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文学里有哪些经典的著作?

西方文学里有哪些经典的著作?,第1张

7xkv

收集多部《呼啸山庄》《大卫·科波菲尔》《双城记》《雾都孤儿》《鲁滨孙漂流记》《傲慢与偏见》《理智与情感》等等。

  好莱坞的华人导演、演员不完全记录

  姓 名:Hark Tsui

  徐克(大陆译名)

  徐克(香港译名)

  徐克(台湾译名)

  ◆ 出生日期:1951年1月2日

  ◆ 出 生 地:Vietnam

  ◆ 主要身份:Director, Producer, Writer

  作品年表 - Director

  • 蜀山传 The Legend of Zu (2001)

  • 雷霆一击 Knock Off (1998)

  • 反击王 Double Team (1997)

  作品年表 - Producer

  • 散打 Xanda (2003)

  • 铁猴子 Iron Monkey (2001)

  • 黑侠 Black Mask (1996)

  • 新龙门客栈 Dragon Inn (1992)

  作品年表 - Writer

  • 铁猴子 Iron Monkey (2001)

  [IMG]http://wwwmov8com/gallery/people/h/hark_tsuigif[/IMG]

  ----------------------------------------------------------------------------------------------------------------------

  ◆ 姓 名:Corey Yuen

  元奎(大陆译名)

  元奎(香港译名)

  元奎(台湾译名)

  ◆ 出 生 地:Hong Kong, China

  ◆ 主要身份:Director

  作品年表 - Director

  • 非常人贩 The Transporter (2002)

  • 拳神 In the Name of Heroes (2001)

  [IMG]http://wwwmov8com/gallery/people/c/corey_yuenjpg[/IMG]

  ----------------------------------------------------------------------------------------------------------------------

  ◆ 姓 名:Ang Lee

  李安(大陆译名)

  李安(香港译名)

  李安(台湾译名)

  ◆ 出生日期:1954年10月23日

  ◆ 出 生 地:

  ◆ 主要身份:Director

  作品年表 - Director

  • 绿巨人 The Hulk (2003)

  • 卧虎藏龙 Crouching Tiger Hidden Dragon (2000)

  • 与魔鬼同骑 Ride With the Devil (1999)

  • 理智与情感 Sence & Sensibility (1995)

  2003-11-14 01:34 Karen-MORE

  ◆ 姓 名:John Woo

  吴宇森(大陆译名)

  吴宇森(香港译名)

  吴宇森(台湾译名)

  ◆ 出生日期:1946年5月1日

  ◆ 出 生 地:Guangzhou, China

  ◆ 主要身份:Director

  ◆ 人物简介:

  吴宇森1946年9月22日出生于广州,1951年随父母移居香港,由于父亲患病不能工作,由母亲负担养家的重担,生活十分清苦。中学刚毕业时父亲就去世了,全赖母亲在工地抬石子负担家计,他也只能打消了去台湾学建筑或是美术的升学梦。此时吴宇森就读于一家教会学校,精读了许多神学、历史、哲学、美术著作。吴宇森中学时代经常从课堂上溜出来跑到**院去看**,他最喜欢的是好莱坞的黑帮片,西部片以及黄金时期的歌舞片。这些**的共同点是画面都充满了动感。吴宇森最崇拜的导演是法国暴力导演皮埃尔·迈尔维勒,此人的作品在暴力中透着浓郁的人情味。但对吴宇森影响最大的人却是拍过《野人帮》的山姆·派金帕,可以说,吴宇森**中对慢镜的运用以及让角色在圣歌中进行搏命激战的处理方式都是山姆**语言的发扬光大。

  1971年,吴宇森到邵氏影业公司跟随当时最著名的动作片导演张彻拍片。张彻的作品在当时的**市场中横行无阻,吴宇森从中也学到了许多专业技巧,用吴宇森的话说,“把张彻**中的刀换成枪,那么就会很象我的《英雄本色》了。”在张彻身边两年后,吴宇森开始了自己的第一部作品——《过客》。此片的武术指导就是今日香港影坛的大哥成龙,当时两人都是影坛小辈,所以《过客》也没有产生什么反响。之后他到嘉禾担任导演长达十年(1973-1983)。在这十年间他拍了许多完全讨好市场的喜剧,1973年他导演了《铁汉柔情》,之后他又拍了不少的低成本的**,如《女子跆拳群英会》(1976)、《帝女花》(1976)、《少林门》 (1976)等,后他又执导了《发钱寒》(1977)、《大煞星与小妹头》(1978)、《哈�夜归人》(1978)、豪侠(1979)、《滑稽时代》(1980)、八彩林亚珍(1982)等喜剧**。这段时期被他自己称作“喜剧的十年”。

  1983年他从嘉禾到新艺城后,事业沉入谷底,被外放到台湾沉潜了将近三年。然而他也因祸得福在台湾交了许多好朋友,也见识到台湾演艺圈中迥异于香港的浓郁的人情味。在1985年《笑匠》票房惨败后他只身回到香港,加入了徐克的“**工作室”。在70年代末,他曾受聘于中国**工作室做制片助理和剧本检查员。在这期间美国的新生代导演萨姆.佩金法和斯坦利.库伯力克给了他很多灵感,他们作品中的暴力对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八十年代中期,吴宇森的**生涯停滞不前。1986年在徐克的帮助下,成功执导了《英雄本色》,该片奠定了吴宇森的暴力美学的**风格,以至后来的《英雄本色2》(1987)和《喋血双雄》(1989)都沿袭了这一风格

  《英雄本色》不仅是吴宇森的人生转折点,也是香港**的一座丰碑。在创作此片时,吴宇森豪气必现,多年来在影坛积郁已久的失意与报复尽透每一个画面,其精细的分流与流畅如歌的剪接在今天看来仍无可挑剔。这部大场面、高质量的作品震撼了所有观众和影人。这部片子还为香港**发现了一大批人才,比如徐克、程晓东、潘恒生、张国荣以及当年同样失意影坛,被称做“票房毒药”的周润发。吴宇森是进行了一次赌博,然而他赢了,一群失意、蛰伏的男人征服了命运,相互迸发出了无比耀眼的光芒!

