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乡的风俗六年级作文

家乡的风俗六年级作文,第1张

 无论是在学校还是在社会中,大家都经常看到作文的身影吧,作文根据体裁的不同可以分为记叙文、说明文、应用文、议论文。那么一般作文是怎么写的呢?以下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家乡的风俗六年级作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家乡的风俗六年级作文1

 提起腊八粥,谁不想早上起来就来个两大口呀——那偏香芋紫的诱人色彩,嚼起来QQ弹弹的桂圆,一咬就碎了的红豆和莲子!

 腊八粥的食材非常丰富,里面有小米、红枣、莲子还有糯米等。奶奶从腊二十八早上6点就开始煮腊八粥了,刚进灶房,就能看见灶里一直在向外吐烟。奶奶过一段时间就进来看一看灶,灶盖打开时,整个灶方都有着腊八粥的香气。粥在灶里沸腾着,小气泡一个接一个的往上冒,脸一凑过去,整张脸就全是水蒸汽了,湿湿润润的。

 已经煮了一个小时了,奶奶抓来了一把枸杞放进了灶里,我一次又一次地看到灶里在向外吐气,肚子里的馋虫都要跑出来了。趁奶奶不在,我偷偷喝了一口,结果粥还没熟,反倒把我的舌头给烫红了。“咔”,木门被推开了,是奶奶!我连忙把灶盖抓起盖回了灶上,奶奶一眼看穿:“偷喝了吧?”我点了点头,“哈哈,就知道你这只小馋鬼!”“可是,奶奶你看,我的舌头都烫红了呀!”我仍嚷嚷道。“叫你不要那么急,还好没熟,不然现在喝了,中午什么都吃不下嘞!”奶奶指责道。过了大概三小时,香喷喷的腊八粥就出灶了。

 爷爷端来了一盘他最爱的白切羊肉,奶奶知道我喜欢吃甜的,把我那碗腊八粥放了两勺白糖,刚入口,黏黏的、滑滑的,各种干果也都入口即化,一抿就碎,粥里的糯米软软糯糯的,真美味啊!

家乡的风俗六年级作文2

 除夕,这个并不陌生的名字,虽然只有两个字,但寓意不小呢。

 听爸爸讲,传说,有一个怪兽,人们管这怪兽叫作“夕”,夕每年的最后一个夜晚就会出没,去偷吃人们的食物,还会把人弄伤,所以人们都很害怕它。但是,这个怪兽有两个缺点,一是怕红色的东西,二是怕巨大的响声,这让一个村民想出了办法:贴春联,放鞭炮。在门口两边贴上红红的春联,门前还摆了几根硕大的红鞭炮,等到除夕的夜晚,家家户户都把鞭炮燃放,然后来到屋子里吃团圆饭,这样夕就会害怕,也不敢擅自去伤害别人了。而这天就叫除夕,把夕除掉嘛,去迎接新的一年。

 现在也是一样,一到除夕,家家都会挂起红灯笼,贴上春联和放爆竹,只是因为空气污染的原因,不能再去燃放了。但也少不了过春节的气氛:吃年夜饭。大清早,人们就来到集市上购买新鲜的食物,为晚上的年夜饭准备的,再顺便给孩子买些杂拌儿就赶紧回家了。眨眼的功夫就会到晚上,得赶快预备好才行啊。

 一擦黑儿,大家就都团聚在家里吃年夜饭,不亦乐乎,别提有多开心了。门口亮着红灯笼,贴着春联,多么有年味儿。

 吃过丰盛的年夜饭,有的人会去串串门,玩一玩,小孩子有的会睡觉,但大孩子们可睡不着,要守岁。

 除夕,就是把旧的一年,包括烦恼、伤心、忧虑、焦急通通都丢掉,在新的一年里取得更大的收获!

家乡的风俗六年级作文3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与往常一样,今年的清明也是细雨绵绵。

 我和妈妈来到森林公园踏青……上山时,周围全都是油菜花啊!细细的雨丝柔软地飘落在花瓣上,融成晶莹的水珠。只见几只燕子在低空寻找落脚之地。

 只顾享受森林山脉的清香,双脚早已走的麻木,我坐在路边的石头上休息,妈妈从包里拿出一个青团递给我,我看着拳头一半大小的青团,墨绿色的青团因为和了糯米粉变得晶莹剔透,活像一个圆鼓鼓的翡翠。我咬了一口,青团是粘的,是甜的,活像过年吃的汤圆,但又有一股清香,我两口把青团塞进嘴里,挤出一句话:“妈妈,为什么只有清明才有青团吃呢?“

 妈妈微笑着给我讲了个故事:

 传说有一年清明节,一位农民在耕地时见清军正追赶以为太平军官,农民急中生智,将太平军官扮成自己的样子,才让他逃过一劫。后来,为了不让清军发现自己送他吃食,他就用艾草和着糯米粉做成青团。后来,太平军官成功返回大本营,原来他就是忠王的得力大将。

