也抒写诗人在长安经历仕途风波的深切体验和事与愿违的痛苦心情。这让诗人有多么的失意和无奈。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

尽管前路障碍重重,但诗人相信自己总会有一天高挂云帆,乘风破浪,横渡沧海,到达理想的彼岸,这是一种积极的追求,乐观的自信。 现在常用这两句诗表达自己有宏大的理想包袱和实现理想抱负的坚定的信念

五、体会特色:

本诗如何体现李白浪漫主义诗风的

1 巧用历史故事

2 夸张的描写,形象的比喻

3 跳跃式的结构,全诗共十四句,八十二个字,在七言歌行中只能算是短篇,但它跳荡纵横,具有长篇的气势格局。其重要原因之一,就在于他百步九折地揭示了诗人感情的激荡起伏、复杂变化。

全诗基调是昂扬激越、乐观向上的。

六、拓展提高:

在你生活或者学习的过程中,你也一定遇到过困难,遭遇过挫折,经受过痛苦,面对这样的境遇,你该如何对待

七、课堂小结:

李白在中国人民的心中,早已不只是一个诗人那么简单。他变成一则如风的传奇,吹拂着我们,使我们拾不得睁开现实的眼睛。

念他的名字,四壁间便彷佛溢满酒香。

念他的名字,胸怀里便彷佛擂动着豪气的鼓。

念他的名字,尊贵的帝王御手调羹。

念他的名字,掌权的高傲奴才也为他脱革化。

低声,念他的名字,他们看见水月轻晃,连死亡也也因为他变得浪漫,柔美。

今天的学习让我们进一步地了认识了李白,获得了有价值的人生感悟。在此我祝愿每一个同学都能“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三、课堂训练:

一)填空:

1诗中表现诗人内心苦闷抑郁和感情激荡变化的四个动作是:停、投、拔、顾。

2诗中暗示世路坎坷难行的句子: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3诗中用历史典故表现诗人仍心存被起用的希望(表现人生遭遇变幻莫测的句子):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船梦日边。与此意境、创作手法相同的有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

4诗中比喻人生道路虽然曲折,但是人生理想终会实现的句子: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5诗中反映李白不怕困难、勇往直前(道出了诗人坚信抱负必能实现的积极昂扬的豪气)的名句是: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二)简答:

1是什么原因使得诗人面对“金撙清酒”“玉盘珍馐”不能食

答:李白就要走了,出于对他的一片深情厚谊,朋友们设下盛宴为他送行。但是他端起酒杯却又推开了,拿起筷子却又放下了,他离开宴席,举目四顾,茫然不知所为。因浓重的忧郁和深沉的悲愤,使诗人酒不能咽 ,馐不能食。因奸佞之闭塞贤路,使诗人悲愤、忧郁。

2诗中借用历史故事的作用:借用吕尚垂钓的碧溪,伊尹梦舟日边的典故,梦想着自己有朝一日能象古人一样,为统治者信任重用,建立一番伟大的功业。当他的思绪再次回到现实中来的时候,仍然感到了生活的艰难。瞻望未来,只觉前路崎岖,歧路甚多,要走的路,究竟在哪里呢

3诗歌的最后一句表达怎样的志向

哪怕面前的道路,险峻而多歧,诗人却相信终有一天将长风万里浪,渡过大海,直达理想彼岸。突出表现了他准备冲破一切阻力,去施展自己抱负的豪迈气概和乐观精神。这是他唱出的最强音。

 课外拓展

1

背诵、翻译、理解课文。

2

练习:2011年河南省: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21—22题。(共4分)《行路难(其一)》

21“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2分)

22分析最后两句诗中的“破”“挂”妙在何处。(2分)

21对被重新任用有所期待,对未来仍抱有希望。(意思对即可。2分)22“破”“挂”富有动感、充满气势,充分表达了作者的乐观、自信和对理想的执著追求。(意思对即可。逗号前后各1分共2分)

 全诗着眼点:忧(功业、人才),全诗落脚点:志(一统天下) 。作者从人生的感慨过渡到政治理想,心境由狭变阔,情绪由低沉到高昂,因此从全诗高度来看,这也是一种先抑后扬的写法。

 五、演唱中总结,背诵全诗。

 一起演唱《短歌行》,在回读与感悟中进行课堂回顾诗歌鉴赏的要点:

 1、诗歌鉴赏过程:绘景-析境-悟情。

 2、诗歌暗码系统:抓感情词,从诗眼突破。

 3、诗歌主旨:分析每个句子对主旨的作用,诗句背后的隐含意。(青青子衿、呦呦鹿鸣……)

 4、诗歌意象、炼字。(乌鹊南飞)

 六、完成作业。

 附板书:

 《短歌行》板书

 人生短暂

 招纳贤才 忧: 求贤不得

 功业未就

曹操《短歌行》优秀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反复诵读,读懂诗意,读出诗情。

 2、品味语言,鉴赏写作手法,体味忧情。

 3、以“忧”为线索,揣摩诗歌情绪变化,理解作者的渴望招纳贤才以建功立业的心情。

 教学重点

 鉴赏诗歌的写作技巧。

 教学难点

 运用典故及点化诗句表达感情的技巧。

 教学方法

 朗读品味法、设疑讨论法、合作探讨法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2008年奥运会短跑第一人是谁博尔特。中国古代跑得最快的人是谁脑筋急转弯题

 2、俗话说:“乱世出英雄。”说到三国英雄,人们往往首先想到孙权、周瑜、诸葛亮等人。苏轼推崇周瑜,“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念奴娇、赤壁怀古》);辛弃疾崇拜孙权,“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唐代大诗人杜甫仰慕诸葛亮,他在《蜀相》中这样赞美诸葛亮:“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3、易中天教授在百家讲坛概括了人们对他的三个称谓:英雄、奸雄、奸贼。

 那么曹操在你心目中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同学们自由回答

 二、知人入诗,了解背景。

 1、曹操简介

 2、析诗题

 三、诵读感知,读出“忧” 情。

 1、听范读

 譬pì 如 呦呦yōu 子衿jīn 鼓瑟sè 可掇duō 越陌mò 度阡qiān 三匝zā

 2、学生自由读后,一个代表朗读

 (要求:力争区别出四个层次不同的感情:一层:忧伤。读得低沉,缓慢。二层:期待。读得平稳,悠扬。三层:喜悦。读得高亢,轻快。四层:自信。读得果断,坚定。)

 朗读时要注意停顿,四言诗,两两相隔;

 3、找诗眼

 学生回答诗眼是:

 4、齐诵,体味忧情

 四、知人论世,为何而“忧”。

 1、诗人为何而忧(找关键句)

 归纳总结:

 2、你觉得这种忧是消极的还是积极的呢我的回答是:

 五、品味鉴赏,何以写“忧”。

 提问:诗中曹操是如何抒发这种“忧”的

 1、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明确:朝露的含义是什么杜康能解愁吗

 2、青青子衿,悠悠我心。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

 明确:子衿、鹿鸣的含义是什么

 补充:所谓用“典”,是指在诗词中通过各种手法,或引用、或化用前人词句及旧事。

 3、明明如月,何时可掇忧从中来,不可断绝。

 明确:明月可掇吗明月寓意是什么反问加强愁情。

 4、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山不厌高,水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明确:①乌鹊南飞的形象比喻什么

 ②山不厌高,海不厌深:比兴手法的作用是什么

 ③周公吐哺,天下归心:用典表达了诗人的什么志向

 总结:诗人通过设问、比兴、用典等手法来抒写忧的。

 六、迁移拓展。

 1、古今名人向来对曹操的诗都有很高的评价。

 2、问题探究:在《三国演义》和戏剧舞台里曹操的性格特征是阴险、奸诈、残暴。这和曹操在《短歌行》等诗句所表现的形象有很大的差别,你怎样看待这个问题

 3、教师小结:欣赏《横槊赋诗》

 七、课堂小结。

 身处乱世的曹操尚有建功立业的坚定信念。我们生逢盛世,更要发愤图强,学好本领,铸造绚丽辉煌的人生!

 八、布置作业:1背诵 2系统集成

 板书设计:

 短歌行

 1 人生苦短 设问——引人思考

 忧(诗眼) 2 贤才难得 比兴——生动形象

 3 功业未就 用典——含蓄蕴藉

曹操《短歌行》优秀教案 篇3

 一、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诵读并背诵全诗。

 2、培养学生穿透诗文把握文章内涵的能力。

 3、教育学生自觉珍惜时间,树立远大志向。

 二、教学重难点

 体会诗人所流露的情感和人生态度,正确评价诗人。

 三、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说到曹操,历史上对他的评价众说纷纭,毁誉参半。易中天是这样评价曹操的:可爱的“奸雄”:聪明透顶,又愚不可及;奸诈妍猾,又坦率真诚;豁达大度,又疑神疑鬼;宽宏大量,又心胸狭窄。可以说是大家风范,小人嘴脸;英雄气派,儿女情怀:阎王脾气,菩萨心肠。

 曹操到底是怎样的人呢?这节课让我们走进《短歌行》来认识曹操。

 2、写作背景

 赤壁大战前夕,在曹军用铁锁连舟之后,曹操看着大军威武的气势,以为不日就可扫平四海,统一中原,不禁喜从中来,于是备齐鼓乐,以歌舞壮军威,饮至半夜,忽闻鸦声望南飞鸣而去。曹操感此景而持槊歌此《短歌行》,意下抒发了自己立志统一中原的雄心斗志,不禁令人感慨,可惜不久之后,曹操即被孙刘联军大败赤壁,然而这首不朽的乐府诗却被广为传唱。

 3、作者介绍

 曹操(155—220),字孟德,小名阿瞒,沛国谯郡(今安徽亳县)人,东汉末年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他“外定武功,内兴文学”:统一中国北方;他知人善察,唯才是举;也是建安文学的开创者和组织者。

 但历来人们对他毁誉参半。当年,汝南名士许劭称之为:“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陈寿在《三国志》中:“抑可谓非常之人,超世之杰矣。”戏曲舞台上常把曹操塑造成白脸奸臣,成为一一个阴险、残忍、狡诈、狠毒的人物。

 4、题目解说

 《短歌行》是汉乐府曲调名,“长歌”“短歌”是指歌词音节的长短而言《短歌行》是曹操按旧题写的新辞,原作共两首,课文选的是第一首,是曹操的传世名篇之一。

 5、层次结构

 全诗可分为四层:前八句为第一层,诗人慨叹人生有限,抒拨了诗人对时光流逝、功业未成的深沉感慨;次八句为第二层,通过思念贤才、宴饮嘉宾的'描写,表现了诗人求才若渴的心情;再次八句为第三层,写对贤才的仰慕,想象贤士到来,畅抒情谊;最后八句为第四层,写贤才择主和自己希望搜揽人才以完成统一事业的宏伟抱负。

 6、全文分析

 1、全诗反复出现一个“忧”字,那么诗人的心中究竟在“忧”什么?请用意象或原文诗句回答

 明确:

 (1)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慨当以慷,忧思难忘。

 (2)明明如月,何时可掇。忧从中来,不可断绝。

 2、这几句都运用了比喻的修辞,那么“朝露”和“明明”的本体是什么?由此可看出“忧”

 的内容是什么?

