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夜读书示子聿》南宋陆游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工夫老始成。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冬夜读书示子聿》是一首哲理诗,饱含了诗人深邃的教育思想理念,也寄托了诗人对子女的殷切期望。诗的后两句,作者谈从书本得来的知识比较浅薄,只有经过亲身实践,才能变成自己的东西。他从书本知识和社会实践的关系着笔,强调实践的重要性,凸显其不凡的真知灼见。“要躬行”包含两层意思:一是学习过程中要“躬行”,力求做到“口到、手到、嘴到”,这是学者的一种“躬行”,二是获取知识后还要“躬行”,通过亲身实践化为己有,转为己用。作者的意图非常明显,旨在激励儿子不要片面满足于书本知识,而应在实践中夯实和进一步获得升华。
1 引言
除夜雪是一首流传千古的诗歌,蕴含着深刻的文化内涵和艺术价值。本文将重点探讨除夜雪的作者是宋代哪位诗人,并分析诗人的生平和创作风格。同时,文章还将对除夜雪的文学价值进行评价并探讨其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
2 除夜雪的背景和本质
除夜雪是一首写景诗,其主题是描写冬夜的雪景。雪是中国文化中的一个重要形象,与节令、节气密切相关。 除夕之夜,大雪纷飞,深深浅浅,初显黄霁,依稀淡青,锋芒毕露,变化多端,美景不断,形成了独特的风景。作者通过写作手法,生动地展现了这种独特的风景,表现了深沉的情感和对自然的赞美。
3 除夜雪的作者是谁
对于除夜雪的作者,历代文献中多有争议。有些学者认为,除夜雪的作者是北宋大文豪苏轼,这主要是因为苏轼在其创作的书信、词、乐府、绝句、律、赋、画等文学作品中都有描写雪的篇章。另外,苏轼喜欢吟咏“夜雪”,如《东篱乐府·除夜有怀》中有“夜静除夜,见月西厢会,思君不见君,共饮东篱雪”的名句。但也有学者认为,北宋李清照的《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中有“况是青春日将暮,桃花泪滴罗衣上。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其中的“应是绿肥红瘦”描写了除夕夜的雪景。所以有些学者认为除夜雪的作者是李清照。
4 除夜雪的文学价值
除夜雪是一首典型的宋词,其文学价值和意义深远。首先,除夜雪运用了丰富的修辞手法,与各种艺术规范相交织。其次,除夜雪展现了作者自然界的诗意感受,反映了其对自然的感性理解。最后,除夜雪以具体事物为载体,表达了作者对人生的深刻思考和崇高情感。
5 除夜雪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
除夜雪是中国古代文学中的杰作之一,具有非常重要的历史和文化地位。首先,除夜雪是中国文学中关于雪的经典诗歌之一。其次,除夜雪体现了宋词的代表性风格和精湛技艺,是中国词歌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再次,除夜雪在表现诗人个性和意志上,具有抒发情感和传递思想的价值。
6 除夜雪的影响和意义
除夜雪作为中国古代文学的杰作,具有深远的影响和意义。它是中国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描绘了自然和人类之间的内在联系,并深刻思索了人生哲学问题。在中国文化传统中,雪被视为纯洁美好的代表,其中除夕夜的雪景,更是意义深远。除夜雪作为中国文学中经典的诗歌作品,对中国文学方面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7 结论
通过本文对除夜雪的分析,我们可以得出苏轼是除夜雪的作者的结论。同时,我们还可以看到,除夜雪是一首非常有深度和内涵的诗歌,描绘了冬天的雪景和黯淡的人生哲学问题。除夜雪的地位和意义在中国文学历史中非常重要,它是中国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除夜雪》这首诗是陆游的诗,其全诗为:
北风吹雪四更初,嘉瑞天教及岁除。
意思是四更天初至时,北风带来一场大雪;这上天赐给我们的瑞雪正好在除夕之夜到来,兆示着来年的丰收。盛了半盏屠苏酒的杯子还没有来得及举起庆贺,我依旧在灯下用草字体赶写着迎春的桃符。
《除夜雪》诗词赏析。
《除夜雪》开篇写景,晚上四更天的时候,北风呼啸,大雪随风而来,而时间节点,正是除夕当日,这对于古人而已,真是天降的祥瑞。也难怪陆游这么的激动,四更天被风雪给吵醒了,也不睡觉,还要爬起来写桃符。