  1989年的《喋血双雄》也许是吴宇森生平最重要的代表作,至今,吴宇森还没有哪部作品超越此片所创造出的意境:无法用任何东西来衡量的友情,惺惺相惜的江湖兄弟和各自不可动摇的做人原则。吴宇森用极为自信的手法让暴力世界中弥漫出无法言语的浪漫,华丽而控制自如的镜头、精练的对白以及舞蹈般的枪战动作令人为之倾倒。片尾在教堂里的生死决战,可以代表暴力美学的精髓:烛光中映出的圣母像,背景中掠过的白鸽,一对最不应成为朋友的生死之交,共同执行着自己心目中的正义。正象吴宇森所说:“这是我最想用镜头来表达出的东西,哲学式的**,骑士般的主角,也表达了我心中的理想。”

  《喋血双雄》后,吴宇森因意见不合脱离了徐克的“**工作室”,自组公司拍摄了《喋血街头》、《纵横四海》、《辣手神探》等动作片。

  1993年环球**公司投资请吴宇森执导尚格云顿主演的《终极标靶》。虽然《终极标靶》推出后洛杉矶时报把吴宇森做为头版人物,影片拷贝卖了1600个,但这是一部变了味的吴宇森**。影片中虽然也有圣歌中飞舞的白鸽,但却少了那份一贯的诗意,它更象一部尚格云顿的动作片。事实上,吴宇森**中的武打戏在香港导演中连中等都算不上,所以当影片面世后为了适应尚格云顿的影迷,环球公司又派一名“资深动作片剪接专家”对影片进行了重新剪接。因此我们今天所看到的《终极标靶》并不是真正的吴宇森**。

  1996年,他接手20世纪福克斯公司的《断箭》。《断箭》最吸引人的就是饰演奸角的约翰·特拉沃尔塔模仿周润发的每一个动作,从玩世不恭的笑容到吸烟姿势,都极具神韵。同时,吴宇森设计的动作戏和各种细节令人应接不暇。本片是吴宇森第一次按照美国**的套路大展拳脚,此时他已真正把握了好莱坞动作片的命脉。

  1997年的《变脸》是吴宇森**事业的另一个高峰。吴宇森在片中找到了东西方世界共同崇尚的那种“人道精神”和“家庭观念”,并着重刻画了女性角色的刚强和温柔,这一点百分之百地受到了女性观众的认可,许多从不看动作片的女观众亦着迷于这部**。与以往处理人物的风格一样,该片的主人公亦处于正邪之间。片中约翰·特拉沃尔塔与尼古拉斯·凯奇,本来一个代表善、一个代表恶,但经过交换面孔后他们基本上成了同一个人的两种性格。而最有意味的情节是有时候有些事情坏人会比好人处理得更好,譬如后来凯奇换了特拉沃尔塔的脸之后,给了他太太真正的浪漫,还教会他女儿怎样保护自己。吴宇森在片中充分发挥了凯奇和特拉沃尔塔的表演天才,他让观众在看到两大演技巨星的眼神变化时感受到他们心理的转变。吴宇森对两大巨星的驾驭显示了大师级的风范,凯奇和特拉沃尔塔事后对此都五体投地,他们认为吴宇森给他们设计的戏实现了他们扮酷的梦想。而这显然不是恭维。投资高达一亿美元的《变脸》被美国影评人们认为是“最具吴宇森风格”的作品,并一举夺得七月份美国**票房冠军,同 时也为吴宇森带来了全美华裔艺术基金会颁发的最高荣誉“金环奖”。

  2000年的《碟中谍II》把吴宇森推向新的起点,这部与汤姆克鲁斯合作的**获得了票房的巨大成功,也使吴宇森登上了好莱坞顶级大导演的宝座,成为华人导演当时在好莱坞的最高成就。

  主要作品:

  2000 碟中谍II Mission: Impossible 2

  1999 国王的赎金 King""s Ransom

  1998 黑煞 Blackjack (TV)

  1997 夺面双雄 Face/Off

  1996 纵横四海TV Once a Thief (TV)

  1996 断箭 Broken Arrow

  1993 终极靶标 Hard Target

  1996 浪漫风暴 Somebody Up There Likes Me监制

  1995 南京1937 Don""t Cry Nanking监制

  1995 和平饭店 Peace Hotel监制

  1992 辣手神探(枪神) Hard Boiled导演、剪接

  1990 喋血街头 Bullet in the Head演员、导演、编剧、监制、剪接

  1990 纵横四海 Once a Thief导演、编剧

  1990 勇闯天下 Rebel from China演员

  1989 喋血双雄 Killer, The导演、编剧

  1987 义胆群英 Just Heroes导演

  1987 英雄本色II A Better Tomorrow II导演、编剧

  1986 英雄本色 A Better Tomorrow演员、导演、编剧

  1988 今夜星光灿烂 Starry in the Night演员

  1986 英雄无泪(黄昏战士) Heroes Shed Nno Tears导演、编剧

  1984 笑匠 The Time You Need a Friend 导演

  1982 八彩林亚珍 Plain Jane to the Rescue导演、编剧

  1981 滑稽时代Laughing Times导演、编剧

  1981 摩登天师To Hell with the Devil导演、编剧

  1978 豪侠 Last Hurrah for Chivalry导演、编剧

  1978 哈罗夜妇人Hello, Late Homecomers 导演、编剧

  1977 大煞星与小妹头Follow the Star导演、编剧

  1977 发钱寒 Money Crazy导演、编剧

  1977 钱作怪From Riches to Rags导演

  1975 帝女花 Princess Chang Ping导演

  1975 少林门Hand of Death演员、导演、编剧

  1974 女子跆拳道群英会The Dragon Tamers导演、编剧

  1973 铁汉柔情The Young Dragons导演、编剧

  [IMG]http://wwwmov8com/gallery/people/j/john_woojpg[/IMG]

  2003-11-14 01:35 Karen-MORE

  ◆ 姓 名:Peter Chan

  陈可辛(大陆译名)

  ◆ 主要身份:Director, Producer, Writer

  作品年表 - Producer

  • 见鬼 The Eye (2002)

  • 晚娘 Jan Dara (2001)

  ----------------------------------------------------------------------------------------------------------------------

  ◆ 姓 名:Wayne Wang

  王颖(大陆译名)

  ◆ 主要身份:Director

  作品年表 - Director

  • 曼哈顿女佣 Maid In Manhattan (2002)

  • 在别处 Anywhere But Here (1999)

  • 管到太平洋 Anywhere But Here (1999)

  ----------------------------------------------------------------------------------------------------------------------

  ◆ 姓 名:Stanley Tong

  唐季礼(大陆译名)

  唐季礼(香港译名)

  唐季礼(台湾译名)

  ◆ 出生日期:1960年1月1日

  ◆ 出 生 地:Hong Kong

  ◆ 主要身份:Director

  作品年表 - Director

  • 雷霆战警 China Strike Force (2000)

  • 脱线先生 Mr Magoo (1997)

  • 简单任务 Jackie Chan's First Strike (1997)

  ◆ 人物简介:

  1960年出生,祖藉广东,中学时代到加拿大就读。后回港瞒着家人做武师,跟着辗转作了**幕后制作多种职位,到1991年才正式自己投资拍摄第一部**《魔域飞龙》,1992年嘉禾公司邀他开拍《警察故事3之超级警察》,耗资七仟万成为当时投资最大的港片。

  [IMG]http://wwwmov8com/gallery/people/s/stanley_tongjpg[/IMG]

  2003-11-14 01:40 Karen-MORE

  ◆ 姓 名:Donnie Yen

  甄子丹(大陆译名)

  甄子丹(香港译名)

  甄子丹(台湾译名)

  ◆ 出生日期:1963年7月27日

  ◆ 出 生 地:广东

  ◆ 主要身份:Director, Actor

  ◆ 人物简介:

  姓名:甄子丹

  英文名称:Donnie Yen

  生日:1963年7月27日

  星座:狮子座(属兔)