 明确:

 (1)作者把人生比作“朝露”,忧的内容是人生短暂、时光易逝。

 “朝露”:早上的露水,太阳升起,便转瞬即逝,所以用此意象来表达人生短暂之情。

 (2)作者用高高明月,不可掇,来比喻人才难求。忧的内容是“人才难求”。

 3、作者要找什么样的人才呢?又将以何种态度对待人才呢?用原文诗句回答

 明确:

 (1)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用典,借用《诗经》中的句子“青青子衿,悠悠我心”原句,原指姑娘思念情人,曹操把它借用过来,表达渴望得到有才学的人。

 (2)我有嘉宾,鼓瑟吹笙

 用典,引用《诗经小雅鹿鸣》中诗句,凝练生动地描写出对待人才的态度。

 用典作用:

 (1)委婉表意。诗中有不便直述者,可借典故之暗示。

 (2)诚少语辞之繁累。

 (3)充实内容、美化词句。

 (4)使立论有根据。引前人之言或事,以验证作者之理论。

 四、布置作业

 1、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背诵《短歌行》。

 2、课后练笔:《我眼中的曹操》。

曹操《短歌行》优秀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通过诵读和分析讨论,体味《短歌行》“忧”而奋发、慷慨悲凉的思想感情;希望能为学生学习古诗文提供一个一般性的样例(诵读熟悉-解决词句疑难-领悟思想情感-诵读巩固)。

 教学设想:

 1、贯彻两个思想:诵读是基础,尽量让学生自己讨论分析。

 2、本诗的思想感情还是较明显的,但如何深入理解,却是个难点;应该通过分析曹操的生平、为人及写作背景来评析,给学生一些相关的补充阅读材料是必要的。

 3、全课教学分为三块:初步体味(熟悉内容),深入体味(讨论分析其思想感情),巩固体味(诵读、听音乐)。深入体味部分用三个问题来结构(你对诗中哪个句子有感触?“忧”、“求贤”各为了什么?曹操何许人也?)。

 教学过程:

 (课前先发“补充阅读材料”,板书题目、作者)

 一、熟悉诗歌

 1、导入:

 导语:(指黑板)这个人大家认识吗?我们在初中的课文《青梅煮洒论英雄》中曾和他见过,《三国演义》电视剧播出后,大家和他也就频频见面了。《短歌行》大家听过吗?在《三国演义》的赤壁之战中,就有一段曹操“横槊赋诗”的场面,唱的就是这首《短歌行》;同学们谁会唱这首歌吗?――我会,我给唱唱看好吗?

 自唱《短歌行》。

 (过渡语:遇到古诗文,我们怎样进行学习呢?首先是不管三七二十一,先把它背下来再说)

 2、要求学生用5分钟的时间来背诵全诗,之后齐声背诵。

 (过渡语:……接着再来解决古诗文中的疑难问题)

 3、解决难懂的字词句(要求学生参看注解,提出不懂之处,一起解决。如“譬如朝露,去日苦多”,如“但为君故,沉吟至今”,如“呦呦鹿鸣,食野之苹”,如“月明星稀,乌鸦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

 4、叫2个学生个读诗歌。分别叫他们说说自己为什么要这样读诗。再指出其优缺点。

 二、分析诗歌的思想感情。

 (过渡语:……之后,我们再来领悟古诗文的思想感情)

 1、 讨论分析“名句”。

 叫学生说说哪个句子对他有启发。(如“对酒当歌,人生几何”、“何以解忧,唯有杜康”、“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2、明确“忧”和“求贤”的思想情感内涵。

 (1)提问:你以为在本诗第一段中曹操表达了怎样的感情呢?(忧)从哪个句子可以看出呢?忧的是什么呢?(人生苦短)

 (板书:对酒当歌,忧的是人生苦短)

 (2)、那么从本诗后三段来看,作者表达的是什么样的感情呢?(求贤)

 从哪些句子可以看出呢?

 作者为了什么而“求贤”呢?(求贤才为己用,实现统一天下的宏伟壮志)

 (板书:求贤若渴,求的是一统天下)

 3、解决“忧”和“求贤”的统一问题:

 结合板书,提问:既然曹操那么“忧”,又深知“人生苦短”,为什么没有真的“唯有杜康”了呢,还要那么辛苦地“但为君故,沉吟至今”,还要去“明明如月,何时可掇”呢,还要去“忧从中来,不可断绝”呢,还要去“周公吐哺”呢?要做什么“统一大业”呢?岂不很苦吗?因为世上多的是“享用人生”的人,多的是庸庸碌碌但较安逸的人。(曹操何许人也?)

 要求学生讲讲他自己所知道的曹操。(可以是对曹操的评价,也可以是曹操的人生态度,也可以是你知道的曹操的一些故事)

 结论:曹操乃世之英雄,《短歌行》乃英雄之慷慨悲歌。

 (板书:英雄之慷慨悲歌)

 三、诵读体会:

 (过渡语:……最后,还是要归结到诵读上来,通过诵读进行巩固。――诵读是学习古诗文的根本大法)

 1、叫2个学生个读(配乐),分别叫他们说说为什么这么处理,再简评;再齐声诵读。

 2、听歌曲《短歌行》。

 板书:

 短歌行 曹操

 对酒当歌,忧的是人生苦短

 英雄的慷慨悲歌

 求贤若渴,求的是一统天下

 上课的准备内容:

 诵读的背景音乐、《短歌行》歌曲、电脑和音箱。

 教学补充阅读材料。

幼儿园语言诗歌教案5篇

在学习、工作或生活中,许多人都接触过一些比较经典的诗歌吧,诗歌一般饱含丰富的想象、联想和幻想。下面是我给大家整理的幼儿园语言诗歌教案,希望大家喜欢!

幼儿园语言诗歌教案精选篇1

教案目标:

1、在幼儿对诗歌有了初步印象的基础上,帮助幼儿理解诗歌的语言及画面,知道泡泡与其他两个事物的关系。

2、帮助幼儿体验诗歌明快且活泼有趣的情感基调,以便更好地把握诗的内涵。

3、指导幼儿寻找、观察“泡泡”,并模仿诗歌的句式,进行仿编。

教案准备:

1、与诗歌对应教具一套。(星星、月亮、雨点、乌云、葡萄、藤儿、小朋友、音符、欢笑等)

2、幼儿操作教具若干份。(小草、小花、高山、大地、彩虹、苹果、梨、果树、蝌蚪、青蛙、鸡蛋、母鸡、海浪、大海等)

教案过程:

一、吹泡泡。

1、随音乐自由唱唱跳跳吹泡泡的歌曲,体验快乐情绪。

2、老师:我们吹泡泡是怎样的?(圆圆的,有大、有小)

3、今天老师这里还有许多泡泡,和你们吹的泡泡不一样,我们来看看是什么泡泡?

二、出示,欣赏诗歌。

1、出示星星。老师提问:

a、这是什么泡泡?

b、星星是谁吹出的泡泡?

c、为什么说星星是月亮吹出的泡泡?(因为月亮和星星总是在夜晚一起出现,而月亮比星星大,就好像星星的妈妈,所以说星星是月亮吹出的泡泡)

2、出示雨点。老师提问:

a、这是什么泡泡?

b、雨点是谁吹出的泡泡?

c、为什么说雨点是乌云吹出的泡泡?

3、出示葡萄。老师提问:

a、这是什么泡泡?

b、葡萄是谁吹出的泡泡?

c、为什么说葡萄是藤儿吹出的泡泡?

d、藤儿还会吹出哪些泡泡?

4、根据,师生共同念上面三句。

a、现在我们把“什么是什么吹出的泡泡”连起来讲一讲。教师接上最后一句:我吹出的泡泡是一首首歌谣,一串串欢笑。

b、老师提问:我吹出的泡泡是什么?

为什么我吹出的泡泡是一首首歌谣,一串串欢笑?(因为我吹泡泡是的心情和唱歌、欢笑是的心情一样,都很开心,所以……)

5、集体念诗歌两遍。

三、启发仿编。

1、在我们的生活中还有许多泡泡,现在请你们到后面去找一找,说说你找到的是什么泡泡。(幼儿自由选择“泡泡”,如:蝌蚪、海浪等)

2、依次请三名幼儿示范仿编。并把第一个幼儿的替换到黑板上。

3、全体幼儿进行仿编。每三个一组把编出来的诗歌念给客人老师听。

四、结束部分。

小朋友你们真棒,又编出了那么好听的诗歌。

除了这些在我们生活中还有哪些泡泡呢?请小朋友回去再想一想、找一找,也把它编成好听的诗歌好吗?

幼儿听音乐走出活动室。

幼儿园语言诗歌教案精选篇2

活动目标:

1、理解诗歌内容,知道雨给大自然带来的好处,学习动词张(嘴巴)、摇(尾巴)、发(了芽)。(重点)

2、能用较连贯、完整的语言朗诵诗歌,并加上适当的动作。(难点)

3、感受小雨点给花朵、鱼儿、种子带来的快乐。

4、理解故事内容,记清主要情节,初步学习人物的简单对话。

5、理解故事内容,能认真倾听,有良好的倾听习惯。

活动准备:

1、课前引导幼儿观察下雨时小雨点都落在哪里。

2、课件、音乐、与诗歌内容相符的操作。

活动过程:

一、播放"下雨"的录音,引导幼儿说说小雨点落下来的声音。

提问:小雨点落下来会发出什么声音?小雨点都会落在哪些地方?

二、逐幅观看课件,引导幼儿初步理解儿歌内容,学习动词:张(嘴巴)、摇(尾巴)、发(了芽)。

提问:

1、小雨点落在了哪里?花园里、池塘里、田野里有谁?

2、花朵、鱼儿、种子喝到雨水会怎样?它们的心情怎样?学习动词并引导幼儿用动作表现动词。

教师引导幼儿将看到的、听到的、或想象到的大胆地用自己的语言进行表达,并以诗歌内容进行小结。

三、利用操作,引导幼儿学习朗诵诗歌。

1、教师有感情地朗诵诗歌,幼儿完整欣赏。

提问:听了这首诗歌你的心情怎样?你最喜欢诗歌里的哪一句?(引导幼儿用诗歌里的语句进行回答)同时教师利用进行操作,进一步巩固幼儿对诗歌的理解。

2、师幼完整朗诵诗歌。

3、引导幼儿边朗诵边加动作进行表演,进一步感受小雨点给花朵、鱼儿、种子等带来的快乐。

四、幼儿听音乐离开活动室。

教学反思:

此次活动圆满结束!活动前我为幼儿创设了宽松自由的活动氛围,让幼儿在宽松自由的氛围中轻松获得锻炼与提高。活动过程中,幼儿表现的积极主动,都能用较完整的语言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并能主动与同伴交流。

幼儿园语言诗歌教案精选篇3

活动目标:

1、能在掌握诗歌内容的基础上初步理解诗歌的寓意。

2、能大胆地朗读诗歌。

3、激发幼儿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4、引导幼儿在诗歌中学习,感悟生活。

5、鼓励幼儿大胆的猜猜、讲讲、动动。

活动准备:

1、户外散步时观察牵牛花,狗尾巴草,

2、教学挂图

活动过程:

1、谈话引入主题:“你知道的牵牛花,狗尾巴草是什么样子你喜欢他们吗?为什么?

