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事中借景来抒发情感的作文

写事中借景来抒发情感的作文,第1张

  有一天我放学后,正走在回家的路上,突然感觉踩到一个东西,低头一看,是一棵小草。

  我轻轻地把脚移开,我蹲下一看,那棵不起眼的小草,孤零零地长在那片空地,无依无靠,但是,就是这么一棵毫不起眼的小草,一天天被人们踩在脚下,但它一次次被踩在脚下,却一次次地站起来,依然不断地成长,这棵看上去弱不禁风的小草,却在一个个的严冬中,迎风傲雪生存下来。

  让人们不得不惊讶,这么小的一棵小草,却有如此顽强的生命力,一次次面对危险,面对挫折,决不低头,一直以它顽强的生命力去面对,这正好应了那首诗,“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当我们在日常的生活学习中,遇到各种各样的难题时,常常会被困难吓倒,选择退缩,最后一事无成。今后我要学习小草这种顽强的精神,面对挫折,坚持不懈,决不放弃,经过自己的努力战胜困难。

通过对景物的描写来抒发自己悲喜的情感是一种借景抒情的方式

第三段描写湖上久雨阴晦的凄凉景象,第四段写湖上春光明丽的欢快景象主要在于选择景物和渲染气氛,作者选择的景物都带有浓厚的感情色彩以第3自然段为例:

雨是"*雨",风是"阴风",浪是"浊浪",时间是"薄暮",所闻是"虎啸"和"猿啼",无不是带有愁苦的色彩,再加以"霏霏""怒号""排空""冥冥"等词语的渲染,一幅天昏地暗、浪黑风高、恐怖凄惨的画面就呈现在读者的面前了有些景物本来没有特殊的感情色彩,如"日星""山岳""商旅""樯""楫"等,但配以"隐曜""潜形""不行""倾""摧"等词语,就带上了浓重的愁苦色彩

扩展资料:

《岳阳楼记》是北宋文学家范仲淹于庆历六年九月十五日(1046年10月17日)应好友巴陵郡太守滕子京之请为重修岳阳楼而创作的一篇散文。这篇文章通过写岳阳楼的景色,以及阴雨和晴朗时带给人的不同感受,揭示了“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古仁人之心,也表达了自己“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爱国爱民情怀。

文章超越了单纯写山水楼观的狭境,将自然界的晦明变化、风雨阴晴和“迁客骚人”的“览物之情”结合起来写,从而将全文的重心放到了纵议政治理想方面,扩大了文章的境界。全文记叙、写景、抒情、议论融为一体,动静相生,明暗相衬,文词简约,音节和谐,用排偶章法作景物对比,成为杂记中的创新。

第三段写览物而悲者。以“若夫”起笔,意味深长。这是一个引发议论的词,又表明了虚拟的情调,而这种虚拟又是对无数实境的浓缩、提炼和升华,颇有典型意义。“若夫”以下描写了一种悲凉的情境,由天气的恶劣写到人心的凄楚。

这里用四字短句,层层渲染,渐次铺叙。*雨、阴风、浊浪构成了主景,不但使日星无光,山岳藏形,也使商旅不前;或又值暮色沉沉、“虎啸猿啼”之际,令过往的“迁客骚人”有“去国怀乡”之慨、“忧谗畏讥”之惧、“感极而悲”之情。

这篇文章表现作者虽身居江湖,心忧国事,虽遭迫害,仍不放弃理想的顽强意志,同时,也是对被贬战友的鼓励和安慰。《岳阳楼记》的著名,是因为它的思想境界崇高。和它同时的另一位文学家欧阳修在为他写的碑文中说,他从小就有志于天下,常自诵曰:“士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也。”

可见《岳阳楼记》末尾所说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是范仲淹一生行为的准则。孟子说:“达则兼善天下,穷则独善其身”。这已成为封建时代许多士大夫的信条。范仲淹写这篇文章的时候正贬官在外,“处江湖之远”,本来可以采取独善其身的态度,落得清闲快乐。

但他提出正直的士大夫应立身行一的准则,认为个人的荣辱升迁应置之度外,“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要“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勉励自己和朋友,这是难能可贵的。这两句话所体现的精神,那种吃苦在前,享乐在后的品质,无疑仍有教育意义。