  身高:175

  体重:126磅

  婚姻状况:现未婚

  常到的地方:美国,香港

  最喜欢的运动:技击术

  最喜欢的乐器:钢琴

  最喜爱的国家:中国

  嗜好:练功,拍戏

  优点:正直

  缺点:倔强

  个人座右铭:勇者无惧

  最满意的**作品:《精武门》

  最喜欢的歌曲:《精武英雄》

  通讯地址:donnie_yen@hotmailcom

  籍贯:广东出生 : Boston 麻萨诸塞州 美国

  喜欢的武器:双节棍

  性格:完美主义者

  偶像:李小龙

  职业:导演、演员、动作指导

  处女作:《笑太极》

  动作经典:《险恶时刻》、《初到贵地》

  母亲:麦宝婵;父亲:甄云龙

  官方主页:http://wwwdonnieyencom

  中国影迷俱乐部主页:http://wwwdonnieyennet

  功夫之子 - 甄子丹

  甄子丹出生在广东,2岁来到香港直到11岁移民美国波士顿。母亲麦宝婵是个世界闻名的武术家和太极拳师,在当地创办了中华武术研究会。甄子丹自幼随母学武,但开始是学钢琴,会弹肖邦进行曲,音乐是他生活中的灵感来源之一。父亲甄云龙是波士顿中国日报的编辑,擅长弦乐,会拉小提琴和二胡。甄子丹继承了父母的音乐天分,并把它运用到了他的**中。

  母亲在甄子丹会走路起就开始教他练武了,他由此学到了传统和现代的武术,还有太极,理解武术了内在和外在的规律。在波士顿的唐人街,年轻的甄子丹对每一部功夫**从不错过,看过李小龙、成龙等人的作品后,他都能精确地模仿他们的动作,他甚至逃学去看功夫**。出于对知识的饥渴和一些反叛心理,他的眼光开始向外看,学习各种风格的武术。由于他在武术上的天分,甄子丹在对武术真理的追求道路上大步前进。

  十几岁时,反叛的甄子丹在波士顿声名狼藉的暴力区里横冲直撞。于是父母便安排他到北京武术队和李连杰一起学习,甄子丹成为了队里第一名非中国的运动员,北京武术队开了先例,后来便来了更多外籍人员。虽然队里的训练非常严格,但甄子丹想要的还要更多,所以北京他只逗留了一段时间。在回美国途中,他途经香港,被人介绍与著名导演袁和平见面。袁和平正寻找一名新的荧幕英雄,见到甄后,他知道找到了,由此开始了长期的合作。

  由于偶像李小龙的启发,甄子丹不仅探究各种武术的风格,还建立起自己唯一独特的武术体系。在《笑太极》里,他极好的身体素质得以体现;《特警屠龙》里,他的拳展现了武术风格的多面性;他在《铁马骝》中展示了传统武术的魅力,扮演的黄奇英如此栩栩如生,使该片成为那十年中最有影响力的一部。在从影过程中,他也没有停止练武。智力和体能同时提高的过程中,在武艺成长的同时,他对李小龙哲学的理解也越来越深入。"我已经学武多年,再也不会把武术细致的分裂开了。我同意李小龙所说的,我们都只有两只手和两条腿,所以不会有很多不同风格的武术。"

  《特警屠龙》中,他提携了天才武术家、好友Michael Woods(就是经常被他打败的黑壮汉)和Stephan Berwick(络腮胡),他们的拳击、跆拳道和传统武术浑成一体。《直击证人》里,他也提携了朋友John Salvitti(黑夜里被踢昏的白人),他创新地设计了打斗场面,展示了高超的格斗技巧。《洗黑钱》中他设计的自己的现代打法被许多人认为是动作**史上最好的动作之一。

  徐克在拍《黄飞鸿2之男儿当自强》时找到甄子丹作为李连杰的最后对手。在那场戏中,甄子丹设计了创造性的动作,就是用湿布来做武器。本片奠定了他功夫明星的地位,他因此被提名1992年第十二届香港**金像最佳男配角奖。随后他又拍了《新流星蝴蝶剑》、《新龙门客栈》、《铁马骝》等片子。在《铁马骝》中,他饰演黄飞鸿之父黄耆英,在与少林叛徒对战时表演了无影脚,是那十年中最有影响力的打斗场面之一。他在这些影片中的表现再一次证明了他是个武术的通才。

  在传统武打影片风过后,甄子丹转到压力很大的香港电视剧发展他的导演才能。他在两部电视剧《洪熙官》和《精武门》中主演并导演动作场面,前者是关于晚清时代汉人反清斗争中的少林义士洪熙官,后者改编自李小龙的同名**,反映了二十世纪三十年代上海被日本侵占的情形。除了李小龙,很多明星都曾经演过陈真,包括成龙(《新精武门》)、梁小龙(电视剧《霍元甲》、《陈真》)、李连杰(《精武英雄》)。甄子丹这部30集的电视剧有充分的时间讲述背景故事,使各个角色较之旧版的更为生动鲜活。他还引用了李小龙的一些经典场面,例如陈真身穿白衣在霍元甲灵前吊丧,闯进道场的日本人包围中……他不但尝试不同风格的动作,还尝试摄像、剪辑、声效、色键效果等工作。浪漫、冒险、阴谋、戏剧成为甄子丹故事中的关键因素。这就是甄子丹,不是成龙、李连杰,亚洲的观众在街上看到他都叫他陈真。

  1997年,甄子丹开始了他的导演之路,推出了第一部作品《战狼传说》。谈到**和电视创作的基本目标,甄子丹说:“要调动观众的感情,如果做不到,那就是不成功的。”许多制片人使影片成为大制作、情节复杂、激烈,但甄子丹希望他的**能贴近观众,能把他们带进自己的世界。虽然《战狼传说》耗资不到50万美元,但由于它的独特风格,他赢得了亚洲评论的称赞,特别是被日本的观众接受,在那拥有了许多年轻的铁杆影迷。《战狼传说》在世界各地发行,片中,甄子丹饰演一个曾经号称“战狼”的老人,用倒叙的方式讲述一个失忆的年轻人只记得等待他失去的爱。和以前的电视剧一样,在这部片子里可以看到尝试的摄影技巧和跃动的节奏。和大多数香港武打和动作制片人不同,甄子丹不会刻意去区别拍摄的和舞台上的表演,在他看来,武术是一种表达的形式,一种来自你内心深处的表达,就像宇宙中所有形式的生命一样,一个手势、一个微笑,甚至在街上的行走都是一种表达。

  在富有乡村风格的《战狼传说》后,甄子丹又导演了《杀杀人,跳跳舞》这部都市枪战片。该片的配乐由一向以温柔,动人旋律驰名的日本女作曲及钢琴演奏家西村由纪江撰写配乐,西村是看过甄子丹的处女作《战狼传说》后志愿为该片工作的。虽然是首次替香港**创作配乐,但其实西村在日本己多次为**、电视剧集、广告等撰写配乐,可算是经验丰富。而今次特别之处在于这部是一套爱情动作**,而甄子丹本人亦是对音乐有浓厚兴趣及认识,所以今次之**音乐可谓是经严谨挑选而成,发挥尽西村温柔以外那起伏不同、激情万千之一面。片中甄子丹饰演一个爱上女警的杀手,当时拍摄资金不到50万美元,拍摄中间的亚洲经济危机中断了他的资金来源,处于非常困难的时期,但甄子丹成功了。该片不仅得到了香港**评论界的认可,而且获得1998年日本**节和1999年第五届香港**评论学会大奖的最佳导演奖提名,并在许多国际节日中上映。

