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资面试答辩的时候考官问我这节课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是什么,我说我觉得?

教资面试答辩的时候考官问我这节课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是什么,我说我觉得?,第1张

问这节课的情感态度与价 值 观目标,那还是要有课文支撑来培养学生的素质或者三观的,你大概还是不能适应考场环境,而且语言组织不到位。

1、稳定的情绪是抗压的第一要素。

在面试中,大部分人都会感受到压力的,尤其是对这份职位非常重视的人,因此,在面试前,还需要进行情绪练习,保持一个良好的面试心态,用积极乐观的正面情绪去迎接面试,而不是用悲观、害怕和畏惧的负面情绪去面对。负面情绪会使得考官对考生印象不佳,认为考生抗压能力差、缺乏精气。所以,考前通过心理调适并且反复对着镜子或录制视频自己反复观看的方式来练习自己的情绪,做到情绪可控且稳定。

2、在面试神情一定要坚定自信,和考官保持交流。

面试实质上是考生和考官面对面的交流,在进入考场之前做几个深呼吸,调整好心态,提醒自己要和考官有眼神上的交流,答题过程中眼神不躲闪,视线主要集中在考官们身上,而不是东张西望到处乱瞟。通过控制视线范围,确保让大多数考官能感受到眼神交流,尽可能做到目光坚定自信,让考官感受到你的自信状态,亲和力,觉得你是一个沟通能力极强、可靠又踏实的人。

3、在面试答题中要言语要流畅,富有逻辑性和层次感。

除了外在形象外,言语表达也是考官对考生的一个考察方面,考官希望看到的是一个大方、热情、真诚的考生,交流时有表情,肢体动作自然协调,能够诚恳地表达自己对题目的真实感受,体现出深入的思考,虽然面试是围绕题目进行分析作答,既要对问题的分析仔细、深入,也要在合适的时候体现自己与岗位的匹配性。

关注情感、态度、价值观是以人为本思想在教学中的体现,其实质就是关注人。关注人(关注情感、态度、价值观)与关注学科(关注知识、技能与过程、方法)也是教学中一对至关重要的关系,从学生的角度来说,它表现为乐学与学会、会学的关系;从教师的角度来说,它表现为教书与育人(教知识与教做人)的关系,从教学的角度来说,它表现为认识与情感的关系。学科教学的重心在学科还是在人关注学科还是关注人反映了两种不同的教育价值观。过分关注学科,过分强调学科的独立性和重要性,是学科本位论的反映。学科本位论把学科凌驾于教育之上,凌驾于人之上,学科成为中心,成为目的,学校教育、课堂教学成为促进学科发展、培养学科后备人才的手段,这种只见学科不见人的教育观从根本上背离了基础教育特别是义务教育的基本性质和神圣使命。从实践层面讲,以学科为本位的教学是一种“目中无人”的教学,它突出表现为:1、重认知轻情感学习过程是以人的整体的心理活动为基础的认知活动和情意活动相统一的过程。认知因素和情意因素在学习过程中是同时发生,交互作用的,它们共同组成学生学习心理的两个不同方面,从不同角度对学习活动施予重大影响。如果没有认知因素的参与,学习任务不可能完成;同样如果没有情意因素的参与,学习活动既不能发生也不能维持。情意因素不仅决定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和主动性水平,促进知识的掌握和智能的发展,还对形成学生以学为乐、乐此不疲的良好学习态度起着巨大推动作用。以学科为本位的传统教学,把生动的、复杂的教学活动囿于固定、狭窄的认知主义的框框之中,只注重学生对学科知识的记忆、理解和掌握,而不关注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情绪生活和情感体验,教学的非情感化是传统教学的一大缺陷。2、重教书轻育人以学科为本位的教学把教书和育人割裂开来,以教书为天职,以完成学科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为己任,忽视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道德生活和人格养成。教学过程不能成为学生道德提升和人格发展的过程,这是以学科为本位的教学的最大失职。改革教学必须进行价值本位的转移,即由以学科为本位转向以人的发展为本位,学科本位论的错误不在于学科本身,而在于指导思想,学科教学依然要体现和重视学科知识的特点,遵循学科发展的规律,但是,学科教学一定要以人的发展为本,服从、服务于人的全面健康发展。关注人是新课程的核心理念——“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在教学中的具体体现,它意味着:第一,关注每一位学生。每一位学生都是生动活泼的人、发展的人、有尊严的人,在教师的课堂教学理念中,包括每一位学生在内的全班所有的学生都是自己应该关注的对象,关注的实质是尊重、关心、牵挂,关注本身就是最好的教育。