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苏轼的书法作品《寒食帖》有如此造诣

为什么苏轼的书法作品《寒食帖》有如此造诣,第1张

苏轼《黄州寒食帖》赏析苏轼,排在宋朝四大书法家的首位,其书法以楷、行为主。其楷书主要是以唐颜真卿为取法对象,得浑厚雄强之势,但用笔有晋人法意,楷中带行,结字平扁,如石压蟾蜍,变化丰富,个鲜明。其行书以颜书为底,上朔二王,写得雄秀兼备,古朴多姿。苏轼的书法,是典型的文人书风,他的书法,是构建在其广博而精深的文学基础之上的,苏轼在其论书绝句中写道"退笔如山未足珍,读书万卷始通神"。其极具个性的书法对后世影响极大,宋以后,学颜的都学苏字,而写二王的,也没法绕过苏字。

《寒食帖》有天下第三行书的美名,其艺术水平也是相当高的。开篇之始,书写平缓,字体端正,其后由于感情的变化而使作品的用笔、结字急剧变化,字越写越大,笔势也越来越急促,最精彩的是中段,感情象火山喷发一样不可抑制,最后又复归平缓。苏轼写这件作品时,由于被贬职流放,正是处于人生的低潮。“君门深九重,坟墓在万里,也拟哭涂(途)穷,死灰吹不起!”。

《黄州寒食诗帖》彰显动势,洋溢着起伏的情绪。诗写得苍凉惆怅,书法也正是在这种心情和境况下,有感而出的。通篇起伏跌宕,迅疾而稳健,痛快淋漓,一气呵成。苏轼将诗句心境情感的变化,寓于点画线条的变化中,或正锋,或侧锋,转换多变,顺手断联,浑然天成。其结字亦奇,或大或小,或疏或密,有轻有重,有宽有窄,参差错落,恣肆奇崛,变化万千。

《黄州寒食诗帖》苏轼撰诗并书, 墨迹素笺本, 横342厘米,纵189厘米,行书十七行,129字。

《黄州寒食诗帖》原文:

自我来黄州,已过三寒食。年年欲惜春,春去不容惜。今年又苦雨,两月秋萧瑟。卧闻海棠花,泥污燕支雪。暗中偷负去,夜半真有力,何殊病少年,病起头已白。

春江欲入户,雨势来不已。小屋如渔舟,蒙蒙水云里。空庖煮寒菜,破灶烧湿苇。那知是寒食,但见乌衔纸。君门深九重,坟墓在万里。也拟哭途穷,死灰吹不起。

在普通人看来,苏轼写下的寒食帖或许是不成功的残次品。但是只有真正懂得书法的人才能看出这篇作品真正的内涵是什么,苏轼这一生经历非常坎坷,仕途之路不顺利,在自己仕途之路上大起大落,但是他并没有放弃人生的理想和生活的希望,乌台诗案让他彻底离开了权力的中心,离开了自己施展抱负的地方,从此他也流落江湖,成为了一个永远不会被重用的闲官。寒食帖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之下苏轼写出来的一篇作品。

苏轼为人所熟知的是他的诗词歌赋,但是苏轼同时也是历史上一位伟大的书法家。他的书法可以用千金难求这个词来形容,苏轼的寒食帖显得绵软无力,毫无章法,每一个字最后一笔都拉得很长,这不符合传统的审美标准。在一般人看来这就是一个不成功的作品,但是正是因为不完美的地方衬托出了这篇作品的完美,写出了当时苏轼内心真实世界,表达了他真实的情感。

我们普通人在欣赏一篇书法作品的时候,更注重每个字的外形。而真正的行家里手看的是门道,看的是作者当时想表达的一种心境,苏轼当时已经跌到了人生的谷底,有着很多的负能量和不良情绪,但是这并没有摧毁他对生活的信心。在短暂的沉迷之后他依然爱着这个世界,他已经看透了官场的黑暗,但是它却依旧保持着乐观,积极向上的心态,这前后之间的对比突出了苏轼人格魅力的伟大。

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有多少人在面对挫折和困难的时候向命 运低头。苏轼在面临如此悲惨境地的时候,依然能够昂扬向上,放荡不羁,这种精神才是最为宝贵的财富。

在这个春寒漠漠的夜里,听着蒋勋讲的《寒食帖》,隔着窗,月光微明,星沉海底。

思索着美于我究竟为何物?

蒋勋说道:“拙字比巧字更难书写。”拙字是金谷繁华过后的眼底尘土,拙字也是百花凋谢后的零落成泥。苏轼讲过:“春色三分,二分尘土,一份流水。”

为何在苏轼看来泥土比鲜花更加的美丽?回归生命的原点才能寻到美的真谛。

卧闻海棠花,泥污燕支雪。可悲的是韶华不为少年留,可叹的是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既然终归要化作尘土,那么何不珍惜眼见人呢?