 为了纪念“救命青团“太平军每年都吃青团。

 我咽下甜甜的青团,顿时觉得它不止是吃起来香,还有一股力量所在——那是来源于劳动人民的智慧,为了美好生活而奋斗的力量。

 对于这些风俗文化,我们不仅要感谢,更应该永远牢记这些富含古代劳动人民精神智慧的传统,将它们传扬出去,名扬海外。

家乡的风俗六年级作文4

 俗话说,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每处地方都有自己独特的风俗和韵味。说起我们家乡兴化的风俗,那是三天三夜也说不完,就拿端午节来讲吧。

 这是为了纪念屈原而设立的节日,有三大主要风俗,让我来给你介绍介绍吧!

 风俗一:包粽子

 我们这,粽子是只有端午节才能吃到的美味。首先,在粽叶中心部,把它弯成圆锥型,挖上一大层雪白的糯米,再加入自己喜欢的食材,用一片粽叶封顶,用线加固,一个半成品粽子就成了。放在电饭煲里,加水煮半个小时,清香扑鼻的粽子就大功告成了。全是糯米的粽子,吃一口,软软糯糯;加入五花肉的粽子,吃一口,咸香淳厚;加入蜜枣的粽子,吃一口,香甜可口;加入虾仁的粽子,吃一口,Q弹爽滑;加入辣白菜的粽子,吃一口,麻辣鲜香。

 风俗二:赛龙舟

 下午时分,小镇上那条不知名的小河边围满了人,这是在干嘛?哦,是在赛龙舟啊。瞧,四条细长的雕着龙头的独木舟正在你追我赶,岸边十八个大鼓,鼓声冲天。划船的小伙子个个眉清目秀,借着鼓声,一号独木舟像火箭一样,一口气夺得冠军。奖励是一大罐雄黄酒和一锅粽子。

 风俗三:扔粽子

 相传屈原是抱石投江的,老百姓为了不让他饿了,就把家中的粽子扔到汨罗江里,我们不在那里,只好这样。煮好的粽子第一个要投河,只见大伙把粽子靠近额头,在亲吻一口,使足力气,“嗖!啪!”投到了河中。

 这就是我们这端午节的风俗,你们呢?

家乡的风俗六年级作文5

 放烟花大概是所有人童年时的美好回忆了。那一朵朵在天空中绽开的瑰丽的烟花,那一摔就响的摔炮,想必这是所有人一提起烟花,脑海中就会浮现出来的场景。

 关于放烟花的由来,众所周知的是为了驱赶“年”。“年”十分害怕爆竹声,于是人们就用火烧竹子,发明了最原始的鞭炮,后来逐渐演变成了今天的鞭炮。在今天,鞭炮也不再是用来驱赶“年”了,而只是供人们娱乐了。

 我小时候就没少玩鞭炮,但也因鞭炮弄出过许多有趣的事来。我印象最深的那次是在表哥家。

 晚上我和表哥以及表妹在楼底下放烟花,表哥点燃了一种会冒出许多火花的烟花,并拿它对着我和表妹,想吓唬吓唬我和表妹。因为我和表妹都害怕那些火花弄到身上,我们俩急忙往后退,我一不留神,一只脚没踩稳,而另一只脚就向后退了。结果就显而易见了,我摔倒了,而且摔在了满地碎石的石子路上,手掌被石头划伤了。事后呢,表哥被他妈狠狠的骂了一顿,骂得他“狗血淋头”、“体无完肤”。从此以后,表哥再也不敢拿烟花吓唬我们了,而我也知道那些火花其实根本就不会伤人。

 不管怎么样,放烟花一直是作为新年风俗中重要的一部分。也是浓浓年味的重要组成部分。当然了,还是小孩子们最喜欢的一个项目了。

 但近年来烟花因污染环境被禁止了。对此我有一个想法,那就是研制环保的烟花,让烟花继续绽放在夜空中,继续成为人们最美好的童年回忆。

家乡的风俗六年级作文6

 在我的家乡有许多的传统节日——春节,端午节,重阳节……每个节日都有传统的风俗习惯,但是最重要的节日是春节,它离我们越来越近了,在我的家乡有这些风俗分别是:“吃饺子,扭秧歌,看冰灯,舞狮子,放鞭炮……”

 在一年来临之际,我们家会去超市买一些春节用的物品和吃的,回到家后我的奶奶会将买回来的面粉弄成面团,再在里面包上豆沙,再放进天然的冰柜里,因为我的老家很冷,所以我们可以直接把豆包放到阳台上。把这些干完,我们还会把房子擦的一尘不染。弄完了我会和我的爷爷去门外面贴对联,我们把旧的摘下来,把新的贴上去。然后我的姑姑们会带我去买一身新衣服,因为今年是我的本命年,我的姑姑还会再给我买一身红衣服预祝一年吉祥、安康。