2、结合教学挂图,教师朗读诗歌,提问:

(1)、为什么“我”喜欢牵牛花,牵牛花是怎样的?

(2)、为什么“我”爱狗尾巴草,尾巴草是怎样的?

3、幼儿学习朗诵诗歌,鼓励幼儿有感情地朗诵诗歌。

4、组织幼儿讨论,牵牛花,狗尾巴草都是十分平凡的花草,可它们都有不平凡的地方,我们可以向它们学习些什么?

幼儿园语言诗歌教案精选篇4

活动目标:

1能较连贯得朗诵散文诗,体验其中优美的意境和丰富的想象。

2理解词语:绿绿的、高高的、清清的、甜甜的和乐呵呵的。

3学会有感情地朗诵诗歌,大胆参与讨论。

4萌发对文学作品的兴趣。

5引导幼儿在诗歌中学习,感悟生活。

活动重难点:

重点:理解词语:绿绿的、高高的、清清的、甜甜的和乐呵呵的。

难点:能较连贯得朗诵散文诗,体验其中优美的意境和丰富的想象。

活动准备:

物质:散文诗挂图、动物叫声:蝉、蟋蟀和青蛙的叫声。

知识:已有的生活经验。

活动过程:

一、导入:

播放动物叫声:蝉、蟋蟀和青蛙的声音,请幼儿听,说说这是什么声音谁的叫声一起学一学。

二、展开:

1讨论:什么季节才会有这些动物小结:夏天,这些动物会唱歌。

2出示挂图,朗诵散文诗《夏天的歌》,通过提问帮助幼儿理解内容。

(1)散文诗中哪些动物会唱歌它们是怎样唱的在哪里唱的引导幼儿用散文诗中的语言进行描述。

(2)夏天的歌还体现在哪里用散文诗中的语言进行描述。

3请幼儿随教师小声朗诵散文诗,初步感受散文诗中的意境和丰富的想象。

4启发幼儿说说自己喜欢散文诗中哪些句子学习形容词:绿绿的、高高的、清清的、甜甜的和乐呵呵的。

5分组采用一问一答形式朗诵散文诗。

6鼓励幼儿自由结伴朗诵散文诗。

三、延伸:

仿编散文诗《夏天的歌》,夏天的歌除了知了、青蛙的歌声,还体现在哪里

幼儿园语言诗歌教案精选篇5

活动目标:

1、理解诗歌的内容及诗歌中表现的春天的趣味。

2、感受春天的美,激发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3、学会有感情地朗诵诗歌,大胆参与讨论。

4、萌发对文学作品的兴趣。

5、引导幼儿在诗歌中学习,感悟生活。

活动准备:

课件,三本书,绘画材料。

活动过程:

1、听着《春天在哪里》的音乐进活动室。

美丽的春天在哪里?美丽的春天还在春姑娘为你们带来的这三本书里。

2、理解诗歌内容。

(1)出示第一本书,这是一本什么样的书?(彩色的书)猜猜书里有什么?

(2)出示第二本书,这是一本什么样的书?(边打开边问)

谁在书里笑了?(小朋友),小朋友是怎么笑的?小朋友为什么笑了?

(3)出示第三本书,这是一本什么样的书?(边打开边问)

是谁在唱歌,它是怎么唱的?谁还会在春天里唱歌?

3、整体欣赏诗歌,看课件。

春姑娘真能干,还把这三本书写进了一首好听的诗歌里,我们一起听听。

4、欣赏诗歌,感受春天的美。

诗歌里说春天是三本书,是哪三本书?你最喜欢哪一本?

(1)欣赏第一段后提问:你最喜欢这本书里的哪一句话?

(2)春天还是一本会笑的书,我们一起看看(欣赏)。谁在

春天里笑了?还有谁也在春天里笑了?小池塘是怎样笑的?

小池塘为什么笑?

(3)播发第三段。提问:你最喜欢听书里谁唱的歌?

5、朗诵诗歌

(1)让我们完整地听一遍这首春天的诗歌(再一次欣赏一遍),小朋友可以轻轻的跟念,集体朗诵。

(2)和老师一起边看图边念这首诗歌。

(3)春天可真美,让我们一起用好听的声音来念这首诗歌。

(4)游戏:老师念诗歌的前半句,小朋友念诗歌的后半句。

6、制作封面,表现春天的美。

(1)把春姑娘带给我们的三本书合在一起就变成了一本美丽的春天的书,我们一起为这本书做张好看的封面,好吗?幼儿绘画。

(2)幼儿相互介绍自己画的内容。

(3)小朋友,美丽的春天已经来到我们的身边,让我们一起去找一找吧!

  李白 将进酒 教案

  教学目标

  1把握本文的情感基调,通过朗读体会作品豪迈奔放的特点。

  2引导学生通过对诗句的鉴赏来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3激发学生学习李白诗歌的兴趣。

  教学重点

  理解本诗中诗人情感并把握其变化。

  教学时数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在中国文学史上,诗与酒相从相随,几乎有一种天然的缘分。中国诗人大多爱喝酒,且多半是因为“愁”了才喝酒,为何愁?多得很,仕途失意、功业未成、思妻念子,一言概之,就是生活不如意。多少诗人因酒忘却人生的痛苦忧愁,因酒在自由的时空尽情翱翔、因酒而丢掉面具口吐真言、因酒而成就传世佳作。

  唐代的天才诗人李白尤为突出,他是“诗仙”,有自称是“酒中仙”,时人也号之为“酒圣”。古时酒店都爱挂上“太白遗风”、“太白世家”的招牌直至现在。

  杜甫的《饮中八仙歌》中说:

  李白一斗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嗜酒)

  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

  二常识简介

  1解题

  ⑴《将进酒》原为汉乐府的曲调,意即“劝酒歌”,多以饮酒放歌为内容。将,请、愿之意,《诗经•卫风•氓》中有“将子无怒”句。这个“将”与诗句“呼儿将出换美酒”的“将”音义不同 。

  2作品背景

  这首诗是一首劝酒歌,大约作于唐玄宗天宝十一年,即安史之乱前四五年光景。当时唐玄宗耽于女色,先后将政事交给奸相李林甫和杨国忠,官场一片黑暗,豪门贵族只顾寻欢作乐,不以国事为念,社会腐败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诗人对此极为不满,但他又无力改变这种状况,只能用消极的办法进行反抗,借酒销愁,“但愿长醉不复醒。”诗人借题发挥,尽吐郁积在胸中的不平之气,这种反抗方式,跟《梦游天姥吟留别》中借寻仙表现不事权贵的意志的写法颇为相似。

  三整体感知

  1放录音,要求学生听清字音,听出节奏,听出感情基调。

  2学生朗读或默读课文,圈点难字生词,结合注释理解。

  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⑴莫使金樽空对月 ⑵烹羊宰牛且为乐

  ⑶钟鼓馔玉不足贵 ⑷斗酒十千恣欢谑

  四 鉴赏情感

  1这首诗,诗人感情的大起大落是一个显著的特点,这就是豪放的表现。作者在这首诗中的情感有着怎样的变化?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呢?

  明确:这首诗的基调是愤激,诗人感情的发展变化:悲→ 欢→愤→狂

  ①开头四句写悲。李白和朋友开怀畅饮的颍阳离黄河不远,因此作者以黄河起兴。黄河自西而来,如从天而降,一泻千里,直奔东海。上句写大河之来,上句写大河之去,形成咏叹味。接着四句向人们喻示时光流逝迅疾,一去不返,人生由青春至衰老不过“朝”“暮”间事。两个长句,既用比喻——以河水一去不返喻人生易逝,又用反衬——以黄河的伟大永恒。衬托生命的渺小脆弱,更从空间和时间两方面夸张。这个开端可谓悲感已极。

  ②“人生”以下六句写欢。但诗人深知“白发如丝悲何益”(《前有樽酒行》),因而立即转悲为欢。尽管诗人在政治上并不“得意”,但在他看来,朋友间的聚会也同样是人生中的快事,大家何不高高兴兴地痛饮一场呢!想到这,他顿生豪情,相信自己将来必能作出一番事业,对区区金钱也毫不在意。于是连呼“烹羊宰牛”,准备像东汉大学者郑玄那样“一饮三百杯”。诗人这种欢乐感情是真实的,也是高尚的,不同于凡夫俗子的只图一醉方休,因为他说出了“尽欢”的正当理由。

  ③“钟鼓”以下六句写愤激之情。待到酒宴开始,诗人举杯劝饮,他的感情突然由欢乐转为愤激,这是因为他要借此把长期郁积在胸的不平之气一齐宣泄出来。他鄙弃那结党营私、排斥贤能的豪门贵族集团,因而说“钟鼓馔玉不足贵”;他憎恨这些人的黑暗卑污行径,因而说“但愿长醉不复醒”——这两句诗可以说集中地表现了他自离开长安至今的愤激之情。但这又不仅是为了一己遭遇,他还想到了“古来圣贤”(其中大概有孔子、孟子一类人,也有屈原、贾生一类人),他们有经天纬地的才能而不为统治者所用。诗人说他们“寂寞”,不是否定他们,而是为他们惋惜乃至抱不平。尤其是曹植——这是他十分景仰的人,他赞扬曹植的豪华酒宴,其实是为曹植的怀才不遇抱恨终生而叹惋,兼以自况。这就加深了诗人的愤激之情,为结尾说的“万古愁”埋下了伏笔。

  ④“主人”句至结尾写狂放之情。这一层写诗人要将一切价值昂贵之物都拿来“换美酒”,真是狂放到了极点。这是可信的,因为上文说过“千金散尽还复来”。这种狂放,从实质上看,是诗人的悲之重、欢之浓和愤激之深的集中表现。至此,再用“同销万古愁”来结束全诗,自有水到渠成之效。

  2诗歌表现了怎样的主题?

  明确:“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复醒”成为主旨句的原因:表达对现实的不满,抒发自己怀才不遇的情感。

  3诗人说到“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为什么单举曹植为例?

  (钦佩他的才华;同情他的不幸;兼以自况。)

  4为什么“愁”令李白难以释怀,要借酒来消

  为自己怀才不遇的悲伤叹息;为古来圣贤不得重用而扼腕悲叹。

  5从这首诗的哪些语句你能读出李白的豪放飘逸的诗风?

  诗中的有些夸张写法是凭借数字来表现的,例如用“一饮三百杯”表现豪饮,用“斗酒十千”表现酒价的昂贵,用“万古愁”表现愁的深广;有些则属于感觉的夸大,如“黄河之水天上来”极言黄河源头之高,“朝如青丝暮成雪”极言人生短促。诸如此类的夸张句都有力地说明诗人横放杰出,用辞大胆,他人莫及,也表现了他那豪放飘逸的诗风。

  五比较阅读

  “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复醒。”跟“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两者在感情和写作技巧上有什么不同?