第二,关注学生的情绪生活和情感体验。孔子说过:知之者莫如好之者,好之者莫如乐之者。教学过程应该成为学生一种愉悦的情绪生活和积极的情感体验。学生在课堂上是兴高采烈还是冷漠呆滞,是其乐融融还是愁眉苦脸伴随着学科知识的获得,学生对学科学习的态度是越来越积极还是越来越消极学生对学科学习的信心是越来越强还是越来越弱这一切必须为我们教师所关注,这种关注同时还要求我们教师必须用“心”施教,不能做学科体系的传声筒。用“心”施教体现着教师对本职的热爱,对学生的关切,体现着教师热切的情感。第三,关注学生的道德生活和人格养成。课堂不仅是学科知识传递的殿堂,更是人性养育的圣殿。课堂教学潜藏着丰富的道德因素,“教学永远具有教育性”,这是教学活动的一条基本规律。教师不仅要充分挖掘和展示教学中的各种道德因素,还要积极关注和引导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各种道德表现和道德发展,从而使教学过程成为学生一种高尚的道德生活和丰富的人生体验,这样,学科知识增长的过程同时也就成为人格的健全与发展过程,伴随着学科知识的获得,学生变得越来越有爱心,越来越有同情心,越来越有责任感,越来越有教养。当然,这也要求教师一定要加强自身修养,不断完善自己。总之,关注人的教学才能使学科教学同时成为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形成与发展的过程,从而真正实现人的发展。一位从纳粹集中营中逃脱的幸存者,战后做了一所中学的校长。每当一位新老师来到学校,他都会交给那位老师一封信,信中这样写道:“亲爱的老师,我是一名纳粹集中营中的幸存者,我亲眼看到了人类不应当见到的情境:毒气室由学有专长的工程师建造,儿童被学识渊博的医生毒死,幼儿被训练有素的护士杀害,妇女和婴儿被受过高中或大学教育的士兵枪杀。看到这一切,我疑惑了:教育究竟是为了什么?我的请求是:请你帮助学生成长为具有人性的人。你们的努力绝不应当被用于创造学识渊博的怪物,多才多艺的变态狂,受过高等教育的屠夫。只有在使我们孩子具有人性的情况下,读写算的能力才有其价值……”当前,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要特别强调以下两点:第一,教师要有“育人“的意识,要充分挖掘所教学科内在所特有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因素,同时要注重自身的示范作用,正如俄国教育家加里宁所说:“要知道,教育者影响受教育者的不仅是所教的某些知识,而且还有他的行动、生活方式以及对日常现实的态度。”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中也强调指出:“你不仅是自己学科的教员,而且是学生的教育者、生活的指导者和道德的引路人。”教师要特别注重价值观导向,把教学生学会做人作为自己的头等使命!在教《狐狸与乌鸦》一课时,老师请同学们把狐狸对乌鸦说的话找出来细读,结合乌鸦的表现,谈谈读后的感受。一学生说:我认为狐狸很“聪明”,而且很有“恒心”。它善于观察,不断改变说话的口气,由向乌鸦问好,到“关心”它的孩子,到赞美它的羽毛和嗓子,直到乌鸦开口。老师这样引导:“这位同学读得很深入,有自己独特的感悟,敢于表达自己的观点,并且说的有理有据,值得大家学习。但是,狐狸的聪明和恒心用错了地方——想不劳而获,想欺骗别人,这是心术不正的聪明、是心术不正的恒心,这种‘聪明'和‘恒心'越多,害处就越大,要不得!”第二,教师要掌握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的规律和特点。情感、态度、价值观具有主观性、体验性、内隐性等特点,它和知识、技能与过程、方法两个维度不一样,一般难以明确地显性表述出来,更不可能一节课一节课具体地罗列出来,对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既要有机地结合课程教材内容的性质和特点,又要把握课堂教学活动的情境和氛围。当前课堂上,一些教师脱离具体内容和特定情境,孤立地、人为地、机械生硬地进行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这种教育是空洞的、无力的、因而也是低效或无效的。从教书育人的机制来看,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应是“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式的,它主要通过学生的无意识心理机制而发生作用,但是,现在却有教师像讲解知识要点一样,通过讲解之类教的办法,把情感、态度、价值观直接“教”给学生,这种教育只是一种知识教育或技能教育,而不会成为有效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教育,因而对学生的发展不可能有实际的作用。