 过年的时候,我会和我的爷爷和爸爸一起出去放鞭炮,到了晚上我的奶奶会去参加扭秧歌舞,我便和我的爷爷去看冰灯,和冰雕。等回到家我和我的家人们会看春晚,等到了十点我们会一起去包饺子,我会在两个饺子里包上硬币,只要有人吃到硬币,就代表着在新的一年里会有好的福气,有好的运气,我们还会在饺子里包两个甜的,要是有人吃到了,就代表着新的一年里会甜甜蜜蜜的。等吃完了饺子,刚好是十二点左右,我们会全家出动,我负责盯着表看,等到了十二点整我们会点燃烟花。

 在大年初一的时候我们会去爬山,滑冰。并且会好好的休息一天。

 这就是我老家的风俗,如果你们家也有这样有趣的风俗,那就说来听听吧。

家乡的风俗六年级作文7

 爆竹声下,扬起的是最开心的笑脸。今天是正日初一,正所谓“不求见面惟通谒,名纸朝来满敞庐”。春节是一年中最隆重,最热闹的节日。

 腊月初八那天,妈妈给我们煮好了腊八粥。我和妹妹别提有多开心了,时不时跑到灶台前掀开锅看看,可妈妈总说:“别掀,别掀。等会泄气就不好喝了。”煮腊八粥呢!首先要准备材料,材料有:红枣、桂圆、栗子、红豆、大米、瓜子仁、花生米……煮腊八粥要非常有耐心,这样煮的粥才色香味俱全。喜欢吃甜的可以放些糖进去。经过一大上午的精心熬制,往里加了一大勺糖,搅拌好后,迫不及待地塞进口,可我内心的贪望早已忘却粥很烫,刚准备入口,妈妈就说道:“喝粥啊,要慢慢喝,你个急性子,跟你爸简直一模一样,心急吃不了热豆腐。”我这次细细品尝,心里赞叹到:这腊八粥也太好吃了吧,大米的软糯、甜甜的红枣、可口的桂圆,与整体结合的恰到好处,真是太美味了!就这样,腊八就开心的度过了。

 转眼到了正月初一了,我定的闹钟早以亮出了它美丽的歌喉,我早早起床,醒来后,发现枕头下的什么东西露出一个红红的小角,掀开一看,原来是爸爸妈妈为我准备的红包,我打开一看,是三百元。我怀着高兴的心情洗漱完下了楼,吃过早饭,爸爸就点起了长长的鞭炮,发出“噼里啪啦”的声响。

 到了正月十五这天,家家户户吃着美味的大汤圆。吃过晚饭后,我们一家坐在阳台闲聊观月,别提有多高兴呢?

 过了元宵节,年也就结束了,孩子们背着书包好好去上学,大人们,开始去工作。人们又恢复了年前般的惊碌。

家乡的风俗六年级作文8

 火花在黑夜中绽放,整个寂静的夜空为此刻成为了背景,大人们点燃烟花,邻居们也开始互相问候,现场变成了大型烟花交流现场。

 一天中的夜间是最安静的,可在除夕夜,谁不希望热闹点呢?就算是夜里。于是烟花、鞭炮,搞得整条巷子响亮亮的。一群人跟着声音走出来,也拿出自家的烟花,开始响起来,两人、四个人、五个人……渐渐的,大家习惯了除夕夜的热闹,总是先把饺子包好,在春节联欢开始前,先出来热闹一下。

 “妈妈,妈妈,什么时候出去啊?”我拿着小烟花着急道:“乖,一会就出去。”我一听,又是这句话,急得我跺着脚,坐在了旁边的凳子上。这种情况,是个孩子都会着急的,毕竟这次可跟以往不一样,过年了,聚得齐,可以看见平常见不到的人,或认识没见过的伙伴,可现在也只能等着。

 过了会儿,一道响亮的声音传入耳中“走!”我如同脚下生风,一溜烟跑了出去。开门出去,只见男女老少全都围在一起,似多年没见的老友叙旧,即使不认识,此刻也如同亲人般似的。看,有刚会走路的小朋友在路上磕磕绊绊地走着;有年轻力壮的小伙儿们,在一起吐槽这一年的欢畅;还有年纪大的爷爷奶奶们,其中有连耳朵都听不见的呢……

 各色各样的人聚在一起,谈论着小区的八卦,炫耀着自家的儿女,玩着不知道叫什么名字的游戏,一群人笑着,美着,眼睛都眯成缝了,连满天的烟花和璀璨的星空都只是陪衬。家乡的风俗是用一个理由把我们聚在一起,心连在一起,我又怎能不热爱它呢?

家乡的风俗六年级作文9

 俗话说“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我的家在被誉为“道德之乡”——涡阳县城的一个村庄,也有独特的民风民俗,就拿过年来说吧!