  感情: 内容上相同的是,都表现了诗人对权贵的鄙弃和蔑视的态度;所不同的是,前者所谓“开心颜”包含着个人对精神自由的追求,而后者所谓“长醉不复醒”显得消极一些。总起来说,前者于愤激中略见低沉,后者于愤激中略见昂扬。

  技巧: 在表达形式上二者的不同是很明显的。前者是直白,锋芒直指“权贵”;后者是曲达,以“钟鼓馔玉”借代权贵。

  之所以有上述不同,可能跟诗人创作时的心境和所选用的题材有关。《梦游天姥吟留别》写于初离长安之时,诗人余恨未消,又以游仙为题材,而“安能”二句有卒章显志的作用,不能不直截了当地说出诗人心中的意愿;而《将进酒》作于此后约七年光景,又值朋友欢聚饮酒,尽吐胸中块垒,也要跟饮酒合在一起说,因而只能采用曲达。

  六作业布置

  ⑴背诵《将进酒》 ⑵整理文言字词

#教案# 导语教案包括教材简析和学生分析、教学目的、重难点、教学准备、教学过程及练习设计等。 考 网准备了以下内容,希望对你有帮助!

篇一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第四课《古诗三首》课文原文

 山行

 唐杜牧

 远上寒山石径斜,

 白云生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

 霜叶红于二月花。

 赠刘景文

 宋苏轼

 荷尽已无擎雨盖,

 菊残犹有傲霜枝。

 一年好景君须记,

 正是橙黄橘绿时。

 夜书所见

 宋叶绍翁

 萧萧梧叶送寒声,

 江上秋风动客情。

 知有儿童挑促织,

篇二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第四课《古诗三首》知识点

 一、我会写

 寒hán(严寒、寒冷、寒来暑往)

 径jìng(径直、途径、大相径庭)

 斜xié(斜线、斜坡、目不斜视)

 霜shuāng(霜冻、风霜、霜期)

 赠zèng(赠言、赠送、回赠)

 刘liú(姓刘、刘海儿)

 盖gài(盖楼、盖章、掩盖)

 菊jú(菊花、赏菊、春兰秋菊)

 残cán(残缺、残害、残酷)

 君jūn(君子、君臣、国君)

 橙chéng(橙红、橙色、鲜橙)

 送sòng(欢送、送来、送别)

 挑tiǎo(挑逗、挑动、挑拨)

 二、我会认

 犹yóu(犹如、犹有、记忆犹新)

 傲ào(骄傲、傲骨、傲慢无礼)

 橘jú(橘子、橘红色、橙黄橘绿)

 三、多音字

 行 háng(银行) xíng(不行)

 挑 tiǎo(挑灯) tiāo(挑选)

 四、古诗诗意

 山行诗意:一条弯弯曲曲的小路蜿蜒伸向山顶,在白云飘浮的地方有几户人家。停下来欣赏这枫林的景色,那火红的枫叶比江南二月的花还要红。

 赠刘景文诗意:荷叶败尽,像一把遮雨的伞似的叶子和根茎上再也不像夏天那样亭亭玉立,菊花也已枯萎,但那傲霜挺拔的菊枝在寒风中依然显得生机勃勃。别以为一年的好景将尽,你必须记住,最美景是在初冬橙黄桔绿的时节啊!

 夜书所见诗意:萧萧秋风吹动梧桐树的叶子,送来阵阵寒意,江上的秋风让客游在外的诗人不禁思念起自己的家乡。猜想是孩子们在捉蟋蟀,因为夜深了,他忽然看到远处篱笆下的灯火。

 五、问题归纳

 1《山行》这首诗写的是哪个季节的景物?从哪些地方发现的?

 《山行》这首诗写的是秋天的景物。从“寒山”“霜叶红于二月花”看出来的。

 2《赠刘景文》这首诗写了秋天哪些自然景物?你还知道秋天哪些景物是什么样?

 《赠刘景文》这首诗写了秋季的景色,从枯荷(荷尽已无擎雨盖)、残菊(菊残犹有傲霜枝)、“橙黄橘绿时”这些地方发现的。我还知道秋天秋天的风,卷起了片片黄叶,在街道和巷子里吹。又到家家户户储存秋菜的季节了。大白菜、土豆、萝卜、冬瓜……堆满了菜店的棚子。

 3《夜书所见》诗人在瑟瑟秋风中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夜书所见》诗人在瑟瑟秋风中看到了秋叶、秋风、秋江、秋灯、想到了儿童在明亮的灯光照耀下挑促织。

 六、课文主题

 《山行》是一首明丽、充满生气描写和赞美深秋山林景色的秋景诗。作者以丰富的想象,生动的描写,凝炼的语言写的是在“山行”途中目之所及的景物,表达了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赠刘景文》诗人一反悲秋的调子,突出了秋天是收获的季节,唤起学生面对生活要乐观向上,不泄气,珍惜现在的大好时光。

篇三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第四课《古诗三首》教案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默写《山行》。

 2学会本课生字认识10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掌握多音字“挑”的读音和用法。

 3理解诗句中的词语,并能根据和关键词的意思理解古诗的大意。能联系诗句,说说诗中的秋天给自己留下的印象。

 4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景象,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体会诗人对秋天的赞美之情。

 教学重难点:

 1理解诗句中的词语,并能根据和关键词的意思理解古诗的大意。能联系诗句,说说诗中的秋天给自己留下的印象。

 2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谈话导入。

 一年有四季,四季各不同,你喜欢哪个季节?说一说理由。

 四季风景如画,四季都是诗情画意的。在这美好的秋天,我们就来一起学习三首关于秋天的诗歌。

 板书,齐读课题。

 我们先来学习第一首诗歌《山行》。

 二、整体感知

 1认识作者。

 杜牧(公元803-约852年):唐代诗人,字牧之,号樊川居士,京兆万年(陕西西安)人。晚唐杰出诗人,尤以七言绝句著称。著有《樊川文集》。人称“小杜”,以别于杜甫。与李商隐并称“小李杜”。“大李杜”指李白和杜甫。

 你还知道杜牧的其他诗歌吗?

 预设:《清明》、《秋夕》等。

 2听《山行》的朗读,画出生字词,读准字音、注意字形,画出不理解的字词。

 3自由朗读《山行》:

 (1)读准字音,把诗句读通顺。

 (2)画出难理解的字、词。

 (3)图文对照,作者在山里行走时看到了怎样的景象。

 4出示诗歌,指导学生读好节奏。

 预设: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5教师检查学生对课文的朗读情况,要求能读准字音,读通句子,不丢字,不添字,不重复。努力把文章读流利,有感情地朗读。

 三、学习生字

 1出示生字:径、斜。

 领读生字,注音拼读。

 结合,理解生字的意思。

 径:小路。

 斜:不正。

 石径斜:石板小路弯弯曲曲。

 2你认为哪些词语的意思比较难懂,小组内相互质疑解答。

 预设:

 生:产生,生出。

 坐:因为。

 晚:晚秋。

 于:比的意思。

 四、研读古诗

 (一)诗人在山中行走看到了什么景物?

 预设:寒山、石径、白云、人家、枫林、霜叶

 结合,解释重点词语。

 寒山:深秋的山。

 霜叶:被霜打过的枫叶。

 (二)用自己的话描述一下《山行》中的风景。

 学生结合景物提示,描述风景。

 (三)小组说一说诗歌的意思。

 (四)抓字眼,晓诗意。

 1作者说“白云生处有人家”,这里用“白云深处”也是可以的,“生处”与“深处”有何区别?

 预设:

 “深”是浓厚,浓郁的意思。

 “生”是生出,存在的意思。

 “生处”为云之源头,给人高山之巅、更为遥远的感觉,同时又有云腾雾涌、白云飘忽的动态感。应当是“生”字好于“深”字。

 2“霜叶红于二月花”中“红于”改为“红如”效果一样吗?

 学生看图思考,然后表达观点。

 预设:

 因为“红如”不过和春花一样,无非是装点自然美景而已;而“红于”则是春花所不能比拟的,不仅仅是色彩更鲜艳,而且更能耐寒,经得起风霜考验。

 (五)入诗境,悟诗情。

 1出示古诗,简析诗歌中的风景。

 前两句和后两句写景有何不同?前两句和后两句诗人的感受有何不同?

 预设:

 前两句抓住“寒”字,描绘了一种辽阔深远的远景。

 后两句抓住“红”字,描写了一种秋比春美的近景。

 2你更喜欢哪两句?为什么?

 预设:

 后两句是千古名句。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这两句诗采用了非常有新意的对比,用红叶比春花,在美的基础上渲染了一层坚强。诗人表达了自己独特的情感,古诗中写秋的诗文大多是悲凉的,而这首诗却表达了一种喜爱的情感。古诗的诗意富有哲理,这两句成为千古绝唱的重要原因就是它富有哲理:把枫叶经霜象征为经受挫折、磨难,然而“经霜色愈浓”。因而,这句诗就有了鼓舞、激励人们的作用。

 五、学写生字

 美好的诗意要用美好的文字表现,这首诗中还有这几个生字需要我们会写,现在让我们拿出小手来写生字吧,相信你也可以写得很好。

 1课件出示“寒、径、斜、霜”等4个生字。

 引导学生运用学过的方法自主认字,说说自己是从什么渠道或通过什么方法认识的。

 2打开“优教学生字”,逐个学习,引导学生边观察边书空,注意笔顺。

 3指导书写。

 (1)每个字在书写之前先想一想怎样才能写得美观。

 (2)观察字的结构,说说书写注意点以及每一笔在田字格中的位置。

 (3)教师范写,引导学生再次边观察边书空,注意笔顺。注意讲解“寒”宝盖儿宽,三横紧凑,撇捺要舒展。“径”的右上部分不要写成“又”。“斜”左右结构,注意两部分的高度。注意“霜”的三部分的位置等。

 (4)学生在田字格里仿写,教师提醒写字姿势。

 六、指导学习《赠刘景文》

 过渡:诗人杜牧抓住了一片红叶,就送给了我们一个美丽的晚秋,其实秋天的美景有很多,喜欢秋天的诗人也有很多。课文第二首诗歌《赠刘景文》就是其中的一首。让我们先来认识作者——苏轼。

 (一)认识作者。

 苏轼:字子瞻,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汉族,祖籍河北栾城,北宋文学家、书法家、画家。

 (二)感知古诗。

 出示诗歌,有节奏地朗读诗歌。

 预设:

 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

 一年/好景/君须记,正是/橙黄/橘绿时

 (三)小组合作学习古诗。

 想一想:《山行》这首诗我们是从哪几方面来欣赏的。

 预设:字、景、情、理。

 1小组长领学生字。

 (1)出示会认的生字“犹、傲、橘”。

 (2)出示会写的生字“赠、刘……”等7个生字,小组成员每人一个生字讲解,并示范书写,直至完成任务。

 (3)小组挑战,听写生字。

 2一起赏景。

 (1)诗中描写了哪些景象?

 预设:荷叶、残菊、黄橙、绿橘等。

 (2)联系诗句说一说,诗中的景物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3引导悟情。

 作者为什么要写这首诗给刘景文?

 作者写枯败的荷叶、傲霜的残菊有什么用意?又为什么写到了橙黄橘绿?

