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觉得曹操和项羽谁更厉害呢?

你觉得曹操和项羽谁更厉害呢?,第1张

又一个“关公战秦琼”?挺有意思的题目啊,曹操和项羽,他们两个对比一下挺有意思,比什么呢?比武勇应该是项羽厉害,人家“力拔山兮气盖世”啊。比诗词歌赋,肯定是曹阿瞒了,建安文学“三曹”之一啊,文学史上有一席之地的。所以肯定不能比这些显而易见一下子就能分出胜负来的,要比肯定是比作为政治家军事家的两个人,在历史上的政治军事作为。

怎么比呢?我看不如干脆让他们两个换换时代和位置,也就是互相穿越一下,项羽到东汉末年,代替曹操。曹操到秦朝末年,代替项羽。这么一换,应该能比出优劣,同时能改变历史,特别是改变了两个姓刘人的命运,谁呢?刘邦和刘备呗。先来看看曹操穿越到秦末的情况,很可能历史会演变成这样义帝楚怀王可能不死了。

共立义帝后,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很快削平天下,灭了秦朝,但在天下一统之前,他还要打着义帝旗号,自称楚朝大将军、丞相。

刘邦可能出不了汉中了。

以曹操的雄才大略,必然能够算的到刘邦的打算,“明修栈道暗度陈仓”可能不好使了。更有可能的是,刘邦在鸿门宴上就被曹操扣留或杀死了。虽然三国时代的曹操也曾容纳刘备而未杀。但是那时的刘备还尚未成气候,确有英雄之名,杀了的确不利于招揽人才。而刘邦就不同了,当时已经先进了关中,实力已经不小,如果这时再不痛下杀手,绝对是妇人之仁。于是,曹操听从范增的建议,扣留了刘邦,使汉群龙无首。

中国可能出来个东西朝。

中国历史上有南北朝,但是如果把项羽换成曹操,曹操刘邦棋逢对手将遇良才,很可能谁也吞并不了谁,中国可能就会出来一个东西朝时代。前面说到的鸿门宴,刘邦的对手如果是曹操,刘邦是断然不会去的,哈哈。再来看看项羽穿越到东汉末的情况,上次曹操的穿越让刘邦倒了霉,没能做成统一的大汉王朝皇帝,不过他的后世子孙找补回来了,这就是刘备有福了:

汉献帝被杀,项羽自立为北魏霸王。

曹操当然要数这四人当中最厉害的了,虽然他没有项羽那么神勇,岳飞那么忠义,刘备那么会用眼泪笼络人,但是他够奸,这就成就了他的成功,其次就是项羽了,首先他勇武过人,其次要说他没有大脑,那是不可能的事,只不过他不善于心机罢了。再次刘备,为什么要说刘备排第三呢,因为他知道自己没有强项,但是他能用一些小手段来笼络人才,也就是继承了他祖先刘邦的完美基因。最后就是岳飞了,虽然他是民族英雄,但是他实在是太愚忠了,根本没有自己的思想,最终导致被人害死。

事情是这样的

曹操和项羽都被称为是乱世枭雄

区别在于一个成功,一个失败!

项羽失败就失败在他刚愎自用上

《三国演义》里说的曹操小肚鸡肠、多疑

其实是参杂了作者的个人观点

历史上的曹操其实是个政治家、思想家、军事家、文学家

东汉末年挟天子以令诸侯

统一中国北方

并实行一系列政策恢复经济生产和社会秩序

奠定了曹魏立国的基础

而在文学方面

在曹操父子的推动下形成了以“三曹”

(曹操、曹丕、曹植)为代表的建安文学

史称“建安风骨”

史书评论曹操:“明略最优”,“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

陈寿评价曹操为“汉末,天下大乱,雄豪并起,而袁绍虎视四州,强盛莫敌。太祖运筹演谋,鞭挞宇内,揽申、商之法术,该韩、白之奇策,官方授材,各因其器,矫情任算,不念旧恶,终能总御皇机,克成洪业者,惟其明略最优也。抑可谓非常之人,超世之杰矣。”

足见项羽与曹操之间是差距是很大的!