 大年三十俗称除夕,在这一天家家都吃肉饺,寓意是昏昏沉沉地过完了一年。在吃饺子时要比家里的人口数多盛一碗,就是希望“年年有余”呀!

 除夕晚上,每家都会点上两根大红蜡烛,彻夜不灭,并且一直点燃到大年初一早上。也有人会在这一晚“守岁”,老年人守岁是对匆匆流去时光的惋惜,而小孩守岁,则是为了延长长辈的寿命。俗话说“三十晚上熬一宿,初一初二满街走。”

 大年初一凌晨五、六点的时候,我们这可不是去拜年,而是去上坟。一大早,我们便动身去上坟,拿着冥币、黄纸,还有鞭炮。人们在上坟的时候,会将黄纸点燃后放在坟头前,那燃过的黄纸灰被寒风吹起,像是逝者对人间亲人的问候。

 大年初一,家家吃素饺,而不会像前一天那样吃肉饺,寓意是今年不能像去年那样昏昏沉沉地过了。吃完早饭,男人通常会带着一群小孩去挨家挨户地拜年,而女人们则在家里接待来拜年的客人。拜年时,最能吸引孩子们的就是拿红包了,不过这红包得来的可不容易呢,因为这是小孩跪地磕头得来的。

 随后在大年初几的这几天,吃饭都要放鞭炮,而且放鞭炮的时间都是在一天三顿饭之前,所以,这几天鞭炮声会此起彼伏,不绝于耳,显示出春节欢庆而热闹的气氛。

 一个普通平凡的习俗,更能体现出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这些文化是先辈们智慧的结晶,这些结晶需要我们继承与保护。

家乡的风俗六年级作文10

 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在新年里,我的家乡——陆丰,也有不一样的习俗。

 在我的家乡准备过年时,家家到几十里买年货,要准备吃的、喝的、穿的、用的,好在新年显出万象更新的气象。

 腊月二十八就开始大扫除了,家家都忙得不亦乐乎。将垃圾、灰尘扫走后,就把买的吃的摆上桌,让客人和家人吃。在这一天,已经渐渐会有客人来做客了,无论是隔一面墙的邻家亲戚,无论是百里相隔的朋友,都会赶来做客。

 除夕真热闹,家家赶做年菜,到处是海鲜与酒肉的香味。男女老少都穿上新衣,门外贴上了红红的对联。除夕夜家家灯火通宵,鞭炮声日夜不绝。这一夜,在广场上会演“潮剧”,会有很多人前往观看。不仅如此,在广场上还会有人在赌“鱼虾蟹”,时不时连小孩子也会拿着十块、五块前往去赌一赌,因为过年开心。此时此刻,大部分店铺已经关门,因为都去看戏了。

 正月初一与除夕截然不同。这一天,大人们都在家中看看电视什么的,只有小孩偶尔去找朋友一起玩。

 元宵来临,有一个高潮到了,许多的人都蜂拥而至、三五成群到自己的亲戚家拜年,小孩子都应接不暇,嘴里不停说着“新年快乐”等吉言,然后不停收着红包,到下午时会有舞狮不断进入一户户人家,舞狮代表吉祥,意味福气来了,大家都十分乐意它们进入自己家中。

 一眨眼,新年就要过去了。在正月十七过去,家乡的新年也就算过去了。学生们该去上学,大人们又去照常工作了。虽然新年过去了,但小孩还会放放鞭炮,还有零零散散的客人前来做客,大家都不舍得新年过去。

家乡的风俗六年级作文11

 每个人的家乡都有自己奇特的风俗。我也是,我们家乡过年的风俗令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舞龙”。

 舞龙的时间一般会在春节后几天。通常会由村里舞龙队长提前几天送来请帖。告知我们舞龙的队伍将会何时过来表演。收到请贴后,爸爸妈妈就开始准备红包,一些水果和香烛,鞭炮欢迎舞龙的到来。

 终于,大家都期盼的这一天到来了。咣当咣当,舞龙的队伍接近我们了。我既紧张又激动,时不时跑到门口去看舞龙的队伍到了没有。这时爸爸在大门口摆上了两串长长的鞭炮。妈妈则在院子里摆上了桌子,在桌子上放上了准备好的水果,并点上了香,红烛。舞龙的队伍越来越近了。胆小的孩子跑上了楼,从走廊探出头,等着看舞龙。当舞龙的队伍到我们家门口时,爸爸点燃了一串鞭炮。在噼里啪啦的鞭炮声中。一红一黄的两条龙摆动着身体走进了我们的院子。队伍后面还跟着一大群人来看舞龙表演。

 他们先是盘成了一个圈,然后再迅速的散开。两条龙在他们的手中变得活灵活现,千姿百态。几分钟后他们停下休息。带队的人从龙头里面取出了几根小蜡烛送给了我们,并说了一些祝福语。这时,爸爸拿出准备好的红包送给他们。妈妈从边上的小桌子上,拿了一些水果分给他们吃,还为他们泡上了茶。休息了一会后,他们又开始左右摆动着龙头和龙身,缓缓的走出了我们家的院子。这时爸爸又点燃了另一串鞭炮。来欢送舞龙的队伍离开。我和妈妈把他们送的小蜡烛拿回了房间,直到它们燃尽为止。

 这就是我们家乡过年的风俗“舞龙”,这让我印象深刻,难以忘怀!