  《战狼传说》、《杀杀人、跳跳舞》、他的电视剧以及他对动作的设计,无一不使甄子丹作为一个优秀的**制作人受到众人的瞩目,他能在资金的限制范围内有效地工作。他从不使用情节图板,而是在脑子里构思所有的画面,只要他一到拍摄点,他就能融进戏里,决定拍摄机位、角度、演员如何行动。甄子丹对此工作也乐此不疲。

  1999年,甄子丹飞往柏林,作为第一位来自香港的中国**制作人,担任德国电视剧《代号:美洲狮(Codename:PumaThe pilot)》的动作导演。随后,他签约了在罗马尼亚拍摄的美国科幻动作片《挑战者之终极之战(Highlander:Endgame)》,在这部《挑战者》系列的最终一集中,Christopher Lambert和Adrian Paul主演两位不死的高原人,甄子丹不仅担任动作指导,同时饰演中国古人荆柯。

  甄子丹拥有超越东西方和好莱坞之间分界线的能力和经验,他能讲流利的英语、粤语、汉语,出生在中国大陆,年少时在波士顿,近年在香港,现在在纽约和洛杉矶之间,他以全新的方式定义了“四海为家”。他的**放射了他的亮光并驱动这个被他观察的世界,**制作对甄子丹来说是流动不息的,是画面、音乐,还有观众与艺术家信息的交流。他带给千禧年和未来一种新的世界**风格。

  影视作品:

  《刀锋战士2》(幽灵刺客2)(2002)

  《修罗雪姬》(2001)

  《精武门--大结局》(2001)

  《挑战者之终极争霸》(超时空圣战)(2000)

  《星月童话》(1999)

  《新唐山大兄》(1998)

  《杀杀人、跳跳舞》(1998)

  《黑色城市》(1998)

  《黑玫瑰义结金兰》(1997)

  《666魔鬼复活》(魔鬼的女儿)(1996)

  

论高乃依的《熙德》是古典主义悲剧的典范

摘要《熙德》是古典主义悲剧大师高乃依的代表作,关于这部戏剧是悲剧,喜剧还是正剧,长期以来学界就有争论。我们普遍认为该剧属于悲剧范畴,本文主要从高乃依本人的悲剧理论以及古典主义的特征出发,分别从题材、冲突、人物、语言、社会功效、“三一律”等角度加以论证和鉴赏。

关键词高乃依 悲剧理论 《熙德》 古典主义 “三一律”

高乃依及其作品简介

彼埃尔·高乃依是法国十七世纪古典主义悲剧的代表作家。少年时代受到很好的拉丁文化教育。1628年担任律师职务,并开始写作抒情短诗和戏剧创作,他的处女作是喜剧《梅丽特》,从1635年起尝试悲剧的创作。他的第一部悲剧是《梅黛》。他在1636年创作的《熙德》发表并演出后产生了轰动,随即便招致猛烈的抨击并引发激烈的争论。沉默了几年,高乃依按照新古典主义的规则写出了悲剧《贺拉斯》(1640)、《西拿》(1640)、《波里厄克特》(1643)、《庞贝之死》(1643)、《罗多古娜》(1644)等,此后,他的创作一直下滑,尽管也写出了类似《俄狄浦斯王》(1659)这样的优秀的作品,但都没达到他所预期的成功。但在理论上,高乃依长期的创作所积累的经验使他坚信自己的信念,在1636年-1638年的那场争论之后很久,1660年高乃依发表了著名的“戏剧三论”等三篇论文,正面阐明了他的较成熟的戏剧美学观点。高乃依的《戏剧三论》由《论悲剧》、《论戏剧的公用及其组成部分》、《论三一论,即行动、时间、地点的一致》三篇论文组成。

本文主要从他的悲剧理论出发,并结合剧本本身,从题材、冲突、人物、语言、社会功效、“三一律”等几个角度论证《熙德》是一部古典主义悲剧的杰出代表。

《熙德》 作品简介

《熙德》是高乃依的最优秀的作品之一,它的故事情节取材于十七世纪初期的一个西班牙剧本,但两者所表达的思想内容却完全不同。作品的主人公唐罗狄克是西班牙贵族青年,卡斯第开国王唐菲南的老臣唐杰葛的儿子。他和伯爵唐高迈斯的女儿施曼娜相爱。唐杰葛被任命为太子的师傅,唐高迈斯出于嫉妒打了他一记耳光,使他觉得蒙受了莫大的侮辱。唐杰葛要儿子为他报仇,这使唐罗狄克处于激烈的思想斗争中:要家庭的荣誉还是爱情?但他没有犹豫很久,便下决心为父报仇,并在一场决斗中杀死了唐高迈斯。父仇报了,但爱情却遭受了严重的挫折和打击。按照封建贵族的习俗,施曼娜有责任报复杀父之仇,因此她要求国王马上把唐罗狄克处死。但她要求处死未婚夫的心情愈切,她对他的爱也就愈深。而施曼娜在履行自己义务时所表现的凌然不可侵犯的勇气愈大,唐罗狄克内心燃烧着的爱火也就愈烈。正在双方都很痛苦的时候,传来了摩尔人入侵卡斯第开的消息。唐杰葛要求正想自杀的儿子抑制自己的痛苦,奋起保卫祖国。唐罗狄克领兵击退敌人,拯救了国家,获得了“熙德”(意即民族英雄)的称号。国王耐心说服施曼娜不要怀念旧恨,而要服从爱的呼声。在国王的开导下,这一对青年终于结为眷属。

《熙德》是古典主义悲剧的杰出代表

一、从题材论证《熙德》区别于喜剧

作为古典主义戏剧的奠基者,高乃依的戏剧,尤其是悲剧,体现了十七世纪法国封建社会向绝对君权发展的时代要求和精神风貌。高乃依在《论诗体剧》中指出:悲剧“要以有名的、不同寻常的、严肃的情节作为题材。”这句话概括了他的悲剧的基本内容,三个形容词规定了他的悲剧的取材原则。所谓有名的情节,指的是取自历史或传说的有名的插曲,这就排除了随意杜撰的情节。而《熙德》取材于西班牙历史,这一点显然是符合了作者对于悲剧的取材要求。所谓不同寻常的情节,指的是重大题材,“它强烈地掀起人的激情,使之同责任准则和血缘亲情产生激烈的冲突,始终应该超过逼真,如果观众不在具有巨大威望的历史权威的支持下,或者不在一致舆论的考虑的支持下,那是找不到相信者的。”这句话的前半部分指明悲剧应该描写重大事件,以维护责任、荣誉为戏剧冲突。这句话的后半部分表明,高乃依的悲剧一旦不是建立在人人接受的历史或传说的基础上,那就可能超过了真实性。在《熙德》中,情节的剧烈发展,主人公的思想斗争始终被置于理性与情感的矛盾之中,荣誉与爱情,到底选择谁?作品描述的也是贵族青年男女,也是关于国家,关于荣誉,关于复仇,关于爱情,甚至牵涉了战争,这些都不能不说是重大题材。从这点上看,《熙德》显然也是符合高乃依关于悲剧情节的要求的。