陆游:沈园二首赏析

城上斜阳画角哀,沈园非复旧池台。

伤心桥下春波绿,曾是惊鸿照影来。

梦断香消四十年,沈园柳老不吹绵。

此身行作稽山土,犹吊遗踪一泫然。

这是陆游七十五岁时重游沈园(在今浙江绍兴)写下的悼亡诗。

他三十一岁时曾在沈园与被专制家长拆散的原妻唐琬偶尔相遇,作

《钗头凤》题壁以记其苦思深恨,岂料这一面竟成永诀。晚年陆游多

次到沈园悼亡,这两首是他的悼亡诗中最为深婉动人者。诗的开头以

斜阳和彩绘的管乐器画角,把人带进了一种悲哀的世界情调中。他到

沈园去寻找曾经留有芳踪的旧池台,但是连池台都不可辨认,要唤起

对芳踪的回忆或幻觉,也成了不可再得的奢望。桥是伤心的桥,只有

看到桥下绿水,才多少感到这次来的时节也是春天。因为这桥下水,

曾经照见像曹植《洛神赋》中“翩若惊鸿”的凌波仙子的倩影。可以

说这番沈园游的潜意识,是寻找青春幻觉,寻找到的是美的瞬间性。

承接着第一首“惊鸿照影”的幻觉,第二首追问着鸿影今何在?

“香消玉殒”是古代比喻美女死亡的雅词,唐琬离开人世已经四十余

年了,寻梦、或寻找幻觉之举已成了生者与死者的精神对话。在生死

对话中,诗人产生天荒地老、人也苍老的感觉,就连那些曾经点缀满

城春色的沈园杨柳,也苍老得不再逢春开花飞絮了。美人早已“玉骨

久成泉下土”,未亡者这把老骨头,年过古稀,也即将化作会稽山

(在今绍兴)的泥土,但是割不断的一线情思,使他神差鬼使地来到

沈园寻找遗踪,泫然落泪。梁启超读陆游那些悲壮激昂的爱国诗章时,

曾称他为“亘古男儿一放翁”,岂料沈园诗篇又展示了这位亘古男儿

也知儿女情长之趣,他甚至在被摧折的初婚情爱中、在有缺陷的人生

遭遇中,年复一年地体验生命的青春,并且至老不渝。如果说《钗头

凤》词在吟味稍纵即逝的相遇时,还未忘昔日山盟海誓,还有珍藏心

头的锦书,隐约地发散着生命的热力的话,那么这里在体验惊鸿照影

的虚无飘渺时,已感受到香消为土、柳老无绵的生命极限了。在生命

极限处,爱在申辩自己的永恒价值,这是《沈园二首》留给后人的思

考。

参考资料:

http://wwwteachercncom/zxyw/Html/ZWSB/18710IbnyT9JE1115121055Html

对某种景象或某种客观事物有所感触时,把自身所要抒发的感情、表达的思想寄寓在此景此物中,通过描写此景此物予以抒发,这种抒情方式叫借景或借物抒情。在我国古代诗歌中,松、竹、梅、兰、柳、山石、溪流、沙漠、古道、边关、落日、夜月、清风、细雨和微草等,常常是诗人借以抒情的对象。如白居易的“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借“原上草”的顽强抗争,尽情抒发对自然规律不可抗拒。

其实如果学好借景抒情,楼主是可以多看看一些抒情的散文,或者诗句

自己慢慢体会,看下解释,很快就知道的哦

一个景物如何将它塑造出你想要表达的那种感情,就需要你将自己的感情融入,结合景物自身描绘出来,将景物写活起来

初冬的寒风从我的身体时,一点点抽送着对你的思念叶儿没的从树上落尽,只在寒风中一片片掉落脱离的大树,在空中翻飞,似要落下,忽又飘起,终是不甘就这样离去大树的余温还在叶片上残留,只一点点,就足以燃起对你的所有思念

我握着这片片残叶,在这寒风中伫立我知道,在我眼眸里,燃起的温暖,那是对你的片片思念只一点点,我的心就不会如这寒风般冷却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4028531.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8-20
下一篇2023-08-20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