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玫瑾教授:让孩子对父母有敬有畏,才会有爱,不能一味顺从孩子,为何?

李玫瑾教授:让孩子对父母有敬有畏,才会有爱,不能一味顺从孩子,为何?,第1张

不同的家庭对孩子的教育方式是不一样的,父母是为了孩子好,但是不同的教育方式对孩子的成长也是不一样的。有的人喜欢让孩子自己做主,跟孩子成为好朋友;但是有的家长则是觉得应该有个家长的样子,要不然孩子长大了之后管不住。

我国著名的李玫瑾教授十分重视孩子的教育问题,特别是最近几年更是经常给我们带来一些她对于教育孩子经验上面的分享。她觉得让孩子在生活中对父母有敬有畏,才是真正的爱孩子。

确实如此,如果在生活中一味顺从孩子,导致孩子不惧怕家长,这样的话只会让孩子更加不听话,并且缺少一定的教养。

一、孩子“畏惧”父母不一定是坏事

如今很多家长都比较提倡和孩子一起成长,一起玩耍的教育模式,觉得这样可以更加亲近孩子,了解孩子的一些行为习惯和心理情感等。他们觉得孩子和自己做朋友,是一件很好的事情,也是需要我们提倡的。而孩子如果很害怕父母的话,是会对他的成长造成一定阴影。

但其实孩子在一定程度上“畏惧”父母并不是一件坏事,因为孩子在小的时候,一些行为和心智并没有完全成熟,如果不在生活中加以管制,任由发展的话,孩子会出现很多问题的。如果孩子对父母有一定的畏惧心理,当他想要做一件不好的事情,想到父母的批评能够及时暂停。

有一次,在公园看到一个孩子很想去一个小水池里面喂金鱼,于是让妈妈给他买了一些东西,但孩子喂着喂着就想把手伸进池子里,和金鱼一起玩耍。因为水池很深,看到这里,孩子妈妈赶紧制止了孩子,说这很危险,不能摸水。虽然孩子很不情愿,但还是听了妈妈的话,远远地站在一旁喂金鱼。但是旁边的一个小男孩,却不愿意听妈妈的话,非要去摸金鱼,后来一不小心掉了下去,幸亏旁边的工作人员即使将孩子救了上来,要不然后果不敢设想。

当然,很多时候孩子还是有些惧怕父母的,因为家长们可以约束孩子的一些不好的行为习惯。如果孩子一点不惧怕父母,就有可能变得肆无忌惮、无法无天,好像“五指山”都压不住他。

二、“不畏惧”父母的孩子,可能缺少了对人的尊重

想必去**院的时候,大家都有过这样的体会,一些 “熊孩子”,不仅踢前排的座位,还一直大吵大闹,父母劝阻了好几次都没有用,这些“熊孩子”依旧爆米花、可乐满地洒,大声喧哗或者大哭,惹得全场观众的瞩目,看**的心情全被破坏了。

不仅是**院,还有列车上、图书馆,甚至博物馆,这些不惧怕大人、也不受约束的“熊孩子”缺少了对人的尊重。

其实出现这种情况,或许就是因为在日常生活中,父母对于孩子的管教太过于松弛,什么都听孩子的,后来导致在一些大是大非面前,想要去管孩子,都管不了,不仅对孩子不利,也会影响其他人。即使有时候想要管一下孩子的一些行为,但是可能说话方式和相处模式的影响,让孩子并不惧怕父母,父母说什么他们也不怎么听。

在生活中,我们可以让孩子和自己像朋友一样相处,这样能够让孩子体会到平等的重要性,但在一些事情上面,还是要让孩子对自己有一定的敬畏心,这样才能让孩子更爱自己,也是对孩子的一种爱。

三、让孩子对你有敬有畏,才会有爱

因为父母作为孩子的长辈,尊敬父母这是一种最基本的礼仪,这也是传统文化的一种美德。无论是在古代还是现代,尊敬父母都是我们应该做的,不论时代怎么发展,这也是不变的原则。即使在提倡人人平等的现代社会,也要让孩子学会这一点,按照一定的规则,不做一些逾越的事情。

而除了对父母家长要有尊敬之心,而且还要在生活中让孩子有点畏惧自己的父母,这样才能让孩子在做事的时候,不会为所欲为,不知轻重去做一些不正确的事情。特别是在孩子还没有能力去分辨是非对错的时候,作为家长们一定要及时管教孩子让他们对你有一些惧怕,才能威慑住他们。

当然,尊敬和畏惧是一定的,这对孩子的成长是有好处。但家长对孩子的爱也是不能缺少的,无论是身体上的关心和心理上的理解都是很有必要的,只有好好地关爱自己的孩子,才能让他们在人生的道路上面更好地去前进。