 学生自由讨论,教师随机点拨。

 预设:刘景文当时已经58岁了,有些迟暮之感。作者写这首诗告诉他秋天正是收获的季节,勉励刘景文奋发有为。

 4诗歌中有没有一句话让你觉得包含道理?

 预设:菊残犹有傲霜枝。

 “荷尽菊残”仍要保持傲霜凌寒的气节。

 七、总结提升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这是刘禹锡的名句,其实秋天不只有火红的枫叶,灿烂的菊花、还有很多像橙黄橘绿的美景。秋天多美好,让我们去寻找诗意的秋天吧。说一说你眼里的秋天。

 八、巩固提高

 打开“基础训练——《古诗三首》”,一起来闯关吧!

 第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

 1出示主题,观察回答。

 同学们,仔细观察,图上都有什么?这是在什么时间?什么地点?图上的儿童在干什么?

 板书,齐读课题。

 2解读课题。

 夜:夜晚。书:书写。见:看见。

 夜书所见:夜晚写下自己所看见的(情景)。

 二、感知内容

 1认识作者。

 叶绍翁,字嗣宗,号靖逸,龙泉(今浙江丽水市龙泉市)人,南宋中期文学家、诗人。

 2听《夜书所见》的朗读,画出生字词,读准字音、注意字形,画出不理解的字词。

 3自由朗读《夜书所见》。

 (1)读准字音,把诗句读通顺。

 (2)画出难理解的字、词。

 (3)图文对照,想一想作者看到了哪些景象。

 三、研读古诗

 (一)出示古诗,引导学生读好节奏。

 (二)抓住关键字理解诗意。

 预设:

 萧萧:风声。

 挑:用细长的物件逗引。了解多音字“挑”。掌握“挑”的意义和用法。

 促织:蟋蟀。

 篱落:篱笆。

 (三)读一读诗歌,说说你喜欢的诗句。

 1赏析前两句。

 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

 这两句诗中诗人听到了什么?有什么感受?

 预设:孤单忧愁寂寞

 诗人的心被思念家乡的情感填满,朗读时要读出来。

 2赏析后两句。

 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

 诗人看到了什么?有什么感受?

 预设:

 诗人看到了明灯,想到了“挑促织”——斗蛐蛐。想起了童年的生活,内心又充满了开心快乐,被幸福感填满。进而有为思想丰富了内涵。

 3诗人的感情变化是非常明显的,跟读诗歌,读出情感变化。

 自由朗读诗文,读出诗人的感情变化。

 (四)背诵诗文。

 1根据老师的提示背诵诗文。老师出示诗句中的一个字,学生背出相应的诗句。

 预设:送、动、挑、夜。

 随文识字,学习生字“送、挑”的写法。

 2这三首古诗都是关于秋天的美文,一定要背诵课文,把美文收到自己的记忆宝库里。

 小组检查背诵,比一比看谁的背诵最有节奏感,最有感情。小组推荐代表展示背诵成果。

 四、主题阅读

 秋天是收获的季节,也是遍地美景的季节,在诗人的眼中,秋的美景是说不尽的。

 1老师这里还有几首古诗也是关于秋天的,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品一品。

 出示诗文《秋思》、《夜雨寄北》。

 学生自读诗歌,说一说诗中的景,诗中的情。

 2你还知道哪些描写秋天的诗歌,快来分享一下吧。

 学生展示自己收集到的诗歌。

 总结:秋天的诗歌有古道西风的苍凉,也有一鹤排云的豪迈。只要我们仔细观察,我们也能发现秋的美丽。

 五、巩固提高

 打开“阅读训练——《古诗三首》”,一起来闯关吧!

#教案# 导语中国的古代诗歌,一般称作旧诗,是指用文言文和传统格律创作的诗,是广义的中国古代诗歌,可以包括各种中国古代的韵文。 为大家准备了以下内容,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1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第四课《古代诗歌四首》教案

 教学目标

 1、朗读,背诵全诗。

 2、体会诗中有画,画中含情,理解曹操的抱负。

 3、体会、学习诗人宽广的胸怀和豪迈的气概。

 教学重点

 1、朗读、背诵此诗。

 2、了解诗的内容,理解作者的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抱负。

 教学难点

 1、赏析“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体会诗人博大的胸怀。

 2、培养学生感悟古代诗歌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苏轼在他的《赤壁赋》中写道:“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古一世之雄也。”大家知道苏轼在文中称赞的是谁吗?(由此引出曹操及其诗作《观沧海》)

 二、了解作者及作品

 分别请几位同学介绍作者及作品,其他同学补充、纠正。

 明确:

 曹操(155-220),字孟德,沛国谯郡人,东汉末年政治家、军事家、诗人。善诗歌,代表作有《蒿里行》《观沧海》《龟虽寿》等,以慷慨悲壮见称。

 汉献帝建安十二年(207),曹操亲率大军北上,追歼袁绍残部,五月誓师北伐,七月出卢龙寨,临碣石山。他跃马扬鞭,登上当年秦皇汉武也曾登过的碣石,又当秋风萧瑟之际,心潮像沧海一样难以平静,触景生情写下了这首壮丽的诗篇。诗作融会了自己昂扬奋发的精神,具有一种雄浑苍劲的风格。

 三、朗读《观沧海》,整体感知

 1、老师范读。

 2、指导诗歌朗读方法:停顿、重读、语调、延缓。

 3、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4、请几名学生朗读,其他同学评价。

 四、合作探究,理解诗歌

 1、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思考、探究下列问题:

 (1)全诗以哪个字展开来写的?

 (2)这首诗写了几层意思?哪些诗句是写现实的,哪些诗句是写想象的?

 (3)这首诗描写了哪些景物?体现了诗人怎样的胸怀?

 (4)诗中哪些句子最能体现作者博大的胸怀?

 2、小组在全班展示,其他同学评价。

 (1)学生回答,其他同学补充、纠正并评价。

 (2)明确:以“观”统领此诗。

 三层。第一层(开头两句):交代观海的地点,以“观”统领此诗。第二层(“水何澹澹”至“洪波涌起”)描写海水和山岛。第三层(“日月之行”至“若出其里”)借助奇特的想象来表现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气概。最后两句诗附文,是为和乐而加,与诗的内容无关。实景:树木丛林,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虚景: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明确: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这首诗描写了海水、山岛、树木、百草、秋风、洪波、日月、星汉。尤其是“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四句,以丰富的想象表现了大海浩瀚壮阔、包容天地的宏大气概与形象,显示出诗人博大的胸怀。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最能体现作者博大的胸怀。

 五、品读赏析

 赏析名句:“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学生在小组内展示,然后在班上交流。

 理解:“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全是写虚景,即作者的主观感受,可从两个“若”看出。主要描写了太阳、月亮、星辰银河都好像从海里升起又落入海里,这些运行都离不开大海的怀抱,都包蕴在这沧海之中。作者借助奇特的想象来表现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状观景象。是一种极其开阔博大的意境。

 日月的起落,好像是在沧海中运行;夜空中灿烂的银河,好像是沧海映上去的。很明显,这不是作者眼前所见的实景,而是他看到波涛汹涌丁大海所产生的奇特想象。诗人将自己这种昂扬奋发的精神融汇到诗里,表现了诗人博大的胸怀。

 六、小结

 师问:实景是一幅美丽的山水图画,虚景能把我们带进一个极其开阔,博大胸怀的境界,你能悟出诗人写实虚景的感情吗?

 理解:诗人描写实景实际上在讴歌祖国壮丽的河山,流露出作者热爱祖国的感情。诗人目睹祖国山河壮丽景色后,更加激起要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强烈愿望。虚景描写是诗人实际借助丰富奇特想象,来充分表达这种愿望,以沧海自比,勾画出大海吞吐日月,包蕴万千的景象来表现诗人博大胸怀和豪迈气魄。

 这是一首以写景为主题的名作,通过对登山观海的描写,抒发了诗人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抱负。

 七、拓展延伸

 师问:这是一首写景抒情诗,但全诗却没有哪一句是写情的诗句,情寓于景中。你能说出古代即写景又写情的诗句吗?

 理解:李白《赠汪伦》: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王安石《泊船瓜洲》: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张继《枫桥夜泊》: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等等即写景又写情的诗句。

 八、作业

 1、背诵全诗。

 2、课外阅读有关曹操诗句。

 板书设计

 观观——水岛树草

 沧博大胸怀

 海感——日月星汉

2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第四课《古代诗歌四首》教案

 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

 2、有感情地朗读诗歌,理解诗歌的内涵,体会作者的感情。

 3、学习诗歌借景抒情的写法。

 教学重难点:2、3。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回顾有关写“月”的古诗。

 二、作者简介:

 李白(701—762年),生于701年2月8日,汉族,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在我国历,被称为诗仙。其诗风豪放飘逸,想象丰富,语言流转自然,音律和谐多变。他善于从民歌、神话中汲取营养素材,构成其特有的瑰丽绚烂的色彩,是屈原以来积极浪漫主义诗歌的新高峰,与杜甫并称“李杜”,是华夏最伟大的诗人。

 三、背景链接:

 王昌龄早年家贫,不惑之年才中进士,开始任秘书省校书郎,后任中博学宏辞,授汜水尉,后来因事贬至岭南,一生遭遇坎坷。王昌龄天宝年间被贬到龙标尉,与其交情深厚的李白当时正在扬州,听到这个不幸的消息,便题诗抒怀,慰藉远方的友人。

 四、多次朗读,理解诗歌。

 1、初读诗歌,把握诗歌的节奏。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李白

 杨花落尽/子规啼,

 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

 随君直到/夜郎西。

 2、二读诗歌,解读诗意。

 在杨花落完子规啼鸣之时,我听说您被贬为龙标尉,一路要经过五溪。我把我忧愁的心思寄托给明暖的月亮,希望它陪着您一直到夜郎以西。

 3、三读诗歌,整体感知。

 (1)诗人在第一句诗中描写了哪些景物?有什么作用?