窗外隐隐的风声,虽已入春却仍萧瑟。未见花似锦,只见雪漫头。就像是苏轼创作《寒食帖》时的心境。“也拟哭途穷,死灰飞不起。”足以见到生命的苍凉。

当见到《寒食帖》时,有人不禁疑惑,此书的艺术价值为何如此之高?为何代表了苏轼书法的最高水平?看似是信手习得,部分还有写错、涂抹、勾画。很多字的书写一反常态,像“破灶”二字,更是为很多书法家所诟病的败笔。甚至反观黄山谷的题跋,更加俊秀挺拔。

那么细数天下行书前三贴,王羲之《兰亭序》、颜真卿《祭侄文稿》、苏轼《寒食帖》,均是手稿,并非刻意得之,其中均有涂抹勾画,也是正常。就像黄山谷在《寒食帖》后的题跋:“试使东坡复为之,未必及此。”

书法的美学意义不仅仅是字体的美观工整。如果仅仅追求美观工整,那么计算机便可以取而代之。书法是人手所书,饱含着创作者的情感。苏东坡被贬黄州,深陷乌台诗案。“一别都门三改火,天涯踏尽红尘。”这幅《寒食帖》承受着世间的悲欢离合,人生的跌宕起伏。细数《寒食帖》的流传辗转,也是沾满了历史的烟尘。纸笺下方的依然留有烈火的痕迹,蒋勋每每提到这里,双手总是要合十敬拜。

这份历史的沉重,这份对于生命的敬畏,这份千载传承的情感,均沉淀到了《寒食帖》的作品之中。

字字落笔皆千钧。这种生命的厚重,让我重看《寒食帖》时,内心激起千层巨浪,仿佛置身于苍茫的历史长河之中。

《寒食帖》的命运却坎坷的多。有人对比天下三大行书,称《兰亭序》雅士超人,《祭侄文稿》是至哲贤达的追思,《寒食帖》为学士才子的挥洒,苏轼的神韵加上黄庭坚晚年潇洒老到的行书题跋,成就了无上珍品。

苏轼的《寒食帖》写的有多好?

 《黄州寒食诗帖》简称《寒食帖》,纸本、行草书墨迹,十五行共一百廿九字。为苏轼的代表作品之一。诗作于元丰五年,是苏东坡被贬到黄州做团练付使时所写,全诗为二首。

自我来黄州,已过三寒食,年年欲惜春,春去不容惜。今年又苦雨,两月秋萧瑟,卧闻海棠花,泥污燕支雪。暗中偷负去,夜半真有力。何殊病少年,病起头已白。

春江欲入户,雨势来不已,小屋如渔舟,蒙蒙水云里。空庖煮寒菜,破灶烧湿苇,那知是寒食但见乌衔纸。君门深九重,故墓在万里。也拟哭途穷,纸灰吹不起。

《寒食帖》是苏轼三年前因所谓“乌台诗案”而被捕入狱,出狱后被贬到黄州任团练副使时所作的一首遣兴诗。内容哀怨、苍凉;借景抒怀,感时惜春,抒发了东坡因仕途的失意及对政局缈茫的心情。充溢着抑郁伤感的苦闷、孤独情调。此诗诗文与书法交相辉映,起伏跌宕,给人一种浑厚空灵、雄视天下的精神力量。黄庭坚为该帖跋云:“此书兼颜鲁公、扬少师、李西台笔意,试使东坡复为之,未必及此。”遂被后世称为“天下第三行书”。

《寒食帖》在笔法上,丰厚粗壮的点画渊自颜体新法。笔法善用侧锋较多,从东坡墨迹看,他下笔确实不是下去就立直,同时下笔时手腕离纸较近,笔锋略向左侧斜出,因而有些不解苏书真谛者的书家指责东坡用笔不合古法,甚至称其为“墨猪”。实际上,这只不过是中锋与偏锋的关系问题。而东破正是充分运用了中锋与偏锋,才使得《寒食帖》力透纸背,姿态横生。

《寒食帖》的结字相近于汉、北碑,结体取横势,体势宽博质朴,横平竖直,包围结构较为方整伸展。黄庭坚论东坡结字曾戏日“公之字固不敢轻议,然间觉褊浅,亦甚似石压虾蟆。”形象地勾画出了苏字结体扁平、奇崛的特征。这一特征也正是与苏轼的“大字难于紧密而无间、小字难于宽绰而有余”的主张相符的。另外,苏字最显著的特征是结构的参差变化,或左重右轻或右重左轻;有的上密下疏,有的上疏下密。在大智若愚、诙谐的风格中流露出天真。