虽然,目前很多人都不知道该如何去做一个合格的父母,但是只要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恩威并施,让孩子对自己既有敬畏之心,也有关爱之感,这就是比较合格的父母,这也是对于孩子成长是很有好处的。

很多人都会认为,要做一个好父母,最重要的就是要情绪平和,不能对孩子发泄自己的怒气,但其实这是错误的看法。

面对孩子犯下的过失,与其乱发脾气,父母们不如学学怎么正确的发脾气。

1发脾气是孩子的底线和边界

复旦大学钱文忠教授曾经说过:

我们要告诉孩子,犯了错误要付出代价。

面对生活和学习上的种种规则体系,孩子是一张白纸,需要父母来帮助他们确立认知。

这时候,发脾气是最直观的影响方式。

河北一位父亲在经历了辛勤的工作回到家后,发现自家4岁的熊孩子把电视机给敲出了裂痕。

原因是孩子在看电视的时候,自己喜欢的卡通人物钻进箱子里,他误以为敲开电视便可以发现喜爱的动漫,所以便找出了家里装修时用的铁锤,结果可想而知。

这位爸爸起先考虑到孩子的年纪小,对电视没有认知,因此耐心地跟他讲明了电视机的原理,并告诉他,下次不要再用铁锤敲电视,电视会坏的。

孩子点头应好。

结果第二天,电视屏幕也被刮花了,4岁儿子一脸无辜地站在沙发前,说自己只是想看看屏幕后到底有什么东西。

看到眼前这一幕,爸爸不再抑制自己的怒火,他训了孩子几分钟,并斥责他一周都不许看电视碰电视,如果没做到的话,就把电视送人,再也不修了。

孩子果然吓坏了,不再像第一天一样敷衍地说“好”。反而认真地履行了要求,每天都会问一遍爸爸:会不会将电视送走。

自此,孩子再也没有毁坏过家里的物品,因为他明白,这些恶作剧都隐藏着相应的后果,不能越过界限。

所有的事情都需要有底线和原则,教育孩子,更应该如此。

父母的情绪宣泄,是一种和孩子之间真实的 情感 互动,它可以明确地告诉孩子:这个行为我非常不喜欢,请不要这么做。

对于孩子来说,这就是他今后行为的一道红线。

2发脾气要把握好方式和分寸

妈妈能永远不对孩子发脾气吗?

答案是不能。

但发脾气时一定要注重方式和分寸

有次带女儿去朋友家玩,她家有两个孩子,大女儿出门去同学家了,二儿子晓文只有6岁,是个贴心小暖男。

那天,我们在屋里聊得正开心,突然两个孩子嘻嘻哈哈跑过来。

我一看,发现女儿脸上嘴上额头上都画着口红,晓文还很自豪地说:“看我给妹妹画的妆!”另一手还拿着已经“阵亡”的口红。

朋友一看这场景,声音一下子提高了八度:

“晓文,妹妹的脸不是用来画画的,你把妹妹画成这样,妈妈很不高兴!

还有,你把妈妈最喜欢的口红也弄坏了,我非常难过!

口红是妈妈的东西,我不喜欢别人不经过我的允许随便乱动,我现在非常非常生气!”

朋友当时的语气的确“像狮子一样凶猛”,可是却并没有用语言暴力来攻击孩子。

只见晓文撅起嘴跑开了,过一会儿又拿着毛巾跑回来,把女儿的脸仔仔细细地擦干净了。

注重方式和分寸的发脾气,不仅不会让孩子感到害怕和反抗,还会增进父母与孩子之间的了解和关心。

3发脾气之后,需要和孩子建立心理联结

大部分孩子最怕的一件事是:爸爸妈妈不爱我了。

认为自己不被爱的孩子,会丧失安全感,变得胆小自卑。这就是心理联结的断裂。

因此,发脾气之后,我们需要及时和孩子建立心理联结,告诉他们,我们生气只是针对他的行为,我们对他们的爱,并不会因为我们的生气而有一分一毫的减少。

这种心理联结,可以是一个拥抱,一个 游戏 ,一句对不起,也可以是和孩子一起讨论刚才的事情。

美国心理学家戈特曼教授说:

父母要做孩子情绪管理的训练师,关键在于父母不害怕在孩子面前表露自己的真实情绪。

接纳并表达自己的情绪,用这样的方式来告诉孩子:我虽然很生气,但依然爱你。

近年来对于孩子的教育一直是家长的热议话题,孩子们敏感脆弱,不服管教,成为普遍现象,对此,大多数家长比较信奉的李玫瑾教授为广大家长给出了建议。

她认为 “无规矩不成方圆” ,尤其是在孩子的教育上,孩子在6岁前三年的时间是 情感 ,还有三年就是性格, 家长要做到3岁之前有恩于他,3到6岁立威于他 ,规矩才有可能立下。