 描写了“杨花”和“子规”。写“杨花”且是“落尽”是点明了时令是“暮春”,“暮春”在古诗中是一个花与泪同落的季节,这就奠定了全诗伤感的基调。又因为“杨花”是漂泊无定的,表现了王昌龄被贬荒僻之地给人的飘零流落之感。“子规”即杜鹃,在我国古典诗词中,它总悲哀凄惨地啼叫着。因此,可以说诗中开头一句的写景,不着悲痛之语,而悲痛之意自现。

 (2)该诗中哪一句点明了主旨?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主旨句:“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表达了诗人的忧愁和无奈,抒发了对友人的深切同情和关心的思想感情。

 (3)这首诗很能打动人心,得益于表现手法和修辞手法的恰当运用,选择一个角度,联系诗歌内容略作分析。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作者把明月人格化了,把本来无知无情的明月,变成了一个了解自己、富有同情心的知心人。通过把明月人格化,让明月成为自己的替身,伴随着不幸的友人到偏远荒凉的所在。同时,还不仅表现出诗人和朋友的心灵都如明月般纯洁光明,而且也富有只要明月还在,两人的友谊就会像皓月一样长存之意。

 4、再读诗歌,归纳小结。

 这首诗中对暮春时节特定景物杨花、子规的描写,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深切同情和关切的思想感情。

 五、板书设计

 景:杨花落尽子规啼鸣哀切、凄惨

 情景交融

 情:寄情明月随风相伴同情、关切

 六、拓展延伸:积累李白借月抒怀的诗歌

 1、玉阶生白露,夜久侵罗袜。却下水晶帘,玲珑望秋月。《玉阶怨》

 2、渌水净素月,月明白鹭飞。郎听采菱女,一道夜歌归。《秋浦歌(十三)》

 3、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醒时同交欢,醉后各分散。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月下独酌》

 4、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汉下白登道,胡窥青海湾。由来征战地,不见有人还。戍客望边色,思归多苦颜。高楼当此夜,叹息未应闲。《关山月》

 七、作业布置:

3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第四课《古代诗歌四首》教案

 知识与能力:

 1.学生背诵,感知诗意。(重点)

 2.学生品味,感悟诗情。(重、难点)

 过程与方法:

 1.自主,合作,探究。

 2.品读,赏析,感悟。

 3.多媒体辅助教学。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生理解朋友之间的真挚情谊。

 教学过程:

 一、课前推诗,启迪诗心

 (一)学生说诗

 (二)教师评诗

 平时,我们经常不知道作者的诗说是李白的,何止是张冠李戴啊!网上还传说李白是预言家呢!(看PPT)其实,要说李白的预言,只有一次,那就是他说“随风直到夜郎西”,10年后,他被贬到比湖南夜郎县更西的贵州夜郎国。

 二、知人论世,走近诗人

 (一)诗人简介

 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出生西域碎叶城(吉尔吉斯斯坦),四川江油人;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誉为“诗仙”,与“诗圣”杜甫并称“李杜”。其诗豪放飘逸,想象丰富,语言清新,音律和谐,意境奇妙。写月名,捉月死。

 学过诗作:《古朗月行》(前四句)、《静夜思》、《赠汪伦》、《夜宿山寺》、《望庐山瀑布》、《早发白帝城》、《望天门山》、《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秋浦歌》(炉火照天地,红星乱紫烟。赧郎明月夜,歌曲动寒川);名句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人生贵相知,何必金与钱”、“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

 (二)背景解说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是为好友王昌龄(盛唐边塞诗人、“诗家天子”,与李白并称“七绝圣手”;学过《芙蓉楼送辛渐》、“唐人七绝压卷之作”《出塞》)被贬夜郎而作。天宝初年,李白在长安供奉翰林时,与他有密切交往。王昌龄一生遭遇坎坷,其性格与李白傲岸不羁较为相似,因“不护细行”而被谤贬龙标尉。李白此时正在扬州,听此不幸消息,便题诗抒怀,遥寄慰藉。

 三、披文入情,感悟诗情

 (一)朗读试背:听读、齐读。(节奏、平仄、押韵)

 (二)感知意象:杨花、子规、明月。

 (三)品悟感情:忧伤、同情、牵挂、安慰。

 四、深入品味,鉴赏诗美

 (一)语言美:自然流畅,生动形象。

 (二)韵律美:平仄谐调,押韵清晰。

 (三)意象美:情景交融,寄托深沉。

 (四)情感美:真挚淳朴,深切感人。

 五、布置作业,拓展诗境

 1.默写这首诗。

 2.查找“月亮”或“友情”的古诗并标上平仄。

 3.探究“龙标”、“五溪”、“夜郎”的变迁。

4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第四课《古代诗歌四首》教案

 教学目标:

 1、初步掌握古代诗歌的朗读技巧,背诵诗歌。

 2、理解并掌握诗歌中字词的释义。

 3、品味鉴赏诗歌,感受古代诗词的艺术魅力,培养学生鉴赏诗词的能力。

 4、通过反复诵读,体会诗词所表达的思想感情,领悟诗词中隽永的意蕴。

 教学重点、难点:

 1、初步掌握古代诗歌的朗读技巧,背诵诗歌。

 2、通过反复诵读,体会诗词所表达的思想感情,领悟诗词中隽永的意蕴。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诗歌小常识

 1、按内容:

 送别诗、抒情诗、边塞诗、山水田园诗、怀古诗、咏物诗、战争诗、叙事诗

 2、按形式:

 ①古体诗,包括古诗(唐以前的诗歌)、楚辞、乐府诗。古体诗不讲对仗,押韵较自由。

 ②近体诗,包括律诗和绝句

 格律诗分为绝句(每首四句)和律诗(每首八句),字数有五言和七言。律诗注重格律,对偶工整。每一首分为首联、颔联、颈联和尾联四部分。

 ③词

 ④曲

 二、作者简介及写作背景

 王湾:唐代诗人。生卒年、字号均不详。洛阳(今属河南)人。现存诗10首。其中最出名的是《次北固山下》。这首诗是他这次途径北固山去游吴中,“江春入旧年”,快到除夕的时节,虽然江南山水如画,但时近年关,远离家亲人,旅次北固山下,船下江水东逝,头顶南雁北归,不能不催人乡关何处之思,于是写下了这首传 世佳作。这首诗格调壮美,意境开阔,预示了盛唐诗歌健康发展的前景。

 三、朗读:停顿按意义单位分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四、理解诗词大意

 首联: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游客在青山之外,航船在绿水中前行。

 颔联: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潮水平缓,两岸之间江面宽阔,风平浪静,一片白帆高高悬挂

 颈联: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当残夜还未消退之时,一轮红日已从海上升起,当旧年尚未褪去,江面上已散发出春天的气息。

 尾联: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家乡的音讯什么时候能到达呢?希望北归的大雁捎一封家信到洛阳。

 五、简要概括诗中四句话的内容。

 1、首联写旅途所见的大江两岸的景色。

 2、颔联写春潮涌张、江水浩渺,波平浪静、视野开阔的景色。

 3、颈联写在江上行舟即天亮时的景色。

 4、尾联用“鸿雁传书”集中表达作者思乡之情。

 六、描绘: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湖水平缓,两岸之间江面宽阔,风平浪静,一片白帆高高悬挂。(写景名句,以大景传小景之神。)

 赏析:"平”、“阔”、“正”、“悬”四个字用得好,“潮平”两岸才显得宽阔,“风正”帆才有悬空的态势。这四个字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景物阔大和作者放眼山川的博大胸襟。

 七、“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一联,历来被人称道。请选择一角度,作简要赏析。

 1、在描写景物、节令之中,蕴含着一种时序交替的自然理趣。

 2、表现了时光匆匆、光阴荏苒,身在他乡的游子顿生思乡之情。

 3、把“日”、“春”作为新生的美好事物的象征,表现了作者积极、乐观、向上的思想感情。

 4、“生”“入”用了拟人的手法,富有情趣。

 5、两句诗对偶工整,形象生动。

 八、用自己的话描述“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所展现的画面。

 在残夜将尽未尽之际,一轮红日已经从海上冉冉升起,旧年还未过去,江面上春天已悄然而至。

 九、这首诗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哪两句诗句集中表达了这种感情?

 明确:思念故乡之情。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十、请从内容和感情的角度,谈谈你对“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的理解。

 诗人希望北归的大雁捎一封家书到洛阳,表达了浓浓的乡愁。

 十一、主旨

 本诗写诗人泊船北固山下时所见江南的景色及感受,抒发了诗人思乡之情。

 十二、写作手法

 1、寓情于景,即景生情。诗人善于借用景物特征表达情思。如“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中的“阔”字,抓住了江湖这一景物特征;“生残夜“入旧年”中的“生”与“入”,写拂晓日出,突出表现江南早春的特征,表现了诗人的思乡之情。写法生动、传神。

 2、景中出情,景中出理。“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一联中“日生残夜”“春入旧年”都表示时序的交替,但“日”“春”却具有新生美好事物的品质。作者本意说理,但写景抒情的句子里却蕴含理趣,妙不可言。

 3、语言清新,意境开阔。诗人用淡雅的文字描述了途中大江两岸的青山绿水,为读者勾画出一幅江南舟行图,表现出江南风光壮美的一面。

 十三、作业。

 十四、板书设计:

 首联:青山绿水难掩旅途的抑郁之情

 颔联:写景名句,以大景传小景之神。

 颈联:哲理名句,时序变迁,季节更替

5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第四课《古代诗歌四首》教案

 教学目的

 1、引导学生反复吟咏,熟读成诵。

 2、细细品味,重点体会景物描写的作用。

 课型设计

 品读课

 预习要求

 了解作者及“曲”的有关常识。

 教学设想

 马致远的这首散曲描写景物意境优美,语言凝练,流畅自然,是一首需要反复吟咏、细细品味的佳作。全文仅5句,28字,纯用白描勾勒景物,但却做到了简约与深细相依,静景与动景相映,景色与情思相融。教学中为避免空洞、枯燥的讲解,宜采用多种形式结合的教学方式:通过让学生诵读、配画、改写等形式来学习课文,让学生在读、画、说、写中受到熏陶,培养能力。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在中国古代文学中,宋朝不仅继承了唐朝的诗而成了宋诗独具的特点,而又有词的兴起。到了元代,另一种新兴的体裁就是曲。唐诗、宋词、元曲互相辉映,成为我国文化艺术中的瑰宝。有谁能说说有关“曲”的常识?

 教师根据学生回答情况并小结,之后投影关于“曲”的常识。

 关于“曲”

 曲是继诗、词而兴起的一种古典诗歌体裁。它是配乐歌唱的诗。

 曲有散曲与剧曲之分。只供清唱吟咏之用,不进入戏剧的散篇作品,叫散曲;进入戏剧的唱词,称剧曲。

 散曲包括散套和小令两种。

 《天净沙、秋思》就属散曲中的小令。

 二、诵读,整体感知内容。

 1、课题及作者:

 课题由两部分组成,与词相似,“天净沙”是曲牌名,“秋思”是题目——即“秋的思念”。

 作者马致远,元代戏曲家,有“曲状元”之称。这首散曲是他的代表作,描写景物意境优美,语言凝练,是一首需要反复吟咏、细细品味的佳作。

 2、学生自由诵读。

 提示:朗读应讲究抑扬顿挫,在朗读中要想象诗中的画面,体会诗人的感情,与诗人同悲同喜。

 3、检查诵读情况。

 通过抽读,小组读了解情况,并对误读的地方予以更正。

 4、听范读。

 5、给这首曲配一幅画。

 激趣:有个词叫“诗情画意”,说的是具诗画的意境,诗画这两种艺术形式往往融会在一起,即所谓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一首好诗就是一幅好画,你一定能用你手中的笔为这首诗配上一幅画(间笔画)。

 (1)学生动笔绘画,教师巡回观察。

 (2)完成后让学生互评优劣,并对优胜者予以表扬

 (3)出示教师的简笔画。(投影在大屏幕上)

 6、熟读成诵。

 三、品味,体会独特的意境和奇特的表现手法。

 1、思考:

 (1)曲中哪些语句写景?写了多少种景物?(用“____”画出),并用括号括出这些景物特征的修饰语。

 (2)文中哪句抒情?抒写了一种怎样的情怀?它与曲中的景物描写有何关联?