《寒食帖》在章法上,特别注重横势,行距开阔分明,由于横势与纵势的有机照应,不但没有给人丝毫的松散感觉,反而有一种浑厚、灵动的气势。通过研究《寒食帖》我们仅从书法上即已领略到一种沉怨幽郁之情,势如江河奔涌。苏轼在书写此诗时,包含感情,已是意笔交融、心手两忘。通观整幅作品,似欣赏一曲郁愤、幽怨的古琴曲。那线条的盘旋、往复、曲折、顿挫拟诗人拔动着如泣如诉的琴弦,表达了无限郁愤的复杂心情。而字形的欹侧,忽横忽斜,似在极力控制心中的怨气那几笔长竖直拖,似几声长长的叹息之声。

苏轼行书曾统领一世、风行百代。论宋代书法基本上是在苏轼笼罩之下形成的。苏东坡的行书无论结字、笔法、章法、气韵都是和宋代尚意书风相吻合的一个整体。因而,我们学习苏轼行书的同时,还应向同时代其它书家的作品学习,强调从大处着眼,要极力避免跳荡颤抖的小动作,才能使作品朴厚而大气。另外,学苏要溯其源,颜书非学不可,因为苏轼直接继承并宏扬了颜法,同时还应参学北碑及汉碑。否则,学书者很难理解苏轼书法的奥妙。苏轼之所以能作为“尚意书风”代表,不仅因为他一变东晋的冷峻、唐代的紧严和五代的哀靡,形成了以抒发文人情性的含蓄而烂熳的新书风,更重要的是他丰厚的诗书画印综合文学艺术素养造就了他非凡的资质和才华,这或许是同代其他书家所不能望其项背的一个极重要原因吧。

《黄州寒食诗》是苏轼于元丰五年四十七岁时所书。此文十七行,百余字,是苏轼大字行书的代表作。此作笔墨丰润,筋骨内含,字迹前小后大,笔势奔放不羁,在信笔挥洒中,成功地将诗中沉痛悲凉的心境,通过线条、形式,化为书法艺术的境界。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他与他的父亲苏洵、弟弟苏辙皆以文学名世,世称“三苏”。苏轼学识渊博,多才多艺,在诗文、词、诗、书、画等方面,在才俊辈出的宋代取得了登峰造极的成就,是中国历史上少有的文学和艺术天才。

  这件传世佳作纵335厘米,横118厘米,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值得一提的是,黄庭坚在此帖后书写的跋文与苏轼墨迹相映成辉,诚可谓中国书法史上杰作中的杰作。

引言:说起宋朝的大文学家,很多人都会想起苏轼,宋朝也是一个比较重视文学的地方。而苏轼的话,许多人都会觉得他作词做得很好,有很多有意思的词句都流传了下来,可是很多人不知道的是苏轼写字写的也很好看,在这个过程中,苏轼就写了一帖字叫做《寒食帖》,那么苏轼的《寒食帖》写的有多好呢。

一、行书写的行云流水

苏轼在写《寒食帖》的时候,它采用的是行书,行书的话是一个非常潇洒的字体,而且他不拘泥于传统的字体间架结构,给人的感觉十分的飘逸,而且能够深刻地表现出写字人的情感苏轼所写的字和诗句中的意境相契合,可以说配合的非常的好,而且他表现出了那种凄风苦雨的感觉给人很强的一个感染力,甚至被许多人会称为行书三大帖之一。所以可见苏轼他的行书功底是非常的好的。

二、《寒食帖》它的总体意象

一般情况下在写书法的时候它包含的有很多的东西,而苏轼所写的书法字体有大有小,但是不管怎样字与字之间的疏密是相近的,所以说从远处来看能看到很明显的一个分层。而且仔细的看的话就会发现每一个字它的一个转笔都是十分的有力道的,虽然行书给人的感觉很飘逸,但是在字的间架结构之间又能够展现出极强的力道,给人一种很强的节奏韵味。所以也能够体现出苏轼他本人的一个功法。

三、苏轼在《寒食帖》中表现的情感

《寒食帖》写的时候,正是苏轼失意的时候,要知道苏轼他本人在官场上并不是很顺畅的,而且今年就遭到了罢免和贬述,在宋朝对官员都是比较看重的,一般情况下不会让他直接辞官,但是会让他贬到非常远的地方,苏轼最远的时候甚至被贬到了海南岛上。所以也只能通过写字来表达心中的困顿之意。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4032865.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8-20
下一篇2023-08-20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