英语课程目标中的情感态度在英语课堂教学活动以教师为中心逐渐转向以学生为中心的今天,我们在关注教材教法及学生认知能力发展的同时,未能对学生的情感方面予以应有的重视。早在1987年我国学者张正东就把“注重情感因素,排除心理障碍”视作英语教学原则之一。刘学惠(1988)也曾撰文指出,重视外语教学的情感因素,不应仅仅出于手段和策略考虑,而应同时从外语教学目的本身来考虑,并呼吁 “将发展情感作为外语教学目的之一写进有关文件”。时至本世纪之初, “情感态度”作为基础教育英语课程目标之一已写入教育部颁布的《英语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课标》)。本文试图对此作理论探究,以期为基础教育英语课程改革更好地实施情感教学提供理论支持。一、 情感及情感目标   作为人类所特有的一种心理现象,情感是人在活动中对客观事物所持有的态度体验,是以客观事物能否满足人的需要为中介的反映。人的情感与认知过程是紧密联系的,任何认知过程都伴随着一定的情感。同时,情感又对人的认知行为起着积极和消极的作用。有研究表明,当人处于某种消极的情感状态时,认知活动自行停止,即便不停止,认知活动也不会有什么实际效果(Arnold,1999)。  情感不仅仅是教学手段,而应首先作为教学目标来优化教学。以布卢姆为代表的教育目标分类学创立者们构建了认知、情感和动作技能三位一体的教育目标体系(克拉斯沃尔等,1989)。其中,情感目标在教学活动中的发展分为接受、反应、评价、组织及价值体系的性格化五个层次。层层递进、紧密衔接的情感心理的内化和升华过程形成一个动态的目标体系,从单纯的接受开始,经过一系列的复杂阶段,最后达到性格化。情感目标的渐进性表明教学活动中目标实现的不可逾越性,即:学生必须在达到某个水平后,才能在下一个较高的水平上进行活动。布卢姆等人的教育目标分类学的出现标志着情感因素获得了与认知因素一样具有作为教学目标来考虑的重要地位。二、 英语课程目标中的情感态度   《课标》指出:情感态度是指兴趣、动机、自信、意志和合作精神等影响学生学习过程和学习效果的相关因素以及在学习过程中逐渐形成的祖国意识和国际视野。保持积极的情感态度是英语学习成功的关键。教师应在教学中,不断激发并强化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引导他们逐渐将兴趣转化为稳定的学习动机,以使他们树立自信心,锻炼克服困难的意志,认识自己学习的优势与不足,乐于与他人合作,养成和谐与健康向上的品格。通过英语课程,增强祖国意识,拓展国际视野。情感态度是影响学生学习和发展的重要因素。学生只有对自己与他人、对英语及其文化、对英语学习抱有积极的情感态度,才能保持英语学习的动力并不断取得进步。  《课标》中所列的都是一些积极的情感,即有利于学生发展的情感态度。情感态度还包括一些消极的因素,如焦虑、抑制、过于内向、害羞、胆怯、缺乏学习动机等,这些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帮助学生克服的情感因素。  《课标》还对不同学段的情感目标做了一定程度的细分,这符合不同年龄段学生情感发展的渐进性与差异性的特点。在小学阶段,关键是让学生体会学习英语的乐趣,使英语学习成为低龄儿童心智发展的一部分,而不宜过多地强调学习英语的实际作用,特别是不要过分强调英语的工具性。进入初中阶段后,可以逐步引导学生认识英语学习的目的和意义,要注意引导学生认识到英语学习中表现的情感态度与英语学习的结果有密切关系,要特别关注英语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在高中阶段,使学生在英语学习的过程中提高独立思考和判断的能力,发展与人沟通、合作的能力,增进跨文化理解和跨文化交际的能力,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培养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全面提高他们的人文素养。  与其他学科领域相比,语言与情感态度的关系更为密切,情感态度在很大程度上需要通过语言来表达和传递。因此,英语课程在发展学生的情感态度方面发挥着特有的作用。目前,我们关注语言学习中的情感问题,特别是将情感态度作为英语课程目标之一,有其重要的现实意义(Arnold,1999)。第一,解决情感问题有助于提高语言学习效果。消极情感影响学习潜力的正常发挥。如果学习者受消极情感影响太大,再好的教师、教材、教法也无济于事。与此相反,积极情感(如自尊、自信、移情、动机、愉快、惊喜等)能创造有利于学习的心理状态。Brown(1987)从他本人及别人的研究成果中得出结论,即情感因素在第二语言学习中具有决定性的作用,凡是不成功的外语学习者都可归咎于各种各样的情感障碍。第二,解决情感问题也是促进人的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从这个意义上说,情感已经不是语言教学的问题,甚至不是教育本身的问题,而是人的发展问题。但过去的教育过于强调大脑的理性和认知功能,却忽视了非理性方面的发展,造成“情感空白”。与其他学科一样,语言教育也应以促进人的发展为目标,将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情感融入到日常的教育教学之中。三、 情感态度作为英语课程目标的理论依据(一)情感的神经生物基础  在第二语言学习过程中,学习者通过各种感知系统获得信息,神经科学家认为这些信息就是各种各样的刺激。大脑是一切认知活动发生的场所,而认知过程又是神经中枢发挥作用的过程。