家乡的风俗六年级作文12

 我的家乡山西忻州过春节的时候,有很多习俗,今天我给大家介绍其中的一项——蒸花馍。花馍表达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除了过年,小孩子过十二岁生日,结婚办喜事都要蒸花馍。花馍可以捏成不同样子的,十二生肖,各种花鸟,技艺高的连龙凤都能捏出来,这往往是民间女性一展灵巧手艺的大好机会,一个花馍,就是一件艺术品。

 我过十二岁生日时,奶奶要送给我一份厚礼,我十分好奇,所以跟着来到厨房,到底要做什么呢?我一再追问下,奶奶终于说出了这份厚礼——花馍。奶奶在案板上撒了些面粉,拿出发好的面,就在案板上使劲揉搓,不一会儿就揉出了一个大面团。奶奶还说面团不能太硬,否则蒸出的馒头容易裂开,也不能太软,否则成不了形,我似懂非懂地在旁边点了点头。揉了好长时间,奶奶将大面团切成几小块,又开始揉起来,我询问奶奶要做什么样子的,奶奶想了会儿说要做十二生肖。奶奶拽了一点面在案板上搓,越搓越细,最后在较粗的那一端用剪刀剪开一个小口,在两侧粘上黑豆,一条小蛇便做了出来。接着,奶奶又揪了稍大一点的面团,捏出上下大小一致的形状,轻轻拉出耳朵,用剪刀在靠上的面部中间剪了一下,在中间的身子部分剪出手脚,再用红豆做眼睛,兔子也做好了,奶奶用蛇缠住兔子,名为“蛇盘兔”,祝我节节高升,我高兴地拍起掌来!

 后来我了解到,“鱼”指五谷丰登、“龙”指时运亨通、“莲”指喜气迎门。“花馍”这种艺术我们不应该让它失传,应该永久保留下来,因为那是老祖宗们留下来的东西,值得我们每一个中国人去学习,去研究,去把它发扬光大!

家乡的风俗六年级作文13

 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在新年里,我的家乡一陆丰,也有不一样的习俗。

 在我的家乡准备过年时,家家到几十里买年货,要准备吃的、喝的、穿的、用的,号在新年显出万象更新的气象。

 腊月二十八就开始大扫除了,家家都忙得不亦乐乎。将垃圾、灰尘扫走后,就把买的吃的摆上桌,让客人和家人吃。在这一天,已经渐渐会有客人来做客了,无论是隔一面墙的邻家亲戚,无论是百里相隔的朋友,都会赶来做客。

 除夕真热闹,家家赶做年菜,到处是海鲜与酒肉的香味。男女老少都穿上新衣,门外贴上了红红的对联。除夕夜家家灯火通宵,鞭炮声日夜不绝。这一夜,在广场上会演“潮剧”,会有很多人前往观看。不仅如此,在广场上还会有人在赌“鱼虾蟹”,时不时连孩童子也会拿着十块、五块前往去赌一赌,因为过年开心。此时此刻,大部分店铺已经关门,因为都去看戏了。

 正月初一与除夕截然不同。这一天,大人们都在家中看看电视什么的,只有孩童偶尔去找朋友一起玩。

 元宵到临,有一个高潮到了,许多的人都蜂拥而至、三五成群到自己的亲戚家拜年,孩童子都应接不暇,嘴里不停说着“新年快乐”等吉言,然后不停收着红包,到下午时会有舞狮不断进入一户户人家,舞狮代表吉祥,意味福气来了,大家都十分乐意它们进入自己家中。

 一眨眼,新年就要过去了。在正月十七过去,家乡的新年也就算过去了。学生们该去上学,大人们又去照常工作了。虽然新年过去了,但孩童还会放放鞭炮,还有零零散散的客人前来做客,大家都不舍得新年过去。

家乡的风俗六年级作文14

 春节的前一天是除夕,也就是大年三十。关于除夕有这么一个传说:古时候有一个怪兽叫“年”,每到岁末它就会来害人。后来,人们发现“年”最怕声响和红光。于是到了那天,大家就点燃鞭炮,门上贴上了春联,把年给吓跑了。这就是过年的来历。

 我是上海人,记忆中每到春节的时候,大街上行人开始了,大人们都张罗着买年货,我和妹妹就负责贴福字,写春联。到了除夕晚上,全家围着圆桌开开心心地吃起了团圆饭。满满一大桌的美味佳肴,有让人口水直流的白切鸡,有香喷喷的红烧肉,还有我爱吃的桂花糖藕,最馋人的是桌子中间滚烫的“全家福”,其实“全家福”就是一个大砂锅,里面有蛋饺、肉片、冬笋。鱼丸、熏鱼等等,看得我垂涎欲滴。我们把菜吃得干干净净,尤其是爸爸,他的肚子最能装,已经圆溜溜了还在大快朵颐。我们看着春晚,吃着年夜饭,一家人其乐融融,我们小孩子还能拿到压岁钱。这些就是我记忆中过年的样子。

 过年除了吃团圆饭,各地过年时还有一些不同的习俗,北方人过年要吃饺子,广东人过年要说‘恭喜发财’,南方人过年吃年糕,那我们就吃汤圆啦!