 2、品味语言,体会独特的意境和表现手法。

 作者写景,既不夸张,也不用典,纯用白描勾勒,语言凝练,言简意丰,给读者留下了无尽的想象空间,请你张开想象的翅膀,翱游其间。

 让学生用“从(词或句)中,我感受到了(看到了或想到了)”的句式说话,品味意境,填补作者留下的艺术空白。

 或用“我认为用得好(或写得好),好在”的句式说话,体会其奇特的表现手法。

 学生可能有如下答案:

 从“枯藤老树昏鸦”这句的景物描写中,我仿佛感受到了秋的凋零和凄清。深秋时节,藤蔓枯萎了,树叶飘落了,只剩下光秃秃的枝丫,树梢上乌鸦凄厉的叫声,更增添了悲凉凄楚之感……

 从“古道西风瘦马”这句的景物描写中,我仿佛看到了一位长途跋涉的游子,骑着一匹瘦马,在枯黄连天的野外艰难行进,一阵冷飕飕的秋风袭来,使他不由得打了一个寒噤,倒抽了一口凉气……

 从“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这句中,我仿佛感受到了这位游子在异域他乡的痛苦之情。此刻,太阳快要落山了,乌鸦也归巢了,他却不知家在何处,也不知、该向何处去,任马追着落日,漫无目的地行进……一股忧郁悲怆的思乡之情涌上心头,令他肝肠寸断,痛苦不堪……

 我认为“枯、老、古、瘦……”这些表现景物特征的修饰语用得好,好在它们表现了深秋时节这些景物的特征,使各个事物都带上了鲜明的个性,极具表现力。如一个“瘦”字写出了马的孱弱。疲惫无力,那骑在马上的人呢?

 对于想象力丰富、语言有独创性的学生要及时表扬。

 3、教师在学生将这首诗的意境和表现手法挖掘够了基础上让学生动笔写。

 将《天净沙、秋思》改写成一篇简短的写景、抒情散文。

 要求:紧扣原作,展开想象,尽量填补作者留下的艺术空白。

 4、当堂抽查学生的改写,并作评价。

《将进酒》优秀教案 2009-08-09 07:54

一、导入新课

在中国文学史上,诗与酒相从相随,几乎有一种天生的缘分。中国诗人大多爱喝酒。许多诗人因酒忘却人世的痛苦忧愁,借酒在自由的时空中尽情翱翔,为酒而丢掉面具口吐真言,靠酒而成就传世佳作。李白好饮,也善饮,这有杜甫诗为证: “李白斗酒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酒中八仙歌》)酒为液态食品,人称“水中之宝”,能满足人们的某些生理需要,但自古以来,中国文人不是“饿了”才喝酒,多半是“愁了”才喝酒。唐代的天才诗人李白尤为突出。他是“诗仙”,又自称是“"酒中仙”,时人也号之曰“酒圣”。古时酒店都爱挂上“太白遗风”、 “太白世家”的招牌。且沿用至今。 他一生写下 了许多咏酒的诗篇。他的《将进酒》就是酒与愁经过心理反应后留下的结晶。

《将进酒》是一支劝酒歌,是汉乐府曲名,大约作于李白以梁园(开封)为中心的十载漫流期间。诗中记李白与岑勋、元丹丘相聚饮酒之事。岑勋,李白称他为“相门子”。元丹丘是当时著名的隐士,主要隐居地在嵩阳。从李白《酬岑勋见寻就元丹丘对酒 相待以诗见招》一诗中可以看出,李、岑、元三人曾一同在元丹丘家聚饮过,这首诗可能就是在这次饮酒宴中写的。

二、诵读指导:

这首诗,诗人感情的大起大落是一个显著的特点,这就是豪放的表现。诵读时应适应着诗人感情的变化来选择不同的声调,要注意诗中节奏的变化。

①起兴:开头用“君不见”领出, 要读得从容、亲切。“黄河”一联用了比兴手法,“天上来”极言黄河源头之高,“不复回”隐含韶光易逝之意,均须重读。“高堂”一联说及人生,“悲白发”叹意极浓,“悲”字应重读。这两联把天地人生都说到了,境界极其阔大, 应读得很有声势,有慷慨生悲的韵味。

②入题:节奏要逐渐加快。“人生”一联,“尽欢”和“空对月”须重读。“天生”一联显示诗人对未来的信心,应读得掷地有声。“会须”句要用升调读,读得豪气十足。

③举杯劝酒:应读得亲切,节奏逐渐加快。

④劝酒辞:须读得酣畅淋漓,再现诗人狂放不羁的个性。“钟鼓”二句是劝酒歌的主题, 也是全诗的主旨,应读得从容。“不足贵”“不复醒”用极强音读。“古来”两句以抒情方式说明“不复醒”的理由,上句宜轻读,下句宜重读。“陈王”两句援引古人饮酒情形,用叙述语调读,重音落在“恣欢谑”上。 “主人”两句,前句宜轻读,后句诗人反客为主,直命沽酒,宜重读。“五花马”三句当快读,“与尔同销”可两字一顿并放慢速度,“万古愁”三字要用夸张语调读。

三、学生自由朗读,诵读感悟

此诗气势豪壮,又情感起伏较大,可先指导个别同学朗读,再采用齐读的方式。教师可根据学生朗读情况及时指导诱发,营造高昂活跃的课堂氛围。然后了解学生对诗歌的初步感悟程度。并结合注释了解大意。学生练习朗读。

方法:①分层进行,每段分两层,依次是:起兴、入题、举杯劝酒、劝酒辞。②学生边读边看课本注释,疏通文意。③找出表现李白狂放的诗句。④在熟悉内容的基础上归纳各层大意。⑤练习背诵。

四、整体把握

1一个惊心动魄的开端:“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一从空间夸张,一从时间夸张。真是“巨人式的感伤”。

2 两处用典:(1)烹羊宰牛且为乐(语本曹植《箜篌引》)(2)陈王昔时宴平乐。(语出曹植《名都赋》)

3 三种主要情感:

(1)显示了诗人对未来充满无限的信心。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2)流露出人生苦短,及时行乐之意。

(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3)表达诗人蔑视权贵,尽吐郁积在胸的不平之气。(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复醒)

4 感情脉络的四个层次:

(1)感伤之情:如“君不见”两句。

(2)欢乐之情:如“人生得意须尽欢──会须一饮三百杯”。

(3)愤激之情:如“钟鼓馔玉不足贵──斗酒十千恣欢谑”。

(4)狂放之情:如“主人何为言少钱──与尔同销万古愁”。

五、赏析

1名句

名句一: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赏析:“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这不是李白的独创, 早在春秋时代问世的《论语》就有“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的记载;汉乐府《长歌行》有诗云:“百川东入海,何日复西归;少壮不努力,老大独伤悲。”告诫世人:光阴易逝难回头,莫让年华付水流。 宋代豪放派词人苏东坡高唱“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以及《三国演义》中的“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都是我国古代“流水文化”的扩展和延续。《将进酒》一开篇,就把作者的视线引到中华民族的母亲河──黄河,既描写了大河奔腾的壮观景象,又抒发作者“逝者如斯”的伤感。至于“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与作者的《秋浦歌》“白发三千丈,缘愁是个长;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则有异曲同工之妙。诗歌开头这两句,不仅为下面的“万古愁”埋下了伏笔,也为李白的“开怀畅饮”提供了充足的借口。

名句二: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赏析:这是后世多少仕途失意者的自慰之辞。但在唐代,李白初进长安,确实对自己的前程充满信心,这在他的《行路难》略有表现: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馐值万钱,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欲度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在这首诗中,作者想“渡黄河”、“登泰山”,无奈巨冰塞川,大雪满山,要奔赴前程,可谓举步维艰啊。但作者并没有心灰意冷,相反,他还从姜子牙(曾辅佐周文王)和伊尹(曾辅佐商汤)身上看到自己的影子,行路虽然困难,但终究有长风破浪之时,到那时便可“直挂云帆济沧海”。李白是在公元744年写《行路难》, 那年正是被唐玄宗“赐金放还”的时候,那时“千金”尚未“散尽”虽有怀才不遇的失落感,但“直挂云帆济沧海”的幻想还依稀可辨。八年之后,即公元752年,李白写《将进酒》时,当年“直挂云帆济沧海”的梦想已化为泡影,所谓“天生我材必有用”实际上并未受到重用,所谓“千金散尽还复来”实际上并不见来,仕途上的失意,生活上的困苦,“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李清照)由此可见,“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表面豪爽,暗藏忧愁。

名句三: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复醒

赏析:这两句诗反映了作者的人生观和价值观,“钟鼓”本是一种乐器,在这里是击鼓作乐之意,“馔玉”是指精美的食品。在封建时代,只有衣食无忧的达官贵人才有闲情逸致沉溺于声色犬马之中,享受山珍海味之美。李白不羡慕达官贵人的生活,实际是对权贵们的一种蔑视,这是封建社会的读书人最可宝贵的性格。这种不随波逐流的叛逆性格在作者的另一首诗《梦游天姥吟留别》中也有所表现:“……世间行乐亦如此,古来万事流水,别君去兮何时还?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安能催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当然,有骨气,不等于没有忧愁。李白在蔑视权贵的同时,一种难言的惆怅也在心中涌动,他想通过"长醉不复醒"来忘却怀才不遇的痛苦, 但醉酒真能解愁吗?李白在《宣州谢眺楼饯别校书叔云》一诗中作出了明确的回答:“……抽刀断水水更流,借酒浇愁愁更愁;人生在世不得意,明朝散发弄扁舟。” 我们可以想象,一个满腹惆怅的人,当他一心解愁却又无法解愁的时候,内心是怎样的愁苦啊!表面上开怀畅饮,实际上愁箭穿心,这就是《将进酒》中的李白!

