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8年九月,自马来西亚赴台湾就读台湾师范大学国文系。
1991年〈山的感觉〉获第九届师大文学奖.散文首奖 。
〈童谣〉获第九届师大文学奖.新诗首奖。
〈童谣〉(增订版)获台湾新闻报文学奖.新诗首奖。
〈天井〉获台湾新闻报文学奖.散文佳作。
〈来时路〉获第三届新加坡狮城扶轮文学奖.散文第一名。
〈岛屿纪事〉获第一届马来西亚星洲日报文学奖.散文佳作。
1992年〈驰想〉获第十届全国学生文学奖.散文第三名。
1993年就读台湾师范大学国文所硕士班。
〈尸毗王〉获台湾新闻报年度最佳.散文作家奖副奖。
〈回音谷〉获八十一年度教育部文艺创作奖.散文第三名。
〈我没有喊过她老师〉获第六届新加坡金狮奖.散文首奖。
〈人间〉获第五届中央日报文学奖.散文甄选奖。
1995年五月,任职《国文天地》杂志编辑。 〈乱葬的记忆〉获八十三年度教育部文艺创作奖散文第二名。
〈门〉获第一届中央日报海外华文文学奖.散文首奖。
《河宴》获八十四年度新闻局图书金鼎奖.推荐优良图书奖。
1996年就读台湾师范大学国文所博士班。
主编《马华当代散文选(1990-1995)》(台北:文史哲)。
主编《国文天地》获八十五年度新闻局.杂志金鼎奖。
〈渐渐死去的房间〉获第八届中央日报文学奖.散文第二名。
1997年出版硕士论文集《莫言小说:「历史」的重构》(台北:文史哲)。
〈门〉、〈茶楼〉、〈外公〉获第四届星洲日报花踪文学奖.散文推荐奖。
〈蟒林,文明的爬行〉获第一届华航旅行文学奖.优等奖。
〈给时间的战帖〉获第十九届联合报文学奖.散文第一名。
〈垂钓睡眠〉获第二十届中国时报文学奖.散文首奖。
〈说话〉获第十届梁实秋文学奖.散文第三名。
1998年担任元智大学中语系专任讲师。
〈垂钓睡眠〉获九歌年度散文奖。
〈热岛屿〉获第二届华航旅行文学奖.佳作。
出版第二本散文集《垂钓睡眠》(台北:九歌)。
1999年〈芝麻开门〉获第二十二届中国时报文学奖.散文奖评审奖。
〈凝视〉获第五届星洲日报花踪文学奖.散文佳作。
2000年博士毕业,担任元智大学中语系专任助理教授。
出版第三本散文集《听说》(台北:九歌)。
主编《马华文学读本Ⅰ:赤道形声》(台北:万卷楼)。
获第四十一届中国文艺奖章。
《听说》获中央日报「出版与阅读2000 年十大好书」。
《垂钓睡眠》、《听说》获第四届马华优秀青年作家奖。
2001年《听说》获八十九年度新闻局图书金鼎奖.推荐优良图书奖。
〈路灯老了〉获第六届星洲日报花踪文学奖.散文推荐奖。
获第十八届吴鲁芹散文奖。
出版博士论文集《亚洲华文散文的中国图象(1949-1999)》(台北:万卷楼)。
主编《天下散文选Ⅰ,Ⅱ:1970-2000台湾》(台北:天下文化)。
简体版散文自选集《垂钓睡眠》(成都:四川文艺)在大陆出版。
2002年出版第四本散文集《我和我豢养的宇宙》(台北:联合文学)。
出版散文绘本《枕在你肚腹的时光》(台北:麦田)。
主编《台湾现代文学教程2:散文读本》(台北:二鱼文化)。
2003年出版散文绘本《路灯老了》(台北:麦田)。
出版人物传记《灵鹫山外山:心道法师传记》(台北:远流)。
简体版散文绘本《枕在你肚腹的时光》(上海:友谊)在大陆出版。
2004年出版论文集《无尽的追寻:当代散文的诠释与批评》(台北:联合文学)。
主编《马华文学读本Ⅱ:赤道回声》(台北:万卷楼)。
主编《天下散文选Ⅲ:1970-2003大陆及海外》(台北:天下文化)。
2005年担任元智大学中语系专任副教授。
出版第五本散文集《飘浮书房》(台北:九歌)。
简体版散文精选《惊情》(广州:花城)在大陆出版。
主编《天下小说选Ⅰ,Ⅱ:1970-2004世界中文小说》(台北:天下文化)。
2006年主编《九十四年散文选》(台北:九歌)。
主编散文选《因为玫瑰》(台北:联合文学)。
主编评论选《20世纪台湾文学专题Ⅰ,Ⅱ》(台北:万卷楼)。
出版散文精选集《岛屿纪事》(济南:山东文艺)。
2007年出版论文集《灵魂的经纬度:马华散文的心灵和雨林书写》(吉隆坡:大将)。
出版散文集《野半岛》(台北:联合文学)。