诗的后面两句,写的便是人和事,因为前面的雪导致了人有了后面的行为,前后内容其实是一脉相承的。这场风雪给了陆游灵感,就着书桌上剩下的半盏屠苏酒,提笔用自己最为得意的小草字体来写下新年的祝福和愿望。
除夜雪这首诗写的是诗人在除夕看到的景象,这首诗和元日都描写了春节的习俗。
除夜雪
陆游 〔宋代〕
北风吹雪四更初,嘉瑞天教及岁除。
半盏屠苏犹未举,灯前小草写桃符。
译文
四更天初至时,北风带来一场大雪;这上天赐给我们的瑞雪正好在除夕之夜到来,兆示着来年的丰收。
盛了半盏屠苏酒的酒杯还没来得及举起庆贺新年,我便就着灯光用草字体赶写着迎春的桃符。
注释
嘉:好。
瑞:指瑞雪。
天教:天赐。
岁除:即除夕。
元日
王安石 〔宋代〕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译文
爆竹声中旧的一年已经过去,迎着和暖的春风开怀畅饮屠苏酒。
初升的太阳照耀着千家万户,都把旧的桃符取下换上新的桃符。
注释
元日:农历正月初一,即春节。
爆竹:古人烧竹子时使竹子爆裂发出的响声。用来驱鬼避邪,后来演变成放鞭炮。一(yí)岁除:一年已尽,“一”字用在第四声(去声)字的前面时,“一”变调,读第二声(阳平)。除,逝去。
屠苏:指屠苏酒,饮屠苏酒也是古代过年时的一种习俗,大年初一全家合饮这种用屠苏草浸泡的酒,以驱邪避瘟疫,求得长寿。
千门万户:形容门户众多,人口稠密。
曈曈:日出时光亮而温暖的样子。
桃:桃符,古代一种风俗,农历正月初一时人们用桃木板写上神荼、郁垒两位神灵的名字,悬挂在门旁,用来压邪。也作春联。
答:这两首古诗的节日习俗都与新年贴春联有关。也可以说都与宋代有关,两个诗人都是宋代的人。
元日
王安石 〔宋代〕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译文及注释
译文
爆竹声中旧的一年已经过去,迎着和暖的春风开怀畅饮屠苏酒。
初升的太阳照耀着千家万户,都把旧的桃符取下换上新的桃符。
注释
元日:农历正月初一,即春节。
爆竹:古人烧竹子时使竹子爆裂发出的响声。用来驱鬼避邪,后来演变成放鞭炮。一(yí)岁除:一年已尽,“一”字用在第四声(去声)字的前面时,“一”变调,读第二声(阳平)。除,逝去。
屠苏:指屠苏酒,饮屠苏酒也是古代过年时的一种习俗,大年初一全家合饮这种用屠苏草浸泡的酒,以驱邪避瘟疫,求得长寿。
千门万户:形容门户众多,人口稠密。
曈曈:日出时光亮而温暖的样子。
桃:桃符,古代一种风俗,农历正月初一时人们用桃木板写上神荼、郁垒两位神灵的名字,悬挂在门旁,用来压邪。也作春联。
创作背景
此诗作于王安石初拜相而始行己之新政时。为摆脱宋王朝所面临的政治、经济危机以及辽、西夏不断侵扰的困境,1068年,宋神宗召王安石“越次入对”,王安石即上书主张变法。次年任参知政事,主持变法。同年新年,王安石联想到变法伊始的新气象,有感创作了此诗。
这首诗描写新年元日热闹、欢乐和万象更新的动人景象,抒发了作者革新政治的思想感情。
首句“爆竹声中一岁除”,在阵阵鞭炮声中送走旧岁,迎来新年。起句紧扣题目,渲染春节热闹欢乐的气氛。次句“春风送暖入屠苏”,描写人们迎着和煦的春风,开怀畅饮屠苏酒。
第三句“千门万户曈曈日”,写旭日的光辉普照千家万户。用“曈曈”表现日出时光辉灿烂的景象,象征无限光明美好的前景。结句“总把新桃换旧符”,既是写当时的民间习俗,又寓含除旧布新的意思。“桃符”是一种绘有神像、挂在门上避邪的桃木板。每年元旦取下旧桃符,换上新桃符。“新桃换旧符”与首句爆竹送旧岁紧密呼应,形象地表现了万象更新的景象。
王安石不仅是政治家,还是诗人。他的不少描景绘物诗都寓有强烈的政治内容。本诗就是通过新年元旦新气象的描写,抒写自己执政变法,除旧布新,强国富民的抱负和乐观自信的情绪。
这是一首写古代迎接新年的即景之作,取材于民间习俗,敏感地摄取了老百姓过春节时的典型素材,抓住有代表性的生活细节:点燃爆竹,饮屠苏酒,换新桃符,充分表现出过年的欢乐气氛,富有浓厚的生活气息。抒发了作者革新政治的思想感情,充满欢快及积极向上的奋发精神。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逢年过节燃放爆竹,这种习俗古已有之,一直延续至今。古代风俗,每年正月初一,全家老小喝屠苏酒,然后用红布把渣滓包起来,挂在门框上,用来“驱邪”和躲避瘟疫。
“千门万户曈曈日”句承接前面诗意,是说家家户户都沐浴在初春朝阳的光照之中。结尾一句描述转发议论。挂桃符,这也是古代民间的一种习俗。“总把新桃换旧符”,是个压缩省略的句式,“新桃”省略了“符”字,“旧符”省略了“桃”字,交替运用,这是因为七绝每句字数限制的缘故。