就悲剧本身而言,悲剧表现的是人的生命的死亡和人生中巨大的苦难。高乃依自己的悲剧题材都是重大的、表现情与理的冲突的。其中主人公都是以公民的义务感战胜个人的情欲,为了大我而牺牲小我的利益,通过这种痛苦的选择,显示出坚韧不拔的意志和超常的人格力量。这正是理性时代和专制王权所需要和赞赏的。

此外,高乃依在他丰富的创作实践的基础上建立起自己的悲剧观:从题材上来看,悲剧的题材需要崇高的、不平凡的和严肃的行动,应当表现人物情感在外来压力下的猛烈的程度;喜剧则只需要寻常的滑稽可笑的事件。从人物来看,悲剧应当表现主人公所遭遇的巨大的危难,喜剧则满足于对主要人物的惊慌和烦恼的模拟。如此看,《熙德》很明显不属于喜剧的范畴,主人公为荣誉而放弃了爱人,为国家英勇出征的这些行动是高尚的、不平反的、严肃的,他们的内心世界的矛盾斗争也是猛烈的不可调和的,这种来自外界的压力让他们都痛苦不堪。整个故事,没一处可以让我们发笑,整个事件,一点都不寻常,一点都不可笑,它是严肃的,悲壮的。一个是父亲的受辱,一个是父亲被自己所爱的人杀害,这于他们的人生都是巨大的危难,他们的情感的波动也决不是什么小小的惊慌和苦恼,而是刻骨铭心的强大的复仇与矛盾情绪。应该说:《熙德》是一部实实在在的悲剧。

另外,在悲剧题材的选用上高乃依提出了几点:一、“超越论”。主张悲剧创作题材应该当超越古希腊的题材范围。主张悲剧可以虚构。二、主张尽可能地采用重大题材。他指出:“悲剧的庄严要求表现出某种巨大的国家利益和某种比爱情更高尚更强烈的情欲。例如争取权利和复仇,它要求表现出比失去情妇更严重的不幸,以引起恐惧之情。把爱情事件定入悲剧也是完全适宜的,因为它本身包含着不少的快乐,并能作为国家利益一级我在上面所说的那些情欲的基础;但必须使爱情事件安于剧中的次要地位,而不受邀地位让给国家利益和其他情欲。”[4]高乃依的这一思想既符合悲剧的基本特点,也符合了理性时代及专制政治的审美需要。我认为这段话简直就是对《熙德》悲剧情节及其主题意蕴的最好的描述。

在《熙德》中,我认为有两个主题意蕴:对理性的宣扬以及对爱情的肯定。一对情人在理智与情感的较量中,不惜以牺牲爱情为代价来维护责任与义务,可见理性的威力确实不容低估。高乃依固然强调理性,但同样给与爱情以很高的地位。我们以两位主人公罗狄克和施曼娜为例。他们固然有很强烈的责任心和荣誉感,但对于自己内心的那份热烈的爱情却也是不能轻易割舍的。比如罗狄克,父亲、情人、荣誉、爱情,使他举步为艰,不知所从。后来,他虽然为了家族荣誉杀死了情人的父亲,却由此陷入深深的自责,难以自拔。他跑到施曼娜那里,请求她杀了自己,以求得她的宽恕。当父亲劝慰他“爱情不过是一种娱乐”,“情人不妨换一个”时,他毫不客气地反驳:“我以为可耻的事情种种不一,战场无勇,情场无信,都一样可鄙。” 在极端的痛苦之下,他甚至想到自杀来结束自己的生命和苦难。而此时正值摩尔人入侵,国家危难,在父亲的鼓励、提醒,罗狄克才重新振作起来,为国效命。在爱情的打击下,英勇无畏的罗狄克俨然一个俘虏,几乎丧失了理性,把责任和义务全抛了。施曼娜又怎样呢?她固然不断地宣称要杀掉罗狄克,要为父报仇,但却总是言行不一,自相矛盾,甚至有点荒唐可笑。“我要他的头,我又怕得到手;他死我也活不了,而我又要惩罚他!”她从来没有真正想要杀死罗狄克,只是出于责任,出于义务才不得不做此表白。当最终施曼娜选择用“比武招亲”来决定自己的归宿时,罗狄克想借此机会向自己的情人谢罪。这可吓坏了她,忍不住脱口而出:“如果你觉得你的心还钟情于我,在这个以我为奖赏的决斗里,你只准打胜,不准打败。”至此,施曼娜深沉强烈的真挚的爱情表露无遗。可见高乃依也是充分地肯定了爱情的力量。正土罗狄克所感叹的“爱情真神妙!” 因此,对于该剧的主题意蕴的探索,我们应该从两方面着手,才是全面的、恰当的。即使双方看似矛盾,但作者力图把它们和谐的统一在一起,并且也做到了。

二、从悲剧冲突论证《熙德》符合悲剧冲突的特征

众所周知,悲剧冲突以其尖锐性,不可退让性而著称。悲剧冲突的特征可以概括为:必然性,两难性,主观意图与客观效果的背反性。对理性的呼唤和理性的回归是当时社会背景下的普遍要求,罗狄克不得不选择为荣誉而站,这是必然的。而且,不论他做何选择,失去爱人的必然结果也让他陷入深深的痛苦之中。理性与爱情的不可得兼,置他于两难选择的境地。而施曼娜的决定也体现了她的理智战胜了情感,即使她内心的挣扎令她苦不堪言。谁也不能做出退让。从这点上说《熙德》是完全和乎悲剧冲突的全部特征的。

而且,高乃依认为:真正的悲剧并不在于主人公高贵的身份地位,而在于它是否表现了一种崇高的使命意识和庄严风格,是否表现了某种巨大的国家利益,或者某种比简单的爱情更高尚更强烈,因此也更容易引起人们恐惧的情感。他的悲剧同荣誉、责任的观念紧密联系在一起,剧中人物思想的斗争和彼此的冲突围绕着它而展开,构成了剧本的主要矛盾。《熙德》也是极具代表性的。在这部剧作中,是维护封建荣誉和社会责任还是成全一对贵族青年男女的爱情的矛盾贯穿了全剧。这个矛盾看来不可调和。根据传统的观念,必须绝对服从荣誉和责任的要求,爱情、婚姻、个人利益只能抛在一边。男女主人公的行动确实把荣誉和责任放在第一位,致使最后国王出面干预,那女主人公的爱情才得以实现。剧本既照顾到荣誉和责任观念,又顾全个人利益和个人幸福,体现了时代精神,表现了两种意识形态的妥协调和。正是如此,《熙德》成为古典主义悲剧的一部典范。高乃依的《熙德》作为古典主义戏剧的代表,生动而深刻地反映了理性与感情的较量。在种种尖锐的矛盾冲突中,责任与爱情,理智与情感,都显示了强大的威力。

三、从人物角度论证《熙德》中的主人公的悲剧性

高乃依主张各种人物都可以充当悲剧人物。他在悲剧创作中十分注重渲染悲剧冲突的尖锐性,而对人物的刻画则尤其注重表现人物内心情感矛盾,使他们形象的悲剧性在心理的冲击中得到最大限度的展示。在《熙德》中,他把男女主人公放在情于理、爱情与责任的矛盾冲突中。这冲突尖锐而不可退让。在剧本里是这样描写唐罗狄克的内心激烈的两难冲突的:

要成全爱情就得牺牲我的荣誉,

要替父报仇,就得放弃我的爱人。

一方面是高尚而严厉的责任,

一方面是可爱而专横的爱情!