李玫瑾教授在和大家谈教育时,也分享了自家孩子在教育上遇到的一些状况。

孩子在小时候遭到姥爷的大声训斥,李玫瑾教授当时也认为孩子那么小会吓到他,但是李老师父亲却持相反的观点, 认为经过姥爷的训斥,以后走上 社会 ,没有什么事能吓到他。

此后, 李玫瑾教授把它当作“坚强”的教育课 ,因为孩子的教育是一个过程,不能一蹴而就,

家长立规矩的目的是为了让孩子意识到自己的错误,下次不敢再犯,就是对孩子教育的一次成功案例。

孩子在三岁之前对一切都是陌生的,安全感来源于父母的关爱,这个时候家长一定要多给予孩子关心和呵护。

孩子从家长那里得到足够的关爱和安全感,才会对世界不感到恐慌和害怕,才会有 探索 世界的勇气和决心。

孩子接收到来自父母的关怀,家长得到孩子的反馈,孩子才会对父母心存感激和依赖,这时候孩子会抓住父母的脾气,逐渐会向调皮的方向发展,这是父母就要向立规矩的方向转化了。

3-6岁的孩子已经有自我意识了,并且他们会猜测父母的心理,从而获得自己想要的东西,达不到自己的目的,会产生叛逆的心理。

这时候孩子这棵小树能否成长为笔直的大树,就看父母能不能抓住立规矩的黄金期,千万不要因为孩子小,宠溺孩子而错过了最佳时期。

像孩子为了得到某样东西,在地上“撒泼打滚”,父母无奈就会依从,直到面对升学 为题 的时候,出现分歧,导致了更大的亲子矛盾。

家长在立规矩的时候不要急于求成,在孩子6岁之前树立家长的威严, 面对孩子的胡闹,父母要坚定,不能向孩子“低头”,做到雷声大雨点小,吓唬到孩子认识到自己的错误,保证下次不再犯 ,逐步地建立这种思想,规矩就会得以建成。

家长在立规矩时,一定要注意不可总是加深孩子错误的印象,注意一下方面的雷区:

1)不要怕孩子小,不懂父母的意思

当孩子做对一件事情的时候,家长就赞美,用欣赏的目光告诉孩子这些事情是对的,几次过后孩子就会知道这样做会受到夸奖,以后就会往这个反向发展。

2)不要强化孩子错误的印象

在孩子犯错时,一些家长只会一味的说“不”,“不正确”,以否定的态度,或是大声吼叫的方式让孩子知道自己错了,但在孩子心理就会加深自己对错误的印象,父母可以在孩子做对事情的时候,多些正面的回应。

3)规矩要因时制宜

孩子在小时候避免孩子触碰一些危险的物品,而立下规矩,让孩子明白什么是不可以做的,但是随着孩子长大,有些事物是可以尝试的,父母就要随着孩子长大改变某些规矩。

4)规矩的建立是需要父母和孩子再好情绪时

家长有时会因为一件事情而生气,在情绪暴躁的时候给孩子立下规矩,之后就再未履行,家长要在和孩子心平气和时,较为正式地告诉孩子,让孩子对规矩充满仪式感。

大家对李玫瑾教授的观点是否赞同?欢迎留言分享转载。

作者|方晴

周末去上海出差,本想在高铁上熟悉下文件,结果一路上被吵得啥都干不了。

我旁边坐了个6、7岁的小男孩,比较顽皮,一会儿东一会儿西,总之,分分钟消停不了。

他妈妈看起来三十多岁, 对儿子有求必应,不厌其烦地满足他所有需要,全然不顾是不是影响了其他乘客

旁边的乘客实在忍不住开口说话了:“也太惯着孩子了!”

只见这位妈妈瞥了她一眼,一脸不屑的说: “现在孩子就得这么养,专家说了,要无条件的爱孩子,他才能充分信任父母,才能有安全感。”

“无条件的爱”是这样吗?,只怕你对“无条件的爱”有什么误解吧?

无条件的爱是无边无界的爱。在任何时间、任意地点,做任何事情都爱你。你温暖良善,我爱你,你坑蒙拐骗,我也爱你……

可事实真是这样吗?