 奶奶教我们包汤圆,她一手拿着皮,一手拿着一把勺子,小心翼翼地从瓶子里挖出一点芝麻,放在了皮子的中央,慢慢地包起来,搓圆,一个可爱又小巧的小汤圆就做好啦!于是,我们也开始学着奶奶的样子包了起来,可是我们包的汤圆简直不忍直视。奶奶就轻声指导我们:“这里芝麻少放一点。这里皮子包紧一点。”吃着我们自己亲手包的汤圆,心里像被灌了蜜一样甜。

家乡的风俗六年级作文15

 除夕,是春节的前夕,是一个热闹又忙碌的好时节。为了除夕,我的爸爸大清早就开始做菜。因为这是我们这里的习俗,要提前把菜做好,摆在祖先的墓前,让他们先吃。

 除夕的前三天,村里人都去买年货,而我的爸爸不会,他就喜欢后买。除夕早上,爸爸把年货买回来了。我和妈妈准备把猪肉炖了。

 我的鼻孔里飘进了一股清爽又恶心的味道,问:“妈妈!这里面是不是烧坏了?这么臭!”妈妈乐呵呵得说:“傻孩子,这是他在为自己洗澡。”

 下午,我们家的男丁都会去祭拜祖先,其他人就在家中准备晚饭。

 除夕的晚上,我特别兴奋,因为我有零花钱了。晚上天空漆黑的,一束束烟花在空中绽放,五颜六色,美丽极了。屋内,一家人围坐一起,温暖的气氛瞬间软化寒冷。

 等了整整一年,终于到了,我迫不及待了:“爸爸,准备给我多少钱的红包呢?”我用手拉了拉爸爸的衣袖。

 爸爸没有直接回答,问道:“你知道除夕的由来吗?”

 我胸有成竹地讲:“知道。是古时候有个凶恶的怪兽叫夕,每到岁末便出来害人。后来,人们知道夕最怕红色和声响。于是年三十晚上,家家户户贴红春联,燃放爆竹,来驱除夕兽,以求新的一年安宁。这种习俗从此流传下来,年三十晚上便称为除夕了。”

 爸爸拿出一个大大的红包奖励我:“小子,还真知道不少。给你一个大红包,作为奖励。”哈哈,有大红包拿了。

 除夕,一家人一起吃团圆饭,还有红包发,真好。大家其乐融融,热闹非凡。除夕、春节,是各地的习俗,也是我们应该热闹起来的时间。

春节,即农历新年,是一年之岁首、传统意义上的岁节(年节)。俗称新春、˝新年、新岁、岁旦、新禧、年禧、大年等,口头上又称度岁、庆岁、过年、过大年。

春节的习俗:

⭐一、洒扫除尘

据《吕氏春秋》记载,中国在尧舜时代就有春节扫尘的风俗。按中国民间的说法:因“尘”与“陈”谐音,新春扫尘有“除陈迎新”的涵义,其用意是要把一切“穷运”、“晦气” 统统扫出门,里里外外都干干净净的。

⭐二、挂年画

挂年画是中国春节特有的风俗。流行于全国各地。新年里,将年画在门上或挂在壁上。由古代贴门神演变而来,原为驱邪,后变成烘托新年热闹气氛和表达人们欢乐的情绪。

⭐三、写春联贴门神

春联已经有几千年的历史了,据《玉烛宝典》《燕京岁时记》等著作记载,春联的原始形式就是人们所说的“桃符”。宋代时,人们开始在桃木板上写对联,一则不失桃木镇邪的意义,二则表达自己美好心愿,三则装饰门户,以求美观。后来,人们又在象征喜气吉祥的红纸上写对联,新春之际贴在门窗两边,用以表达人们祈求来年福运的美好心愿。

除了春联外,不少地方也保留着贴门神的习俗。在民间,门神是正气和武力的象征,而由于民居的大门通常都是两扇对开,所以门神总是成双成对。唐朝以后,除了以往的神荼、郁垒二将以外,人们又把秦叔宝和尉迟恭两位唐代武将当作门神。自此,以这两位名将作为门神的习俗开始在民间广为流传。