Schumann(1994)认为人的认知活动的发生经历这样几个过程:对外界刺激的感知,对刺激的情感评估,对刺激作出反应,刺激在记忆中作为信息保留下来,在行为活动中对信息的再次利用(提取)。在对信息感知和作出反应之间,有一个对信息进行评估的过程,即刺激的情感评估。在肯定或否定的情感评估的背后有一个神经生物系统在起作用,它判断刺激是否符合学习者的学习情感和学习动机。如果神经生物系统认为刺激符合学习者的学习情感和动机,就对刺激作出肯定评估;否则作出否定评估。就语言学习而言,肯定的评估促进语言学习,否定的评估阻碍语言学习。  情绪心理学家Scherer对刺激评估的标准曾展开广泛的研究,发现人的大脑进行刺激评估时参照五个方面:刺激的新奇度,刺激带来的愉快感,刺激与目标和需要的关系,对刺激的应付能力,刺激带来的自我及社会形象。第二语言习得研究专家调查学习动机时也发现,肯定评估促进语言学习,否定评估阻碍语言学习。可见,人的情感有其神经生物基础,并对语言学习产生积极或消极的影响。在外语教学过程中,应力求使来自外界的语言刺激符合学习者的内在情感与动机,促进肯定评估的形成。(二)人本主义心理学的教育教学观  20世纪西方人本主义心理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Carl Rogers将其心理学的研究成果应用到教学领域,从发展学生潜能的教育目的出发,提出了以“真诚、尊重和理解”为特征、“以学生为中心”、促进有意义学习的人本主义教育教学观。  Rogers认为,情感和认知是人类精神世界不可分割的有机组成部分,彼此融为一体。理想的教育就是要培养“身体、心智、情感、精神、心力融为一体”的人,既用认知的方式也用情感的方式行事的知情合一的“完人”。所以,现实的教育目标应是“促进变化和学习,培养能够适应变化、知道如何学习的人”(Rogers, 1983)。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应该创造一种特殊的心理氛围,使学生感到自由和安全,可以任意发挥好奇心,不怕错误和失败,既可以从书本和老师那里学习,也可以从环境、同学和个人经验中学习。“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是自由的,而自由学习必须是有意义的。所谓有意义学习,不仅是一种增长知识的学习,而且是一种与个人各部分经验都融合在一起的学习,是一种使个体的行为、态度、个性以及在未来选择行动方针时发生重大变化的学习。“有意义的学习结合了逻辑和直觉、理智和情感、概念和经验、观念和意义。若我们以这种方式来学习,便会变成完整的人”(Rogers,1983)。  人本主义教育教学观突出了情感在教育教学活动中的地位和作用,这正是英语教学应当借鉴之处。(三)语言习得中的情感过滤  情感过滤这个概念最初由Dulay和 Burt提出,旨在说明情感因素对语言输入起着过滤的作用(1977)。Krashen在此基础上将其发展为情感过滤假设,认为“情感过滤是阻止语言习得者完全吸收所获得的可理解输入的一种心理障碍”(1985)。可理解输入只是语言习得的必要条件,而不是充分条件,第二语言习得的进程还受到情感因素的影响,它包括动机、自信心和焦虑程度(Krashen, 1982, 1985)。Krashen将情感因素看作是可调节的“过滤器”。语言输入只有通过过滤器才能到达大脑中的语言习得机制,并为大脑所吸收,最终发展成为习得能力。  Krashen的情感过滤假设至少使我们清楚地认识到情感因素在外语教学中起着不容忽视或低估的作用。情感对语言学习的影响至少和认知因素一样大,甚至更大(Stern, 1983)。强化学生的语言学习动机,增强自信心,创设低焦虑的心理空间和学习氛围是我们从中获得的最基本的启示。(四)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启示  建构主义学习观认为,学习不是信息简单地从外到内的单向输入,而是通过新信息与学习者原有的知识经验双向的相互作用而实现的,即学习是学习者与学习环境之间互动的过程。它强调学习是一个积极主动的建构过程:学习者主动地根据先前的认知结构,借助于他人和环境的帮助,通过独特的信息加工过程,注意并有选择地知觉外在信息,建构当前事物的意义(肖川, 1998)。学生作为信息加工的主体,是意义建构的主体。教师作为学生建构意义的促进者,在教学过程中至少应发挥以下几个方面的作用:创设一个良好的心理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他们形成稳定的学习动机;重视学生的健康情感的培养;通过师生间的平等对话与意义协商,促进协作学习。  Vygotsky(1986)从认知结构的性质与发展条件等方面提出了学习者认知能力“最近发展区”的概念,进一步丰富、发展了建构主义理论,为其具体应用于实际教学过程创造了条件。“最近发展区”是指比学习者现有知识技能略高出一个层次、经他人协助后方可达到的水平。同样,在学习者的情感世界中,也应存在相应的“最近发展区”。和认知行为一样,学习者对语言学习的动机、信心或焦虑等情感态度不会在短期内发生突变,教师可以在教学过程中,将情感作为一个教学目标,通过师生交互活动,使得各个情感因子在其“最近发展区”起着微妙的变化,朝着既定的情感目标发展。四、 结语  本文着重探讨了情感态度作为英语课程目标的理论依据。在我国英语作为外语教学背景下的课堂教学中,情感、认知与语言学习之间的关系仍待进一步论证。对英语教师运用情感因素的教学状况及学生对待英语学习的情感态度急待展开大范围的调查,从而正视一定程度上存在的重知轻情的教学现状,以期更好地发挥积极情感态度对外语教学的促进作用。在神经生物学、教育心理学及语言习得学等理论背景支持下,开展情感教学的课堂实验研究,积极推进英语课程的实施,是广大课程实施者面对的一个全新课题。