刘备与刘邦共同点是都很会用人

但区别也同样在于为人上

刘邦为人表面热忱

其实内里是从不相信任何人

除了吕后

建国功臣中除了萧何最后得了好死

其他的全部被他抹杀

毕竟刘邦他市井出生还是无法给后人留下完美印象

而刘备是所有史书中评价最高的

无论是野史还是正史

三国志评曰:“先主之弘毅宽厚,知人待士,盖有高祖之风,英雄之器焉。及其举国讬孤於诸葛亮,而心神无贰,诚君臣之至公,古今之盛轨也。机权干略,不逮魏武,是以基宇亦狭。然折而不挠,终不为下者,抑揆彼之量必不容己,非唯竞利,且以避害云尔。”

而且刘备礼贤下士

三顾茅庐佳话流传至今

虽然刘备有虚情假意之嫌

但其为人定有过人之处

才能得如此之多的后人好评~

孙权不怎么突出

其实也是受《三国演义》的影响

刻意的表现了刘备的宅心仁厚

自然就存托出了曹操的狡诈多疑

和孙权的软弱无能

历史上的孙权其实是个能广纳忠言

并且胆略超群的领导者

他少年大志、十五而立

临危受命、稳固江东

他虚心听取部下吕蒙、陆逊的意见

智胜关羽、夺得荆州

赤壁之战,三分天下

在开展军事、外交活动和扩大地盘的同时,孙权注重发展生产、富国强兵。他接替其兄主事不久,大约在建安七八年个即开始推行屯田。东吴屯田分军屯和民屯,设典农校尉、典农都尉、屯田都尉等职官管理,屯田兵且耕且战,屯田户只须种田,免除民役。屯田地区分布很广,屯田的军民多少不等,皖城的屯田基地有屯兵数千家,而毗陵的屯田民则有男女数万口。东吴屯田的规模可观,且多用牛耕,耕作技术也 较先进。

孙权还注重与其他国家的关系

积极派人与徼外的扶南(今柬埔寨)、林邑(今越南南方)

诸国建立友好关系

以后,又派交州刺史出使南洋诸国

与印度建立了外交关系

孙权还揭开了大陆与台湾交往的历史序幕

曾于黄龙二年(公元230年)

遣将军卫温、诸葛直将甲士万人

浮海求夷洲、亶洲”

吴军势力达到了夷州(即台湾岛)

但老年后昏庸无道

为了监视群臣

设立了校事和察战

滥杀不少大臣

但历史上留下的关于孙权的正面评价却是数不胜数

连毛主席也说:“当今惜无孙仲谋”

分析完毕!

谢谢大家!

说谁最值得后人敬佩有点太笼统,他们各有其人物特点!硬是要说谁最值得敬佩的话,那也得看你自己是什么人。 曹操为人霸气,对于自己关注的人心胸开阔。对于时势和人心的把握非常的独到,“宁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的这种富有自信、霸气的人格魅力,并加上自己才华横溢,在当时获得了很多有能之士的追随! 刘备作为一名草根,祖辈除了给他一个皇族之后的名头外,可以说是一无所有!自己也流落到卖草鞋的地步!但他却未被这种劣势所屈服!心怀报复,苦等时机。他为人低调,善于造势。在人才方面又懂得笼络人心。如果说曹操是硬的话,他就是软!以自己对光复汉室的报复,来同化、笼络当时对汉室还富有幻想的有识之士!又利用自己的仁慈来笼络天下百姓的人心!可以说得上是极其专业的软钉子。 关羽作为一名武将,他勇武过人,但却心高气傲,视天下英雄为草芥。不过他的忠义之心与勇武却征服了当时大多数的君主所喜爱!

摒弃世俗观念,项羽乃一匹夫也,也就是相貌比不上吕布。刘邦-窥天下之势、取天下之土也。曹操-说实话像曹操这样的人是古往今来人们最喜欢的那种人(前提是不能计较他的家庭出身)。即能成大事又能巴结人,所以曹操能够成为三国时期势力最强大的君主也是这方面的原因造成的。刘备-说白了吧,虽然有帝王之才,但是不喜欢趋炎附势,所以往往创业路途不尽人意,但是我觉得他是三国时期个人方面最厉害的人,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面对着曹操如此强大的势力却能让他的臣下九伐中原等等,真是厉害,看看孙权就是一个苟且之人!吴国也就是和蜀国搞过赤壁之战,但是也是人家诸葛亮的功劳,说白了就是刘备的功劳!话不多说了呵呵。。。。。。。。。。。

西楚霸王项羽和曹操曾经都做过一个相同的决定,就是都放过一个人,而他们各自放的那个人最后却成为了他们最致命的打击,甚至于直接打败了他们,但后人对于他们两个的这种决定有着不同的评价,这主要是因为他们两个人当时所处的局势不同,而且他们两个人放人的目的也不同。

当项羽的属下范增听说刘邦的军队进入了都城咸阳之后,既不贪图钱财也不贪图美色的时候,他就知道了刘邦以后一定会成为项羽最致命的对手,所以范增就向项羽提出自己的建议,希望项羽可以趁着刘邦的力量还并不足够强大的时候就杀掉刘邦。后来当项羽又听说了一些其它关于刘邦的事情后,他为了杀掉刘邦就设下了鸿门宴,但是在鸿门宴上刘邦的一些说辞使得项羽放走了刘邦,这也使得后来刘邦壮大了自己的力量之后,成功反击打败了项羽,并且使得项羽在乌江自刎。