诗是人们的心声。不少论诗者注意到,这首诗表现的意境和现实,还自有它的比喻象征意义,王安石这首诗充满欢快及积极向上的奋发精神,是因为他当时正担任宰相,推行新法。王安石是北宋时期著名的改革家,他在任期间,正如眼前人们把旧的桃符替换成新的桃符一样,革除旧政,施行新政。王安石对新政充满信心,所以反映到诗中就分外开朗。
这首诗,正是赞美新事物的诞生如同“春风送暖”那样充满生机;“曈曈日”照着“千门万户”,这不是平常的太阳,而是新生活的开始,变法带给百姓的是一片光明。结尾一句“总把新桃换旧符”,表现了诗人对变法胜利和人民生活改善的欣慰喜悦之情。其中含有深刻哲理,指出新生事物总是要取代没落事物的这一规律。这首诗虽然用的是白描手法,极力渲染喜气洋洋的节日气氛,同时又通过元日更新的习俗来寄托自己的思想,表现得含而不露。▲
王安石(1021年12月18日-1086年5月21日),字介甫,号半山,谥文,封荆国公。世人又称王荆公。汉族,北宋抚州临川人(今江西省抚州市临川区邓家巷人),中国北宋著名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改革家,唐宋八大家之一。欧阳修称赞王安石:“翰林风月三千首,吏部文章二百年。老去自怜心尚在,后来谁与子争先。”传世文集有《王临川集》、《临川集拾遗》等。其诗文各体兼擅,词虽不多,但亦擅长,且有名作《桂枝香》等。而王荆公最得世人哄传之诗句莫过于《泊船瓜洲》中的“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王安石
王安石
王安石(1021年12月18日-1086年5月21日),字介甫,号半山,谥文,封荆国公。世人又称王荆公。汉族,北宋抚州临川人(今江西省抚州市临川区邓家巷人),中国北宋著名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改革家,唐宋八大家之一。欧阳修称赞王安石:“翰林风月三千首,吏部文章二百年。老去自怜心尚在,后来谁与子争先。”传世文集有《王临川集》、《临川集拾遗》等。其诗文各体兼擅,词虽不多,但亦擅长,且有名作《桂枝香》等。而王荆公最得世人哄传之诗句莫过于《泊船瓜洲》中的“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现存1931篇诗文 和 312条名句。
除夜雪
陆游 〔宋代〕
北风吹雪四更初,嘉瑞天教及岁除。
半盏屠苏犹未举,灯前小草写桃符。
译文及注释
译文
四更天初至时,北风带来一场大雪;这上天赐给我们的瑞雪正好在除夕之夜到来,兆示着来年的丰收。
盛了半盏屠苏酒的酒杯还没来得及举起庆贺新年,我便就着灯光用草字体赶写着迎春的桃符。
注释
嘉:好。
瑞:指瑞雪。
天教:天赐。
岁除:即除夕。
陆游(1125年11月13日-1210年1月26日),字务观,号放翁,汉族,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尚书右丞陆佃之孙,南宋文学家、史学家、爱国诗人。陆游生逢北宋灭亡之际,少年时即深受家庭爱国思想的熏陶。宋高宗时,参加礼部考试,因受宰臣秦桧排斥而仕途不畅。孝宗时赐进士出身。中年入蜀,投身军旅生活。嘉泰二年(1202年),宋宁宗诏陆游入京,主持编修孝宗、光宗《两朝实录》和《三朝史》,官至宝章阁待制。晚年退居家乡。创作诗歌今存九千多首,内容极为丰富。著有《剑南诗稿》、《渭南文集》、《南唐书》、《老学庵笔记》等。
陆游
陆游
陆游(1125年11月13日-1210年1月26日),字务观,号放翁,汉族,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尚书右丞陆佃之孙,南宋文学家、史学家、爱国诗人。陆游生逢北宋灭亡之际,少年时即深受家庭爱国思想的熏陶。宋高宗时,参加礼部考试,因受宰臣秦桧排斥而仕途不畅。孝宗时赐进士出身。中年入蜀,投身军旅生活。嘉泰二年(1202年),宋宁宗诏陆游入京,主持编修孝宗、光宗《两朝实录》和《三朝史》,官至宝章阁待制。晚年退居家乡。创作诗歌今存九千多首,内容极为丰富。著有《剑南诗稿》、《渭南文集》、《南唐书》、《老学庵笔记》等。存世 10452篇诗文 和 600条名句。
这两首诗,元日是描写过年后正月初一的情景,除夜雪是描写的大年三十晚上的情景。总体来说都是描写的农历春节的情况。
这个不叫《除雪夜》。。。。。
《雪夜》
作者:陆游宋雪朝代:宋
雪声如飞沙,风声如翻涛,三更天地闇,雪急风愈豪。
颇疑虚空中,鬼神战方鏖,胜负要一决,利兵未肯櫜。
我如堕重围,百计无由逃。
僵缩不能寐,起坐拥故袍。
自叹老益贫,庭草常不薅;
惟酒不惮费,贷券如山高。
园蔬甘且柔,味不减豚羔。
醉此风雪夕,聊忍抱瓮劳。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