你好!感谢你给我一次陈述本人观点的机会 

我看了你的故事也看了对你这篇文章的所有评论,有的说的有道理,有的感觉在写小说,还有的在写诗(无语)。 

我觉得 HUHUA5201314和gf05012位解答者对于此事分析的很有道理,也很直接。首先我很佩服2位和楼主对于感情的认识和珍惜。一个男孩转变成一个男人的标准就是他是为他的承诺而负责(可能是任何事情)。我现在虽然是2个孩子的父亲但是我还是记得年青的时候遭受一次感情经历,我的父亲对我讲:作为一个男人总有一天要学会去面对。我现在经常对我6岁和4岁的儿子说这句话,也不知道他们能不能理解(作为父亲的我,我相信他们早晚会理解)但是你应该是理解这句话的。你是一个有文化的人,你应该知道考试是怎么考?在短暂的考试时间内(你女朋友年龄不小了,你们都到谈婚论嫁的年龄了)遇到不会做的题可恨的是分数高又的题你应该怎么做?很多人考得赢考场的试卷,考不赢人生的试卷。如果你是这样的人考了博士又能怎么样呢(我这句话可能说的有点重)? 

事实很残酷但是摆在你们面前:要么你把和她的问题解决(我的意思是结婚,买房子,财礼钱这些经济来源我不能帮你分析)。要么分手,这样既不耽误你也不耽误她。 

你一边上学一边打工可以证明你是一个有上进心的人,一个体谅父母艰辛的人,一个明辩是非的人,在你的内心深处其实已经有了一个明确的答案。我不想再在这点上多说。 

把自己的感情托付给可以一生和你一起同甘共苦的人是很幸福的,你现在自问你现在爱的人可以吗?如果可以的话那怎么连这点时间的坎坷坎坷都不能过呢?时间考验一个人,一点没有错。你是一个想做大事情的人,就应该清楚做大事要经历很多风雨,我们都不是圣人,在感情上要得到强大的后备支持才可以。这场类似于战争的游戏人生不能把一个重要的后备工作交给你一不能同甘共苦的人,这样你注定要在大事上失败。连用人都不会用那还能做什么大事?做大事不是靠口号。我说的话虽然有点重,但是你是一个明辩是非的人 你应该清楚我说的是什么意思。 

爱一个人是不需要理由的哪怕你要做大事的人也有的时候会茫然。人生如棋,难免有的时候举棋不定。。 

另外如果可以找到经济上解决问题的方法话,尽量还是多借点钱解决的好。很现实的问题,没有房子人家就不跟你。俗话说百年修得同船渡,千年修得共枕眠,2个人能走在一起也很不容易,毕竟付出了这么。这条路为什么这么残酷?只是在这条路上没有人愿意认输。感情也是这样,因为你已经做出了选择(你爱上她了)。 

总归一句话爱了就赶快想办法买房子。感叹也罢、抒情也罢,解决不了根本问题。 

就象我现在写文章帮你解答一样,有几10篇的文章和我竞争、阻碍我,但是我还是做出了我的选择。年轻人,不要让我失望!我们都拿出一点勇气来面对。你想做大事,其这件事情就是人生的一件大事情 今天就拿出勇气来面对:你要么不再爱 ,要么勇敢的去爱!

  新课标指出:数学学习情感态度是中学生数学学习精神的重要支柱。在实际教学中,情感态度目标往往受认知目标的冲击而流于形式。认知心理学认为:人与人之间只有很小的差异,但这种很小的差异却往往造成了巨大的差异!很小的差异就是所具备的心态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巨大的差异就是成功与失败。所以,学生的学习态度决定着情感态度和认识学习数学学科的价值倾向。

一、教师积极的情感态度是推手

数学家华罗庚说过:“数学本身具有无穷的美妙,认为数学枯燥、没有艺术性,这种看法是不正确的。”我作为数学教师,有责任培养学生热爱数学的情感。在教学中,我充分挖掘教材中蕴含的情商因素,展现数学符号、公式的抽象美,数学比例的协调美,数学语言的逻辑美,数学方法的技巧美,数学形体的对称美,利用数学知识的内在魅力诱发学生热爱数学的情感;我敞开诚恳宽容的的胸怀,主动接近学生,了解他们的家庭情况、兴趣爱好、喜怒哀乐,以朋友的身份和学生沟通。我以积极的敬业精神、关心学生的情感态度,影响学生、推动学生在学习上不断取得进步。“数学教师的金科玉律是教师对数学浓厚的兴趣,如果教师讨厌数学,学生便毫无例外地讨厌数学。”这句名言深刻揭示了教师对数学的情感态度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对数学学习的情感态度。因此,数学课堂也应富于生命激情、人性化和生活化,才能将积极的情感态度传递给学生,培养学生对数学的正确情感态度。

二、用美的情感催生学生的学习目标

《数学课程标准》把情感态度作为课程目标之一。在教学中,既要重视学生的知识掌握技能培养,更要关注学生情感态度的发展。英国数理学家罗素曾说过:“数学如果正确对待它,不但拥有真理,而且也具有至高无上的美。”人们常说:有目标像百米赛跑,无目标像沙滩散步。

在教学上,我用美的情感催生学习目标。我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识图能力,让学生去发现数学的影。如:在学习了“三角形的相似”后,我布置给学生一份特别的家庭作业,让学生放学后观察一角的街景,从中去发现一些熟悉的数学图形,并让学生归纳:有哪些图形是相似的?又如:在《轴对称变换》的教学中,我让学生自由发言,讲讲在美丽的校园里,哪些叶子是轴对称图形,哪些是中心对称图形,教室里有哪些也是对称的图形,让学生真真实实地感受到生活中的数学之美。再如:在学习《圆的基本知识》时,我把圆同描写太阳和月亮的优美诗句、声音与色彩以及数学史上对圆的美学认知的发展历程有机地结合起来;还利用网络搜集将生活中的圆展示出来,如:当小雨滴落在双龙湖面上荡起的涟漪,那种震撼的美,学生屏息凝神,看呆了,深深地感受到了数学的美。这样的课堂,学生怎能不感兴趣?新课程提出的情感目标也就落实在“此时无声胜有声”中。

美是艺术的一种追求,也是数学中一种公认的评价标准。必须让学生在鉴赏中发现数学是美的。达芬奇说:“黄金分割是美的原则,一切符合黄金分割值的图形都是最美的图形。”所以,我在讲授“黄金分割”的知识点时,跟同学们讲:“同学们,你们想不想知道自己的体形是否标准?你们回家用尺量一下自己上下身的值,计算出它们的比值,明天学习黄金分割了之后,便可以得到答案。”同学们被这一“黄金分割”所吸引,主动积极地去预习这一节课,真正达到了由“要我学”变为“我要学”的目的。在讲应用题时,我用线段图帮助学生分析题意,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中这富有秩序的设置和乘法的美,从而使美的情感得到升华,促进学生的人文素养得到提高和发展。有人说:“学习犹如一架梯子,梯子的梯阶从来不是用来搁脚的,它只是让人们的脚放上一段时间,以便让另外一只脚能够再往上登。”因此,学生只要对数学学习有积极的情感,就能保持数学学习的动力。我十分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情绪,随时调控教学节奏,创设宽松、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目标,建立起积极的学习情感态度,让他们对自己的学习目标充满信心。