复仇会引起她的怨恨和愤怒,

不复仇会引起她的蔑视。

复仇会使我失去我最甜蜜的希望,

不复仇又会使我不配爱她。

同样,施曼娜也处在激烈的斗争之中:

可诅咒的虚荣心,也厌恶的疯狂,

最明达的人也难免受你们的残酷折磨,

荣誉呀,你一点都不顾我那最亲切的愿望。

听到如此强烈的告白,我们怎么能不为之所动?

从高乃依本人的悲剧理论中,他对悲剧人物有以下几点审美要求:1、任何人都可以充当悲剧人物,只要他拥有高尚的非凡的激情,并在情感的驱使下付诸行动。2、悲剧人物在尖锐的冲突中显示出了坚定性和丰富的人性内容。3、悲剧人物以自己的苦难或者死亡展示了自身的高尚人格,它所产生的震撼力给观众以强烈的情感冲击,使人从中获得快感和教益。对比这些要求,《熙德》中的男女主人公罗狄克和施曼娜,他们的心理斗争过程以及行动都确实的与它们相吻合了。成功地塑造了一对可以杀身成仁,为成全和遵循封建道德观而舍弃个人爱情的贵族青年的形象。即使是公主这一配角形象,也体现了这一点,她极力克制了自己对罗狄克的爱情“你听我说一说,我曾经怎样奋斗,听我说一说我须怎样努力才能保持我的品德!”“我正是记得太清楚了,所以流尽我的血,也不能堕落到不顾我的身份。”在这上,公主也是一个悲剧的角色。这段插曲并不是可有可无的,它反衬了罗狄克的优秀,也表现了理性下的爱情的崇高和可贵,是对封建道德观的极大的赞美。

四、从社会功效上论证《熙德》的悲剧性

作为观众在阅读和感受剧中人物的悲与无奈之时,心灵上肯定或多或少也得到了净化和感染,这就实现了悲剧的社会功效。亚里士多德认为人或强或弱都具有怜悯与恐惧之情,而悲剧具有陶冶性情的作用,通过对悲剧的审美鉴赏,使观众产生一种无害的快感,从而令其感情得到净化,以此达到道德教育的作用。高乃依认为这里的“怜悯”是指,当看到与我们相似的人遭受厄运时,我们对遭受同样的厄运的心怀恐惧并避免厄运的强烈愿望,这种愿望出示我们从心里净化、节制、改正,甚至根除那在我们面前,把我们怜悯的人的投入这一厄运的激情。这种对激情的净化,在高乃依看来,必须和惩恶扬善的道德教育联系在一起。他认为悲剧应该发挥它的社会功能,应对于社会人生有所教益。当我们阅读剧本或者欣赏《熙德》时,一定会受到深深的震撼,这于当时的社会秩序的崩溃,道德的败坏是有着深刻的教育意义的。因此,我们说《熙德》起到了悲剧的净化人类心灵的功效。

但要充分发挥悲剧的惩恶扬善的作用,在悲剧创作上还必须找到一种促使怜悯之情产生的有效办法。怜悯之情的产生有赖于戏剧中矛盾冲突的产生与解决。悲剧要求矛盾的不可调和,但他找到了化解冲突的办法。那就是先将矛盾的双方置于高度紧张的情境之中,双方矛盾尖锐似乎难有回旋的余地,然而由于“更高力量”的出现,原本无法调和的矛盾得到意外而又合乎情理的解决,使情节安排显示高度的艺术技巧。纵观高乃依的悲剧,尤其是《西拿》《贺拉斯》《波里厄克特》,都体现了两种力量处于平衡状态的理想。高乃依往往通过剧本的结局来表现这个理想。而《熙德》,也体现了这样的规律和安排,是和其他的悲剧具有极大的相似性的。在《贺拉斯》中,也是由国王出面,以国家利益的名义原谅了贺拉斯杀死妹妹的行为。而《熙德》中,在国王的干预下,让施曼娜接受了妥协的安排,她同意了和唐罗狄克结婚,不过是推迟了婚期而已。这种表现调和、妥协的思想,正是当时政治的基本特点,也是高乃依的悲剧反映时代强音的体现。

五、从《熙德》的语言上看它符合古典主义悲剧的崇高风格

高乃依的戏剧艺术还表现为雄辩与抒情的相结合的特点。他对双方的政治争执场面尤其偏爱。在这种雄辩的语言中,高乃依糅进了抒情的色彩。这种抒情蕴含在对话之中,它常常出现在两人对峙的场面里,他们各自表达了见解以后不再争论下去。于是抒情的对华产生了和谐的效果。在《熙德》的第三幕第四场中,两个情人做了政争辩之后,发现他们比以前更加靠近了。在夜幕降临的温馨里,他们互诉衷肠,互相表达各自的不幸。从这种雄辩和抒情的特点中,高乃依的悲剧形成崇高的风格。他比其他剧作家更善于“突出美好行动的光辉”,通过完美的、尖端而富有提示性的、动人而又不浮夸的、能给人深刻印象的语句,表达出崇高的理想。崇高风格是十七世纪古典主义的最高理想,在这上也很好地证明了《熙德》不愧为古典主义戏剧的典范。

六、从高乃依的《熙德》看他对“三一律”的突破与发展

高乃依把悲剧建立在个人爱情与对国家或家族的义务的冲突上,因此特别需要较为错综复杂的情节,也就比较不易遵守“三一律”。这也是他的这部作品遭到猛烈抨击的主要原因所在。

关于“三一律”,主要有三点:一、情节一致律。亚里士多德在他的《诗学》中说道:悲剧是“对于一个完整而具有一定长度的行动的模仿”。高乃依认为亚氏所说的行动的一致,不应该被理解为悲剧之队观众表演一个孤立的行动。而且这种一致对于悲剧和喜剧来说又是不一样的。于悲剧是危局的一致,于喜剧则是倾轧的一致。即使将几种危局同时写入悲剧,也并不必然会破坏该剧的整体一致性的效果,关键要看行动是否是一个能够抚慰观众心灵的完整行动。所以,在《熙德》里,它的主要情节是理性与情感的较量,这并不违反。但其中也加入了公主对罗狄克的爱慕等的这些插曲,反对派认为是不必要的,但正如我们上面说过了,这些插曲都是有益于主题的,其实也不算是违背情节一致的原则,反而体现了高乃依的创造性。二、时间一致律。高乃依对这一规定亦持灵活态度。他主张有限度地突破该律中的时间限量。他既反对僵化,又反对散慢;既要求超越于突破,又要求限度和范围。《熙德》的故事情节基本在24小时内进行,所以反对派在这上面也没什么大的异议。三、地点一致律。高乃依表示“我支持尽可能地努力做到绝对的地点一致的意见;但由于这个意见不可能适用于一切题材,所以我也欣然同意用发生在同一城市的行动来满足地点一致的要求。”[1]很明显,该剧以王宫作为事件发生的主要场所。此外还出现几次在施曼娜家的场景,这固然违反了地点一致的原则。但如果我们仔细再研究一下,就会发现这几次的地点转换都是罗狄克在内心极度痛苦彷徨,无法排遣的情况下跑去寻求解脱而安排的。是情节的要求,而它之所以招来如此大的非议,不过是罗狄克的行为违背了理性至上的原则,那么反对派固然要从理性角度加以批判了。但如果丢开主题,单考虑爱情,这些安排又使情节深刻曲折,是值得赞赏的了。这些其实并不能说高乃依没遵守“三一律”,只能突显了他的非凡的创造和改革的勇气。正如他自己认为的:悲剧创作应该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不必恪守古人的规则。