主编《马华散文史读本1957-2007》(三卷)(台北:万卷楼)。
旅台文学跟马华本地文学只有血缘上的关系,极大部分的旅台作家都是“台湾制造” 。他们的创作源泉,或来自中国古典文哲经典,或来自在台湾出版的中、台、港现代文学著作,以及各种翻译书籍。所以从另一个角度而言,马华旅台文学也算是台湾现代文学的一环,尽管他们关注的题材、文学视野、发声的姿态有异于一般台湾作家 。
一九七○年代下半叶,旅台或离散马华作者李永平、商晚筠、张贵兴因获得台湾两大报文学奖而在当地文学场域取得立足地。是旅台新诗的第一个黄金时期。第二代是商晚筠、李永平 、潘雨桐 、张贵兴等四人,从一九七七年到一九八七年为止,十年间,四人共夺下十三项台湾小说奖,其中十二项为两大报小说奖,不但创造了旅台小说的第一个黄金时期,也开拓了未来旅台作家进军台湾文坛的主要路径。第三代可以从一九八九年林幸谦 夺得中国时报散文奖开始,翌年黄锦树也开始以小说为主的得奖历程,接着是陈大为的诗和钟怡雯的散文加入文学奖的征伐行列,全面掀开旅台文学在三大文类的得奖时期。十年下来,四人共赢得十一次两大报文学奖,以及数十种其他公开性文学奖。第三代的旅台作家共有七人,除了创作与学术双管齐下的林幸谦、黄锦树、钟怡雯、陈大为、辛金顺,还有在大众文学创作方面表现非常杰出的的欧阳林和张草 。进入二○○○年以后,李永平和张贵兴再度展现他们旺盛的创作力,一连拿下多项十大好书奖,壮大的旅台文学在台湾文坛的声势。原本孤军作战的旅台作家,累积到九○年代不但完成较大的阵容 ,而且其中多人兼具学者身分,再加上在大学任教的评论家张锦忠和林建国,旅台“学者” 人数达到空前的高峰──八人(作家九人)。学者比例的提高,让九○年代的旅台文学同时以创作和评论的双重优势,正面冲击沉寂多时的马华文坛。
《河宴》(台北:三民,1995)
《垂钓睡眠》(台北:九歌,1998)
《听说》(台北:九歌,2000)
《我和我豢养的宇宙》(台北:联合文学,2002)
《飘浮书房》(台北:九歌,2005)
《野半岛》(台北:联合文学,2007)
《阳光如此明媚》(台北:九歌,2008)
天下的雨绵而细,点在脸上是细碎的凉爽。北京愈来愈像江南了,这是我生活在这里十年才发现的秘密。
我不去江南定居的原因,是怕自己因绵雨不断而生厌。难道世界上还有什么比生活在一个令自己讨厌而又无力改变的地方更悲惨的事情吗?
可是,更悲惨的是北京不只像伦敦一样有雾,还添加了霾。雾霾天成了天气的常态,防霾口罩成了生活必备。甚至有不靠谱的日本研究机构说,因为雾霾,北方人比南方人少活55年,计算精准的就像能告诉你的心脏在第几万下就永久性地罢工了似的。
我当然不信这种说辞,生活或者生命,都是无法靠计算完成的。那靠什么?我也不知道。
我站公交车站看着三环辅路上拥堵的车辆时,心里还在想,我要是每周能来一趟图书馆就好了。首图就在我的对面,异形的楼脊微微地向外探。如果说北京有什么值得我爱的地方,恐怕就是这座图书馆了。
周五的图书馆人少很多。以前,总是周末来,人多嘈杂不说,还书借书都要在自助机器前排队。书架上的书也几乎被抽走三分之二,空荡荡的书架好像在显摆自己的寂寞。
我仔细地在书架间穿行,谨慎地将书抽出来翻几页又放进去。不是完全地不喜欢,只是每次借八本的数量让我变得负责。不能随便抽几本,千辛万苦地坐公车背回去。倘若,阅读时发现根本就不合心意,甚至是一纸垃圾,那便是糟糕透顶的事情。
“开卷有益”,这句话对不对?如果对,就说明不存在垃圾书籍。如果不对,那么千百年来我们在口口相传一个错误?我同意,在一张白纸面前,开卷有益。因为必竟从白纸走向了墨迹,开始有信息在头脑里流动了。但在一本书籍面前,再摊开另一本书,那么两本书之间就势必有一种恰当的交锋。而这种交锋就是读者与作者头脑里的思想在作战。孰胜孰败,很难讲。做一个可以战胜作者的读者,很辛苦,却很有乐趣。
列下所借书单:
1《复仇》(比利时) 乔治西默农
西默农是闻名世界的法语侦探小说家,最受欢迎的形象便是“麦格雷“探长。已经拍出了剧集,由“憨豆先生”主演。我看过了,拍得一般,但故事很精致。最后,有一点高能反转。英国人嘛,向来克制,电视剧也这样。
2 《捱日子》(马来西亚)钟怡雯