三、用积极情感态度夯实学生自信心

“榕树因为扎根于深厚的土壤,生命的绿荫才会越长越茂盛。稗子享受着禾苗一样的待遇,结出的却不是谷穗。”自信心是良好个性心理品质的重要成分。新的课程理念强调,人人都能学好数学,人人都能在数学中得到不同的发展。也就是说,数学教学要关心学生在学习活动中表现出来的情感态度,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美国马尔腾有句名言:“你的成就大小,往往不会超出你自信心的大小。”爱迪生在回答别人他成功的秘诀时常说:“很简单,无论何时,不管怎样,我也绝不允许自己有一点灰心丧气。”所以,在教学中应面向全体学生,加强对学生自信的培养,用积极的情感态度夯实学生的自信心,使每个学生都能相信自己能学好数学,在学习中能得到成功。

四、用爱的情感态度关注“学困生”的成长

学生需要教师的尊重,更需要教师的赏识。要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和学习的积极性,捕捉学生成长过程中的每一个微小的“闪光点”,给予鼓励,切忌用主观的喜好来判断学生,而要学会“蹲下来看孩子”。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不但能调整学生认知行为,而且在情感上也能产生积极的效果。“无爱则无教育。”学困生就象受伤的花朵,更需要教师格外的扶持和关心、爱护。如果教师对他们冷淡训斥、歧视甚至放弃,只能促使受伤的花朵过早枯萎和夭折。相反,教师如果信任他们、喜欢他们,他们就会感受到教师对自己的信任、爱护和尊重,自信心、自尊心和热情便会油然而生,从而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中。积极的人视挫折为成功的踏脚石,并将挫折转化为机会;消极的人视挫折为成功的绊脚石,任机会悄悄溜走。教师还应该创造条件,使学困生有机会表现自己,使他们在“表扬—努力—成功—自信—再努力—取得更大的成功”的情感态度发展变化过程中形成学习上的良性循环,培养积极的情感态度,不断萌发上进的心理。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教育是什么?往简单方面说:只需一句话,就是要培养良好的习惯,良好的行为习惯主要在学校中养成。”因此,课程标准把培养学生具有主动参与、克服困难、质疑、独立思考等良好的学习习惯列为“情感和态度”方面的具体目标。

综上所述,课堂教学是培养学生学情感态度的“主阵地”。面对新课改的挑战,我们应多动脑筋,多想办法,以自己对数学最真诚的热爱、最睿智的领悟、最诗意的诠释引领学生走进美丽的数学王国,培养学生的数学审美能力,使学生对数学产生美好的情感,让学生都欣赏并发现“数学美”;并用数学的“美”提升学生心灵美,规范学生行为美,滋养学生道德美,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有利于学生的终身学习和持续发展。教书育人为教师的天职,育人更是首位,结合生物教学,针对学生情感教育的实际,将情感目标渗透于日常教学中是生物教学的重要内容。

一、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

新课标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目标中明确提出“培养爱祖国、爱家乡的情感,增强振兴祖国和改变祖国面貌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爱国主义是一个国家国民素质的基本组成部分,也是健康向上人格的重要表现。教师应结合教学,寻找知识教育和爱国教育的结合点,引导学生关注我国源远流长的历史,感受中华民族的古老文明和聪明才智,特别是新中国建成后的迅速发展,以此来增强学生的民族自信心和爱国主义情感。同时,在教育过程中要遵循实事求是、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既肯定我国的优势又指出不足。如在进行我国生物“多样性的现状和保护”的教育时,笔者通过大量事实例举了我国生物资源的丰富性,生态系统的多样性,让学生深切体验到“地大物博”的中国,令人自豪的中国。同时,还向学生指出,我国生物多样性不容乐观,由于盲目地不合理的开发利用,许多生物灭绝了。由于我国人口众多,对资源的需求量大。我国的生物资源并不丰富,加之我国生物科学的发展比起许多先进国家,也相对落后。因此生物资源有待保护和发展,我们应该有危机感。这样,才能使学生全面、真实地了解我国的现状,能够正确分析、对待我国在社会发展中遇到的一些现象,增强爱护祖国的情感和为改变祖国现状、祖国发展而努力学习的紧迫感。

二、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

托尔斯泰说过:“有无责任心将决定生活、家庭、工作、学习的成功和失败”。 大到对社会、对祖国的责任感,小到对工作、学习的态度都与平时良好习惯的培养分不开。教师要利用一切可能的机会培养学生从小事做起。如“探究种子萌发的条件”实验中,特别强调“种子是有生命的,请你好好照顾它”。学生在按时浇水、仔细观察的同时,明确自己的责任,学会为自己的行为负责,为其他生命负责。生命科学的发现和研究过程,科学家坚持不懈的探究精神和一丝不苟的研究态度是对学生进行责任感教育的良好素材。如明代李时珍的故事,酶的发现史等。在学习过程中,让学生明确历史赋予我们的使命,鼓励学生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培养民族精神。

三、启发学生热爱生命的意识

“热爱大自然,珍爱生命”是新课程的情感目标之一。从清华学子的伤熊事件到中学生的自杀、杀人事件,包括对幼小动物的蔑视,都体现出当代中学生生命意识的淡漠。在生物课堂中,要教育学生珍爱人类的生命,在与大自然的亲密接触中,感受大自然的神奇,体验生命的奥秘。教育学生珍爱动、植物的生命,培养学生关注生命、爱护生命、善待生命的意识。生物学科的许多实验材料都是活的动物,对这些动物的爱护和妥善处理,是生命教育的好契机。如“探究光对鼠妇生活的影响”实验后,提醒学生将鼠妇放回它们的“家”;在调查校园植物时,不乱攀折花木,不践踏草坪;在遗传病调查时,正确对待残疾人群体,给他们以人文关怀……从细节做起,保护周围的生命,关爱自身和他人的生命,树立提高生命质量的意识。