⭐四、年夜饭

除夕晚上,全家老小欢聚酣饮,共享天伦之乐。北方地区在除夕有吃饺子的习俗,饺子的做法是先和面,和字就是合;饺子的饺和交谐音,合和交有相聚之意,又取更岁交子之意。年三十的饺子一般要在晚上12点以前包好,待到晚上子时再吃,因为这时正是农历正月初一的开始。在南方有过年吃年糕的习惯,甜甜的粘粘的年糕,象征新一年生活甜蜜蜜,步步高。

⭐五、共饮屠苏酒

什么是屠苏酒呢?屠苏是一种草名,据说屠苏酒是汉末名医华佗创制的,饮屠苏酒的风俗则是经由唐代名医孙思邈流传开来。每年腊月,孙思邈总是要分送给众邻乡亲一包药,告诉大家以药泡酒,除夕进饮,可以预防瘟疫。此后,经过历代相传,饮屠苏酒便成为过年的风俗。古人饮屠苏酒的方法很独特,平常饮酒是年长者先饮,而饮此酒是从年少的小儿饮起,年长者在后,每人只饮少许,古人解释说:“少者得岁,故贺之;老者失岁,故罚之。”

⭐六、守岁

晋周《风土记》:“ 蜀之风俗,晚岁相与餽问,谓之餽岁;酒食相邀为别岁;至除夕达旦不眠,谓之守岁。”守岁的习俗,既有对如水逝去的岁月含惜别留恋之情,又有对来临的新年寄以美好希望之意。

⭐七、压岁钱

对于小孩子来说,春节期间最开心的就是来自长辈们的压岁钱。最早的压岁钱出现于汉代。最早的压岁钱也叫厌胜钱,是为了佩带玩赏而专铸成钱币形状的避邪品。清富察敦崇《燕京岁时记》是这样记载压岁钱的:“以彩绳穿钱,编作龙形,置于床脚,谓之压岁钱。尊长之赐小儿者,亦谓压岁钱。”压岁钱的寓意为压祟、避邪,祝愿孩子在新的一年健康吉利、平平安安。

⭐八、穿新衣

正月初一穿新衣,是历代注重的一个过年习俗。南朝宗懔《荆楚岁时记》里说,正月初一“长幼悉正衣冠”。古时荆楚地区的人们在初一早上鸡刚打鸣就起来了,首先在庭院前燃放爆竹,以震慑山妖鬼怪,然后穿上新衣服的全家老小按长幼顺序相互拜贺。过年了,穿新衣,不仅寓意着新的开始,也蕴含着求吉避凶的美好心愿。

春节来源:

中国人过春节已超过4000多年的历史,关于春节的起源有多种说法,但其中普遍接受的说法是春节由虞舜时期兴起。春节一般指正月初一,是一年的第一天,又叫阴历年,俗称“过年”;但在民间,传统意义上的春节是指从腊月的腊祭或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的祭灶,一直到正月十九,其中以除夕和正月初一为高潮。在春节期间,人们都要举行各种活动以示庆祝。

一元复始 岁月常新,在新年的钟声和烟花里,祝大家所得皆所愿 万事顺意,收获漫山遍野的幸运和爱

一、扫房子

民谚说:腊月二十四,掸尘扫房子”。北方叫扫房,南方叫掸尘。室内屋外,房间屋后,彻底进行打扫、衣被用具、洗刷一新,干干净净地迎新春。运城每家每年过年前都会大干一场,房子先刷干净。

2、贴门画

据《山海经》载称:唐太宗李世民生病时,梦里常听到鬼哭神嚎之声,以至夜不成眠。这时,大将秦叔宝、尉迟恭二人自告奋勇,全身披挂地站立宫门两侧,结果宫中果然平安无事,李世民认为两位大将太辛苦了,心中过意不去,遂命画工将他俩人的威武形象绘之在宫门上,称为“门神”。 (注:这个风俗主要在农村,农村有大门大院,还会在树上贴“出门见喜”房顶(天花板)上贴“抬头见喜”等等写满吉利词的四字小条幅,门神,就是秦叔宝、尉迟恭这两位大仙了,还买些吉利词什么的,像“满院春光”、“新春大吉”之类的)。

3、蒸花馍

运城地区每年过年有蒸花馍的习俗,花馍既用来待客用,也为娘家人看望已经出嫁的姑娘时准备,寓意农家人在新的一年中丰衣足食,万事如意。大多数家庭每年过年都会蒸花馍,有2-3大锅吧,你可要知道此锅非彼锅,一锅可以蒸50来个大馒头,是大的哦,够初1--15的干粮就行。

扩展资料

过年习俗

1、 春节早上吃饺子,是我们北方人普遍的习俗,表达人们在辞旧迎新之际,祈福求吉表愿望的特有方式。因为按照中国古代记时法,晚上11时到第二天凌晨1时为子时,所谓交子即新年与旧年相交的时刻。在人们心目中,饺子就意味着更岁交子,吃饺子被认为是大吉大利。而且饺子形状极像元宝,包饺子意味着包住福运,吃饺子则象征着生活富裕。