马华文学是华语文学重要的组成部分。而钟怡雯是我最喜欢的散文作家,甚至超过了台湾和香港的女作家们。正是由于马来西亚的华语处在华文世界的边缘,所以那里作家的文字才特别有灵性。那些文字踏着想象的云朵飘然而至,那种阅读是极大的享受。
3《山黄麻家书》(台湾)刘克襄
刘克襄的书特别容易读,近乎于口语的语言,却生出一种非凡的魅力。那是与儿童、与少年接壤的魅力。没有人能够像他写那么多孩子们的读物,带领孩子们做那么多田野调查。从乡土写到铁路,从绿草写到花木。从而,也就生出很多“野趣”来,而这趣味正是我阅读中的乐趣。
4 《战国日本2:败者的美学 》(日本)茂吕美耶
我是茂吕老师的脑残粉。高晓松说过,粉丝就是粉丝,就不要提什么脑残不脑残了。可我从2006年出版的《传说日本》、《物语日本》、《平安日本》、《江户日本》一直追到现在,若再不承认脑残,那就太不人道了。我还是想说,有时人脑一点没坏处。处处假装精明的人,才傻得扎心呢。
5《镰仓》重舟
这本嘛,不识作者。但因对镰仓时代有兴趣,又因它在书架上紧挨着茂吕老师的书,就一起拿上了。想起立原正秋的《镰仓夫人》,镰仓时代的风物应该很有意思吧。估计这是一本我与作者的作战之书。
6 《道草》(日本)夏目漱石
最近,追完了日剧《夏目漱石之妻》,忽然对他的生平和作品感兴趣了。也有一点明白了《哥儿》里的哥儿怎么那么愤世嫉俗,言语直来直去了。这本书也有译成《路边草》的。可我看到岩波书店和新潮社的日版封面上赫然写着“道草”。好吧,就算你英雄有出处了。
借了六本书,我居然在首图里逛了三个小时,真是累呀。在二楼的小咖啡馆里歇了一会儿,点了一块抹茶蛋糕和一杯拿铁咖啡。蛋糕很新鲜,也许是雨天的缘故,抹茶有股水草的味道,略微裹着腥气。拿铁咖啡是温的,不甜,很小的一杯。
见人少清静,本来还想翻几页书,多呆一会儿。谁知从屏风之间闪进来一位老大爷,七十几岁的样子,头发胡子一通灰白。他找了个视野非常好的角落倚窗坐下来,收好雨伞放在一边。从兜里掏出一个物件,拔了一下,四下看看,又放回了兜里。咖啡馆里的女服务生正举着本书看得入迷,无暇顾忌老汉的动作。
瞬间,刘兰芳播讲的《岳飞传》徐徐地向我的咖啡杯飘了过来。咖啡馆里除了一张桌上有四个大学生模样的青年男女在指着电脑讨论问题,声音轻得几乎都不见。余下只有我和老汉行单影只。我与老汉对视了几秒。他特意地微微地昂起头,眼睛里露出了狡黠的笑。我效仿外星叔叔马丁,将自己脑顶的隐形天线又伸了伸,他的信息我完全收到了。我将咖啡一饮而尽,留下半块“水草蛋糕”,落荒而逃。我用背影都知道,大爷在无声地仰天长啸。
站在公交车站淋着微雨,想起许地山的那首小诗:“因为我约你,所以你不肯来;还是因为大雨,使你不能来呢?” 我与图书馆,好像不存在这个问题。
钟怡雯
钟怡雯,女,1969年生于马来西亚,台湾师范大学中文系毕业,文学博士,现任职于元智大学中文系。著有散文集《河宴》、《垂钓睡眠》、《听说》、《我和我豢养的宇宙》等,并出版有论文集《莫言小说:历史的重构》。钟怡雯的散文曾获台湾“中国时报”文学奖首奖、“联合报”文学奖等。《芝麻开门》、《藏魂》、《失魂》、《凝视》《热岛屿》、《雪,开始下了》、《候鸟》、《痒》、《伤》、《鬼祟》、《换季》、《忘记》等篇目尤为摄人心魂。
学者焦桐曾说,钟怡雯“常超越现实逻辑,表现诡奇的设境,和一种惊悚之美,叙述来往于想象与现实之间,变化多端,如狐如鬼”。余光中认为:“她的艺术像回力球一样,不断在虚实之间来回反弹,倒真能入于诡异,引起惊悚。值得注意的是,她的独创往往在于刷新观点……读她的散文,每到返丑为美的段落,我就会想到李贺与爱伦·坡,想到这两位鬼才满纸的狐、鬼、鸦、猫。”
《飘浮书房》(台北九歌出版社2005年版)收录的散文最长不超过两千字,包括四个专栏的文字,以及发表在各报刊杂志上的短文,文章篇幅短、贴近生活,一改那些“狐、鬼、鸦、猫”之“习气”,由惊悚之美陡然转到平实之美,这不能不让读者惊叹其“翻手为云、覆手为雨”的写作灵气。(本版撰文:胡传吉)
目前没有特别详细的整体阅读网站,推荐以下:
http://wwwkongbu8cn/Article/xiaoyuan/11360html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