四、深化学生的环境意识

新课程提出“热爱自然,理解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意义,提高环境保护意识”的情感目标,这也是社会主义接班人的必备素质之一。教师要引导学生了解环境问题的现状,使他们明确自己在生物圈中的地位和作用,全面了解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必备知识。因此,生物教学过程中的各种活动,应始终贯彻环保意识。如通过模拟探究“酸雨对生物的影响”、“废电池对生物的影响”等让学生切身感受到环境问题的紧迫性,产生深深的环境忧患意识,“设计绿化方案”、“拟定保护生态环境的计划”等活动将强化学生的环保意识。总之,任何一堂生物课都是情感教育的舞台,教师要仔细挖掘教材内容,联系学生实际,制定切合实际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并贯彻到教学过程中,就一定能收到实效。教师在表达情感时要注意实事求是,真情实意,并且理论联系实际。生物学科是一门实践科学,动手实验、调查、课外活动、研究性学习都是落实情感目标的良好途径。教师要多动脑,尽量创造实践机会。在实践中,锻炼学生的意志品质、培养责任感,深化生命意识、环保意识。学会宽容,帮助学生成为合格的接班人和建设者。

个人成长分析报告

——目标指引方向,坚持成就价值

摘要:“学而不思则惘,思而不学则怠”。本文回顾了我人生中的各重要阶段的成长过程,回顾了自己的人生观、价值观等自我评价体系的建立与发展过程。其中有成功的喜悦,也有挫折的羁绊,但所有这些经历,经过不断的反省、反思,都已沉淀为我人生的重要财富,使我能够充满自信,保持积极、乐观的态度,直面缤纷的人生。

关键词:目标 坚持 反思 生涯规划 挫折 心理成长 自我评价

一、自我成长过程

70年代初,我出生在苏北的一个军人家庭,兄弟三人,我排行老二。小时候家里的经济条件还不太好,每星期才能吃到一次肉,名为“改善生活”,但当时并不觉得苦,以为生活本应如此。童年就在和兄弟们的打打闹闹中快乐的度过了。

父母一直为自己失去了上大学的机会而遗憾。“一定要上大学”,这个理想很小的时候就被父母潜移默化的种在了我们兄弟三人的心里,成为我后来学习时的原始动力。

小学二年级的时候,因为近视,看不清黑板,经常被老师批评不认真听讲。但当时自己不知道应该把看不清黑板的事告诉家长和老师,不知道这是“近视”。这种状态一直持续到三年级,这一阶段,考试成绩很差,经常受到老师和家长的批评,觉得同学也看不起自己,自信心受到很大打击,这成为我人生中遇到的第一次挫折。

直到后来和父亲的一次谈话中,他发现了原因,为我配了眼镜,并找到班主任进行了交流。当时父母眼中焦急的神情,至今历历在目。很快,我成绩就上来了,几乎每次考试都在前十名,老师的夸奖和家长眼中洋溢的爱,修复了我的自信,生活依然充满阳光。

初中考上了省重点,继续以好成绩成为老师和家长眼中的好孩子。那时候经常会有考上清华、北大的学长被请回学校做学习经验的报告,看到他们被讲台下众多崇拜的眼光包围着,心里很羡慕,“考上大学,成为像他们那样的人,回母校做报告”这个纯朴的目标开始变得越来越清晰。

尽管当时的激励因素大多来自外在的评价,但依然为我的学习与成长,注入了很大的动力。并且,因为“目标”的激励作用与成功体验,学习对我来说是一件很快乐的事。另外,因为成绩好,经常有耐心的帮同学解答问题,在朋辈交往方面的体验也一直比较成功。

直到高二的时候,遇到了人生中的第二次挫折。这一挫折的解决和修复,依靠的依然是“目标动力”和父母的爱。

高二分文理科的时候,我选了理科,原因是当时周围的同学和老师都认为我理科成绩比较好,理科大学招生人数也多,比文科好考,都认为我应该学理科。但我自己内心是非常希望报考英语专业,梦想将来能从事外交或外贸工作。但当时自己并没有意识到这一梦想对我人生的价值与意义,从众化的选择了理科。

结果,这个选择所导致的内心冲突最终造成了严重后果:高二分科后不久,厌学情绪开始产生并逐渐加重,经常性头疼,一上理化课就睡觉或看武侠小说,理科成绩急剧下滑,做事无精打采,自信心严重受挫。父母没有一味的对我指责,而是经过细致了解后,帮我办了休学手续。休学后,所有的心理压力与症状一下子全部消失了。

在这将近一年的休学时间,开始了我人生中第一次比较深入的自我反思。一直以来,自己都是活在别人的期待中,自我评价体系基本都是建立在父母的期望、同学的羡慕、老师的喜欢等外在因素上,缺乏独立的价值判断标准。

这次“休学事件”,使我开始意识到,应该“做自己喜欢的事”,做事要有自己的价值标准,不可人云亦云,随波逐流,自我概念开始反思中逐渐清晰起来。

通过这样的反思,我的学习目标越发明确,成为自觉的、内在的目标,而不再是追求外在评价因素的满足。在休学的下半年,回校读书的渴望一天比一天强烈。休学结束后,在父母的同意与支持下,我按照自己的意愿,重新选择了文科,并最终以较为理想的成绩考上了大学。