有多少妈妈说过:“你不听话,我就不喜欢你了”“你再打人,我就不爱你了”

所以,爱的前提是你听话,是你不打人。这是有条件的爱,有边界的爱。

当然,这里的条件未必是对的,比如“听话”就难说对错。

但无条件的爱也是存在的,不过是分阶段的,只存在于婴幼儿时期。孩子可爱,你爱他,他哭闹,你也爱他。

李玫瑾教授说,0-3岁的孩子就是要给他无条件的爱。此时他处于依恋期,需要 情感 抚养,让依恋 情感 能够持续地得到满足,他才会对外界产生信任感和安全感。

这个观点在演员马伊琍的两个女儿身上得到了验证。她为了训练大女儿能早日睡整觉,哭了不抱,饿了也不会立即喂奶。 结果,大女儿一岁半的时候还总是半夜醒来,然后再哭着睡着。

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马伊琍的小女儿。 她哭了就有妈妈抱,饿了就立刻有人喂,所有需求都随时随地的被满足,结果满一岁的时候,她就能自然睡整觉了。

睡眠质量好坏是衡量孩子是否有安全感的重要标准之一,小女儿的睡眠质量比大女儿好,无条件的爱更能给孩子安全感。

这是因为, 0-3岁的宝宝,大多都是生理性需求,我们当然要无条件的满足。

只有让孩子在婴幼儿时期感受到足够的爱,他的内心才能种下爱的种子,慢慢发展为爱别人的能力。

父母在依恋期给孩子无条件的爱,会让他更放松地吃奶,更踏实地睡觉,更乐意用自己的方式跟他人互动,长此以往,安全感更强。

等过了依恋期,父母爱孩子的方式就要有所转变,就要学会用爱给他们画边界了。无条件的爱开始变得有条件了。

这个阶段孩子具备了一定的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主要需求从生理需求转为心理需求,父母对孩子也不再是纯粹的 情感 抚养,而是要对孩子进行性格教养,更多是要规范和约束孩子。

父母想要孩子养成什么样的性格,就要教会他什么样的表达需求的方式,为他建立一套与他人和 社会 有关的行为规范。

接下来这位父亲的做法令人称赞。视频中的男孩跟着爸爸做公交车,故意没投币,事后还跟爸爸“炫耀”自己的小聪明, 而爸爸的做法是领着儿子重新投币,让儿子知道自己错了,并向司机师傅道歉。

这才是父母应该对待少年的正确方式:爱与规则同在。

父母爱孩子是天性,而别人爱我们的孩子,是因为他善良、温暖、优秀、善解人意……

我们用爱的方式跟孩子讲条件,就是在教他如何与这个世界相处。

当他回家有父母爱,家人爱,出门有朋友爱,有陌生人爱,他才会幸福。

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我们要用爱的方式讲条件,告诉他们边界在哪里,然后鼓励他们在画好的最大圈圈里尽情起舞。

可问题是立规矩对孩子来说是一种痛苦的体验,是磨炼孩子的过程。当孩子表现任性,为达目的而放肆哭喊的时候,我们该怎么办?

李玫瑾教授曾在网上手把手地教网友如何处理,首先要陪伴他,但不是满足他,不让孩子感觉孤单,给他无言的爱。

然后,明确地告诉他:你这样是不对的。当你要求不合理,我就不会哄你,不会表达出爱你。

最后,只有孩子用正确的方式表达需求的时候,我们才会根据具体情况来满足他。

这种无私且有条件的爱,才是最好的爱。

等他们再长大些的时候,或许大家就可以心平气和的坐下来,有商有量的制定一份家庭合约,全家遵守,自由且有边界。

为了方便记忆,这个合约最好不超过7条。先把每个人认为必须执行的规则写下来,再共同商量细节。 比如洗完澡要拖地,比如脏衣服要放进脏衣篓里。只有所有人都认同的规则,大家才会发自内心地遵守它。

然后,一起制定奖惩措施,不同家庭成员想要的奖励以及最有惩戒性的事情大概率不相同,可以针对每个人设置不同的奖惩方案。 比如,妈妈最想要的奖励,可能是爸爸带娃她放假,孩子最想要的可能是奥特曼的贴画。

最后,严格执行,定期总结。 刚开始的时候可能会有各种情况出现,及时发现,及时调整,这份合约才能长期使用。

家庭合约的双边规则一旦形成,父母和孩子就是平等的合约双方。

德国哲学家黑格尔说,秩序是自由的第一条件。

如果所有人都做到了严格执行,让约定好的规则落地,那么恭喜你们,你们将获得非常平等的自由关系,你们和孩子之间不再是对立面,而是肩并肩。

这种有约束的,有条件的爱,会让他们走得更加长远。

在幼年时期,给孩子无条件的全部的爱,让他放松,让他踏实,让他给你足够的信赖。

在儿童时期,少年时期,青年时期,给他有条件的克制的爱,陪他成长,伴他左右。

最好的教育是以身作则,率先垂范。

让我们做一面好的镜子,在未来收获一个幸福的孩子。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4032825.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8-20
下一篇2023-08-20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