结语

最后,《熙德》由于以男女主人公的和好为结局在当时被称为悲喜剧,但是它表现了深刻的主题以及矛盾的不可调和性,并且贯穿着古典主义悲剧的创作原则,因此我们认为它是一部古典主义悲剧的典范。在对待古典主义创作原则上,高乃依采取既恪守又灵活的做法,充分体现出了他的创作个性,我们以为还是应该肯定的。

参考文献

[1]高乃依著论悲剧[A]

[2]郑克鲁主编外国文学史[C](上)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6

[3]林文和主编文学鉴赏导读[C]人民文学出版社,2004

[4]马奇主编西方美学史资料选编[C](上) 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

[5]周熙良主编外国文学作品选上海译文出版社,1979

1、越王勾践背负奇耻大辱,但是能理智地分析状况,回国后卧薪尝胆,振兴越国,最终灭了吴国。

战国时期吴国与越国掀起了战争,越国被吴国所败,越王勾践被作为人质,暂栖于吴王夫差膝下,勾践在夫差面前表现得十分老实忠诚。夫差出猎时,勾践亲自为其牵马。有一次夫差犯病,勾践自愿去添尝其大便,找同病因,并预期会有两天内康复,果如所料,夫差在两天内康复了。

于是夫差让勾践回越国,勾践一回到越国很快实行复国三计:一屯兵,二屯田,三美人计。从此勾践睡稻草,每天尝猪胆。不久越国强大起来,灭了吴,复了灭国之仇。

这就是著名的典故:“卧薪尝胆”,越王勾践背负灭国大耻,不但没倒下,反而能沉着、冷静,这就是真正的理智,真正的英雄。

2、理智的司马迁

司马迁,遵从父亲遗嘱,立志要写成一部能够“藏之名山,传之后人”的史书。就在他着手写这部史书的第七年,发生了李陵案。贰师将军李陵同匈奴一次战争中,因寡不敌众,战败投降。司马迁为李陵辩白,触怒汉武帝,被捕入狱,遭受残酷的“腐刑”。

受型之后,曾因屈辱痛苦打算自杀,可想到自己写史书的理想尚未完成。于是忍辱奋起,前后共历时18年,终于写成《史记》。这部伟大著作共526500字。开创我国纪传体通史的先河,史料丰富而翔实,历来受人们推崇。鲁迅曾以极概括的语言高度评价《史记》:“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扩展资料:

由于勾践自己的良好表现和文种范蠡的活动,还有西施在一旁的劝说,三年后,勾践夫妇终于被放回越国。这个时候的勾践完全没有一蹶不振,而是更加的发奋图强,期待一雪前耻。他放下了越王的架子,生活甚至比平民都要俭仆。

夫妇俩都穿着粗布衣服,吃粗砺的饭食,亲自下地和百姓一起耕耘劳作。特别为了提醒自己记住在吴国受到的耻辱,他睡在垫着薪材床上,卧室上方挂着苦胆,每天都要尝一下苦胆的味道。

勾践夫妇还重视民间疾苦,经常下乡慰问。对于百姓的婚丧嫁娶也非常关心,经常去祝贺或者参加葬礼,亲自吊唁。遇到谁家生了孩子,还会送去猪腿作为贺礼。接着在文种和范蠡的指导下开始练兵,加强军事实力。

又过了几年,越国实力在勾践的带领下变得强大起来,而这时候吴国却遭逢了连年水旱灾害,百姓苦不堪言。加之夫差宠信西施和伯邳,吴国朝堂的政治变得腐朽不堪。这时候吴国向越国征调粮食的种子。于是文种就把经过煮熟的种子给了吴国,结果吴国百姓颗粒无收,灾情变得更加严重。

眼看时机成熟,吴国军队又陷入其他国家的征战中,导致吴国国内空虚。所以越王勾践发动了攻吴的战争,并且毫不费力的就打下了吴国。等到吴王夫差来到吴国城门,看到自己的国家被越国军队占领,心里才后悔当初不听伍子胥的话,没有杀掉勾践。

伯邳作为祸国殃民的奸臣被勾践下令杀掉。本来勾践是想让夫差有一个居所善终的,但夫差觉得没有颜面活着就自杀了。后来经过勾践的努力,成为了春秋五霸之一。

:卧薪尝胆

:司马迁

自改革开放以来,外国文学研究与教学在目的上、方法上和体系上硕果累累,但其中不乏问题,比如重科研、轻教学,缺乏及物性等。面对这样的困境,我国外国文学研究与教学的出路在哪里?

原文 :《外国文学研究需有及物性》

作者 |本报记者 程洁

|网络

当上海一夜北风紧的时候,曾经海舶辐辏、江海通津的闽都福州,仍徜徉在初冬的暖阳之中。福建师大文学院、外语学院千里逢迎,中国外国文学学会教学研究会高朋满座。外国语学院院长李小荣致辞时说,“今年年会选择在福州召开,或可说是向闽派翻译的致敬”。榕城孕育了开眼看世界的林则徐,民国著名翻译家林纾、严复、冰心,他们的纪念馆正大隐隐于三坊七巷,一任后世传颂。福建不仅研读着“山海经”,而且一直走在沟通海内外的前沿。

今天,外国文学研究何为

“今天,外国文学研究何为”之问听起来不由得不让人哂笑。但是,对一些人来说,即使不说这是文学研究的青铜、黑铁时代,至少黄金时代似乎远逝。王晓明教授1999年接受《中华读书报》采访时曾表示50年来最好的文学时代是上世纪80年代。20年过去,这个观点在很多学者那里可能依然有共鸣。对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大学生而言,最热门的专业是文史哲等基础学科专业。而今天,文史哲绝对不是香饽饽。

然而,学术是公器,作为专业的外国文学教学和研究者,须臾不能忘记身负的使命和责任。正如年会开幕式上,福建师大副校长郑家建教授和中国外国文学学会秘书长吴晓都研究员所指出的,党的十九大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这赋予了外国文学研究者以使命,外国文学研究具有的学科优势,使之能够为促进文化理解、增强文化对话、推动文化交流等方面服务。