2、贴春联,是重要的年节民俗。春节前夕,家家户户都要贴上红红的春联,一副副透着喜庆和热烈的春联表达了人们迎新纳福、企盼新生活的美好愿望。

3、添新衣,大年初一,人们都要穿新衣,也含有送旧迎新的意思。因为民间以红色象征吉祥,儿童穿着大红色衣服,年轻妇女当然满身红艳,连老妇也系着大红裙。所以,在新年来临之前,你一定要准备好新衣服。

4、买鞭炮,大年初一凌晨,家家户户要做的第一件事是争先恐后放“开门鞭”,全城一片爆竹声,象征送旧迎新。所以,年前都要备好烟花爆竹。

5、拜年,新年的初一,人们都早早起来,穿上最漂亮的衣服,打扮得整整齐齐,出门去走亲访友,相互拜年,恭祝来年大吉大利。

作文标题: 蒸花馍

关 键 词: 蒸花馍 小学五年级 500字

字    数: 500字作文

本文适合: 小学五年级

作文来源: https://zwliuxue86com

本作文是关于小学五年级500字的作文,题目为:《蒸花馍》,欢迎大家踊跃投稿。 每到元宵节前两天,奶奶都要做蒸一些栩栩如生、形态各异的花馍:有青蛙、蛇、刺猬、鲤鱼……   奶奶头一天先发一大盆面放在温暖的地方,第二天,面团变得很蓬松,里面充满了密密麻麻的小洞儿,然后向面团里加少量面粉,把它揉得软硬适中,放进盆里待用。接着,奶奶用刀切了一块面团,把它揉成像我的胳膊这么粗的面条,再揪成一个个像我拳头大小的面团,放在案板上。奶奶要做刺猬了,她麻利地拿起面团,在案板上使劲地揉,把面揉成一个半圆形光滑的面团。再把一边捏尖,接着横切约二厘米深的一刀,拿一个枣片横放在切口里,就是咬着枣片的“刺猬”的嘴巴。接着,奶奶把“刺猬”横托在左手上,“刺猬”的尖嘴朝着大拇指,右手用剪刀贴着“刺猬”的背,轻轻剪约一厘米长的小刺儿,并向上稍微一提,刺儿就翘了起来。“刺猬”的背上依次剪出五行小刺儿,每行刺的数量都按照三、四、五、四、三的顺序照空儿排列。最后在“刺猬”的脸上嵌入两粒花椒的种子,当作“刺猬”又小又亮的眼睛,再用一粒黑豆塞到它屁股后面。一只活生生的“刺猬”就做好了。

 奶奶还做了雄赳赳的“大公鸡”;威风凛凛的“老虎”;憨态可掬的“老牛”;活泼可爱的“小狗”,还有摆着尾巴的“鲤鱼”……   妈妈说,奶奶简直就是一个面点造型大师!

奶奶却谦虚地说:“什么大师呀,我不过把老辈人的手艺传了下来。”   奶奶做的花馍好,说得更好!

                                      2008年寒假的习作

在我国北方,更确切地说是黄河流域小麦产区,大多有着“过大年,发面蒸花馍”的年俗,其中“发”,寓意新的一年发家发财,“蒸”寓意来年日子蒸蒸日上,当然这一天也是妇女们才艺大比拼的日子。

花馍制作工序看起来比较简单,但要做好,却是一件费心费力的事。花馍的制作有一套严格的工序,每一道工序都精益求精。发面、揉面过程就很讲究,面一定要揉得筋道。有揉、搓、捏、拽、剪等多种手法,再经过蒸制、晾晒、着色等环节,将一个个面团制作成各种灵动逼真、栩栩如生的造型,一锅成品花馍大概就需要几个小时。花馍也有很多不同的称呼,比如面花、礼馍、花糕等等。

快过年了,家家都在为过年而忙忙碌碌,今天我也为过年出分力。我向妈妈学了两种蒸花馍馍的方法。我给它们起了个名字叫“百花齐放”和“白宝塔”。

首先我做好一个比普通的馒头大点的馒头,然后作一个小剂子搓成条拿着一头上下来回折两下,用筷子从中间使劲一夹就做成一个花的形状,再把枣按在中间,一朵花就大功告成。用这样的方法我又连续做了五个分别摆在馒头的周围,一个百花齐放我就做成了。另一种白宝塔馒头与这个的做法不一样,我是把一个一个的小剂子擀成饼状,把枣围在饼的周围一层一层的摞起来就变成了宝塔式的馒头了。

当两种花馍馍蒸出来的时候,看到白花花的馒头上插满了通红的大枣真是让人赏心悦目又垂涎欲滴。我挑选了两个最好看的带回老家让奶奶请家堂时摆在神台上。我能为过年出分力我感到真高兴啊!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4044258.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8-20
下一篇2023-08-20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