感谢我的父母,他们不懂心理学,却用最智慧的手段,帮助我找回了自信,度过了人生中第一次的心理难关,让我第一次真正开始思考人生的意义与生命的自我价值。

大学考的是英语类的财经专业,曾经的树下的“一定要考上大学”的目标实现了,但没有意识到此刻应该为自己的人生进行新的规划,确立自己新阶段的人生目标。因此,接踵而来的,是再次失去目标的彷徨与迷惑。大学四年,基本上是在这样的状态下度过的。这种人生目标与方向的缺失状态,后来导致我在大学毕业后6年左右的时间内,事业发展很不稳定。

毕业的时候,按照一直以来所培养的心理暗示,“顺理成章”的进入了一家中央外贸企业工作,留在了北京。当时并不知道应该对自己的职业生涯进行严谨的规划,在这家外贸企业工作不足半年,就跳槽进了一家中央级的金融信托机构,参与了这家金融机构的筹建工作,后来因良好的机遇和表现,第二年就成为部门主管,这在同届毕业生中算是发展比较快的一个。

这种似乎很轻易就得到的成功导致自己的自信心急剧膨胀,完全高估了自己的能力,根本意识不到这些成就与荣誉的得来,大都是社会角色地位光环效应的结果。因此,到97年国家宏观调控政策开始影响到信托业的时候,突然发现自己开始处处碰壁了,以往很轻松就能搞定的项目,竟然开始变得如此困难,这成为我职业生涯中遇到的第一个挫折。

遗憾的是,面对这个挫折,没能进行正确的归因,当时自己得出的结论是“这个行业已经发展到极限,该改行了”,而不是从金融创新的角度来进行深入思考。事实上,在这个行业内坚持下来的那些同事们,现在很多都取得了不小的成就。

接下来,1998年至2001年,我开始频繁“跳槽”,先后从事过证券、期货、资本运营行业。

反思每一次跳槽的根本原因,基本都是因为缺乏长远的职业规划与人生目标,没有学会应对挫折,不懂坚持的力量与价值,遇到挫折就会不自觉的寻求外部归因,认为换个环境将会有所改善。虽然其间经济上有所积累,也有过一些成功体验,但在自我评价方面,一直因目标缺失而无法找到自我价值实现的那种满足感与成就感。

直到2002年,一个偶然的机会,让我很幸运的接触到了心理学,开始追随中科院心理所的一位老教授一起进行青少年学习策略方面的推广工作,并成立了一家机构,专门进行心理学成果推广与青少年学习能力与学习策略的训练工作。

五年来,先后参加了教育心理学在职研究生课程以及团体咨询、催眠等课程的学习,并参加了一些个人成长工作坊。在这个过程中,边学习,边反思,边成长,真正体验到了助人的快乐、成长的快乐。并逐步认清了自我,确立了自己的人生目标,学会了正确面对挫折,懂得了坚持的价值以及它对成功人生的意义,认识到长期以来困扰自己的逆境时“外归因”的心理归因模式,并能自觉的去摆脱它们。

“帮助更多的人快乐成长”已经成为我的人生使命,在实现这一使命的过程里,我感受到了从未有过的自信、快乐与满足,并让我越来越深切的体会到:过去所有的体验与经历,都将成为我职业发展与人生中的宝贵财富;目标,是人生的指南针,也是动机的能量源泉,成功、快乐的人生是构建在明确、清晰的目标基础上的;正确应对人生挫折,学会坚持,是实现人生目标的唯一“捷径”,成功者不比成功,比的是坚持!

二、职业生涯展望

根据目前所从事的工作及业务,我希望在青少年学习策略训练与辅导以及推进心理学的产业化发展方面,能够得到进一步的发展。

青少年的成长问题,涉及因素很多,特别是家庭教养环境、学校教育环境等系统问题。然而,现实的情况是在系统问题方面,作为辅导者,很难有所行为。

因此,只能把辅导重点放在帮助青少年获取更大的内心成长能量上来,其中比较有效的就是直接从辅导对象的学习入手,通过有效辅导与训练,使其学习能力与学习成绩得到提高,从而找回自尊与自信,找回成长的快乐。因此,青少年的学习能力与学习策略训练,将继续是我关注的重点。

同时,出于对金融行业的专业兴趣,最近几年开始关注行为经济学、金融心理学领域的进展,在此领域内应该有很多产业化的事情可做。

另外,我国的心理咨询事业刚刚起步,面临快速发展与规范管理的双重需要,在推进心理学的产业化规范发展方面,我也将保持最大的关注,并将为此付出我最大的努力。

赞同四楼的说法。

所谓的"门当户对"关键在于文化思想,一些农村出身经过高等教育和城市生活的人始终摆脱不了传统思想生活习惯,毕竟是几十年的生活积淀了,甚至个别父母认为自己的孩子很了不起把这种思想也灌输给孩子,一种既自卑又自傲的纠结状态。这里没有以偏概全,是个别现象,切勿断章取义。

如果结婚你就必须考虑家庭,什么两个人相爱就好那都是骗小孩的,如果你俩真的背景有所差距就权衡一下吧,即使他一家包括他都是非常通情达理的人,你慢慢也会发现有很多习惯和理念不一样,很不顺心,委屈。

至于怎么办我想你已经早有打算了,长痛不如短痛。。。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4032439.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8-20
下一篇2023-08-20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