刘备在和吕布的战争中战败之后就投奔到了曹操手下,而曹操也非常的欣赏刘备的能力,并且对他也给予非常优厚的待遇,但是曹操手下的人看出刘备在以后一定会是一个非常厉害的人物,甚至于对曹操有着威胁,所以说他们就希望曹操可以杀了刘备。但是刘备并没有听信这些人的想法,甚至于非常的信任刘备,并且给他很大程度的支持,这也使得刘备在这样的机会下扩充了自己的实力,并且建立了蜀汉,成为了曹操最为致命的敌人。

后人对于曹操和项羽的做的相同的一个决定给予了不同的评价,这主要是因为如果项羽没有放走刘邦的话,那么项羽将会成为真正的西楚霸王,独霸整个天下,所以项羽放走刘邦的做法是一个非常不长脑的行为。而曹操放走刘备则是想要收买更多人的心,他希望借着这样的机会使得其他更多的能人异士愿意追随他,这其实是一种计谋更是一种手段。

必须是曹操,估计项羽在三国时期,顶多算个袁绍那种类型的公子哥,当然肯定会有人说我说的不对,说他应该是三国的吕布,但是我感觉项羽应该比吕布强,毕竟人家是一方诸侯吗。因此我感觉把项羽放到三国也就算是个袁绍,家族有背景,手下有猛将、谋士,并且势力在当时也比别的势力强大,但是他们都太儿女情长,优柔寡断(比如项羽的鸿门宴有机会杀刘邦,但是没下手和袁绍没听许攸的计策在官渡大战时没偷袭许都,遗勿了战机一样,都是没有英雄人物的豪迈气概),曹操和袁绍比较,不用我比了吧。同样要是把曹操放到项羽时代,那曹操至少应该是个刘邦(曹操比刘邦厉害在我心中)

一、项羽坑杀秦国降卒

公元前207年,项羽在巨鹿破釜沉舟,以弱胜强,大破秦军。秦军的两大主力--王离全军覆没;及时撤退的章邯所部,则在内外交困之下,于几个月后向项羽率领的联军投降。20余万秦军降卒被项羽安排作为前锋,向关中进发。

在行军途中,联军中的士兵为了报复过去被秦人欺压之仇,虐待侮辱秦国降卒,双方矛盾日渐激化。为了避免秦军暴动,项羽经与手下将领商议,决定防患于未然,在一天夜里,将20万秦军悉数坑杀。

二、曹操坑杀数十万百姓

公元193年,避难在琅琊的曹操之父曹嵩,按照儿子的安排,前往投靠泰山太守应劭。由于平时比较会敛财,他随行携带的财宝足足装了100多辆车,这也为他带来了杀生之祸:路过徐州地界时,曹嵩以及小儿子曹德被陶谦驻守在阴平的部下劫杀。

同年秋,曹操以为父报仇的名义,率领大军攻打陶谦。在占领彭城之后,曹操在泗水边屠杀了数十万男女老少,尸体之多,导致河水堵塞。此后,曹操连续攻占了三座城邑,一律实行了屠城政策,“鸡犬亦尽、墟邑无复行人。”

三、后世对二人暴行评价区别巨大的原因

就事论事来看,项羽、曹操二人虽都有屠杀暴行,但明显曹操的性质更加恶劣:屠杀的人数更多,而且几乎都为手无寸铁的老百姓。但为何后世都知道项羽“残暴不仁、屠杀降兵”,对曹操的行径却少有人谈及?个人认为主要有以下原因:

(一)曹操师出有名。曹操打着为父报仇的名义攻打曹操,在儒家传统思想中,“杀父之仇不共戴天”、“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在这些理念的掩护下,后人为曹操的残暴行径找到了很好的开脱理由。

而中国传统观念中,杀俘不详,项羽杀秦国降兵,虽是出于扼杀潜在的内讧考虑,仍成为了后世文人攻击他的理由。

(二)成王败寇

这才是最关键的原因。历史为胜利者所书写,西汉史官为了体现政权的合理性,势必会添油加醋将项羽描写成一个杀人狂魔,这样才能体现刘邦的顺应人心、替天行道。

而曹操则是曹魏的奠基者,胜者为王,他的一切行为,都变得自有其合理性;他的屠杀行为,在其后文人的眼中,就成了战乱时期不得已而为之的无奈之举。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4037243.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8-20
下一篇2023-08-20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