名句四:古来圣贤皆寂寞,唯有饮者留其名

赏析:在《将进酒》中,李白像一个大哲学家,对生活中的许多问题进行了哲学化的概括。就是作者在“饮”与“名”的问题上作出的结论。李白仿佛站在历史的最高点上,指点古代圣贤的功过是非。我们暂且不论他那“唯有饮者留其名”的高见带有多少历史依据,只说他与“陈王”的“深情厚意”。 在中国历史上,寂寞的圣贤不可胜数,作者为什么就提到“陈王”呢?我们从陈王的生平可以略知一二。 陈王就是三国时候的曹植,他才华横溢,志向远大,但由于“任性而行,饮酒不节”,最终没有得到父亲曹操的重用。“曹子建七步成诗”是著名的文学典故,他的《七步诗》家喻户晓:“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与曹植一样,李白也有一段不堪回首的身世:他初入长安,抱济世之志,却为小人排挤,最后落个“赐金还山”的下场。 他对曹植情有独钟,大加赞赏,也许是同病相怜的缘故吧。

2艺术手法 :奇特的想象,大胆的夸张

(1)这首诗的基调是愤激,诗人感情的发展变化极快。

①开头四句写悲。李白和朋友开怀畅饮的颍yǐng阳离黄河不远,因此作者以黄河起兴。黄黄河自西而来,如从天而降,一泻千里,直奔东海。 上句写大河之来,上句写大河之去,形成咏叹味。接着四句向人们喻示时光流逝迅疾,一去不返,人生由青春至衰老不过“朝”“暮”间事。两个长句,既用比喻──以河水一去不返喻人生易逝,又用反衬──以黄河的伟大永恒衬托生命的渺小脆弱,更从空间和时间两方面夸张。这个开端可谓悲感已极。

②“人生”以下六句写欢。“人生”两句由“悲”而翻作“欢”“乐”。诗人渐趋狂放。朋友间的聚会是人生中快事,“金樽”“对月”将饮酒诗化了, “莫使”“空”的双重否定 句式代替直陈,语气更为强烈。“天生我材必有用”是令人击节赞叹的句子,相信自己一定能作出一番事业,对区区金钱也毫不在意。作者写了盛宴,“一饮三百杯”。

③“钟鼓”以下六句写愤激之情。酒宴开始,诗人的感情由欢乐转为愤激,借以渲泄心中的不平。“钟鼓馔玉”“不足贵”是出于愤慨。“古来”两句亦属愤语。 说到“惟有饮者留其名”,便举出“陈王”曹植作代表,因为曹植是他景仰的人。他为曹植的怀才不遇抱恨终生而叹惋,兼以自况。

④“主人”句至结尾写狂放之情。

(2)夸张的写法。这首诗具有震撼古今的气势和力量,与夸张手法的运用不无关系。诗中有些夸张是凭数字表现的,有些属于感觉的夸大。“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作者似乎一下子就把读者指引到波涛汹涌的黄河岸边,观赏水从天来,东流入海的壮观景象,读者在领略诗句内含的同时,也感受到其中的艺术魅力。

六、课外引伸、拓展

(一)讨论李白的饮酒

1李白是“诗仙”,也是著名的“酒仙”。 在诗文中哪些内容说明李白不愧于“酒仙”这个称号?

探究学习:

“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

“五花马,千斤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

……

李白一生不得志,借酒浇愁,及时行乐,是他无奈的选择。正如他在《宣州谢眺楼饯别校书叔云 》所写:“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酒并不能实现他的政治抱负,也就不能真正消解他的忧愁,但是酒可以暂时麻痹痛苦的灵魂,寻得暂时的内心平衡。而李白的喝酒也不像一般的凡夫俗子的喝法:“菜来一碟乎,两碟乎?酒要一壶也,两壶也?”而是整只的牛羊,不喝上“三百杯”决不罢休,宁愿舍弃一切,也要换得美酒。在夸张的语言背后,是痛饮豪迈的李白,所以时人称李白为“酒中仙”。杜甫在他的《饮中八仙歌》中写道:“李白斗酒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借酒解愁,酒酣赋诗,慷慨悲歌,抒发胸中郁闷,酒成为他生命的一部分。

2你能举出李白的其他酒诗吗?

《月下独酌》:“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客中作》 “兰陵美酒郁金香,玉碗盛来琥珀光。但使主人能醉客,不知何处是他乡。”

《宣州谢眺楼饯别校书叔云》:“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

《行路难》:“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馐值万钱。”

《把酒问月》“唯愿当歌对酒时,月光长照金樽里。”

……

3嗜酒反映着李白的失意人生,联系李白的人生经历,分析他为何会如此失意?

①生活不如意。李白的好饮性格也许与生俱来,但后天的生活经历也是一个重要因素。李白少年即勤奋读书,“五岁诵六甲,十岁观百家。轩辕以来,颇得闻也”。青年时师从有经世致用思想的隐士赵蕤,隐居深山刻苦攻读两年,这段经历对李白思想影响很大,后来他经常以管仲、诸葛亮自许,畅谈王霸之道,纵横之术。在《大鹏与希有鸟赋》一文中,以大鹏自比,以“激三千以崛起,向九万而迅征”的大鹏形象,表现自己的不同凡俗的性格和远大的人生抱负,嘲笑现实社会中的权贵和墨守成规者,蔑视封建权贵和封建秩序,追求个性自由:“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这种性格的内核是积极入世的儒家思想,在儒家思想的影响下,青年时期的李白就意气风发,豪情满怀,心怀“济苍生”“安社稷”的远大人生目标。而赵蕤思想中顺应自然、鄙视虚伪世俗的道家意识,也悄悄地在李白的心中播下了种子,孕育了他崇尚坦荡的性格。儒、道思想构成了他矛盾的内心世界,影响着他的一生。他脱不掉儒家“济天下”的心愿,想当政治家,但当时的唐朝官场容不下飘逸若仙、恃才放狂的李白,在历经三年的长安之行后,只好“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李白有“仙风”,也有“道骨”,但他首先是一个有喜怒哀乐悲恐惊的正常人,他不能没有惆怅。

② 政治上的黑暗,怀才不遇的结果。李白生活在玄宗、肃宗时代,唐玄宗溺爱声色犬马,重用李林甫、杨国忠等奸佞小人,许多有识之士被挡在政治大门之外。李白首次入长安,希望能得到皇帝的“垂青”,实现自己的抱负,于是结交了宰相之子崔宗之、玄宗之妹玉真公主等朝中的显赫人物,希望他们能向皇帝引荐自己,但这些努力并没有实现目的,反而招来一些人的嫉妒,没有实现步入仕途的梦想,他只好四处云游。等到玄宗诏用天下有才华的人时,李白才又一次入长安,留下“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的得意狂语。开始时他也确实得到了玄宗的宠信,替皇帝写写诗做做赋,但他的才华不久就受到皇帝身边的佞巨权贵嫉妒诋毁,他的狂放傲岸也让皇帝吃不消,升迁的大门自然被悄悄地关上了。当他发现自己仅是皇帝的御用文人时,不满情绪渐生,要求还乡,玄宗顺水推舟准许他的请求“赐金放还”。肃宗时,李白参加永王幕府,受到永王重用,自己认为可以“暂欲清幽燕”、“不惜微躯捐”了,并自比谢安,辅佐永王,平定安史叛乱,当永王篡权的叛乱被镇压后,自己也身陷牢狱被流放,险些丢了性命,后经亲友的全力营救遇赦才脱险。李白的梦想和希望从此彻底破灭了。这次也使他认识到了当时的统治者颠倒是非,宠爱佞臣奸人,排挤打击有才能的正直之人的现实。仕途坎坷,抱负难伸,使得他的心灵世界总是处于痛苦的境地,为了求得心理平衡,酒就成了李白的挚友。

4我们该如何正确看待李白的嗜酒如命的放浪行为呢?

李白嗜酒,我觉得更多的是他人生志向不得施展的体现。他曾两次进入京师,与达官贵人相伴,但是不久就因为他傲岸的个性,出众的才华,而又触犯权贵,遭到谗毁排挤。借饮酒来反抗险恶的现实社会,寄托情怀,是不得志的知识分子的常用方法。陶渊明曾经这样谈论酒趣“试酌百情远,重忽忘天”。喝一口酒,种种世俗之情都远离而去;连饮几杯,就忘了自己。饮酒可以使人进入忘物忘我的境地。魏晋人喜欢饮酒,认为酒能引人入胜。陶渊明则更独特的领悟到了酒能使人“忘天”的境界,酣饮时,俗念没了,思虑没了,天就是人,人就是天,物我两忘,尽情饮酒,然后借酒排遣,醉后写诗自娱,李白也继承了这种做法,借酒浇愁,发泄情感,写了许多借酒咏怀的诗,以表达自己心中的郁闷。这嗜酒的行为是一种无奈的排遣,内心苦闷的发泄。

(二) 精彩课堂教学片断赏析

……

“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李白面对滚滚东流的黄河水,不禁悲从中来。啊!黄河,来自天上的黄河,我看到了你,就感到宇宙的无穷,人生的短暂。想我李白,满腹经纶,有子牙之材、伊尹之能,谁料竟落得如此下场:年过半百,青丝成雪,浪迹江湖,一事无成。也罢,“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我讲到这时,脑子里突然闪现这样一段歌词:人生短短几个秋,不醉不罢休,东边我的美人,西边黄河流,来呀来个酒呀,不醉不罢休,愁情烦事别放心头。于是我顺口说道:此时此刻的李白,认为人生只要能开怀畅饮,便无所遗憾了,此时的"得意",并非伴君王左右,经邦济世,而是二三知己志趣相投,心意相会,李白率意而为,面对美酒,面对挚友,不仅由悲转乐,高声唱到“人生短短几个秋,不醉不罢休,东边我的美人,西边黄河流,来呀来个酒呀,不醉不罢休,愁情烦事别放心头”(其实是我在唱),唱完学生鼓掌,于是我就问学生,你们为么鼓掌呀,有的学生说,老师唱得太棒了,我摇了摇头,我知道我的水平,又有同学说,老师此时引用这段歌词符合李白当时的心情。我听了点点头,问这个学生,你说为什么符合李白的心情呀,这个学生回答道:面对滚滚的黄河水,诗人感到人生的短暂,诗人年过半百,政治上极度失意,诗人以为挚友聚会是人生快事,既然政治上失意,就应该另外去寻找寄托,今朝有酒今朝醉,愁情烦事一边扔。该生出色的回答博得大家热烈的掌声,我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并补充道,李白此时的消沉,并不是完全的消沉,他对政治还没有完全绝望,他对皇上还抱有幻想,他确信“天生我材必有用”。

说到这里,我没有接着往下讲,我问道,老师刚才引用《爱江山更爱美人》里面的几句,又没有不合适的地方。我一说歌的题目给学生提了醒,纷纷说,李白的“美人”是谁,说完大家都在笑,甚至有学生不坏好意地想,看你怎么收场。这是我意料中的事。我又提了一个问题:古代诗人在诗歌中,经常有“美人”出现,的确不少“美人”是诗人生活中的挚友或情人,但诗歌中的“美人”仅仅指这些吗?大家好好想想。一两分钟之后,有个学生站起来回答,老师,古代诗歌中的“美人”有时是作者自比,指不被皇上重用,美好的政治理想不能实现。如屈原,他在“离骚”里有这样的诗句“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众女嫉余之蛾眉兮”,就是指这些。我对该生的回答给予充分的肯定,并补充道,古代诗歌中的“美人”在好多时候是诗人自比,除屈原外,还有,比如曹植把“美人”比作自己,“美人”不被宠幸,喻指自己不被君王重用,遭贬弃,曹植写的《洛神赋》就是“托辞宓妃,以寄心文帝,其亦屈子之志也”(清人何焯),有时“美人”也还可以指“美好的政治理想”。说到这里我继续问,李白的“美人”指什么,大家纷纷说,皇上、政治理想,也有同学说,就是指李白自己。我肯定了大家的看法,补充道,大家想,东边李白的政治理想渺无踪迹,西边黄河水不停的滚滚东流,作者怎能不悲从中来,怎能不借酒浇愁。

讲到这时,下课了。没想到偶尔的一个灵感闪现,居然有如此丰富的内容。我今后在教学中更得捕捉灵感。

编辑短评:作者对《将进酒》这首诗的思想感情把握得准,体会得深,讲课时旁征博引,教学内容丰富,如果能更多地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就更好了。(刘真福)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4028277.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8-20
下一篇2023-08-20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