经典,不离不弃

针对经典作品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战,天津社会科学院研究员赵沛霖指出,文学经典是具有“美学尊严”的载体,其意义和价值主要蕴涵于它所承载的传统文化精神和艺术开创精神之中,但要把它变成现实,成为全民族的精神财富,首先需要文学研究工作者认真发掘和研究,运用现代意识加以阐释,文学经典就能为当代社会提供大量的有价值的思想。

“经典没有过时,今天如何切入?”上海交通大学教授尚必武在点评时发问。

福建师大葛桂录教授认为,当代西方文论的困境、数字人文时代的挑战与机遇、经典重估与理论创新的迫切需求,成为当下外国文学研究之中国话语建设的时代语境。其基本路径是弘扬中国学术研究重视实证的优良传统,并借鉴外国文学理论与批评方法的先进经验,尝试比较文学视野与思想史语境的解读策略。

“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莱特”。经典仍然是外国文学研究者们的最爱。莎士比亚、卡夫卡、霍桑、爱伦·坡等作家凝聚众多目光,巴尔扎克、村上春树、爱丽丝·门罗等也在热门探讨之列。或关注内容,或关注叙述视角。青年学者初露锋芒,不仅有很强的创新能力,而且具备扎实的基本功。中西文学比较分论坛上的发言论题也较广泛,既有对文学的研究,又有对文化(园林美学)的研究,既有对古代(如古希腊文学)的研究,又有对近代、当代的研究;既有中英文学比较研究,也有中非、中希、中古,以及华文文学的研究,视野开阔,有创新意义。

教学,莫失莫忘

很长一段时间以来,质疑我国高校“重科研、轻教学”倾向的声音不绝于耳。教学与科研,是高校最为核心的两项职能,不可偏废。中国人民大学曾艳兵教授在发言中指出,当前存在研究与教学脱节的现象,有些研究与教学无关,而有些教学没有上升到学术意义。

当传统的倒灌式教学模式逐渐失效,武汉大学涂险峰教授认为,外国文学教学不可仅局限于单一作家作品的解读,而应具有跨文化、跨学科以及贯通整个文学史的宏阔视野。信阳学院袁浏艳针对目前各个高校的外国文学课时减少和压缩的现状,探讨了“互联网+”在外国文学教学中的具体运用。把慕课、微课以及基于此的翻转课堂引入教学,让外国文学课堂真正成为学生获得国际视野和国际思维的重要途径之一。河北科技大学郭瑞萍强调,外国文学教学也是当下对学生进行“思政教育”的重要平台。然而,教学必须置入中国文化语境,克服西方或中方中心主义,把握好理智与情感的关系。如何实现世界知识的中文表达和中华文化的世界表达值得深思。

不要丧失及物性

“我国外国文学经典研究自改革开放以来众声喧哗,并渐入佳境,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上海师范大学教授朱振武肯定了外国文学研究的成绩,但同时也犀利地指出了一些问题:“存在低端、重复、照搬、跟风或对国外特别是西方的研究机械模仿等诸多弊端,出现了从文本到文本、从理论到文本、从文本到理论、单纯比较和从资料到资料等简单化、模式化和泛西化倾向,缺少自主意识,缺少批评自觉,进入了‘无我之境’,导致话语严重缺失,严重僵化和矮化,不知道批评的立足点何在,也不知道文学批评的旨归何在。”

如果大量学者丧失了及物性,缺乏问题意识、批评意识、视野意识、对话意识,只是一再娴熟地制造“本真的行话”,文学研究如何健全发展?

湘潭大学宋德发教授指出,“因为现在的外国文学论文中,几乎看不到‘人’。不少人把马克思主义中的‘人’给弄丢了”。

与此同时,思潮的研究式微。在中国外国文学学会教学研究会会长蒋承勇教授看来,曾经的一段时期,在摆脱了“现实主义独尊”的历史性狭隘之后,文学创作同样陷入了“现代派独尊”的另一种极端。时至今日,依然有人不同程度地以这种狭隘思维看待现实主义文学,不无偏见地冷落乃至试图封存这份珍贵的文学遗产。

学界本是基于学术共识而形成的一个学术共同体。然而,今天不少学者都痛心疾首地指出学界缺乏指向性和共识意识。浙江大学教授翟业军曾表示:“丧失现实指向性,陷溺进知识和事实的泥沼,空洞化、泡沫化、标准化的乱象丛生,大抵是因为学术共识的缺失。所以我们需要反思我们的学术路径,凝聚我们的学术共识。”

正值“五四运动”100周年,应继续传承和发扬“五四”时期文学思潮交流的精神,把比较视野作为理解对话的钥匙,将文学思潮作为分析研究的线索,推动外国文学研究的再出发,促进中外人文交流,在比较理念下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形成。

很喜欢中国社科院研究员陈众议文章中的一段话:“托马斯·曼在逃离纳粹德国、登上前往新大陆的邮轮时,忽然想起了那个著名的问题:如果将你送到一座荒岛,且只许你带一件物品,你会选择什么?而当时曼的手提箱里除了少量衣物,仅有一套德文版《堂吉诃德》。”

文章原载于社会科学报第1685期第5版,未经允许禁止转载,文中内容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报立场。

《傲慢与偏见》是奥斯汀最早完成的作品,她在1796年开始动笔,取名叫《最初的印象》,1797年8月完成。她父亲看后很感动,特意拿给汤玛士·卡德尔,请他出版,但对方一口回绝,这使得他们父女非常失望。于是简·奥斯汀着手修订另一本小说《理性与感性》。《理智与情感》修订后她自费出书,销路不错。于是她重写《最初的印象》,改名叫《傲慢与偏见》。

奥斯汀在《傲慢与偏见》中,探讨了婚姻的两个极端。其中一个极端就是纯粹理性的婚姻,只考虑金钱利益,并无爱意在其中,比如柯林斯与夏洛特卢卡斯的婚姻。夏洛特是伊丽莎白的闺蜜,而科林斯先生则是世界一流的滑稽之人,他谄媚权贵,附庸风雅,务实到发指。

除此之外奥斯汀还指出“幸福家庭的终极秘诀就是:夫妻之间相互仰慕。”这种仰慕,大概是一想起你就会微笑,你做什么我都觉得好,你时时刻刻让我感到骄傲的那种互相仰慕。这正是伊丽莎白和达西最终走到一起的动力。Malcom Gladwell的畅销书《Blink》中指出,在研究了上千对婚姻不幸福却还在一起凑合过日子的夫妇之后,他发现了一个现象,那就是这些夫妇无意中都在微表情和肢体语言中表达了对对方的蔑视。互相蔑视的婚姻是坟墓,甚至比坟墓还可怕,蔑视又因为种种原因不敢了断,才会滋生出各种各样的怨毒;而互相仰慕,彼此注视对方一辈子的婚姻,才是幸福的。

奥斯汀的《傲慢与偏见》只写到了达西和伊丽莎白幸福地生活在了一起,我们从达西的性格和伊丽莎白的脾气可以推知,一个收起了傲慢,一个消除了偏见,达西提供财富,而伊丽莎白有主见、独立、又待人热情,正是管理这财富的不二人选,两人性格互补,相信他们最终一定能够携手白头的。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4035997.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8-20
下一篇2023-08-20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